'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
"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母親的流年

圖文 | 王雁翔

我拿出許多理由,一心想留母親在身邊多住一段日子,但母親態度堅決,無論說什麼都要回老家。她說,來我這裡兩趟,很知足,飛機、輪船坐了,海也見了,已經享了我的福。

我心裡知道,母親不全是不習慣城裡生活,也不是擔心自己的身體,而是牽掛著老家兄弟們的日子。

近八十歲的母親勉強在我身邊生活了半年。馬年初夏,我不得不陪她返回老家。

小區裡的老人,大都和母親一樣,從不同的省份來到兒女身邊,享福的少,幫著拉扯小孩的多。我的老家在北方,母親說話方言重,我曾擔心她跟院裡的老人聊天有困難。但很快,她就跟小區裡的幾個老人混熟了,常坐在一起嘮家常。有一天,我在菜市場買菜順路去學校接女兒,母親坐在校門前的一排石凳上,跟幾個接孩子的老人聊著天,很開心,一臉安詳,像多年的鄰居或親戚。跟母親聊天的是當地人,我在這裡生活好多年,硬生生聽不懂一句粵語。路上,我問她能不能聽懂別人說話,母親笑呵呵地說,能呢。我想人家可能是用普通話和母親交流的。

"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母親的流年

圖文 | 王雁翔

我拿出許多理由,一心想留母親在身邊多住一段日子,但母親態度堅決,無論說什麼都要回老家。她說,來我這裡兩趟,很知足,飛機、輪船坐了,海也見了,已經享了我的福。

我心裡知道,母親不全是不習慣城裡生活,也不是擔心自己的身體,而是牽掛著老家兄弟們的日子。

近八十歲的母親勉強在我身邊生活了半年。馬年初夏,我不得不陪她返回老家。

小區裡的老人,大都和母親一樣,從不同的省份來到兒女身邊,享福的少,幫著拉扯小孩的多。我的老家在北方,母親說話方言重,我曾擔心她跟院裡的老人聊天有困難。但很快,她就跟小區裡的幾個老人混熟了,常坐在一起嘮家常。有一天,我在菜市場買菜順路去學校接女兒,母親坐在校門前的一排石凳上,跟幾個接孩子的老人聊著天,很開心,一臉安詳,像多年的鄰居或親戚。跟母親聊天的是當地人,我在這裡生活好多年,硬生生聽不懂一句粵語。路上,我問她能不能聽懂別人說話,母親笑呵呵地說,能呢。我想人家可能是用普通話和母親交流的。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人老了,睡眠少。看到早晨老人都在小區裡鍛鍊,母親也悄然加入其中。她每天早晨天剛麻麻亮就起了床,我們都在睡夢中,她輕手輕腳洗漱完,悄悄出門,鍛鍊完,再回來為一家人忙早餐。

一天,我忽然發現母親走路姿勢不大對勁,一問才知道,凌晨三四點,她以為天快亮了,摸黑下樓梯,一腳踩空,頭朝後從半截樓梯上滾下來,崴了腳,後腦勺上磕出一個大包,怕我們擔心,自己不聲不響,悄悄買了藥抹。其實,樓梯裡有聲控燈,拍一下手,或者咳嗽一聲,燈就亮了,可我忘了告訴母親。母親走路腳步輕,聲控燈看人下菜,身粗腳重,動靜大的立馬給亮光,遇上人老力弱,響動小,它就裝聾作啞。我不知道母親在黑乎乎的樓道里,是怎樣從九樓一點一點摸到一樓的。

“不要緊!”母親說得輕描淡寫,我卻嚇出一身冷汗。我的粗心,差點釀成大禍。

"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母親的流年

圖文 | 王雁翔

我拿出許多理由,一心想留母親在身邊多住一段日子,但母親態度堅決,無論說什麼都要回老家。她說,來我這裡兩趟,很知足,飛機、輪船坐了,海也見了,已經享了我的福。

我心裡知道,母親不全是不習慣城裡生活,也不是擔心自己的身體,而是牽掛著老家兄弟們的日子。

近八十歲的母親勉強在我身邊生活了半年。馬年初夏,我不得不陪她返回老家。

小區裡的老人,大都和母親一樣,從不同的省份來到兒女身邊,享福的少,幫著拉扯小孩的多。我的老家在北方,母親說話方言重,我曾擔心她跟院裡的老人聊天有困難。但很快,她就跟小區裡的幾個老人混熟了,常坐在一起嘮家常。有一天,我在菜市場買菜順路去學校接女兒,母親坐在校門前的一排石凳上,跟幾個接孩子的老人聊著天,很開心,一臉安詳,像多年的鄰居或親戚。跟母親聊天的是當地人,我在這裡生活好多年,硬生生聽不懂一句粵語。路上,我問她能不能聽懂別人說話,母親笑呵呵地說,能呢。我想人家可能是用普通話和母親交流的。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人老了,睡眠少。看到早晨老人都在小區裡鍛鍊,母親也悄然加入其中。她每天早晨天剛麻麻亮就起了床,我們都在睡夢中,她輕手輕腳洗漱完,悄悄出門,鍛鍊完,再回來為一家人忙早餐。

一天,我忽然發現母親走路姿勢不大對勁,一問才知道,凌晨三四點,她以為天快亮了,摸黑下樓梯,一腳踩空,頭朝後從半截樓梯上滾下來,崴了腳,後腦勺上磕出一個大包,怕我們擔心,自己不聲不響,悄悄買了藥抹。其實,樓梯裡有聲控燈,拍一下手,或者咳嗽一聲,燈就亮了,可我忘了告訴母親。母親走路腳步輕,聲控燈看人下菜,身粗腳重,動靜大的立馬給亮光,遇上人老力弱,響動小,它就裝聾作啞。我不知道母親在黑乎乎的樓道里,是怎樣從九樓一點一點摸到一樓的。

“不要緊!”母親說得輕描淡寫,我卻嚇出一身冷汗。我的粗心,差點釀成大禍。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我給母親一點零花錢,讓她平時在街上看到什麼想吃的就買著吃,她一分都捨不得花,今天拎回一個案板、一根擀麵杖,明天買回幾個碗盤、一把筷子,說我粗枝大葉,日子過得粗糙。

老家花椒好,母親來廣州帶了一大包,見我炒菜直接用花椒粒,便不聲不響,去街上買踏窩子。那是北方人生活裡的日常用具,南方很少見。幾天後,母親竟一下買回兩個,石頭的,很沉。母親說,跑了好些地方才找著,買兩個,壞一個,還有一個,就不用我滿街去找了。

母親將帶來的花椒在鍋裡一點點用溫火烘乾,叮叮咚咚忙碌半天,用踏窩子將花椒搗細,裝了滿滿一瓶子,說用花椒粉炒菜香,方便。

那天晚飯,我給母親做了一頓臊子餄餎面。蕎麥麵是母親從老家帶的,臊子是母親做的,餄餎床子也是母親十年前給我買的。母親知道我愛吃餄餎面。那年新春,女兒出生,母親上新疆幫我帶女兒,從老家費盡周折給我買了一個玻璃茶杯一樣精巧的餄餎床子。她知道城裡人鍋灶小,鄉下那些餄餎床子我沒法用。她四處趕集,從鄉村集鎮到城裡農貿市場、商場,差不多跑了個把月,才尋到這麼個巧物。

從新疆往廣州搬家,許多東西拿不上,都丟掉了,母親買的餄餎床子我精心收著,用著。想吃餄餎面,調一拳頭面,壓兩床子,剛好夠一家人吃。

現在想起來,我還是不夠了解母親。我工作生活的地方,算是廣州的繁華地段,街巷縱橫交錯如蛛網,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車如織,人如潮,小區長相雷同,母親不識字,我擔心她出門走失。女兒建議我,給奶奶兜裡裝一張卡片,寫上地址、電話,不識字也不打緊,迷路了,可以拿出卡片問叔叔阿姨。

第二天,天已擦黑,我們回到家,一屋子冷清,桌上沒熱騰騰的飯菜,也不見母親的身影。女兒說,奶奶下午放學沒去接她。晚飯上桌,我們左等右等,遲遲不見母親,不曉得她啥時出的門,又不知道去哪裡找,急得轉圈圈。女兒安慰我,說奶奶身上裝著卡片,若迷路了,肯定會給家裡來電話。我轉身跑進母親房間,發現頭天給她裝進衣兜的卡片丟在窗臺上。我們正急死慌忙準備出門,母親提著一袋蔬菜不急不忙地上樓了。

"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母親的流年

圖文 | 王雁翔

我拿出許多理由,一心想留母親在身邊多住一段日子,但母親態度堅決,無論說什麼都要回老家。她說,來我這裡兩趟,很知足,飛機、輪船坐了,海也見了,已經享了我的福。

我心裡知道,母親不全是不習慣城裡生活,也不是擔心自己的身體,而是牽掛著老家兄弟們的日子。

近八十歲的母親勉強在我身邊生活了半年。馬年初夏,我不得不陪她返回老家。

小區裡的老人,大都和母親一樣,從不同的省份來到兒女身邊,享福的少,幫著拉扯小孩的多。我的老家在北方,母親說話方言重,我曾擔心她跟院裡的老人聊天有困難。但很快,她就跟小區裡的幾個老人混熟了,常坐在一起嘮家常。有一天,我在菜市場買菜順路去學校接女兒,母親坐在校門前的一排石凳上,跟幾個接孩子的老人聊著天,很開心,一臉安詳,像多年的鄰居或親戚。跟母親聊天的是當地人,我在這裡生活好多年,硬生生聽不懂一句粵語。路上,我問她能不能聽懂別人說話,母親笑呵呵地說,能呢。我想人家可能是用普通話和母親交流的。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人老了,睡眠少。看到早晨老人都在小區裡鍛鍊,母親也悄然加入其中。她每天早晨天剛麻麻亮就起了床,我們都在睡夢中,她輕手輕腳洗漱完,悄悄出門,鍛鍊完,再回來為一家人忙早餐。

一天,我忽然發現母親走路姿勢不大對勁,一問才知道,凌晨三四點,她以為天快亮了,摸黑下樓梯,一腳踩空,頭朝後從半截樓梯上滾下來,崴了腳,後腦勺上磕出一個大包,怕我們擔心,自己不聲不響,悄悄買了藥抹。其實,樓梯裡有聲控燈,拍一下手,或者咳嗽一聲,燈就亮了,可我忘了告訴母親。母親走路腳步輕,聲控燈看人下菜,身粗腳重,動靜大的立馬給亮光,遇上人老力弱,響動小,它就裝聾作啞。我不知道母親在黑乎乎的樓道里,是怎樣從九樓一點一點摸到一樓的。

“不要緊!”母親說得輕描淡寫,我卻嚇出一身冷汗。我的粗心,差點釀成大禍。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我給母親一點零花錢,讓她平時在街上看到什麼想吃的就買著吃,她一分都捨不得花,今天拎回一個案板、一根擀麵杖,明天買回幾個碗盤、一把筷子,說我粗枝大葉,日子過得粗糙。

老家花椒好,母親來廣州帶了一大包,見我炒菜直接用花椒粒,便不聲不響,去街上買踏窩子。那是北方人生活裡的日常用具,南方很少見。幾天後,母親竟一下買回兩個,石頭的,很沉。母親說,跑了好些地方才找著,買兩個,壞一個,還有一個,就不用我滿街去找了。

母親將帶來的花椒在鍋裡一點點用溫火烘乾,叮叮咚咚忙碌半天,用踏窩子將花椒搗細,裝了滿滿一瓶子,說用花椒粉炒菜香,方便。

那天晚飯,我給母親做了一頓臊子餄餎面。蕎麥麵是母親從老家帶的,臊子是母親做的,餄餎床子也是母親十年前給我買的。母親知道我愛吃餄餎面。那年新春,女兒出生,母親上新疆幫我帶女兒,從老家費盡周折給我買了一個玻璃茶杯一樣精巧的餄餎床子。她知道城裡人鍋灶小,鄉下那些餄餎床子我沒法用。她四處趕集,從鄉村集鎮到城裡農貿市場、商場,差不多跑了個把月,才尋到這麼個巧物。

從新疆往廣州搬家,許多東西拿不上,都丟掉了,母親買的餄餎床子我精心收著,用著。想吃餄餎面,調一拳頭面,壓兩床子,剛好夠一家人吃。

現在想起來,我還是不夠了解母親。我工作生活的地方,算是廣州的繁華地段,街巷縱橫交錯如蛛網,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車如織,人如潮,小區長相雷同,母親不識字,我擔心她出門走失。女兒建議我,給奶奶兜裡裝一張卡片,寫上地址、電話,不識字也不打緊,迷路了,可以拿出卡片問叔叔阿姨。

第二天,天已擦黑,我們回到家,一屋子冷清,桌上沒熱騰騰的飯菜,也不見母親的身影。女兒說,奶奶下午放學沒去接她。晚飯上桌,我們左等右等,遲遲不見母親,不曉得她啥時出的門,又不知道去哪裡找,急得轉圈圈。女兒安慰我,說奶奶身上裝著卡片,若迷路了,肯定會給家裡來電話。我轉身跑進母親房間,發現頭天給她裝進衣兜的卡片丟在窗臺上。我們正急死慌忙準備出門,母親提著一袋蔬菜不急不忙地上樓了。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我忘了母親也是經歷過悽風苦風、闖過社會的。她有自己觀察市井街巷、人流環境的眼光。她的腳步離我們居住的小區一天比一天邁得遠,走街串巷,不但沒迷失過方向,還一個人去一些老街區溜達。天天踩著點上下班,週末買一次菜,往冰箱裡一丟,管吃一週。母親看得心酸,說城裡日子有啥好,常年連一把新鮮菜都吃不上。

在老家,母親把房前屋後的空地都種了蔬菜,不用農藥化肥,韭菜、辣椒、茄子、西紅柿、黃瓜、豆角,一畦畦一茬茬,鮮嫩,生動,從春吃到秋。

母親是苦慣了的人,也是會精打細算的人。小時候,我們姐弟七個,全家就父母兩個勞力,又是靠砸汗珠子掙工分吃飯,一年到頭,風雨無阻,爭著搶著幹生產隊裡最苦最重的活,年底分口糧,我家還是最少,一群長身體的孩子,家裡盡是吃飯的嘴,日子怎麼往前熬呢?

但是,在那些艱難的歲月裡,母親用愛哺養著我們,用瘦弱的雙肩挑起貧困苦難的家庭重擔,不光奇蹟般將我們拉扯大,還把我和二哥送進了大學。大哥和兩個弟弟也讀完了高中和初中。

母親常給我們講,“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要走得端、行得正,腳正不怕鞋歪”“困難縱有九十九,難不倒勤勞一雙手”“人窮志不窮”等等。用老話兒向我們講述做人做事的樸素道理,要我們坦誠做人。生產隊散夥時,牲口農具按人口分給各家各戶。別人家不是膘肥體壯的騾馬,就是懷著犢的大母牛,最差也會分一頭半大的牛犢。而我家,只分到一頭老得沒牙口的瘸腿驢,身上毛一坨一坨往下掉,瘦得皮包骨頭,一隻蹄子長得像人腳,路都走不穩當,父親牽著驢在院子裡出出進進地罵,死活不要,我們兄弟幾個氣不過,抄了棍子鐵杴要去找生產隊隊長。母親說,算了,咱們也不指望它拉犁耕地,好好喂著,養好了產兩頭小驢駒,也不虧。母親精心飼養一年,瘸腿驢換了毛色,請獸醫治好了患病的蹄子,能下地拉犁不說,幾年下來,這頭老得沒人要的驢竟然為我家產下三頭小驢。

沒有經濟來源,我家吃的麵粉主要靠石磨完成,而推磨全靠人力。晚上,母親帶著我們姐弟幾個,抱著磨棍子輪流推磨,有時會一直推到後半夜。瘸腿驢恢復了膘色和力氣後,也常套了推磨。但驢推磨得有人照應著,用手把磨盤上的糧食往磨眼裡趕,磨口裡出來的麵粉粗細不均,得用細密的羅裡一遍一遍地篩。我們去了學校,母親套著驢推磨。放學回家,我們接過母親手頭的活,她才能為我們做飯。有好幾次,我坐在邊上看著看著,就迷怔的睜不開眼,磨眼沒有糧食,老實忠厚的瘸腿驢拉著磨子咣咣咣空轉。母親聽到,趕過來並不罵,說困了,出去玩一會,靈醒靈醒。

我一直清晰地記得母親帶我們做豆腐的情景。泡軟的黃豆用石磨磨成豆漿,收集到大缸裡,母親將豆漿灌進紗布袋子,不停地揉搓、擠壓,乳白色的豆漿從布袋裡面流出來,濾出豆渣。

"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母親的流年

圖文 | 王雁翔

我拿出許多理由,一心想留母親在身邊多住一段日子,但母親態度堅決,無論說什麼都要回老家。她說,來我這裡兩趟,很知足,飛機、輪船坐了,海也見了,已經享了我的福。

我心裡知道,母親不全是不習慣城裡生活,也不是擔心自己的身體,而是牽掛著老家兄弟們的日子。

近八十歲的母親勉強在我身邊生活了半年。馬年初夏,我不得不陪她返回老家。

小區裡的老人,大都和母親一樣,從不同的省份來到兒女身邊,享福的少,幫著拉扯小孩的多。我的老家在北方,母親說話方言重,我曾擔心她跟院裡的老人聊天有困難。但很快,她就跟小區裡的幾個老人混熟了,常坐在一起嘮家常。有一天,我在菜市場買菜順路去學校接女兒,母親坐在校門前的一排石凳上,跟幾個接孩子的老人聊著天,很開心,一臉安詳,像多年的鄰居或親戚。跟母親聊天的是當地人,我在這裡生活好多年,硬生生聽不懂一句粵語。路上,我問她能不能聽懂別人說話,母親笑呵呵地說,能呢。我想人家可能是用普通話和母親交流的。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人老了,睡眠少。看到早晨老人都在小區裡鍛鍊,母親也悄然加入其中。她每天早晨天剛麻麻亮就起了床,我們都在睡夢中,她輕手輕腳洗漱完,悄悄出門,鍛鍊完,再回來為一家人忙早餐。

一天,我忽然發現母親走路姿勢不大對勁,一問才知道,凌晨三四點,她以為天快亮了,摸黑下樓梯,一腳踩空,頭朝後從半截樓梯上滾下來,崴了腳,後腦勺上磕出一個大包,怕我們擔心,自己不聲不響,悄悄買了藥抹。其實,樓梯裡有聲控燈,拍一下手,或者咳嗽一聲,燈就亮了,可我忘了告訴母親。母親走路腳步輕,聲控燈看人下菜,身粗腳重,動靜大的立馬給亮光,遇上人老力弱,響動小,它就裝聾作啞。我不知道母親在黑乎乎的樓道里,是怎樣從九樓一點一點摸到一樓的。

“不要緊!”母親說得輕描淡寫,我卻嚇出一身冷汗。我的粗心,差點釀成大禍。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我給母親一點零花錢,讓她平時在街上看到什麼想吃的就買著吃,她一分都捨不得花,今天拎回一個案板、一根擀麵杖,明天買回幾個碗盤、一把筷子,說我粗枝大葉,日子過得粗糙。

老家花椒好,母親來廣州帶了一大包,見我炒菜直接用花椒粒,便不聲不響,去街上買踏窩子。那是北方人生活裡的日常用具,南方很少見。幾天後,母親竟一下買回兩個,石頭的,很沉。母親說,跑了好些地方才找著,買兩個,壞一個,還有一個,就不用我滿街去找了。

母親將帶來的花椒在鍋裡一點點用溫火烘乾,叮叮咚咚忙碌半天,用踏窩子將花椒搗細,裝了滿滿一瓶子,說用花椒粉炒菜香,方便。

那天晚飯,我給母親做了一頓臊子餄餎面。蕎麥麵是母親從老家帶的,臊子是母親做的,餄餎床子也是母親十年前給我買的。母親知道我愛吃餄餎面。那年新春,女兒出生,母親上新疆幫我帶女兒,從老家費盡周折給我買了一個玻璃茶杯一樣精巧的餄餎床子。她知道城裡人鍋灶小,鄉下那些餄餎床子我沒法用。她四處趕集,從鄉村集鎮到城裡農貿市場、商場,差不多跑了個把月,才尋到這麼個巧物。

從新疆往廣州搬家,許多東西拿不上,都丟掉了,母親買的餄餎床子我精心收著,用著。想吃餄餎面,調一拳頭面,壓兩床子,剛好夠一家人吃。

現在想起來,我還是不夠了解母親。我工作生活的地方,算是廣州的繁華地段,街巷縱橫交錯如蛛網,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車如織,人如潮,小區長相雷同,母親不識字,我擔心她出門走失。女兒建議我,給奶奶兜裡裝一張卡片,寫上地址、電話,不識字也不打緊,迷路了,可以拿出卡片問叔叔阿姨。

第二天,天已擦黑,我們回到家,一屋子冷清,桌上沒熱騰騰的飯菜,也不見母親的身影。女兒說,奶奶下午放學沒去接她。晚飯上桌,我們左等右等,遲遲不見母親,不曉得她啥時出的門,又不知道去哪裡找,急得轉圈圈。女兒安慰我,說奶奶身上裝著卡片,若迷路了,肯定會給家裡來電話。我轉身跑進母親房間,發現頭天給她裝進衣兜的卡片丟在窗臺上。我們正急死慌忙準備出門,母親提著一袋蔬菜不急不忙地上樓了。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我忘了母親也是經歷過悽風苦風、闖過社會的。她有自己觀察市井街巷、人流環境的眼光。她的腳步離我們居住的小區一天比一天邁得遠,走街串巷,不但沒迷失過方向,還一個人去一些老街區溜達。天天踩著點上下班,週末買一次菜,往冰箱裡一丟,管吃一週。母親看得心酸,說城裡日子有啥好,常年連一把新鮮菜都吃不上。

在老家,母親把房前屋後的空地都種了蔬菜,不用農藥化肥,韭菜、辣椒、茄子、西紅柿、黃瓜、豆角,一畦畦一茬茬,鮮嫩,生動,從春吃到秋。

母親是苦慣了的人,也是會精打細算的人。小時候,我們姐弟七個,全家就父母兩個勞力,又是靠砸汗珠子掙工分吃飯,一年到頭,風雨無阻,爭著搶著幹生產隊裡最苦最重的活,年底分口糧,我家還是最少,一群長身體的孩子,家裡盡是吃飯的嘴,日子怎麼往前熬呢?

但是,在那些艱難的歲月裡,母親用愛哺養著我們,用瘦弱的雙肩挑起貧困苦難的家庭重擔,不光奇蹟般將我們拉扯大,還把我和二哥送進了大學。大哥和兩個弟弟也讀完了高中和初中。

母親常給我們講,“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要走得端、行得正,腳正不怕鞋歪”“困難縱有九十九,難不倒勤勞一雙手”“人窮志不窮”等等。用老話兒向我們講述做人做事的樸素道理,要我們坦誠做人。生產隊散夥時,牲口農具按人口分給各家各戶。別人家不是膘肥體壯的騾馬,就是懷著犢的大母牛,最差也會分一頭半大的牛犢。而我家,只分到一頭老得沒牙口的瘸腿驢,身上毛一坨一坨往下掉,瘦得皮包骨頭,一隻蹄子長得像人腳,路都走不穩當,父親牽著驢在院子裡出出進進地罵,死活不要,我們兄弟幾個氣不過,抄了棍子鐵杴要去找生產隊隊長。母親說,算了,咱們也不指望它拉犁耕地,好好喂著,養好了產兩頭小驢駒,也不虧。母親精心飼養一年,瘸腿驢換了毛色,請獸醫治好了患病的蹄子,能下地拉犁不說,幾年下來,這頭老得沒人要的驢竟然為我家產下三頭小驢。

沒有經濟來源,我家吃的麵粉主要靠石磨完成,而推磨全靠人力。晚上,母親帶著我們姐弟幾個,抱著磨棍子輪流推磨,有時會一直推到後半夜。瘸腿驢恢復了膘色和力氣後,也常套了推磨。但驢推磨得有人照應著,用手把磨盤上的糧食往磨眼裡趕,磨口裡出來的麵粉粗細不均,得用細密的羅裡一遍一遍地篩。我們去了學校,母親套著驢推磨。放學回家,我們接過母親手頭的活,她才能為我們做飯。有好幾次,我坐在邊上看著看著,就迷怔的睜不開眼,磨眼沒有糧食,老實忠厚的瘸腿驢拉著磨子咣咣咣空轉。母親聽到,趕過來並不罵,說困了,出去玩一會,靈醒靈醒。

我一直清晰地記得母親帶我們做豆腐的情景。泡軟的黃豆用石磨磨成豆漿,收集到大缸裡,母親將豆漿灌進紗布袋子,不停地揉搓、擠壓,乳白色的豆漿從布袋裡面流出來,濾出豆渣。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大鐵鍋裡的豆漿燒開後,母親先給我們每人舀一碗豆漿喝。柴火在灶膛裡噼噼啪啪燃著,豆漿在鍋裡翻滾,我們圍著灶臺,看母親拿大瓢不斷往豆漿裡點滷水。爐膛裡火太旺,鍋底易燒煳,不僅鍋底的鍋巴沒法吃,做出來的豆腐還會有焦煳味。火候和點漿關係著豆腐的品質,母親憑經驗總是拿捏得極好。

喝完豆漿,我們捧著小碗,眼睛盯著鍋裡豆漿慢慢凝結起來。母親給我們每人碗裡舀一塊顫顫巍巍的豆腐腦,再將鍋裡的豆腐腦舀進放好包布的竹篩子,壓上木板和石頭,黃黃的豆漿水壓幹後,豆腐就成了。

豆腐渣粗糙,不好下嘴,但生活困難,母親在粗豆渣裡放一點鹽、蔥花等,捏成窩窩頭,也是苦日子裡難有的好吃食。農村人家,過年做豆腐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做豆腐,殺年豬,蒸饃饃。一進臘月二十三,母親提前一天就會將黃豆泡好,讓我們用石磨磨。一做年豆腐,過年的氣氛就濃了。我喜歡吃豆腐,涼拌、做火鍋、燴菜,都好。我很想吃一口母親做的北方老豆腐,但沒個石匠,石磨多年沒碫過,沒法用,母親也沒力氣做我愛吃的豆腐。

老家土地承包後,貧窮落後的農村漸漸有了活力,腦子活泛的人,農閒時會趕集做點小本生意。為供我們唸書,母親也在街上擺了一個小吃攤。

涼粉、涼皮和麻花,還有油餅和油糕,趕集市的頭天夜裡就得做好。晚上,灶臺上熱氣騰騰,母親會帶著我們在燈下一直忙到後半夜。搓麻花頗費精神,將面碼子搓成一根根粗細長短一致的麻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小時候算得上心靈手巧,喜歡搓麻花,也搓得最好。母親提前和好面,分成等量的條塊,碼在盤子裡餳著。油鍋熱了,我們幾個孩子在案板前圍一圈,在母親的示範下,面碼子在一雙雙小手裡揉、抻、搓,像變魔術,從油鍋裡出來,就是一根根好看精緻、香脆酥甜的麻花。

一根麻花賣五分錢,節假日和週末,我們兄弟幾個,一人背一筐麻花去趕集。因母親做的麻花色香味俱佳,不虧人,不管做多少,集上都能賣完。愁的是做不出來,做兩三筐麻花,一家人往往要在灶臺前忙兩個通宵。

一輛架子車,一個鐵皮爐子,鍋碗瓢盆,母親一個人拉著一堆沉重的傢什,哪裡有集市和廟會,就往哪裡趕。風裡來雨裡去,不僅反反覆覆跑遍了方圓幾十公里的鄉鎮,還一趟趟赴數百公里外的一個個縣城趕廟會,甚至在蘭州的大街小巷裡賣過半年水果和小吃。

"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母親的流年

圖文 | 王雁翔

我拿出許多理由,一心想留母親在身邊多住一段日子,但母親態度堅決,無論說什麼都要回老家。她說,來我這裡兩趟,很知足,飛機、輪船坐了,海也見了,已經享了我的福。

我心裡知道,母親不全是不習慣城裡生活,也不是擔心自己的身體,而是牽掛著老家兄弟們的日子。

近八十歲的母親勉強在我身邊生活了半年。馬年初夏,我不得不陪她返回老家。

小區裡的老人,大都和母親一樣,從不同的省份來到兒女身邊,享福的少,幫著拉扯小孩的多。我的老家在北方,母親說話方言重,我曾擔心她跟院裡的老人聊天有困難。但很快,她就跟小區裡的幾個老人混熟了,常坐在一起嘮家常。有一天,我在菜市場買菜順路去學校接女兒,母親坐在校門前的一排石凳上,跟幾個接孩子的老人聊著天,很開心,一臉安詳,像多年的鄰居或親戚。跟母親聊天的是當地人,我在這裡生活好多年,硬生生聽不懂一句粵語。路上,我問她能不能聽懂別人說話,母親笑呵呵地說,能呢。我想人家可能是用普通話和母親交流的。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人老了,睡眠少。看到早晨老人都在小區裡鍛鍊,母親也悄然加入其中。她每天早晨天剛麻麻亮就起了床,我們都在睡夢中,她輕手輕腳洗漱完,悄悄出門,鍛鍊完,再回來為一家人忙早餐。

一天,我忽然發現母親走路姿勢不大對勁,一問才知道,凌晨三四點,她以為天快亮了,摸黑下樓梯,一腳踩空,頭朝後從半截樓梯上滾下來,崴了腳,後腦勺上磕出一個大包,怕我們擔心,自己不聲不響,悄悄買了藥抹。其實,樓梯裡有聲控燈,拍一下手,或者咳嗽一聲,燈就亮了,可我忘了告訴母親。母親走路腳步輕,聲控燈看人下菜,身粗腳重,動靜大的立馬給亮光,遇上人老力弱,響動小,它就裝聾作啞。我不知道母親在黑乎乎的樓道里,是怎樣從九樓一點一點摸到一樓的。

“不要緊!”母親說得輕描淡寫,我卻嚇出一身冷汗。我的粗心,差點釀成大禍。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我給母親一點零花錢,讓她平時在街上看到什麼想吃的就買著吃,她一分都捨不得花,今天拎回一個案板、一根擀麵杖,明天買回幾個碗盤、一把筷子,說我粗枝大葉,日子過得粗糙。

老家花椒好,母親來廣州帶了一大包,見我炒菜直接用花椒粒,便不聲不響,去街上買踏窩子。那是北方人生活裡的日常用具,南方很少見。幾天後,母親竟一下買回兩個,石頭的,很沉。母親說,跑了好些地方才找著,買兩個,壞一個,還有一個,就不用我滿街去找了。

母親將帶來的花椒在鍋裡一點點用溫火烘乾,叮叮咚咚忙碌半天,用踏窩子將花椒搗細,裝了滿滿一瓶子,說用花椒粉炒菜香,方便。

那天晚飯,我給母親做了一頓臊子餄餎面。蕎麥麵是母親從老家帶的,臊子是母親做的,餄餎床子也是母親十年前給我買的。母親知道我愛吃餄餎面。那年新春,女兒出生,母親上新疆幫我帶女兒,從老家費盡周折給我買了一個玻璃茶杯一樣精巧的餄餎床子。她知道城裡人鍋灶小,鄉下那些餄餎床子我沒法用。她四處趕集,從鄉村集鎮到城裡農貿市場、商場,差不多跑了個把月,才尋到這麼個巧物。

從新疆往廣州搬家,許多東西拿不上,都丟掉了,母親買的餄餎床子我精心收著,用著。想吃餄餎面,調一拳頭面,壓兩床子,剛好夠一家人吃。

現在想起來,我還是不夠了解母親。我工作生活的地方,算是廣州的繁華地段,街巷縱橫交錯如蛛網,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車如織,人如潮,小區長相雷同,母親不識字,我擔心她出門走失。女兒建議我,給奶奶兜裡裝一張卡片,寫上地址、電話,不識字也不打緊,迷路了,可以拿出卡片問叔叔阿姨。

第二天,天已擦黑,我們回到家,一屋子冷清,桌上沒熱騰騰的飯菜,也不見母親的身影。女兒說,奶奶下午放學沒去接她。晚飯上桌,我們左等右等,遲遲不見母親,不曉得她啥時出的門,又不知道去哪裡找,急得轉圈圈。女兒安慰我,說奶奶身上裝著卡片,若迷路了,肯定會給家裡來電話。我轉身跑進母親房間,發現頭天給她裝進衣兜的卡片丟在窗臺上。我們正急死慌忙準備出門,母親提著一袋蔬菜不急不忙地上樓了。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我忘了母親也是經歷過悽風苦風、闖過社會的。她有自己觀察市井街巷、人流環境的眼光。她的腳步離我們居住的小區一天比一天邁得遠,走街串巷,不但沒迷失過方向,還一個人去一些老街區溜達。天天踩著點上下班,週末買一次菜,往冰箱裡一丟,管吃一週。母親看得心酸,說城裡日子有啥好,常年連一把新鮮菜都吃不上。

在老家,母親把房前屋後的空地都種了蔬菜,不用農藥化肥,韭菜、辣椒、茄子、西紅柿、黃瓜、豆角,一畦畦一茬茬,鮮嫩,生動,從春吃到秋。

母親是苦慣了的人,也是會精打細算的人。小時候,我們姐弟七個,全家就父母兩個勞力,又是靠砸汗珠子掙工分吃飯,一年到頭,風雨無阻,爭著搶著幹生產隊裡最苦最重的活,年底分口糧,我家還是最少,一群長身體的孩子,家裡盡是吃飯的嘴,日子怎麼往前熬呢?

但是,在那些艱難的歲月裡,母親用愛哺養著我們,用瘦弱的雙肩挑起貧困苦難的家庭重擔,不光奇蹟般將我們拉扯大,還把我和二哥送進了大學。大哥和兩個弟弟也讀完了高中和初中。

母親常給我們講,“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要走得端、行得正,腳正不怕鞋歪”“困難縱有九十九,難不倒勤勞一雙手”“人窮志不窮”等等。用老話兒向我們講述做人做事的樸素道理,要我們坦誠做人。生產隊散夥時,牲口農具按人口分給各家各戶。別人家不是膘肥體壯的騾馬,就是懷著犢的大母牛,最差也會分一頭半大的牛犢。而我家,只分到一頭老得沒牙口的瘸腿驢,身上毛一坨一坨往下掉,瘦得皮包骨頭,一隻蹄子長得像人腳,路都走不穩當,父親牽著驢在院子裡出出進進地罵,死活不要,我們兄弟幾個氣不過,抄了棍子鐵杴要去找生產隊隊長。母親說,算了,咱們也不指望它拉犁耕地,好好喂著,養好了產兩頭小驢駒,也不虧。母親精心飼養一年,瘸腿驢換了毛色,請獸醫治好了患病的蹄子,能下地拉犁不說,幾年下來,這頭老得沒人要的驢竟然為我家產下三頭小驢。

沒有經濟來源,我家吃的麵粉主要靠石磨完成,而推磨全靠人力。晚上,母親帶著我們姐弟幾個,抱著磨棍子輪流推磨,有時會一直推到後半夜。瘸腿驢恢復了膘色和力氣後,也常套了推磨。但驢推磨得有人照應著,用手把磨盤上的糧食往磨眼裡趕,磨口裡出來的麵粉粗細不均,得用細密的羅裡一遍一遍地篩。我們去了學校,母親套著驢推磨。放學回家,我們接過母親手頭的活,她才能為我們做飯。有好幾次,我坐在邊上看著看著,就迷怔的睜不開眼,磨眼沒有糧食,老實忠厚的瘸腿驢拉著磨子咣咣咣空轉。母親聽到,趕過來並不罵,說困了,出去玩一會,靈醒靈醒。

我一直清晰地記得母親帶我們做豆腐的情景。泡軟的黃豆用石磨磨成豆漿,收集到大缸裡,母親將豆漿灌進紗布袋子,不停地揉搓、擠壓,乳白色的豆漿從布袋裡面流出來,濾出豆渣。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大鐵鍋裡的豆漿燒開後,母親先給我們每人舀一碗豆漿喝。柴火在灶膛裡噼噼啪啪燃著,豆漿在鍋裡翻滾,我們圍著灶臺,看母親拿大瓢不斷往豆漿裡點滷水。爐膛裡火太旺,鍋底易燒煳,不僅鍋底的鍋巴沒法吃,做出來的豆腐還會有焦煳味。火候和點漿關係著豆腐的品質,母親憑經驗總是拿捏得極好。

喝完豆漿,我們捧著小碗,眼睛盯著鍋裡豆漿慢慢凝結起來。母親給我們每人碗裡舀一塊顫顫巍巍的豆腐腦,再將鍋裡的豆腐腦舀進放好包布的竹篩子,壓上木板和石頭,黃黃的豆漿水壓幹後,豆腐就成了。

豆腐渣粗糙,不好下嘴,但生活困難,母親在粗豆渣裡放一點鹽、蔥花等,捏成窩窩頭,也是苦日子裡難有的好吃食。農村人家,過年做豆腐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做豆腐,殺年豬,蒸饃饃。一進臘月二十三,母親提前一天就會將黃豆泡好,讓我們用石磨磨。一做年豆腐,過年的氣氛就濃了。我喜歡吃豆腐,涼拌、做火鍋、燴菜,都好。我很想吃一口母親做的北方老豆腐,但沒個石匠,石磨多年沒碫過,沒法用,母親也沒力氣做我愛吃的豆腐。

老家土地承包後,貧窮落後的農村漸漸有了活力,腦子活泛的人,農閒時會趕集做點小本生意。為供我們唸書,母親也在街上擺了一個小吃攤。

涼粉、涼皮和麻花,還有油餅和油糕,趕集市的頭天夜裡就得做好。晚上,灶臺上熱氣騰騰,母親會帶著我們在燈下一直忙到後半夜。搓麻花頗費精神,將面碼子搓成一根根粗細長短一致的麻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小時候算得上心靈手巧,喜歡搓麻花,也搓得最好。母親提前和好面,分成等量的條塊,碼在盤子裡餳著。油鍋熱了,我們幾個孩子在案板前圍一圈,在母親的示範下,面碼子在一雙雙小手裡揉、抻、搓,像變魔術,從油鍋裡出來,就是一根根好看精緻、香脆酥甜的麻花。

一根麻花賣五分錢,節假日和週末,我們兄弟幾個,一人背一筐麻花去趕集。因母親做的麻花色香味俱佳,不虧人,不管做多少,集上都能賣完。愁的是做不出來,做兩三筐麻花,一家人往往要在灶臺前忙兩個通宵。

一輛架子車,一個鐵皮爐子,鍋碗瓢盆,母親一個人拉著一堆沉重的傢什,哪裡有集市和廟會,就往哪裡趕。風裡來雨裡去,不僅反反覆覆跑遍了方圓幾十公里的鄉鎮,還一趟趟赴數百公里外的一個個縣城趕廟會,甚至在蘭州的大街小巷裡賣過半年水果和小吃。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運氣好時,母親會搭上順路的貨車,搭不上,她就一個人風餐露宿,靠雙腳拉著沉重的架子車翻山越嶺。

事實上,如果我和二哥不再上學,回家做事,家境肯定會好一些。我個子大,也有力氣, 那年初中畢業,親戚鄰里都勸母親別再供我上學,說去外邊找工,或者學個手藝,好早些幫家裡解解難。母親沒聽勸,毅然送我進了高中。

現在,日子好了,歲月紛紛落落,一個唿哨就過去了。但貧窮的日子是漫長的,吃了上頓沒下頓,總著急自己長不大,度日如年。記得五歲那年,家裡常常斷炊,母親每天出門下地時,常會把自己嘴上省下的一個高粱面窩窩頭留給我,那是兩個弟弟一天的食物。等啃完黑窩頭,弟弟就鬧著肚子餓,哭得死去活來。有一天,我踩著凳子從小院的矮土牆上爬出去,偷了鄰居家菜園裡的胡蘿蔔,分給兩個弟弟填肚子。誰知,母親下地回來,看到院裡的蘿蔔秧子,拿起掃帚就朝我的屁股上掄。晚上,在昏暗的油燈下,母親用熱毛巾一邊敷我紅腫的屁股,一邊講著一些那時我聽得似懂非懂的道理。

從此,母親出工下地,就讓我拎著籃子跟她到田野裡挖野菜,這種日子一直熬了兩年,母親咬牙把我送進了學校。

讀高中,我和二哥在同一所學校裡,買不起飯票,我們無法像別的住校生一樣在飯堂用餐。每個週末,我們兄弟倆輪流騎一輛破單車,往返上百公里回家拿吃的。揹回一袋子幹饃和幾瓶鹹菜,開水就鹹菜,一吃一週。夏天,饅頭揹回學校吃兩天就會長黴菌。

為讓我們安心讀書,母親拉著趕集的架子車進城了。她在離學校不遠的三莊坑租一間小屋,一邊做小生意,一邊照料我和哥哥的飲食。

一身粗布衣服,常常是父親穿了哥哥穿,哥哥不能穿了,母親再縫縫補補,綴滿補丁的小褂又到了我和弟弟身上。但無論多舊的衣裳,母親總給我們洗得乾乾淨淨。“媽沒本事,總讓你們吃不上一頓飽飯,穿不上一件新衣,衣裳舊沒人笑話,穿髒衣裳別人會罵懶漢,只要你們用功唸書,有了本事就會有新衣穿,就不會像媽這樣一輩子受窮。”說這話時,母親正安詳地坐在炕上,一點一點撕扯著碎小的舊棉花給我縫過冬的棉襖。

"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母親的流年

圖文 | 王雁翔

我拿出許多理由,一心想留母親在身邊多住一段日子,但母親態度堅決,無論說什麼都要回老家。她說,來我這裡兩趟,很知足,飛機、輪船坐了,海也見了,已經享了我的福。

我心裡知道,母親不全是不習慣城裡生活,也不是擔心自己的身體,而是牽掛著老家兄弟們的日子。

近八十歲的母親勉強在我身邊生活了半年。馬年初夏,我不得不陪她返回老家。

小區裡的老人,大都和母親一樣,從不同的省份來到兒女身邊,享福的少,幫著拉扯小孩的多。我的老家在北方,母親說話方言重,我曾擔心她跟院裡的老人聊天有困難。但很快,她就跟小區裡的幾個老人混熟了,常坐在一起嘮家常。有一天,我在菜市場買菜順路去學校接女兒,母親坐在校門前的一排石凳上,跟幾個接孩子的老人聊著天,很開心,一臉安詳,像多年的鄰居或親戚。跟母親聊天的是當地人,我在這裡生活好多年,硬生生聽不懂一句粵語。路上,我問她能不能聽懂別人說話,母親笑呵呵地說,能呢。我想人家可能是用普通話和母親交流的。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人老了,睡眠少。看到早晨老人都在小區裡鍛鍊,母親也悄然加入其中。她每天早晨天剛麻麻亮就起了床,我們都在睡夢中,她輕手輕腳洗漱完,悄悄出門,鍛鍊完,再回來為一家人忙早餐。

一天,我忽然發現母親走路姿勢不大對勁,一問才知道,凌晨三四點,她以為天快亮了,摸黑下樓梯,一腳踩空,頭朝後從半截樓梯上滾下來,崴了腳,後腦勺上磕出一個大包,怕我們擔心,自己不聲不響,悄悄買了藥抹。其實,樓梯裡有聲控燈,拍一下手,或者咳嗽一聲,燈就亮了,可我忘了告訴母親。母親走路腳步輕,聲控燈看人下菜,身粗腳重,動靜大的立馬給亮光,遇上人老力弱,響動小,它就裝聾作啞。我不知道母親在黑乎乎的樓道里,是怎樣從九樓一點一點摸到一樓的。

“不要緊!”母親說得輕描淡寫,我卻嚇出一身冷汗。我的粗心,差點釀成大禍。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我給母親一點零花錢,讓她平時在街上看到什麼想吃的就買著吃,她一分都捨不得花,今天拎回一個案板、一根擀麵杖,明天買回幾個碗盤、一把筷子,說我粗枝大葉,日子過得粗糙。

老家花椒好,母親來廣州帶了一大包,見我炒菜直接用花椒粒,便不聲不響,去街上買踏窩子。那是北方人生活裡的日常用具,南方很少見。幾天後,母親竟一下買回兩個,石頭的,很沉。母親說,跑了好些地方才找著,買兩個,壞一個,還有一個,就不用我滿街去找了。

母親將帶來的花椒在鍋裡一點點用溫火烘乾,叮叮咚咚忙碌半天,用踏窩子將花椒搗細,裝了滿滿一瓶子,說用花椒粉炒菜香,方便。

那天晚飯,我給母親做了一頓臊子餄餎面。蕎麥麵是母親從老家帶的,臊子是母親做的,餄餎床子也是母親十年前給我買的。母親知道我愛吃餄餎面。那年新春,女兒出生,母親上新疆幫我帶女兒,從老家費盡周折給我買了一個玻璃茶杯一樣精巧的餄餎床子。她知道城裡人鍋灶小,鄉下那些餄餎床子我沒法用。她四處趕集,從鄉村集鎮到城裡農貿市場、商場,差不多跑了個把月,才尋到這麼個巧物。

從新疆往廣州搬家,許多東西拿不上,都丟掉了,母親買的餄餎床子我精心收著,用著。想吃餄餎面,調一拳頭面,壓兩床子,剛好夠一家人吃。

現在想起來,我還是不夠了解母親。我工作生活的地方,算是廣州的繁華地段,街巷縱橫交錯如蛛網,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車如織,人如潮,小區長相雷同,母親不識字,我擔心她出門走失。女兒建議我,給奶奶兜裡裝一張卡片,寫上地址、電話,不識字也不打緊,迷路了,可以拿出卡片問叔叔阿姨。

第二天,天已擦黑,我們回到家,一屋子冷清,桌上沒熱騰騰的飯菜,也不見母親的身影。女兒說,奶奶下午放學沒去接她。晚飯上桌,我們左等右等,遲遲不見母親,不曉得她啥時出的門,又不知道去哪裡找,急得轉圈圈。女兒安慰我,說奶奶身上裝著卡片,若迷路了,肯定會給家裡來電話。我轉身跑進母親房間,發現頭天給她裝進衣兜的卡片丟在窗臺上。我們正急死慌忙準備出門,母親提著一袋蔬菜不急不忙地上樓了。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我忘了母親也是經歷過悽風苦風、闖過社會的。她有自己觀察市井街巷、人流環境的眼光。她的腳步離我們居住的小區一天比一天邁得遠,走街串巷,不但沒迷失過方向,還一個人去一些老街區溜達。天天踩著點上下班,週末買一次菜,往冰箱裡一丟,管吃一週。母親看得心酸,說城裡日子有啥好,常年連一把新鮮菜都吃不上。

在老家,母親把房前屋後的空地都種了蔬菜,不用農藥化肥,韭菜、辣椒、茄子、西紅柿、黃瓜、豆角,一畦畦一茬茬,鮮嫩,生動,從春吃到秋。

母親是苦慣了的人,也是會精打細算的人。小時候,我們姐弟七個,全家就父母兩個勞力,又是靠砸汗珠子掙工分吃飯,一年到頭,風雨無阻,爭著搶著幹生產隊裡最苦最重的活,年底分口糧,我家還是最少,一群長身體的孩子,家裡盡是吃飯的嘴,日子怎麼往前熬呢?

但是,在那些艱難的歲月裡,母親用愛哺養著我們,用瘦弱的雙肩挑起貧困苦難的家庭重擔,不光奇蹟般將我們拉扯大,還把我和二哥送進了大學。大哥和兩個弟弟也讀完了高中和初中。

母親常給我們講,“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要走得端、行得正,腳正不怕鞋歪”“困難縱有九十九,難不倒勤勞一雙手”“人窮志不窮”等等。用老話兒向我們講述做人做事的樸素道理,要我們坦誠做人。生產隊散夥時,牲口農具按人口分給各家各戶。別人家不是膘肥體壯的騾馬,就是懷著犢的大母牛,最差也會分一頭半大的牛犢。而我家,只分到一頭老得沒牙口的瘸腿驢,身上毛一坨一坨往下掉,瘦得皮包骨頭,一隻蹄子長得像人腳,路都走不穩當,父親牽著驢在院子裡出出進進地罵,死活不要,我們兄弟幾個氣不過,抄了棍子鐵杴要去找生產隊隊長。母親說,算了,咱們也不指望它拉犁耕地,好好喂著,養好了產兩頭小驢駒,也不虧。母親精心飼養一年,瘸腿驢換了毛色,請獸醫治好了患病的蹄子,能下地拉犁不說,幾年下來,這頭老得沒人要的驢竟然為我家產下三頭小驢。

沒有經濟來源,我家吃的麵粉主要靠石磨完成,而推磨全靠人力。晚上,母親帶著我們姐弟幾個,抱著磨棍子輪流推磨,有時會一直推到後半夜。瘸腿驢恢復了膘色和力氣後,也常套了推磨。但驢推磨得有人照應著,用手把磨盤上的糧食往磨眼裡趕,磨口裡出來的麵粉粗細不均,得用細密的羅裡一遍一遍地篩。我們去了學校,母親套著驢推磨。放學回家,我們接過母親手頭的活,她才能為我們做飯。有好幾次,我坐在邊上看著看著,就迷怔的睜不開眼,磨眼沒有糧食,老實忠厚的瘸腿驢拉著磨子咣咣咣空轉。母親聽到,趕過來並不罵,說困了,出去玩一會,靈醒靈醒。

我一直清晰地記得母親帶我們做豆腐的情景。泡軟的黃豆用石磨磨成豆漿,收集到大缸裡,母親將豆漿灌進紗布袋子,不停地揉搓、擠壓,乳白色的豆漿從布袋裡面流出來,濾出豆渣。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大鐵鍋裡的豆漿燒開後,母親先給我們每人舀一碗豆漿喝。柴火在灶膛裡噼噼啪啪燃著,豆漿在鍋裡翻滾,我們圍著灶臺,看母親拿大瓢不斷往豆漿裡點滷水。爐膛裡火太旺,鍋底易燒煳,不僅鍋底的鍋巴沒法吃,做出來的豆腐還會有焦煳味。火候和點漿關係著豆腐的品質,母親憑經驗總是拿捏得極好。

喝完豆漿,我們捧著小碗,眼睛盯著鍋裡豆漿慢慢凝結起來。母親給我們每人碗裡舀一塊顫顫巍巍的豆腐腦,再將鍋裡的豆腐腦舀進放好包布的竹篩子,壓上木板和石頭,黃黃的豆漿水壓幹後,豆腐就成了。

豆腐渣粗糙,不好下嘴,但生活困難,母親在粗豆渣裡放一點鹽、蔥花等,捏成窩窩頭,也是苦日子裡難有的好吃食。農村人家,過年做豆腐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做豆腐,殺年豬,蒸饃饃。一進臘月二十三,母親提前一天就會將黃豆泡好,讓我們用石磨磨。一做年豆腐,過年的氣氛就濃了。我喜歡吃豆腐,涼拌、做火鍋、燴菜,都好。我很想吃一口母親做的北方老豆腐,但沒個石匠,石磨多年沒碫過,沒法用,母親也沒力氣做我愛吃的豆腐。

老家土地承包後,貧窮落後的農村漸漸有了活力,腦子活泛的人,農閒時會趕集做點小本生意。為供我們唸書,母親也在街上擺了一個小吃攤。

涼粉、涼皮和麻花,還有油餅和油糕,趕集市的頭天夜裡就得做好。晚上,灶臺上熱氣騰騰,母親會帶著我們在燈下一直忙到後半夜。搓麻花頗費精神,將面碼子搓成一根根粗細長短一致的麻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小時候算得上心靈手巧,喜歡搓麻花,也搓得最好。母親提前和好面,分成等量的條塊,碼在盤子裡餳著。油鍋熱了,我們幾個孩子在案板前圍一圈,在母親的示範下,面碼子在一雙雙小手裡揉、抻、搓,像變魔術,從油鍋裡出來,就是一根根好看精緻、香脆酥甜的麻花。

一根麻花賣五分錢,節假日和週末,我們兄弟幾個,一人背一筐麻花去趕集。因母親做的麻花色香味俱佳,不虧人,不管做多少,集上都能賣完。愁的是做不出來,做兩三筐麻花,一家人往往要在灶臺前忙兩個通宵。

一輛架子車,一個鐵皮爐子,鍋碗瓢盆,母親一個人拉著一堆沉重的傢什,哪裡有集市和廟會,就往哪裡趕。風裡來雨裡去,不僅反反覆覆跑遍了方圓幾十公里的鄉鎮,還一趟趟赴數百公里外的一個個縣城趕廟會,甚至在蘭州的大街小巷裡賣過半年水果和小吃。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運氣好時,母親會搭上順路的貨車,搭不上,她就一個人風餐露宿,靠雙腳拉著沉重的架子車翻山越嶺。

事實上,如果我和二哥不再上學,回家做事,家境肯定會好一些。我個子大,也有力氣, 那年初中畢業,親戚鄰里都勸母親別再供我上學,說去外邊找工,或者學個手藝,好早些幫家裡解解難。母親沒聽勸,毅然送我進了高中。

現在,日子好了,歲月紛紛落落,一個唿哨就過去了。但貧窮的日子是漫長的,吃了上頓沒下頓,總著急自己長不大,度日如年。記得五歲那年,家裡常常斷炊,母親每天出門下地時,常會把自己嘴上省下的一個高粱面窩窩頭留給我,那是兩個弟弟一天的食物。等啃完黑窩頭,弟弟就鬧著肚子餓,哭得死去活來。有一天,我踩著凳子從小院的矮土牆上爬出去,偷了鄰居家菜園裡的胡蘿蔔,分給兩個弟弟填肚子。誰知,母親下地回來,看到院裡的蘿蔔秧子,拿起掃帚就朝我的屁股上掄。晚上,在昏暗的油燈下,母親用熱毛巾一邊敷我紅腫的屁股,一邊講著一些那時我聽得似懂非懂的道理。

從此,母親出工下地,就讓我拎著籃子跟她到田野裡挖野菜,這種日子一直熬了兩年,母親咬牙把我送進了學校。

讀高中,我和二哥在同一所學校裡,買不起飯票,我們無法像別的住校生一樣在飯堂用餐。每個週末,我們兄弟倆輪流騎一輛破單車,往返上百公里回家拿吃的。揹回一袋子幹饃和幾瓶鹹菜,開水就鹹菜,一吃一週。夏天,饅頭揹回學校吃兩天就會長黴菌。

為讓我們安心讀書,母親拉著趕集的架子車進城了。她在離學校不遠的三莊坑租一間小屋,一邊做小生意,一邊照料我和哥哥的飲食。

一身粗布衣服,常常是父親穿了哥哥穿,哥哥不能穿了,母親再縫縫補補,綴滿補丁的小褂又到了我和弟弟身上。但無論多舊的衣裳,母親總給我們洗得乾乾淨淨。“媽沒本事,總讓你們吃不上一頓飽飯,穿不上一件新衣,衣裳舊沒人笑話,穿髒衣裳別人會罵懶漢,只要你們用功唸書,有了本事就會有新衣穿,就不會像媽這樣一輩子受窮。”說這話時,母親正安詳地坐在炕上,一點一點撕扯著碎小的舊棉花給我縫過冬的棉襖。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1992年,是母親十分欣慰的一年,我考進了軍校,二哥也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聽說我倆春節都要回家,剛進臘月門,母親就提著我們小時候坐過的小凳,天天坐在門前望著村口的路,從早晨到黃昏,過來一個人不是,又過來一個人還不是。母親在等她的兒子。

小學有一年,我交不起學費,被老師攆出教室,不讓上課。母親從村東借到村西,卻湊不夠五塊錢,左鄰右舍都知道我家窮,怕借了還不上。母親帶著我們撿杏胡,挖柴胡,打楊槐樹籽,辛苦了一個夏天,才交上學費。

現在回想,窮苦是磨難,也是歷練。那個年代的農村,大多數家庭都一樣,有的家庭比我家更恓惶,比起那些窮得連褲子都沒得穿的孩子,我們已經很幸福。

跟別人比本事,不比吃穿,把名利看淡一些,人就活得輕鬆了。這是自小母親就教給我的。這種人生的教誨,至今在我的性格里生長著。朋友相聚,別人穿名牌,開豪車,我也不覺得自卑,房子窄狹打掃衛生省力,在家裡想吃麵下碗麵,想吃米飯蒸米飯,很知足。想想小時經歷的那些苦,人生還有啥不滿足呢。

小時候,總盼著過年。過年了,就能吃頓飽飯,有白麵吃,可以穿幾天新衣裳。慢慢的,長大了,獨自出門闖人生,東奔西跑地忙著,日子不管是苦是甜,都得自己扛著往前走。心裡裝著一個個夢想和大事,沒黑沒明地忙碌,渴望能有些出息,讓父母享幾天福。

"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母親的流年

圖文 | 王雁翔

我拿出許多理由,一心想留母親在身邊多住一段日子,但母親態度堅決,無論說什麼都要回老家。她說,來我這裡兩趟,很知足,飛機、輪船坐了,海也見了,已經享了我的福。

我心裡知道,母親不全是不習慣城裡生活,也不是擔心自己的身體,而是牽掛著老家兄弟們的日子。

近八十歲的母親勉強在我身邊生活了半年。馬年初夏,我不得不陪她返回老家。

小區裡的老人,大都和母親一樣,從不同的省份來到兒女身邊,享福的少,幫著拉扯小孩的多。我的老家在北方,母親說話方言重,我曾擔心她跟院裡的老人聊天有困難。但很快,她就跟小區裡的幾個老人混熟了,常坐在一起嘮家常。有一天,我在菜市場買菜順路去學校接女兒,母親坐在校門前的一排石凳上,跟幾個接孩子的老人聊著天,很開心,一臉安詳,像多年的鄰居或親戚。跟母親聊天的是當地人,我在這裡生活好多年,硬生生聽不懂一句粵語。路上,我問她能不能聽懂別人說話,母親笑呵呵地說,能呢。我想人家可能是用普通話和母親交流的。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人老了,睡眠少。看到早晨老人都在小區裡鍛鍊,母親也悄然加入其中。她每天早晨天剛麻麻亮就起了床,我們都在睡夢中,她輕手輕腳洗漱完,悄悄出門,鍛鍊完,再回來為一家人忙早餐。

一天,我忽然發現母親走路姿勢不大對勁,一問才知道,凌晨三四點,她以為天快亮了,摸黑下樓梯,一腳踩空,頭朝後從半截樓梯上滾下來,崴了腳,後腦勺上磕出一個大包,怕我們擔心,自己不聲不響,悄悄買了藥抹。其實,樓梯裡有聲控燈,拍一下手,或者咳嗽一聲,燈就亮了,可我忘了告訴母親。母親走路腳步輕,聲控燈看人下菜,身粗腳重,動靜大的立馬給亮光,遇上人老力弱,響動小,它就裝聾作啞。我不知道母親在黑乎乎的樓道里,是怎樣從九樓一點一點摸到一樓的。

“不要緊!”母親說得輕描淡寫,我卻嚇出一身冷汗。我的粗心,差點釀成大禍。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我給母親一點零花錢,讓她平時在街上看到什麼想吃的就買著吃,她一分都捨不得花,今天拎回一個案板、一根擀麵杖,明天買回幾個碗盤、一把筷子,說我粗枝大葉,日子過得粗糙。

老家花椒好,母親來廣州帶了一大包,見我炒菜直接用花椒粒,便不聲不響,去街上買踏窩子。那是北方人生活裡的日常用具,南方很少見。幾天後,母親竟一下買回兩個,石頭的,很沉。母親說,跑了好些地方才找著,買兩個,壞一個,還有一個,就不用我滿街去找了。

母親將帶來的花椒在鍋裡一點點用溫火烘乾,叮叮咚咚忙碌半天,用踏窩子將花椒搗細,裝了滿滿一瓶子,說用花椒粉炒菜香,方便。

那天晚飯,我給母親做了一頓臊子餄餎面。蕎麥麵是母親從老家帶的,臊子是母親做的,餄餎床子也是母親十年前給我買的。母親知道我愛吃餄餎面。那年新春,女兒出生,母親上新疆幫我帶女兒,從老家費盡周折給我買了一個玻璃茶杯一樣精巧的餄餎床子。她知道城裡人鍋灶小,鄉下那些餄餎床子我沒法用。她四處趕集,從鄉村集鎮到城裡農貿市場、商場,差不多跑了個把月,才尋到這麼個巧物。

從新疆往廣州搬家,許多東西拿不上,都丟掉了,母親買的餄餎床子我精心收著,用著。想吃餄餎面,調一拳頭面,壓兩床子,剛好夠一家人吃。

現在想起來,我還是不夠了解母親。我工作生活的地方,算是廣州的繁華地段,街巷縱橫交錯如蛛網,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車如織,人如潮,小區長相雷同,母親不識字,我擔心她出門走失。女兒建議我,給奶奶兜裡裝一張卡片,寫上地址、電話,不識字也不打緊,迷路了,可以拿出卡片問叔叔阿姨。

第二天,天已擦黑,我們回到家,一屋子冷清,桌上沒熱騰騰的飯菜,也不見母親的身影。女兒說,奶奶下午放學沒去接她。晚飯上桌,我們左等右等,遲遲不見母親,不曉得她啥時出的門,又不知道去哪裡找,急得轉圈圈。女兒安慰我,說奶奶身上裝著卡片,若迷路了,肯定會給家裡來電話。我轉身跑進母親房間,發現頭天給她裝進衣兜的卡片丟在窗臺上。我們正急死慌忙準備出門,母親提著一袋蔬菜不急不忙地上樓了。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我忘了母親也是經歷過悽風苦風、闖過社會的。她有自己觀察市井街巷、人流環境的眼光。她的腳步離我們居住的小區一天比一天邁得遠,走街串巷,不但沒迷失過方向,還一個人去一些老街區溜達。天天踩著點上下班,週末買一次菜,往冰箱裡一丟,管吃一週。母親看得心酸,說城裡日子有啥好,常年連一把新鮮菜都吃不上。

在老家,母親把房前屋後的空地都種了蔬菜,不用農藥化肥,韭菜、辣椒、茄子、西紅柿、黃瓜、豆角,一畦畦一茬茬,鮮嫩,生動,從春吃到秋。

母親是苦慣了的人,也是會精打細算的人。小時候,我們姐弟七個,全家就父母兩個勞力,又是靠砸汗珠子掙工分吃飯,一年到頭,風雨無阻,爭著搶著幹生產隊裡最苦最重的活,年底分口糧,我家還是最少,一群長身體的孩子,家裡盡是吃飯的嘴,日子怎麼往前熬呢?

但是,在那些艱難的歲月裡,母親用愛哺養著我們,用瘦弱的雙肩挑起貧困苦難的家庭重擔,不光奇蹟般將我們拉扯大,還把我和二哥送進了大學。大哥和兩個弟弟也讀完了高中和初中。

母親常給我們講,“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要走得端、行得正,腳正不怕鞋歪”“困難縱有九十九,難不倒勤勞一雙手”“人窮志不窮”等等。用老話兒向我們講述做人做事的樸素道理,要我們坦誠做人。生產隊散夥時,牲口農具按人口分給各家各戶。別人家不是膘肥體壯的騾馬,就是懷著犢的大母牛,最差也會分一頭半大的牛犢。而我家,只分到一頭老得沒牙口的瘸腿驢,身上毛一坨一坨往下掉,瘦得皮包骨頭,一隻蹄子長得像人腳,路都走不穩當,父親牽著驢在院子裡出出進進地罵,死活不要,我們兄弟幾個氣不過,抄了棍子鐵杴要去找生產隊隊長。母親說,算了,咱們也不指望它拉犁耕地,好好喂著,養好了產兩頭小驢駒,也不虧。母親精心飼養一年,瘸腿驢換了毛色,請獸醫治好了患病的蹄子,能下地拉犁不說,幾年下來,這頭老得沒人要的驢竟然為我家產下三頭小驢。

沒有經濟來源,我家吃的麵粉主要靠石磨完成,而推磨全靠人力。晚上,母親帶著我們姐弟幾個,抱著磨棍子輪流推磨,有時會一直推到後半夜。瘸腿驢恢復了膘色和力氣後,也常套了推磨。但驢推磨得有人照應著,用手把磨盤上的糧食往磨眼裡趕,磨口裡出來的麵粉粗細不均,得用細密的羅裡一遍一遍地篩。我們去了學校,母親套著驢推磨。放學回家,我們接過母親手頭的活,她才能為我們做飯。有好幾次,我坐在邊上看著看著,就迷怔的睜不開眼,磨眼沒有糧食,老實忠厚的瘸腿驢拉著磨子咣咣咣空轉。母親聽到,趕過來並不罵,說困了,出去玩一會,靈醒靈醒。

我一直清晰地記得母親帶我們做豆腐的情景。泡軟的黃豆用石磨磨成豆漿,收集到大缸裡,母親將豆漿灌進紗布袋子,不停地揉搓、擠壓,乳白色的豆漿從布袋裡面流出來,濾出豆渣。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大鐵鍋裡的豆漿燒開後,母親先給我們每人舀一碗豆漿喝。柴火在灶膛裡噼噼啪啪燃著,豆漿在鍋裡翻滾,我們圍著灶臺,看母親拿大瓢不斷往豆漿裡點滷水。爐膛裡火太旺,鍋底易燒煳,不僅鍋底的鍋巴沒法吃,做出來的豆腐還會有焦煳味。火候和點漿關係著豆腐的品質,母親憑經驗總是拿捏得極好。

喝完豆漿,我們捧著小碗,眼睛盯著鍋裡豆漿慢慢凝結起來。母親給我們每人碗裡舀一塊顫顫巍巍的豆腐腦,再將鍋裡的豆腐腦舀進放好包布的竹篩子,壓上木板和石頭,黃黃的豆漿水壓幹後,豆腐就成了。

豆腐渣粗糙,不好下嘴,但生活困難,母親在粗豆渣裡放一點鹽、蔥花等,捏成窩窩頭,也是苦日子裡難有的好吃食。農村人家,過年做豆腐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做豆腐,殺年豬,蒸饃饃。一進臘月二十三,母親提前一天就會將黃豆泡好,讓我們用石磨磨。一做年豆腐,過年的氣氛就濃了。我喜歡吃豆腐,涼拌、做火鍋、燴菜,都好。我很想吃一口母親做的北方老豆腐,但沒個石匠,石磨多年沒碫過,沒法用,母親也沒力氣做我愛吃的豆腐。

老家土地承包後,貧窮落後的農村漸漸有了活力,腦子活泛的人,農閒時會趕集做點小本生意。為供我們唸書,母親也在街上擺了一個小吃攤。

涼粉、涼皮和麻花,還有油餅和油糕,趕集市的頭天夜裡就得做好。晚上,灶臺上熱氣騰騰,母親會帶著我們在燈下一直忙到後半夜。搓麻花頗費精神,將面碼子搓成一根根粗細長短一致的麻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小時候算得上心靈手巧,喜歡搓麻花,也搓得最好。母親提前和好面,分成等量的條塊,碼在盤子裡餳著。油鍋熱了,我們幾個孩子在案板前圍一圈,在母親的示範下,面碼子在一雙雙小手裡揉、抻、搓,像變魔術,從油鍋裡出來,就是一根根好看精緻、香脆酥甜的麻花。

一根麻花賣五分錢,節假日和週末,我們兄弟幾個,一人背一筐麻花去趕集。因母親做的麻花色香味俱佳,不虧人,不管做多少,集上都能賣完。愁的是做不出來,做兩三筐麻花,一家人往往要在灶臺前忙兩個通宵。

一輛架子車,一個鐵皮爐子,鍋碗瓢盆,母親一個人拉著一堆沉重的傢什,哪裡有集市和廟會,就往哪裡趕。風裡來雨裡去,不僅反反覆覆跑遍了方圓幾十公里的鄉鎮,還一趟趟赴數百公里外的一個個縣城趕廟會,甚至在蘭州的大街小巷裡賣過半年水果和小吃。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運氣好時,母親會搭上順路的貨車,搭不上,她就一個人風餐露宿,靠雙腳拉著沉重的架子車翻山越嶺。

事實上,如果我和二哥不再上學,回家做事,家境肯定會好一些。我個子大,也有力氣, 那年初中畢業,親戚鄰里都勸母親別再供我上學,說去外邊找工,或者學個手藝,好早些幫家裡解解難。母親沒聽勸,毅然送我進了高中。

現在,日子好了,歲月紛紛落落,一個唿哨就過去了。但貧窮的日子是漫長的,吃了上頓沒下頓,總著急自己長不大,度日如年。記得五歲那年,家裡常常斷炊,母親每天出門下地時,常會把自己嘴上省下的一個高粱面窩窩頭留給我,那是兩個弟弟一天的食物。等啃完黑窩頭,弟弟就鬧著肚子餓,哭得死去活來。有一天,我踩著凳子從小院的矮土牆上爬出去,偷了鄰居家菜園裡的胡蘿蔔,分給兩個弟弟填肚子。誰知,母親下地回來,看到院裡的蘿蔔秧子,拿起掃帚就朝我的屁股上掄。晚上,在昏暗的油燈下,母親用熱毛巾一邊敷我紅腫的屁股,一邊講著一些那時我聽得似懂非懂的道理。

從此,母親出工下地,就讓我拎著籃子跟她到田野裡挖野菜,這種日子一直熬了兩年,母親咬牙把我送進了學校。

讀高中,我和二哥在同一所學校裡,買不起飯票,我們無法像別的住校生一樣在飯堂用餐。每個週末,我們兄弟倆輪流騎一輛破單車,往返上百公里回家拿吃的。揹回一袋子幹饃和幾瓶鹹菜,開水就鹹菜,一吃一週。夏天,饅頭揹回學校吃兩天就會長黴菌。

為讓我們安心讀書,母親拉著趕集的架子車進城了。她在離學校不遠的三莊坑租一間小屋,一邊做小生意,一邊照料我和哥哥的飲食。

一身粗布衣服,常常是父親穿了哥哥穿,哥哥不能穿了,母親再縫縫補補,綴滿補丁的小褂又到了我和弟弟身上。但無論多舊的衣裳,母親總給我們洗得乾乾淨淨。“媽沒本事,總讓你們吃不上一頓飽飯,穿不上一件新衣,衣裳舊沒人笑話,穿髒衣裳別人會罵懶漢,只要你們用功唸書,有了本事就會有新衣穿,就不會像媽這樣一輩子受窮。”說這話時,母親正安詳地坐在炕上,一點一點撕扯著碎小的舊棉花給我縫過冬的棉襖。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1992年,是母親十分欣慰的一年,我考進了軍校,二哥也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聽說我倆春節都要回家,剛進臘月門,母親就提著我們小時候坐過的小凳,天天坐在門前望著村口的路,從早晨到黃昏,過來一個人不是,又過來一個人還不是。母親在等她的兒子。

小學有一年,我交不起學費,被老師攆出教室,不讓上課。母親從村東借到村西,卻湊不夠五塊錢,左鄰右舍都知道我家窮,怕借了還不上。母親帶著我們撿杏胡,挖柴胡,打楊槐樹籽,辛苦了一個夏天,才交上學費。

現在回想,窮苦是磨難,也是歷練。那個年代的農村,大多數家庭都一樣,有的家庭比我家更恓惶,比起那些窮得連褲子都沒得穿的孩子,我們已經很幸福。

跟別人比本事,不比吃穿,把名利看淡一些,人就活得輕鬆了。這是自小母親就教給我的。這種人生的教誨,至今在我的性格里生長著。朋友相聚,別人穿名牌,開豪車,我也不覺得自卑,房子窄狹打掃衛生省力,在家裡想吃麵下碗麵,想吃米飯蒸米飯,很知足。想想小時經歷的那些苦,人生還有啥不滿足呢。

小時候,總盼著過年。過年了,就能吃頓飽飯,有白麵吃,可以穿幾天新衣裳。慢慢的,長大了,獨自出門闖人生,東奔西跑地忙著,日子不管是苦是甜,都得自己扛著往前走。心裡裝著一個個夢想和大事,沒黑沒明地忙碌,渴望能有些出息,讓父母享幾天福。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沒想到,日子剛開始慢慢好轉,父親突然離我們而去,將整個家庭重擔丟給了母親。父親去世時,他的三個兒子還未成家。往後的日子,就只有母親帶著我們往前走。下班回家,發現桌上已擺好四五個菜,還有蛋糕和酒,母親正在廚房裡節奏明快地切著手擀麵。我有些懵,問母親,今兒誰過生日呢?母親笑著說,你咋忘了,今兒是你的生日。

我語塞,心裡一熱,很想像小時候一樣,撲進母親的懷裡,卻矜持著伸不出手去。

端起酒杯,恍然發現在外奔波二十多年,自己竟沒過過幾次生日。來到這個世界已經很久,都快奔五十上去了,大事沒幹成一件,忙的盡是雞毛蒜皮的碎事。忙碌一輩子的母親,如今已當了祖母,四世同堂,卻還在為我們做兒女的忙生日。都說兒孫滿堂福滿堂,但細想,兒孫滿堂的母親並沒享過我們多少福。牙床萎縮,假牙痛得沒法戴,要去醫院重做,兒女們卻一個比一個忙,遲遲抽不出身。平時住在鄉下老屋,做飯、拆洗衣被還得她自個兒辛苦,一大群兒孫的生日,母親一個一個記著,我們卻只顧忙自己的小日子,很少想著回老家為母親過一個溫暖的生日。

姐弟七個,唯我離母親最遠,十八歲就離開故鄉在外漂泊,母親也最牽掛我。有時出門旅行看到美麗風景,心裡想著母親也能看看多好,遇上可口飯菜,也想讓母親嘗一口,可是,我的孝心趕不上母親的老,“朝如青絲暮成雪”,我還沒活明白,母親已經老了,走不遠,吃不動。

"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母親的流年

圖文 | 王雁翔

我拿出許多理由,一心想留母親在身邊多住一段日子,但母親態度堅決,無論說什麼都要回老家。她說,來我這裡兩趟,很知足,飛機、輪船坐了,海也見了,已經享了我的福。

我心裡知道,母親不全是不習慣城裡生活,也不是擔心自己的身體,而是牽掛著老家兄弟們的日子。

近八十歲的母親勉強在我身邊生活了半年。馬年初夏,我不得不陪她返回老家。

小區裡的老人,大都和母親一樣,從不同的省份來到兒女身邊,享福的少,幫著拉扯小孩的多。我的老家在北方,母親說話方言重,我曾擔心她跟院裡的老人聊天有困難。但很快,她就跟小區裡的幾個老人混熟了,常坐在一起嘮家常。有一天,我在菜市場買菜順路去學校接女兒,母親坐在校門前的一排石凳上,跟幾個接孩子的老人聊著天,很開心,一臉安詳,像多年的鄰居或親戚。跟母親聊天的是當地人,我在這裡生活好多年,硬生生聽不懂一句粵語。路上,我問她能不能聽懂別人說話,母親笑呵呵地說,能呢。我想人家可能是用普通話和母親交流的。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人老了,睡眠少。看到早晨老人都在小區裡鍛鍊,母親也悄然加入其中。她每天早晨天剛麻麻亮就起了床,我們都在睡夢中,她輕手輕腳洗漱完,悄悄出門,鍛鍊完,再回來為一家人忙早餐。

一天,我忽然發現母親走路姿勢不大對勁,一問才知道,凌晨三四點,她以為天快亮了,摸黑下樓梯,一腳踩空,頭朝後從半截樓梯上滾下來,崴了腳,後腦勺上磕出一個大包,怕我們擔心,自己不聲不響,悄悄買了藥抹。其實,樓梯裡有聲控燈,拍一下手,或者咳嗽一聲,燈就亮了,可我忘了告訴母親。母親走路腳步輕,聲控燈看人下菜,身粗腳重,動靜大的立馬給亮光,遇上人老力弱,響動小,它就裝聾作啞。我不知道母親在黑乎乎的樓道里,是怎樣從九樓一點一點摸到一樓的。

“不要緊!”母親說得輕描淡寫,我卻嚇出一身冷汗。我的粗心,差點釀成大禍。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我給母親一點零花錢,讓她平時在街上看到什麼想吃的就買著吃,她一分都捨不得花,今天拎回一個案板、一根擀麵杖,明天買回幾個碗盤、一把筷子,說我粗枝大葉,日子過得粗糙。

老家花椒好,母親來廣州帶了一大包,見我炒菜直接用花椒粒,便不聲不響,去街上買踏窩子。那是北方人生活裡的日常用具,南方很少見。幾天後,母親竟一下買回兩個,石頭的,很沉。母親說,跑了好些地方才找著,買兩個,壞一個,還有一個,就不用我滿街去找了。

母親將帶來的花椒在鍋裡一點點用溫火烘乾,叮叮咚咚忙碌半天,用踏窩子將花椒搗細,裝了滿滿一瓶子,說用花椒粉炒菜香,方便。

那天晚飯,我給母親做了一頓臊子餄餎面。蕎麥麵是母親從老家帶的,臊子是母親做的,餄餎床子也是母親十年前給我買的。母親知道我愛吃餄餎面。那年新春,女兒出生,母親上新疆幫我帶女兒,從老家費盡周折給我買了一個玻璃茶杯一樣精巧的餄餎床子。她知道城裡人鍋灶小,鄉下那些餄餎床子我沒法用。她四處趕集,從鄉村集鎮到城裡農貿市場、商場,差不多跑了個把月,才尋到這麼個巧物。

從新疆往廣州搬家,許多東西拿不上,都丟掉了,母親買的餄餎床子我精心收著,用著。想吃餄餎面,調一拳頭面,壓兩床子,剛好夠一家人吃。

現在想起來,我還是不夠了解母親。我工作生活的地方,算是廣州的繁華地段,街巷縱橫交錯如蛛網,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車如織,人如潮,小區長相雷同,母親不識字,我擔心她出門走失。女兒建議我,給奶奶兜裡裝一張卡片,寫上地址、電話,不識字也不打緊,迷路了,可以拿出卡片問叔叔阿姨。

第二天,天已擦黑,我們回到家,一屋子冷清,桌上沒熱騰騰的飯菜,也不見母親的身影。女兒說,奶奶下午放學沒去接她。晚飯上桌,我們左等右等,遲遲不見母親,不曉得她啥時出的門,又不知道去哪裡找,急得轉圈圈。女兒安慰我,說奶奶身上裝著卡片,若迷路了,肯定會給家裡來電話。我轉身跑進母親房間,發現頭天給她裝進衣兜的卡片丟在窗臺上。我們正急死慌忙準備出門,母親提著一袋蔬菜不急不忙地上樓了。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我忘了母親也是經歷過悽風苦風、闖過社會的。她有自己觀察市井街巷、人流環境的眼光。她的腳步離我們居住的小區一天比一天邁得遠,走街串巷,不但沒迷失過方向,還一個人去一些老街區溜達。天天踩著點上下班,週末買一次菜,往冰箱裡一丟,管吃一週。母親看得心酸,說城裡日子有啥好,常年連一把新鮮菜都吃不上。

在老家,母親把房前屋後的空地都種了蔬菜,不用農藥化肥,韭菜、辣椒、茄子、西紅柿、黃瓜、豆角,一畦畦一茬茬,鮮嫩,生動,從春吃到秋。

母親是苦慣了的人,也是會精打細算的人。小時候,我們姐弟七個,全家就父母兩個勞力,又是靠砸汗珠子掙工分吃飯,一年到頭,風雨無阻,爭著搶著幹生產隊裡最苦最重的活,年底分口糧,我家還是最少,一群長身體的孩子,家裡盡是吃飯的嘴,日子怎麼往前熬呢?

但是,在那些艱難的歲月裡,母親用愛哺養著我們,用瘦弱的雙肩挑起貧困苦難的家庭重擔,不光奇蹟般將我們拉扯大,還把我和二哥送進了大學。大哥和兩個弟弟也讀完了高中和初中。

母親常給我們講,“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要走得端、行得正,腳正不怕鞋歪”“困難縱有九十九,難不倒勤勞一雙手”“人窮志不窮”等等。用老話兒向我們講述做人做事的樸素道理,要我們坦誠做人。生產隊散夥時,牲口農具按人口分給各家各戶。別人家不是膘肥體壯的騾馬,就是懷著犢的大母牛,最差也會分一頭半大的牛犢。而我家,只分到一頭老得沒牙口的瘸腿驢,身上毛一坨一坨往下掉,瘦得皮包骨頭,一隻蹄子長得像人腳,路都走不穩當,父親牽著驢在院子裡出出進進地罵,死活不要,我們兄弟幾個氣不過,抄了棍子鐵杴要去找生產隊隊長。母親說,算了,咱們也不指望它拉犁耕地,好好喂著,養好了產兩頭小驢駒,也不虧。母親精心飼養一年,瘸腿驢換了毛色,請獸醫治好了患病的蹄子,能下地拉犁不說,幾年下來,這頭老得沒人要的驢竟然為我家產下三頭小驢。

沒有經濟來源,我家吃的麵粉主要靠石磨完成,而推磨全靠人力。晚上,母親帶著我們姐弟幾個,抱著磨棍子輪流推磨,有時會一直推到後半夜。瘸腿驢恢復了膘色和力氣後,也常套了推磨。但驢推磨得有人照應著,用手把磨盤上的糧食往磨眼裡趕,磨口裡出來的麵粉粗細不均,得用細密的羅裡一遍一遍地篩。我們去了學校,母親套著驢推磨。放學回家,我們接過母親手頭的活,她才能為我們做飯。有好幾次,我坐在邊上看著看著,就迷怔的睜不開眼,磨眼沒有糧食,老實忠厚的瘸腿驢拉著磨子咣咣咣空轉。母親聽到,趕過來並不罵,說困了,出去玩一會,靈醒靈醒。

我一直清晰地記得母親帶我們做豆腐的情景。泡軟的黃豆用石磨磨成豆漿,收集到大缸裡,母親將豆漿灌進紗布袋子,不停地揉搓、擠壓,乳白色的豆漿從布袋裡面流出來,濾出豆渣。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大鐵鍋裡的豆漿燒開後,母親先給我們每人舀一碗豆漿喝。柴火在灶膛裡噼噼啪啪燃著,豆漿在鍋裡翻滾,我們圍著灶臺,看母親拿大瓢不斷往豆漿裡點滷水。爐膛裡火太旺,鍋底易燒煳,不僅鍋底的鍋巴沒法吃,做出來的豆腐還會有焦煳味。火候和點漿關係著豆腐的品質,母親憑經驗總是拿捏得極好。

喝完豆漿,我們捧著小碗,眼睛盯著鍋裡豆漿慢慢凝結起來。母親給我們每人碗裡舀一塊顫顫巍巍的豆腐腦,再將鍋裡的豆腐腦舀進放好包布的竹篩子,壓上木板和石頭,黃黃的豆漿水壓幹後,豆腐就成了。

豆腐渣粗糙,不好下嘴,但生活困難,母親在粗豆渣裡放一點鹽、蔥花等,捏成窩窩頭,也是苦日子裡難有的好吃食。農村人家,過年做豆腐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做豆腐,殺年豬,蒸饃饃。一進臘月二十三,母親提前一天就會將黃豆泡好,讓我們用石磨磨。一做年豆腐,過年的氣氛就濃了。我喜歡吃豆腐,涼拌、做火鍋、燴菜,都好。我很想吃一口母親做的北方老豆腐,但沒個石匠,石磨多年沒碫過,沒法用,母親也沒力氣做我愛吃的豆腐。

老家土地承包後,貧窮落後的農村漸漸有了活力,腦子活泛的人,農閒時會趕集做點小本生意。為供我們唸書,母親也在街上擺了一個小吃攤。

涼粉、涼皮和麻花,還有油餅和油糕,趕集市的頭天夜裡就得做好。晚上,灶臺上熱氣騰騰,母親會帶著我們在燈下一直忙到後半夜。搓麻花頗費精神,將面碼子搓成一根根粗細長短一致的麻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小時候算得上心靈手巧,喜歡搓麻花,也搓得最好。母親提前和好面,分成等量的條塊,碼在盤子裡餳著。油鍋熱了,我們幾個孩子在案板前圍一圈,在母親的示範下,面碼子在一雙雙小手裡揉、抻、搓,像變魔術,從油鍋裡出來,就是一根根好看精緻、香脆酥甜的麻花。

一根麻花賣五分錢,節假日和週末,我們兄弟幾個,一人背一筐麻花去趕集。因母親做的麻花色香味俱佳,不虧人,不管做多少,集上都能賣完。愁的是做不出來,做兩三筐麻花,一家人往往要在灶臺前忙兩個通宵。

一輛架子車,一個鐵皮爐子,鍋碗瓢盆,母親一個人拉著一堆沉重的傢什,哪裡有集市和廟會,就往哪裡趕。風裡來雨裡去,不僅反反覆覆跑遍了方圓幾十公里的鄉鎮,還一趟趟赴數百公里外的一個個縣城趕廟會,甚至在蘭州的大街小巷裡賣過半年水果和小吃。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運氣好時,母親會搭上順路的貨車,搭不上,她就一個人風餐露宿,靠雙腳拉著沉重的架子車翻山越嶺。

事實上,如果我和二哥不再上學,回家做事,家境肯定會好一些。我個子大,也有力氣, 那年初中畢業,親戚鄰里都勸母親別再供我上學,說去外邊找工,或者學個手藝,好早些幫家裡解解難。母親沒聽勸,毅然送我進了高中。

現在,日子好了,歲月紛紛落落,一個唿哨就過去了。但貧窮的日子是漫長的,吃了上頓沒下頓,總著急自己長不大,度日如年。記得五歲那年,家裡常常斷炊,母親每天出門下地時,常會把自己嘴上省下的一個高粱面窩窩頭留給我,那是兩個弟弟一天的食物。等啃完黑窩頭,弟弟就鬧著肚子餓,哭得死去活來。有一天,我踩著凳子從小院的矮土牆上爬出去,偷了鄰居家菜園裡的胡蘿蔔,分給兩個弟弟填肚子。誰知,母親下地回來,看到院裡的蘿蔔秧子,拿起掃帚就朝我的屁股上掄。晚上,在昏暗的油燈下,母親用熱毛巾一邊敷我紅腫的屁股,一邊講著一些那時我聽得似懂非懂的道理。

從此,母親出工下地,就讓我拎著籃子跟她到田野裡挖野菜,這種日子一直熬了兩年,母親咬牙把我送進了學校。

讀高中,我和二哥在同一所學校裡,買不起飯票,我們無法像別的住校生一樣在飯堂用餐。每個週末,我們兄弟倆輪流騎一輛破單車,往返上百公里回家拿吃的。揹回一袋子幹饃和幾瓶鹹菜,開水就鹹菜,一吃一週。夏天,饅頭揹回學校吃兩天就會長黴菌。

為讓我們安心讀書,母親拉著趕集的架子車進城了。她在離學校不遠的三莊坑租一間小屋,一邊做小生意,一邊照料我和哥哥的飲食。

一身粗布衣服,常常是父親穿了哥哥穿,哥哥不能穿了,母親再縫縫補補,綴滿補丁的小褂又到了我和弟弟身上。但無論多舊的衣裳,母親總給我們洗得乾乾淨淨。“媽沒本事,總讓你們吃不上一頓飽飯,穿不上一件新衣,衣裳舊沒人笑話,穿髒衣裳別人會罵懶漢,只要你們用功唸書,有了本事就會有新衣穿,就不會像媽這樣一輩子受窮。”說這話時,母親正安詳地坐在炕上,一點一點撕扯著碎小的舊棉花給我縫過冬的棉襖。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1992年,是母親十分欣慰的一年,我考進了軍校,二哥也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聽說我倆春節都要回家,剛進臘月門,母親就提著我們小時候坐過的小凳,天天坐在門前望著村口的路,從早晨到黃昏,過來一個人不是,又過來一個人還不是。母親在等她的兒子。

小學有一年,我交不起學費,被老師攆出教室,不讓上課。母親從村東借到村西,卻湊不夠五塊錢,左鄰右舍都知道我家窮,怕借了還不上。母親帶著我們撿杏胡,挖柴胡,打楊槐樹籽,辛苦了一個夏天,才交上學費。

現在回想,窮苦是磨難,也是歷練。那個年代的農村,大多數家庭都一樣,有的家庭比我家更恓惶,比起那些窮得連褲子都沒得穿的孩子,我們已經很幸福。

跟別人比本事,不比吃穿,把名利看淡一些,人就活得輕鬆了。這是自小母親就教給我的。這種人生的教誨,至今在我的性格里生長著。朋友相聚,別人穿名牌,開豪車,我也不覺得自卑,房子窄狹打掃衛生省力,在家裡想吃麵下碗麵,想吃米飯蒸米飯,很知足。想想小時經歷的那些苦,人生還有啥不滿足呢。

小時候,總盼著過年。過年了,就能吃頓飽飯,有白麵吃,可以穿幾天新衣裳。慢慢的,長大了,獨自出門闖人生,東奔西跑地忙著,日子不管是苦是甜,都得自己扛著往前走。心裡裝著一個個夢想和大事,沒黑沒明地忙碌,渴望能有些出息,讓父母享幾天福。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沒想到,日子剛開始慢慢好轉,父親突然離我們而去,將整個家庭重擔丟給了母親。父親去世時,他的三個兒子還未成家。往後的日子,就只有母親帶著我們往前走。下班回家,發現桌上已擺好四五個菜,還有蛋糕和酒,母親正在廚房裡節奏明快地切著手擀麵。我有些懵,問母親,今兒誰過生日呢?母親笑著說,你咋忘了,今兒是你的生日。

我語塞,心裡一熱,很想像小時候一樣,撲進母親的懷裡,卻矜持著伸不出手去。

端起酒杯,恍然發現在外奔波二十多年,自己竟沒過過幾次生日。來到這個世界已經很久,都快奔五十上去了,大事沒幹成一件,忙的盡是雞毛蒜皮的碎事。忙碌一輩子的母親,如今已當了祖母,四世同堂,卻還在為我們做兒女的忙生日。都說兒孫滿堂福滿堂,但細想,兒孫滿堂的母親並沒享過我們多少福。牙床萎縮,假牙痛得沒法戴,要去醫院重做,兒女們卻一個比一個忙,遲遲抽不出身。平時住在鄉下老屋,做飯、拆洗衣被還得她自個兒辛苦,一大群兒孫的生日,母親一個一個記著,我們卻只顧忙自己的小日子,很少想著回老家為母親過一個溫暖的生日。

姐弟七個,唯我離母親最遠,十八歲就離開故鄉在外漂泊,母親也最牽掛我。有時出門旅行看到美麗風景,心裡想著母親也能看看多好,遇上可口飯菜,也想讓母親嘗一口,可是,我的孝心趕不上母親的老,“朝如青絲暮成雪”,我還沒活明白,母親已經老了,走不遠,吃不動。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二哥在城裡成了家,父親去世後,他幾次想接母親到城裡生活。母親去了,只住幾日就嚷著回鄉下,說她習慣不了城裡車來人往的嘈雜喧囂。母親仍舊戀著鄉下那片教會我們簡單質樸,教會我們莊稼人本色的黃土地。惦念著她在貧窮中操持了幾十年的家。這幾年,大哥和四弟也搬進城生活,只有五弟在老家陪在母親身邊。每年一進臘月門,母親就在寂寞四圍的小院裡早早開始忙碌,打掃房屋,拆洗、晾晒被褥,準備年貨。母親像我們小時候一樣盼著過年,盼著兒孫們從四面八方回來,一家人熱熱鬧鬧吃頓年夜飯。

送母親回到老家,只住了兩日,單位有事,我急著要回。母親有些不捨,心裡還想讓我在身邊多呆幾天,卻在燈下早早為我收拾好了行囊。

“等娃放暑假,水果就都下來了,咱原上水好空氣好,把娃領回老家寬鬆寬鬆。”我應著母親的叮嚀出了院門。

已經走出好遠,我回過頭,看見母親還站在門前的杏樹下望著我。風吹動著她花白的頭髮,淚水順著我的臉頰滾落,我在心裡默默地說,母親,謝謝您用自己淳樸、剛毅的性格,寬厚的胸懷,用純潔無私的愛給我編織了一葉遠航的帆。

"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母親的流年

圖文 | 王雁翔

我拿出許多理由,一心想留母親在身邊多住一段日子,但母親態度堅決,無論說什麼都要回老家。她說,來我這裡兩趟,很知足,飛機、輪船坐了,海也見了,已經享了我的福。

我心裡知道,母親不全是不習慣城裡生活,也不是擔心自己的身體,而是牽掛著老家兄弟們的日子。

近八十歲的母親勉強在我身邊生活了半年。馬年初夏,我不得不陪她返回老家。

小區裡的老人,大都和母親一樣,從不同的省份來到兒女身邊,享福的少,幫著拉扯小孩的多。我的老家在北方,母親說話方言重,我曾擔心她跟院裡的老人聊天有困難。但很快,她就跟小區裡的幾個老人混熟了,常坐在一起嘮家常。有一天,我在菜市場買菜順路去學校接女兒,母親坐在校門前的一排石凳上,跟幾個接孩子的老人聊著天,很開心,一臉安詳,像多年的鄰居或親戚。跟母親聊天的是當地人,我在這裡生活好多年,硬生生聽不懂一句粵語。路上,我問她能不能聽懂別人說話,母親笑呵呵地說,能呢。我想人家可能是用普通話和母親交流的。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人老了,睡眠少。看到早晨老人都在小區裡鍛鍊,母親也悄然加入其中。她每天早晨天剛麻麻亮就起了床,我們都在睡夢中,她輕手輕腳洗漱完,悄悄出門,鍛鍊完,再回來為一家人忙早餐。

一天,我忽然發現母親走路姿勢不大對勁,一問才知道,凌晨三四點,她以為天快亮了,摸黑下樓梯,一腳踩空,頭朝後從半截樓梯上滾下來,崴了腳,後腦勺上磕出一個大包,怕我們擔心,自己不聲不響,悄悄買了藥抹。其實,樓梯裡有聲控燈,拍一下手,或者咳嗽一聲,燈就亮了,可我忘了告訴母親。母親走路腳步輕,聲控燈看人下菜,身粗腳重,動靜大的立馬給亮光,遇上人老力弱,響動小,它就裝聾作啞。我不知道母親在黑乎乎的樓道里,是怎樣從九樓一點一點摸到一樓的。

“不要緊!”母親說得輕描淡寫,我卻嚇出一身冷汗。我的粗心,差點釀成大禍。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我給母親一點零花錢,讓她平時在街上看到什麼想吃的就買著吃,她一分都捨不得花,今天拎回一個案板、一根擀麵杖,明天買回幾個碗盤、一把筷子,說我粗枝大葉,日子過得粗糙。

老家花椒好,母親來廣州帶了一大包,見我炒菜直接用花椒粒,便不聲不響,去街上買踏窩子。那是北方人生活裡的日常用具,南方很少見。幾天後,母親竟一下買回兩個,石頭的,很沉。母親說,跑了好些地方才找著,買兩個,壞一個,還有一個,就不用我滿街去找了。

母親將帶來的花椒在鍋裡一點點用溫火烘乾,叮叮咚咚忙碌半天,用踏窩子將花椒搗細,裝了滿滿一瓶子,說用花椒粉炒菜香,方便。

那天晚飯,我給母親做了一頓臊子餄餎面。蕎麥麵是母親從老家帶的,臊子是母親做的,餄餎床子也是母親十年前給我買的。母親知道我愛吃餄餎面。那年新春,女兒出生,母親上新疆幫我帶女兒,從老家費盡周折給我買了一個玻璃茶杯一樣精巧的餄餎床子。她知道城裡人鍋灶小,鄉下那些餄餎床子我沒法用。她四處趕集,從鄉村集鎮到城裡農貿市場、商場,差不多跑了個把月,才尋到這麼個巧物。

從新疆往廣州搬家,許多東西拿不上,都丟掉了,母親買的餄餎床子我精心收著,用著。想吃餄餎面,調一拳頭面,壓兩床子,剛好夠一家人吃。

現在想起來,我還是不夠了解母親。我工作生活的地方,算是廣州的繁華地段,街巷縱橫交錯如蛛網,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車如織,人如潮,小區長相雷同,母親不識字,我擔心她出門走失。女兒建議我,給奶奶兜裡裝一張卡片,寫上地址、電話,不識字也不打緊,迷路了,可以拿出卡片問叔叔阿姨。

第二天,天已擦黑,我們回到家,一屋子冷清,桌上沒熱騰騰的飯菜,也不見母親的身影。女兒說,奶奶下午放學沒去接她。晚飯上桌,我們左等右等,遲遲不見母親,不曉得她啥時出的門,又不知道去哪裡找,急得轉圈圈。女兒安慰我,說奶奶身上裝著卡片,若迷路了,肯定會給家裡來電話。我轉身跑進母親房間,發現頭天給她裝進衣兜的卡片丟在窗臺上。我們正急死慌忙準備出門,母親提著一袋蔬菜不急不忙地上樓了。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我忘了母親也是經歷過悽風苦風、闖過社會的。她有自己觀察市井街巷、人流環境的眼光。她的腳步離我們居住的小區一天比一天邁得遠,走街串巷,不但沒迷失過方向,還一個人去一些老街區溜達。天天踩著點上下班,週末買一次菜,往冰箱裡一丟,管吃一週。母親看得心酸,說城裡日子有啥好,常年連一把新鮮菜都吃不上。

在老家,母親把房前屋後的空地都種了蔬菜,不用農藥化肥,韭菜、辣椒、茄子、西紅柿、黃瓜、豆角,一畦畦一茬茬,鮮嫩,生動,從春吃到秋。

母親是苦慣了的人,也是會精打細算的人。小時候,我們姐弟七個,全家就父母兩個勞力,又是靠砸汗珠子掙工分吃飯,一年到頭,風雨無阻,爭著搶著幹生產隊裡最苦最重的活,年底分口糧,我家還是最少,一群長身體的孩子,家裡盡是吃飯的嘴,日子怎麼往前熬呢?

但是,在那些艱難的歲月裡,母親用愛哺養著我們,用瘦弱的雙肩挑起貧困苦難的家庭重擔,不光奇蹟般將我們拉扯大,還把我和二哥送進了大學。大哥和兩個弟弟也讀完了高中和初中。

母親常給我們講,“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要走得端、行得正,腳正不怕鞋歪”“困難縱有九十九,難不倒勤勞一雙手”“人窮志不窮”等等。用老話兒向我們講述做人做事的樸素道理,要我們坦誠做人。生產隊散夥時,牲口農具按人口分給各家各戶。別人家不是膘肥體壯的騾馬,就是懷著犢的大母牛,最差也會分一頭半大的牛犢。而我家,只分到一頭老得沒牙口的瘸腿驢,身上毛一坨一坨往下掉,瘦得皮包骨頭,一隻蹄子長得像人腳,路都走不穩當,父親牽著驢在院子裡出出進進地罵,死活不要,我們兄弟幾個氣不過,抄了棍子鐵杴要去找生產隊隊長。母親說,算了,咱們也不指望它拉犁耕地,好好喂著,養好了產兩頭小驢駒,也不虧。母親精心飼養一年,瘸腿驢換了毛色,請獸醫治好了患病的蹄子,能下地拉犁不說,幾年下來,這頭老得沒人要的驢竟然為我家產下三頭小驢。

沒有經濟來源,我家吃的麵粉主要靠石磨完成,而推磨全靠人力。晚上,母親帶著我們姐弟幾個,抱著磨棍子輪流推磨,有時會一直推到後半夜。瘸腿驢恢復了膘色和力氣後,也常套了推磨。但驢推磨得有人照應著,用手把磨盤上的糧食往磨眼裡趕,磨口裡出來的麵粉粗細不均,得用細密的羅裡一遍一遍地篩。我們去了學校,母親套著驢推磨。放學回家,我們接過母親手頭的活,她才能為我們做飯。有好幾次,我坐在邊上看著看著,就迷怔的睜不開眼,磨眼沒有糧食,老實忠厚的瘸腿驢拉著磨子咣咣咣空轉。母親聽到,趕過來並不罵,說困了,出去玩一會,靈醒靈醒。

我一直清晰地記得母親帶我們做豆腐的情景。泡軟的黃豆用石磨磨成豆漿,收集到大缸裡,母親將豆漿灌進紗布袋子,不停地揉搓、擠壓,乳白色的豆漿從布袋裡面流出來,濾出豆渣。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大鐵鍋裡的豆漿燒開後,母親先給我們每人舀一碗豆漿喝。柴火在灶膛裡噼噼啪啪燃著,豆漿在鍋裡翻滾,我們圍著灶臺,看母親拿大瓢不斷往豆漿裡點滷水。爐膛裡火太旺,鍋底易燒煳,不僅鍋底的鍋巴沒法吃,做出來的豆腐還會有焦煳味。火候和點漿關係著豆腐的品質,母親憑經驗總是拿捏得極好。

喝完豆漿,我們捧著小碗,眼睛盯著鍋裡豆漿慢慢凝結起來。母親給我們每人碗裡舀一塊顫顫巍巍的豆腐腦,再將鍋裡的豆腐腦舀進放好包布的竹篩子,壓上木板和石頭,黃黃的豆漿水壓幹後,豆腐就成了。

豆腐渣粗糙,不好下嘴,但生活困難,母親在粗豆渣裡放一點鹽、蔥花等,捏成窩窩頭,也是苦日子裡難有的好吃食。農村人家,過年做豆腐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做豆腐,殺年豬,蒸饃饃。一進臘月二十三,母親提前一天就會將黃豆泡好,讓我們用石磨磨。一做年豆腐,過年的氣氛就濃了。我喜歡吃豆腐,涼拌、做火鍋、燴菜,都好。我很想吃一口母親做的北方老豆腐,但沒個石匠,石磨多年沒碫過,沒法用,母親也沒力氣做我愛吃的豆腐。

老家土地承包後,貧窮落後的農村漸漸有了活力,腦子活泛的人,農閒時會趕集做點小本生意。為供我們唸書,母親也在街上擺了一個小吃攤。

涼粉、涼皮和麻花,還有油餅和油糕,趕集市的頭天夜裡就得做好。晚上,灶臺上熱氣騰騰,母親會帶著我們在燈下一直忙到後半夜。搓麻花頗費精神,將面碼子搓成一根根粗細長短一致的麻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小時候算得上心靈手巧,喜歡搓麻花,也搓得最好。母親提前和好面,分成等量的條塊,碼在盤子裡餳著。油鍋熱了,我們幾個孩子在案板前圍一圈,在母親的示範下,面碼子在一雙雙小手裡揉、抻、搓,像變魔術,從油鍋裡出來,就是一根根好看精緻、香脆酥甜的麻花。

一根麻花賣五分錢,節假日和週末,我們兄弟幾個,一人背一筐麻花去趕集。因母親做的麻花色香味俱佳,不虧人,不管做多少,集上都能賣完。愁的是做不出來,做兩三筐麻花,一家人往往要在灶臺前忙兩個通宵。

一輛架子車,一個鐵皮爐子,鍋碗瓢盆,母親一個人拉著一堆沉重的傢什,哪裡有集市和廟會,就往哪裡趕。風裡來雨裡去,不僅反反覆覆跑遍了方圓幾十公里的鄉鎮,還一趟趟赴數百公里外的一個個縣城趕廟會,甚至在蘭州的大街小巷裡賣過半年水果和小吃。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運氣好時,母親會搭上順路的貨車,搭不上,她就一個人風餐露宿,靠雙腳拉著沉重的架子車翻山越嶺。

事實上,如果我和二哥不再上學,回家做事,家境肯定會好一些。我個子大,也有力氣, 那年初中畢業,親戚鄰里都勸母親別再供我上學,說去外邊找工,或者學個手藝,好早些幫家裡解解難。母親沒聽勸,毅然送我進了高中。

現在,日子好了,歲月紛紛落落,一個唿哨就過去了。但貧窮的日子是漫長的,吃了上頓沒下頓,總著急自己長不大,度日如年。記得五歲那年,家裡常常斷炊,母親每天出門下地時,常會把自己嘴上省下的一個高粱面窩窩頭留給我,那是兩個弟弟一天的食物。等啃完黑窩頭,弟弟就鬧著肚子餓,哭得死去活來。有一天,我踩著凳子從小院的矮土牆上爬出去,偷了鄰居家菜園裡的胡蘿蔔,分給兩個弟弟填肚子。誰知,母親下地回來,看到院裡的蘿蔔秧子,拿起掃帚就朝我的屁股上掄。晚上,在昏暗的油燈下,母親用熱毛巾一邊敷我紅腫的屁股,一邊講著一些那時我聽得似懂非懂的道理。

從此,母親出工下地,就讓我拎著籃子跟她到田野裡挖野菜,這種日子一直熬了兩年,母親咬牙把我送進了學校。

讀高中,我和二哥在同一所學校裡,買不起飯票,我們無法像別的住校生一樣在飯堂用餐。每個週末,我們兄弟倆輪流騎一輛破單車,往返上百公里回家拿吃的。揹回一袋子幹饃和幾瓶鹹菜,開水就鹹菜,一吃一週。夏天,饅頭揹回學校吃兩天就會長黴菌。

為讓我們安心讀書,母親拉著趕集的架子車進城了。她在離學校不遠的三莊坑租一間小屋,一邊做小生意,一邊照料我和哥哥的飲食。

一身粗布衣服,常常是父親穿了哥哥穿,哥哥不能穿了,母親再縫縫補補,綴滿補丁的小褂又到了我和弟弟身上。但無論多舊的衣裳,母親總給我們洗得乾乾淨淨。“媽沒本事,總讓你們吃不上一頓飽飯,穿不上一件新衣,衣裳舊沒人笑話,穿髒衣裳別人會罵懶漢,只要你們用功唸書,有了本事就會有新衣穿,就不會像媽這樣一輩子受窮。”說這話時,母親正安詳地坐在炕上,一點一點撕扯著碎小的舊棉花給我縫過冬的棉襖。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1992年,是母親十分欣慰的一年,我考進了軍校,二哥也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聽說我倆春節都要回家,剛進臘月門,母親就提著我們小時候坐過的小凳,天天坐在門前望著村口的路,從早晨到黃昏,過來一個人不是,又過來一個人還不是。母親在等她的兒子。

小學有一年,我交不起學費,被老師攆出教室,不讓上課。母親從村東借到村西,卻湊不夠五塊錢,左鄰右舍都知道我家窮,怕借了還不上。母親帶著我們撿杏胡,挖柴胡,打楊槐樹籽,辛苦了一個夏天,才交上學費。

現在回想,窮苦是磨難,也是歷練。那個年代的農村,大多數家庭都一樣,有的家庭比我家更恓惶,比起那些窮得連褲子都沒得穿的孩子,我們已經很幸福。

跟別人比本事,不比吃穿,把名利看淡一些,人就活得輕鬆了。這是自小母親就教給我的。這種人生的教誨,至今在我的性格里生長著。朋友相聚,別人穿名牌,開豪車,我也不覺得自卑,房子窄狹打掃衛生省力,在家裡想吃麵下碗麵,想吃米飯蒸米飯,很知足。想想小時經歷的那些苦,人生還有啥不滿足呢。

小時候,總盼著過年。過年了,就能吃頓飽飯,有白麵吃,可以穿幾天新衣裳。慢慢的,長大了,獨自出門闖人生,東奔西跑地忙著,日子不管是苦是甜,都得自己扛著往前走。心裡裝著一個個夢想和大事,沒黑沒明地忙碌,渴望能有些出息,讓父母享幾天福。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沒想到,日子剛開始慢慢好轉,父親突然離我們而去,將整個家庭重擔丟給了母親。父親去世時,他的三個兒子還未成家。往後的日子,就只有母親帶著我們往前走。下班回家,發現桌上已擺好四五個菜,還有蛋糕和酒,母親正在廚房裡節奏明快地切著手擀麵。我有些懵,問母親,今兒誰過生日呢?母親笑著說,你咋忘了,今兒是你的生日。

我語塞,心裡一熱,很想像小時候一樣,撲進母親的懷裡,卻矜持著伸不出手去。

端起酒杯,恍然發現在外奔波二十多年,自己竟沒過過幾次生日。來到這個世界已經很久,都快奔五十上去了,大事沒幹成一件,忙的盡是雞毛蒜皮的碎事。忙碌一輩子的母親,如今已當了祖母,四世同堂,卻還在為我們做兒女的忙生日。都說兒孫滿堂福滿堂,但細想,兒孫滿堂的母親並沒享過我們多少福。牙床萎縮,假牙痛得沒法戴,要去醫院重做,兒女們卻一個比一個忙,遲遲抽不出身。平時住在鄉下老屋,做飯、拆洗衣被還得她自個兒辛苦,一大群兒孫的生日,母親一個一個記著,我們卻只顧忙自己的小日子,很少想著回老家為母親過一個溫暖的生日。

姐弟七個,唯我離母親最遠,十八歲就離開故鄉在外漂泊,母親也最牽掛我。有時出門旅行看到美麗風景,心裡想著母親也能看看多好,遇上可口飯菜,也想讓母親嘗一口,可是,我的孝心趕不上母親的老,“朝如青絲暮成雪”,我還沒活明白,母親已經老了,走不遠,吃不動。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二哥在城裡成了家,父親去世後,他幾次想接母親到城裡生活。母親去了,只住幾日就嚷著回鄉下,說她習慣不了城裡車來人往的嘈雜喧囂。母親仍舊戀著鄉下那片教會我們簡單質樸,教會我們莊稼人本色的黃土地。惦念著她在貧窮中操持了幾十年的家。這幾年,大哥和四弟也搬進城生活,只有五弟在老家陪在母親身邊。每年一進臘月門,母親就在寂寞四圍的小院裡早早開始忙碌,打掃房屋,拆洗、晾晒被褥,準備年貨。母親像我們小時候一樣盼著過年,盼著兒孫們從四面八方回來,一家人熱熱鬧鬧吃頓年夜飯。

送母親回到老家,只住了兩日,單位有事,我急著要回。母親有些不捨,心裡還想讓我在身邊多呆幾天,卻在燈下早早為我收拾好了行囊。

“等娃放暑假,水果就都下來了,咱原上水好空氣好,把娃領回老家寬鬆寬鬆。”我應著母親的叮嚀出了院門。

已經走出好遠,我回過頭,看見母親還站在門前的杏樹下望著我。風吹動著她花白的頭髮,淚水順著我的臉頰滾落,我在心裡默默地說,母親,謝謝您用自己淳樸、剛毅的性格,寬厚的胸懷,用純潔無私的愛給我編織了一葉遠航的帆。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如今,我離開母親在外地生活已近三十年,僅有的幾次回家也是回也匆匆,走也匆匆。在老家的小院裡,我不知道母親用什麼來化解自己晚年的孤獨與寂寞,從西部邊關到嶺南軍營,職業的特殊性使我無法像平常人一樣常回家陪伴我年邁的母親。除了心底永不停息地翻騰著的祈願,就是在自己的崗位上好好工作。我想姊妹們的積極向上、平安健康,就是母親孤單寂寞裡最大的溫暖與幸福罷。

"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母親的流年

圖文 | 王雁翔

我拿出許多理由,一心想留母親在身邊多住一段日子,但母親態度堅決,無論說什麼都要回老家。她說,來我這裡兩趟,很知足,飛機、輪船坐了,海也見了,已經享了我的福。

我心裡知道,母親不全是不習慣城裡生活,也不是擔心自己的身體,而是牽掛著老家兄弟們的日子。

近八十歲的母親勉強在我身邊生活了半年。馬年初夏,我不得不陪她返回老家。

小區裡的老人,大都和母親一樣,從不同的省份來到兒女身邊,享福的少,幫著拉扯小孩的多。我的老家在北方,母親說話方言重,我曾擔心她跟院裡的老人聊天有困難。但很快,她就跟小區裡的幾個老人混熟了,常坐在一起嘮家常。有一天,我在菜市場買菜順路去學校接女兒,母親坐在校門前的一排石凳上,跟幾個接孩子的老人聊著天,很開心,一臉安詳,像多年的鄰居或親戚。跟母親聊天的是當地人,我在這裡生活好多年,硬生生聽不懂一句粵語。路上,我問她能不能聽懂別人說話,母親笑呵呵地說,能呢。我想人家可能是用普通話和母親交流的。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人老了,睡眠少。看到早晨老人都在小區裡鍛鍊,母親也悄然加入其中。她每天早晨天剛麻麻亮就起了床,我們都在睡夢中,她輕手輕腳洗漱完,悄悄出門,鍛鍊完,再回來為一家人忙早餐。

一天,我忽然發現母親走路姿勢不大對勁,一問才知道,凌晨三四點,她以為天快亮了,摸黑下樓梯,一腳踩空,頭朝後從半截樓梯上滾下來,崴了腳,後腦勺上磕出一個大包,怕我們擔心,自己不聲不響,悄悄買了藥抹。其實,樓梯裡有聲控燈,拍一下手,或者咳嗽一聲,燈就亮了,可我忘了告訴母親。母親走路腳步輕,聲控燈看人下菜,身粗腳重,動靜大的立馬給亮光,遇上人老力弱,響動小,它就裝聾作啞。我不知道母親在黑乎乎的樓道里,是怎樣從九樓一點一點摸到一樓的。

“不要緊!”母親說得輕描淡寫,我卻嚇出一身冷汗。我的粗心,差點釀成大禍。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我給母親一點零花錢,讓她平時在街上看到什麼想吃的就買著吃,她一分都捨不得花,今天拎回一個案板、一根擀麵杖,明天買回幾個碗盤、一把筷子,說我粗枝大葉,日子過得粗糙。

老家花椒好,母親來廣州帶了一大包,見我炒菜直接用花椒粒,便不聲不響,去街上買踏窩子。那是北方人生活裡的日常用具,南方很少見。幾天後,母親竟一下買回兩個,石頭的,很沉。母親說,跑了好些地方才找著,買兩個,壞一個,還有一個,就不用我滿街去找了。

母親將帶來的花椒在鍋裡一點點用溫火烘乾,叮叮咚咚忙碌半天,用踏窩子將花椒搗細,裝了滿滿一瓶子,說用花椒粉炒菜香,方便。

那天晚飯,我給母親做了一頓臊子餄餎面。蕎麥麵是母親從老家帶的,臊子是母親做的,餄餎床子也是母親十年前給我買的。母親知道我愛吃餄餎面。那年新春,女兒出生,母親上新疆幫我帶女兒,從老家費盡周折給我買了一個玻璃茶杯一樣精巧的餄餎床子。她知道城裡人鍋灶小,鄉下那些餄餎床子我沒法用。她四處趕集,從鄉村集鎮到城裡農貿市場、商場,差不多跑了個把月,才尋到這麼個巧物。

從新疆往廣州搬家,許多東西拿不上,都丟掉了,母親買的餄餎床子我精心收著,用著。想吃餄餎面,調一拳頭面,壓兩床子,剛好夠一家人吃。

現在想起來,我還是不夠了解母親。我工作生活的地方,算是廣州的繁華地段,街巷縱橫交錯如蛛網,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車如織,人如潮,小區長相雷同,母親不識字,我擔心她出門走失。女兒建議我,給奶奶兜裡裝一張卡片,寫上地址、電話,不識字也不打緊,迷路了,可以拿出卡片問叔叔阿姨。

第二天,天已擦黑,我們回到家,一屋子冷清,桌上沒熱騰騰的飯菜,也不見母親的身影。女兒說,奶奶下午放學沒去接她。晚飯上桌,我們左等右等,遲遲不見母親,不曉得她啥時出的門,又不知道去哪裡找,急得轉圈圈。女兒安慰我,說奶奶身上裝著卡片,若迷路了,肯定會給家裡來電話。我轉身跑進母親房間,發現頭天給她裝進衣兜的卡片丟在窗臺上。我們正急死慌忙準備出門,母親提著一袋蔬菜不急不忙地上樓了。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我忘了母親也是經歷過悽風苦風、闖過社會的。她有自己觀察市井街巷、人流環境的眼光。她的腳步離我們居住的小區一天比一天邁得遠,走街串巷,不但沒迷失過方向,還一個人去一些老街區溜達。天天踩著點上下班,週末買一次菜,往冰箱裡一丟,管吃一週。母親看得心酸,說城裡日子有啥好,常年連一把新鮮菜都吃不上。

在老家,母親把房前屋後的空地都種了蔬菜,不用農藥化肥,韭菜、辣椒、茄子、西紅柿、黃瓜、豆角,一畦畦一茬茬,鮮嫩,生動,從春吃到秋。

母親是苦慣了的人,也是會精打細算的人。小時候,我們姐弟七個,全家就父母兩個勞力,又是靠砸汗珠子掙工分吃飯,一年到頭,風雨無阻,爭著搶著幹生產隊裡最苦最重的活,年底分口糧,我家還是最少,一群長身體的孩子,家裡盡是吃飯的嘴,日子怎麼往前熬呢?

但是,在那些艱難的歲月裡,母親用愛哺養著我們,用瘦弱的雙肩挑起貧困苦難的家庭重擔,不光奇蹟般將我們拉扯大,還把我和二哥送進了大學。大哥和兩個弟弟也讀完了高中和初中。

母親常給我們講,“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要走得端、行得正,腳正不怕鞋歪”“困難縱有九十九,難不倒勤勞一雙手”“人窮志不窮”等等。用老話兒向我們講述做人做事的樸素道理,要我們坦誠做人。生產隊散夥時,牲口農具按人口分給各家各戶。別人家不是膘肥體壯的騾馬,就是懷著犢的大母牛,最差也會分一頭半大的牛犢。而我家,只分到一頭老得沒牙口的瘸腿驢,身上毛一坨一坨往下掉,瘦得皮包骨頭,一隻蹄子長得像人腳,路都走不穩當,父親牽著驢在院子裡出出進進地罵,死活不要,我們兄弟幾個氣不過,抄了棍子鐵杴要去找生產隊隊長。母親說,算了,咱們也不指望它拉犁耕地,好好喂著,養好了產兩頭小驢駒,也不虧。母親精心飼養一年,瘸腿驢換了毛色,請獸醫治好了患病的蹄子,能下地拉犁不說,幾年下來,這頭老得沒人要的驢竟然為我家產下三頭小驢。

沒有經濟來源,我家吃的麵粉主要靠石磨完成,而推磨全靠人力。晚上,母親帶著我們姐弟幾個,抱著磨棍子輪流推磨,有時會一直推到後半夜。瘸腿驢恢復了膘色和力氣後,也常套了推磨。但驢推磨得有人照應著,用手把磨盤上的糧食往磨眼裡趕,磨口裡出來的麵粉粗細不均,得用細密的羅裡一遍一遍地篩。我們去了學校,母親套著驢推磨。放學回家,我們接過母親手頭的活,她才能為我們做飯。有好幾次,我坐在邊上看著看著,就迷怔的睜不開眼,磨眼沒有糧食,老實忠厚的瘸腿驢拉著磨子咣咣咣空轉。母親聽到,趕過來並不罵,說困了,出去玩一會,靈醒靈醒。

我一直清晰地記得母親帶我們做豆腐的情景。泡軟的黃豆用石磨磨成豆漿,收集到大缸裡,母親將豆漿灌進紗布袋子,不停地揉搓、擠壓,乳白色的豆漿從布袋裡面流出來,濾出豆渣。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大鐵鍋裡的豆漿燒開後,母親先給我們每人舀一碗豆漿喝。柴火在灶膛裡噼噼啪啪燃著,豆漿在鍋裡翻滾,我們圍著灶臺,看母親拿大瓢不斷往豆漿裡點滷水。爐膛裡火太旺,鍋底易燒煳,不僅鍋底的鍋巴沒法吃,做出來的豆腐還會有焦煳味。火候和點漿關係著豆腐的品質,母親憑經驗總是拿捏得極好。

喝完豆漿,我們捧著小碗,眼睛盯著鍋裡豆漿慢慢凝結起來。母親給我們每人碗裡舀一塊顫顫巍巍的豆腐腦,再將鍋裡的豆腐腦舀進放好包布的竹篩子,壓上木板和石頭,黃黃的豆漿水壓幹後,豆腐就成了。

豆腐渣粗糙,不好下嘴,但生活困難,母親在粗豆渣裡放一點鹽、蔥花等,捏成窩窩頭,也是苦日子裡難有的好吃食。農村人家,過年做豆腐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做豆腐,殺年豬,蒸饃饃。一進臘月二十三,母親提前一天就會將黃豆泡好,讓我們用石磨磨。一做年豆腐,過年的氣氛就濃了。我喜歡吃豆腐,涼拌、做火鍋、燴菜,都好。我很想吃一口母親做的北方老豆腐,但沒個石匠,石磨多年沒碫過,沒法用,母親也沒力氣做我愛吃的豆腐。

老家土地承包後,貧窮落後的農村漸漸有了活力,腦子活泛的人,農閒時會趕集做點小本生意。為供我們唸書,母親也在街上擺了一個小吃攤。

涼粉、涼皮和麻花,還有油餅和油糕,趕集市的頭天夜裡就得做好。晚上,灶臺上熱氣騰騰,母親會帶著我們在燈下一直忙到後半夜。搓麻花頗費精神,將面碼子搓成一根根粗細長短一致的麻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小時候算得上心靈手巧,喜歡搓麻花,也搓得最好。母親提前和好面,分成等量的條塊,碼在盤子裡餳著。油鍋熱了,我們幾個孩子在案板前圍一圈,在母親的示範下,面碼子在一雙雙小手裡揉、抻、搓,像變魔術,從油鍋裡出來,就是一根根好看精緻、香脆酥甜的麻花。

一根麻花賣五分錢,節假日和週末,我們兄弟幾個,一人背一筐麻花去趕集。因母親做的麻花色香味俱佳,不虧人,不管做多少,集上都能賣完。愁的是做不出來,做兩三筐麻花,一家人往往要在灶臺前忙兩個通宵。

一輛架子車,一個鐵皮爐子,鍋碗瓢盆,母親一個人拉著一堆沉重的傢什,哪裡有集市和廟會,就往哪裡趕。風裡來雨裡去,不僅反反覆覆跑遍了方圓幾十公里的鄉鎮,還一趟趟赴數百公里外的一個個縣城趕廟會,甚至在蘭州的大街小巷裡賣過半年水果和小吃。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運氣好時,母親會搭上順路的貨車,搭不上,她就一個人風餐露宿,靠雙腳拉著沉重的架子車翻山越嶺。

事實上,如果我和二哥不再上學,回家做事,家境肯定會好一些。我個子大,也有力氣, 那年初中畢業,親戚鄰里都勸母親別再供我上學,說去外邊找工,或者學個手藝,好早些幫家裡解解難。母親沒聽勸,毅然送我進了高中。

現在,日子好了,歲月紛紛落落,一個唿哨就過去了。但貧窮的日子是漫長的,吃了上頓沒下頓,總著急自己長不大,度日如年。記得五歲那年,家裡常常斷炊,母親每天出門下地時,常會把自己嘴上省下的一個高粱面窩窩頭留給我,那是兩個弟弟一天的食物。等啃完黑窩頭,弟弟就鬧著肚子餓,哭得死去活來。有一天,我踩著凳子從小院的矮土牆上爬出去,偷了鄰居家菜園裡的胡蘿蔔,分給兩個弟弟填肚子。誰知,母親下地回來,看到院裡的蘿蔔秧子,拿起掃帚就朝我的屁股上掄。晚上,在昏暗的油燈下,母親用熱毛巾一邊敷我紅腫的屁股,一邊講著一些那時我聽得似懂非懂的道理。

從此,母親出工下地,就讓我拎著籃子跟她到田野裡挖野菜,這種日子一直熬了兩年,母親咬牙把我送進了學校。

讀高中,我和二哥在同一所學校裡,買不起飯票,我們無法像別的住校生一樣在飯堂用餐。每個週末,我們兄弟倆輪流騎一輛破單車,往返上百公里回家拿吃的。揹回一袋子幹饃和幾瓶鹹菜,開水就鹹菜,一吃一週。夏天,饅頭揹回學校吃兩天就會長黴菌。

為讓我們安心讀書,母親拉著趕集的架子車進城了。她在離學校不遠的三莊坑租一間小屋,一邊做小生意,一邊照料我和哥哥的飲食。

一身粗布衣服,常常是父親穿了哥哥穿,哥哥不能穿了,母親再縫縫補補,綴滿補丁的小褂又到了我和弟弟身上。但無論多舊的衣裳,母親總給我們洗得乾乾淨淨。“媽沒本事,總讓你們吃不上一頓飽飯,穿不上一件新衣,衣裳舊沒人笑話,穿髒衣裳別人會罵懶漢,只要你們用功唸書,有了本事就會有新衣穿,就不會像媽這樣一輩子受窮。”說這話時,母親正安詳地坐在炕上,一點一點撕扯著碎小的舊棉花給我縫過冬的棉襖。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1992年,是母親十分欣慰的一年,我考進了軍校,二哥也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聽說我倆春節都要回家,剛進臘月門,母親就提著我們小時候坐過的小凳,天天坐在門前望著村口的路,從早晨到黃昏,過來一個人不是,又過來一個人還不是。母親在等她的兒子。

小學有一年,我交不起學費,被老師攆出教室,不讓上課。母親從村東借到村西,卻湊不夠五塊錢,左鄰右舍都知道我家窮,怕借了還不上。母親帶著我們撿杏胡,挖柴胡,打楊槐樹籽,辛苦了一個夏天,才交上學費。

現在回想,窮苦是磨難,也是歷練。那個年代的農村,大多數家庭都一樣,有的家庭比我家更恓惶,比起那些窮得連褲子都沒得穿的孩子,我們已經很幸福。

跟別人比本事,不比吃穿,把名利看淡一些,人就活得輕鬆了。這是自小母親就教給我的。這種人生的教誨,至今在我的性格里生長著。朋友相聚,別人穿名牌,開豪車,我也不覺得自卑,房子窄狹打掃衛生省力,在家裡想吃麵下碗麵,想吃米飯蒸米飯,很知足。想想小時經歷的那些苦,人生還有啥不滿足呢。

小時候,總盼著過年。過年了,就能吃頓飽飯,有白麵吃,可以穿幾天新衣裳。慢慢的,長大了,獨自出門闖人生,東奔西跑地忙著,日子不管是苦是甜,都得自己扛著往前走。心裡裝著一個個夢想和大事,沒黑沒明地忙碌,渴望能有些出息,讓父母享幾天福。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沒想到,日子剛開始慢慢好轉,父親突然離我們而去,將整個家庭重擔丟給了母親。父親去世時,他的三個兒子還未成家。往後的日子,就只有母親帶著我們往前走。下班回家,發現桌上已擺好四五個菜,還有蛋糕和酒,母親正在廚房裡節奏明快地切著手擀麵。我有些懵,問母親,今兒誰過生日呢?母親笑著說,你咋忘了,今兒是你的生日。

我語塞,心裡一熱,很想像小時候一樣,撲進母親的懷裡,卻矜持著伸不出手去。

端起酒杯,恍然發現在外奔波二十多年,自己竟沒過過幾次生日。來到這個世界已經很久,都快奔五十上去了,大事沒幹成一件,忙的盡是雞毛蒜皮的碎事。忙碌一輩子的母親,如今已當了祖母,四世同堂,卻還在為我們做兒女的忙生日。都說兒孫滿堂福滿堂,但細想,兒孫滿堂的母親並沒享過我們多少福。牙床萎縮,假牙痛得沒法戴,要去醫院重做,兒女們卻一個比一個忙,遲遲抽不出身。平時住在鄉下老屋,做飯、拆洗衣被還得她自個兒辛苦,一大群兒孫的生日,母親一個一個記著,我們卻只顧忙自己的小日子,很少想著回老家為母親過一個溫暖的生日。

姐弟七個,唯我離母親最遠,十八歲就離開故鄉在外漂泊,母親也最牽掛我。有時出門旅行看到美麗風景,心裡想著母親也能看看多好,遇上可口飯菜,也想讓母親嘗一口,可是,我的孝心趕不上母親的老,“朝如青絲暮成雪”,我還沒活明白,母親已經老了,走不遠,吃不動。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二哥在城裡成了家,父親去世後,他幾次想接母親到城裡生活。母親去了,只住幾日就嚷著回鄉下,說她習慣不了城裡車來人往的嘈雜喧囂。母親仍舊戀著鄉下那片教會我們簡單質樸,教會我們莊稼人本色的黃土地。惦念著她在貧窮中操持了幾十年的家。這幾年,大哥和四弟也搬進城生活,只有五弟在老家陪在母親身邊。每年一進臘月門,母親就在寂寞四圍的小院裡早早開始忙碌,打掃房屋,拆洗、晾晒被褥,準備年貨。母親像我們小時候一樣盼著過年,盼著兒孫們從四面八方回來,一家人熱熱鬧鬧吃頓年夜飯。

送母親回到老家,只住了兩日,單位有事,我急著要回。母親有些不捨,心裡還想讓我在身邊多呆幾天,卻在燈下早早為我收拾好了行囊。

“等娃放暑假,水果就都下來了,咱原上水好空氣好,把娃領回老家寬鬆寬鬆。”我應著母親的叮嚀出了院門。

已經走出好遠,我回過頭,看見母親還站在門前的杏樹下望著我。風吹動著她花白的頭髮,淚水順著我的臉頰滾落,我在心裡默默地說,母親,謝謝您用自己淳樸、剛毅的性格,寬厚的胸懷,用純潔無私的愛給我編織了一葉遠航的帆。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如今,我離開母親在外地生活已近三十年,僅有的幾次回家也是回也匆匆,走也匆匆。在老家的小院裡,我不知道母親用什麼來化解自己晚年的孤獨與寂寞,從西部邊關到嶺南軍營,職業的特殊性使我無法像平常人一樣常回家陪伴我年邁的母親。除了心底永不停息地翻騰著的祈願,就是在自己的崗位上好好工作。我想姊妹們的積極向上、平安健康,就是母親孤單寂寞裡最大的溫暖與幸福罷。

散文丨王雁翔:母親的流年

王雁翔,甘肅平涼人,作家、資深記者,現居廣州。詩歌、散文作品見諸《解放軍文藝》《天涯》《作品》《四川文學》《山東文學》《散文海外版》《廣州文藝》等刊。作品曾獲第十三屆、第二十三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全國報紙副刊作品金獎、年度精品一等獎,長征文藝獎等,已出版《穿越時光的河流》等作品多部,作品入選多種選本。

更多好文↓↓為您推薦↓↓

衝鋒是軍人生活的常態,也是亮劍沙場的戰姿

程文勝丨動人心魄的面孔

馬爾克斯:一個人能為愛等待多久?

王族:樹上的糖包子

嚴歌苓:失落的版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