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散文丨單佐滿 :懷念鄉村的秋'

"

懷念農村的秋

作者丨單佐滿

"

懷念農村的秋

作者丨單佐滿

原創散文丨單佐滿 :懷念鄉村的秋

實際上秋早於8月上旬“立秋”的節氣開始就已經來了,只是我們困於水泥城裡,習慣以溫度的標準來判斷季節的變化而沒有感受得到罷了,特別是此前暑熱一直戀著不走,就更讓我抱怨秋的腳步太慢。

一場秋雨,天氣驟然變涼,感覺天也高了,風也清了,氣也爽了。這時我才感受到了秋的到來。

"

懷念農村的秋

作者丨單佐滿

原創散文丨單佐滿 :懷念鄉村的秋

實際上秋早於8月上旬“立秋”的節氣開始就已經來了,只是我們困於水泥城裡,習慣以溫度的標準來判斷季節的變化而沒有感受得到罷了,特別是此前暑熱一直戀著不走,就更讓我抱怨秋的腳步太慢。

一場秋雨,天氣驟然變涼,感覺天也高了,風也清了,氣也爽了。這時我才感受到了秋的到來。

原創散文丨單佐滿 :懷念鄉村的秋

寒暑易節,天行有常;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大自然一直按照自己的軌道周而復始地運行。每個季節來臨,都有生物特徵出現,因為這些特徵來了又走,走了又來,來來走走,總是從新到舊,從舊到新,正是這種變化讓人們的生活與新奇相隨相伴,充滿了希望。所以每一個季節變化的特徵出現,都讓我們既親切,又感慨;既熟悉,又陌生。

"

懷念農村的秋

作者丨單佐滿

原創散文丨單佐滿 :懷念鄉村的秋

實際上秋早於8月上旬“立秋”的節氣開始就已經來了,只是我們困於水泥城裡,習慣以溫度的標準來判斷季節的變化而沒有感受得到罷了,特別是此前暑熱一直戀著不走,就更讓我抱怨秋的腳步太慢。

一場秋雨,天氣驟然變涼,感覺天也高了,風也清了,氣也爽了。這時我才感受到了秋的到來。

原創散文丨單佐滿 :懷念鄉村的秋

寒暑易節,天行有常;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大自然一直按照自己的軌道周而復始地運行。每個季節來臨,都有生物特徵出現,因為這些特徵來了又走,走了又來,來來走走,總是從新到舊,從舊到新,正是這種變化讓人們的生活與新奇相隨相伴,充滿了希望。所以每一個季節變化的特徵出現,都讓我們既親切,又感慨;既熟悉,又陌生。

原創散文丨單佐滿 :懷念鄉村的秋

話扯遠了,來說農村的秋。我自幼從農村長大,雖然已經離開農村30多年了,但對秋的記憶卻永遠定格在了農村。提到秋,腦海裡的圖像仍是當年小學課本上的描述:

“秋天到,秋天到,田裡莊稼長得好: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飽,高梁漲紅了臉,稻子笑彎了腰;

“秋天到,秋天到,園裡果子長得好:枝頭結柿子,架上掛葡萄。黃澄澄的是梨,紅通通的是棗;

“秋天到,秋天到,地裡蔬菜長得好:冬瓜披白紗,茄子穿紫袍,白菜一片綠油油,又青又紅是辣椒。”

"

懷念農村的秋

作者丨單佐滿

原創散文丨單佐滿 :懷念鄉村的秋

實際上秋早於8月上旬“立秋”的節氣開始就已經來了,只是我們困於水泥城裡,習慣以溫度的標準來判斷季節的變化而沒有感受得到罷了,特別是此前暑熱一直戀著不走,就更讓我抱怨秋的腳步太慢。

一場秋雨,天氣驟然變涼,感覺天也高了,風也清了,氣也爽了。這時我才感受到了秋的到來。

原創散文丨單佐滿 :懷念鄉村的秋

寒暑易節,天行有常;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大自然一直按照自己的軌道周而復始地運行。每個季節來臨,都有生物特徵出現,因為這些特徵來了又走,走了又來,來來走走,總是從新到舊,從舊到新,正是這種變化讓人們的生活與新奇相隨相伴,充滿了希望。所以每一個季節變化的特徵出現,都讓我們既親切,又感慨;既熟悉,又陌生。

原創散文丨單佐滿 :懷念鄉村的秋

話扯遠了,來說農村的秋。我自幼從農村長大,雖然已經離開農村30多年了,但對秋的記憶卻永遠定格在了農村。提到秋,腦海裡的圖像仍是當年小學課本上的描述:

“秋天到,秋天到,田裡莊稼長得好: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飽,高梁漲紅了臉,稻子笑彎了腰;

“秋天到,秋天到,園裡果子長得好:枝頭結柿子,架上掛葡萄。黃澄澄的是梨,紅通通的是棗;

“秋天到,秋天到,地裡蔬菜長得好:冬瓜披白紗,茄子穿紫袍,白菜一片綠油油,又青又紅是辣椒。”

原創散文丨單佐滿 :懷念鄉村的秋

農民對季節的感知不象城裡人只是憑氣溫的變化,而是以衣食為核心的,上面民謠式的課文就是例證。人們常說春種夏管秋收冬藏,更是以人們對食品生產管理的過程劃分了四季。中國農民對季節的認識,承載著中國“民以食為天”的文化。

記得小時候,一到秋天,生產隊就開始做場(讀 cháng)。我們村的場地每年都是固定的,在村的南頭。場地的東北角蓋有一個小房子,是在場上勞動的社員躲雨和輪流看場的人晚上睡覺用的。做場,就是將這塊地上面的莊稼收穫後,用驢、馬、騾等牲口拉著石磙子將地壓實壓平壓硬壓光。場做好後,帶杆、帶秧收穫的穀子、高梁、玉米、黃豆、綠豆、白豆、紅小豆、花生等需要再加工脫粒的糧食都要先從四面八方的地裡經過車拉、驢馱甚至人扛運到場裡。用驢將這些穀物和豆類們駝運到場裡,農民稱之為“馱秋”,馱秋常常是孩子們的活,放秋假在家的我也沒少幹。上工時早早地到隊裡飼養處佔一個聽話好使的驢,被上馱架,就開始了勞動。在地裡和場裡都有大人專門裝卸,我們就用“jià”(前進)、“yú”(停下)、“yí”(左拐)、“wó”(右拐)等口令指揮著驢往返運輸。實際上,一條線路走了一趟以後,驢就自己認道了,我們只是跟著走就行了,所以這活兒也叫“跟馱子”。從場到地這一程,因為驢不馱貨物,我們都是騎著驢的,這也是孩子們願意跟馱子的原因。在場裡對穀物脫粒,主要是將帶著秸稈晒乾的穀物、豆類等鋪在場上,然後由人牽著被蒙上眼睛的牲口拉著石磙子轉著圈碾壓,直到果實從孕育它的殼裡分離出來,這個過程俗稱打場。然後打場人再用木杴一杴一杴地將夾雜著皮殼的穀物或豆類揚向空中,落下來時,比重大的果實和較輕的皮殼就分家了,這個過程農民叫揚(土話讀ráng)場。糧食打、揚好後,一部分運到公社糧庫交公糧,一部分就地分給社員。當年吃到新糧時那種香的味道似乎現在還能聞到。

"

懷念農村的秋

作者丨單佐滿

原創散文丨單佐滿 :懷念鄉村的秋

實際上秋早於8月上旬“立秋”的節氣開始就已經來了,只是我們困於水泥城裡,習慣以溫度的標準來判斷季節的變化而沒有感受得到罷了,特別是此前暑熱一直戀著不走,就更讓我抱怨秋的腳步太慢。

一場秋雨,天氣驟然變涼,感覺天也高了,風也清了,氣也爽了。這時我才感受到了秋的到來。

原創散文丨單佐滿 :懷念鄉村的秋

寒暑易節,天行有常;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大自然一直按照自己的軌道周而復始地運行。每個季節來臨,都有生物特徵出現,因為這些特徵來了又走,走了又來,來來走走,總是從新到舊,從舊到新,正是這種變化讓人們的生活與新奇相隨相伴,充滿了希望。所以每一個季節變化的特徵出現,都讓我們既親切,又感慨;既熟悉,又陌生。

原創散文丨單佐滿 :懷念鄉村的秋

話扯遠了,來說農村的秋。我自幼從農村長大,雖然已經離開農村30多年了,但對秋的記憶卻永遠定格在了農村。提到秋,腦海裡的圖像仍是當年小學課本上的描述:

“秋天到,秋天到,田裡莊稼長得好: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飽,高梁漲紅了臉,稻子笑彎了腰;

“秋天到,秋天到,園裡果子長得好:枝頭結柿子,架上掛葡萄。黃澄澄的是梨,紅通通的是棗;

“秋天到,秋天到,地裡蔬菜長得好:冬瓜披白紗,茄子穿紫袍,白菜一片綠油油,又青又紅是辣椒。”

原創散文丨單佐滿 :懷念鄉村的秋

農民對季節的感知不象城裡人只是憑氣溫的變化,而是以衣食為核心的,上面民謠式的課文就是例證。人們常說春種夏管秋收冬藏,更是以人們對食品生產管理的過程劃分了四季。中國農民對季節的認識,承載著中國“民以食為天”的文化。

記得小時候,一到秋天,生產隊就開始做場(讀 cháng)。我們村的場地每年都是固定的,在村的南頭。場地的東北角蓋有一個小房子,是在場上勞動的社員躲雨和輪流看場的人晚上睡覺用的。做場,就是將這塊地上面的莊稼收穫後,用驢、馬、騾等牲口拉著石磙子將地壓實壓平壓硬壓光。場做好後,帶杆、帶秧收穫的穀子、高梁、玉米、黃豆、綠豆、白豆、紅小豆、花生等需要再加工脫粒的糧食都要先從四面八方的地裡經過車拉、驢馱甚至人扛運到場裡。用驢將這些穀物和豆類們駝運到場裡,農民稱之為“馱秋”,馱秋常常是孩子們的活,放秋假在家的我也沒少幹。上工時早早地到隊裡飼養處佔一個聽話好使的驢,被上馱架,就開始了勞動。在地裡和場裡都有大人專門裝卸,我們就用“jià”(前進)、“yú”(停下)、“yí”(左拐)、“wó”(右拐)等口令指揮著驢往返運輸。實際上,一條線路走了一趟以後,驢就自己認道了,我們只是跟著走就行了,所以這活兒也叫“跟馱子”。從場到地這一程,因為驢不馱貨物,我們都是騎著驢的,這也是孩子們願意跟馱子的原因。在場裡對穀物脫粒,主要是將帶著秸稈晒乾的穀物、豆類等鋪在場上,然後由人牽著被蒙上眼睛的牲口拉著石磙子轉著圈碾壓,直到果實從孕育它的殼裡分離出來,這個過程俗稱打場。然後打場人再用木杴一杴一杴地將夾雜著皮殼的穀物或豆類揚向空中,落下來時,比重大的果實和較輕的皮殼就分家了,這個過程農民叫揚(土話讀ráng)場。糧食打、揚好後,一部分運到公社糧庫交公糧,一部分就地分給社員。當年吃到新糧時那種香的味道似乎現在還能聞到。

原創散文丨單佐滿 :懷念鄉村的秋

這些小時候關於秋的記憶,在我的腦海裡印得很深。我知道,現在農村的秋肯定不是那樣的了:生產關係改變了,人們不再集體勞作,而是各自為戰,各顯其能;生產力發展了,人們也不再馱秋打場,而多是機械化作業;生產農時改變了,本來只有收秋了才能吃得到的新鮮糧食、蔬菜,現在是一年四季都有……但我總是懷念過去,懷念過去的秋。特別是當我的人生也步入了“秋”的時候,這種懷念就更加強烈。儘管我知道,記憶中秋的情境是無法在當下現實中找到了,但記憶中秋的景色----不同於城裡的秋的景色或許依然可尋。於是,去年國慶放假時我攜妻回到小時生活過的村莊,住在姐姐家,可一連幾天都是下雨,整天貓在屋裡,除了看看農家堆在房頂上豆秧,看看村頭樹枝上的喜鵲和布穀,吃上幾頓姐姐做的我愛吃的農家飯,與村幹部和小時的夥伴們嘮嘮家常外,沒能真正看到秋的模樣。恰好,近日市裡圍繞貫徹科學發展觀確定要開展一個活動,其中有一個節點是蹲點調研,要求國慶七天假後的半個月內,每個縣級以上領導幹部都要用七天時間,到一個基層單位去蹲下來同基層群眾實行“五同”,進行調查研究。儘管從我的職責來看選擇社區或者社會類項目建設單位更合適,也更方便,但我還是選擇了農村。調查研究,聽民聲、查民情、訪民意是任務,重溫一下“廣闊天地”的秋,更是我的一個深切願望。

"

懷念農村的秋

作者丨單佐滿

原創散文丨單佐滿 :懷念鄉村的秋

實際上秋早於8月上旬“立秋”的節氣開始就已經來了,只是我們困於水泥城裡,習慣以溫度的標準來判斷季節的變化而沒有感受得到罷了,特別是此前暑熱一直戀著不走,就更讓我抱怨秋的腳步太慢。

一場秋雨,天氣驟然變涼,感覺天也高了,風也清了,氣也爽了。這時我才感受到了秋的到來。

原創散文丨單佐滿 :懷念鄉村的秋

寒暑易節,天行有常;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大自然一直按照自己的軌道周而復始地運行。每個季節來臨,都有生物特徵出現,因為這些特徵來了又走,走了又來,來來走走,總是從新到舊,從舊到新,正是這種變化讓人們的生活與新奇相隨相伴,充滿了希望。所以每一個季節變化的特徵出現,都讓我們既親切,又感慨;既熟悉,又陌生。

原創散文丨單佐滿 :懷念鄉村的秋

話扯遠了,來說農村的秋。我自幼從農村長大,雖然已經離開農村30多年了,但對秋的記憶卻永遠定格在了農村。提到秋,腦海裡的圖像仍是當年小學課本上的描述:

“秋天到,秋天到,田裡莊稼長得好: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飽,高梁漲紅了臉,稻子笑彎了腰;

“秋天到,秋天到,園裡果子長得好:枝頭結柿子,架上掛葡萄。黃澄澄的是梨,紅通通的是棗;

“秋天到,秋天到,地裡蔬菜長得好:冬瓜披白紗,茄子穿紫袍,白菜一片綠油油,又青又紅是辣椒。”

原創散文丨單佐滿 :懷念鄉村的秋

農民對季節的感知不象城裡人只是憑氣溫的變化,而是以衣食為核心的,上面民謠式的課文就是例證。人們常說春種夏管秋收冬藏,更是以人們對食品生產管理的過程劃分了四季。中國農民對季節的認識,承載著中國“民以食為天”的文化。

記得小時候,一到秋天,生產隊就開始做場(讀 cháng)。我們村的場地每年都是固定的,在村的南頭。場地的東北角蓋有一個小房子,是在場上勞動的社員躲雨和輪流看場的人晚上睡覺用的。做場,就是將這塊地上面的莊稼收穫後,用驢、馬、騾等牲口拉著石磙子將地壓實壓平壓硬壓光。場做好後,帶杆、帶秧收穫的穀子、高梁、玉米、黃豆、綠豆、白豆、紅小豆、花生等需要再加工脫粒的糧食都要先從四面八方的地裡經過車拉、驢馱甚至人扛運到場裡。用驢將這些穀物和豆類們駝運到場裡,農民稱之為“馱秋”,馱秋常常是孩子們的活,放秋假在家的我也沒少幹。上工時早早地到隊裡飼養處佔一個聽話好使的驢,被上馱架,就開始了勞動。在地裡和場裡都有大人專門裝卸,我們就用“jià”(前進)、“yú”(停下)、“yí”(左拐)、“wó”(右拐)等口令指揮著驢往返運輸。實際上,一條線路走了一趟以後,驢就自己認道了,我們只是跟著走就行了,所以這活兒也叫“跟馱子”。從場到地這一程,因為驢不馱貨物,我們都是騎著驢的,這也是孩子們願意跟馱子的原因。在場裡對穀物脫粒,主要是將帶著秸稈晒乾的穀物、豆類等鋪在場上,然後由人牽著被蒙上眼睛的牲口拉著石磙子轉著圈碾壓,直到果實從孕育它的殼裡分離出來,這個過程俗稱打場。然後打場人再用木杴一杴一杴地將夾雜著皮殼的穀物或豆類揚向空中,落下來時,比重大的果實和較輕的皮殼就分家了,這個過程農民叫揚(土話讀ráng)場。糧食打、揚好後,一部分運到公社糧庫交公糧,一部分就地分給社員。當年吃到新糧時那種香的味道似乎現在還能聞到。

原創散文丨單佐滿 :懷念鄉村的秋

這些小時候關於秋的記憶,在我的腦海裡印得很深。我知道,現在農村的秋肯定不是那樣的了:生產關係改變了,人們不再集體勞作,而是各自為戰,各顯其能;生產力發展了,人們也不再馱秋打場,而多是機械化作業;生產農時改變了,本來只有收秋了才能吃得到的新鮮糧食、蔬菜,現在是一年四季都有……但我總是懷念過去,懷念過去的秋。特別是當我的人生也步入了“秋”的時候,這種懷念就更加強烈。儘管我知道,記憶中秋的情境是無法在當下現實中找到了,但記憶中秋的景色----不同於城裡的秋的景色或許依然可尋。於是,去年國慶放假時我攜妻回到小時生活過的村莊,住在姐姐家,可一連幾天都是下雨,整天貓在屋裡,除了看看農家堆在房頂上豆秧,看看村頭樹枝上的喜鵲和布穀,吃上幾頓姐姐做的我愛吃的農家飯,與村幹部和小時的夥伴們嘮嘮家常外,沒能真正看到秋的模樣。恰好,近日市裡圍繞貫徹科學發展觀確定要開展一個活動,其中有一個節點是蹲點調研,要求國慶七天假後的半個月內,每個縣級以上領導幹部都要用七天時間,到一個基層單位去蹲下來同基層群眾實行“五同”,進行調查研究。儘管從我的職責來看選擇社區或者社會類項目建設單位更合適,也更方便,但我還是選擇了農村。調查研究,聽民聲、查民情、訪民意是任務,重溫一下“廣闊天地”的秋,更是我的一個深切願望。

原創散文丨單佐滿 :懷念鄉村的秋

我深情地期待。

我要放眼農村的廣闊天地,舒展我被水泥垛子禁錮了很久的目光;我要飽吸純淨的空氣,置換一些沉澱在胸肺之中的汽車尾氣。我要同鄉親們好好地拉拉家常,好好地分享他們的歡樂,也分擔他們的憂情。

(2008年9月27 日 )

"

懷念農村的秋

作者丨單佐滿

原創散文丨單佐滿 :懷念鄉村的秋

實際上秋早於8月上旬“立秋”的節氣開始就已經來了,只是我們困於水泥城裡,習慣以溫度的標準來判斷季節的變化而沒有感受得到罷了,特別是此前暑熱一直戀著不走,就更讓我抱怨秋的腳步太慢。

一場秋雨,天氣驟然變涼,感覺天也高了,風也清了,氣也爽了。這時我才感受到了秋的到來。

原創散文丨單佐滿 :懷念鄉村的秋

寒暑易節,天行有常;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大自然一直按照自己的軌道周而復始地運行。每個季節來臨,都有生物特徵出現,因為這些特徵來了又走,走了又來,來來走走,總是從新到舊,從舊到新,正是這種變化讓人們的生活與新奇相隨相伴,充滿了希望。所以每一個季節變化的特徵出現,都讓我們既親切,又感慨;既熟悉,又陌生。

原創散文丨單佐滿 :懷念鄉村的秋

話扯遠了,來說農村的秋。我自幼從農村長大,雖然已經離開農村30多年了,但對秋的記憶卻永遠定格在了農村。提到秋,腦海裡的圖像仍是當年小學課本上的描述:

“秋天到,秋天到,田裡莊稼長得好: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飽,高梁漲紅了臉,稻子笑彎了腰;

“秋天到,秋天到,園裡果子長得好:枝頭結柿子,架上掛葡萄。黃澄澄的是梨,紅通通的是棗;

“秋天到,秋天到,地裡蔬菜長得好:冬瓜披白紗,茄子穿紫袍,白菜一片綠油油,又青又紅是辣椒。”

原創散文丨單佐滿 :懷念鄉村的秋

農民對季節的感知不象城裡人只是憑氣溫的變化,而是以衣食為核心的,上面民謠式的課文就是例證。人們常說春種夏管秋收冬藏,更是以人們對食品生產管理的過程劃分了四季。中國農民對季節的認識,承載著中國“民以食為天”的文化。

記得小時候,一到秋天,生產隊就開始做場(讀 cháng)。我們村的場地每年都是固定的,在村的南頭。場地的東北角蓋有一個小房子,是在場上勞動的社員躲雨和輪流看場的人晚上睡覺用的。做場,就是將這塊地上面的莊稼收穫後,用驢、馬、騾等牲口拉著石磙子將地壓實壓平壓硬壓光。場做好後,帶杆、帶秧收穫的穀子、高梁、玉米、黃豆、綠豆、白豆、紅小豆、花生等需要再加工脫粒的糧食都要先從四面八方的地裡經過車拉、驢馱甚至人扛運到場裡。用驢將這些穀物和豆類們駝運到場裡,農民稱之為“馱秋”,馱秋常常是孩子們的活,放秋假在家的我也沒少幹。上工時早早地到隊裡飼養處佔一個聽話好使的驢,被上馱架,就開始了勞動。在地裡和場裡都有大人專門裝卸,我們就用“jià”(前進)、“yú”(停下)、“yí”(左拐)、“wó”(右拐)等口令指揮著驢往返運輸。實際上,一條線路走了一趟以後,驢就自己認道了,我們只是跟著走就行了,所以這活兒也叫“跟馱子”。從場到地這一程,因為驢不馱貨物,我們都是騎著驢的,這也是孩子們願意跟馱子的原因。在場裡對穀物脫粒,主要是將帶著秸稈晒乾的穀物、豆類等鋪在場上,然後由人牽著被蒙上眼睛的牲口拉著石磙子轉著圈碾壓,直到果實從孕育它的殼裡分離出來,這個過程俗稱打場。然後打場人再用木杴一杴一杴地將夾雜著皮殼的穀物或豆類揚向空中,落下來時,比重大的果實和較輕的皮殼就分家了,這個過程農民叫揚(土話讀ráng)場。糧食打、揚好後,一部分運到公社糧庫交公糧,一部分就地分給社員。當年吃到新糧時那種香的味道似乎現在還能聞到。

原創散文丨單佐滿 :懷念鄉村的秋

這些小時候關於秋的記憶,在我的腦海裡印得很深。我知道,現在農村的秋肯定不是那樣的了:生產關係改變了,人們不再集體勞作,而是各自為戰,各顯其能;生產力發展了,人們也不再馱秋打場,而多是機械化作業;生產農時改變了,本來只有收秋了才能吃得到的新鮮糧食、蔬菜,現在是一年四季都有……但我總是懷念過去,懷念過去的秋。特別是當我的人生也步入了“秋”的時候,這種懷念就更加強烈。儘管我知道,記憶中秋的情境是無法在當下現實中找到了,但記憶中秋的景色----不同於城裡的秋的景色或許依然可尋。於是,去年國慶放假時我攜妻回到小時生活過的村莊,住在姐姐家,可一連幾天都是下雨,整天貓在屋裡,除了看看農家堆在房頂上豆秧,看看村頭樹枝上的喜鵲和布穀,吃上幾頓姐姐做的我愛吃的農家飯,與村幹部和小時的夥伴們嘮嘮家常外,沒能真正看到秋的模樣。恰好,近日市裡圍繞貫徹科學發展觀確定要開展一個活動,其中有一個節點是蹲點調研,要求國慶七天假後的半個月內,每個縣級以上領導幹部都要用七天時間,到一個基層單位去蹲下來同基層群眾實行“五同”,進行調查研究。儘管從我的職責來看選擇社區或者社會類項目建設單位更合適,也更方便,但我還是選擇了農村。調查研究,聽民聲、查民情、訪民意是任務,重溫一下“廣闊天地”的秋,更是我的一個深切願望。

原創散文丨單佐滿 :懷念鄉村的秋

我深情地期待。

我要放眼農村的廣闊天地,舒展我被水泥垛子禁錮了很久的目光;我要飽吸純淨的空氣,置換一些沉澱在胸肺之中的汽車尾氣。我要同鄉親們好好地拉拉家常,好好地分享他們的歡樂,也分擔他們的憂情。

(2008年9月27 日 )

原創散文丨單佐滿 :懷念鄉村的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