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熊孩子?優秀老母親,用一個故事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優秀娃'

"
"
家有熊孩子?優秀老母親,用一個故事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優秀娃

秋珊家有兩個差不多年齡,半大的小男孩,活潑好動,最讓她煩惱的是,每次出行,都無法讓他們安靜地坐在車後座上,兩人不是動來動去,就是互相戲弄和打鬧。在很多需要安靜的公共場合,兩人也是如此,搞得她和孩子爸爸焦頭爛額。

阿蘭家雖然養的是女娃,可是膽子比誰都大,一天爬上爬下,沒有半刻安靜,最讓她頭疼的是孩子沒有規則意識,每次在需要系安全帶的時候,女娃都堅持不繫,常常因此鬧得很不愉快。

雅妹家的小姑娘則有一個困擾了她很久的問題——常常咬手指甲。雅妹說,她已經很久沒有給孩子剪過指甲了,她發現孩子的手指總是光禿禿的,她真是很擔心,不知道怎麼幫孩子糾正過來。

程子家的孩子五歲還在尿床……

莫莉家的孩子有嚴重分離焦慮,從小班哭到大班,還在哭……

似乎都是很棘手的問題,不過掌握了故事的隱喻,再用一點童話故事的催眠技巧,這些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故事的隱喻和催眠?你知道是什麼嗎?

1、故事裡的隱喻

隱喻是一種迂迴的表達,同時也被稱之為右腦的語言,它藉助於象徵性的語言、人物角色來實現。隱喻常常作為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孩子打開充滿豐富經歷和無限可能性的大門,同時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把視野無限拓展。

《故事知道怎麼辦》的作者,“故事醫生”蘇珊.佩羅曾經用隱喻解決了“聖誕老人是真嗎?”的難題。

在很多家庭裡,哥哥姐姐已經長大,開始不相信聖誕老人,比他們小的孩子會聽到哥哥姐姐的言論,所以西方很多家庭總需要解決這樣的問題。

蘇珊.佩羅跟孩子們說,當小朋友長大了,會自己做禮物了,聖誕老人就變成“給予精靈”進入小朋友的身體。孩子們受到故事的鼓舞,立刻開始著手列出一份名單,把所有能想起來的親戚和朋友都列在名單上,然後他們做了大量的禮物,一盒盒手工製作的卡片、一瓶瓶的果醬、一些蠟燭,還有書籤,開始成為生活中的聖誕老人的好助手。當更小的孩子慢慢長大,他們也聽說了“給予精靈”,於是關於“聖誕老人是騙人的”負面問題就解決了,美好的願望和祝福一直在流傳著。

"
家有熊孩子?優秀老母親,用一個故事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優秀娃

秋珊家有兩個差不多年齡,半大的小男孩,活潑好動,最讓她煩惱的是,每次出行,都無法讓他們安靜地坐在車後座上,兩人不是動來動去,就是互相戲弄和打鬧。在很多需要安靜的公共場合,兩人也是如此,搞得她和孩子爸爸焦頭爛額。

阿蘭家雖然養的是女娃,可是膽子比誰都大,一天爬上爬下,沒有半刻安靜,最讓她頭疼的是孩子沒有規則意識,每次在需要系安全帶的時候,女娃都堅持不繫,常常因此鬧得很不愉快。

雅妹家的小姑娘則有一個困擾了她很久的問題——常常咬手指甲。雅妹說,她已經很久沒有給孩子剪過指甲了,她發現孩子的手指總是光禿禿的,她真是很擔心,不知道怎麼幫孩子糾正過來。

程子家的孩子五歲還在尿床……

莫莉家的孩子有嚴重分離焦慮,從小班哭到大班,還在哭……

似乎都是很棘手的問題,不過掌握了故事的隱喻,再用一點童話故事的催眠技巧,這些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故事的隱喻和催眠?你知道是什麼嗎?

1、故事裡的隱喻

隱喻是一種迂迴的表達,同時也被稱之為右腦的語言,它藉助於象徵性的語言、人物角色來實現。隱喻常常作為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孩子打開充滿豐富經歷和無限可能性的大門,同時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把視野無限拓展。

《故事知道怎麼辦》的作者,“故事醫生”蘇珊.佩羅曾經用隱喻解決了“聖誕老人是真嗎?”的難題。

在很多家庭裡,哥哥姐姐已經長大,開始不相信聖誕老人,比他們小的孩子會聽到哥哥姐姐的言論,所以西方很多家庭總需要解決這樣的問題。

蘇珊.佩羅跟孩子們說,當小朋友長大了,會自己做禮物了,聖誕老人就變成“給予精靈”進入小朋友的身體。孩子們受到故事的鼓舞,立刻開始著手列出一份名單,把所有能想起來的親戚和朋友都列在名單上,然後他們做了大量的禮物,一盒盒手工製作的卡片、一瓶瓶的果醬、一些蠟燭,還有書籤,開始成為生活中的聖誕老人的好助手。當更小的孩子慢慢長大,他們也聽說了“給予精靈”,於是關於“聖誕老人是騙人的”負面問題就解決了,美好的願望和祝福一直在流傳著。

家有熊孩子?優秀老母親,用一個故事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優秀娃

聖誕老人變成“給予精靈”進入小朋友的身體

2、故事裡的催眠

這裡提到的催眠跟我們在電影電視上看到的情形大相徑庭。舞臺上催眠師給那些心甘情願配合的自告奮勇者催眠,似乎是催眠師個人非常有力量,控制了被催眠者。而實際上催眠是一種非常典型的自我控制狀態,用童話故事催眠,其實是成人用一些有幫助的語句,引導孩子通過孩子個人化的途徑去感覺、去領會、去行動,但是成人並不控制處於催眠狀態的孩子,只是讓他更容易地進入使自己身心受益的自我催眠狀態。

曾經小孩子起床後大哭大鬧,久久不能平復。我跟他說一定是胸口有一團棉花糖給塞住了,於是拿了吸管在他的胸前攪了幾下,“看,攪出好大一團棉花糖啊,它一定塞得你很不舒服,來,我現在拔下來,嘣、嘣、嘣,瞧,我把它扔出去,它象小皮球一樣彈走了,是不是舒服一點了。”小孩子看著我慢慢地跟他說,他跟著我慢慢地玩,接著他也加入進來把自己的情緒攪棉花糖一樣攪出來,扔掉。後來,他學會在有不愉快情緒的時候,常常來找我和他一起攪棉花糖。

兒童心理學大師琳達.湯普森在她的《心理童話藥書》中說:

正確應用催眠是沒有任何傷害的,也沒有任何副作用。這種技巧能增強人們控制疾病的能力。大腦令人難以置信地強大,能夠開發出很多寶貴的資源用於個體成長和治療。催眠能幫助個體利用想象力挖掘自身的力量和資源。催眠術是唯一的經過仔細評估後,被允許用於特殊問題治療的方法。

故事的隱喻和催眠不僅起到治療作用,還提升孩子的多項能力

1、故事的隱喻和催眠作用能讓孩子們產生了不起的自信感

催眠不會在表面立即產生明顯的反饋,因為故事的隱喻是在催眠暗示的過程中巧妙地深入到孩子的潛意識中,慢慢地影響沒有被意識覺察的部分。通過隱喻,孩子們會去探索新的可能,產生新的觀念,領悟出不同的生活哲理。這些隱喻能讓孩子觸類旁通,同時,因為孩子們覺得問題發生在故事角色身上,不是針對自己的,也不會產生威脅感,在情緒安全的狀態下,影響慢慢浸入孩子的潛意識中。

有一個離不開尿不溼的五歲孩子叫山姆,他說:“我的小雞雞實在太害羞了,除了紙尿片,找不到其他的地方可以尿尿。”後來琳達.湯普森在給他做治療的時候,和喜愛車的他一起創作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有一輛小消防車叫斯科特,它常常和其他消防車一起去執行任務,但是因為它太害羞,所以從來沒有從管子裡噴出水來滅過火。它特別希望自己也能貢獻力量,和大家一起滅火,然而一直沒有辦法實現。

有一次,在執行任務的時候,一輛英雄的老消防車分享了自己也曾害羞的經歷,小斯科特很驚訝,開始放鬆;另一輛消防車邀請它一起做平時最放鬆的事:做笑臉,大家和它一起做,做著做著,小斯科特完全放鬆了,在不知不覺中把水管伸進了大水桶裡,噴出水來!和大家一起滅了火。

琳達.湯普森邀請這個五歲的孩子山姆來做這個消防隊的隊長,所有的卡車和水管都歸他管,山姆高興地答應了,他常常指揮小斯科特和其他消防車。過了一段時間,他的害羞消失了,也脫掉了紙尿片。

這個不用說教,僅是隱喻的故事,大概會讓不少成人覺得不夠有力,沒有馬上點出要害,然而孩子就是在這樣沒有被針對,沒有被指責的情緒安全中,慢慢得到療愈,也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克服了一個自己想但沒有辦法處理的困難,自信大大增強了。

"
家有熊孩子?優秀老母親,用一個故事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優秀娃

秋珊家有兩個差不多年齡,半大的小男孩,活潑好動,最讓她煩惱的是,每次出行,都無法讓他們安靜地坐在車後座上,兩人不是動來動去,就是互相戲弄和打鬧。在很多需要安靜的公共場合,兩人也是如此,搞得她和孩子爸爸焦頭爛額。

阿蘭家雖然養的是女娃,可是膽子比誰都大,一天爬上爬下,沒有半刻安靜,最讓她頭疼的是孩子沒有規則意識,每次在需要系安全帶的時候,女娃都堅持不繫,常常因此鬧得很不愉快。

雅妹家的小姑娘則有一個困擾了她很久的問題——常常咬手指甲。雅妹說,她已經很久沒有給孩子剪過指甲了,她發現孩子的手指總是光禿禿的,她真是很擔心,不知道怎麼幫孩子糾正過來。

程子家的孩子五歲還在尿床……

莫莉家的孩子有嚴重分離焦慮,從小班哭到大班,還在哭……

似乎都是很棘手的問題,不過掌握了故事的隱喻,再用一點童話故事的催眠技巧,這些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故事的隱喻和催眠?你知道是什麼嗎?

1、故事裡的隱喻

隱喻是一種迂迴的表達,同時也被稱之為右腦的語言,它藉助於象徵性的語言、人物角色來實現。隱喻常常作為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孩子打開充滿豐富經歷和無限可能性的大門,同時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把視野無限拓展。

《故事知道怎麼辦》的作者,“故事醫生”蘇珊.佩羅曾經用隱喻解決了“聖誕老人是真嗎?”的難題。

在很多家庭裡,哥哥姐姐已經長大,開始不相信聖誕老人,比他們小的孩子會聽到哥哥姐姐的言論,所以西方很多家庭總需要解決這樣的問題。

蘇珊.佩羅跟孩子們說,當小朋友長大了,會自己做禮物了,聖誕老人就變成“給予精靈”進入小朋友的身體。孩子們受到故事的鼓舞,立刻開始著手列出一份名單,把所有能想起來的親戚和朋友都列在名單上,然後他們做了大量的禮物,一盒盒手工製作的卡片、一瓶瓶的果醬、一些蠟燭,還有書籤,開始成為生活中的聖誕老人的好助手。當更小的孩子慢慢長大,他們也聽說了“給予精靈”,於是關於“聖誕老人是騙人的”負面問題就解決了,美好的願望和祝福一直在流傳著。

家有熊孩子?優秀老母親,用一個故事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優秀娃

聖誕老人變成“給予精靈”進入小朋友的身體

2、故事裡的催眠

這裡提到的催眠跟我們在電影電視上看到的情形大相徑庭。舞臺上催眠師給那些心甘情願配合的自告奮勇者催眠,似乎是催眠師個人非常有力量,控制了被催眠者。而實際上催眠是一種非常典型的自我控制狀態,用童話故事催眠,其實是成人用一些有幫助的語句,引導孩子通過孩子個人化的途徑去感覺、去領會、去行動,但是成人並不控制處於催眠狀態的孩子,只是讓他更容易地進入使自己身心受益的自我催眠狀態。

曾經小孩子起床後大哭大鬧,久久不能平復。我跟他說一定是胸口有一團棉花糖給塞住了,於是拿了吸管在他的胸前攪了幾下,“看,攪出好大一團棉花糖啊,它一定塞得你很不舒服,來,我現在拔下來,嘣、嘣、嘣,瞧,我把它扔出去,它象小皮球一樣彈走了,是不是舒服一點了。”小孩子看著我慢慢地跟他說,他跟著我慢慢地玩,接著他也加入進來把自己的情緒攪棉花糖一樣攪出來,扔掉。後來,他學會在有不愉快情緒的時候,常常來找我和他一起攪棉花糖。

兒童心理學大師琳達.湯普森在她的《心理童話藥書》中說:

正確應用催眠是沒有任何傷害的,也沒有任何副作用。這種技巧能增強人們控制疾病的能力。大腦令人難以置信地強大,能夠開發出很多寶貴的資源用於個體成長和治療。催眠能幫助個體利用想象力挖掘自身的力量和資源。催眠術是唯一的經過仔細評估後,被允許用於特殊問題治療的方法。

故事的隱喻和催眠不僅起到治療作用,還提升孩子的多項能力

1、故事的隱喻和催眠作用能讓孩子們產生了不起的自信感

催眠不會在表面立即產生明顯的反饋,因為故事的隱喻是在催眠暗示的過程中巧妙地深入到孩子的潛意識中,慢慢地影響沒有被意識覺察的部分。通過隱喻,孩子們會去探索新的可能,產生新的觀念,領悟出不同的生活哲理。這些隱喻能讓孩子觸類旁通,同時,因為孩子們覺得問題發生在故事角色身上,不是針對自己的,也不會產生威脅感,在情緒安全的狀態下,影響慢慢浸入孩子的潛意識中。

有一個離不開尿不溼的五歲孩子叫山姆,他說:“我的小雞雞實在太害羞了,除了紙尿片,找不到其他的地方可以尿尿。”後來琳達.湯普森在給他做治療的時候,和喜愛車的他一起創作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有一輛小消防車叫斯科特,它常常和其他消防車一起去執行任務,但是因為它太害羞,所以從來沒有從管子裡噴出水來滅過火。它特別希望自己也能貢獻力量,和大家一起滅火,然而一直沒有辦法實現。

有一次,在執行任務的時候,一輛英雄的老消防車分享了自己也曾害羞的經歷,小斯科特很驚訝,開始放鬆;另一輛消防車邀請它一起做平時最放鬆的事:做笑臉,大家和它一起做,做著做著,小斯科特完全放鬆了,在不知不覺中把水管伸進了大水桶裡,噴出水來!和大家一起滅了火。

琳達.湯普森邀請這個五歲的孩子山姆來做這個消防隊的隊長,所有的卡車和水管都歸他管,山姆高興地答應了,他常常指揮小斯科特和其他消防車。過了一段時間,他的害羞消失了,也脫掉了紙尿片。

這個不用說教,僅是隱喻的故事,大概會讓不少成人覺得不夠有力,沒有馬上點出要害,然而孩子就是在這樣沒有被針對,沒有被指責的情緒安全中,慢慢得到療愈,也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克服了一個自己想但沒有辦法處理的困難,自信大大增強了。

家有熊孩子?優秀老母親,用一個故事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優秀娃

成人的幫助,讓孩子提高自信

2、故事的隱喻和催眠作用在孩子的潛意識中注入積極的思維

隱喻讓孩子的心靈得到慰藉。在情緒安全,沒有脅迫感的情況下,孩子往往是倍受鼓舞的。他們會勤于思考,視野開闊,進而智慧得到開拓。隱喻有助於改變個體(包括成人和孩子)以往的思維定式,達到改變行為模式的目的。

我的小孩子三歲的時候,有個習慣,在睡覺前常常用手指剝嘴脣上乾裂的白皮,多種方式制止不奏效的情況下,我給他編了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裡,一隻小老鼠洋洋與它的小仙女玩具珊珊是好朋友,洋洋因為喜歡珊珊,常常去摸她的華服,摸著摸著會情不自禁地去摳衣服上鑲嵌的珠子,結果導致小仙女感染生病。後來洋洋再想摳小珠子的時候,改成拉拉手,表示喜歡。

孩子聽了這個故事,慢慢地把摳嘴脣的行為轉為摸小公仔。

不直接要求或者制止孩子的行為,讓他在故事中找尋適合的方式,信任他能做到。

3、故事的隱喻和催眠作用幫助孩子用新穎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在非脅迫的暗示中重新去觀察孩子,換位思考,會看從不同的視角看到孩子的問題。重新看待問題能夠幫助孩子承擔起自我解決問題的重任,在這個過程中,問題還是存在的,但是看問題的方式和思維定式會改變,整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也許會改變,當然結果會有不同。

有些孩子常常會比較消極,遇到事情更容易說“都怪我,我應該早點…..應該早點…..應該……”

鴨嘴獸艾瑞克的故事能夠幫助這樣的孩子把消極的想法轉換成積極的感受。

鴨嘴獸艾瑞克常常在水裡捕食小蝦,它太快樂了,有時候都忘記上來換氣了。有一次它沒及時浮上來換氣被嗆到了,它非常擔心這樣的情況再次發生,它不停地想“我本應該更注意到這一點,本應該早點出來換氣,本應該更細心,本應該…..”這一串自我責備一直在它的腦袋裡打轉,這些無窮無盡的“本應該”開始讓它連很小的事情都害怕去做,而且越來越嚴重。

後來醫生丹博士讓它做了一個小實驗:在它做心電圖的時候,如果能夠很放鬆,屏幕上就會出現一道彩虹,彩虹的一端連接著一個金罐子,此刻艾瑞克能夠完全放下焦慮和擔心的話,金罐子就會閃閃發光,不過一旦艾瑞克想到“我應該…..”的喪氣話,彩虹就會消失。

慢慢地,艾瑞克打定主意,改變自己的想法,把一大串“我應該….我應該….我應該….”改成“我會做-我能做-我做到”,太神奇了,消極想法變成積極想法的時候,彩虹又重新出現了。

每個孩子都可以做自己身體的主人,這一點是千真萬確的。

"
家有熊孩子?優秀老母親,用一個故事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優秀娃

秋珊家有兩個差不多年齡,半大的小男孩,活潑好動,最讓她煩惱的是,每次出行,都無法讓他們安靜地坐在車後座上,兩人不是動來動去,就是互相戲弄和打鬧。在很多需要安靜的公共場合,兩人也是如此,搞得她和孩子爸爸焦頭爛額。

阿蘭家雖然養的是女娃,可是膽子比誰都大,一天爬上爬下,沒有半刻安靜,最讓她頭疼的是孩子沒有規則意識,每次在需要系安全帶的時候,女娃都堅持不繫,常常因此鬧得很不愉快。

雅妹家的小姑娘則有一個困擾了她很久的問題——常常咬手指甲。雅妹說,她已經很久沒有給孩子剪過指甲了,她發現孩子的手指總是光禿禿的,她真是很擔心,不知道怎麼幫孩子糾正過來。

程子家的孩子五歲還在尿床……

莫莉家的孩子有嚴重分離焦慮,從小班哭到大班,還在哭……

似乎都是很棘手的問題,不過掌握了故事的隱喻,再用一點童話故事的催眠技巧,這些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故事的隱喻和催眠?你知道是什麼嗎?

1、故事裡的隱喻

隱喻是一種迂迴的表達,同時也被稱之為右腦的語言,它藉助於象徵性的語言、人物角色來實現。隱喻常常作為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孩子打開充滿豐富經歷和無限可能性的大門,同時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把視野無限拓展。

《故事知道怎麼辦》的作者,“故事醫生”蘇珊.佩羅曾經用隱喻解決了“聖誕老人是真嗎?”的難題。

在很多家庭裡,哥哥姐姐已經長大,開始不相信聖誕老人,比他們小的孩子會聽到哥哥姐姐的言論,所以西方很多家庭總需要解決這樣的問題。

蘇珊.佩羅跟孩子們說,當小朋友長大了,會自己做禮物了,聖誕老人就變成“給予精靈”進入小朋友的身體。孩子們受到故事的鼓舞,立刻開始著手列出一份名單,把所有能想起來的親戚和朋友都列在名單上,然後他們做了大量的禮物,一盒盒手工製作的卡片、一瓶瓶的果醬、一些蠟燭,還有書籤,開始成為生活中的聖誕老人的好助手。當更小的孩子慢慢長大,他們也聽說了“給予精靈”,於是關於“聖誕老人是騙人的”負面問題就解決了,美好的願望和祝福一直在流傳著。

家有熊孩子?優秀老母親,用一個故事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優秀娃

聖誕老人變成“給予精靈”進入小朋友的身體

2、故事裡的催眠

這裡提到的催眠跟我們在電影電視上看到的情形大相徑庭。舞臺上催眠師給那些心甘情願配合的自告奮勇者催眠,似乎是催眠師個人非常有力量,控制了被催眠者。而實際上催眠是一種非常典型的自我控制狀態,用童話故事催眠,其實是成人用一些有幫助的語句,引導孩子通過孩子個人化的途徑去感覺、去領會、去行動,但是成人並不控制處於催眠狀態的孩子,只是讓他更容易地進入使自己身心受益的自我催眠狀態。

曾經小孩子起床後大哭大鬧,久久不能平復。我跟他說一定是胸口有一團棉花糖給塞住了,於是拿了吸管在他的胸前攪了幾下,“看,攪出好大一團棉花糖啊,它一定塞得你很不舒服,來,我現在拔下來,嘣、嘣、嘣,瞧,我把它扔出去,它象小皮球一樣彈走了,是不是舒服一點了。”小孩子看著我慢慢地跟他說,他跟著我慢慢地玩,接著他也加入進來把自己的情緒攪棉花糖一樣攪出來,扔掉。後來,他學會在有不愉快情緒的時候,常常來找我和他一起攪棉花糖。

兒童心理學大師琳達.湯普森在她的《心理童話藥書》中說:

正確應用催眠是沒有任何傷害的,也沒有任何副作用。這種技巧能增強人們控制疾病的能力。大腦令人難以置信地強大,能夠開發出很多寶貴的資源用於個體成長和治療。催眠能幫助個體利用想象力挖掘自身的力量和資源。催眠術是唯一的經過仔細評估後,被允許用於特殊問題治療的方法。

故事的隱喻和催眠不僅起到治療作用,還提升孩子的多項能力

1、故事的隱喻和催眠作用能讓孩子們產生了不起的自信感

催眠不會在表面立即產生明顯的反饋,因為故事的隱喻是在催眠暗示的過程中巧妙地深入到孩子的潛意識中,慢慢地影響沒有被意識覺察的部分。通過隱喻,孩子們會去探索新的可能,產生新的觀念,領悟出不同的生活哲理。這些隱喻能讓孩子觸類旁通,同時,因為孩子們覺得問題發生在故事角色身上,不是針對自己的,也不會產生威脅感,在情緒安全的狀態下,影響慢慢浸入孩子的潛意識中。

有一個離不開尿不溼的五歲孩子叫山姆,他說:“我的小雞雞實在太害羞了,除了紙尿片,找不到其他的地方可以尿尿。”後來琳達.湯普森在給他做治療的時候,和喜愛車的他一起創作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有一輛小消防車叫斯科特,它常常和其他消防車一起去執行任務,但是因為它太害羞,所以從來沒有從管子裡噴出水來滅過火。它特別希望自己也能貢獻力量,和大家一起滅火,然而一直沒有辦法實現。

有一次,在執行任務的時候,一輛英雄的老消防車分享了自己也曾害羞的經歷,小斯科特很驚訝,開始放鬆;另一輛消防車邀請它一起做平時最放鬆的事:做笑臉,大家和它一起做,做著做著,小斯科特完全放鬆了,在不知不覺中把水管伸進了大水桶裡,噴出水來!和大家一起滅了火。

琳達.湯普森邀請這個五歲的孩子山姆來做這個消防隊的隊長,所有的卡車和水管都歸他管,山姆高興地答應了,他常常指揮小斯科特和其他消防車。過了一段時間,他的害羞消失了,也脫掉了紙尿片。

這個不用說教,僅是隱喻的故事,大概會讓不少成人覺得不夠有力,沒有馬上點出要害,然而孩子就是在這樣沒有被針對,沒有被指責的情緒安全中,慢慢得到療愈,也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克服了一個自己想但沒有辦法處理的困難,自信大大增強了。

家有熊孩子?優秀老母親,用一個故事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優秀娃

成人的幫助,讓孩子提高自信

2、故事的隱喻和催眠作用在孩子的潛意識中注入積極的思維

隱喻讓孩子的心靈得到慰藉。在情緒安全,沒有脅迫感的情況下,孩子往往是倍受鼓舞的。他們會勤于思考,視野開闊,進而智慧得到開拓。隱喻有助於改變個體(包括成人和孩子)以往的思維定式,達到改變行為模式的目的。

我的小孩子三歲的時候,有個習慣,在睡覺前常常用手指剝嘴脣上乾裂的白皮,多種方式制止不奏效的情況下,我給他編了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裡,一隻小老鼠洋洋與它的小仙女玩具珊珊是好朋友,洋洋因為喜歡珊珊,常常去摸她的華服,摸著摸著會情不自禁地去摳衣服上鑲嵌的珠子,結果導致小仙女感染生病。後來洋洋再想摳小珠子的時候,改成拉拉手,表示喜歡。

孩子聽了這個故事,慢慢地把摳嘴脣的行為轉為摸小公仔。

不直接要求或者制止孩子的行為,讓他在故事中找尋適合的方式,信任他能做到。

3、故事的隱喻和催眠作用幫助孩子用新穎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在非脅迫的暗示中重新去觀察孩子,換位思考,會看從不同的視角看到孩子的問題。重新看待問題能夠幫助孩子承擔起自我解決問題的重任,在這個過程中,問題還是存在的,但是看問題的方式和思維定式會改變,整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也許會改變,當然結果會有不同。

有些孩子常常會比較消極,遇到事情更容易說“都怪我,我應該早點…..應該早點…..應該……”

鴨嘴獸艾瑞克的故事能夠幫助這樣的孩子把消極的想法轉換成積極的感受。

鴨嘴獸艾瑞克常常在水裡捕食小蝦,它太快樂了,有時候都忘記上來換氣了。有一次它沒及時浮上來換氣被嗆到了,它非常擔心這樣的情況再次發生,它不停地想“我本應該更注意到這一點,本應該早點出來換氣,本應該更細心,本應該…..”這一串自我責備一直在它的腦袋裡打轉,這些無窮無盡的“本應該”開始讓它連很小的事情都害怕去做,而且越來越嚴重。

後來醫生丹博士讓它做了一個小實驗:在它做心電圖的時候,如果能夠很放鬆,屏幕上就會出現一道彩虹,彩虹的一端連接著一個金罐子,此刻艾瑞克能夠完全放下焦慮和擔心的話,金罐子就會閃閃發光,不過一旦艾瑞克想到“我應該…..”的喪氣話,彩虹就會消失。

慢慢地,艾瑞克打定主意,改變自己的想法,把一大串“我應該….我應該….我應該….”改成“我會做-我能做-我做到”,太神奇了,消極想法變成積極想法的時候,彩虹又重新出現了。

每個孩子都可以做自己身體的主人,這一點是千真萬確的。

家有熊孩子?優秀老母親,用一個故事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優秀娃

孩子學會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如何學會講故事?家長只需要遵循以下兩個步驟

各種文化背景、各個地域的父母其實都會給孩子講故事,要幫助孩子往期望的方向走,需要的只有兩個步驟:

1、藉助故事書,結合自己孩子的特點,改變適合的故事

“故事醫生”蘇珊.佩羅的《故事知道怎麼辦》,有許多的隱喻和催眠故事,包括幫助家長解決孩子的挑戰行為,比如不誠實和小偷小摸,急躁和缺乏耐心,打人、掐人或傷害別人,害羞或內向,行為粗魯等。這些故事可以根據不同的年齡改編成不同的故事講給孩子聽,讓孩子們從中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我的小孩子母乳到兩歲,因為工作的原因,需要引導離乳。我放棄了躲避、隔離、哄騙等傳統的離乳方式。

我把“故事醫生”蘇珊.佩羅“給予精靈”改編成了“奶精靈”。常常給他講起“奶精靈”的工作,就是幫助新生兒的媽媽準備奶,而新生兒除了奶以外,其他食物都不能吃。接著和他一起討論他已經吃過的食物和烹飪方法。

等到例行哺乳的時間,我會有意地延後哺乳動作,跟他商量:“奶精靈還在路上呢,剛剛幫助了許多新生兒的媽媽,還在飛回來,可沒有那麼快呢。”

“她一定很辛苦。”

“對,每天都有很多新來的小BB需要她,也許我們能為她做點什麼。”

幾次之後,成功離乳了,而不曾有過不愉快的反映。

除了培養責任感和自信感,故事在幫助孩子克服焦慮、習慣性障礙、疼痛方面都有很多應用。

"
家有熊孩子?優秀老母親,用一個故事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優秀娃

秋珊家有兩個差不多年齡,半大的小男孩,活潑好動,最讓她煩惱的是,每次出行,都無法讓他們安靜地坐在車後座上,兩人不是動來動去,就是互相戲弄和打鬧。在很多需要安靜的公共場合,兩人也是如此,搞得她和孩子爸爸焦頭爛額。

阿蘭家雖然養的是女娃,可是膽子比誰都大,一天爬上爬下,沒有半刻安靜,最讓她頭疼的是孩子沒有規則意識,每次在需要系安全帶的時候,女娃都堅持不繫,常常因此鬧得很不愉快。

雅妹家的小姑娘則有一個困擾了她很久的問題——常常咬手指甲。雅妹說,她已經很久沒有給孩子剪過指甲了,她發現孩子的手指總是光禿禿的,她真是很擔心,不知道怎麼幫孩子糾正過來。

程子家的孩子五歲還在尿床……

莫莉家的孩子有嚴重分離焦慮,從小班哭到大班,還在哭……

似乎都是很棘手的問題,不過掌握了故事的隱喻,再用一點童話故事的催眠技巧,這些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故事的隱喻和催眠?你知道是什麼嗎?

1、故事裡的隱喻

隱喻是一種迂迴的表達,同時也被稱之為右腦的語言,它藉助於象徵性的語言、人物角色來實現。隱喻常常作為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孩子打開充滿豐富經歷和無限可能性的大門,同時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把視野無限拓展。

《故事知道怎麼辦》的作者,“故事醫生”蘇珊.佩羅曾經用隱喻解決了“聖誕老人是真嗎?”的難題。

在很多家庭裡,哥哥姐姐已經長大,開始不相信聖誕老人,比他們小的孩子會聽到哥哥姐姐的言論,所以西方很多家庭總需要解決這樣的問題。

蘇珊.佩羅跟孩子們說,當小朋友長大了,會自己做禮物了,聖誕老人就變成“給予精靈”進入小朋友的身體。孩子們受到故事的鼓舞,立刻開始著手列出一份名單,把所有能想起來的親戚和朋友都列在名單上,然後他們做了大量的禮物,一盒盒手工製作的卡片、一瓶瓶的果醬、一些蠟燭,還有書籤,開始成為生活中的聖誕老人的好助手。當更小的孩子慢慢長大,他們也聽說了“給予精靈”,於是關於“聖誕老人是騙人的”負面問題就解決了,美好的願望和祝福一直在流傳著。

家有熊孩子?優秀老母親,用一個故事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優秀娃

聖誕老人變成“給予精靈”進入小朋友的身體

2、故事裡的催眠

這裡提到的催眠跟我們在電影電視上看到的情形大相徑庭。舞臺上催眠師給那些心甘情願配合的自告奮勇者催眠,似乎是催眠師個人非常有力量,控制了被催眠者。而實際上催眠是一種非常典型的自我控制狀態,用童話故事催眠,其實是成人用一些有幫助的語句,引導孩子通過孩子個人化的途徑去感覺、去領會、去行動,但是成人並不控制處於催眠狀態的孩子,只是讓他更容易地進入使自己身心受益的自我催眠狀態。

曾經小孩子起床後大哭大鬧,久久不能平復。我跟他說一定是胸口有一團棉花糖給塞住了,於是拿了吸管在他的胸前攪了幾下,“看,攪出好大一團棉花糖啊,它一定塞得你很不舒服,來,我現在拔下來,嘣、嘣、嘣,瞧,我把它扔出去,它象小皮球一樣彈走了,是不是舒服一點了。”小孩子看著我慢慢地跟他說,他跟著我慢慢地玩,接著他也加入進來把自己的情緒攪棉花糖一樣攪出來,扔掉。後來,他學會在有不愉快情緒的時候,常常來找我和他一起攪棉花糖。

兒童心理學大師琳達.湯普森在她的《心理童話藥書》中說:

正確應用催眠是沒有任何傷害的,也沒有任何副作用。這種技巧能增強人們控制疾病的能力。大腦令人難以置信地強大,能夠開發出很多寶貴的資源用於個體成長和治療。催眠能幫助個體利用想象力挖掘自身的力量和資源。催眠術是唯一的經過仔細評估後,被允許用於特殊問題治療的方法。

故事的隱喻和催眠不僅起到治療作用,還提升孩子的多項能力

1、故事的隱喻和催眠作用能讓孩子們產生了不起的自信感

催眠不會在表面立即產生明顯的反饋,因為故事的隱喻是在催眠暗示的過程中巧妙地深入到孩子的潛意識中,慢慢地影響沒有被意識覺察的部分。通過隱喻,孩子們會去探索新的可能,產生新的觀念,領悟出不同的生活哲理。這些隱喻能讓孩子觸類旁通,同時,因為孩子們覺得問題發生在故事角色身上,不是針對自己的,也不會產生威脅感,在情緒安全的狀態下,影響慢慢浸入孩子的潛意識中。

有一個離不開尿不溼的五歲孩子叫山姆,他說:“我的小雞雞實在太害羞了,除了紙尿片,找不到其他的地方可以尿尿。”後來琳達.湯普森在給他做治療的時候,和喜愛車的他一起創作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有一輛小消防車叫斯科特,它常常和其他消防車一起去執行任務,但是因為它太害羞,所以從來沒有從管子裡噴出水來滅過火。它特別希望自己也能貢獻力量,和大家一起滅火,然而一直沒有辦法實現。

有一次,在執行任務的時候,一輛英雄的老消防車分享了自己也曾害羞的經歷,小斯科特很驚訝,開始放鬆;另一輛消防車邀請它一起做平時最放鬆的事:做笑臉,大家和它一起做,做著做著,小斯科特完全放鬆了,在不知不覺中把水管伸進了大水桶裡,噴出水來!和大家一起滅了火。

琳達.湯普森邀請這個五歲的孩子山姆來做這個消防隊的隊長,所有的卡車和水管都歸他管,山姆高興地答應了,他常常指揮小斯科特和其他消防車。過了一段時間,他的害羞消失了,也脫掉了紙尿片。

這個不用說教,僅是隱喻的故事,大概會讓不少成人覺得不夠有力,沒有馬上點出要害,然而孩子就是在這樣沒有被針對,沒有被指責的情緒安全中,慢慢得到療愈,也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克服了一個自己想但沒有辦法處理的困難,自信大大增強了。

家有熊孩子?優秀老母親,用一個故事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優秀娃

成人的幫助,讓孩子提高自信

2、故事的隱喻和催眠作用在孩子的潛意識中注入積極的思維

隱喻讓孩子的心靈得到慰藉。在情緒安全,沒有脅迫感的情況下,孩子往往是倍受鼓舞的。他們會勤于思考,視野開闊,進而智慧得到開拓。隱喻有助於改變個體(包括成人和孩子)以往的思維定式,達到改變行為模式的目的。

我的小孩子三歲的時候,有個習慣,在睡覺前常常用手指剝嘴脣上乾裂的白皮,多種方式制止不奏效的情況下,我給他編了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裡,一隻小老鼠洋洋與它的小仙女玩具珊珊是好朋友,洋洋因為喜歡珊珊,常常去摸她的華服,摸著摸著會情不自禁地去摳衣服上鑲嵌的珠子,結果導致小仙女感染生病。後來洋洋再想摳小珠子的時候,改成拉拉手,表示喜歡。

孩子聽了這個故事,慢慢地把摳嘴脣的行為轉為摸小公仔。

不直接要求或者制止孩子的行為,讓他在故事中找尋適合的方式,信任他能做到。

3、故事的隱喻和催眠作用幫助孩子用新穎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在非脅迫的暗示中重新去觀察孩子,換位思考,會看從不同的視角看到孩子的問題。重新看待問題能夠幫助孩子承擔起自我解決問題的重任,在這個過程中,問題還是存在的,但是看問題的方式和思維定式會改變,整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也許會改變,當然結果會有不同。

有些孩子常常會比較消極,遇到事情更容易說“都怪我,我應該早點…..應該早點…..應該……”

鴨嘴獸艾瑞克的故事能夠幫助這樣的孩子把消極的想法轉換成積極的感受。

鴨嘴獸艾瑞克常常在水裡捕食小蝦,它太快樂了,有時候都忘記上來換氣了。有一次它沒及時浮上來換氣被嗆到了,它非常擔心這樣的情況再次發生,它不停地想“我本應該更注意到這一點,本應該早點出來換氣,本應該更細心,本應該…..”這一串自我責備一直在它的腦袋裡打轉,這些無窮無盡的“本應該”開始讓它連很小的事情都害怕去做,而且越來越嚴重。

後來醫生丹博士讓它做了一個小實驗:在它做心電圖的時候,如果能夠很放鬆,屏幕上就會出現一道彩虹,彩虹的一端連接著一個金罐子,此刻艾瑞克能夠完全放下焦慮和擔心的話,金罐子就會閃閃發光,不過一旦艾瑞克想到“我應該…..”的喪氣話,彩虹就會消失。

慢慢地,艾瑞克打定主意,改變自己的想法,把一大串“我應該….我應該….我應該….”改成“我會做-我能做-我做到”,太神奇了,消極想法變成積極想法的時候,彩虹又重新出現了。

每個孩子都可以做自己身體的主人,這一點是千真萬確的。

家有熊孩子?優秀老母親,用一個故事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優秀娃

孩子學會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如何學會講故事?家長只需要遵循以下兩個步驟

各種文化背景、各個地域的父母其實都會給孩子講故事,要幫助孩子往期望的方向走,需要的只有兩個步驟:

1、藉助故事書,結合自己孩子的特點,改變適合的故事

“故事醫生”蘇珊.佩羅的《故事知道怎麼辦》,有許多的隱喻和催眠故事,包括幫助家長解決孩子的挑戰行為,比如不誠實和小偷小摸,急躁和缺乏耐心,打人、掐人或傷害別人,害羞或內向,行為粗魯等。這些故事可以根據不同的年齡改編成不同的故事講給孩子聽,讓孩子們從中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我的小孩子母乳到兩歲,因為工作的原因,需要引導離乳。我放棄了躲避、隔離、哄騙等傳統的離乳方式。

我把“故事醫生”蘇珊.佩羅“給予精靈”改編成了“奶精靈”。常常給他講起“奶精靈”的工作,就是幫助新生兒的媽媽準備奶,而新生兒除了奶以外,其他食物都不能吃。接著和他一起討論他已經吃過的食物和烹飪方法。

等到例行哺乳的時間,我會有意地延後哺乳動作,跟他商量:“奶精靈還在路上呢,剛剛幫助了許多新生兒的媽媽,還在飛回來,可沒有那麼快呢。”

“她一定很辛苦。”

“對,每天都有很多新來的小BB需要她,也許我們能為她做點什麼。”

幾次之後,成功離乳了,而不曾有過不愉快的反映。

除了培養責任感和自信感,故事在幫助孩子克服焦慮、習慣性障礙、疼痛方面都有很多應用。

家有熊孩子?優秀老母親,用一個故事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優秀娃

故事知道怎麼辦

2、和孩子一起講故事

等孩子再大一點,可以互相交流的時候,就可以用下面的三種方式和孩子一起創造故事來幫助孩子了。

*運用“Yes! And……”法則

“Yes! And……”是即興戲劇裡最重要的原則,需要參與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這就要求後面表演者要完全接納前面的表演者,即說“Yes!”,同時後面表演者也要加上自己的想法,即“And……”。

據說《尋夢環遊記》就是這麼創作出來的。十幾位編劇坐在一起,一位編劇說:“這個電影說了一個孩子的故事,他很喜歡音樂”。第二位編劇說:“是的,然後呢,他一出場就死了。”第三位編劇依照“yes and”的規則,沒有反駁,接著說:“是的,然後呢,他進入了地府,這個地府比人間還要富麗堂皇。”“是的,然後呢,地府的人們非常崇尚音樂”“是的,然後呢….”就這樣,編劇們一個接一個,最後編出了腦洞大開,令人歎為觀止的《尋夢環遊記》!

其實“Yes! And……”法則的本質就是:“Agree+Add to”接納並添加,它的核心是指我們在跟別人溝通的時候,要先認可對方,再給出建設性的信息,是一種“能在任何問題上生髮出積極點”的溝通態度,一種在接納溝通對象的前提下,找出其中價值點,併產生新觀點的溝通方式,或者可以說反映的是一種積極看待世界、解決問題的態度。

我常常用這樣不否定,不斷傳承創作的方式,和孩子從隨便想到的一個題目開始,隨時隨地編一段故事。讓孩子在共同創作的過程中被認可,學會傾聽、整合和再創作,療愈小創傷,激發自信心、想象力和創作能力。

"
家有熊孩子?優秀老母親,用一個故事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優秀娃

秋珊家有兩個差不多年齡,半大的小男孩,活潑好動,最讓她煩惱的是,每次出行,都無法讓他們安靜地坐在車後座上,兩人不是動來動去,就是互相戲弄和打鬧。在很多需要安靜的公共場合,兩人也是如此,搞得她和孩子爸爸焦頭爛額。

阿蘭家雖然養的是女娃,可是膽子比誰都大,一天爬上爬下,沒有半刻安靜,最讓她頭疼的是孩子沒有規則意識,每次在需要系安全帶的時候,女娃都堅持不繫,常常因此鬧得很不愉快。

雅妹家的小姑娘則有一個困擾了她很久的問題——常常咬手指甲。雅妹說,她已經很久沒有給孩子剪過指甲了,她發現孩子的手指總是光禿禿的,她真是很擔心,不知道怎麼幫孩子糾正過來。

程子家的孩子五歲還在尿床……

莫莉家的孩子有嚴重分離焦慮,從小班哭到大班,還在哭……

似乎都是很棘手的問題,不過掌握了故事的隱喻,再用一點童話故事的催眠技巧,這些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故事的隱喻和催眠?你知道是什麼嗎?

1、故事裡的隱喻

隱喻是一種迂迴的表達,同時也被稱之為右腦的語言,它藉助於象徵性的語言、人物角色來實現。隱喻常常作為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孩子打開充滿豐富經歷和無限可能性的大門,同時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把視野無限拓展。

《故事知道怎麼辦》的作者,“故事醫生”蘇珊.佩羅曾經用隱喻解決了“聖誕老人是真嗎?”的難題。

在很多家庭裡,哥哥姐姐已經長大,開始不相信聖誕老人,比他們小的孩子會聽到哥哥姐姐的言論,所以西方很多家庭總需要解決這樣的問題。

蘇珊.佩羅跟孩子們說,當小朋友長大了,會自己做禮物了,聖誕老人就變成“給予精靈”進入小朋友的身體。孩子們受到故事的鼓舞,立刻開始著手列出一份名單,把所有能想起來的親戚和朋友都列在名單上,然後他們做了大量的禮物,一盒盒手工製作的卡片、一瓶瓶的果醬、一些蠟燭,還有書籤,開始成為生活中的聖誕老人的好助手。當更小的孩子慢慢長大,他們也聽說了“給予精靈”,於是關於“聖誕老人是騙人的”負面問題就解決了,美好的願望和祝福一直在流傳著。

家有熊孩子?優秀老母親,用一個故事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優秀娃

聖誕老人變成“給予精靈”進入小朋友的身體

2、故事裡的催眠

這裡提到的催眠跟我們在電影電視上看到的情形大相徑庭。舞臺上催眠師給那些心甘情願配合的自告奮勇者催眠,似乎是催眠師個人非常有力量,控制了被催眠者。而實際上催眠是一種非常典型的自我控制狀態,用童話故事催眠,其實是成人用一些有幫助的語句,引導孩子通過孩子個人化的途徑去感覺、去領會、去行動,但是成人並不控制處於催眠狀態的孩子,只是讓他更容易地進入使自己身心受益的自我催眠狀態。

曾經小孩子起床後大哭大鬧,久久不能平復。我跟他說一定是胸口有一團棉花糖給塞住了,於是拿了吸管在他的胸前攪了幾下,“看,攪出好大一團棉花糖啊,它一定塞得你很不舒服,來,我現在拔下來,嘣、嘣、嘣,瞧,我把它扔出去,它象小皮球一樣彈走了,是不是舒服一點了。”小孩子看著我慢慢地跟他說,他跟著我慢慢地玩,接著他也加入進來把自己的情緒攪棉花糖一樣攪出來,扔掉。後來,他學會在有不愉快情緒的時候,常常來找我和他一起攪棉花糖。

兒童心理學大師琳達.湯普森在她的《心理童話藥書》中說:

正確應用催眠是沒有任何傷害的,也沒有任何副作用。這種技巧能增強人們控制疾病的能力。大腦令人難以置信地強大,能夠開發出很多寶貴的資源用於個體成長和治療。催眠能幫助個體利用想象力挖掘自身的力量和資源。催眠術是唯一的經過仔細評估後,被允許用於特殊問題治療的方法。

故事的隱喻和催眠不僅起到治療作用,還提升孩子的多項能力

1、故事的隱喻和催眠作用能讓孩子們產生了不起的自信感

催眠不會在表面立即產生明顯的反饋,因為故事的隱喻是在催眠暗示的過程中巧妙地深入到孩子的潛意識中,慢慢地影響沒有被意識覺察的部分。通過隱喻,孩子們會去探索新的可能,產生新的觀念,領悟出不同的生活哲理。這些隱喻能讓孩子觸類旁通,同時,因為孩子們覺得問題發生在故事角色身上,不是針對自己的,也不會產生威脅感,在情緒安全的狀態下,影響慢慢浸入孩子的潛意識中。

有一個離不開尿不溼的五歲孩子叫山姆,他說:“我的小雞雞實在太害羞了,除了紙尿片,找不到其他的地方可以尿尿。”後來琳達.湯普森在給他做治療的時候,和喜愛車的他一起創作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有一輛小消防車叫斯科特,它常常和其他消防車一起去執行任務,但是因為它太害羞,所以從來沒有從管子裡噴出水來滅過火。它特別希望自己也能貢獻力量,和大家一起滅火,然而一直沒有辦法實現。

有一次,在執行任務的時候,一輛英雄的老消防車分享了自己也曾害羞的經歷,小斯科特很驚訝,開始放鬆;另一輛消防車邀請它一起做平時最放鬆的事:做笑臉,大家和它一起做,做著做著,小斯科特完全放鬆了,在不知不覺中把水管伸進了大水桶裡,噴出水來!和大家一起滅了火。

琳達.湯普森邀請這個五歲的孩子山姆來做這個消防隊的隊長,所有的卡車和水管都歸他管,山姆高興地答應了,他常常指揮小斯科特和其他消防車。過了一段時間,他的害羞消失了,也脫掉了紙尿片。

這個不用說教,僅是隱喻的故事,大概會讓不少成人覺得不夠有力,沒有馬上點出要害,然而孩子就是在這樣沒有被針對,沒有被指責的情緒安全中,慢慢得到療愈,也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克服了一個自己想但沒有辦法處理的困難,自信大大增強了。

家有熊孩子?優秀老母親,用一個故事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優秀娃

成人的幫助,讓孩子提高自信

2、故事的隱喻和催眠作用在孩子的潛意識中注入積極的思維

隱喻讓孩子的心靈得到慰藉。在情緒安全,沒有脅迫感的情況下,孩子往往是倍受鼓舞的。他們會勤于思考,視野開闊,進而智慧得到開拓。隱喻有助於改變個體(包括成人和孩子)以往的思維定式,達到改變行為模式的目的。

我的小孩子三歲的時候,有個習慣,在睡覺前常常用手指剝嘴脣上乾裂的白皮,多種方式制止不奏效的情況下,我給他編了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裡,一隻小老鼠洋洋與它的小仙女玩具珊珊是好朋友,洋洋因為喜歡珊珊,常常去摸她的華服,摸著摸著會情不自禁地去摳衣服上鑲嵌的珠子,結果導致小仙女感染生病。後來洋洋再想摳小珠子的時候,改成拉拉手,表示喜歡。

孩子聽了這個故事,慢慢地把摳嘴脣的行為轉為摸小公仔。

不直接要求或者制止孩子的行為,讓他在故事中找尋適合的方式,信任他能做到。

3、故事的隱喻和催眠作用幫助孩子用新穎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在非脅迫的暗示中重新去觀察孩子,換位思考,會看從不同的視角看到孩子的問題。重新看待問題能夠幫助孩子承擔起自我解決問題的重任,在這個過程中,問題還是存在的,但是看問題的方式和思維定式會改變,整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也許會改變,當然結果會有不同。

有些孩子常常會比較消極,遇到事情更容易說“都怪我,我應該早點…..應該早點…..應該……”

鴨嘴獸艾瑞克的故事能夠幫助這樣的孩子把消極的想法轉換成積極的感受。

鴨嘴獸艾瑞克常常在水裡捕食小蝦,它太快樂了,有時候都忘記上來換氣了。有一次它沒及時浮上來換氣被嗆到了,它非常擔心這樣的情況再次發生,它不停地想“我本應該更注意到這一點,本應該早點出來換氣,本應該更細心,本應該…..”這一串自我責備一直在它的腦袋裡打轉,這些無窮無盡的“本應該”開始讓它連很小的事情都害怕去做,而且越來越嚴重。

後來醫生丹博士讓它做了一個小實驗:在它做心電圖的時候,如果能夠很放鬆,屏幕上就會出現一道彩虹,彩虹的一端連接著一個金罐子,此刻艾瑞克能夠完全放下焦慮和擔心的話,金罐子就會閃閃發光,不過一旦艾瑞克想到“我應該…..”的喪氣話,彩虹就會消失。

慢慢地,艾瑞克打定主意,改變自己的想法,把一大串“我應該….我應該….我應該….”改成“我會做-我能做-我做到”,太神奇了,消極想法變成積極想法的時候,彩虹又重新出現了。

每個孩子都可以做自己身體的主人,這一點是千真萬確的。

家有熊孩子?優秀老母親,用一個故事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優秀娃

孩子學會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如何學會講故事?家長只需要遵循以下兩個步驟

各種文化背景、各個地域的父母其實都會給孩子講故事,要幫助孩子往期望的方向走,需要的只有兩個步驟:

1、藉助故事書,結合自己孩子的特點,改變適合的故事

“故事醫生”蘇珊.佩羅的《故事知道怎麼辦》,有許多的隱喻和催眠故事,包括幫助家長解決孩子的挑戰行為,比如不誠實和小偷小摸,急躁和缺乏耐心,打人、掐人或傷害別人,害羞或內向,行為粗魯等。這些故事可以根據不同的年齡改編成不同的故事講給孩子聽,讓孩子們從中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我的小孩子母乳到兩歲,因為工作的原因,需要引導離乳。我放棄了躲避、隔離、哄騙等傳統的離乳方式。

我把“故事醫生”蘇珊.佩羅“給予精靈”改編成了“奶精靈”。常常給他講起“奶精靈”的工作,就是幫助新生兒的媽媽準備奶,而新生兒除了奶以外,其他食物都不能吃。接著和他一起討論他已經吃過的食物和烹飪方法。

等到例行哺乳的時間,我會有意地延後哺乳動作,跟他商量:“奶精靈還在路上呢,剛剛幫助了許多新生兒的媽媽,還在飛回來,可沒有那麼快呢。”

“她一定很辛苦。”

“對,每天都有很多新來的小BB需要她,也許我們能為她做點什麼。”

幾次之後,成功離乳了,而不曾有過不愉快的反映。

除了培養責任感和自信感,故事在幫助孩子克服焦慮、習慣性障礙、疼痛方面都有很多應用。

家有熊孩子?優秀老母親,用一個故事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優秀娃

故事知道怎麼辦

2、和孩子一起講故事

等孩子再大一點,可以互相交流的時候,就可以用下面的三種方式和孩子一起創造故事來幫助孩子了。

*運用“Yes! And……”法則

“Yes! And……”是即興戲劇裡最重要的原則,需要參與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這就要求後面表演者要完全接納前面的表演者,即說“Yes!”,同時後面表演者也要加上自己的想法,即“And……”。

據說《尋夢環遊記》就是這麼創作出來的。十幾位編劇坐在一起,一位編劇說:“這個電影說了一個孩子的故事,他很喜歡音樂”。第二位編劇說:“是的,然後呢,他一出場就死了。”第三位編劇依照“yes and”的規則,沒有反駁,接著說:“是的,然後呢,他進入了地府,這個地府比人間還要富麗堂皇。”“是的,然後呢,地府的人們非常崇尚音樂”“是的,然後呢….”就這樣,編劇們一個接一個,最後編出了腦洞大開,令人歎為觀止的《尋夢環遊記》!

其實“Yes! And……”法則的本質就是:“Agree+Add to”接納並添加,它的核心是指我們在跟別人溝通的時候,要先認可對方,再給出建設性的信息,是一種“能在任何問題上生髮出積極點”的溝通態度,一種在接納溝通對象的前提下,找出其中價值點,併產生新觀點的溝通方式,或者可以說反映的是一種積極看待世界、解決問題的態度。

我常常用這樣不否定,不斷傳承創作的方式,和孩子從隨便想到的一個題目開始,隨時隨地編一段故事。讓孩子在共同創作的過程中被認可,學會傾聽、整合和再創作,療愈小創傷,激發自信心、想象力和創作能力。

家有熊孩子?優秀老母親,用一個故事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優秀娃

接納和再創作

*角色扮演

有了故事,就可以做角色扮演了。通常由孩子來講述一個故事,然後依據孩子分配的角色來進行扮演。成人需要的僅是放下身段和付出時間,聽從孩子的分派,其間不必糾正荒謬之處,以好玩,有趣為主要目的。

很多時候,角色扮演不必完全依照書上的故事或者現成的劇本,扮演的過程可以是二次創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以發現許多孩子的想法以及被孩子忽略之處。

我曾經和小孩子扮演過他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在他描述的過程中,他很生氣,完全認定是同學故意傷害他。我沒有反駁,也沒有說教,在扮演的過程中,我按照自己的理解來扮演他的同學,把自己的想法用同學的口吻說出來,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有了完全不同於描述的互動,也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結論,最後他決定到學校再和同學聊一聊。

*角色互換

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承擔著不同的角色,比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長,也是自己父母的孩子,有的既是領導,也是下屬,有許多不同的場景和身份體驗。而孩子呢,往往因為年齡的緣故,尚未有足夠的人生閱歷,往往急於模仿成人角色。

這時候可以在家庭中,和孩子進行一下角色互換,讓孩子當一天父母,自己來當一下他的孩子,往往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因為有了決定權,更多地體會到責任,裡面還有些緊張和彷徨,往往有這樣的體驗之後,孩子更容易體諒家長;而家長在當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時候能聽到和看到孩子模仿自己的語氣、神態以及處理問題的方式,如同一面鏡子,可以對自己的行為方式有機會進行反思。

"
家有熊孩子?優秀老母親,用一個故事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優秀娃

秋珊家有兩個差不多年齡,半大的小男孩,活潑好動,最讓她煩惱的是,每次出行,都無法讓他們安靜地坐在車後座上,兩人不是動來動去,就是互相戲弄和打鬧。在很多需要安靜的公共場合,兩人也是如此,搞得她和孩子爸爸焦頭爛額。

阿蘭家雖然養的是女娃,可是膽子比誰都大,一天爬上爬下,沒有半刻安靜,最讓她頭疼的是孩子沒有規則意識,每次在需要系安全帶的時候,女娃都堅持不繫,常常因此鬧得很不愉快。

雅妹家的小姑娘則有一個困擾了她很久的問題——常常咬手指甲。雅妹說,她已經很久沒有給孩子剪過指甲了,她發現孩子的手指總是光禿禿的,她真是很擔心,不知道怎麼幫孩子糾正過來。

程子家的孩子五歲還在尿床……

莫莉家的孩子有嚴重分離焦慮,從小班哭到大班,還在哭……

似乎都是很棘手的問題,不過掌握了故事的隱喻,再用一點童話故事的催眠技巧,這些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故事的隱喻和催眠?你知道是什麼嗎?

1、故事裡的隱喻

隱喻是一種迂迴的表達,同時也被稱之為右腦的語言,它藉助於象徵性的語言、人物角色來實現。隱喻常常作為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孩子打開充滿豐富經歷和無限可能性的大門,同時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把視野無限拓展。

《故事知道怎麼辦》的作者,“故事醫生”蘇珊.佩羅曾經用隱喻解決了“聖誕老人是真嗎?”的難題。

在很多家庭裡,哥哥姐姐已經長大,開始不相信聖誕老人,比他們小的孩子會聽到哥哥姐姐的言論,所以西方很多家庭總需要解決這樣的問題。

蘇珊.佩羅跟孩子們說,當小朋友長大了,會自己做禮物了,聖誕老人就變成“給予精靈”進入小朋友的身體。孩子們受到故事的鼓舞,立刻開始著手列出一份名單,把所有能想起來的親戚和朋友都列在名單上,然後他們做了大量的禮物,一盒盒手工製作的卡片、一瓶瓶的果醬、一些蠟燭,還有書籤,開始成為生活中的聖誕老人的好助手。當更小的孩子慢慢長大,他們也聽說了“給予精靈”,於是關於“聖誕老人是騙人的”負面問題就解決了,美好的願望和祝福一直在流傳著。

家有熊孩子?優秀老母親,用一個故事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優秀娃

聖誕老人變成“給予精靈”進入小朋友的身體

2、故事裡的催眠

這裡提到的催眠跟我們在電影電視上看到的情形大相徑庭。舞臺上催眠師給那些心甘情願配合的自告奮勇者催眠,似乎是催眠師個人非常有力量,控制了被催眠者。而實際上催眠是一種非常典型的自我控制狀態,用童話故事催眠,其實是成人用一些有幫助的語句,引導孩子通過孩子個人化的途徑去感覺、去領會、去行動,但是成人並不控制處於催眠狀態的孩子,只是讓他更容易地進入使自己身心受益的自我催眠狀態。

曾經小孩子起床後大哭大鬧,久久不能平復。我跟他說一定是胸口有一團棉花糖給塞住了,於是拿了吸管在他的胸前攪了幾下,“看,攪出好大一團棉花糖啊,它一定塞得你很不舒服,來,我現在拔下來,嘣、嘣、嘣,瞧,我把它扔出去,它象小皮球一樣彈走了,是不是舒服一點了。”小孩子看著我慢慢地跟他說,他跟著我慢慢地玩,接著他也加入進來把自己的情緒攪棉花糖一樣攪出來,扔掉。後來,他學會在有不愉快情緒的時候,常常來找我和他一起攪棉花糖。

兒童心理學大師琳達.湯普森在她的《心理童話藥書》中說:

正確應用催眠是沒有任何傷害的,也沒有任何副作用。這種技巧能增強人們控制疾病的能力。大腦令人難以置信地強大,能夠開發出很多寶貴的資源用於個體成長和治療。催眠能幫助個體利用想象力挖掘自身的力量和資源。催眠術是唯一的經過仔細評估後,被允許用於特殊問題治療的方法。

故事的隱喻和催眠不僅起到治療作用,還提升孩子的多項能力

1、故事的隱喻和催眠作用能讓孩子們產生了不起的自信感

催眠不會在表面立即產生明顯的反饋,因為故事的隱喻是在催眠暗示的過程中巧妙地深入到孩子的潛意識中,慢慢地影響沒有被意識覺察的部分。通過隱喻,孩子們會去探索新的可能,產生新的觀念,領悟出不同的生活哲理。這些隱喻能讓孩子觸類旁通,同時,因為孩子們覺得問題發生在故事角色身上,不是針對自己的,也不會產生威脅感,在情緒安全的狀態下,影響慢慢浸入孩子的潛意識中。

有一個離不開尿不溼的五歲孩子叫山姆,他說:“我的小雞雞實在太害羞了,除了紙尿片,找不到其他的地方可以尿尿。”後來琳達.湯普森在給他做治療的時候,和喜愛車的他一起創作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有一輛小消防車叫斯科特,它常常和其他消防車一起去執行任務,但是因為它太害羞,所以從來沒有從管子裡噴出水來滅過火。它特別希望自己也能貢獻力量,和大家一起滅火,然而一直沒有辦法實現。

有一次,在執行任務的時候,一輛英雄的老消防車分享了自己也曾害羞的經歷,小斯科特很驚訝,開始放鬆;另一輛消防車邀請它一起做平時最放鬆的事:做笑臉,大家和它一起做,做著做著,小斯科特完全放鬆了,在不知不覺中把水管伸進了大水桶裡,噴出水來!和大家一起滅了火。

琳達.湯普森邀請這個五歲的孩子山姆來做這個消防隊的隊長,所有的卡車和水管都歸他管,山姆高興地答應了,他常常指揮小斯科特和其他消防車。過了一段時間,他的害羞消失了,也脫掉了紙尿片。

這個不用說教,僅是隱喻的故事,大概會讓不少成人覺得不夠有力,沒有馬上點出要害,然而孩子就是在這樣沒有被針對,沒有被指責的情緒安全中,慢慢得到療愈,也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克服了一個自己想但沒有辦法處理的困難,自信大大增強了。

家有熊孩子?優秀老母親,用一個故事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優秀娃

成人的幫助,讓孩子提高自信

2、故事的隱喻和催眠作用在孩子的潛意識中注入積極的思維

隱喻讓孩子的心靈得到慰藉。在情緒安全,沒有脅迫感的情況下,孩子往往是倍受鼓舞的。他們會勤于思考,視野開闊,進而智慧得到開拓。隱喻有助於改變個體(包括成人和孩子)以往的思維定式,達到改變行為模式的目的。

我的小孩子三歲的時候,有個習慣,在睡覺前常常用手指剝嘴脣上乾裂的白皮,多種方式制止不奏效的情況下,我給他編了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裡,一隻小老鼠洋洋與它的小仙女玩具珊珊是好朋友,洋洋因為喜歡珊珊,常常去摸她的華服,摸著摸著會情不自禁地去摳衣服上鑲嵌的珠子,結果導致小仙女感染生病。後來洋洋再想摳小珠子的時候,改成拉拉手,表示喜歡。

孩子聽了這個故事,慢慢地把摳嘴脣的行為轉為摸小公仔。

不直接要求或者制止孩子的行為,讓他在故事中找尋適合的方式,信任他能做到。

3、故事的隱喻和催眠作用幫助孩子用新穎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在非脅迫的暗示中重新去觀察孩子,換位思考,會看從不同的視角看到孩子的問題。重新看待問題能夠幫助孩子承擔起自我解決問題的重任,在這個過程中,問題還是存在的,但是看問題的方式和思維定式會改變,整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也許會改變,當然結果會有不同。

有些孩子常常會比較消極,遇到事情更容易說“都怪我,我應該早點…..應該早點…..應該……”

鴨嘴獸艾瑞克的故事能夠幫助這樣的孩子把消極的想法轉換成積極的感受。

鴨嘴獸艾瑞克常常在水裡捕食小蝦,它太快樂了,有時候都忘記上來換氣了。有一次它沒及時浮上來換氣被嗆到了,它非常擔心這樣的情況再次發生,它不停地想“我本應該更注意到這一點,本應該早點出來換氣,本應該更細心,本應該…..”這一串自我責備一直在它的腦袋裡打轉,這些無窮無盡的“本應該”開始讓它連很小的事情都害怕去做,而且越來越嚴重。

後來醫生丹博士讓它做了一個小實驗:在它做心電圖的時候,如果能夠很放鬆,屏幕上就會出現一道彩虹,彩虹的一端連接著一個金罐子,此刻艾瑞克能夠完全放下焦慮和擔心的話,金罐子就會閃閃發光,不過一旦艾瑞克想到“我應該…..”的喪氣話,彩虹就會消失。

慢慢地,艾瑞克打定主意,改變自己的想法,把一大串“我應該….我應該….我應該….”改成“我會做-我能做-我做到”,太神奇了,消極想法變成積極想法的時候,彩虹又重新出現了。

每個孩子都可以做自己身體的主人,這一點是千真萬確的。

家有熊孩子?優秀老母親,用一個故事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優秀娃

孩子學會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如何學會講故事?家長只需要遵循以下兩個步驟

各種文化背景、各個地域的父母其實都會給孩子講故事,要幫助孩子往期望的方向走,需要的只有兩個步驟:

1、藉助故事書,結合自己孩子的特點,改變適合的故事

“故事醫生”蘇珊.佩羅的《故事知道怎麼辦》,有許多的隱喻和催眠故事,包括幫助家長解決孩子的挑戰行為,比如不誠實和小偷小摸,急躁和缺乏耐心,打人、掐人或傷害別人,害羞或內向,行為粗魯等。這些故事可以根據不同的年齡改編成不同的故事講給孩子聽,讓孩子們從中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我的小孩子母乳到兩歲,因為工作的原因,需要引導離乳。我放棄了躲避、隔離、哄騙等傳統的離乳方式。

我把“故事醫生”蘇珊.佩羅“給予精靈”改編成了“奶精靈”。常常給他講起“奶精靈”的工作,就是幫助新生兒的媽媽準備奶,而新生兒除了奶以外,其他食物都不能吃。接著和他一起討論他已經吃過的食物和烹飪方法。

等到例行哺乳的時間,我會有意地延後哺乳動作,跟他商量:“奶精靈還在路上呢,剛剛幫助了許多新生兒的媽媽,還在飛回來,可沒有那麼快呢。”

“她一定很辛苦。”

“對,每天都有很多新來的小BB需要她,也許我們能為她做點什麼。”

幾次之後,成功離乳了,而不曾有過不愉快的反映。

除了培養責任感和自信感,故事在幫助孩子克服焦慮、習慣性障礙、疼痛方面都有很多應用。

家有熊孩子?優秀老母親,用一個故事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優秀娃

故事知道怎麼辦

2、和孩子一起講故事

等孩子再大一點,可以互相交流的時候,就可以用下面的三種方式和孩子一起創造故事來幫助孩子了。

*運用“Yes! And……”法則

“Yes! And……”是即興戲劇裡最重要的原則,需要參與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這就要求後面表演者要完全接納前面的表演者,即說“Yes!”,同時後面表演者也要加上自己的想法,即“And……”。

據說《尋夢環遊記》就是這麼創作出來的。十幾位編劇坐在一起,一位編劇說:“這個電影說了一個孩子的故事,他很喜歡音樂”。第二位編劇說:“是的,然後呢,他一出場就死了。”第三位編劇依照“yes and”的規則,沒有反駁,接著說:“是的,然後呢,他進入了地府,這個地府比人間還要富麗堂皇。”“是的,然後呢,地府的人們非常崇尚音樂”“是的,然後呢….”就這樣,編劇們一個接一個,最後編出了腦洞大開,令人歎為觀止的《尋夢環遊記》!

其實“Yes! And……”法則的本質就是:“Agree+Add to”接納並添加,它的核心是指我們在跟別人溝通的時候,要先認可對方,再給出建設性的信息,是一種“能在任何問題上生髮出積極點”的溝通態度,一種在接納溝通對象的前提下,找出其中價值點,併產生新觀點的溝通方式,或者可以說反映的是一種積極看待世界、解決問題的態度。

我常常用這樣不否定,不斷傳承創作的方式,和孩子從隨便想到的一個題目開始,隨時隨地編一段故事。讓孩子在共同創作的過程中被認可,學會傾聽、整合和再創作,療愈小創傷,激發自信心、想象力和創作能力。

家有熊孩子?優秀老母親,用一個故事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優秀娃

接納和再創作

*角色扮演

有了故事,就可以做角色扮演了。通常由孩子來講述一個故事,然後依據孩子分配的角色來進行扮演。成人需要的僅是放下身段和付出時間,聽從孩子的分派,其間不必糾正荒謬之處,以好玩,有趣為主要目的。

很多時候,角色扮演不必完全依照書上的故事或者現成的劇本,扮演的過程可以是二次創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以發現許多孩子的想法以及被孩子忽略之處。

我曾經和小孩子扮演過他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在他描述的過程中,他很生氣,完全認定是同學故意傷害他。我沒有反駁,也沒有說教,在扮演的過程中,我按照自己的理解來扮演他的同學,把自己的想法用同學的口吻說出來,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有了完全不同於描述的互動,也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結論,最後他決定到學校再和同學聊一聊。

*角色互換

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承擔著不同的角色,比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長,也是自己父母的孩子,有的既是領導,也是下屬,有許多不同的場景和身份體驗。而孩子呢,往往因為年齡的緣故,尚未有足夠的人生閱歷,往往急於模仿成人角色。

這時候可以在家庭中,和孩子進行一下角色互換,讓孩子當一天父母,自己來當一下他的孩子,往往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因為有了決定權,更多地體會到責任,裡面還有些緊張和彷徨,往往有這樣的體驗之後,孩子更容易體諒家長;而家長在當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時候能聽到和看到孩子模仿自己的語氣、神態以及處理問題的方式,如同一面鏡子,可以對自己的行為方式有機會進行反思。

家有熊孩子?優秀老母親,用一個故事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優秀娃

角色互換,換位思考

當家長在瞭解故事的隱喻和催眠的巨大作用,並且有了基礎的講故事的能力,再運用一些角色扮演的技巧,很多孩子的問題都在不解決的過程中解決了。真心地期待家長們好好運用這些方法,讓孩子們健康成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