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
"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上週在一家餐廳吃飯,聽到前桌一對母女的對話,還挺有意思的。

當時的情況是孩子演講比賽拿了第一名,說要一頓日餐作為獎勵。

他們點菜的時候,孩子糾結了很久,畢竟日料也不便宜,媽媽規定不能超過300塊。

孩子可能第一次吃,想吃的東西很多,一直沒有點單。

媽媽就有點不耐煩了:“你點這個菜怎麼這麼久,隨便點幾樣嘗下味道不就可以了嗎?你說去吃火鍋多好,味道好上菜還快,非要整這些新奇玩意。”

說這話的時候,媽媽的聲音還挺大的,周圍好幾桌可能都聽得到。

孩子可能覺得有點尷尬,趕緊點完了餐。

上菜後,媽媽又開始說話了:“你說這每樣菜就這麼一點點,怎麼吃得飽,回家還得吃方便麵。”

這回孩子沒有說話,媽媽好像很快吃完了,放下筷子,一直看著孩子在吃。

孩子被盯著看,多少會覺得有些不自在,加快了吃飯的速度。

又過了十分鐘,媽媽開始催促:“你還要多久吃完,都吃一個小時了,也該回去了。”

孩子說:“哪有一個小時,半個小時都沒到,你幹嘛那麼著急,回家又沒什麼事。”

媽媽開始大聲吼起來:“不著急,反正你是不著急,你一天到晚就只用擔心學習的事,哪知道大人的辛苦?”

"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上週在一家餐廳吃飯,聽到前桌一對母女的對話,還挺有意思的。

當時的情況是孩子演講比賽拿了第一名,說要一頓日餐作為獎勵。

他們點菜的時候,孩子糾結了很久,畢竟日料也不便宜,媽媽規定不能超過300塊。

孩子可能第一次吃,想吃的東西很多,一直沒有點單。

媽媽就有點不耐煩了:“你點這個菜怎麼這麼久,隨便點幾樣嘗下味道不就可以了嗎?你說去吃火鍋多好,味道好上菜還快,非要整這些新奇玩意。”

說這話的時候,媽媽的聲音還挺大的,周圍好幾桌可能都聽得到。

孩子可能覺得有點尷尬,趕緊點完了餐。

上菜後,媽媽又開始說話了:“你說這每樣菜就這麼一點點,怎麼吃得飽,回家還得吃方便麵。”

這回孩子沒有說話,媽媽好像很快吃完了,放下筷子,一直看著孩子在吃。

孩子被盯著看,多少會覺得有些不自在,加快了吃飯的速度。

又過了十分鐘,媽媽開始催促:“你還要多久吃完,都吃一個小時了,也該回去了。”

孩子說:“哪有一個小時,半個小時都沒到,你幹嘛那麼著急,回家又沒什麼事。”

媽媽開始大聲吼起來:“不著急,反正你是不著急,你一天到晚就只用擔心學習的事,哪知道大人的辛苦?”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說到這裡,孩子不接話了,後來大概又過了五分鐘,孩子說吃完了,母女兩人就走了,整頓飯的溝通都不太愉快。

"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上週在一家餐廳吃飯,聽到前桌一對母女的對話,還挺有意思的。

當時的情況是孩子演講比賽拿了第一名,說要一頓日餐作為獎勵。

他們點菜的時候,孩子糾結了很久,畢竟日料也不便宜,媽媽規定不能超過300塊。

孩子可能第一次吃,想吃的東西很多,一直沒有點單。

媽媽就有點不耐煩了:“你點這個菜怎麼這麼久,隨便點幾樣嘗下味道不就可以了嗎?你說去吃火鍋多好,味道好上菜還快,非要整這些新奇玩意。”

說這話的時候,媽媽的聲音還挺大的,周圍好幾桌可能都聽得到。

孩子可能覺得有點尷尬,趕緊點完了餐。

上菜後,媽媽又開始說話了:“你說這每樣菜就這麼一點點,怎麼吃得飽,回家還得吃方便麵。”

這回孩子沒有說話,媽媽好像很快吃完了,放下筷子,一直看著孩子在吃。

孩子被盯著看,多少會覺得有些不自在,加快了吃飯的速度。

又過了十分鐘,媽媽開始催促:“你還要多久吃完,都吃一個小時了,也該回去了。”

孩子說:“哪有一個小時,半個小時都沒到,你幹嘛那麼著急,回家又沒什麼事。”

媽媽開始大聲吼起來:“不著急,反正你是不著急,你一天到晚就只用擔心學習的事,哪知道大人的辛苦?”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說到這裡,孩子不接話了,後來大概又過了五分鐘,孩子說吃完了,母女兩人就走了,整頓飯的溝通都不太愉快。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01父母的“吼叫管教”,不會收穫理想效果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大聲呵斥孩子,能產生震懾力,讓孩子聽自己的話。

孩子知道害怕大人,才能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

事實上,大部分孩子並不會因為父母的嚴厲管教,而做出行為上的改變。

相反,父母越嚴格控制孩子,孩子反而越不會按照父母的要求做。

比如父母想要孩子多吃蔬菜,孩子不聽,於是父母就會說不吃蔬菜就別想吃肉。

實際上孩子心裡會覺得憤怒:為什麼要剝奪我吃肉的權利?在不和父母正面衝突的情況下,孩子還是會拒絕吃蔬菜,比如吃到嘴裡的吐掉,吃肉時就多吃點。

都說現在教育孩子難,其實這並非孩子的問題。

以前的生活條件比較差,父母最在意的是孩子是否吃得飽穿得暖,這是生理層面的問題。

現在物質條件充分,父母更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把孩子培養成心理健康的人比僅僅讓孩子身體健康要困難得多。

最讓父母困惑的是,出發點肯定是為孩子好,可孩子總是不聽話,每次都要發脾氣才能收到效果。而且這種效果也只是暫時的,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孩子還是老樣子。

"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上週在一家餐廳吃飯,聽到前桌一對母女的對話,還挺有意思的。

當時的情況是孩子演講比賽拿了第一名,說要一頓日餐作為獎勵。

他們點菜的時候,孩子糾結了很久,畢竟日料也不便宜,媽媽規定不能超過300塊。

孩子可能第一次吃,想吃的東西很多,一直沒有點單。

媽媽就有點不耐煩了:“你點這個菜怎麼這麼久,隨便點幾樣嘗下味道不就可以了嗎?你說去吃火鍋多好,味道好上菜還快,非要整這些新奇玩意。”

說這話的時候,媽媽的聲音還挺大的,周圍好幾桌可能都聽得到。

孩子可能覺得有點尷尬,趕緊點完了餐。

上菜後,媽媽又開始說話了:“你說這每樣菜就這麼一點點,怎麼吃得飽,回家還得吃方便麵。”

這回孩子沒有說話,媽媽好像很快吃完了,放下筷子,一直看著孩子在吃。

孩子被盯著看,多少會覺得有些不自在,加快了吃飯的速度。

又過了十分鐘,媽媽開始催促:“你還要多久吃完,都吃一個小時了,也該回去了。”

孩子說:“哪有一個小時,半個小時都沒到,你幹嘛那麼著急,回家又沒什麼事。”

媽媽開始大聲吼起來:“不著急,反正你是不著急,你一天到晚就只用擔心學習的事,哪知道大人的辛苦?”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說到這裡,孩子不接話了,後來大概又過了五分鐘,孩子說吃完了,母女兩人就走了,整頓飯的溝通都不太愉快。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01父母的“吼叫管教”,不會收穫理想效果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大聲呵斥孩子,能產生震懾力,讓孩子聽自己的話。

孩子知道害怕大人,才能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

事實上,大部分孩子並不會因為父母的嚴厲管教,而做出行為上的改變。

相反,父母越嚴格控制孩子,孩子反而越不會按照父母的要求做。

比如父母想要孩子多吃蔬菜,孩子不聽,於是父母就會說不吃蔬菜就別想吃肉。

實際上孩子心裡會覺得憤怒:為什麼要剝奪我吃肉的權利?在不和父母正面衝突的情況下,孩子還是會拒絕吃蔬菜,比如吃到嘴裡的吐掉,吃肉時就多吃點。

都說現在教育孩子難,其實這並非孩子的問題。

以前的生活條件比較差,父母最在意的是孩子是否吃得飽穿得暖,這是生理層面的問題。

現在物質條件充分,父母更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把孩子培養成心理健康的人比僅僅讓孩子身體健康要困難得多。

最讓父母困惑的是,出發點肯定是為孩子好,可孩子總是不聽話,每次都要發脾氣才能收到效果。而且這種效果也只是暫時的,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孩子還是老樣子。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02你是喜歡吼叫的“怪物爸媽”嗎?儘快改

用吼叫的方法為什麼無法真正管教孩子?要小心娃掉入“超限效應”。

"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上週在一家餐廳吃飯,聽到前桌一對母女的對話,還挺有意思的。

當時的情況是孩子演講比賽拿了第一名,說要一頓日餐作為獎勵。

他們點菜的時候,孩子糾結了很久,畢竟日料也不便宜,媽媽規定不能超過300塊。

孩子可能第一次吃,想吃的東西很多,一直沒有點單。

媽媽就有點不耐煩了:“你點這個菜怎麼這麼久,隨便點幾樣嘗下味道不就可以了嗎?你說去吃火鍋多好,味道好上菜還快,非要整這些新奇玩意。”

說這話的時候,媽媽的聲音還挺大的,周圍好幾桌可能都聽得到。

孩子可能覺得有點尷尬,趕緊點完了餐。

上菜後,媽媽又開始說話了:“你說這每樣菜就這麼一點點,怎麼吃得飽,回家還得吃方便麵。”

這回孩子沒有說話,媽媽好像很快吃完了,放下筷子,一直看著孩子在吃。

孩子被盯著看,多少會覺得有些不自在,加快了吃飯的速度。

又過了十分鐘,媽媽開始催促:“你還要多久吃完,都吃一個小時了,也該回去了。”

孩子說:“哪有一個小時,半個小時都沒到,你幹嘛那麼著急,回家又沒什麼事。”

媽媽開始大聲吼起來:“不著急,反正你是不著急,你一天到晚就只用擔心學習的事,哪知道大人的辛苦?”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說到這裡,孩子不接話了,後來大概又過了五分鐘,孩子說吃完了,母女兩人就走了,整頓飯的溝通都不太愉快。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01父母的“吼叫管教”,不會收穫理想效果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大聲呵斥孩子,能產生震懾力,讓孩子聽自己的話。

孩子知道害怕大人,才能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

事實上,大部分孩子並不會因為父母的嚴厲管教,而做出行為上的改變。

相反,父母越嚴格控制孩子,孩子反而越不會按照父母的要求做。

比如父母想要孩子多吃蔬菜,孩子不聽,於是父母就會說不吃蔬菜就別想吃肉。

實際上孩子心裡會覺得憤怒:為什麼要剝奪我吃肉的權利?在不和父母正面衝突的情況下,孩子還是會拒絕吃蔬菜,比如吃到嘴裡的吐掉,吃肉時就多吃點。

都說現在教育孩子難,其實這並非孩子的問題。

以前的生活條件比較差,父母最在意的是孩子是否吃得飽穿得暖,這是生理層面的問題。

現在物質條件充分,父母更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把孩子培養成心理健康的人比僅僅讓孩子身體健康要困難得多。

最讓父母困惑的是,出發點肯定是為孩子好,可孩子總是不聽話,每次都要發脾氣才能收到效果。而且這種效果也只是暫時的,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孩子還是老樣子。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02你是喜歡吼叫的“怪物爸媽”嗎?儘快改

用吼叫的方法為什麼無法真正管教孩子?要小心娃掉入“超限效應”。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超限效應”是指當一個人接受的刺激過多過強過久時,就會對一件事出現不耐煩和逆反情緒。

▼為方便理解,舉個簡單的例子:

好比說你家樓上在裝修,每天都很吵,而且裝修時間還挺長,一直到晚上8點還能聽見電鑽的聲音。

你覺得很心煩,於是找到樓上的工人,跟他們說以後能不能不要在晚上施工。

可說了也沒有用,人家要趕進度,才不會管你吵不吵。

如果知道沒有辦法解決問題,也就不再糾結了,儘管你還是覺得心煩,但最終也會接受現實,畢竟最重要的還是生活。

你得工作,得休息,跟他們說再多也無濟於事。

就這樣,你會慢慢適應這樣一種生活狀態,好像覺得吵一點也沒關係,就這麼一直生活下去。

▼父母對孩子大吼也是這樣的情況

實際上,大部分父母沒有把孩子和自己放在同等的地位。

他們覺得自己給孩子提供吃穿喝,還讓他們接受教育,孩子就該聽話。其實孩子也是需要被尊重的,希望被耐心對待。

父母大聲呵斥,孩子之所以不敢吭聲,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要依賴父母生存,而且不具備反抗能力。

有時孩子會選擇反抗,並表達自己的觀點,可父母很難聽取。

這種時候,孩子表面上會默認父母的意見,只是心裡卻是另外一種想法。

事實上,當父母在吼叫孩子時,其實恐懼心理已經佔據了大腦的大部分思維,他們根本無法認真聽清你的教訓,只能感受到暴躁情緒。

情緒爆發之後,可能下一步就是暴力行動。為了避免遭受暴力對待,他們會暫時妥協。

這其實並不是孩子受教了,而是他們害怕了,目的只是讓父母停止吼叫,鬆一口氣。

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當我們受到威脅或感到恐懼時,大腦首先會做出什麼反應呢?一是消除威脅,二是逃生。

孩子會有這種想法,並不是說明孩子故意不聽話,而是人的本能。

"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上週在一家餐廳吃飯,聽到前桌一對母女的對話,還挺有意思的。

當時的情況是孩子演講比賽拿了第一名,說要一頓日餐作為獎勵。

他們點菜的時候,孩子糾結了很久,畢竟日料也不便宜,媽媽規定不能超過300塊。

孩子可能第一次吃,想吃的東西很多,一直沒有點單。

媽媽就有點不耐煩了:“你點這個菜怎麼這麼久,隨便點幾樣嘗下味道不就可以了嗎?你說去吃火鍋多好,味道好上菜還快,非要整這些新奇玩意。”

說這話的時候,媽媽的聲音還挺大的,周圍好幾桌可能都聽得到。

孩子可能覺得有點尷尬,趕緊點完了餐。

上菜後,媽媽又開始說話了:“你說這每樣菜就這麼一點點,怎麼吃得飽,回家還得吃方便麵。”

這回孩子沒有說話,媽媽好像很快吃完了,放下筷子,一直看著孩子在吃。

孩子被盯著看,多少會覺得有些不自在,加快了吃飯的速度。

又過了十分鐘,媽媽開始催促:“你還要多久吃完,都吃一個小時了,也該回去了。”

孩子說:“哪有一個小時,半個小時都沒到,你幹嘛那麼著急,回家又沒什麼事。”

媽媽開始大聲吼起來:“不著急,反正你是不著急,你一天到晚就只用擔心學習的事,哪知道大人的辛苦?”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說到這裡,孩子不接話了,後來大概又過了五分鐘,孩子說吃完了,母女兩人就走了,整頓飯的溝通都不太愉快。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01父母的“吼叫管教”,不會收穫理想效果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大聲呵斥孩子,能產生震懾力,讓孩子聽自己的話。

孩子知道害怕大人,才能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

事實上,大部分孩子並不會因為父母的嚴厲管教,而做出行為上的改變。

相反,父母越嚴格控制孩子,孩子反而越不會按照父母的要求做。

比如父母想要孩子多吃蔬菜,孩子不聽,於是父母就會說不吃蔬菜就別想吃肉。

實際上孩子心裡會覺得憤怒:為什麼要剝奪我吃肉的權利?在不和父母正面衝突的情況下,孩子還是會拒絕吃蔬菜,比如吃到嘴裡的吐掉,吃肉時就多吃點。

都說現在教育孩子難,其實這並非孩子的問題。

以前的生活條件比較差,父母最在意的是孩子是否吃得飽穿得暖,這是生理層面的問題。

現在物質條件充分,父母更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把孩子培養成心理健康的人比僅僅讓孩子身體健康要困難得多。

最讓父母困惑的是,出發點肯定是為孩子好,可孩子總是不聽話,每次都要發脾氣才能收到效果。而且這種效果也只是暫時的,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孩子還是老樣子。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02你是喜歡吼叫的“怪物爸媽”嗎?儘快改

用吼叫的方法為什麼無法真正管教孩子?要小心娃掉入“超限效應”。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超限效應”是指當一個人接受的刺激過多過強過久時,就會對一件事出現不耐煩和逆反情緒。

▼為方便理解,舉個簡單的例子:

好比說你家樓上在裝修,每天都很吵,而且裝修時間還挺長,一直到晚上8點還能聽見電鑽的聲音。

你覺得很心煩,於是找到樓上的工人,跟他們說以後能不能不要在晚上施工。

可說了也沒有用,人家要趕進度,才不會管你吵不吵。

如果知道沒有辦法解決問題,也就不再糾結了,儘管你還是覺得心煩,但最終也會接受現實,畢竟最重要的還是生活。

你得工作,得休息,跟他們說再多也無濟於事。

就這樣,你會慢慢適應這樣一種生活狀態,好像覺得吵一點也沒關係,就這麼一直生活下去。

▼父母對孩子大吼也是這樣的情況

實際上,大部分父母沒有把孩子和自己放在同等的地位。

他們覺得自己給孩子提供吃穿喝,還讓他們接受教育,孩子就該聽話。其實孩子也是需要被尊重的,希望被耐心對待。

父母大聲呵斥,孩子之所以不敢吭聲,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要依賴父母生存,而且不具備反抗能力。

有時孩子會選擇反抗,並表達自己的觀點,可父母很難聽取。

這種時候,孩子表面上會默認父母的意見,只是心裡卻是另外一種想法。

事實上,當父母在吼叫孩子時,其實恐懼心理已經佔據了大腦的大部分思維,他們根本無法認真聽清你的教訓,只能感受到暴躁情緒。

情緒爆發之後,可能下一步就是暴力行動。為了避免遭受暴力對待,他們會暫時妥協。

這其實並不是孩子受教了,而是他們害怕了,目的只是讓父母停止吼叫,鬆一口氣。

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當我們受到威脅或感到恐懼時,大腦首先會做出什麼反應呢?一是消除威脅,二是逃生。

孩子會有這種想法,並不是說明孩子故意不聽話,而是人的本能。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美國語言學家艾伯塔·梅瑞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公式:溝通的總效果=7%的語言+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

從公式可以看出,其實對溝通有效的,不是語言本身,面部表情才是最重要的。

當家長吼叫孩子時,面部表情一定是不和善的,這種情況下,即使家長說得再有道理,這種溝通方式也是無效的。

"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上週在一家餐廳吃飯,聽到前桌一對母女的對話,還挺有意思的。

當時的情況是孩子演講比賽拿了第一名,說要一頓日餐作為獎勵。

他們點菜的時候,孩子糾結了很久,畢竟日料也不便宜,媽媽規定不能超過300塊。

孩子可能第一次吃,想吃的東西很多,一直沒有點單。

媽媽就有點不耐煩了:“你點這個菜怎麼這麼久,隨便點幾樣嘗下味道不就可以了嗎?你說去吃火鍋多好,味道好上菜還快,非要整這些新奇玩意。”

說這話的時候,媽媽的聲音還挺大的,周圍好幾桌可能都聽得到。

孩子可能覺得有點尷尬,趕緊點完了餐。

上菜後,媽媽又開始說話了:“你說這每樣菜就這麼一點點,怎麼吃得飽,回家還得吃方便麵。”

這回孩子沒有說話,媽媽好像很快吃完了,放下筷子,一直看著孩子在吃。

孩子被盯著看,多少會覺得有些不自在,加快了吃飯的速度。

又過了十分鐘,媽媽開始催促:“你還要多久吃完,都吃一個小時了,也該回去了。”

孩子說:“哪有一個小時,半個小時都沒到,你幹嘛那麼著急,回家又沒什麼事。”

媽媽開始大聲吼起來:“不著急,反正你是不著急,你一天到晚就只用擔心學習的事,哪知道大人的辛苦?”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說到這裡,孩子不接話了,後來大概又過了五分鐘,孩子說吃完了,母女兩人就走了,整頓飯的溝通都不太愉快。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01父母的“吼叫管教”,不會收穫理想效果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大聲呵斥孩子,能產生震懾力,讓孩子聽自己的話。

孩子知道害怕大人,才能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

事實上,大部分孩子並不會因為父母的嚴厲管教,而做出行為上的改變。

相反,父母越嚴格控制孩子,孩子反而越不會按照父母的要求做。

比如父母想要孩子多吃蔬菜,孩子不聽,於是父母就會說不吃蔬菜就別想吃肉。

實際上孩子心裡會覺得憤怒:為什麼要剝奪我吃肉的權利?在不和父母正面衝突的情況下,孩子還是會拒絕吃蔬菜,比如吃到嘴裡的吐掉,吃肉時就多吃點。

都說現在教育孩子難,其實這並非孩子的問題。

以前的生活條件比較差,父母最在意的是孩子是否吃得飽穿得暖,這是生理層面的問題。

現在物質條件充分,父母更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把孩子培養成心理健康的人比僅僅讓孩子身體健康要困難得多。

最讓父母困惑的是,出發點肯定是為孩子好,可孩子總是不聽話,每次都要發脾氣才能收到效果。而且這種效果也只是暫時的,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孩子還是老樣子。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02你是喜歡吼叫的“怪物爸媽”嗎?儘快改

用吼叫的方法為什麼無法真正管教孩子?要小心娃掉入“超限效應”。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超限效應”是指當一個人接受的刺激過多過強過久時,就會對一件事出現不耐煩和逆反情緒。

▼為方便理解,舉個簡單的例子:

好比說你家樓上在裝修,每天都很吵,而且裝修時間還挺長,一直到晚上8點還能聽見電鑽的聲音。

你覺得很心煩,於是找到樓上的工人,跟他們說以後能不能不要在晚上施工。

可說了也沒有用,人家要趕進度,才不會管你吵不吵。

如果知道沒有辦法解決問題,也就不再糾結了,儘管你還是覺得心煩,但最終也會接受現實,畢竟最重要的還是生活。

你得工作,得休息,跟他們說再多也無濟於事。

就這樣,你會慢慢適應這樣一種生活狀態,好像覺得吵一點也沒關係,就這麼一直生活下去。

▼父母對孩子大吼也是這樣的情況

實際上,大部分父母沒有把孩子和自己放在同等的地位。

他們覺得自己給孩子提供吃穿喝,還讓他們接受教育,孩子就該聽話。其實孩子也是需要被尊重的,希望被耐心對待。

父母大聲呵斥,孩子之所以不敢吭聲,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要依賴父母生存,而且不具備反抗能力。

有時孩子會選擇反抗,並表達自己的觀點,可父母很難聽取。

這種時候,孩子表面上會默認父母的意見,只是心裡卻是另外一種想法。

事實上,當父母在吼叫孩子時,其實恐懼心理已經佔據了大腦的大部分思維,他們根本無法認真聽清你的教訓,只能感受到暴躁情緒。

情緒爆發之後,可能下一步就是暴力行動。為了避免遭受暴力對待,他們會暫時妥協。

這其實並不是孩子受教了,而是他們害怕了,目的只是讓父母停止吼叫,鬆一口氣。

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當我們受到威脅或感到恐懼時,大腦首先會做出什麼反應呢?一是消除威脅,二是逃生。

孩子會有這種想法,並不是說明孩子故意不聽話,而是人的本能。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美國語言學家艾伯塔·梅瑞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公式:溝通的總效果=7%的語言+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

從公式可以看出,其實對溝通有效的,不是語言本身,面部表情才是最重要的。

當家長吼叫孩子時,面部表情一定是不和善的,這種情況下,即使家長說得再有道理,這種溝通方式也是無效的。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03如何在教育過程中達成有效“溝通”?

1)多傾聽,少講大道理

《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到,積極的傾聽就是注意孩子的感受,並用平靜而明確的話語說出這些感受,這也是教會孩子處理情感問題,並最終能夠控制自己行為的重要一步。

在孩子犯錯時,家長首先要傾聽孩子的聲音。也許他們有不得已的苦衷,要試著去理解孩子,並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對孩子大吼,大多數情況下只是發洩了父母的情緒,實際上孩子內心是受傷的,完全沒有覺得父母說的有道理。

2)情緒平和,態度堅定

大腦裡存在著鏡像神經元,它的作用是感知別人的表情和情緒,並指揮大腦重複這種感受。

這就是為何父母爆發壞情緒,孩子也會被感染的緣故。

因此,在對待孩子的不良行為時,父母如果能夠溫和地教育,那麼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你。

對於家長來說,可能控制情緒也並不是件容易事,所以還是要先學習,和孩子共同成長。

與孩子溝通,做到語氣溫柔、情緒平和、態度堅定,孩子更容易聽進去。

"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上週在一家餐廳吃飯,聽到前桌一對母女的對話,還挺有意思的。

當時的情況是孩子演講比賽拿了第一名,說要一頓日餐作為獎勵。

他們點菜的時候,孩子糾結了很久,畢竟日料也不便宜,媽媽規定不能超過300塊。

孩子可能第一次吃,想吃的東西很多,一直沒有點單。

媽媽就有點不耐煩了:“你點這個菜怎麼這麼久,隨便點幾樣嘗下味道不就可以了嗎?你說去吃火鍋多好,味道好上菜還快,非要整這些新奇玩意。”

說這話的時候,媽媽的聲音還挺大的,周圍好幾桌可能都聽得到。

孩子可能覺得有點尷尬,趕緊點完了餐。

上菜後,媽媽又開始說話了:“你說這每樣菜就這麼一點點,怎麼吃得飽,回家還得吃方便麵。”

這回孩子沒有說話,媽媽好像很快吃完了,放下筷子,一直看著孩子在吃。

孩子被盯著看,多少會覺得有些不自在,加快了吃飯的速度。

又過了十分鐘,媽媽開始催促:“你還要多久吃完,都吃一個小時了,也該回去了。”

孩子說:“哪有一個小時,半個小時都沒到,你幹嘛那麼著急,回家又沒什麼事。”

媽媽開始大聲吼起來:“不著急,反正你是不著急,你一天到晚就只用擔心學習的事,哪知道大人的辛苦?”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說到這裡,孩子不接話了,後來大概又過了五分鐘,孩子說吃完了,母女兩人就走了,整頓飯的溝通都不太愉快。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01父母的“吼叫管教”,不會收穫理想效果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大聲呵斥孩子,能產生震懾力,讓孩子聽自己的話。

孩子知道害怕大人,才能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

事實上,大部分孩子並不會因為父母的嚴厲管教,而做出行為上的改變。

相反,父母越嚴格控制孩子,孩子反而越不會按照父母的要求做。

比如父母想要孩子多吃蔬菜,孩子不聽,於是父母就會說不吃蔬菜就別想吃肉。

實際上孩子心裡會覺得憤怒:為什麼要剝奪我吃肉的權利?在不和父母正面衝突的情況下,孩子還是會拒絕吃蔬菜,比如吃到嘴裡的吐掉,吃肉時就多吃點。

都說現在教育孩子難,其實這並非孩子的問題。

以前的生活條件比較差,父母最在意的是孩子是否吃得飽穿得暖,這是生理層面的問題。

現在物質條件充分,父母更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把孩子培養成心理健康的人比僅僅讓孩子身體健康要困難得多。

最讓父母困惑的是,出發點肯定是為孩子好,可孩子總是不聽話,每次都要發脾氣才能收到效果。而且這種效果也只是暫時的,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孩子還是老樣子。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02你是喜歡吼叫的“怪物爸媽”嗎?儘快改

用吼叫的方法為什麼無法真正管教孩子?要小心娃掉入“超限效應”。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超限效應”是指當一個人接受的刺激過多過強過久時,就會對一件事出現不耐煩和逆反情緒。

▼為方便理解,舉個簡單的例子:

好比說你家樓上在裝修,每天都很吵,而且裝修時間還挺長,一直到晚上8點還能聽見電鑽的聲音。

你覺得很心煩,於是找到樓上的工人,跟他們說以後能不能不要在晚上施工。

可說了也沒有用,人家要趕進度,才不會管你吵不吵。

如果知道沒有辦法解決問題,也就不再糾結了,儘管你還是覺得心煩,但最終也會接受現實,畢竟最重要的還是生活。

你得工作,得休息,跟他們說再多也無濟於事。

就這樣,你會慢慢適應這樣一種生活狀態,好像覺得吵一點也沒關係,就這麼一直生活下去。

▼父母對孩子大吼也是這樣的情況

實際上,大部分父母沒有把孩子和自己放在同等的地位。

他們覺得自己給孩子提供吃穿喝,還讓他們接受教育,孩子就該聽話。其實孩子也是需要被尊重的,希望被耐心對待。

父母大聲呵斥,孩子之所以不敢吭聲,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要依賴父母生存,而且不具備反抗能力。

有時孩子會選擇反抗,並表達自己的觀點,可父母很難聽取。

這種時候,孩子表面上會默認父母的意見,只是心裡卻是另外一種想法。

事實上,當父母在吼叫孩子時,其實恐懼心理已經佔據了大腦的大部分思維,他們根本無法認真聽清你的教訓,只能感受到暴躁情緒。

情緒爆發之後,可能下一步就是暴力行動。為了避免遭受暴力對待,他們會暫時妥協。

這其實並不是孩子受教了,而是他們害怕了,目的只是讓父母停止吼叫,鬆一口氣。

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當我們受到威脅或感到恐懼時,大腦首先會做出什麼反應呢?一是消除威脅,二是逃生。

孩子會有這種想法,並不是說明孩子故意不聽話,而是人的本能。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美國語言學家艾伯塔·梅瑞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公式:溝通的總效果=7%的語言+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

從公式可以看出,其實對溝通有效的,不是語言本身,面部表情才是最重要的。

當家長吼叫孩子時,面部表情一定是不和善的,這種情況下,即使家長說得再有道理,這種溝通方式也是無效的。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03如何在教育過程中達成有效“溝通”?

1)多傾聽,少講大道理

《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到,積極的傾聽就是注意孩子的感受,並用平靜而明確的話語說出這些感受,這也是教會孩子處理情感問題,並最終能夠控制自己行為的重要一步。

在孩子犯錯時,家長首先要傾聽孩子的聲音。也許他們有不得已的苦衷,要試著去理解孩子,並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對孩子大吼,大多數情況下只是發洩了父母的情緒,實際上孩子內心是受傷的,完全沒有覺得父母說的有道理。

2)情緒平和,態度堅定

大腦裡存在著鏡像神經元,它的作用是感知別人的表情和情緒,並指揮大腦重複這種感受。

這就是為何父母爆發壞情緒,孩子也會被感染的緣故。

因此,在對待孩子的不良行為時,父母如果能夠溫和地教育,那麼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你。

對於家長來說,可能控制情緒也並不是件容易事,所以還是要先學習,和孩子共同成長。

與孩子溝通,做到語氣溫柔、情緒平和、態度堅定,孩子更容易聽進去。

吼叫是反面教材,易讓孩子掉入“超限效應”,要學會正面管教

3)語言精練,不要囉嗦

孩子其實本身願意聽父母話,只是他們也有辨別能力,哪些話該聽哪些話不該聽,會按自己的意志決定。

要讓孩子聽話,父母最好少說廢話,把問題說到點子上,孩子才更容易聽進去。

4)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兒童人格教育》一書中說過:一個有拖延症的兒童背後,總有一個事無鉅細為其整理收拾的人。

儘管有時父母看不慣孩子的行為,心裡實際是關心的。看到孩子不願意動手,他們就會幫孩子做完。

但恰巧就是父母這種縱容的行為,才讓孩子不顧慮後果,行為也會變得更加大膽不受控制。

教育孩子也是一門學問,父母在教導孩子的同時,首先要自省,不要被壞情緒控制,動不動就吼孩子。

和孩子交心,教育也就不那麼難了。

關鍵詞:教育、吼叫、心理、超限效應、父母課堂

孕育島,一個專業的孕產、育兒團隊,青雲計劃獲獎者。專為孕期大小事和嬰幼兒護理提供知識儲備,在懷孕或育兒期間遇到的任何疑惑,都可以通過私信諮詢,得到滿意的答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