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反著來?犟的背後是超限效應,很多父母不知道'

不完美媽媽 人生第一份工作 體育 大學 教書匠的快樂人生 2019-09-15
"

父母:“你不許那樣,這是我給你說的第3遍!”

孩子:“你好煩啊,走開!”

父母:“你反了你!”

孩子:“我不想聽你再說!”

父母:“你怎麼這麼犟啊?”

孩子:“你煩不煩呀!”

……

這三組對話,是不是特別熟悉?至少似曾相識吧?

為什麼孩子總喜歡反著來呢?孩子死犟背後是“超限效應”,很多父母不知道。

"

父母:“你不許那樣,這是我給你說的第3遍!”

孩子:“你好煩啊,走開!”

父母:“你反了你!”

孩子:“我不想聽你再說!”

父母:“你怎麼這麼犟啊?”

孩子:“你煩不煩呀!”

……

這三組對話,是不是特別熟悉?至少似曾相識吧?

為什麼孩子總喜歡反著來呢?孩子死犟背後是“超限效應”,很多父母不知道。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反著來?犟的背後是超限效應,很多父母不知道

一、什麼是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簡而言之,超限效應就是嘮叨或重複。

在馬克·吐溫寫的《阿爾卑斯山遊記》中的一篇《觀日出者的自白》,裡面講到他們剛進入阿爾卑斯山的時候,聽到第一個牧童唱山歌,他們覺得太好聽了,於是給他一法郎,請他繼續唱;碰到第二個的時候,仍然覺得好聽,給了半個法郎;後面越給越少,直到一分錢都不給;最後再聽到牧童唱山歌時,就給一法郎,請他不要再唱了,因為他們已經聽到怕了。

一個又一個牧童都在唱山歌,激起了他們的憤怒,從而產生“超限效應”。

在超限效應作用下,他們改變了原來的做法。而牧童本以為山歌好聽,反覆唱,結果適得其反。

二、超限效應成因

1.唐僧式說教

唐僧式說教就是不眠不休的嘮叨。看過一組對話:

一個孩子說:“我媽什麼都好,就是太嘮叨,她的嘮叨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發作,而且會一直嘮叨沒完,有時候能持續半個多小時,說來說去還總是那麼幾句話,我一直都生活在老媽的嘮叨之中,我真是怕了,我一直覺得,憑我媽那張嘴,如果去參加舞林大會,一定是天下第一。”

另一個孩子立馬迴應:“我媽也是,每天我一回到家,她就開始嘮叨,那嘴就像開機關槍,而且是幾百發子彈連發的那種,簡直比唐僧還讓人受不了。”

父母嘮嘮叨叨的結果就是孩子的厭煩與叛逆。

2.捧殺式讚賞

被讚賞、被表揚是每個人的剛需,大家都喜歡,尤其是孩子。

孩子本來很喜歡打籃球,也非常享受運動的樂趣和團隊合作帶來的榮譽感。

可家長非要強勢介入,逢人必誇。

訓練時,家長必到;比賽時,家長必陪;觀戰時,家長大呼小叫。對孩子打籃球,家長更多的想借勢上大學,所以會不斷給孩子施壓。

長此以往,興趣變成了任務,有孩子直接選擇放棄。

父母在炫耀孩子打籃球天賦,可次數一多,孩子內心特別反感,難道除了打籃球之外,自己就沒有拿得出手的其它事?

捧殺式讚賞,毫無懸念,激發孩子的超限效應。

3.重複式批評

讚賞,適可而止;批評,既往不咎。否則,貽害無窮。

初學鋼琴,孩子會反覆犯折指、顛手腕、節奏不穩等錯誤。在旁邊陪練的家長,每次看到孩子犯錯誤就批評。

有一則心理學原理說過,如果反覆地給一個人挫折,會令TA喪失鬥志,不再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哪怕條件已經完全具備,TA也不會再努力了。

因此,別糾結孩子犯錯誤。孩子可以重複犯錯誤,但家長不能重複批評。

"

父母:“你不許那樣,這是我給你說的第3遍!”

孩子:“你好煩啊,走開!”

父母:“你反了你!”

孩子:“我不想聽你再說!”

父母:“你怎麼這麼犟啊?”

孩子:“你煩不煩呀!”

……

這三組對話,是不是特別熟悉?至少似曾相識吧?

為什麼孩子總喜歡反著來呢?孩子死犟背後是“超限效應”,很多父母不知道。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反著來?犟的背後是超限效應,很多父母不知道

一、什麼是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簡而言之,超限效應就是嘮叨或重複。

在馬克·吐溫寫的《阿爾卑斯山遊記》中的一篇《觀日出者的自白》,裡面講到他們剛進入阿爾卑斯山的時候,聽到第一個牧童唱山歌,他們覺得太好聽了,於是給他一法郎,請他繼續唱;碰到第二個的時候,仍然覺得好聽,給了半個法郎;後面越給越少,直到一分錢都不給;最後再聽到牧童唱山歌時,就給一法郎,請他不要再唱了,因為他們已經聽到怕了。

一個又一個牧童都在唱山歌,激起了他們的憤怒,從而產生“超限效應”。

在超限效應作用下,他們改變了原來的做法。而牧童本以為山歌好聽,反覆唱,結果適得其反。

二、超限效應成因

1.唐僧式說教

唐僧式說教就是不眠不休的嘮叨。看過一組對話:

一個孩子說:“我媽什麼都好,就是太嘮叨,她的嘮叨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發作,而且會一直嘮叨沒完,有時候能持續半個多小時,說來說去還總是那麼幾句話,我一直都生活在老媽的嘮叨之中,我真是怕了,我一直覺得,憑我媽那張嘴,如果去參加舞林大會,一定是天下第一。”

另一個孩子立馬迴應:“我媽也是,每天我一回到家,她就開始嘮叨,那嘴就像開機關槍,而且是幾百發子彈連發的那種,簡直比唐僧還讓人受不了。”

父母嘮嘮叨叨的結果就是孩子的厭煩與叛逆。

2.捧殺式讚賞

被讚賞、被表揚是每個人的剛需,大家都喜歡,尤其是孩子。

孩子本來很喜歡打籃球,也非常享受運動的樂趣和團隊合作帶來的榮譽感。

可家長非要強勢介入,逢人必誇。

訓練時,家長必到;比賽時,家長必陪;觀戰時,家長大呼小叫。對孩子打籃球,家長更多的想借勢上大學,所以會不斷給孩子施壓。

長此以往,興趣變成了任務,有孩子直接選擇放棄。

父母在炫耀孩子打籃球天賦,可次數一多,孩子內心特別反感,難道除了打籃球之外,自己就沒有拿得出手的其它事?

捧殺式讚賞,毫無懸念,激發孩子的超限效應。

3.重複式批評

讚賞,適可而止;批評,既往不咎。否則,貽害無窮。

初學鋼琴,孩子會反覆犯折指、顛手腕、節奏不穩等錯誤。在旁邊陪練的家長,每次看到孩子犯錯誤就批評。

有一則心理學原理說過,如果反覆地給一個人挫折,會令TA喪失鬥志,不再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哪怕條件已經完全具備,TA也不會再努力了。

因此,別糾結孩子犯錯誤。孩子可以重複犯錯誤,但家長不能重複批評。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反著來?犟的背後是超限效應,很多父母不知道

三、破解超限效應

1. 指令明確,言簡意賅。

我們常遇到孩子做作業拖拉的事,半小時可以完成的任務往往拖了很久。

父母很生氣,於是說“說多少遍,做作業不要磨磨蹭蹭的。”

一會兒,父母看著孩子書桌,不耐煩地說:“瞧瞧這書桌,亂的跟狗窩似的,趕緊把書桌收拾整齊了。”

時間不長,父母又說話了,“這麼做作業,真不知道你用心了沒有?”

孩子起身,惡狠狠地將房間的門關上了。

父母絮絮叨叨,到底想給孩子什麼樣的指令呢?

正確的做法是,父母直接明確告訴孩子:“半小時之內完成作業,完成作業後立刻整理書桌。”

指令明確,目標清晰,結果清楚,切實可行。如果這樣,孩子還會摔門麼?

"

父母:“你不許那樣,這是我給你說的第3遍!”

孩子:“你好煩啊,走開!”

父母:“你反了你!”

孩子:“我不想聽你再說!”

父母:“你怎麼這麼犟啊?”

孩子:“你煩不煩呀!”

……

這三組對話,是不是特別熟悉?至少似曾相識吧?

為什麼孩子總喜歡反著來呢?孩子死犟背後是“超限效應”,很多父母不知道。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反著來?犟的背後是超限效應,很多父母不知道

一、什麼是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簡而言之,超限效應就是嘮叨或重複。

在馬克·吐溫寫的《阿爾卑斯山遊記》中的一篇《觀日出者的自白》,裡面講到他們剛進入阿爾卑斯山的時候,聽到第一個牧童唱山歌,他們覺得太好聽了,於是給他一法郎,請他繼續唱;碰到第二個的時候,仍然覺得好聽,給了半個法郎;後面越給越少,直到一分錢都不給;最後再聽到牧童唱山歌時,就給一法郎,請他不要再唱了,因為他們已經聽到怕了。

一個又一個牧童都在唱山歌,激起了他們的憤怒,從而產生“超限效應”。

在超限效應作用下,他們改變了原來的做法。而牧童本以為山歌好聽,反覆唱,結果適得其反。

二、超限效應成因

1.唐僧式說教

唐僧式說教就是不眠不休的嘮叨。看過一組對話:

一個孩子說:“我媽什麼都好,就是太嘮叨,她的嘮叨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發作,而且會一直嘮叨沒完,有時候能持續半個多小時,說來說去還總是那麼幾句話,我一直都生活在老媽的嘮叨之中,我真是怕了,我一直覺得,憑我媽那張嘴,如果去參加舞林大會,一定是天下第一。”

另一個孩子立馬迴應:“我媽也是,每天我一回到家,她就開始嘮叨,那嘴就像開機關槍,而且是幾百發子彈連發的那種,簡直比唐僧還讓人受不了。”

父母嘮嘮叨叨的結果就是孩子的厭煩與叛逆。

2.捧殺式讚賞

被讚賞、被表揚是每個人的剛需,大家都喜歡,尤其是孩子。

孩子本來很喜歡打籃球,也非常享受運動的樂趣和團隊合作帶來的榮譽感。

可家長非要強勢介入,逢人必誇。

訓練時,家長必到;比賽時,家長必陪;觀戰時,家長大呼小叫。對孩子打籃球,家長更多的想借勢上大學,所以會不斷給孩子施壓。

長此以往,興趣變成了任務,有孩子直接選擇放棄。

父母在炫耀孩子打籃球天賦,可次數一多,孩子內心特別反感,難道除了打籃球之外,自己就沒有拿得出手的其它事?

捧殺式讚賞,毫無懸念,激發孩子的超限效應。

3.重複式批評

讚賞,適可而止;批評,既往不咎。否則,貽害無窮。

初學鋼琴,孩子會反覆犯折指、顛手腕、節奏不穩等錯誤。在旁邊陪練的家長,每次看到孩子犯錯誤就批評。

有一則心理學原理說過,如果反覆地給一個人挫折,會令TA喪失鬥志,不再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哪怕條件已經完全具備,TA也不會再努力了。

因此,別糾結孩子犯錯誤。孩子可以重複犯錯誤,但家長不能重複批評。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反著來?犟的背後是超限效應,很多父母不知道

三、破解超限效應

1. 指令明確,言簡意賅。

我們常遇到孩子做作業拖拉的事,半小時可以完成的任務往往拖了很久。

父母很生氣,於是說“說多少遍,做作業不要磨磨蹭蹭的。”

一會兒,父母看著孩子書桌,不耐煩地說:“瞧瞧這書桌,亂的跟狗窩似的,趕緊把書桌收拾整齊了。”

時間不長,父母又說話了,“這麼做作業,真不知道你用心了沒有?”

孩子起身,惡狠狠地將房間的門關上了。

父母絮絮叨叨,到底想給孩子什麼樣的指令呢?

正確的做法是,父母直接明確告訴孩子:“半小時之內完成作業,完成作業後立刻整理書桌。”

指令明確,目標清晰,結果清楚,切實可行。如果這樣,孩子還會摔門麼?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反著來?犟的背後是超限效應,很多父母不知道

2.冷靜應對,推心置腹。

面對孩子的錯誤,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少年派》中,林妙妙的父親林大為的做法也很值得我們點贊。

林妙妙因為虛榮心,嫌棄自己父親的職業,還逼自己父親換工作。

面對孩子如此刺痛人心的行為,林大為非但沒有失控大吼,反而是等孩子冷靜下來再與她推心置腹,講述自己的苦衷。

最後,本來完全想不開的林妙妙放下了對父親一直以來的成見,理解了父親選擇葬禮主持這份工作的原因——都是為了這個家。

如果林大為怒吼,只能為林妙妙超限效應加碼。因此,推心置腹,是巧妙破解超限效應的手段之一。

"

父母:“你不許那樣,這是我給你說的第3遍!”

孩子:“你好煩啊,走開!”

父母:“你反了你!”

孩子:“我不想聽你再說!”

父母:“你怎麼這麼犟啊?”

孩子:“你煩不煩呀!”

……

這三組對話,是不是特別熟悉?至少似曾相識吧?

為什麼孩子總喜歡反著來呢?孩子死犟背後是“超限效應”,很多父母不知道。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反著來?犟的背後是超限效應,很多父母不知道

一、什麼是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簡而言之,超限效應就是嘮叨或重複。

在馬克·吐溫寫的《阿爾卑斯山遊記》中的一篇《觀日出者的自白》,裡面講到他們剛進入阿爾卑斯山的時候,聽到第一個牧童唱山歌,他們覺得太好聽了,於是給他一法郎,請他繼續唱;碰到第二個的時候,仍然覺得好聽,給了半個法郎;後面越給越少,直到一分錢都不給;最後再聽到牧童唱山歌時,就給一法郎,請他不要再唱了,因為他們已經聽到怕了。

一個又一個牧童都在唱山歌,激起了他們的憤怒,從而產生“超限效應”。

在超限效應作用下,他們改變了原來的做法。而牧童本以為山歌好聽,反覆唱,結果適得其反。

二、超限效應成因

1.唐僧式說教

唐僧式說教就是不眠不休的嘮叨。看過一組對話:

一個孩子說:“我媽什麼都好,就是太嘮叨,她的嘮叨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發作,而且會一直嘮叨沒完,有時候能持續半個多小時,說來說去還總是那麼幾句話,我一直都生活在老媽的嘮叨之中,我真是怕了,我一直覺得,憑我媽那張嘴,如果去參加舞林大會,一定是天下第一。”

另一個孩子立馬迴應:“我媽也是,每天我一回到家,她就開始嘮叨,那嘴就像開機關槍,而且是幾百發子彈連發的那種,簡直比唐僧還讓人受不了。”

父母嘮嘮叨叨的結果就是孩子的厭煩與叛逆。

2.捧殺式讚賞

被讚賞、被表揚是每個人的剛需,大家都喜歡,尤其是孩子。

孩子本來很喜歡打籃球,也非常享受運動的樂趣和團隊合作帶來的榮譽感。

可家長非要強勢介入,逢人必誇。

訓練時,家長必到;比賽時,家長必陪;觀戰時,家長大呼小叫。對孩子打籃球,家長更多的想借勢上大學,所以會不斷給孩子施壓。

長此以往,興趣變成了任務,有孩子直接選擇放棄。

父母在炫耀孩子打籃球天賦,可次數一多,孩子內心特別反感,難道除了打籃球之外,自己就沒有拿得出手的其它事?

捧殺式讚賞,毫無懸念,激發孩子的超限效應。

3.重複式批評

讚賞,適可而止;批評,既往不咎。否則,貽害無窮。

初學鋼琴,孩子會反覆犯折指、顛手腕、節奏不穩等錯誤。在旁邊陪練的家長,每次看到孩子犯錯誤就批評。

有一則心理學原理說過,如果反覆地給一個人挫折,會令TA喪失鬥志,不再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哪怕條件已經完全具備,TA也不會再努力了。

因此,別糾結孩子犯錯誤。孩子可以重複犯錯誤,但家長不能重複批評。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反著來?犟的背後是超限效應,很多父母不知道

三、破解超限效應

1. 指令明確,言簡意賅。

我們常遇到孩子做作業拖拉的事,半小時可以完成的任務往往拖了很久。

父母很生氣,於是說“說多少遍,做作業不要磨磨蹭蹭的。”

一會兒,父母看著孩子書桌,不耐煩地說:“瞧瞧這書桌,亂的跟狗窩似的,趕緊把書桌收拾整齊了。”

時間不長,父母又說話了,“這麼做作業,真不知道你用心了沒有?”

孩子起身,惡狠狠地將房間的門關上了。

父母絮絮叨叨,到底想給孩子什麼樣的指令呢?

正確的做法是,父母直接明確告訴孩子:“半小時之內完成作業,完成作業後立刻整理書桌。”

指令明確,目標清晰,結果清楚,切實可行。如果這樣,孩子還會摔門麼?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反著來?犟的背後是超限效應,很多父母不知道

2.冷靜應對,推心置腹。

面對孩子的錯誤,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少年派》中,林妙妙的父親林大為的做法也很值得我們點贊。

林妙妙因為虛榮心,嫌棄自己父親的職業,還逼自己父親換工作。

面對孩子如此刺痛人心的行為,林大為非但沒有失控大吼,反而是等孩子冷靜下來再與她推心置腹,講述自己的苦衷。

最後,本來完全想不開的林妙妙放下了對父親一直以來的成見,理解了父親選擇葬禮主持這份工作的原因——都是為了這個家。

如果林大為怒吼,只能為林妙妙超限效應加碼。因此,推心置腹,是巧妙破解超限效應的手段之一。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反著來?犟的背後是超限效應,很多父母不知道

3.換位思考,感同身受。

父母認為孩子犟,孩子認為父母煩,這是超限效應在不斷作梗。

看過一則母親教育孩子的故事。

一天,女兒問母親:“我可以去朋友家玩一會嗎?”

母親回答說:“可以,但必須在12點前回來,你答應和我下午一起去看電影的。”

離約定時間都過了20分鐘,也沒見孩子回來,母親在那安靜地等著。又過了半個小時,孩子終於回來了。

母親並沒有對孩子發火,只是告訴她:“時間來不及了,電影是看不成了,這真是遺憾!”

女兒很難過沒有看到心儀已久的電影,但卻深深地記住了這個教訓,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失言過。

這位母親是破解超限效應的高手,善用“我—信息”模式與孩子溝通。

①描述孩子的行為:女兒遲到50分鐘。

②說出你的感受:電影是看不成了,這真是遺憾!

③表達你的需求:孩子,你要做言而有信的人,否則,生活處處有遺憾。

這樣交流,感同身受;這樣教育,發人深省。

"

父母:“你不許那樣,這是我給你說的第3遍!”

孩子:“你好煩啊,走開!”

父母:“你反了你!”

孩子:“我不想聽你再說!”

父母:“你怎麼這麼犟啊?”

孩子:“你煩不煩呀!”

……

這三組對話,是不是特別熟悉?至少似曾相識吧?

為什麼孩子總喜歡反著來呢?孩子死犟背後是“超限效應”,很多父母不知道。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反著來?犟的背後是超限效應,很多父母不知道

一、什麼是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簡而言之,超限效應就是嘮叨或重複。

在馬克·吐溫寫的《阿爾卑斯山遊記》中的一篇《觀日出者的自白》,裡面講到他們剛進入阿爾卑斯山的時候,聽到第一個牧童唱山歌,他們覺得太好聽了,於是給他一法郎,請他繼續唱;碰到第二個的時候,仍然覺得好聽,給了半個法郎;後面越給越少,直到一分錢都不給;最後再聽到牧童唱山歌時,就給一法郎,請他不要再唱了,因為他們已經聽到怕了。

一個又一個牧童都在唱山歌,激起了他們的憤怒,從而產生“超限效應”。

在超限效應作用下,他們改變了原來的做法。而牧童本以為山歌好聽,反覆唱,結果適得其反。

二、超限效應成因

1.唐僧式說教

唐僧式說教就是不眠不休的嘮叨。看過一組對話:

一個孩子說:“我媽什麼都好,就是太嘮叨,她的嘮叨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發作,而且會一直嘮叨沒完,有時候能持續半個多小時,說來說去還總是那麼幾句話,我一直都生活在老媽的嘮叨之中,我真是怕了,我一直覺得,憑我媽那張嘴,如果去參加舞林大會,一定是天下第一。”

另一個孩子立馬迴應:“我媽也是,每天我一回到家,她就開始嘮叨,那嘴就像開機關槍,而且是幾百發子彈連發的那種,簡直比唐僧還讓人受不了。”

父母嘮嘮叨叨的結果就是孩子的厭煩與叛逆。

2.捧殺式讚賞

被讚賞、被表揚是每個人的剛需,大家都喜歡,尤其是孩子。

孩子本來很喜歡打籃球,也非常享受運動的樂趣和團隊合作帶來的榮譽感。

可家長非要強勢介入,逢人必誇。

訓練時,家長必到;比賽時,家長必陪;觀戰時,家長大呼小叫。對孩子打籃球,家長更多的想借勢上大學,所以會不斷給孩子施壓。

長此以往,興趣變成了任務,有孩子直接選擇放棄。

父母在炫耀孩子打籃球天賦,可次數一多,孩子內心特別反感,難道除了打籃球之外,自己就沒有拿得出手的其它事?

捧殺式讚賞,毫無懸念,激發孩子的超限效應。

3.重複式批評

讚賞,適可而止;批評,既往不咎。否則,貽害無窮。

初學鋼琴,孩子會反覆犯折指、顛手腕、節奏不穩等錯誤。在旁邊陪練的家長,每次看到孩子犯錯誤就批評。

有一則心理學原理說過,如果反覆地給一個人挫折,會令TA喪失鬥志,不再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哪怕條件已經完全具備,TA也不會再努力了。

因此,別糾結孩子犯錯誤。孩子可以重複犯錯誤,但家長不能重複批評。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反著來?犟的背後是超限效應,很多父母不知道

三、破解超限效應

1. 指令明確,言簡意賅。

我們常遇到孩子做作業拖拉的事,半小時可以完成的任務往往拖了很久。

父母很生氣,於是說“說多少遍,做作業不要磨磨蹭蹭的。”

一會兒,父母看著孩子書桌,不耐煩地說:“瞧瞧這書桌,亂的跟狗窩似的,趕緊把書桌收拾整齊了。”

時間不長,父母又說話了,“這麼做作業,真不知道你用心了沒有?”

孩子起身,惡狠狠地將房間的門關上了。

父母絮絮叨叨,到底想給孩子什麼樣的指令呢?

正確的做法是,父母直接明確告訴孩子:“半小時之內完成作業,完成作業後立刻整理書桌。”

指令明確,目標清晰,結果清楚,切實可行。如果這樣,孩子還會摔門麼?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反著來?犟的背後是超限效應,很多父母不知道

2.冷靜應對,推心置腹。

面對孩子的錯誤,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少年派》中,林妙妙的父親林大為的做法也很值得我們點贊。

林妙妙因為虛榮心,嫌棄自己父親的職業,還逼自己父親換工作。

面對孩子如此刺痛人心的行為,林大為非但沒有失控大吼,反而是等孩子冷靜下來再與她推心置腹,講述自己的苦衷。

最後,本來完全想不開的林妙妙放下了對父親一直以來的成見,理解了父親選擇葬禮主持這份工作的原因——都是為了這個家。

如果林大為怒吼,只能為林妙妙超限效應加碼。因此,推心置腹,是巧妙破解超限效應的手段之一。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反著來?犟的背後是超限效應,很多父母不知道

3.換位思考,感同身受。

父母認為孩子犟,孩子認為父母煩,這是超限效應在不斷作梗。

看過一則母親教育孩子的故事。

一天,女兒問母親:“我可以去朋友家玩一會嗎?”

母親回答說:“可以,但必須在12點前回來,你答應和我下午一起去看電影的。”

離約定時間都過了20分鐘,也沒見孩子回來,母親在那安靜地等著。又過了半個小時,孩子終於回來了。

母親並沒有對孩子發火,只是告訴她:“時間來不及了,電影是看不成了,這真是遺憾!”

女兒很難過沒有看到心儀已久的電影,但卻深深地記住了這個教訓,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失言過。

這位母親是破解超限效應的高手,善用“我—信息”模式與孩子溝通。

①描述孩子的行為:女兒遲到50分鐘。

②說出你的感受:電影是看不成了,這真是遺憾!

③表達你的需求:孩子,你要做言而有信的人,否則,生活處處有遺憾。

這樣交流,感同身受;這樣教育,發人深省。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反著來?犟的背後是超限效應,很多父母不知道

4.正確示範,給孩子成長的時間。

美國心理學家簡·尼爾森說:“如果父母能夠少說多行動,與孩子之間75%的問題很可能都會消失”。

沒有孩子想故意犯錯,更沒有孩子想挑戰父母,只是他們不知道或沒有足夠能力做好而已。

因此,父母在指出孩子錯誤行為的同時,應正確示範,給孩子足夠的成長時間。

如孩子迷戀遊戲,不懂自制,那父母就該與其約法三章,培養其自制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家長正確示範,需要不斷重複,更需要時間。

寫在最後的話:

孩子對父母嘮叨的忍耐是有極限的。

父母越嘮叨,孩子就越犟。

父母要尊重孩子,更要少說多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