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不完美媽媽 好好學習 素質教育觀察 2019-09-18
"

常常有些家長會有類似這樣的疑惑: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不用父母管束,卻能夠不惹事、可以自覺主動學習,學習成績還特別好。可自家的孩子成天讓人操心,還總惹事,學習如果不盯著,就會出許多問題:不好好做作業,成績差,被老師投訴……

是啊,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你給孩子的自由太少了!

有人看到這裡就更不明白了:

什麼?孩子不自覺學習,愛惹事,你還要給他自由?那不就是放縱他,讓他更加無法無天,妥妥地培養出一個熊孩子嗎?

那是因為,你給孩子的不是真正的自由。


"

常常有些家長會有類似這樣的疑惑: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不用父母管束,卻能夠不惹事、可以自覺主動學習,學習成績還特別好。可自家的孩子成天讓人操心,還總惹事,學習如果不盯著,就會出許多問題:不好好做作業,成績差,被老師投訴……

是啊,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你給孩子的自由太少了!

有人看到這裡就更不明白了:

什麼?孩子不自覺學習,愛惹事,你還要給他自由?那不就是放縱他,讓他更加無法無天,妥妥地培養出一個熊孩子嗎?

那是因為,你給孩子的不是真正的自由。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孩子的天性是愛學習的。

我們來回想一下嬰兒的成長過程,他們最原始的狀態是: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他們總是主動地、努力地去克服各種困難,學會各種動作,包括學會了語言這種複雜的工具。

我們可以看到,嬰幼兒在進行這些活動時,專注、執著且不厭其煩。


"

常常有些家長會有類似這樣的疑惑: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不用父母管束,卻能夠不惹事、可以自覺主動學習,學習成績還特別好。可自家的孩子成天讓人操心,還總惹事,學習如果不盯著,就會出許多問題:不好好做作業,成績差,被老師投訴……

是啊,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你給孩子的自由太少了!

有人看到這裡就更不明白了:

什麼?孩子不自覺學習,愛惹事,你還要給他自由?那不就是放縱他,讓他更加無法無天,妥妥地培養出一個熊孩子嗎?

那是因為,你給孩子的不是真正的自由。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孩子的天性是愛學習的。

我們來回想一下嬰兒的成長過程,他們最原始的狀態是: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他們總是主動地、努力地去克服各種困難,學會各種動作,包括學會了語言這種複雜的工具。

我們可以看到,嬰幼兒在進行這些活動時,專注、執著且不厭其煩。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他們可以長時間專注地觀察一種現象,一個動作可以練習幾十遍甚至上百遍。例如,為了學會走路,他們興致勃勃地一遍遍地練習,不怕摔倒和受傷;為了學會說話,一次次不厭其煩地模仿發音。

他們努力克服困難,直到完全可以獨立行走和學會說話為止。這些都沒有人逼他們做,都是他們自動努力學習的結果。

這就是他們的天性。

嬰幼兒體內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策動力",引導著自己不斷地向著獨立、智慧與自由的方向奮力成長。

他們的精神世界也就是在這樣的活動中構建起來的,從周圍環境中充分吸收各種營養,漸漸形成自己的智慧和人格氣質。


"

常常有些家長會有類似這樣的疑惑: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不用父母管束,卻能夠不惹事、可以自覺主動學習,學習成績還特別好。可自家的孩子成天讓人操心,還總惹事,學習如果不盯著,就會出許多問題:不好好做作業,成績差,被老師投訴……

是啊,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你給孩子的自由太少了!

有人看到這裡就更不明白了:

什麼?孩子不自覺學習,愛惹事,你還要給他自由?那不就是放縱他,讓他更加無法無天,妥妥地培養出一個熊孩子嗎?

那是因為,你給孩子的不是真正的自由。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孩子的天性是愛學習的。

我們來回想一下嬰兒的成長過程,他們最原始的狀態是: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他們總是主動地、努力地去克服各種困難,學會各種動作,包括學會了語言這種複雜的工具。

我們可以看到,嬰幼兒在進行這些活動時,專注、執著且不厭其煩。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他們可以長時間專注地觀察一種現象,一個動作可以練習幾十遍甚至上百遍。例如,為了學會走路,他們興致勃勃地一遍遍地練習,不怕摔倒和受傷;為了學會說話,一次次不厭其煩地模仿發音。

他們努力克服困難,直到完全可以獨立行走和學會說話為止。這些都沒有人逼他們做,都是他們自動努力學習的結果。

這就是他們的天性。

嬰幼兒體內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策動力",引導著自己不斷地向著獨立、智慧與自由的方向奮力成長。

他們的精神世界也就是在這樣的活動中構建起來的,從周圍環境中充分吸收各種營養,漸漸形成自己的智慧和人格氣質。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是什麼原因使孩子後來害怕學習了呢?

是因為在他成長過程中,主動探索的過程被打斷,被幹擾,甚至被限制,漸漸形成了習得性無助,漸漸放棄了努力。

比如,孩子想要嘗試自己吃飯,媽媽卻擔心他吃不好,不願意看到他飯菜灑得到處都是,弄髒桌子和地板,不讓他自己吃,乾脆替他餵飯。

不僅如此,媽媽還限制孩子各種活動,怕他不安全,擔心他弄壞東西。

媽媽的這些行為,在限制了孩子自由活動的同時,也在給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

這個世界是充滿危險的,你是弱小無助的;你是個什麼也做不好的笨孩子。

這些行為在傳遞著對孩子的否定與不信任的同時,也在給孩子傳遞了“這個世界不值得信任”的信息。

這會讓孩子對未知的世界不再好奇,而是充滿了恐懼與牴觸。


"

常常有些家長會有類似這樣的疑惑: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不用父母管束,卻能夠不惹事、可以自覺主動學習,學習成績還特別好。可自家的孩子成天讓人操心,還總惹事,學習如果不盯著,就會出許多問題:不好好做作業,成績差,被老師投訴……

是啊,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你給孩子的自由太少了!

有人看到這裡就更不明白了:

什麼?孩子不自覺學習,愛惹事,你還要給他自由?那不就是放縱他,讓他更加無法無天,妥妥地培養出一個熊孩子嗎?

那是因為,你給孩子的不是真正的自由。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孩子的天性是愛學習的。

我們來回想一下嬰兒的成長過程,他們最原始的狀態是: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他們總是主動地、努力地去克服各種困難,學會各種動作,包括學會了語言這種複雜的工具。

我們可以看到,嬰幼兒在進行這些活動時,專注、執著且不厭其煩。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他們可以長時間專注地觀察一種現象,一個動作可以練習幾十遍甚至上百遍。例如,為了學會走路,他們興致勃勃地一遍遍地練習,不怕摔倒和受傷;為了學會說話,一次次不厭其煩地模仿發音。

他們努力克服困難,直到完全可以獨立行走和學會說話為止。這些都沒有人逼他們做,都是他們自動努力學習的結果。

這就是他們的天性。

嬰幼兒體內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策動力",引導著自己不斷地向著獨立、智慧與自由的方向奮力成長。

他們的精神世界也就是在這樣的活動中構建起來的,從周圍環境中充分吸收各種營養,漸漸形成自己的智慧和人格氣質。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是什麼原因使孩子後來害怕學習了呢?

是因為在他成長過程中,主動探索的過程被打斷,被幹擾,甚至被限制,漸漸形成了習得性無助,漸漸放棄了努力。

比如,孩子想要嘗試自己吃飯,媽媽卻擔心他吃不好,不願意看到他飯菜灑得到處都是,弄髒桌子和地板,不讓他自己吃,乾脆替他餵飯。

不僅如此,媽媽還限制孩子各種活動,怕他不安全,擔心他弄壞東西。

媽媽的這些行為,在限制了孩子自由活動的同時,也在給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

這個世界是充滿危險的,你是弱小無助的;你是個什麼也做不好的笨孩子。

這些行為在傳遞著對孩子的否定與不信任的同時,也在給孩子傳遞了“這個世界不值得信任”的信息。

這會讓孩子對未知的世界不再好奇,而是充滿了恐懼與牴觸。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一直給孩子餵飯之後,孩子就不愛吃飯了,也不會好好吃飯了。因為他們的主動性已經被你的干擾和限制消磨光了。

學習知識也是這樣,很多家長擔心孩子不會好好學習,一開始就陪著孩子做作業,盯著他,幫他糾正其中的錯誤,覺得這樣才能培養孩子學習習慣。這個過程只會讓孩子形成依賴,無法主動學習。

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已經在給孩子這樣的暗示:我不相信你是會好好學習的,沒有我的幫助和監督,你就無法搞好學習這件事的。

正是這樣一種糟糕的體驗,讓孩子漸漸失去了主動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

常常有些家長會有類似這樣的疑惑: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不用父母管束,卻能夠不惹事、可以自覺主動學習,學習成績還特別好。可自家的孩子成天讓人操心,還總惹事,學習如果不盯著,就會出許多問題:不好好做作業,成績差,被老師投訴……

是啊,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你給孩子的自由太少了!

有人看到這裡就更不明白了:

什麼?孩子不自覺學習,愛惹事,你還要給他自由?那不就是放縱他,讓他更加無法無天,妥妥地培養出一個熊孩子嗎?

那是因為,你給孩子的不是真正的自由。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孩子的天性是愛學習的。

我們來回想一下嬰兒的成長過程,他們最原始的狀態是: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他們總是主動地、努力地去克服各種困難,學會各種動作,包括學會了語言這種複雜的工具。

我們可以看到,嬰幼兒在進行這些活動時,專注、執著且不厭其煩。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他們可以長時間專注地觀察一種現象,一個動作可以練習幾十遍甚至上百遍。例如,為了學會走路,他們興致勃勃地一遍遍地練習,不怕摔倒和受傷;為了學會說話,一次次不厭其煩地模仿發音。

他們努力克服困難,直到完全可以獨立行走和學會說話為止。這些都沒有人逼他們做,都是他們自動努力學習的結果。

這就是他們的天性。

嬰幼兒體內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策動力",引導著自己不斷地向著獨立、智慧與自由的方向奮力成長。

他們的精神世界也就是在這樣的活動中構建起來的,從周圍環境中充分吸收各種營養,漸漸形成自己的智慧和人格氣質。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是什麼原因使孩子後來害怕學習了呢?

是因為在他成長過程中,主動探索的過程被打斷,被幹擾,甚至被限制,漸漸形成了習得性無助,漸漸放棄了努力。

比如,孩子想要嘗試自己吃飯,媽媽卻擔心他吃不好,不願意看到他飯菜灑得到處都是,弄髒桌子和地板,不讓他自己吃,乾脆替他餵飯。

不僅如此,媽媽還限制孩子各種活動,怕他不安全,擔心他弄壞東西。

媽媽的這些行為,在限制了孩子自由活動的同時,也在給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

這個世界是充滿危險的,你是弱小無助的;你是個什麼也做不好的笨孩子。

這些行為在傳遞著對孩子的否定與不信任的同時,也在給孩子傳遞了“這個世界不值得信任”的信息。

這會讓孩子對未知的世界不再好奇,而是充滿了恐懼與牴觸。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一直給孩子餵飯之後,孩子就不愛吃飯了,也不會好好吃飯了。因為他們的主動性已經被你的干擾和限制消磨光了。

學習知識也是這樣,很多家長擔心孩子不會好好學習,一開始就陪著孩子做作業,盯著他,幫他糾正其中的錯誤,覺得這樣才能培養孩子學習習慣。這個過程只會讓孩子形成依賴,無法主動學習。

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已經在給孩子這樣的暗示:我不相信你是會好好學習的,沒有我的幫助和監督,你就無法搞好學習這件事的。

正是這樣一種糟糕的體驗,讓孩子漸漸失去了主動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這個愛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接納,二是信任,三是自由。

一、接納就是接受孩子本來的模樣,而不是強行改造他。

從笨拙到動作靈活,從無知到知識豐富,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首先需要學會的是接納孩子的笨拙與無知。

接納的另一種表現是尊重。

尊重孩子作為獨立的人的感受與想法,而不是要求他和我們期待的一樣,更不可能指望孩子的成長會一步到位。所以,不要代替孩子做事,讓他在主動做事的過程中學習,漸漸變得能幹和充滿智慧。

二、信任是家長對孩子最大的愛與肯定。

一個孩子感受到家長的信任,才會擁有自我肯定的能力,這種能力會給他的內心注入自律的力量,做出值得信任的行為來回報家長的信任。

而家長只有充分信任孩子,才能擁有給予孩子自由的能力。


"

常常有些家長會有類似這樣的疑惑: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不用父母管束,卻能夠不惹事、可以自覺主動學習,學習成績還特別好。可自家的孩子成天讓人操心,還總惹事,學習如果不盯著,就會出許多問題:不好好做作業,成績差,被老師投訴……

是啊,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你給孩子的自由太少了!

有人看到這裡就更不明白了:

什麼?孩子不自覺學習,愛惹事,你還要給他自由?那不就是放縱他,讓他更加無法無天,妥妥地培養出一個熊孩子嗎?

那是因為,你給孩子的不是真正的自由。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孩子的天性是愛學習的。

我們來回想一下嬰兒的成長過程,他們最原始的狀態是: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他們總是主動地、努力地去克服各種困難,學會各種動作,包括學會了語言這種複雜的工具。

我們可以看到,嬰幼兒在進行這些活動時,專注、執著且不厭其煩。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他們可以長時間專注地觀察一種現象,一個動作可以練習幾十遍甚至上百遍。例如,為了學會走路,他們興致勃勃地一遍遍地練習,不怕摔倒和受傷;為了學會說話,一次次不厭其煩地模仿發音。

他們努力克服困難,直到完全可以獨立行走和學會說話為止。這些都沒有人逼他們做,都是他們自動努力學習的結果。

這就是他們的天性。

嬰幼兒體內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策動力",引導著自己不斷地向著獨立、智慧與自由的方向奮力成長。

他們的精神世界也就是在這樣的活動中構建起來的,從周圍環境中充分吸收各種營養,漸漸形成自己的智慧和人格氣質。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是什麼原因使孩子後來害怕學習了呢?

是因為在他成長過程中,主動探索的過程被打斷,被幹擾,甚至被限制,漸漸形成了習得性無助,漸漸放棄了努力。

比如,孩子想要嘗試自己吃飯,媽媽卻擔心他吃不好,不願意看到他飯菜灑得到處都是,弄髒桌子和地板,不讓他自己吃,乾脆替他餵飯。

不僅如此,媽媽還限制孩子各種活動,怕他不安全,擔心他弄壞東西。

媽媽的這些行為,在限制了孩子自由活動的同時,也在給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

這個世界是充滿危險的,你是弱小無助的;你是個什麼也做不好的笨孩子。

這些行為在傳遞著對孩子的否定與不信任的同時,也在給孩子傳遞了“這個世界不值得信任”的信息。

這會讓孩子對未知的世界不再好奇,而是充滿了恐懼與牴觸。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一直給孩子餵飯之後,孩子就不愛吃飯了,也不會好好吃飯了。因為他們的主動性已經被你的干擾和限制消磨光了。

學習知識也是這樣,很多家長擔心孩子不會好好學習,一開始就陪著孩子做作業,盯著他,幫他糾正其中的錯誤,覺得這樣才能培養孩子學習習慣。這個過程只會讓孩子形成依賴,無法主動學習。

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已經在給孩子這樣的暗示:我不相信你是會好好學習的,沒有我的幫助和監督,你就無法搞好學習這件事的。

正是這樣一種糟糕的體驗,讓孩子漸漸失去了主動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這個愛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接納,二是信任,三是自由。

一、接納就是接受孩子本來的模樣,而不是強行改造他。

從笨拙到動作靈活,從無知到知識豐富,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首先需要學會的是接納孩子的笨拙與無知。

接納的另一種表現是尊重。

尊重孩子作為獨立的人的感受與想法,而不是要求他和我們期待的一樣,更不可能指望孩子的成長會一步到位。所以,不要代替孩子做事,讓他在主動做事的過程中學習,漸漸變得能幹和充滿智慧。

二、信任是家長對孩子最大的愛與肯定。

一個孩子感受到家長的信任,才會擁有自我肯定的能力,這種能力會給他的內心注入自律的力量,做出值得信任的行為來回報家長的信任。

而家長只有充分信任孩子,才能擁有給予孩子自由的能力。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三、自由是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營養。

給孩子自由的前提是允許,允許孩子和我們不一樣,允許孩子有犯錯和失敗的機會與體驗,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按照自己喜歡方式探索的自由。

這樣,孩子才能在各種體驗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最想做的是什麼,能做成什麼,去實現自己的最大可能性。


"

常常有些家長會有類似這樣的疑惑: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不用父母管束,卻能夠不惹事、可以自覺主動學習,學習成績還特別好。可自家的孩子成天讓人操心,還總惹事,學習如果不盯著,就會出許多問題:不好好做作業,成績差,被老師投訴……

是啊,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你給孩子的自由太少了!

有人看到這裡就更不明白了:

什麼?孩子不自覺學習,愛惹事,你還要給他自由?那不就是放縱他,讓他更加無法無天,妥妥地培養出一個熊孩子嗎?

那是因為,你給孩子的不是真正的自由。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孩子的天性是愛學習的。

我們來回想一下嬰兒的成長過程,他們最原始的狀態是: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他們總是主動地、努力地去克服各種困難,學會各種動作,包括學會了語言這種複雜的工具。

我們可以看到,嬰幼兒在進行這些活動時,專注、執著且不厭其煩。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他們可以長時間專注地觀察一種現象,一個動作可以練習幾十遍甚至上百遍。例如,為了學會走路,他們興致勃勃地一遍遍地練習,不怕摔倒和受傷;為了學會說話,一次次不厭其煩地模仿發音。

他們努力克服困難,直到完全可以獨立行走和學會說話為止。這些都沒有人逼他們做,都是他們自動努力學習的結果。

這就是他們的天性。

嬰幼兒體內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策動力",引導著自己不斷地向著獨立、智慧與自由的方向奮力成長。

他們的精神世界也就是在這樣的活動中構建起來的,從周圍環境中充分吸收各種營養,漸漸形成自己的智慧和人格氣質。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是什麼原因使孩子後來害怕學習了呢?

是因為在他成長過程中,主動探索的過程被打斷,被幹擾,甚至被限制,漸漸形成了習得性無助,漸漸放棄了努力。

比如,孩子想要嘗試自己吃飯,媽媽卻擔心他吃不好,不願意看到他飯菜灑得到處都是,弄髒桌子和地板,不讓他自己吃,乾脆替他餵飯。

不僅如此,媽媽還限制孩子各種活動,怕他不安全,擔心他弄壞東西。

媽媽的這些行為,在限制了孩子自由活動的同時,也在給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

這個世界是充滿危險的,你是弱小無助的;你是個什麼也做不好的笨孩子。

這些行為在傳遞著對孩子的否定與不信任的同時,也在給孩子傳遞了“這個世界不值得信任”的信息。

這會讓孩子對未知的世界不再好奇,而是充滿了恐懼與牴觸。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一直給孩子餵飯之後,孩子就不愛吃飯了,也不會好好吃飯了。因為他們的主動性已經被你的干擾和限制消磨光了。

學習知識也是這樣,很多家長擔心孩子不會好好學習,一開始就陪著孩子做作業,盯著他,幫他糾正其中的錯誤,覺得這樣才能培養孩子學習習慣。這個過程只會讓孩子形成依賴,無法主動學習。

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已經在給孩子這樣的暗示:我不相信你是會好好學習的,沒有我的幫助和監督,你就無法搞好學習這件事的。

正是這樣一種糟糕的體驗,讓孩子漸漸失去了主動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這個愛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接納,二是信任,三是自由。

一、接納就是接受孩子本來的模樣,而不是強行改造他。

從笨拙到動作靈活,從無知到知識豐富,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首先需要學會的是接納孩子的笨拙與無知。

接納的另一種表現是尊重。

尊重孩子作為獨立的人的感受與想法,而不是要求他和我們期待的一樣,更不可能指望孩子的成長會一步到位。所以,不要代替孩子做事,讓他在主動做事的過程中學習,漸漸變得能幹和充滿智慧。

二、信任是家長對孩子最大的愛與肯定。

一個孩子感受到家長的信任,才會擁有自我肯定的能力,這種能力會給他的內心注入自律的力量,做出值得信任的行為來回報家長的信任。

而家長只有充分信任孩子,才能擁有給予孩子自由的能力。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三、自由是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營養。

給孩子自由的前提是允許,允許孩子和我們不一樣,允許孩子有犯錯和失敗的機會與體驗,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按照自己喜歡方式探索的自由。

這樣,孩子才能在各種體驗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最想做的是什麼,能做成什麼,去實現自己的最大可能性。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信任孩子是一種愛的能力。

很多人說不能給孩子太多的自由,那等於放縱他們。這本身就是不信任孩子的一種體現。

從某種意義上說,家長對孩子的不信任,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否定。這對孩子是一種心理暗示,他們也會自我否定,覺得自己是不值得信任的,那麼孩子就一定會表現出如家長所願的“不可信任”的行為。

那些得到充分的信任、尊重和自由的孩子,才能擁有自我肯定的和自律的能力。

當一個孩子從小就沒有被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總是受到過度保護和溺愛,或提出的需求總是被忽略。他們得到的只是家長表層的愛,潛意識裡體會到的卻是父母的否定,因此很難感受到父母靈魂之愛,也很難以建立自己的精神內核,無法形成自我肯定的能力。


"

常常有些家長會有類似這樣的疑惑: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不用父母管束,卻能夠不惹事、可以自覺主動學習,學習成績還特別好。可自家的孩子成天讓人操心,還總惹事,學習如果不盯著,就會出許多問題:不好好做作業,成績差,被老師投訴……

是啊,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你給孩子的自由太少了!

有人看到這裡就更不明白了:

什麼?孩子不自覺學習,愛惹事,你還要給他自由?那不就是放縱他,讓他更加無法無天,妥妥地培養出一個熊孩子嗎?

那是因為,你給孩子的不是真正的自由。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孩子的天性是愛學習的。

我們來回想一下嬰兒的成長過程,他們最原始的狀態是: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他們總是主動地、努力地去克服各種困難,學會各種動作,包括學會了語言這種複雜的工具。

我們可以看到,嬰幼兒在進行這些活動時,專注、執著且不厭其煩。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他們可以長時間專注地觀察一種現象,一個動作可以練習幾十遍甚至上百遍。例如,為了學會走路,他們興致勃勃地一遍遍地練習,不怕摔倒和受傷;為了學會說話,一次次不厭其煩地模仿發音。

他們努力克服困難,直到完全可以獨立行走和學會說話為止。這些都沒有人逼他們做,都是他們自動努力學習的結果。

這就是他們的天性。

嬰幼兒體內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策動力",引導著自己不斷地向著獨立、智慧與自由的方向奮力成長。

他們的精神世界也就是在這樣的活動中構建起來的,從周圍環境中充分吸收各種營養,漸漸形成自己的智慧和人格氣質。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是什麼原因使孩子後來害怕學習了呢?

是因為在他成長過程中,主動探索的過程被打斷,被幹擾,甚至被限制,漸漸形成了習得性無助,漸漸放棄了努力。

比如,孩子想要嘗試自己吃飯,媽媽卻擔心他吃不好,不願意看到他飯菜灑得到處都是,弄髒桌子和地板,不讓他自己吃,乾脆替他餵飯。

不僅如此,媽媽還限制孩子各種活動,怕他不安全,擔心他弄壞東西。

媽媽的這些行為,在限制了孩子自由活動的同時,也在給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

這個世界是充滿危險的,你是弱小無助的;你是個什麼也做不好的笨孩子。

這些行為在傳遞著對孩子的否定與不信任的同時,也在給孩子傳遞了“這個世界不值得信任”的信息。

這會讓孩子對未知的世界不再好奇,而是充滿了恐懼與牴觸。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一直給孩子餵飯之後,孩子就不愛吃飯了,也不會好好吃飯了。因為他們的主動性已經被你的干擾和限制消磨光了。

學習知識也是這樣,很多家長擔心孩子不會好好學習,一開始就陪著孩子做作業,盯著他,幫他糾正其中的錯誤,覺得這樣才能培養孩子學習習慣。這個過程只會讓孩子形成依賴,無法主動學習。

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已經在給孩子這樣的暗示:我不相信你是會好好學習的,沒有我的幫助和監督,你就無法搞好學習這件事的。

正是這樣一種糟糕的體驗,讓孩子漸漸失去了主動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這個愛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接納,二是信任,三是自由。

一、接納就是接受孩子本來的模樣,而不是強行改造他。

從笨拙到動作靈活,從無知到知識豐富,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首先需要學會的是接納孩子的笨拙與無知。

接納的另一種表現是尊重。

尊重孩子作為獨立的人的感受與想法,而不是要求他和我們期待的一樣,更不可能指望孩子的成長會一步到位。所以,不要代替孩子做事,讓他在主動做事的過程中學習,漸漸變得能幹和充滿智慧。

二、信任是家長對孩子最大的愛與肯定。

一個孩子感受到家長的信任,才會擁有自我肯定的能力,這種能力會給他的內心注入自律的力量,做出值得信任的行為來回報家長的信任。

而家長只有充分信任孩子,才能擁有給予孩子自由的能力。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三、自由是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營養。

給孩子自由的前提是允許,允許孩子和我們不一樣,允許孩子有犯錯和失敗的機會與體驗,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按照自己喜歡方式探索的自由。

這樣,孩子才能在各種體驗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最想做的是什麼,能做成什麼,去實現自己的最大可能性。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信任孩子是一種愛的能力。

很多人說不能給孩子太多的自由,那等於放縱他們。這本身就是不信任孩子的一種體現。

從某種意義上說,家長對孩子的不信任,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否定。這對孩子是一種心理暗示,他們也會自我否定,覺得自己是不值得信任的,那麼孩子就一定會表現出如家長所願的“不可信任”的行為。

那些得到充分的信任、尊重和自由的孩子,才能擁有自我肯定的和自律的能力。

當一個孩子從小就沒有被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總是受到過度保護和溺愛,或提出的需求總是被忽略。他們得到的只是家長表層的愛,潛意識裡體會到的卻是父母的否定,因此很難感受到父母靈魂之愛,也很難以建立自己的精神內核,無法形成自我肯定的能力。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比如說,一個孩子從小不被允許做這做那,只被允許學習和做父母認為正確的事,他的其他慾望和需求全部被壓抑了,這種壓抑會進入到潛意識裡,形成一個個內心的空洞,漸漸就產生精神上的空虛與匱乏感。

一旦他父母沒有管著他們,這些慾望就會跑出來。孩子就會在父母看不見的地方,或沒人監督他們的時候,偷偷地跑出來放縱。

這就是為什麼一些總被管束的孩子,一旦失去管束,就開始亂來了。因為父母從來沒有給過孩子真正的自由。

孩子的低自尊是如何形成的?就是被否定和打擊出來的。一個孩子被否定得越多,自尊水平就越低。而一個低自尊的孩子是不會自律的,他們缺乏道德感和規則意識,或因為習得性無助而自暴自棄。

還有一些孩子小時候因為沒有被允許或被滿足過,長大後就會拼命的買買買,或內心總是有一種低配得感,擁有再多的錢都不敢花。其實也是一種內心匱乏和沒有安全感的表現。

這就是為什麼心理專家學者們一直強調,小時候孩子基本的物質和心理需求要儘量滿足,這樣才能讓他們感覺心裡不匱乏,長大後就不需要拼命的追求外在的物質和刺激填補內心的空洞。


"

常常有些家長會有類似這樣的疑惑: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不用父母管束,卻能夠不惹事、可以自覺主動學習,學習成績還特別好。可自家的孩子成天讓人操心,還總惹事,學習如果不盯著,就會出許多問題:不好好做作業,成績差,被老師投訴……

是啊,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你給孩子的自由太少了!

有人看到這裡就更不明白了:

什麼?孩子不自覺學習,愛惹事,你還要給他自由?那不就是放縱他,讓他更加無法無天,妥妥地培養出一個熊孩子嗎?

那是因為,你給孩子的不是真正的自由。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孩子的天性是愛學習的。

我們來回想一下嬰兒的成長過程,他們最原始的狀態是: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他們總是主動地、努力地去克服各種困難,學會各種動作,包括學會了語言這種複雜的工具。

我們可以看到,嬰幼兒在進行這些活動時,專注、執著且不厭其煩。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他們可以長時間專注地觀察一種現象,一個動作可以練習幾十遍甚至上百遍。例如,為了學會走路,他們興致勃勃地一遍遍地練習,不怕摔倒和受傷;為了學會說話,一次次不厭其煩地模仿發音。

他們努力克服困難,直到完全可以獨立行走和學會說話為止。這些都沒有人逼他們做,都是他們自動努力學習的結果。

這就是他們的天性。

嬰幼兒體內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策動力",引導著自己不斷地向著獨立、智慧與自由的方向奮力成長。

他們的精神世界也就是在這樣的活動中構建起來的,從周圍環境中充分吸收各種營養,漸漸形成自己的智慧和人格氣質。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是什麼原因使孩子後來害怕學習了呢?

是因為在他成長過程中,主動探索的過程被打斷,被幹擾,甚至被限制,漸漸形成了習得性無助,漸漸放棄了努力。

比如,孩子想要嘗試自己吃飯,媽媽卻擔心他吃不好,不願意看到他飯菜灑得到處都是,弄髒桌子和地板,不讓他自己吃,乾脆替他餵飯。

不僅如此,媽媽還限制孩子各種活動,怕他不安全,擔心他弄壞東西。

媽媽的這些行為,在限制了孩子自由活動的同時,也在給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

這個世界是充滿危險的,你是弱小無助的;你是個什麼也做不好的笨孩子。

這些行為在傳遞著對孩子的否定與不信任的同時,也在給孩子傳遞了“這個世界不值得信任”的信息。

這會讓孩子對未知的世界不再好奇,而是充滿了恐懼與牴觸。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一直給孩子餵飯之後,孩子就不愛吃飯了,也不會好好吃飯了。因為他們的主動性已經被你的干擾和限制消磨光了。

學習知識也是這樣,很多家長擔心孩子不會好好學習,一開始就陪著孩子做作業,盯著他,幫他糾正其中的錯誤,覺得這樣才能培養孩子學習習慣。這個過程只會讓孩子形成依賴,無法主動學習。

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已經在給孩子這樣的暗示:我不相信你是會好好學習的,沒有我的幫助和監督,你就無法搞好學習這件事的。

正是這樣一種糟糕的體驗,讓孩子漸漸失去了主動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這個愛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接納,二是信任,三是自由。

一、接納就是接受孩子本來的模樣,而不是強行改造他。

從笨拙到動作靈活,從無知到知識豐富,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首先需要學會的是接納孩子的笨拙與無知。

接納的另一種表現是尊重。

尊重孩子作為獨立的人的感受與想法,而不是要求他和我們期待的一樣,更不可能指望孩子的成長會一步到位。所以,不要代替孩子做事,讓他在主動做事的過程中學習,漸漸變得能幹和充滿智慧。

二、信任是家長對孩子最大的愛與肯定。

一個孩子感受到家長的信任,才會擁有自我肯定的能力,這種能力會給他的內心注入自律的力量,做出值得信任的行為來回報家長的信任。

而家長只有充分信任孩子,才能擁有給予孩子自由的能力。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三、自由是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營養。

給孩子自由的前提是允許,允許孩子和我們不一樣,允許孩子有犯錯和失敗的機會與體驗,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按照自己喜歡方式探索的自由。

這樣,孩子才能在各種體驗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最想做的是什麼,能做成什麼,去實現自己的最大可能性。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信任孩子是一種愛的能力。

很多人說不能給孩子太多的自由,那等於放縱他們。這本身就是不信任孩子的一種體現。

從某種意義上說,家長對孩子的不信任,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否定。這對孩子是一種心理暗示,他們也會自我否定,覺得自己是不值得信任的,那麼孩子就一定會表現出如家長所願的“不可信任”的行為。

那些得到充分的信任、尊重和自由的孩子,才能擁有自我肯定的和自律的能力。

當一個孩子從小就沒有被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總是受到過度保護和溺愛,或提出的需求總是被忽略。他們得到的只是家長表層的愛,潛意識裡體會到的卻是父母的否定,因此很難感受到父母靈魂之愛,也很難以建立自己的精神內核,無法形成自我肯定的能力。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比如說,一個孩子從小不被允許做這做那,只被允許學習和做父母認為正確的事,他的其他慾望和需求全部被壓抑了,這種壓抑會進入到潛意識裡,形成一個個內心的空洞,漸漸就產生精神上的空虛與匱乏感。

一旦他父母沒有管著他們,這些慾望就會跑出來。孩子就會在父母看不見的地方,或沒人監督他們的時候,偷偷地跑出來放縱。

這就是為什麼一些總被管束的孩子,一旦失去管束,就開始亂來了。因為父母從來沒有給過孩子真正的自由。

孩子的低自尊是如何形成的?就是被否定和打擊出來的。一個孩子被否定得越多,自尊水平就越低。而一個低自尊的孩子是不會自律的,他們缺乏道德感和規則意識,或因為習得性無助而自暴自棄。

還有一些孩子小時候因為沒有被允許或被滿足過,長大後就會拼命的買買買,或內心總是有一種低配得感,擁有再多的錢都不敢花。其實也是一種內心匱乏和沒有安全感的表現。

這就是為什麼心理專家學者們一直強調,小時候孩子基本的物質和心理需求要儘量滿足,這樣才能讓他們感覺心裡不匱乏,長大後就不需要拼命的追求外在的物質和刺激填補內心的空洞。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越自由越自律。

家長只有擁有信任孩子的能力,才能給予孩子真正的自由。這樣的孩子,得到的自由越多,自律的能力越強。

為什麼一些孩子可以自覺學習,因為他們得到父母充分的信任,擁有著自我肯定的能力與內心力量,因為他們小時候被允許充分地探索,保持了旺盛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蒙臺梭利說: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精神的外延。

在孩子充分自由的探索之後,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他們擁有穩定的自我精神內核,就不會被外界那些雜亂的東西所誘惑。從這一點上來說,越自由,越自律。

這就是我們說的儘可能的"允許"孩子,接納孩子,給孩子自由,這並不是放縱孩子,而是給孩子心理上的支撐感。

因為,允許孩子自由並滿足他的需求,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這是孩子價值感的體現。這樣,孩子的內在自我肯定就建立起來了,他就不再需要外在的東西來體現自己的價值感。

那些心靈獲得真正自由的人,他內心最原始的力量沒有被破壞,也沒有被侷限,也就沒有被削弱。這種力量會引導他們走向真正的自我成就之路。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常常有些家長會有類似這樣的疑惑: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不用父母管束,卻能夠不惹事、可以自覺主動學習,學習成績還特別好。可自家的孩子成天讓人操心,還總惹事,學習如果不盯著,就會出許多問題:不好好做作業,成績差,被老師投訴……

是啊,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你給孩子的自由太少了!

有人看到這裡就更不明白了:

什麼?孩子不自覺學習,愛惹事,你還要給他自由?那不就是放縱他,讓他更加無法無天,妥妥地培養出一個熊孩子嗎?

那是因為,你給孩子的不是真正的自由。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孩子的天性是愛學習的。

我們來回想一下嬰兒的成長過程,他們最原始的狀態是: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他們總是主動地、努力地去克服各種困難,學會各種動作,包括學會了語言這種複雜的工具。

我們可以看到,嬰幼兒在進行這些活動時,專注、執著且不厭其煩。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他們可以長時間專注地觀察一種現象,一個動作可以練習幾十遍甚至上百遍。例如,為了學會走路,他們興致勃勃地一遍遍地練習,不怕摔倒和受傷;為了學會說話,一次次不厭其煩地模仿發音。

他們努力克服困難,直到完全可以獨立行走和學會說話為止。這些都沒有人逼他們做,都是他們自動努力學習的結果。

這就是他們的天性。

嬰幼兒體內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策動力",引導著自己不斷地向著獨立、智慧與自由的方向奮力成長。

他們的精神世界也就是在這樣的活動中構建起來的,從周圍環境中充分吸收各種營養,漸漸形成自己的智慧和人格氣質。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是什麼原因使孩子後來害怕學習了呢?

是因為在他成長過程中,主動探索的過程被打斷,被幹擾,甚至被限制,漸漸形成了習得性無助,漸漸放棄了努力。

比如,孩子想要嘗試自己吃飯,媽媽卻擔心他吃不好,不願意看到他飯菜灑得到處都是,弄髒桌子和地板,不讓他自己吃,乾脆替他餵飯。

不僅如此,媽媽還限制孩子各種活動,怕他不安全,擔心他弄壞東西。

媽媽的這些行為,在限制了孩子自由活動的同時,也在給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

這個世界是充滿危險的,你是弱小無助的;你是個什麼也做不好的笨孩子。

這些行為在傳遞著對孩子的否定與不信任的同時,也在給孩子傳遞了“這個世界不值得信任”的信息。

這會讓孩子對未知的世界不再好奇,而是充滿了恐懼與牴觸。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一直給孩子餵飯之後,孩子就不愛吃飯了,也不會好好吃飯了。因為他們的主動性已經被你的干擾和限制消磨光了。

學習知識也是這樣,很多家長擔心孩子不會好好學習,一開始就陪著孩子做作業,盯著他,幫他糾正其中的錯誤,覺得這樣才能培養孩子學習習慣。這個過程只會讓孩子形成依賴,無法主動學習。

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已經在給孩子這樣的暗示:我不相信你是會好好學習的,沒有我的幫助和監督,你就無法搞好學習這件事的。

正是這樣一種糟糕的體驗,讓孩子漸漸失去了主動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這個愛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接納,二是信任,三是自由。

一、接納就是接受孩子本來的模樣,而不是強行改造他。

從笨拙到動作靈活,從無知到知識豐富,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首先需要學會的是接納孩子的笨拙與無知。

接納的另一種表現是尊重。

尊重孩子作為獨立的人的感受與想法,而不是要求他和我們期待的一樣,更不可能指望孩子的成長會一步到位。所以,不要代替孩子做事,讓他在主動做事的過程中學習,漸漸變得能幹和充滿智慧。

二、信任是家長對孩子最大的愛與肯定。

一個孩子感受到家長的信任,才會擁有自我肯定的能力,這種能力會給他的內心注入自律的力量,做出值得信任的行為來回報家長的信任。

而家長只有充分信任孩子,才能擁有給予孩子自由的能力。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三、自由是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營養。

給孩子自由的前提是允許,允許孩子和我們不一樣,允許孩子有犯錯和失敗的機會與體驗,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按照自己喜歡方式探索的自由。

這樣,孩子才能在各種體驗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最想做的是什麼,能做成什麼,去實現自己的最大可能性。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信任孩子是一種愛的能力。

很多人說不能給孩子太多的自由,那等於放縱他們。這本身就是不信任孩子的一種體現。

從某種意義上說,家長對孩子的不信任,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否定。這對孩子是一種心理暗示,他們也會自我否定,覺得自己是不值得信任的,那麼孩子就一定會表現出如家長所願的“不可信任”的行為。

那些得到充分的信任、尊重和自由的孩子,才能擁有自我肯定的和自律的能力。

當一個孩子從小就沒有被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總是受到過度保護和溺愛,或提出的需求總是被忽略。他們得到的只是家長表層的愛,潛意識裡體會到的卻是父母的否定,因此很難感受到父母靈魂之愛,也很難以建立自己的精神內核,無法形成自我肯定的能力。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比如說,一個孩子從小不被允許做這做那,只被允許學習和做父母認為正確的事,他的其他慾望和需求全部被壓抑了,這種壓抑會進入到潛意識裡,形成一個個內心的空洞,漸漸就產生精神上的空虛與匱乏感。

一旦他父母沒有管著他們,這些慾望就會跑出來。孩子就會在父母看不見的地方,或沒人監督他們的時候,偷偷地跑出來放縱。

這就是為什麼一些總被管束的孩子,一旦失去管束,就開始亂來了。因為父母從來沒有給過孩子真正的自由。

孩子的低自尊是如何形成的?就是被否定和打擊出來的。一個孩子被否定得越多,自尊水平就越低。而一個低自尊的孩子是不會自律的,他們缺乏道德感和規則意識,或因為習得性無助而自暴自棄。

還有一些孩子小時候因為沒有被允許或被滿足過,長大後就會拼命的買買買,或內心總是有一種低配得感,擁有再多的錢都不敢花。其實也是一種內心匱乏和沒有安全感的表現。

這就是為什麼心理專家學者們一直強調,小時候孩子基本的物質和心理需求要儘量滿足,這樣才能讓他們感覺心裡不匱乏,長大後就不需要拼命的追求外在的物質和刺激填補內心的空洞。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越自由越自律。

家長只有擁有信任孩子的能力,才能給予孩子真正的自由。這樣的孩子,得到的自由越多,自律的能力越強。

為什麼一些孩子可以自覺學習,因為他們得到父母充分的信任,擁有著自我肯定的能力與內心力量,因為他們小時候被允許充分地探索,保持了旺盛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蒙臺梭利說: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精神的外延。

在孩子充分自由的探索之後,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他們擁有穩定的自我精神內核,就不會被外界那些雜亂的東西所誘惑。從這一點上來說,越自由,越自律。

這就是我們說的儘可能的"允許"孩子,接納孩子,給孩子自由,這並不是放縱孩子,而是給孩子心理上的支撐感。

因為,允許孩子自由並滿足他的需求,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這是孩子價值感的體現。這樣,孩子的內在自我肯定就建立起來了,他就不再需要外在的東西來體現自己的價值感。

那些心靈獲得真正自由的人,他內心最原始的力量沒有被破壞,也沒有被侷限,也就沒有被削弱。這種力量會引導他們走向真正的自我成就之路。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越自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教育


[素質教育觀察]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今日推薦文章: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對照一下,你給孩子的是無條件的愛、或是無條件滿足,還是溺愛?

真正的富養是:物質上剛剛好,精神上滿滿愛

點擊鏈接閱讀更多精選好文:

感謝素粉的喜愛,素質教育觀察也為你貼心準備了這份閱讀清單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