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爭執不斷,如何才能讓孩子乖乖地配合呢?'

"

下了課,家長們來班裡接孩子放學。孩子們陸陸續續收拾好東西離開了教室。

有一個女孩還在收拾東西,傳來了她爸爸的聲音:“你能不能收拾快一點,每次就你磨蹭”

女孩沒有說話,還是不慌不忙地收拾著。

她爸爸在邊上站了一會兒,然後走到她的桌子上,拿上桌上的書就往包裡塞進去了。嘴裡還在抱怨著:“你能不能像其他同學那樣,每次提前把書包收拾好,這樣一下課就能回家了。”

女孩看到自己的書被胡亂塞進了書包,有點急了:“你把我的書弄皺了,我自己來裝”,她把塞進去的書又重新拿出來,自己一本一本地裝進了書包。

女孩在課堂和課下在我看來表現是優秀的,見面主動跟老師打招呼,在我的課堂上表現也很積極,作業和平時的檢測成績都很好,性格也溫和。我默默地在一旁整理書籍,看到平時乖巧的她跟她爸爸鬧起彆扭,我還是第一次見呢。

爸爸想要女孩每次都能夠提前收拾書包,著急回家,不知道女孩愛惜書本。女孩卻是愛惜書本,對時間沒有觀念,按照自己的節奏收拾整理,也不管爸爸是否生氣。所以就僵持了。

就如《如何說 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 孩子才肯說》裡講的:“孩子不願意跟家長合作,是因為他們和家長們在需求上存在矛盾。”

"

下了課,家長們來班裡接孩子放學。孩子們陸陸續續收拾好東西離開了教室。

有一個女孩還在收拾東西,傳來了她爸爸的聲音:“你能不能收拾快一點,每次就你磨蹭”

女孩沒有說話,還是不慌不忙地收拾著。

她爸爸在邊上站了一會兒,然後走到她的桌子上,拿上桌上的書就往包裡塞進去了。嘴裡還在抱怨著:“你能不能像其他同學那樣,每次提前把書包收拾好,這樣一下課就能回家了。”

女孩看到自己的書被胡亂塞進了書包,有點急了:“你把我的書弄皺了,我自己來裝”,她把塞進去的書又重新拿出來,自己一本一本地裝進了書包。

女孩在課堂和課下在我看來表現是優秀的,見面主動跟老師打招呼,在我的課堂上表現也很積極,作業和平時的檢測成績都很好,性格也溫和。我默默地在一旁整理書籍,看到平時乖巧的她跟她爸爸鬧起彆扭,我還是第一次見呢。

爸爸想要女孩每次都能夠提前收拾書包,著急回家,不知道女孩愛惜書本。女孩卻是愛惜書本,對時間沒有觀念,按照自己的節奏收拾整理,也不管爸爸是否生氣。所以就僵持了。

就如《如何說 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 孩子才肯說》裡講的:“孩子不願意跟家長合作,是因為他們和家長們在需求上存在矛盾。”

父母與孩子爭執不斷,如何才能讓孩子乖乖地配合呢?

封面自拍

一.父母與孩子的需求

成人需要的是外表整潔、講究秩序、懂禮貌、按流程辦事。孩子可不在意這些。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聽話就是孝順,不聽話就是大逆不道。父母在與孩子交流時,總是帶著質問和命令,但是孩子需要平等地進行交流。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無所不能,無所不精,在各個方面都能勝人一籌。父母教育觀念和思想無意中就把孩子當成了“考試機器”,對孩子寄予了過高的期望,讓孩子“壓力山大”。

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對世界好奇,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他們想要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

面對一個未成年人,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兒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你必須要把他當作一個人來平等對待,而不是當作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二、為什麼父母的態度越強烈,孩子越是反抗。

大人們總是想花很多時間和精力調教孩子,讓他們的行為符合規範。在生活中有很多熟悉的話語,如果假想你是一個孩子,當你的父母對你說出這些話是什麼樣的感受呢?

“這個不能放嘴裡,小心被毒死”

“這個題你怎麼又做錯了,我都跟你說過多少遍了,怎麼還在錯呢?你太笨了”

“穿上秋褲,要不等你老了腿就廢了”

“你快點走,我給你一分鐘,你要再不過來,我就自己走了”

“這兒是你亂畫的地方嗎?”

“你就會哭,也不自己想想自己錯在哪裡,還有臉哭”

“衣服髒成這樣了,趕緊去洗了,快去!”

“我這麼做還不是為了你”

…….

當你因為做錯題被責備的時候,會不會懷疑是自己太笨而氣餒呢?

當你被命令穿秋褲的時候,有沒有想著“我就是不想穿”;

當你聽到父母“都是為了你”控訴的時候,心裡會不會內疚呢,現在有時候我一想到我父母為了撫養我們長大,滿臉皺紋兩,我心裡總有說不出的滋味。

當你的父母說“我丟下你就走了”的威脅,你心裡會不會有恐慌呢?

當你們話語裡充溢著對孩子的責備,命令,威脅,控訴,比較,警告等等,想一想在真實生活中的孩子會是什麼樣的心情呢?

如果孩子屈從於“笨蛋”、“粗心”這樣的語言時,他受到的傷害是雙倍的,語言是具有殺傷力的,也有時間延續性。最糟糕的是,將來的某一天,他會用這樣的語言反過來傷害自己。

我們的態度強硬地要求孩子“按我說的去做”,孩子的態度變成“我就要幹我想幹的”,於是爭吵就不可避免了。

三.怎麼做才能贏得孩子的配合?尊重孩子是合作的開始。

孫儷最經典的育兒段子便是“一個橘子的故事”。

有一次,兒子等等去探媽媽的班,等等拿起一個橘子問:媽媽,為什麼橘子不能拿來就吃,而要剝皮呢?

孫儷說:“這是告訴你,你想要的好東西,不是伸手就來的,是要付出相應勞動的。”

“等等,你知道嗎?橘子的果肉長成一小瓣一小瓣是什麼用意嗎?”孫儷反問等等。聽媽媽這麼一問,等等來了興趣,趕緊問媽媽是何用意?孫儷說:“它是在告訴你,好東西不能獨自享用,要懂得與人分享。如果你手中有一個橘子,那就要懂得把橘子分成一小瓣一小瓣,與大家一起分享。”

“我知道該怎麼做了,媽媽!”等等一邊說一邊去把橘子分給叔叔阿姨們。

一個小小的橘子,卻讓孩子懂得了分享的大道理。

孔融讓梨的故事相信大家耳熟能詳,大梨應該讓給哥哥弟弟吃,也被人津津樂道。現實中很多父母也會讓孩子去分享一些東西,比如,有親戚朋友來家裡做客的時候,他們都會給孩子帶來一些好吃的,如果自家孩子爭搶著要大的挑這個揀那個,很多父母會呵斥孩子:“你怎麼這麼不懂事,不知道讓客人先挑”。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會停止手中的爭搶,但是當他看到自己喜歡的被人挑走,心裡不服氣。

許多父母花了大把時間對孩子說教訓斥,效果卻往往不如尊重孩子,主動贏得孩子的合作,並讓孩子體會到其中的樂趣。

可以從三個方面尊重孩子來贏得孩子的合作。

1.描述你所看見的問題

描述你看所看到的,不要帶自己的感情色彩去指責和埋怨孩子。

天要下雨了,“我們需要收一下”,而不是“你趕緊去收一下”

地板溼了,“我們來擦擦吧”,而不是“你去拿布過來擦一下”

牛奶灑在身上了,“我們需要紙巾”,而不是“你怎麼喝的,都弄衣服上了”

發現了嗎?加上“你”以後,讓人覺得被埋怨,容易產生牴觸情緒。所以,我們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可以將人稱用“我們”替代“你”。

2.說出你的感受

有時候去超市會遇到這樣的場景,孩子喜歡在超市裡跑來跑去,後面會聽到父母很大的呵斥聲“別跑了!”孩子不以為意,家長聲音又提高了一倍:“跟你說別跑了,還跑!”,家長用力地拽住孩子,孩子在掙脫。

遇到這種場景,家長可以對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你總是在超市裡跑來跑去,讓我很擔心,這讓我很不舒服。因為超市裡人太多,你容易被撞倒,我擔心你受傷。”

孩子在意家長的感受,也會去配合家長,促進孩子與我們合作。

3.寫便條

便條就像是送給孩子的一個禮物,讓他可以一直享用。不管孩子認不認字,他們都期望收到小便條。有人說:“便條就像收到一位朋友的來信”,孩子們會饒有興致地解讀便條上父母的需求,有些孩子認為便條省去了父母對著自己的大聲嚷嚷。父母在寫便條的時候,也會斟酌自己的語氣和情緒。

當孩子的感受得到尊重後,他們也會尊重大人的感受,照顧父母的情緒,更好地與父母合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