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首先要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

不完美媽媽 玩具 文章 新聞 尼莫媽媽育兒師 2019-09-13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朋友小林來和我抱怨,說自家的小孩子貌似真的成了別人眼中的"熊孩子",鼕鼕從小就是被慣到大,現在有時講道理都不聽的節奏。小林說:"上次我們一家人帶著侄子丁丁一起去超市買東西,那個時候超市剛好有打折活動,人來人往的,很是熱鬧。"

小林說鼕鼕平時去超市都是挑來挑去,這次他看上了玩具汽車,雖然打折,但是價格還是很貴的,鼕鼕想要買,小林覺得很不實際,就說:"不要了,這個太貴了,而且家裡已經有很多玩具了,要的話我們下次去別的地方再買哈!"鼕鼕聽完就不高興,喊著說:"我就要!我就要!買,趕緊給我買啦!"

到最後,鼕鼕還想賴在地上不走了,最後還是爺爺奶奶把孩子哄走,買了一些零食才肯罷休,小林當時被氣得話都不想多說幾句,只是心裡疑惑:孩子為什麼現在變成這樣?

小林就問道:"你說說為什麼孩子可以為了玩具就在那裡撒潑,我現在都不知道要怎樣去管教他,現在是不是太遲了點?"

其實從上面東東的行為,我們可以發現孩子是缺乏規則意識,在公共場合沒有注意到他人的存在或是自己可能給他人造成的其他影響,簡單地來說就是"邊界意識模糊"或是"沒有邊界意識",無法很好地遵守社會規則,容易帶來負面影響。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朋友小林來和我抱怨,說自家的小孩子貌似真的成了別人眼中的"熊孩子",鼕鼕從小就是被慣到大,現在有時講道理都不聽的節奏。小林說:"上次我們一家人帶著侄子丁丁一起去超市買東西,那個時候超市剛好有打折活動,人來人往的,很是熱鬧。"

小林說鼕鼕平時去超市都是挑來挑去,這次他看上了玩具汽車,雖然打折,但是價格還是很貴的,鼕鼕想要買,小林覺得很不實際,就說:"不要了,這個太貴了,而且家裡已經有很多玩具了,要的話我們下次去別的地方再買哈!"鼕鼕聽完就不高興,喊著說:"我就要!我就要!買,趕緊給我買啦!"

到最後,鼕鼕還想賴在地上不走了,最後還是爺爺奶奶把孩子哄走,買了一些零食才肯罷休,小林當時被氣得話都不想多說幾句,只是心裡疑惑:孩子為什麼現在變成這樣?

小林就問道:"你說說為什麼孩子可以為了玩具就在那裡撒潑,我現在都不知道要怎樣去管教他,現在是不是太遲了點?"

其實從上面東東的行為,我們可以發現孩子是缺乏規則意識,在公共場合沒有注意到他人的存在或是自己可能給他人造成的其他影響,簡單地來說就是"邊界意識模糊"或是"沒有邊界意識",無法很好地遵守社會規則,容易帶來負面影響。

如何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首先要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

另外,我們可以看出東東這樣的行為其實都是父母或是長輩過分溺愛導致,對於孩子的要求都是"有求必應",造成孩子沒有正確地區分"你我",也不清楚自己的權利和責任,總是"以自我為中心"。

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有些孩子貌似天生"自來熟",到了親戚或是父母朋友家裡都是像在自己家裡一樣,在家裡跑來跑去,高興地喊叫,最重要的是很喜歡到處"探索",總是各種翻箱倒櫃找東西,如果是小寶寶可能大家都不會計較那麼多,但是是個三四歲的小孩子一直這樣子,大家可能就會有點奇怪了,有時孩子還跑進別人家的廚房、臥室或是書房,這就侵犯了別人的私人空間了。

孩子這樣"無拘無束"的行為其實也是邊界意識模糊的表現,不懂得尊重別人的私人空間和領域,沒有得到別人的允許就肆意的探索,很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這對於孩子的交際會產生負面影響。

邊界意識能夠讓孩子分清"你我",也能讓孩子明白、遵守規則,那麼邊界意識究竟是什麼?如何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父母又該如何引導孩子去建立良好的交際呢?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朋友小林來和我抱怨,說自家的小孩子貌似真的成了別人眼中的"熊孩子",鼕鼕從小就是被慣到大,現在有時講道理都不聽的節奏。小林說:"上次我們一家人帶著侄子丁丁一起去超市買東西,那個時候超市剛好有打折活動,人來人往的,很是熱鬧。"

小林說鼕鼕平時去超市都是挑來挑去,這次他看上了玩具汽車,雖然打折,但是價格還是很貴的,鼕鼕想要買,小林覺得很不實際,就說:"不要了,這個太貴了,而且家裡已經有很多玩具了,要的話我們下次去別的地方再買哈!"鼕鼕聽完就不高興,喊著說:"我就要!我就要!買,趕緊給我買啦!"

到最後,鼕鼕還想賴在地上不走了,最後還是爺爺奶奶把孩子哄走,買了一些零食才肯罷休,小林當時被氣得話都不想多說幾句,只是心裡疑惑:孩子為什麼現在變成這樣?

小林就問道:"你說說為什麼孩子可以為了玩具就在那裡撒潑,我現在都不知道要怎樣去管教他,現在是不是太遲了點?"

其實從上面東東的行為,我們可以發現孩子是缺乏規則意識,在公共場合沒有注意到他人的存在或是自己可能給他人造成的其他影響,簡單地來說就是"邊界意識模糊"或是"沒有邊界意識",無法很好地遵守社會規則,容易帶來負面影響。

如何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首先要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

另外,我們可以看出東東這樣的行為其實都是父母或是長輩過分溺愛導致,對於孩子的要求都是"有求必應",造成孩子沒有正確地區分"你我",也不清楚自己的權利和責任,總是"以自我為中心"。

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有些孩子貌似天生"自來熟",到了親戚或是父母朋友家裡都是像在自己家裡一樣,在家裡跑來跑去,高興地喊叫,最重要的是很喜歡到處"探索",總是各種翻箱倒櫃找東西,如果是小寶寶可能大家都不會計較那麼多,但是是個三四歲的小孩子一直這樣子,大家可能就會有點奇怪了,有時孩子還跑進別人家的廚房、臥室或是書房,這就侵犯了別人的私人空間了。

孩子這樣"無拘無束"的行為其實也是邊界意識模糊的表現,不懂得尊重別人的私人空間和領域,沒有得到別人的允許就肆意的探索,很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這對於孩子的交際會產生負面影響。

邊界意識能夠讓孩子分清"你我",也能讓孩子明白、遵守規則,那麼邊界意識究竟是什麼?如何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父母又該如何引導孩子去建立良好的交際呢?

如何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首先要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

論"邊界意識"

現在關於"熊孩子"的新聞層出不窮,在飛機、高鐵上哭鬧,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或是總是不管不顧地打擾到別人,隨意翻動別人的物品等等,而他們的父母總是束手無策,或是直接無視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其實這就是孩子"邊界意識"淡薄的表現,那麼什麼是"邊界意識"?

所謂"邊界意識",也就是邊界感,就是指自我界限,即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之間的責任和權利範圍,在保護自己的個人和私人空間不受侵犯的情況下,也不會侵犯別人的空間。

其實,人與人之間確實需要保留"邊界感",這不僅是大人的相處法則,也是小孩子需要從小培養的一種意識。邊界,並不是簡單的"疏離",也不是拒他人於千里之外,而是不逾矩、不侵犯,有底線、懂進退,這需要從小培養。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朋友小林來和我抱怨,說自家的小孩子貌似真的成了別人眼中的"熊孩子",鼕鼕從小就是被慣到大,現在有時講道理都不聽的節奏。小林說:"上次我們一家人帶著侄子丁丁一起去超市買東西,那個時候超市剛好有打折活動,人來人往的,很是熱鬧。"

小林說鼕鼕平時去超市都是挑來挑去,這次他看上了玩具汽車,雖然打折,但是價格還是很貴的,鼕鼕想要買,小林覺得很不實際,就說:"不要了,這個太貴了,而且家裡已經有很多玩具了,要的話我們下次去別的地方再買哈!"鼕鼕聽完就不高興,喊著說:"我就要!我就要!買,趕緊給我買啦!"

到最後,鼕鼕還想賴在地上不走了,最後還是爺爺奶奶把孩子哄走,買了一些零食才肯罷休,小林當時被氣得話都不想多說幾句,只是心裡疑惑:孩子為什麼現在變成這樣?

小林就問道:"你說說為什麼孩子可以為了玩具就在那裡撒潑,我現在都不知道要怎樣去管教他,現在是不是太遲了點?"

其實從上面東東的行為,我們可以發現孩子是缺乏規則意識,在公共場合沒有注意到他人的存在或是自己可能給他人造成的其他影響,簡單地來說就是"邊界意識模糊"或是"沒有邊界意識",無法很好地遵守社會規則,容易帶來負面影響。

如何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首先要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

另外,我們可以看出東東這樣的行為其實都是父母或是長輩過分溺愛導致,對於孩子的要求都是"有求必應",造成孩子沒有正確地區分"你我",也不清楚自己的權利和責任,總是"以自我為中心"。

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有些孩子貌似天生"自來熟",到了親戚或是父母朋友家裡都是像在自己家裡一樣,在家裡跑來跑去,高興地喊叫,最重要的是很喜歡到處"探索",總是各種翻箱倒櫃找東西,如果是小寶寶可能大家都不會計較那麼多,但是是個三四歲的小孩子一直這樣子,大家可能就會有點奇怪了,有時孩子還跑進別人家的廚房、臥室或是書房,這就侵犯了別人的私人空間了。

孩子這樣"無拘無束"的行為其實也是邊界意識模糊的表現,不懂得尊重別人的私人空間和領域,沒有得到別人的允許就肆意的探索,很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這對於孩子的交際會產生負面影響。

邊界意識能夠讓孩子分清"你我",也能讓孩子明白、遵守規則,那麼邊界意識究竟是什麼?如何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父母又該如何引導孩子去建立良好的交際呢?

如何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首先要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

論"邊界意識"

現在關於"熊孩子"的新聞層出不窮,在飛機、高鐵上哭鬧,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或是總是不管不顧地打擾到別人,隨意翻動別人的物品等等,而他們的父母總是束手無策,或是直接無視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其實這就是孩子"邊界意識"淡薄的表現,那麼什麼是"邊界意識"?

所謂"邊界意識",也就是邊界感,就是指自我界限,即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之間的責任和權利範圍,在保護自己的個人和私人空間不受侵犯的情況下,也不會侵犯別人的空間。

其實,人與人之間確實需要保留"邊界感",這不僅是大人的相處法則,也是小孩子需要從小培養的一種意識。邊界,並不是簡單的"疏離",也不是拒他人於千里之外,而是不逾矩、不侵犯,有底線、懂進退,這需要從小培養。

如何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首先要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

那麼,邊界意識究竟包含什麼呢?其實這個概念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即自我邊界和他人邊界。

  • 自我邊界。

擁有自我邊界意識,也就是孩子能夠明白自己的權利和責任,那麼孩子就容易形成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能夠更好地掌握自我保護能力。

孩子有了"自我邊界"意識,就能清楚地明白哪些是需要自己做的、是自己承擔的責任,不會說被外界環境牽著走,也不會總是推脫或是無視自己的責任,有利於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責任意識的培養。

但是有時孩子出現錯誤的"自我邊界"行為,例如推開其他小朋友、不願意和他人分享等,父母都要好好引導孩子,讓他們明白如何處理這些問題。

  • 他人邊界。

他人邊界,也就是孩子需要注意的規則和規定,也就是社會共同的道德或是行為規範。孩子清楚地明白他人邊界,也就是說孩子能夠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不會總是侵犯別人或是挑戰別人的忍耐極限,這樣的孩子更容易融入社交圈子,受到大家的歡迎。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朋友小林來和我抱怨,說自家的小孩子貌似真的成了別人眼中的"熊孩子",鼕鼕從小就是被慣到大,現在有時講道理都不聽的節奏。小林說:"上次我們一家人帶著侄子丁丁一起去超市買東西,那個時候超市剛好有打折活動,人來人往的,很是熱鬧。"

小林說鼕鼕平時去超市都是挑來挑去,這次他看上了玩具汽車,雖然打折,但是價格還是很貴的,鼕鼕想要買,小林覺得很不實際,就說:"不要了,這個太貴了,而且家裡已經有很多玩具了,要的話我們下次去別的地方再買哈!"鼕鼕聽完就不高興,喊著說:"我就要!我就要!買,趕緊給我買啦!"

到最後,鼕鼕還想賴在地上不走了,最後還是爺爺奶奶把孩子哄走,買了一些零食才肯罷休,小林當時被氣得話都不想多說幾句,只是心裡疑惑:孩子為什麼現在變成這樣?

小林就問道:"你說說為什麼孩子可以為了玩具就在那裡撒潑,我現在都不知道要怎樣去管教他,現在是不是太遲了點?"

其實從上面東東的行為,我們可以發現孩子是缺乏規則意識,在公共場合沒有注意到他人的存在或是自己可能給他人造成的其他影響,簡單地來說就是"邊界意識模糊"或是"沒有邊界意識",無法很好地遵守社會規則,容易帶來負面影響。

如何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首先要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

另外,我們可以看出東東這樣的行為其實都是父母或是長輩過分溺愛導致,對於孩子的要求都是"有求必應",造成孩子沒有正確地區分"你我",也不清楚自己的權利和責任,總是"以自我為中心"。

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有些孩子貌似天生"自來熟",到了親戚或是父母朋友家裡都是像在自己家裡一樣,在家裡跑來跑去,高興地喊叫,最重要的是很喜歡到處"探索",總是各種翻箱倒櫃找東西,如果是小寶寶可能大家都不會計較那麼多,但是是個三四歲的小孩子一直這樣子,大家可能就會有點奇怪了,有時孩子還跑進別人家的廚房、臥室或是書房,這就侵犯了別人的私人空間了。

孩子這樣"無拘無束"的行為其實也是邊界意識模糊的表現,不懂得尊重別人的私人空間和領域,沒有得到別人的允許就肆意的探索,很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這對於孩子的交際會產生負面影響。

邊界意識能夠讓孩子分清"你我",也能讓孩子明白、遵守規則,那麼邊界意識究竟是什麼?如何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父母又該如何引導孩子去建立良好的交際呢?

如何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首先要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

論"邊界意識"

現在關於"熊孩子"的新聞層出不窮,在飛機、高鐵上哭鬧,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或是總是不管不顧地打擾到別人,隨意翻動別人的物品等等,而他們的父母總是束手無策,或是直接無視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其實這就是孩子"邊界意識"淡薄的表現,那麼什麼是"邊界意識"?

所謂"邊界意識",也就是邊界感,就是指自我界限,即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之間的責任和權利範圍,在保護自己的個人和私人空間不受侵犯的情況下,也不會侵犯別人的空間。

其實,人與人之間確實需要保留"邊界感",這不僅是大人的相處法則,也是小孩子需要從小培養的一種意識。邊界,並不是簡單的"疏離",也不是拒他人於千里之外,而是不逾矩、不侵犯,有底線、懂進退,這需要從小培養。

如何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首先要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

那麼,邊界意識究竟包含什麼呢?其實這個概念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即自我邊界和他人邊界。

  • 自我邊界。

擁有自我邊界意識,也就是孩子能夠明白自己的權利和責任,那麼孩子就容易形成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能夠更好地掌握自我保護能力。

孩子有了"自我邊界"意識,就能清楚地明白哪些是需要自己做的、是自己承擔的責任,不會說被外界環境牽著走,也不會總是推脫或是無視自己的責任,有利於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責任意識的培養。

但是有時孩子出現錯誤的"自我邊界"行為,例如推開其他小朋友、不願意和他人分享等,父母都要好好引導孩子,讓他們明白如何處理這些問題。

  • 他人邊界。

他人邊界,也就是孩子需要注意的規則和規定,也就是社會共同的道德或是行為規範。孩子清楚地明白他人邊界,也就是說孩子能夠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不會總是侵犯別人或是挑戰別人的忍耐極限,這樣的孩子更容易融入社交圈子,受到大家的歡迎。

如何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首先要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

如何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幫助孩子建立邊界意識很重要,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能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更重要的是引導孩子學習如何去與周邊的人相處,讓孩子能夠擁有良好的交際關係,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呢?

  • 把握好關鍵時期。

雖然在孩童和青春期都是比較叛逆或是問題頻發期,但是孩子的這些行為正是他們在將"自我"和"他人"進行區分的表現,這個時間需要父母多點耐心和寬容,引導孩子建立起自尊、同理心的意識,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 父母要尊重、愛護孩子。

只有孩子自己得到足夠的尊重、理解和愛護,孩子才能推己及人,學會如何去對待他人。因此,當孩子逐漸長大,自我意識萌芽,父母就要尊重孩子,給孩子自己獨立的生活空間,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的隱私;不要剝奪孩子的選擇權、物品所有權和話語權,這些能夠讓孩子確立"自我邊界",學習去管理自己的學習、生活和時間。

  • 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

父母不要總是包辦一切,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明確孩子在家庭中應當承擔的責任,這是孩子學習獨立能力的過程,也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和責任心的必經階段,不要總是擔心或是責怪孩子做不好,這是個過程,需要父母多點耐心和信任。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朋友小林來和我抱怨,說自家的小孩子貌似真的成了別人眼中的"熊孩子",鼕鼕從小就是被慣到大,現在有時講道理都不聽的節奏。小林說:"上次我們一家人帶著侄子丁丁一起去超市買東西,那個時候超市剛好有打折活動,人來人往的,很是熱鬧。"

小林說鼕鼕平時去超市都是挑來挑去,這次他看上了玩具汽車,雖然打折,但是價格還是很貴的,鼕鼕想要買,小林覺得很不實際,就說:"不要了,這個太貴了,而且家裡已經有很多玩具了,要的話我們下次去別的地方再買哈!"鼕鼕聽完就不高興,喊著說:"我就要!我就要!買,趕緊給我買啦!"

到最後,鼕鼕還想賴在地上不走了,最後還是爺爺奶奶把孩子哄走,買了一些零食才肯罷休,小林當時被氣得話都不想多說幾句,只是心裡疑惑:孩子為什麼現在變成這樣?

小林就問道:"你說說為什麼孩子可以為了玩具就在那裡撒潑,我現在都不知道要怎樣去管教他,現在是不是太遲了點?"

其實從上面東東的行為,我們可以發現孩子是缺乏規則意識,在公共場合沒有注意到他人的存在或是自己可能給他人造成的其他影響,簡單地來說就是"邊界意識模糊"或是"沒有邊界意識",無法很好地遵守社會規則,容易帶來負面影響。

如何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首先要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

另外,我們可以看出東東這樣的行為其實都是父母或是長輩過分溺愛導致,對於孩子的要求都是"有求必應",造成孩子沒有正確地區分"你我",也不清楚自己的權利和責任,總是"以自我為中心"。

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有些孩子貌似天生"自來熟",到了親戚或是父母朋友家裡都是像在自己家裡一樣,在家裡跑來跑去,高興地喊叫,最重要的是很喜歡到處"探索",總是各種翻箱倒櫃找東西,如果是小寶寶可能大家都不會計較那麼多,但是是個三四歲的小孩子一直這樣子,大家可能就會有點奇怪了,有時孩子還跑進別人家的廚房、臥室或是書房,這就侵犯了別人的私人空間了。

孩子這樣"無拘無束"的行為其實也是邊界意識模糊的表現,不懂得尊重別人的私人空間和領域,沒有得到別人的允許就肆意的探索,很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這對於孩子的交際會產生負面影響。

邊界意識能夠讓孩子分清"你我",也能讓孩子明白、遵守規則,那麼邊界意識究竟是什麼?如何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父母又該如何引導孩子去建立良好的交際呢?

如何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首先要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

論"邊界意識"

現在關於"熊孩子"的新聞層出不窮,在飛機、高鐵上哭鬧,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或是總是不管不顧地打擾到別人,隨意翻動別人的物品等等,而他們的父母總是束手無策,或是直接無視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其實這就是孩子"邊界意識"淡薄的表現,那麼什麼是"邊界意識"?

所謂"邊界意識",也就是邊界感,就是指自我界限,即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之間的責任和權利範圍,在保護自己的個人和私人空間不受侵犯的情況下,也不會侵犯別人的空間。

其實,人與人之間確實需要保留"邊界感",這不僅是大人的相處法則,也是小孩子需要從小培養的一種意識。邊界,並不是簡單的"疏離",也不是拒他人於千里之外,而是不逾矩、不侵犯,有底線、懂進退,這需要從小培養。

如何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首先要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

那麼,邊界意識究竟包含什麼呢?其實這個概念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即自我邊界和他人邊界。

  • 自我邊界。

擁有自我邊界意識,也就是孩子能夠明白自己的權利和責任,那麼孩子就容易形成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能夠更好地掌握自我保護能力。

孩子有了"自我邊界"意識,就能清楚地明白哪些是需要自己做的、是自己承擔的責任,不會說被外界環境牽著走,也不會總是推脫或是無視自己的責任,有利於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責任意識的培養。

但是有時孩子出現錯誤的"自我邊界"行為,例如推開其他小朋友、不願意和他人分享等,父母都要好好引導孩子,讓他們明白如何處理這些問題。

  • 他人邊界。

他人邊界,也就是孩子需要注意的規則和規定,也就是社會共同的道德或是行為規範。孩子清楚地明白他人邊界,也就是說孩子能夠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不會總是侵犯別人或是挑戰別人的忍耐極限,這樣的孩子更容易融入社交圈子,受到大家的歡迎。

如何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首先要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

如何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幫助孩子建立邊界意識很重要,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能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更重要的是引導孩子學習如何去與周邊的人相處,讓孩子能夠擁有良好的交際關係,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呢?

  • 把握好關鍵時期。

雖然在孩童和青春期都是比較叛逆或是問題頻發期,但是孩子的這些行為正是他們在將"自我"和"他人"進行區分的表現,這個時間需要父母多點耐心和寬容,引導孩子建立起自尊、同理心的意識,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 父母要尊重、愛護孩子。

只有孩子自己得到足夠的尊重、理解和愛護,孩子才能推己及人,學會如何去對待他人。因此,當孩子逐漸長大,自我意識萌芽,父母就要尊重孩子,給孩子自己獨立的生活空間,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的隱私;不要剝奪孩子的選擇權、物品所有權和話語權,這些能夠讓孩子確立"自我邊界",學習去管理自己的學習、生活和時間。

  • 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

父母不要總是包辦一切,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明確孩子在家庭中應當承擔的責任,這是孩子學習獨立能力的過程,也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和責任心的必經階段,不要總是擔心或是責怪孩子做不好,這是個過程,需要父母多點耐心和信任。

如何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首先要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

引導孩子建立良好"交際圈"

幫助孩子建立邊界意識,能讓孩子在與家人、社會其他人群的相處中更加輕鬆自由,能保護孩子的權利,也不會侵犯到他人,那麼,應當如何引導孩子去建立自己的交際圈呢?

  • 引導孩子明確"自我邊界"。

在日常生活中尊重、愛護孩子,讓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也讓孩子明白自身的權利,例如身體、物品和選擇權的,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控制自己。引導孩子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優缺點,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明確自我界限。弄清楚自己的底線在哪裡,哪些可以接受,哪些難以忍受,學會拒絕和說"不"。

  • 幫助孩子瞭解"他人邊界"。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要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學會去理解和尊重他人,不要隨意侵犯或是窺探別人的隱私,例如不要總是過於熱情、過分干涉別人的事情,不要總是否定別人的想法,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等。在教導孩子學會說"不"的同時,讓孩子明白別人也有說"不"的權利。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朋友小林來和我抱怨,說自家的小孩子貌似真的成了別人眼中的"熊孩子",鼕鼕從小就是被慣到大,現在有時講道理都不聽的節奏。小林說:"上次我們一家人帶著侄子丁丁一起去超市買東西,那個時候超市剛好有打折活動,人來人往的,很是熱鬧。"

小林說鼕鼕平時去超市都是挑來挑去,這次他看上了玩具汽車,雖然打折,但是價格還是很貴的,鼕鼕想要買,小林覺得很不實際,就說:"不要了,這個太貴了,而且家裡已經有很多玩具了,要的話我們下次去別的地方再買哈!"鼕鼕聽完就不高興,喊著說:"我就要!我就要!買,趕緊給我買啦!"

到最後,鼕鼕還想賴在地上不走了,最後還是爺爺奶奶把孩子哄走,買了一些零食才肯罷休,小林當時被氣得話都不想多說幾句,只是心裡疑惑:孩子為什麼現在變成這樣?

小林就問道:"你說說為什麼孩子可以為了玩具就在那裡撒潑,我現在都不知道要怎樣去管教他,現在是不是太遲了點?"

其實從上面東東的行為,我們可以發現孩子是缺乏規則意識,在公共場合沒有注意到他人的存在或是自己可能給他人造成的其他影響,簡單地來說就是"邊界意識模糊"或是"沒有邊界意識",無法很好地遵守社會規則,容易帶來負面影響。

如何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首先要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

另外,我們可以看出東東這樣的行為其實都是父母或是長輩過分溺愛導致,對於孩子的要求都是"有求必應",造成孩子沒有正確地區分"你我",也不清楚自己的權利和責任,總是"以自我為中心"。

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有些孩子貌似天生"自來熟",到了親戚或是父母朋友家裡都是像在自己家裡一樣,在家裡跑來跑去,高興地喊叫,最重要的是很喜歡到處"探索",總是各種翻箱倒櫃找東西,如果是小寶寶可能大家都不會計較那麼多,但是是個三四歲的小孩子一直這樣子,大家可能就會有點奇怪了,有時孩子還跑進別人家的廚房、臥室或是書房,這就侵犯了別人的私人空間了。

孩子這樣"無拘無束"的行為其實也是邊界意識模糊的表現,不懂得尊重別人的私人空間和領域,沒有得到別人的允許就肆意的探索,很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這對於孩子的交際會產生負面影響。

邊界意識能夠讓孩子分清"你我",也能讓孩子明白、遵守規則,那麼邊界意識究竟是什麼?如何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父母又該如何引導孩子去建立良好的交際呢?

如何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首先要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

論"邊界意識"

現在關於"熊孩子"的新聞層出不窮,在飛機、高鐵上哭鬧,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或是總是不管不顧地打擾到別人,隨意翻動別人的物品等等,而他們的父母總是束手無策,或是直接無視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其實這就是孩子"邊界意識"淡薄的表現,那麼什麼是"邊界意識"?

所謂"邊界意識",也就是邊界感,就是指自我界限,即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之間的責任和權利範圍,在保護自己的個人和私人空間不受侵犯的情況下,也不會侵犯別人的空間。

其實,人與人之間確實需要保留"邊界感",這不僅是大人的相處法則,也是小孩子需要從小培養的一種意識。邊界,並不是簡單的"疏離",也不是拒他人於千里之外,而是不逾矩、不侵犯,有底線、懂進退,這需要從小培養。

如何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首先要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

那麼,邊界意識究竟包含什麼呢?其實這個概念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即自我邊界和他人邊界。

  • 自我邊界。

擁有自我邊界意識,也就是孩子能夠明白自己的權利和責任,那麼孩子就容易形成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能夠更好地掌握自我保護能力。

孩子有了"自我邊界"意識,就能清楚地明白哪些是需要自己做的、是自己承擔的責任,不會說被外界環境牽著走,也不會總是推脫或是無視自己的責任,有利於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責任意識的培養。

但是有時孩子出現錯誤的"自我邊界"行為,例如推開其他小朋友、不願意和他人分享等,父母都要好好引導孩子,讓他們明白如何處理這些問題。

  • 他人邊界。

他人邊界,也就是孩子需要注意的規則和規定,也就是社會共同的道德或是行為規範。孩子清楚地明白他人邊界,也就是說孩子能夠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不會總是侵犯別人或是挑戰別人的忍耐極限,這樣的孩子更容易融入社交圈子,受到大家的歡迎。

如何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首先要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

如何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幫助孩子建立邊界意識很重要,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能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更重要的是引導孩子學習如何去與周邊的人相處,讓孩子能夠擁有良好的交際關係,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呢?

  • 把握好關鍵時期。

雖然在孩童和青春期都是比較叛逆或是問題頻發期,但是孩子的這些行為正是他們在將"自我"和"他人"進行區分的表現,這個時間需要父母多點耐心和寬容,引導孩子建立起自尊、同理心的意識,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 父母要尊重、愛護孩子。

只有孩子自己得到足夠的尊重、理解和愛護,孩子才能推己及人,學會如何去對待他人。因此,當孩子逐漸長大,自我意識萌芽,父母就要尊重孩子,給孩子自己獨立的生活空間,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的隱私;不要剝奪孩子的選擇權、物品所有權和話語權,這些能夠讓孩子確立"自我邊界",學習去管理自己的學習、生活和時間。

  • 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

父母不要總是包辦一切,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明確孩子在家庭中應當承擔的責任,這是孩子學習獨立能力的過程,也是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和責任心的必經階段,不要總是擔心或是責怪孩子做不好,這是個過程,需要父母多點耐心和信任。

如何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首先要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

引導孩子建立良好"交際圈"

幫助孩子建立邊界意識,能讓孩子在與家人、社會其他人群的相處中更加輕鬆自由,能保護孩子的權利,也不會侵犯到他人,那麼,應當如何引導孩子去建立自己的交際圈呢?

  • 引導孩子明確"自我邊界"。

在日常生活中尊重、愛護孩子,讓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也讓孩子明白自身的權利,例如身體、物品和選擇權的,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控制自己。引導孩子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優缺點,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明確自我界限。弄清楚自己的底線在哪裡,哪些可以接受,哪些難以忍受,學會拒絕和說"不"。

  • 幫助孩子瞭解"他人邊界"。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要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學會去理解和尊重他人,不要隨意侵犯或是窺探別人的隱私,例如不要總是過於熱情、過分干涉別人的事情,不要總是否定別人的想法,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等。在教導孩子學會說"不"的同時,讓孩子明白別人也有說"不"的權利。

如何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首先要培養孩子的“邊界意識”

  • 從小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生活的小細節和生活習慣都會不知不覺影響邊界意識的形成,因此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形成良好行為習慣,例如學會文明、禮貌用語,溫和待人;讓孩子多和他人相處,鍛鍊集體意識;讓孩子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樹立責任意識;形成良好的作息和飲食習慣,讓孩子懂得自律和自我管理。

很多孩子的不良行為都是忽略"邊界意識"教育導致的,因此父母需要注意養成孩子的邊界意識,明確自我邊界,同時也尊重他人邊界、遵守社會規則,這樣子孩子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從而建立屬於自己的"交際圈",開啟屬於自己的美好人生!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