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關鍵要懂“習慣”的形成規律,這3點要知道'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琳琳十分頭疼。她和我說,想要孩子每天晚上養成睡覺前讀20分鐘繪本的習慣,可是孩子整天看電視看到累了直接睡到沙發上,早點叫孩子去臥室讀書,孩子就是不肯離開電視機。

有時候,她強硬把電視機關了,孩子一直哭,也讀不了書。

我問她:"之前叫孩子來讀的時候有去讀過嗎?"

她說:"有呀,一開始一兩天可願意讀了,我還帶著讀呢。後來再也不願意讀了,磨破嘴皮了都不願意讀,要麼就是很勉強地去,總之沒有那習慣自己去讀非要我去提醒去哄他讀。"

相信大家也有琳琳這樣的經歷,每次在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的時候,總是十分地困難和頭疼,有時候還需要和孩子鬥智鬥勇。

其實我們成年人養成好的習慣需要21天也需要克服許多困難,孩子更是如此。但如果我們明白"習慣"的形成規律以及三個關鍵點,讓孩子養成習慣就容易很多。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琳琳十分頭疼。她和我說,想要孩子每天晚上養成睡覺前讀20分鐘繪本的習慣,可是孩子整天看電視看到累了直接睡到沙發上,早點叫孩子去臥室讀書,孩子就是不肯離開電視機。

有時候,她強硬把電視機關了,孩子一直哭,也讀不了書。

我問她:"之前叫孩子來讀的時候有去讀過嗎?"

她說:"有呀,一開始一兩天可願意讀了,我還帶著讀呢。後來再也不願意讀了,磨破嘴皮了都不願意讀,要麼就是很勉強地去,總之沒有那習慣自己去讀非要我去提醒去哄他讀。"

相信大家也有琳琳這樣的經歷,每次在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的時候,總是十分地困難和頭疼,有時候還需要和孩子鬥智鬥勇。

其實我們成年人養成好的習慣需要21天也需要克服許多困難,孩子更是如此。但如果我們明白"習慣"的形成規律以及三個關鍵點,讓孩子養成習慣就容易很多。

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關鍵要懂“習慣”的形成規律,這3點要知道

習慣形成有規律,培養孩子好習慣要懂"習慣迴路"

簡單來說,習慣有形成有三個基本要素:刺激、習慣行為、獎勵,它們以迴路的形式維持和運轉。這就是“習慣迴路”。

一個人習慣的建立是從刺激開始的,通過進一步的分析和判斷,對身體發出指令,接下來完成動作。當這種刺激多次出現,大腦中就建立了正常的迴路,習慣自然也就日積月累地形成了。

比如飯前洗手的生活習慣形成過程是這樣的:

· 刺激:吃飯;媽媽、老師、電視上、書上說"飯前要洗手";飯前家人說"先去洗手";看到大人、小朋友飯前去洗手;上一次飯前洗手得到獎勵等等

· 行為:洗手了再來到飯桌前吃飯

· 獎勵:洗了手乾淨舒服;大人們表揚"乖!棒!有好習慣!";洗了手有飯吃等等

孩子第一次被外界"刺激",於是做出飯前洗手的行為,接著受到獎勵認識到"飯前洗手"行為是受到大家喜歡的、認可的。當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被外界"刺激"時,孩子依舊做出反應依舊接受獎勵,最終就習慣了"飯前洗手"這個思維和行為過程,於是一看到"飯菜"就會去"洗手"。

但常常家長對孩子的引導和指導過程並無規律和科學的方法。記得小時候媽媽想讓妹妹養成早起讀英語的習慣,經常說:"第二天你給我早早起床讀英語,你阿姨讀書時候每天都起來讀英語半個小時,讀語文半個小時,你看她現在多優秀……"

但是妹妹直到現在也沒有養成這個習慣,而媽媽也一直在向我抱怨妹妹小時候不聽話。如果當初媽媽明白習慣的形成規律,而不是單一地說教和批評、指責,或許就可以輕鬆教妹妹養成早起讀英語的習慣了。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琳琳十分頭疼。她和我說,想要孩子每天晚上養成睡覺前讀20分鐘繪本的習慣,可是孩子整天看電視看到累了直接睡到沙發上,早點叫孩子去臥室讀書,孩子就是不肯離開電視機。

有時候,她強硬把電視機關了,孩子一直哭,也讀不了書。

我問她:"之前叫孩子來讀的時候有去讀過嗎?"

她說:"有呀,一開始一兩天可願意讀了,我還帶著讀呢。後來再也不願意讀了,磨破嘴皮了都不願意讀,要麼就是很勉強地去,總之沒有那習慣自己去讀非要我去提醒去哄他讀。"

相信大家也有琳琳這樣的經歷,每次在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的時候,總是十分地困難和頭疼,有時候還需要和孩子鬥智鬥勇。

其實我們成年人養成好的習慣需要21天也需要克服許多困難,孩子更是如此。但如果我們明白"習慣"的形成規律以及三個關鍵點,讓孩子養成習慣就容易很多。

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關鍵要懂“習慣”的形成規律,這3點要知道

習慣形成有規律,培養孩子好習慣要懂"習慣迴路"

簡單來說,習慣有形成有三個基本要素:刺激、習慣行為、獎勵,它們以迴路的形式維持和運轉。這就是“習慣迴路”。

一個人習慣的建立是從刺激開始的,通過進一步的分析和判斷,對身體發出指令,接下來完成動作。當這種刺激多次出現,大腦中就建立了正常的迴路,習慣自然也就日積月累地形成了。

比如飯前洗手的生活習慣形成過程是這樣的:

· 刺激:吃飯;媽媽、老師、電視上、書上說"飯前要洗手";飯前家人說"先去洗手";看到大人、小朋友飯前去洗手;上一次飯前洗手得到獎勵等等

· 行為:洗手了再來到飯桌前吃飯

· 獎勵:洗了手乾淨舒服;大人們表揚"乖!棒!有好習慣!";洗了手有飯吃等等

孩子第一次被外界"刺激",於是做出飯前洗手的行為,接著受到獎勵認識到"飯前洗手"行為是受到大家喜歡的、認可的。當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被外界"刺激"時,孩子依舊做出反應依舊接受獎勵,最終就習慣了"飯前洗手"這個思維和行為過程,於是一看到"飯菜"就會去"洗手"。

但常常家長對孩子的引導和指導過程並無規律和科學的方法。記得小時候媽媽想讓妹妹養成早起讀英語的習慣,經常說:"第二天你給我早早起床讀英語,你阿姨讀書時候每天都起來讀英語半個小時,讀語文半個小時,你看她現在多優秀……"

但是妹妹直到現在也沒有養成這個習慣,而媽媽也一直在向我抱怨妹妹小時候不聽話。如果當初媽媽明白習慣的形成規律,而不是單一地說教和批評、指責,或許就可以輕鬆教妹妹養成早起讀英語的習慣了。

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關鍵要懂“習慣”的形成規律,這3點要知道

抓住習慣形成過程中的三個關鍵點,“習慣養成”事半功倍

在上面"飯前洗手"這個習慣形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孩子養成一個習慣需要大人多次引導和指導。按照習慣形成過程規律,我們只需要把握三個基本要素也是關鍵點,就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 首先要找準刺激。

前面說到我媽媽讓妹妹養成早起讀英語習慣失敗的事情,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她沒有找準"刺激"。這個所謂的"刺激"其實是孩子養成習慣的誘發條件,孩子的本能反應、環境因素、生活經驗、原則和規章制度等也都是常見的誘發條件。

雖然媽媽一直在告訴妹妹早起讀英語的好處,但是年幼的妹妹對於工作、人生並沒有多大的認識和感觸,她不能領悟學好英語方便找工作、早起讀書記憶好記單詞牢、常常讀英語能培養語感等等這些"深奧"的道理。因為小孩子的世界裡只有好玩、好吃、有趣、有意思的事情。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琳琳十分頭疼。她和我說,想要孩子每天晚上養成睡覺前讀20分鐘繪本的習慣,可是孩子整天看電視看到累了直接睡到沙發上,早點叫孩子去臥室讀書,孩子就是不肯離開電視機。

有時候,她強硬把電視機關了,孩子一直哭,也讀不了書。

我問她:"之前叫孩子來讀的時候有去讀過嗎?"

她說:"有呀,一開始一兩天可願意讀了,我還帶著讀呢。後來再也不願意讀了,磨破嘴皮了都不願意讀,要麼就是很勉強地去,總之沒有那習慣自己去讀非要我去提醒去哄他讀。"

相信大家也有琳琳這樣的經歷,每次在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的時候,總是十分地困難和頭疼,有時候還需要和孩子鬥智鬥勇。

其實我們成年人養成好的習慣需要21天也需要克服許多困難,孩子更是如此。但如果我們明白"習慣"的形成規律以及三個關鍵點,讓孩子養成習慣就容易很多。

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關鍵要懂“習慣”的形成規律,這3點要知道

習慣形成有規律,培養孩子好習慣要懂"習慣迴路"

簡單來說,習慣有形成有三個基本要素:刺激、習慣行為、獎勵,它們以迴路的形式維持和運轉。這就是“習慣迴路”。

一個人習慣的建立是從刺激開始的,通過進一步的分析和判斷,對身體發出指令,接下來完成動作。當這種刺激多次出現,大腦中就建立了正常的迴路,習慣自然也就日積月累地形成了。

比如飯前洗手的生活習慣形成過程是這樣的:

· 刺激:吃飯;媽媽、老師、電視上、書上說"飯前要洗手";飯前家人說"先去洗手";看到大人、小朋友飯前去洗手;上一次飯前洗手得到獎勵等等

· 行為:洗手了再來到飯桌前吃飯

· 獎勵:洗了手乾淨舒服;大人們表揚"乖!棒!有好習慣!";洗了手有飯吃等等

孩子第一次被外界"刺激",於是做出飯前洗手的行為,接著受到獎勵認識到"飯前洗手"行為是受到大家喜歡的、認可的。當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被外界"刺激"時,孩子依舊做出反應依舊接受獎勵,最終就習慣了"飯前洗手"這個思維和行為過程,於是一看到"飯菜"就會去"洗手"。

但常常家長對孩子的引導和指導過程並無規律和科學的方法。記得小時候媽媽想讓妹妹養成早起讀英語的習慣,經常說:"第二天你給我早早起床讀英語,你阿姨讀書時候每天都起來讀英語半個小時,讀語文半個小時,你看她現在多優秀……"

但是妹妹直到現在也沒有養成這個習慣,而媽媽也一直在向我抱怨妹妹小時候不聽話。如果當初媽媽明白習慣的形成規律,而不是單一地說教和批評、指責,或許就可以輕鬆教妹妹養成早起讀英語的習慣了。

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關鍵要懂“習慣”的形成規律,這3點要知道

抓住習慣形成過程中的三個關鍵點,“習慣養成”事半功倍

在上面"飯前洗手"這個習慣形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孩子養成一個習慣需要大人多次引導和指導。按照習慣形成過程規律,我們只需要把握三個基本要素也是關鍵點,就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 首先要找準刺激。

前面說到我媽媽讓妹妹養成早起讀英語習慣失敗的事情,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她沒有找準"刺激"。這個所謂的"刺激"其實是孩子養成習慣的誘發條件,孩子的本能反應、環境因素、生活經驗、原則和規章制度等也都是常見的誘發條件。

雖然媽媽一直在告訴妹妹早起讀英語的好處,但是年幼的妹妹對於工作、人生並沒有多大的認識和感觸,她不能領悟學好英語方便找工作、早起讀書記憶好記單詞牢、常常讀英語能培養語感等等這些"深奧"的道理。因為小孩子的世界裡只有好玩、好吃、有趣、有意思的事情。

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關鍵要懂“習慣”的形成規律,這3點要知道

如果媽媽當初能引導妹妹發現早起讀英語的樂趣,或者告訴妹妹早起讀英語的趣味,沒準還能"誘惑"妹妹早起讀英語。即使媽媽不懂"習慣"形成規律,但如果她能找準"刺激"這事情肯定就成功了一大半。

另外如果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就要讓他接受更多的誘發條件,絕對不要單一地"說教"。規則也是誘發條件之一,平日也要教孩子學會遵守規則、接受制度,並且理解和完成。

孩子在學習技能和知識時,都是通過模仿來進行。因此最有效的刺激就是父母給孩子做了一個好榜樣,比如父母在孩子專心學習的時候,也在旁邊專心致志的看書,孩子就會有樣學樣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琳琳十分頭疼。她和我說,想要孩子每天晚上養成睡覺前讀20分鐘繪本的習慣,可是孩子整天看電視看到累了直接睡到沙發上,早點叫孩子去臥室讀書,孩子就是不肯離開電視機。

有時候,她強硬把電視機關了,孩子一直哭,也讀不了書。

我問她:"之前叫孩子來讀的時候有去讀過嗎?"

她說:"有呀,一開始一兩天可願意讀了,我還帶著讀呢。後來再也不願意讀了,磨破嘴皮了都不願意讀,要麼就是很勉強地去,總之沒有那習慣自己去讀非要我去提醒去哄他讀。"

相信大家也有琳琳這樣的經歷,每次在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的時候,總是十分地困難和頭疼,有時候還需要和孩子鬥智鬥勇。

其實我們成年人養成好的習慣需要21天也需要克服許多困難,孩子更是如此。但如果我們明白"習慣"的形成規律以及三個關鍵點,讓孩子養成習慣就容易很多。

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關鍵要懂“習慣”的形成規律,這3點要知道

習慣形成有規律,培養孩子好習慣要懂"習慣迴路"

簡單來說,習慣有形成有三個基本要素:刺激、習慣行為、獎勵,它們以迴路的形式維持和運轉。這就是“習慣迴路”。

一個人習慣的建立是從刺激開始的,通過進一步的分析和判斷,對身體發出指令,接下來完成動作。當這種刺激多次出現,大腦中就建立了正常的迴路,習慣自然也就日積月累地形成了。

比如飯前洗手的生活習慣形成過程是這樣的:

· 刺激:吃飯;媽媽、老師、電視上、書上說"飯前要洗手";飯前家人說"先去洗手";看到大人、小朋友飯前去洗手;上一次飯前洗手得到獎勵等等

· 行為:洗手了再來到飯桌前吃飯

· 獎勵:洗了手乾淨舒服;大人們表揚"乖!棒!有好習慣!";洗了手有飯吃等等

孩子第一次被外界"刺激",於是做出飯前洗手的行為,接著受到獎勵認識到"飯前洗手"行為是受到大家喜歡的、認可的。當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被外界"刺激"時,孩子依舊做出反應依舊接受獎勵,最終就習慣了"飯前洗手"這個思維和行為過程,於是一看到"飯菜"就會去"洗手"。

但常常家長對孩子的引導和指導過程並無規律和科學的方法。記得小時候媽媽想讓妹妹養成早起讀英語的習慣,經常說:"第二天你給我早早起床讀英語,你阿姨讀書時候每天都起來讀英語半個小時,讀語文半個小時,你看她現在多優秀……"

但是妹妹直到現在也沒有養成這個習慣,而媽媽也一直在向我抱怨妹妹小時候不聽話。如果當初媽媽明白習慣的形成規律,而不是單一地說教和批評、指責,或許就可以輕鬆教妹妹養成早起讀英語的習慣了。

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關鍵要懂“習慣”的形成規律,這3點要知道

抓住習慣形成過程中的三個關鍵點,“習慣養成”事半功倍

在上面"飯前洗手"這個習慣形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孩子養成一個習慣需要大人多次引導和指導。按照習慣形成過程規律,我們只需要把握三個基本要素也是關鍵點,就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 首先要找準刺激。

前面說到我媽媽讓妹妹養成早起讀英語習慣失敗的事情,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她沒有找準"刺激"。這個所謂的"刺激"其實是孩子養成習慣的誘發條件,孩子的本能反應、環境因素、生活經驗、原則和規章制度等也都是常見的誘發條件。

雖然媽媽一直在告訴妹妹早起讀英語的好處,但是年幼的妹妹對於工作、人生並沒有多大的認識和感觸,她不能領悟學好英語方便找工作、早起讀書記憶好記單詞牢、常常讀英語能培養語感等等這些"深奧"的道理。因為小孩子的世界裡只有好玩、好吃、有趣、有意思的事情。

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關鍵要懂“習慣”的形成規律,這3點要知道

如果媽媽當初能引導妹妹發現早起讀英語的樂趣,或者告訴妹妹早起讀英語的趣味,沒準還能"誘惑"妹妹早起讀英語。即使媽媽不懂"習慣"形成規律,但如果她能找準"刺激"這事情肯定就成功了一大半。

另外如果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就要讓他接受更多的誘發條件,絕對不要單一地"說教"。規則也是誘發條件之一,平日也要教孩子學會遵守規則、接受制度,並且理解和完成。

孩子在學習技能和知識時,都是通過模仿來進行。因此最有效的刺激就是父母給孩子做了一個好榜樣,比如父母在孩子專心學習的時候,也在旁邊專心致志的看書,孩子就會有樣學樣

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關鍵要懂“習慣”的形成規律,這3點要知道

  • 接著要形成習慣行為。

當孩子接受刺激後,所有的行為舉動,都是對這種刺激的迴應,也就是形成了習慣行為。比如說孩子看到了規則,會問爸爸媽媽,然後讓爸爸媽媽和他一起這麼做,或者看到爸爸媽媽拿起了書本,就跟著爸爸媽媽一樣認真看書。

在孩子形成行為習慣的時候,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受到"刺激"後,孩子就要形成習慣行為。

因為習慣行為的養成是緊跟在刺激後的,是培養孩子習慣的核心部分。要不然,"刺激"對於孩子來說只是一個無用的信息,以後在接受類似刺激後也不會形成相應的行為。

像媽媽雖然告訴妹妹要早起讀英語後,但沒有實際要求妹妹早起讀英語,也沒有引導妹妹晚上早睡早上早起,早起讀哪些英語、讀多久合適,妹妹也沒有形成"早起讀英語"的習慣行為。

(2)督促、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習慣行為。

有時候孩子會自覺形成正確的習慣行為,像聽到要吃飯就會去洗手;有時候孩子並沒有自覺形成正確的習慣行為,像聽到"吃飯"也知道要飯前洗手但沒有洗手就吃飯。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琳琳十分頭疼。她和我說,想要孩子每天晚上養成睡覺前讀20分鐘繪本的習慣,可是孩子整天看電視看到累了直接睡到沙發上,早點叫孩子去臥室讀書,孩子就是不肯離開電視機。

有時候,她強硬把電視機關了,孩子一直哭,也讀不了書。

我問她:"之前叫孩子來讀的時候有去讀過嗎?"

她說:"有呀,一開始一兩天可願意讀了,我還帶著讀呢。後來再也不願意讀了,磨破嘴皮了都不願意讀,要麼就是很勉強地去,總之沒有那習慣自己去讀非要我去提醒去哄他讀。"

相信大家也有琳琳這樣的經歷,每次在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的時候,總是十分地困難和頭疼,有時候還需要和孩子鬥智鬥勇。

其實我們成年人養成好的習慣需要21天也需要克服許多困難,孩子更是如此。但如果我們明白"習慣"的形成規律以及三個關鍵點,讓孩子養成習慣就容易很多。

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關鍵要懂“習慣”的形成規律,這3點要知道

習慣形成有規律,培養孩子好習慣要懂"習慣迴路"

簡單來說,習慣有形成有三個基本要素:刺激、習慣行為、獎勵,它們以迴路的形式維持和運轉。這就是“習慣迴路”。

一個人習慣的建立是從刺激開始的,通過進一步的分析和判斷,對身體發出指令,接下來完成動作。當這種刺激多次出現,大腦中就建立了正常的迴路,習慣自然也就日積月累地形成了。

比如飯前洗手的生活習慣形成過程是這樣的:

· 刺激:吃飯;媽媽、老師、電視上、書上說"飯前要洗手";飯前家人說"先去洗手";看到大人、小朋友飯前去洗手;上一次飯前洗手得到獎勵等等

· 行為:洗手了再來到飯桌前吃飯

· 獎勵:洗了手乾淨舒服;大人們表揚"乖!棒!有好習慣!";洗了手有飯吃等等

孩子第一次被外界"刺激",於是做出飯前洗手的行為,接著受到獎勵認識到"飯前洗手"行為是受到大家喜歡的、認可的。當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被外界"刺激"時,孩子依舊做出反應依舊接受獎勵,最終就習慣了"飯前洗手"這個思維和行為過程,於是一看到"飯菜"就會去"洗手"。

但常常家長對孩子的引導和指導過程並無規律和科學的方法。記得小時候媽媽想讓妹妹養成早起讀英語的習慣,經常說:"第二天你給我早早起床讀英語,你阿姨讀書時候每天都起來讀英語半個小時,讀語文半個小時,你看她現在多優秀……"

但是妹妹直到現在也沒有養成這個習慣,而媽媽也一直在向我抱怨妹妹小時候不聽話。如果當初媽媽明白習慣的形成規律,而不是單一地說教和批評、指責,或許就可以輕鬆教妹妹養成早起讀英語的習慣了。

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關鍵要懂“習慣”的形成規律,這3點要知道

抓住習慣形成過程中的三個關鍵點,“習慣養成”事半功倍

在上面"飯前洗手"這個習慣形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孩子養成一個習慣需要大人多次引導和指導。按照習慣形成過程規律,我們只需要把握三個基本要素也是關鍵點,就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 首先要找準刺激。

前面說到我媽媽讓妹妹養成早起讀英語習慣失敗的事情,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她沒有找準"刺激"。這個所謂的"刺激"其實是孩子養成習慣的誘發條件,孩子的本能反應、環境因素、生活經驗、原則和規章制度等也都是常見的誘發條件。

雖然媽媽一直在告訴妹妹早起讀英語的好處,但是年幼的妹妹對於工作、人生並沒有多大的認識和感觸,她不能領悟學好英語方便找工作、早起讀書記憶好記單詞牢、常常讀英語能培養語感等等這些"深奧"的道理。因為小孩子的世界裡只有好玩、好吃、有趣、有意思的事情。

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關鍵要懂“習慣”的形成規律,這3點要知道

如果媽媽當初能引導妹妹發現早起讀英語的樂趣,或者告訴妹妹早起讀英語的趣味,沒準還能"誘惑"妹妹早起讀英語。即使媽媽不懂"習慣"形成規律,但如果她能找準"刺激"這事情肯定就成功了一大半。

另外如果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就要讓他接受更多的誘發條件,絕對不要單一地"說教"。規則也是誘發條件之一,平日也要教孩子學會遵守規則、接受制度,並且理解和完成。

孩子在學習技能和知識時,都是通過模仿來進行。因此最有效的刺激就是父母給孩子做了一個好榜樣,比如父母在孩子專心學習的時候,也在旁邊專心致志的看書,孩子就會有樣學樣

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關鍵要懂“習慣”的形成規律,這3點要知道

  • 接著要形成習慣行為。

當孩子接受刺激後,所有的行為舉動,都是對這種刺激的迴應,也就是形成了習慣行為。比如說孩子看到了規則,會問爸爸媽媽,然後讓爸爸媽媽和他一起這麼做,或者看到爸爸媽媽拿起了書本,就跟著爸爸媽媽一樣認真看書。

在孩子形成行為習慣的時候,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受到"刺激"後,孩子就要形成習慣行為。

因為習慣行為的養成是緊跟在刺激後的,是培養孩子習慣的核心部分。要不然,"刺激"對於孩子來說只是一個無用的信息,以後在接受類似刺激後也不會形成相應的行為。

像媽媽雖然告訴妹妹要早起讀英語後,但沒有實際要求妹妹早起讀英語,也沒有引導妹妹晚上早睡早上早起,早起讀哪些英語、讀多久合適,妹妹也沒有形成"早起讀英語"的習慣行為。

(2)督促、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習慣行為。

有時候孩子會自覺形成正確的習慣行為,像聽到要吃飯就會去洗手;有時候孩子並沒有自覺形成正確的習慣行為,像聽到"吃飯"也知道要飯前洗手但沒有洗手就吃飯。

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關鍵要懂“習慣”的形成規律,這3點要知道

這裡要注意了,如果孩子知道怎麼做但沒有做出正確的習慣行為,家長就要督促孩子做出行為習慣,比如讓孩子立刻去洗手;如果孩子不知道怎麼做就要引導孩子。我們要明白,孩子有時候不按要求做不代表不想做,也有可能是不懂得怎麼做。

(3) 家長做好表率和引導,特別注意減少對孩子的負面影響,確保孩子受到環境的正面導向。

孩子在做出習慣行為時,必然會存在很多外在或內在因素的影響。

像家長的言行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大的外在影響。如果飯前家長也不洗手,孩子也會難以堅持去養成"飯前洗手"的習慣。又比如父母起到了壞的影響,晚上在一旁邊看手機邊陪孩子讀書,孩子不旦沒有養成睡前讀書的習慣,還容易學家長一心二用,這樣也降低了專注能力以及抗干擾能力。

  • 最後要獎勵孩子。

"獎勵"存在的意義就是讓孩子嚐到甜頭,明白正確的行為習慣,會給自己帶來更多利益和收穫。當孩子記住這種感覺後,在面對類似情況時,會做出更符合大人期待的正確行為。

對孩子“獎勵”要注意兩個注意事項:

首先,獎勵要及時,儘量不要早起的習慣晚上吃飯的時候再表揚。這個獎勵也不一定是我們家長的獎勵,可以是孩子做出習慣行為後的自然獎勵。比如,孩子早起早到教室,有老師的表揚,或者孩子早睡起床後更有活力的感受。但像"早睡起床後更有活力"這種隱形的獎勵也需要我們家長找準機會告訴孩子:"是不是沒覺得那麼累了呀,那是因為你昨晚早睡了"。

另外表揚不一定是要物質方面的,可以多些精神方面的獎勵,例如溫柔、堅定地讚揚孩子,或者當孩子的面在其他人面前肯定、表揚孩子。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琳琳十分頭疼。她和我說,想要孩子每天晚上養成睡覺前讀20分鐘繪本的習慣,可是孩子整天看電視看到累了直接睡到沙發上,早點叫孩子去臥室讀書,孩子就是不肯離開電視機。

有時候,她強硬把電視機關了,孩子一直哭,也讀不了書。

我問她:"之前叫孩子來讀的時候有去讀過嗎?"

她說:"有呀,一開始一兩天可願意讀了,我還帶著讀呢。後來再也不願意讀了,磨破嘴皮了都不願意讀,要麼就是很勉強地去,總之沒有那習慣自己去讀非要我去提醒去哄他讀。"

相信大家也有琳琳這樣的經歷,每次在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的時候,總是十分地困難和頭疼,有時候還需要和孩子鬥智鬥勇。

其實我們成年人養成好的習慣需要21天也需要克服許多困難,孩子更是如此。但如果我們明白"習慣"的形成規律以及三個關鍵點,讓孩子養成習慣就容易很多。

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關鍵要懂“習慣”的形成規律,這3點要知道

習慣形成有規律,培養孩子好習慣要懂"習慣迴路"

簡單來說,習慣有形成有三個基本要素:刺激、習慣行為、獎勵,它們以迴路的形式維持和運轉。這就是“習慣迴路”。

一個人習慣的建立是從刺激開始的,通過進一步的分析和判斷,對身體發出指令,接下來完成動作。當這種刺激多次出現,大腦中就建立了正常的迴路,習慣自然也就日積月累地形成了。

比如飯前洗手的生活習慣形成過程是這樣的:

· 刺激:吃飯;媽媽、老師、電視上、書上說"飯前要洗手";飯前家人說"先去洗手";看到大人、小朋友飯前去洗手;上一次飯前洗手得到獎勵等等

· 行為:洗手了再來到飯桌前吃飯

· 獎勵:洗了手乾淨舒服;大人們表揚"乖!棒!有好習慣!";洗了手有飯吃等等

孩子第一次被外界"刺激",於是做出飯前洗手的行為,接著受到獎勵認識到"飯前洗手"行為是受到大家喜歡的、認可的。當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被外界"刺激"時,孩子依舊做出反應依舊接受獎勵,最終就習慣了"飯前洗手"這個思維和行為過程,於是一看到"飯菜"就會去"洗手"。

但常常家長對孩子的引導和指導過程並無規律和科學的方法。記得小時候媽媽想讓妹妹養成早起讀英語的習慣,經常說:"第二天你給我早早起床讀英語,你阿姨讀書時候每天都起來讀英語半個小時,讀語文半個小時,你看她現在多優秀……"

但是妹妹直到現在也沒有養成這個習慣,而媽媽也一直在向我抱怨妹妹小時候不聽話。如果當初媽媽明白習慣的形成規律,而不是單一地說教和批評、指責,或許就可以輕鬆教妹妹養成早起讀英語的習慣了。

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關鍵要懂“習慣”的形成規律,這3點要知道

抓住習慣形成過程中的三個關鍵點,“習慣養成”事半功倍

在上面"飯前洗手"這個習慣形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孩子養成一個習慣需要大人多次引導和指導。按照習慣形成過程規律,我們只需要把握三個基本要素也是關鍵點,就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 首先要找準刺激。

前面說到我媽媽讓妹妹養成早起讀英語習慣失敗的事情,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她沒有找準"刺激"。這個所謂的"刺激"其實是孩子養成習慣的誘發條件,孩子的本能反應、環境因素、生活經驗、原則和規章制度等也都是常見的誘發條件。

雖然媽媽一直在告訴妹妹早起讀英語的好處,但是年幼的妹妹對於工作、人生並沒有多大的認識和感觸,她不能領悟學好英語方便找工作、早起讀書記憶好記單詞牢、常常讀英語能培養語感等等這些"深奧"的道理。因為小孩子的世界裡只有好玩、好吃、有趣、有意思的事情。

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關鍵要懂“習慣”的形成規律,這3點要知道

如果媽媽當初能引導妹妹發現早起讀英語的樂趣,或者告訴妹妹早起讀英語的趣味,沒準還能"誘惑"妹妹早起讀英語。即使媽媽不懂"習慣"形成規律,但如果她能找準"刺激"這事情肯定就成功了一大半。

另外如果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就要讓他接受更多的誘發條件,絕對不要單一地"說教"。規則也是誘發條件之一,平日也要教孩子學會遵守規則、接受制度,並且理解和完成。

孩子在學習技能和知識時,都是通過模仿來進行。因此最有效的刺激就是父母給孩子做了一個好榜樣,比如父母在孩子專心學習的時候,也在旁邊專心致志的看書,孩子就會有樣學樣

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關鍵要懂“習慣”的形成規律,這3點要知道

  • 接著要形成習慣行為。

當孩子接受刺激後,所有的行為舉動,都是對這種刺激的迴應,也就是形成了習慣行為。比如說孩子看到了規則,會問爸爸媽媽,然後讓爸爸媽媽和他一起這麼做,或者看到爸爸媽媽拿起了書本,就跟著爸爸媽媽一樣認真看書。

在孩子形成行為習慣的時候,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受到"刺激"後,孩子就要形成習慣行為。

因為習慣行為的養成是緊跟在刺激後的,是培養孩子習慣的核心部分。要不然,"刺激"對於孩子來說只是一個無用的信息,以後在接受類似刺激後也不會形成相應的行為。

像媽媽雖然告訴妹妹要早起讀英語後,但沒有實際要求妹妹早起讀英語,也沒有引導妹妹晚上早睡早上早起,早起讀哪些英語、讀多久合適,妹妹也沒有形成"早起讀英語"的習慣行為。

(2)督促、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習慣行為。

有時候孩子會自覺形成正確的習慣行為,像聽到要吃飯就會去洗手;有時候孩子並沒有自覺形成正確的習慣行為,像聽到"吃飯"也知道要飯前洗手但沒有洗手就吃飯。

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關鍵要懂“習慣”的形成規律,這3點要知道

這裡要注意了,如果孩子知道怎麼做但沒有做出正確的習慣行為,家長就要督促孩子做出行為習慣,比如讓孩子立刻去洗手;如果孩子不知道怎麼做就要引導孩子。我們要明白,孩子有時候不按要求做不代表不想做,也有可能是不懂得怎麼做。

(3) 家長做好表率和引導,特別注意減少對孩子的負面影響,確保孩子受到環境的正面導向。

孩子在做出習慣行為時,必然會存在很多外在或內在因素的影響。

像家長的言行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大的外在影響。如果飯前家長也不洗手,孩子也會難以堅持去養成"飯前洗手"的習慣。又比如父母起到了壞的影響,晚上在一旁邊看手機邊陪孩子讀書,孩子不旦沒有養成睡前讀書的習慣,還容易學家長一心二用,這樣也降低了專注能力以及抗干擾能力。

  • 最後要獎勵孩子。

"獎勵"存在的意義就是讓孩子嚐到甜頭,明白正確的行為習慣,會給自己帶來更多利益和收穫。當孩子記住這種感覺後,在面對類似情況時,會做出更符合大人期待的正確行為。

對孩子“獎勵”要注意兩個注意事項:

首先,獎勵要及時,儘量不要早起的習慣晚上吃飯的時候再表揚。這個獎勵也不一定是我們家長的獎勵,可以是孩子做出習慣行為後的自然獎勵。比如,孩子早起早到教室,有老師的表揚,或者孩子早睡起床後更有活力的感受。但像"早睡起床後更有活力"這種隱形的獎勵也需要我們家長找準機會告訴孩子:"是不是沒覺得那麼累了呀,那是因為你昨晚早睡了"。

另外表揚不一定是要物質方面的,可以多些精神方面的獎勵,例如溫柔、堅定地讚揚孩子,或者當孩子的面在其他人面前肯定、表揚孩子。

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關鍵要懂“習慣”的形成規律,這3點要知道

人們都說,養成好習慣可以受益終身。其實,這不僅是因為好習慣對孩子的生活、學習、未來工作、成長有利,對孩子的自律十分有幫助,還可以訓練家長的耐心。畢竟在孩子養成好習慣的過程中,對家長也是一種考驗。與孩子一起養成好習慣,耐心陪伴、引導、指導孩子養成好習慣,對孩子對自己都十分有益。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