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
"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文:無尾熊

在我們的認知世界裡,向來是孩子依賴父母,孩子是幼稚的,家長是成熟的。

可現實中,多少孩子含辛茹苦十幾年,只盼著父母能早日“長大”。

前不久,大火的都市家庭劇《少年派》完結。

在劇中,除了四個高中生之間的少年情誼,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林妙妙和媽媽王勝男的“相愛相殺”。


"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文:無尾熊

在我們的認知世界裡,向來是孩子依賴父母,孩子是幼稚的,家長是成熟的。

可現實中,多少孩子含辛茹苦十幾年,只盼著父母能早日“長大”。

前不久,大火的都市家庭劇《少年派》完結。

在劇中,除了四個高中生之間的少年情誼,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林妙妙和媽媽王勝男的“相愛相殺”。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媽媽王勝男堪比360度無死角的監控系統,恨不得把女兒時時刻刻擱在眼皮底下,連一天上幾次廁所,洗手打幾次肥皂都有嚴格規定。

網友紛紛感嘆: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過於真實,跟在我家裝了監控似的。”

王勝男的日常幾乎就是圍著孩子轉,直言自己的愛好就是女兒,並且其樂無窮。

印象最深的是林妙妙住校以後,王勝男整天魂不守舍。


"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文:無尾熊

在我們的認知世界裡,向來是孩子依賴父母,孩子是幼稚的,家長是成熟的。

可現實中,多少孩子含辛茹苦十幾年,只盼著父母能早日“長大”。

前不久,大火的都市家庭劇《少年派》完結。

在劇中,除了四個高中生之間的少年情誼,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林妙妙和媽媽王勝男的“相愛相殺”。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媽媽王勝男堪比360度無死角的監控系統,恨不得把女兒時時刻刻擱在眼皮底下,連一天上幾次廁所,洗手打幾次肥皂都有嚴格規定。

網友紛紛感嘆: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過於真實,跟在我家裝了監控似的。”

王勝男的日常幾乎就是圍著孩子轉,直言自己的愛好就是女兒,並且其樂無窮。

印象最深的是林妙妙住校以後,王勝男整天魂不守舍。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爸爸林大為忍不住吐槽,根本不是孩子離不開媽媽,而是媽媽離不開孩子。

週末回家時,林妙妙更是一陣見血地說,“你們大人啊,得自立,不能總依賴孩子。


孩子反過來勸家長獨立,這事稀奇嗎?

不稀奇。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孩子和父母角色顛倒的現象,被稱為“親職化”。

在這種親子關係中,孩子被要求承擔關懷者的角色,父母潛意識裡期望孩子對自己的幸福負責,內心是極其不成熟的。

一不小心,父母活成了“孩子”,孩子被迫變成了“父母”。


二、角色顛倒,父母活成了“小孩”


儘管王勝男把女兒當成情感的依託,但她事事以女兒為先,處處約束女兒只為她能考個好大學。

可有些父母對孩子的依賴程度,已經脫離了正常範疇,甚至不惜犧牲孩子的前途來滿足自己。

"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文:無尾熊

在我們的認知世界裡,向來是孩子依賴父母,孩子是幼稚的,家長是成熟的。

可現實中,多少孩子含辛茹苦十幾年,只盼著父母能早日“長大”。

前不久,大火的都市家庭劇《少年派》完結。

在劇中,除了四個高中生之間的少年情誼,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林妙妙和媽媽王勝男的“相愛相殺”。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媽媽王勝男堪比360度無死角的監控系統,恨不得把女兒時時刻刻擱在眼皮底下,連一天上幾次廁所,洗手打幾次肥皂都有嚴格規定。

網友紛紛感嘆: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過於真實,跟在我家裝了監控似的。”

王勝男的日常幾乎就是圍著孩子轉,直言自己的愛好就是女兒,並且其樂無窮。

印象最深的是林妙妙住校以後,王勝男整天魂不守舍。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爸爸林大為忍不住吐槽,根本不是孩子離不開媽媽,而是媽媽離不開孩子。

週末回家時,林妙妙更是一陣見血地說,“你們大人啊,得自立,不能總依賴孩子。


孩子反過來勸家長獨立,這事稀奇嗎?

不稀奇。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孩子和父母角色顛倒的現象,被稱為“親職化”。

在這種親子關係中,孩子被要求承擔關懷者的角色,父母潛意識裡期望孩子對自己的幸福負責,內心是極其不成熟的。

一不小心,父母活成了“孩子”,孩子被迫變成了“父母”。


二、角色顛倒,父母活成了“小孩”


儘管王勝男把女兒當成情感的依託,但她事事以女兒為先,處處約束女兒只為她能考個好大學。

可有些父母對孩子的依賴程度,已經脫離了正常範疇,甚至不惜犧牲孩子的前途來滿足自己。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今年高考期間,就有這麼一位媽媽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舉動。

當時離高考只有21小時,四川考生小王卻找不到自己的身份證和戶口簿。情況緊急,她只好到派出所求助。

民警詢問後才瞭解到,小王的身份證和戶口簿竟然是被媽媽藏了起來!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王的媽媽這樣做,僅僅是因為家庭變故,捨不得女兒離家讀書!

幸好民警加急辦理,及時將臨時身份證和戶口簿送到了小王手中。

對於這樣奇葩的母愛,一眾網友只剩憤慨:

“不管家庭發生了啥變故,這當媽的也太自私了。”

“為了自己開心幸福,不惜一切代價要折斷孩子的翅膀,自私自利。”

“這家長糊塗啊,強留孩子陪你一輩子,你能賠她一輩子嗎?”

為了把孩子綁在身邊,媽媽可以這麼自私地毀掉她的前程。

這個媽媽儼然成了一個無理取鬧的“小孩”,她做這一切,不考慮孩子的意願,甚至不顧孩子的未來,只為滿足孩子陪在自己身邊的私慾。

有人說,沒有長不大的孩子,只有長不大的父母。

對孩子真正的愛,是逐漸分離的過程,是得體的退出。

"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文:無尾熊

在我們的認知世界裡,向來是孩子依賴父母,孩子是幼稚的,家長是成熟的。

可現實中,多少孩子含辛茹苦十幾年,只盼著父母能早日“長大”。

前不久,大火的都市家庭劇《少年派》完結。

在劇中,除了四個高中生之間的少年情誼,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林妙妙和媽媽王勝男的“相愛相殺”。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媽媽王勝男堪比360度無死角的監控系統,恨不得把女兒時時刻刻擱在眼皮底下,連一天上幾次廁所,洗手打幾次肥皂都有嚴格規定。

網友紛紛感嘆: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過於真實,跟在我家裝了監控似的。”

王勝男的日常幾乎就是圍著孩子轉,直言自己的愛好就是女兒,並且其樂無窮。

印象最深的是林妙妙住校以後,王勝男整天魂不守舍。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爸爸林大為忍不住吐槽,根本不是孩子離不開媽媽,而是媽媽離不開孩子。

週末回家時,林妙妙更是一陣見血地說,“你們大人啊,得自立,不能總依賴孩子。


孩子反過來勸家長獨立,這事稀奇嗎?

不稀奇。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孩子和父母角色顛倒的現象,被稱為“親職化”。

在這種親子關係中,孩子被要求承擔關懷者的角色,父母潛意識裡期望孩子對自己的幸福負責,內心是極其不成熟的。

一不小心,父母活成了“孩子”,孩子被迫變成了“父母”。


二、角色顛倒,父母活成了“小孩”


儘管王勝男把女兒當成情感的依託,但她事事以女兒為先,處處約束女兒只為她能考個好大學。

可有些父母對孩子的依賴程度,已經脫離了正常範疇,甚至不惜犧牲孩子的前途來滿足自己。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今年高考期間,就有這麼一位媽媽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舉動。

當時離高考只有21小時,四川考生小王卻找不到自己的身份證和戶口簿。情況緊急,她只好到派出所求助。

民警詢問後才瞭解到,小王的身份證和戶口簿竟然是被媽媽藏了起來!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王的媽媽這樣做,僅僅是因為家庭變故,捨不得女兒離家讀書!

幸好民警加急辦理,及時將臨時身份證和戶口簿送到了小王手中。

對於這樣奇葩的母愛,一眾網友只剩憤慨:

“不管家庭發生了啥變故,這當媽的也太自私了。”

“為了自己開心幸福,不惜一切代價要折斷孩子的翅膀,自私自利。”

“這家長糊塗啊,強留孩子陪你一輩子,你能賠她一輩子嗎?”

為了把孩子綁在身邊,媽媽可以這麼自私地毀掉她的前程。

這個媽媽儼然成了一個無理取鬧的“小孩”,她做這一切,不考慮孩子的意願,甚至不顧孩子的未來,只為滿足孩子陪在自己身邊的私慾。

有人說,沒有長不大的孩子,只有長不大的父母。

對孩子真正的愛,是逐漸分離的過程,是得體的退出。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三、過度依賴下,是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控制慾


心理學家武志紅分享過一位讀者的故事。

女孩和男友很恩愛,但她的父母強烈反對,女孩不得已寫信求助武志紅老師。

後來武志紅老師跟她的父母見面,詢問之下,才知道問題出在女孩的媽媽身上。

開始時,女孩的媽媽嫌棄男孩長相、學歷等配不上女兒。

可當這些理由都被輕易駁倒時,媽媽突然崩潰大哭:

“她之前跟我說過,她什麼事都會告訴我,結果她偷偷戀愛半年才被我發現。”

"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文:無尾熊

在我們的認知世界裡,向來是孩子依賴父母,孩子是幼稚的,家長是成熟的。

可現實中,多少孩子含辛茹苦十幾年,只盼著父母能早日“長大”。

前不久,大火的都市家庭劇《少年派》完結。

在劇中,除了四個高中生之間的少年情誼,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林妙妙和媽媽王勝男的“相愛相殺”。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媽媽王勝男堪比360度無死角的監控系統,恨不得把女兒時時刻刻擱在眼皮底下,連一天上幾次廁所,洗手打幾次肥皂都有嚴格規定。

網友紛紛感嘆: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過於真實,跟在我家裝了監控似的。”

王勝男的日常幾乎就是圍著孩子轉,直言自己的愛好就是女兒,並且其樂無窮。

印象最深的是林妙妙住校以後,王勝男整天魂不守舍。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爸爸林大為忍不住吐槽,根本不是孩子離不開媽媽,而是媽媽離不開孩子。

週末回家時,林妙妙更是一陣見血地說,“你們大人啊,得自立,不能總依賴孩子。


孩子反過來勸家長獨立,這事稀奇嗎?

不稀奇。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孩子和父母角色顛倒的現象,被稱為“親職化”。

在這種親子關係中,孩子被要求承擔關懷者的角色,父母潛意識裡期望孩子對自己的幸福負責,內心是極其不成熟的。

一不小心,父母活成了“孩子”,孩子被迫變成了“父母”。


二、角色顛倒,父母活成了“小孩”


儘管王勝男把女兒當成情感的依託,但她事事以女兒為先,處處約束女兒只為她能考個好大學。

可有些父母對孩子的依賴程度,已經脫離了正常範疇,甚至不惜犧牲孩子的前途來滿足自己。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今年高考期間,就有這麼一位媽媽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舉動。

當時離高考只有21小時,四川考生小王卻找不到自己的身份證和戶口簿。情況緊急,她只好到派出所求助。

民警詢問後才瞭解到,小王的身份證和戶口簿竟然是被媽媽藏了起來!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王的媽媽這樣做,僅僅是因為家庭變故,捨不得女兒離家讀書!

幸好民警加急辦理,及時將臨時身份證和戶口簿送到了小王手中。

對於這樣奇葩的母愛,一眾網友只剩憤慨:

“不管家庭發生了啥變故,這當媽的也太自私了。”

“為了自己開心幸福,不惜一切代價要折斷孩子的翅膀,自私自利。”

“這家長糊塗啊,強留孩子陪你一輩子,你能賠她一輩子嗎?”

為了把孩子綁在身邊,媽媽可以這麼自私地毀掉她的前程。

這個媽媽儼然成了一個無理取鬧的“小孩”,她做這一切,不考慮孩子的意願,甚至不顧孩子的未來,只為滿足孩子陪在自己身邊的私慾。

有人說,沒有長不大的孩子,只有長不大的父母。

對孩子真正的愛,是逐漸分離的過程,是得體的退出。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三、過度依賴下,是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控制慾


心理學家武志紅分享過一位讀者的故事。

女孩和男友很恩愛,但她的父母強烈反對,女孩不得已寫信求助武志紅老師。

後來武志紅老師跟她的父母見面,詢問之下,才知道問題出在女孩的媽媽身上。

開始時,女孩的媽媽嫌棄男孩長相、學歷等配不上女兒。

可當這些理由都被輕易駁倒時,媽媽突然崩潰大哭:

“她之前跟我說過,她什麼事都會告訴我,結果她偷偷戀愛半年才被我發現。”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她之前對我百依百順,她就是我的小棉襖一樣,她完全聽我的話,這個事發生以後,我們之間的連接就斷了。”

原來,媽媽在乎的,不是女兒是否幸福,而是她是否聽話。

女孩從頭到尾只犯了一個錯,就是沒有聽她媽媽的話。

最後女孩選擇和男友分手,緊接著就遠走高飛,離開媽媽。

她用決裂的方式獲得獨立,又何嘗不是對媽媽控制慾的一種反抗?

孩子小的時候,出於依戀的本能,會自然地犧牲自己意願,以滿足父母潛意識的需求,這也是家長引以為傲的“聽話”和“懂事”。

可他總有一天會長大,他有自由選擇人生的權利,父母如果拒絕獨立和成長,結果只會兩敗俱傷。

紀伯倫在《致孩子》中寫道: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那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與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孩子和父母平等的個體,是獨立的,以愛之名束縛孩子,滿足自己的控制慾,是最幼稚的行為。

難怪會有人說,真正需要心理斷奶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四、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日本小說家伊阪幸太郎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央視紀錄片《鏡子》就說出了孩子的心聲:父母也需要成長和改造。

這部紀錄片只有三集,每集30分鐘,央視社會與法頻道卻足足花了十年來策劃,拍攝製作了兩年才完成。

內容也很簡單,主要講述了三個問題少年被送到特殊學校進行“改造”,父母卻意外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的故事。

片中幾個孩子有的是網癮,有的早戀,問題各有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家庭教育存在嚴重問題。

父母愛孩子,卻用錯了方法,以致愛變成了傷害。

所以要打破僵局,僅僅改造孩子是不夠的,家長也應該接受教育。

"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文:無尾熊

在我們的認知世界裡,向來是孩子依賴父母,孩子是幼稚的,家長是成熟的。

可現實中,多少孩子含辛茹苦十幾年,只盼著父母能早日“長大”。

前不久,大火的都市家庭劇《少年派》完結。

在劇中,除了四個高中生之間的少年情誼,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林妙妙和媽媽王勝男的“相愛相殺”。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媽媽王勝男堪比360度無死角的監控系統,恨不得把女兒時時刻刻擱在眼皮底下,連一天上幾次廁所,洗手打幾次肥皂都有嚴格規定。

網友紛紛感嘆: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過於真實,跟在我家裝了監控似的。”

王勝男的日常幾乎就是圍著孩子轉,直言自己的愛好就是女兒,並且其樂無窮。

印象最深的是林妙妙住校以後,王勝男整天魂不守舍。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爸爸林大為忍不住吐槽,根本不是孩子離不開媽媽,而是媽媽離不開孩子。

週末回家時,林妙妙更是一陣見血地說,“你們大人啊,得自立,不能總依賴孩子。


孩子反過來勸家長獨立,這事稀奇嗎?

不稀奇。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孩子和父母角色顛倒的現象,被稱為“親職化”。

在這種親子關係中,孩子被要求承擔關懷者的角色,父母潛意識裡期望孩子對自己的幸福負責,內心是極其不成熟的。

一不小心,父母活成了“孩子”,孩子被迫變成了“父母”。


二、角色顛倒,父母活成了“小孩”


儘管王勝男把女兒當成情感的依託,但她事事以女兒為先,處處約束女兒只為她能考個好大學。

可有些父母對孩子的依賴程度,已經脫離了正常範疇,甚至不惜犧牲孩子的前途來滿足自己。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今年高考期間,就有這麼一位媽媽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舉動。

當時離高考只有21小時,四川考生小王卻找不到自己的身份證和戶口簿。情況緊急,她只好到派出所求助。

民警詢問後才瞭解到,小王的身份證和戶口簿竟然是被媽媽藏了起來!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王的媽媽這樣做,僅僅是因為家庭變故,捨不得女兒離家讀書!

幸好民警加急辦理,及時將臨時身份證和戶口簿送到了小王手中。

對於這樣奇葩的母愛,一眾網友只剩憤慨:

“不管家庭發生了啥變故,這當媽的也太自私了。”

“為了自己開心幸福,不惜一切代價要折斷孩子的翅膀,自私自利。”

“這家長糊塗啊,強留孩子陪你一輩子,你能賠她一輩子嗎?”

為了把孩子綁在身邊,媽媽可以這麼自私地毀掉她的前程。

這個媽媽儼然成了一個無理取鬧的“小孩”,她做這一切,不考慮孩子的意願,甚至不顧孩子的未來,只為滿足孩子陪在自己身邊的私慾。

有人說,沒有長不大的孩子,只有長不大的父母。

對孩子真正的愛,是逐漸分離的過程,是得體的退出。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三、過度依賴下,是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控制慾


心理學家武志紅分享過一位讀者的故事。

女孩和男友很恩愛,但她的父母強烈反對,女孩不得已寫信求助武志紅老師。

後來武志紅老師跟她的父母見面,詢問之下,才知道問題出在女孩的媽媽身上。

開始時,女孩的媽媽嫌棄男孩長相、學歷等配不上女兒。

可當這些理由都被輕易駁倒時,媽媽突然崩潰大哭:

“她之前跟我說過,她什麼事都會告訴我,結果她偷偷戀愛半年才被我發現。”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她之前對我百依百順,她就是我的小棉襖一樣,她完全聽我的話,這個事發生以後,我們之間的連接就斷了。”

原來,媽媽在乎的,不是女兒是否幸福,而是她是否聽話。

女孩從頭到尾只犯了一個錯,就是沒有聽她媽媽的話。

最後女孩選擇和男友分手,緊接著就遠走高飛,離開媽媽。

她用決裂的方式獲得獨立,又何嘗不是對媽媽控制慾的一種反抗?

孩子小的時候,出於依戀的本能,會自然地犧牲自己意願,以滿足父母潛意識的需求,這也是家長引以為傲的“聽話”和“懂事”。

可他總有一天會長大,他有自由選擇人生的權利,父母如果拒絕獨立和成長,結果只會兩敗俱傷。

紀伯倫在《致孩子》中寫道: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那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與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孩子和父母平等的個體,是獨立的,以愛之名束縛孩子,滿足自己的控制慾,是最幼稚的行為。

難怪會有人說,真正需要心理斷奶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四、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日本小說家伊阪幸太郎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央視紀錄片《鏡子》就說出了孩子的心聲:父母也需要成長和改造。

這部紀錄片只有三集,每集30分鐘,央視社會與法頻道卻足足花了十年來策劃,拍攝製作了兩年才完成。

內容也很簡單,主要講述了三個問題少年被送到特殊學校進行“改造”,父母卻意外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的故事。

片中幾個孩子有的是網癮,有的早戀,問題各有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家庭教育存在嚴重問題。

父母愛孩子,卻用錯了方法,以致愛變成了傷害。

所以要打破僵局,僅僅改造孩子是不夠的,家長也應該接受教育。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正如片中有個孩子說,訓練家長比訓練孩子更重要 ,要待81天的是家長,孩子可能只需要待6天。

學校的心理諮詢師在片子的最後總結:

我們接受的教育,知識並不欠缺,缺的是愛的認知教育。

以愛之名控制孩子,把孩子變成自己的私人物品,都是對愛的認知的扭曲。

父母對孩子的愛始終都在,但愛的認知一旦扭曲,愛的能力就被封印了。

可怕的是,很多父母沉浸在這種扭曲中不自知,一味地從孩子身上找原因,就像個“不知悔改的小孩”。

俞敏洪在觀看該片後直言,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中國式家長從來不會認為自己是錯的。

但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正如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寫到:孩子有問題,大人先自省。

"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文:無尾熊

在我們的認知世界裡,向來是孩子依賴父母,孩子是幼稚的,家長是成熟的。

可現實中,多少孩子含辛茹苦十幾年,只盼著父母能早日“長大”。

前不久,大火的都市家庭劇《少年派》完結。

在劇中,除了四個高中生之間的少年情誼,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林妙妙和媽媽王勝男的“相愛相殺”。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媽媽王勝男堪比360度無死角的監控系統,恨不得把女兒時時刻刻擱在眼皮底下,連一天上幾次廁所,洗手打幾次肥皂都有嚴格規定。

網友紛紛感嘆: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過於真實,跟在我家裝了監控似的。”

王勝男的日常幾乎就是圍著孩子轉,直言自己的愛好就是女兒,並且其樂無窮。

印象最深的是林妙妙住校以後,王勝男整天魂不守舍。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爸爸林大為忍不住吐槽,根本不是孩子離不開媽媽,而是媽媽離不開孩子。

週末回家時,林妙妙更是一陣見血地說,“你們大人啊,得自立,不能總依賴孩子。


孩子反過來勸家長獨立,這事稀奇嗎?

不稀奇。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孩子和父母角色顛倒的現象,被稱為“親職化”。

在這種親子關係中,孩子被要求承擔關懷者的角色,父母潛意識裡期望孩子對自己的幸福負責,內心是極其不成熟的。

一不小心,父母活成了“孩子”,孩子被迫變成了“父母”。


二、角色顛倒,父母活成了“小孩”


儘管王勝男把女兒當成情感的依託,但她事事以女兒為先,處處約束女兒只為她能考個好大學。

可有些父母對孩子的依賴程度,已經脫離了正常範疇,甚至不惜犧牲孩子的前途來滿足自己。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今年高考期間,就有這麼一位媽媽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舉動。

當時離高考只有21小時,四川考生小王卻找不到自己的身份證和戶口簿。情況緊急,她只好到派出所求助。

民警詢問後才瞭解到,小王的身份證和戶口簿竟然是被媽媽藏了起來!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王的媽媽這樣做,僅僅是因為家庭變故,捨不得女兒離家讀書!

幸好民警加急辦理,及時將臨時身份證和戶口簿送到了小王手中。

對於這樣奇葩的母愛,一眾網友只剩憤慨:

“不管家庭發生了啥變故,這當媽的也太自私了。”

“為了自己開心幸福,不惜一切代價要折斷孩子的翅膀,自私自利。”

“這家長糊塗啊,強留孩子陪你一輩子,你能賠她一輩子嗎?”

為了把孩子綁在身邊,媽媽可以這麼自私地毀掉她的前程。

這個媽媽儼然成了一個無理取鬧的“小孩”,她做這一切,不考慮孩子的意願,甚至不顧孩子的未來,只為滿足孩子陪在自己身邊的私慾。

有人說,沒有長不大的孩子,只有長不大的父母。

對孩子真正的愛,是逐漸分離的過程,是得體的退出。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三、過度依賴下,是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控制慾


心理學家武志紅分享過一位讀者的故事。

女孩和男友很恩愛,但她的父母強烈反對,女孩不得已寫信求助武志紅老師。

後來武志紅老師跟她的父母見面,詢問之下,才知道問題出在女孩的媽媽身上。

開始時,女孩的媽媽嫌棄男孩長相、學歷等配不上女兒。

可當這些理由都被輕易駁倒時,媽媽突然崩潰大哭:

“她之前跟我說過,她什麼事都會告訴我,結果她偷偷戀愛半年才被我發現。”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她之前對我百依百順,她就是我的小棉襖一樣,她完全聽我的話,這個事發生以後,我們之間的連接就斷了。”

原來,媽媽在乎的,不是女兒是否幸福,而是她是否聽話。

女孩從頭到尾只犯了一個錯,就是沒有聽她媽媽的話。

最後女孩選擇和男友分手,緊接著就遠走高飛,離開媽媽。

她用決裂的方式獲得獨立,又何嘗不是對媽媽控制慾的一種反抗?

孩子小的時候,出於依戀的本能,會自然地犧牲自己意願,以滿足父母潛意識的需求,這也是家長引以為傲的“聽話”和“懂事”。

可他總有一天會長大,他有自由選擇人生的權利,父母如果拒絕獨立和成長,結果只會兩敗俱傷。

紀伯倫在《致孩子》中寫道: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那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與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孩子和父母平等的個體,是獨立的,以愛之名束縛孩子,滿足自己的控制慾,是最幼稚的行為。

難怪會有人說,真正需要心理斷奶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四、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日本小說家伊阪幸太郎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央視紀錄片《鏡子》就說出了孩子的心聲:父母也需要成長和改造。

這部紀錄片只有三集,每集30分鐘,央視社會與法頻道卻足足花了十年來策劃,拍攝製作了兩年才完成。

內容也很簡單,主要講述了三個問題少年被送到特殊學校進行“改造”,父母卻意外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的故事。

片中幾個孩子有的是網癮,有的早戀,問題各有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家庭教育存在嚴重問題。

父母愛孩子,卻用錯了方法,以致愛變成了傷害。

所以要打破僵局,僅僅改造孩子是不夠的,家長也應該接受教育。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正如片中有個孩子說,訓練家長比訓練孩子更重要 ,要待81天的是家長,孩子可能只需要待6天。

學校的心理諮詢師在片子的最後總結:

我們接受的教育,知識並不欠缺,缺的是愛的認知教育。

以愛之名控制孩子,把孩子變成自己的私人物品,都是對愛的認知的扭曲。

父母對孩子的愛始終都在,但愛的認知一旦扭曲,愛的能力就被封印了。

可怕的是,很多父母沉浸在這種扭曲中不自知,一味地從孩子身上找原因,就像個“不知悔改的小孩”。

俞敏洪在觀看該片後直言,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中國式家長從來不會認為自己是錯的。

但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正如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寫到:孩子有問題,大人先自省。

每個問題孩子的後面,必然站著有問題的父母

對父母來說,孩子聽話還是叛逆,這兩種表現似乎天差地別。

但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上講,兩者殊途同歸。

心理學家埃德·特洛尼克曾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靜止臉實驗。

母親先是和孩子玩耍,孩子很開心並積極迴應;然後無論孩子做什麼動作,母親都不給任何表情反饋,很快孩子就崩潰了。

該實驗這在驗證媽媽的情緒管理對孩子的影響時,也打破了人們認為嬰兒不能進行社交活動的認知。

也就是說,孩子從小就懂得看父母的情緒,甚至有著驚人的敏銳度。

孩子可以費盡心思地討好父母,也能輕而易舉地觸怒他們。

而這兩種迥異的行為方式,都是孩子適應家庭環境的生存策略。

所以父母要時常反思,在教育孩子時,是否只滿足了自己的要求,而忽視了孩子內心真實的意願。

做父母不用持證上崗,也沒有嚴格的考核標準,但好的父母一定是和孩子共同成長的。

如果為人父母需要考試,我想最可貴的不是優秀獎,而是進步獎。

沒有人天生會做父母,但只要虛心地學習,正視自己的不足,就是對孩子最好的禮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