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永不放棄的自我成長,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

如今的父母都很重視教育,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們就給孩子報各種課程,希望培養他們的專注力,邏輯思維能力,提高表達能力……但是,用心良苦的父母卻都忘了一件事,那就是,瞭解自己的孩子。

日本臨床心理學創始人、教育家河合隼雄說,“在每個孩子的內心,都存在一個宇宙,它以無限的廣度和深度而存在著。大人們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矇蔽,忘卻了這一廣闊的宇宙。大人們急於讓小小的孩子長大,以至於歪曲了孩子內心廣闊的宇宙,甚至把它破壞得無法復原。一想到這種可怕的事往往是在大人自稱的‘教育’、‘指導’和‘善意’的名義下進行的,不由更加令人無法接受。”

是啊,大人們看不見孩子內心的宇宙,他們對自己的孩子一無所知,還妄談什麼教育呢?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智慧的父母應該盡全力去了解孩子的宇宙。我們的孩子,作為一個小生命呱呱墜地,對世界一無所知。他們到底是靠什麼學會說話,學會走路的呢?他們的成長有什麼規律可循嗎?作為父母又應該對他們提供什麼幫助呢?這些才是最根本的核心問題。

可是,到哪裡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呢?

這裡必須給所有父母推薦一本書,這本書就是,由留美早教專家,兩個孩子的媽媽李芷怡所著的《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書中,李老師詳細介紹了兒童敏感期的概念,以及在各個敏感期中孩子的表現,從而幫助父母們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走進孩子的宇宙。

"

如今的父母都很重視教育,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們就給孩子報各種課程,希望培養他們的專注力,邏輯思維能力,提高表達能力……但是,用心良苦的父母卻都忘了一件事,那就是,瞭解自己的孩子。

日本臨床心理學創始人、教育家河合隼雄說,“在每個孩子的內心,都存在一個宇宙,它以無限的廣度和深度而存在著。大人們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矇蔽,忘卻了這一廣闊的宇宙。大人們急於讓小小的孩子長大,以至於歪曲了孩子內心廣闊的宇宙,甚至把它破壞得無法復原。一想到這種可怕的事往往是在大人自稱的‘教育’、‘指導’和‘善意’的名義下進行的,不由更加令人無法接受。”

是啊,大人們看不見孩子內心的宇宙,他們對自己的孩子一無所知,還妄談什麼教育呢?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智慧的父母應該盡全力去了解孩子的宇宙。我們的孩子,作為一個小生命呱呱墜地,對世界一無所知。他們到底是靠什麼學會說話,學會走路的呢?他們的成長有什麼規律可循嗎?作為父母又應該對他們提供什麼幫助呢?這些才是最根本的核心問題。

可是,到哪裡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呢?

這裡必須給所有父母推薦一本書,這本書就是,由留美早教專家,兩個孩子的媽媽李芷怡所著的《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書中,李老師詳細介紹了兒童敏感期的概念,以及在各個敏感期中孩子的表現,從而幫助父母們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走進孩子的宇宙。

父母永不放棄的自我成長,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這本書,被譽為“決定孩子未來擁有何種人生的育兒聖經”。因為只有父母們認識、理解自己的孩子,並且給予他們相應的幫助,孩子們才能真正地在愛與自由中成長,擁有幸福明媚的人生。

下面,我們就結合這本書中的觀點,走進孩子們的宇宙,並進一步探討教育的問題。

01 敏感性:兒童心理髮展的鑰匙

什麼是敏感性?敏感性的概念,是由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女士首先提出的。它指的是,兒童由於內在發展的需要,對外在刺激的敏感反應。這種敏感性,讓孩子努力從環境中吸收和學習。可以說,它是兒童心理髮展、健康成長的鑰匙。

從嬰兒剛出生開始,直到6歲,這種敏感性會一直存在。因此,0~6歲這個階段,就被稱為兒童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孩子所吸收和學習的一切,會讓他們飛速成長,他們的心智就是在這個階段形成的。

通過對嬰幼兒的觀察與研究,蒙臺梭利女士認為,在0~6歲期間,共有九大敏感期,分別是語言(0-6歲)、秩序(2-4歲)、感官(0-6歲)、細微事物(1.5-4歲)、動作(0-6歲)、社會規範(2.5-6歲)、書寫(3.5-4.5歲)、閱讀(4.5-3.5歲)以及文化敏感期(6-9歲)。

比如,嬰兒一出生,就進入了視覺敏感期。他們會對黑白相間、明暗反差大的事物感興趣。但由於他們的睫狀肌強度較差,所以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像。一般等到1歲左右,孩子們才能看得清晰,到4、5歲後,視覺發育才完全成熟。

在1歲左右的時候,嬰兒會來到口腔敏感期。他們吃手、啃玩具,把能拿到的東西統統捧進嘴裡。孩子們這是在通過口腔認識世界,物品的形狀、質地、味道,都要用嘴巴品嚐清楚。

口腔敏感期之後,手的敏感期就會來。孩子的小手指能抓東西了,這意味著他的大腦正在發育。抓、捏、扔、甚至打人的動作,都是孩子在體驗手的功能。

孩子在大約2歲時,會來到自我意識的敏感期。他們開始學會表達自己的意願,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而且,孩子們喜歡用“不”來表達自己的意志,無論父母說什麼,孩子都說“不”,這是他在用語言區分自己和他人,從中體驗到樂趣。

上面說的只是生命之初的敏感期,至於其他階段的敏感期,大家可以在《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中找到詳細的介紹。總之,0-6歲的敏感期階段,是孩子人生中最關鍵的時期。孩子每順利度過一個敏感期,他們的心智水平就會上升一個層次。

"

如今的父母都很重視教育,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們就給孩子報各種課程,希望培養他們的專注力,邏輯思維能力,提高表達能力……但是,用心良苦的父母卻都忘了一件事,那就是,瞭解自己的孩子。

日本臨床心理學創始人、教育家河合隼雄說,“在每個孩子的內心,都存在一個宇宙,它以無限的廣度和深度而存在著。大人們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矇蔽,忘卻了這一廣闊的宇宙。大人們急於讓小小的孩子長大,以至於歪曲了孩子內心廣闊的宇宙,甚至把它破壞得無法復原。一想到這種可怕的事往往是在大人自稱的‘教育’、‘指導’和‘善意’的名義下進行的,不由更加令人無法接受。”

是啊,大人們看不見孩子內心的宇宙,他們對自己的孩子一無所知,還妄談什麼教育呢?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智慧的父母應該盡全力去了解孩子的宇宙。我們的孩子,作為一個小生命呱呱墜地,對世界一無所知。他們到底是靠什麼學會說話,學會走路的呢?他們的成長有什麼規律可循嗎?作為父母又應該對他們提供什麼幫助呢?這些才是最根本的核心問題。

可是,到哪裡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呢?

這裡必須給所有父母推薦一本書,這本書就是,由留美早教專家,兩個孩子的媽媽李芷怡所著的《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書中,李老師詳細介紹了兒童敏感期的概念,以及在各個敏感期中孩子的表現,從而幫助父母們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走進孩子的宇宙。

父母永不放棄的自我成長,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這本書,被譽為“決定孩子未來擁有何種人生的育兒聖經”。因為只有父母們認識、理解自己的孩子,並且給予他們相應的幫助,孩子們才能真正地在愛與自由中成長,擁有幸福明媚的人生。

下面,我們就結合這本書中的觀點,走進孩子們的宇宙,並進一步探討教育的問題。

01 敏感性:兒童心理髮展的鑰匙

什麼是敏感性?敏感性的概念,是由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女士首先提出的。它指的是,兒童由於內在發展的需要,對外在刺激的敏感反應。這種敏感性,讓孩子努力從環境中吸收和學習。可以說,它是兒童心理髮展、健康成長的鑰匙。

從嬰兒剛出生開始,直到6歲,這種敏感性會一直存在。因此,0~6歲這個階段,就被稱為兒童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孩子所吸收和學習的一切,會讓他們飛速成長,他們的心智就是在這個階段形成的。

通過對嬰幼兒的觀察與研究,蒙臺梭利女士認為,在0~6歲期間,共有九大敏感期,分別是語言(0-6歲)、秩序(2-4歲)、感官(0-6歲)、細微事物(1.5-4歲)、動作(0-6歲)、社會規範(2.5-6歲)、書寫(3.5-4.5歲)、閱讀(4.5-3.5歲)以及文化敏感期(6-9歲)。

比如,嬰兒一出生,就進入了視覺敏感期。他們會對黑白相間、明暗反差大的事物感興趣。但由於他們的睫狀肌強度較差,所以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像。一般等到1歲左右,孩子們才能看得清晰,到4、5歲後,視覺發育才完全成熟。

在1歲左右的時候,嬰兒會來到口腔敏感期。他們吃手、啃玩具,把能拿到的東西統統捧進嘴裡。孩子們這是在通過口腔認識世界,物品的形狀、質地、味道,都要用嘴巴品嚐清楚。

口腔敏感期之後,手的敏感期就會來。孩子的小手指能抓東西了,這意味著他的大腦正在發育。抓、捏、扔、甚至打人的動作,都是孩子在體驗手的功能。

孩子在大約2歲時,會來到自我意識的敏感期。他們開始學會表達自己的意願,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而且,孩子們喜歡用“不”來表達自己的意志,無論父母說什麼,孩子都說“不”,這是他在用語言區分自己和他人,從中體驗到樂趣。

上面說的只是生命之初的敏感期,至於其他階段的敏感期,大家可以在《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中找到詳細的介紹。總之,0-6歲的敏感期階段,是孩子人生中最關鍵的時期。孩子每順利度過一個敏感期,他們的心智水平就會上升一個層次。

父母永不放棄的自我成長,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02 父母們必須做出改變

剛才我們跟著李老師瞭解了敏感期的概念,其實孩子很多反常的行為,都可能是敏感期到來的表現,如果父母對此一無所知,只會讓孩子受到無法逆轉的傷害。

比如,很多媽媽肯定都記得,自己的孩子曾經有過吃手,啃玩具的階段。那時我們是怎麼做的?馬上阻攔,對麼?因為我們覺得那樣會把細菌吃進去,孩子會生病。

如果父母堅持不懈地阻攔孩子,使孩子的口腔敏感期得不到充分滿足,那這個孩子以後就可能出現補償反應,比如亂吃東西,暴飲暴食,甚至有的還可能喜歡咬人等等。

蒙臺梭利在其代表作《童年的祕密》中說,“在與兒童相處的過程中,成人會慢慢變得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其結果只能使他們與兒童之間的誤解越積越多。正是由於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使成人把兒童視為一件心裡空無一物,有待他人填塞的東西。”

小王子說,“所有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的人記得。 ”

成人忘了兒時的自己,忘了內心的聲音,忘了對父母無條件愛的渴望,所以他們把孩子當成木偶。父母需要替孩子做所有事,需要不斷給孩子指導,父母不斷以自己的標尺衡量孩子的對錯,然後加以糾正和改造。

曾在蒙臺梭利幼兒園做過老師的李芷怡,也看到了這些父母身上的問題,她說,“許多父母不瞭解孩子的成長過程,總是一廂情願給予孩子他們並不需要的東西,還責怪孩子不懂接受和感恩。”

是的,父母們完全把自己當成了孩子的造物主。

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對孩子個性發展的致命打擊。如果父母們還是無意識地犯錯,這種錯誤將會延續一代又一代。

所以,為兒童發聲的蒙臺梭利向成人們發出了控告,她說,“如同上帝的‘最後審判’,父母們應該受到質問,‘你們究竟是如何對待我託付給你們的孩子的?’”

其實,當成人以自我為中心改造孩子時,會遭遇到很大的阻力,而且往往他們越用力,孩子的逆反力也就越強。正因為這樣,成人也在經受著極大的困擾,或許,當這困擾大到難以逾越時,他們才會停下來反思。

愛因斯坦說,“瘋狂就是:一次次重複做同一件事,卻期待不同結果。”

父母們如果期待不同的結果,那麼他們就必須開始改變,必須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探究兒童的內心世界。蒙臺梭利認為,這是實現人類文明進步必不可少的要素。

"

如今的父母都很重視教育,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們就給孩子報各種課程,希望培養他們的專注力,邏輯思維能力,提高表達能力……但是,用心良苦的父母卻都忘了一件事,那就是,瞭解自己的孩子。

日本臨床心理學創始人、教育家河合隼雄說,“在每個孩子的內心,都存在一個宇宙,它以無限的廣度和深度而存在著。大人們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矇蔽,忘卻了這一廣闊的宇宙。大人們急於讓小小的孩子長大,以至於歪曲了孩子內心廣闊的宇宙,甚至把它破壞得無法復原。一想到這種可怕的事往往是在大人自稱的‘教育’、‘指導’和‘善意’的名義下進行的,不由更加令人無法接受。”

是啊,大人們看不見孩子內心的宇宙,他們對自己的孩子一無所知,還妄談什麼教育呢?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智慧的父母應該盡全力去了解孩子的宇宙。我們的孩子,作為一個小生命呱呱墜地,對世界一無所知。他們到底是靠什麼學會說話,學會走路的呢?他們的成長有什麼規律可循嗎?作為父母又應該對他們提供什麼幫助呢?這些才是最根本的核心問題。

可是,到哪裡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呢?

這裡必須給所有父母推薦一本書,這本書就是,由留美早教專家,兩個孩子的媽媽李芷怡所著的《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書中,李老師詳細介紹了兒童敏感期的概念,以及在各個敏感期中孩子的表現,從而幫助父母們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走進孩子的宇宙。

父母永不放棄的自我成長,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這本書,被譽為“決定孩子未來擁有何種人生的育兒聖經”。因為只有父母們認識、理解自己的孩子,並且給予他們相應的幫助,孩子們才能真正地在愛與自由中成長,擁有幸福明媚的人生。

下面,我們就結合這本書中的觀點,走進孩子們的宇宙,並進一步探討教育的問題。

01 敏感性:兒童心理髮展的鑰匙

什麼是敏感性?敏感性的概念,是由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女士首先提出的。它指的是,兒童由於內在發展的需要,對外在刺激的敏感反應。這種敏感性,讓孩子努力從環境中吸收和學習。可以說,它是兒童心理髮展、健康成長的鑰匙。

從嬰兒剛出生開始,直到6歲,這種敏感性會一直存在。因此,0~6歲這個階段,就被稱為兒童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孩子所吸收和學習的一切,會讓他們飛速成長,他們的心智就是在這個階段形成的。

通過對嬰幼兒的觀察與研究,蒙臺梭利女士認為,在0~6歲期間,共有九大敏感期,分別是語言(0-6歲)、秩序(2-4歲)、感官(0-6歲)、細微事物(1.5-4歲)、動作(0-6歲)、社會規範(2.5-6歲)、書寫(3.5-4.5歲)、閱讀(4.5-3.5歲)以及文化敏感期(6-9歲)。

比如,嬰兒一出生,就進入了視覺敏感期。他們會對黑白相間、明暗反差大的事物感興趣。但由於他們的睫狀肌強度較差,所以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像。一般等到1歲左右,孩子們才能看得清晰,到4、5歲後,視覺發育才完全成熟。

在1歲左右的時候,嬰兒會來到口腔敏感期。他們吃手、啃玩具,把能拿到的東西統統捧進嘴裡。孩子們這是在通過口腔認識世界,物品的形狀、質地、味道,都要用嘴巴品嚐清楚。

口腔敏感期之後,手的敏感期就會來。孩子的小手指能抓東西了,這意味著他的大腦正在發育。抓、捏、扔、甚至打人的動作,都是孩子在體驗手的功能。

孩子在大約2歲時,會來到自我意識的敏感期。他們開始學會表達自己的意願,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而且,孩子們喜歡用“不”來表達自己的意志,無論父母說什麼,孩子都說“不”,這是他在用語言區分自己和他人,從中體驗到樂趣。

上面說的只是生命之初的敏感期,至於其他階段的敏感期,大家可以在《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中找到詳細的介紹。總之,0-6歲的敏感期階段,是孩子人生中最關鍵的時期。孩子每順利度過一個敏感期,他們的心智水平就會上升一個層次。

父母永不放棄的自我成長,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02 父母們必須做出改變

剛才我們跟著李老師瞭解了敏感期的概念,其實孩子很多反常的行為,都可能是敏感期到來的表現,如果父母對此一無所知,只會讓孩子受到無法逆轉的傷害。

比如,很多媽媽肯定都記得,自己的孩子曾經有過吃手,啃玩具的階段。那時我們是怎麼做的?馬上阻攔,對麼?因為我們覺得那樣會把細菌吃進去,孩子會生病。

如果父母堅持不懈地阻攔孩子,使孩子的口腔敏感期得不到充分滿足,那這個孩子以後就可能出現補償反應,比如亂吃東西,暴飲暴食,甚至有的還可能喜歡咬人等等。

蒙臺梭利在其代表作《童年的祕密》中說,“在與兒童相處的過程中,成人會慢慢變得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其結果只能使他們與兒童之間的誤解越積越多。正是由於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使成人把兒童視為一件心裡空無一物,有待他人填塞的東西。”

小王子說,“所有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的人記得。 ”

成人忘了兒時的自己,忘了內心的聲音,忘了對父母無條件愛的渴望,所以他們把孩子當成木偶。父母需要替孩子做所有事,需要不斷給孩子指導,父母不斷以自己的標尺衡量孩子的對錯,然後加以糾正和改造。

曾在蒙臺梭利幼兒園做過老師的李芷怡,也看到了這些父母身上的問題,她說,“許多父母不瞭解孩子的成長過程,總是一廂情願給予孩子他們並不需要的東西,還責怪孩子不懂接受和感恩。”

是的,父母們完全把自己當成了孩子的造物主。

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對孩子個性發展的致命打擊。如果父母們還是無意識地犯錯,這種錯誤將會延續一代又一代。

所以,為兒童發聲的蒙臺梭利向成人們發出了控告,她說,“如同上帝的‘最後審判’,父母們應該受到質問,‘你們究竟是如何對待我託付給你們的孩子的?’”

其實,當成人以自我為中心改造孩子時,會遭遇到很大的阻力,而且往往他們越用力,孩子的逆反力也就越強。正因為這樣,成人也在經受著極大的困擾,或許,當這困擾大到難以逾越時,他們才會停下來反思。

愛因斯坦說,“瘋狂就是:一次次重複做同一件事,卻期待不同結果。”

父母們如果期待不同的結果,那麼他們就必須開始改變,必須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探究兒童的內心世界。蒙臺梭利認為,這是實現人類文明進步必不可少的要素。

父母永不放棄的自我成長,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03 教育的任務到底是什麼?

我們總說,要重視教育,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是,教育的任務到底是什麼?孩子的起跑線又在哪裡呢?

在我看來,孩子的起跑線就是他的父母。這裡說的不是父母的社會地位,而是精神層次。父母們對生命的理解,對兒童心靈成長的支持,就是孩子成長的起跑線。

0-6歲的關鍵敏感期內,父母能不能給予兒童支持與幫助,就決定了孩子起點的高低。

前面我們已經再三強調,家長們應該增進對孩子的瞭解,觀察孩子的言行,適時適當地給予孩子幫助,讓孩子順利度過敏感期。

早教專家,同時也是孩子媽媽的李芷怡,就是家長們的好榜樣。

有一次,李芷怡帶著6個月大的女兒Amy去朋友家玩。Amy對朋友家的沙發靠墊很感興趣,一直抓著不放。待她們母女起身告別時,李芷怡發現,Amy把那靠墊用手摳出了一個小洞。

遇到這個情況,別的父母可能就會怪孩子亂動,損壞了別人的物品,但李芷怡沒這麼做,因為她知道,小Amy可能是到了手的敏感期。

李芷怡向朋友說明了情況,不但沒有責怪孩子,反而還有點兒興奮。回到家後,她找出幾個空瓶子,用錫紙包住瓶口,再用牙籤戳出小洞,擺在Amy面前。Amy看到瓶子很高興,先是觀察錫紙上的小洞,隨後就用手摳了起來,很快摳出了一個大洞。

摳洞的遊戲Amy玩了很久,直到她的手指變得很靈敏,心理需要得到滿足。這就意味著,小Amy在媽媽的細心觀察下,順利充分地度過了手的敏感期。

《有吸收力的心靈》中說,“教育的首要條件就是為兒童提供一種適宜的環境,從而保證大自然賦予他們的各項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對兒童來說,他們需要的教育不是填鴨式的,而是通過與環境的交流,直接體驗,直接吸收。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們所要做的,就是為他們提供這種體驗的環境,陪伴孩子,並且,耐心等待孩子內在潛能的發展。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教育的任務,不是造就天才,不是打造神童,而是幫助孩子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

"

如今的父母都很重視教育,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們就給孩子報各種課程,希望培養他們的專注力,邏輯思維能力,提高表達能力……但是,用心良苦的父母卻都忘了一件事,那就是,瞭解自己的孩子。

日本臨床心理學創始人、教育家河合隼雄說,“在每個孩子的內心,都存在一個宇宙,它以無限的廣度和深度而存在著。大人們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矇蔽,忘卻了這一廣闊的宇宙。大人們急於讓小小的孩子長大,以至於歪曲了孩子內心廣闊的宇宙,甚至把它破壞得無法復原。一想到這種可怕的事往往是在大人自稱的‘教育’、‘指導’和‘善意’的名義下進行的,不由更加令人無法接受。”

是啊,大人們看不見孩子內心的宇宙,他們對自己的孩子一無所知,還妄談什麼教育呢?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智慧的父母應該盡全力去了解孩子的宇宙。我們的孩子,作為一個小生命呱呱墜地,對世界一無所知。他們到底是靠什麼學會說話,學會走路的呢?他們的成長有什麼規律可循嗎?作為父母又應該對他們提供什麼幫助呢?這些才是最根本的核心問題。

可是,到哪裡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呢?

這裡必須給所有父母推薦一本書,這本書就是,由留美早教專家,兩個孩子的媽媽李芷怡所著的《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書中,李老師詳細介紹了兒童敏感期的概念,以及在各個敏感期中孩子的表現,從而幫助父母們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走進孩子的宇宙。

父母永不放棄的自我成長,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這本書,被譽為“決定孩子未來擁有何種人生的育兒聖經”。因為只有父母們認識、理解自己的孩子,並且給予他們相應的幫助,孩子們才能真正地在愛與自由中成長,擁有幸福明媚的人生。

下面,我們就結合這本書中的觀點,走進孩子們的宇宙,並進一步探討教育的問題。

01 敏感性:兒童心理髮展的鑰匙

什麼是敏感性?敏感性的概念,是由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女士首先提出的。它指的是,兒童由於內在發展的需要,對外在刺激的敏感反應。這種敏感性,讓孩子努力從環境中吸收和學習。可以說,它是兒童心理髮展、健康成長的鑰匙。

從嬰兒剛出生開始,直到6歲,這種敏感性會一直存在。因此,0~6歲這個階段,就被稱為兒童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孩子所吸收和學習的一切,會讓他們飛速成長,他們的心智就是在這個階段形成的。

通過對嬰幼兒的觀察與研究,蒙臺梭利女士認為,在0~6歲期間,共有九大敏感期,分別是語言(0-6歲)、秩序(2-4歲)、感官(0-6歲)、細微事物(1.5-4歲)、動作(0-6歲)、社會規範(2.5-6歲)、書寫(3.5-4.5歲)、閱讀(4.5-3.5歲)以及文化敏感期(6-9歲)。

比如,嬰兒一出生,就進入了視覺敏感期。他們會對黑白相間、明暗反差大的事物感興趣。但由於他們的睫狀肌強度較差,所以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像。一般等到1歲左右,孩子們才能看得清晰,到4、5歲後,視覺發育才完全成熟。

在1歲左右的時候,嬰兒會來到口腔敏感期。他們吃手、啃玩具,把能拿到的東西統統捧進嘴裡。孩子們這是在通過口腔認識世界,物品的形狀、質地、味道,都要用嘴巴品嚐清楚。

口腔敏感期之後,手的敏感期就會來。孩子的小手指能抓東西了,這意味著他的大腦正在發育。抓、捏、扔、甚至打人的動作,都是孩子在體驗手的功能。

孩子在大約2歲時,會來到自我意識的敏感期。他們開始學會表達自己的意願,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而且,孩子們喜歡用“不”來表達自己的意志,無論父母說什麼,孩子都說“不”,這是他在用語言區分自己和他人,從中體驗到樂趣。

上面說的只是生命之初的敏感期,至於其他階段的敏感期,大家可以在《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中找到詳細的介紹。總之,0-6歲的敏感期階段,是孩子人生中最關鍵的時期。孩子每順利度過一個敏感期,他們的心智水平就會上升一個層次。

父母永不放棄的自我成長,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02 父母們必須做出改變

剛才我們跟著李老師瞭解了敏感期的概念,其實孩子很多反常的行為,都可能是敏感期到來的表現,如果父母對此一無所知,只會讓孩子受到無法逆轉的傷害。

比如,很多媽媽肯定都記得,自己的孩子曾經有過吃手,啃玩具的階段。那時我們是怎麼做的?馬上阻攔,對麼?因為我們覺得那樣會把細菌吃進去,孩子會生病。

如果父母堅持不懈地阻攔孩子,使孩子的口腔敏感期得不到充分滿足,那這個孩子以後就可能出現補償反應,比如亂吃東西,暴飲暴食,甚至有的還可能喜歡咬人等等。

蒙臺梭利在其代表作《童年的祕密》中說,“在與兒童相處的過程中,成人會慢慢變得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其結果只能使他們與兒童之間的誤解越積越多。正是由於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使成人把兒童視為一件心裡空無一物,有待他人填塞的東西。”

小王子說,“所有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的人記得。 ”

成人忘了兒時的自己,忘了內心的聲音,忘了對父母無條件愛的渴望,所以他們把孩子當成木偶。父母需要替孩子做所有事,需要不斷給孩子指導,父母不斷以自己的標尺衡量孩子的對錯,然後加以糾正和改造。

曾在蒙臺梭利幼兒園做過老師的李芷怡,也看到了這些父母身上的問題,她說,“許多父母不瞭解孩子的成長過程,總是一廂情願給予孩子他們並不需要的東西,還責怪孩子不懂接受和感恩。”

是的,父母們完全把自己當成了孩子的造物主。

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對孩子個性發展的致命打擊。如果父母們還是無意識地犯錯,這種錯誤將會延續一代又一代。

所以,為兒童發聲的蒙臺梭利向成人們發出了控告,她說,“如同上帝的‘最後審判’,父母們應該受到質問,‘你們究竟是如何對待我託付給你們的孩子的?’”

其實,當成人以自我為中心改造孩子時,會遭遇到很大的阻力,而且往往他們越用力,孩子的逆反力也就越強。正因為這樣,成人也在經受著極大的困擾,或許,當這困擾大到難以逾越時,他們才會停下來反思。

愛因斯坦說,“瘋狂就是:一次次重複做同一件事,卻期待不同結果。”

父母們如果期待不同的結果,那麼他們就必須開始改變,必須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探究兒童的內心世界。蒙臺梭利認為,這是實現人類文明進步必不可少的要素。

父母永不放棄的自我成長,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03 教育的任務到底是什麼?

我們總說,要重視教育,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是,教育的任務到底是什麼?孩子的起跑線又在哪裡呢?

在我看來,孩子的起跑線就是他的父母。這裡說的不是父母的社會地位,而是精神層次。父母們對生命的理解,對兒童心靈成長的支持,就是孩子成長的起跑線。

0-6歲的關鍵敏感期內,父母能不能給予兒童支持與幫助,就決定了孩子起點的高低。

前面我們已經再三強調,家長們應該增進對孩子的瞭解,觀察孩子的言行,適時適當地給予孩子幫助,讓孩子順利度過敏感期。

早教專家,同時也是孩子媽媽的李芷怡,就是家長們的好榜樣。

有一次,李芷怡帶著6個月大的女兒Amy去朋友家玩。Amy對朋友家的沙發靠墊很感興趣,一直抓著不放。待她們母女起身告別時,李芷怡發現,Amy把那靠墊用手摳出了一個小洞。

遇到這個情況,別的父母可能就會怪孩子亂動,損壞了別人的物品,但李芷怡沒這麼做,因為她知道,小Amy可能是到了手的敏感期。

李芷怡向朋友說明了情況,不但沒有責怪孩子,反而還有點兒興奮。回到家後,她找出幾個空瓶子,用錫紙包住瓶口,再用牙籤戳出小洞,擺在Amy面前。Amy看到瓶子很高興,先是觀察錫紙上的小洞,隨後就用手摳了起來,很快摳出了一個大洞。

摳洞的遊戲Amy玩了很久,直到她的手指變得很靈敏,心理需要得到滿足。這就意味著,小Amy在媽媽的細心觀察下,順利充分地度過了手的敏感期。

《有吸收力的心靈》中說,“教育的首要條件就是為兒童提供一種適宜的環境,從而保證大自然賦予他們的各項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對兒童來說,他們需要的教育不是填鴨式的,而是通過與環境的交流,直接體驗,直接吸收。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們所要做的,就是為他們提供這種體驗的環境,陪伴孩子,並且,耐心等待孩子內在潛能的發展。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教育的任務,不是造就天才,不是打造神童,而是幫助孩子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

父母永不放棄的自我成長,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蒙臺梭利曾經說過,“很多人認為:父母創造了自己的孩子。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相反地,我們應該說:‘是嬰兒促使了父母的產生。’”

喬·卡巴金在《正念:此刻是一枝花》中也說,“每撫養一個孩子,就是一個為期18年的靜修,做父母是一種修習。”

其實,孩子是父母的老師。

是孩子不斷讓父母看清自己的執念,並且學會放手;

是孩子讓父母擺脫一切慣性和惰性,看清自己;

是孩子讓父母重新認識生命,認識自己。

是孩子讓父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愛。

而父母們如果能夠有幸得到孩子的教誨,並且虛心接受,那麼這時,他們才有資格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因此,如果你問我,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我想說,父母永不放棄的自我成長,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