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這樣做,比你責備嘮叨100次都有效'

不完美媽媽 羅曼·羅蘭 李亞 肖煜2019 2019-09-05
"
"
孩子叛逆,這樣做,比你責備嘮叨100次都有效

本圖片來自網絡

朋友小欣自從帶兒子參加了一次聚會後,怎麼兒子就性情大變了呢?既愛發脾氣,還喜歡頂嘴,你讓他往東,他偏往西,故意同你對著幹。每每看到她這個老媽被氣得想撞牆,他則暗地裡開心不已。兒子的叛逆,讓小欣不無沮喪和焦慮。

這世間,凡事的發生必有其因果。同樣,孩子的叛逆行為,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答案。

只因聚會那天,小欣當著眾人的面,對另一個同她兒子年齡相仿的小女孩,讚不絕口,並隨口說,我家兒子就差遠了,調皮搗蛋不說,還懶不愛學習,成績也中不溜秋的。

父母總以為他們是孩子,往往忽略他們敏感而容易受傷的心。孩子的不滿就勢必通過各種“不當”的叛逆行為表現出來,表達他的訴求。

01 叛逆,我們到底對它瞭解多少?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粗暴,頂撞,厭學,撒謊,打架甚至離家出走等等叛逆行為,都深感焦慮,恐慌,毫無應對之力,與孩子的衝突一步步升級,家中的火藥味一觸即燃。

其實,這些最讓父母頭疼,最惹人討厭的孩子,往往是最可憐的孩子,也是最需要愛的孩子。

正如,美國兒童教育學家傑弗裡.伯恩斯坦博士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不打,不罵,不動氣的溫暖教養術》一書中所言:“孩子以這種叛逆的方式進行反應,是因為他不知道怎樣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情緒”。這一點,對於理解孩子為什麼叛逆非常關鍵。

所以說,叛逆,它並不是猛虎野獸,是孩子成長的一種需求,是“我長大了”,想要有自己的主張和自由,更是對父母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在用另一種方式說“不!”

只有父母對孩子真正的去愛和接納,讓孩子明白自己是有價值的,是被愛的,才是引導孩子走出叛逆困境的前提。

02 孩子為什麼會叛逆?

有人說:“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於父母。”父母的教育裡,藏有孩子的人生。同理,孩子的叛逆行為裡,也都有父母教育的不當。

其實,孩子的叛逆,並不是一件壞事,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有教育專家指出,若是家長看懂了孩子背後的訴求,則是家長和孩子難得的一次共同成長的良機。

然而,當孩子們的訴求得不到迴應時,往往會做出一些“出格”的舉動,來引起父母的關注。孩子們的訴求通常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對愛的極度渴望

父母是孩子的一片天,也是他們在這個世界最堅強的依靠。若他們感受不到父母由衷的愛,他們就無法獲得一種溫暖感和歸屬感。尤其有一些重男輕女思想的父母,對女兒和兒子完全是兩樣,重心嚴重偏向兒子,父母的做法導致女兒性格暴躁易怒,變得敏感自卑,這種原生家庭帶來的陰影,將會困擾她們一生。

第二:渴望平等和尊重

很多父母愛子心切,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便使用父母權威,代勞做主給孩子規劃人生。對孩子有的只是“你應該”,而不是低頭詢問“你喜不喜歡”。對於每一個有主見有思想的孩子,面對父母武斷粗暴的決定,勢必會做出抗爭,來挑戰父母的權威。因為他們只是渴望一份平等和尊重,理應我的人生我做主。

第三: 渴望包容和理解

每個孩子都是這世間不一樣的煙火,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質。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或是資質平平,沒有活成父母想要的優秀時,我們都應無條件的接納孩子的一切。

羅曼羅蘭說過:“每個人都有他隱藏的精華”。而有些父母卻拿自家孩子的短處同別人的長處比,為了那點面子,逼著孩子去死磕較勁;或是對孩子奚落,羞辱和歧視。

父母的這些消極情緒,只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孩子就會把對父母的不滿和失望,通過他們的方式宣洩出來,同父母的關係也越發緊張。要知道,這些孩子,此刻特別渴望父母的一份理解和寬容。

03 我們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叛逆?

首先,我們去接納叛逆

叛逆的孩子並不是壞孩子,只是受過傷,極需要愛的孩子。孩子的叛逆行為,是他們成長的表現,它並非一件壞事。父母對叛逆的正確認知,是與孩子建立信任,一同走出叛逆的關鍵。

我們換個角度,去看待叛逆,就會平靜坦然很多。我們只有去接納叛逆,接納孩子面臨的困境,在接納中讓自己平靜下來,學會同叛逆相處,才能更好地陪孩子一同去應對。

就如傑弗裡.伯恩斯坦博士所言:“你自身積極而良好的心態,會讓孩子樂意與你打交道,你做出改變,就會造就一個不叛逆的孩子”。

令人遺憾的是,有些父母,一旦發現孩子“不聽話”,便忍不住對孩子責備嘮叨,大喊大叫,或是乾脆放任自流。父母的消極情緒只會讓孩子自暴自棄,身陷叛逆的泥潭,獨自苦苦掙扎,從而錯過孩子成長的契機,而徹底毀掉孩子。

其次,父母用愛和鼓勵幫助孩子重獲信心

愛和鼓勵是孩子走出叛逆的核心。孩子最喜歡愛他的人,只有愛才能幫孩子找到自我價值感,那我們不妨慷慨地表達我們對孩子的理解和愛吧。

李亞的女兒自小偏科,對理科無感。小學還能勉強對付,一到初中面對理綜三門課明顯應付不過來。李亞開始給女兒請老師一對一輔導,但效果不大。孩子信心漸失,後來乾脆作業也懶得按時交,就算交也是找同學抄,為這事,李亞沒少被班主任老師找去學校。

李亞呢,對孩子沒有打,沒有罵,更沒有放棄,只是溫和而堅定地告訴女兒,以後自己盡力而為,不要去抄同學的作業就好。同時,李亞每天同老師聯繫,瞭解女兒在學校的學習動態。對女兒每天取得的一小點進步,李亞都會欣喜地告訴女兒,鼓勵女兒。孩子在媽媽的關注和鼓勵下,從獨立完成作業,到主動學習,成績在一步步穩步提高。

所以說,鼓勵很重要,它貫穿孩子一生的成長。一句由衷的稱讚,一個鼓勵的眼神,都能穿透重重障礙,讓孩子重獲信心,迎來積極轉變。

最後,正確的引導才是幫助孩子走出叛逆的有效捷徑

有人說:“我們守護什麼,我們就成為什麼”。你對孩子的教育裡,藏有孩子的人生,孩子的叛逆行為裡,也隱藏有父母教育的缺失。

所以說,對孩子的引導教育,是父母一生的修行。找出孩子情緒的燃爆點,去發現自己教育中的失誤,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學會向孩子低頭,承認錯誤,表達歉意。這樣才能一點點消融孩子心頭的陰霾,建立彼此間的信任和溝通。

同孩子一起制定有效的行為準則和紀律約束,既不驕縱也不過分嚴厲,自己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行為表率,引導孩子去執行。

當然,叛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徹底改變。父母需克服焦慮,冷靜面對孩子的反覆,耐心和堅持才是正道。相信只要有父母的陪伴和引導,也只有經過這些歷練和打磨,孩子才能完成生命中的蛻變成長,心才真正長大。

就如村上春樹所說,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著類似“沙塵暴”的東西,能從沙塵暴中逃出來的人,那就是一個全新的你,也一定足夠強大。

叛逆,並不可怕,我們瞭解叛逆,接納叛逆,無條件的去愛那個在叛逆中苦苦掙扎煎熬的孩子。愛,有無堅不摧之力,用愛去引導孩子,比對孩子責備嘮叨100次都有效。

感謝傑弗裡.伯恩斯坦博士,感謝《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不打,不罵,不動氣的溫暖教養術》這本書。若對叛逆感到困惑的你,願該文能帶給你一些啟示,能成為孩子心中的一束光。

"
孩子叛逆,這樣做,比你責備嘮叨100次都有效

本圖片來自網絡

朋友小欣自從帶兒子參加了一次聚會後,怎麼兒子就性情大變了呢?既愛發脾氣,還喜歡頂嘴,你讓他往東,他偏往西,故意同你對著幹。每每看到她這個老媽被氣得想撞牆,他則暗地裡開心不已。兒子的叛逆,讓小欣不無沮喪和焦慮。

這世間,凡事的發生必有其因果。同樣,孩子的叛逆行為,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答案。

只因聚會那天,小欣當著眾人的面,對另一個同她兒子年齡相仿的小女孩,讚不絕口,並隨口說,我家兒子就差遠了,調皮搗蛋不說,還懶不愛學習,成績也中不溜秋的。

父母總以為他們是孩子,往往忽略他們敏感而容易受傷的心。孩子的不滿就勢必通過各種“不當”的叛逆行為表現出來,表達他的訴求。

01 叛逆,我們到底對它瞭解多少?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粗暴,頂撞,厭學,撒謊,打架甚至離家出走等等叛逆行為,都深感焦慮,恐慌,毫無應對之力,與孩子的衝突一步步升級,家中的火藥味一觸即燃。

其實,這些最讓父母頭疼,最惹人討厭的孩子,往往是最可憐的孩子,也是最需要愛的孩子。

正如,美國兒童教育學家傑弗裡.伯恩斯坦博士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不打,不罵,不動氣的溫暖教養術》一書中所言:“孩子以這種叛逆的方式進行反應,是因為他不知道怎樣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情緒”。這一點,對於理解孩子為什麼叛逆非常關鍵。

所以說,叛逆,它並不是猛虎野獸,是孩子成長的一種需求,是“我長大了”,想要有自己的主張和自由,更是對父母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在用另一種方式說“不!”

只有父母對孩子真正的去愛和接納,讓孩子明白自己是有價值的,是被愛的,才是引導孩子走出叛逆困境的前提。

02 孩子為什麼會叛逆?

有人說:“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於父母。”父母的教育裡,藏有孩子的人生。同理,孩子的叛逆行為裡,也都有父母教育的不當。

其實,孩子的叛逆,並不是一件壞事,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有教育專家指出,若是家長看懂了孩子背後的訴求,則是家長和孩子難得的一次共同成長的良機。

然而,當孩子們的訴求得不到迴應時,往往會做出一些“出格”的舉動,來引起父母的關注。孩子們的訴求通常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對愛的極度渴望

父母是孩子的一片天,也是他們在這個世界最堅強的依靠。若他們感受不到父母由衷的愛,他們就無法獲得一種溫暖感和歸屬感。尤其有一些重男輕女思想的父母,對女兒和兒子完全是兩樣,重心嚴重偏向兒子,父母的做法導致女兒性格暴躁易怒,變得敏感自卑,這種原生家庭帶來的陰影,將會困擾她們一生。

第二:渴望平等和尊重

很多父母愛子心切,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便使用父母權威,代勞做主給孩子規劃人生。對孩子有的只是“你應該”,而不是低頭詢問“你喜不喜歡”。對於每一個有主見有思想的孩子,面對父母武斷粗暴的決定,勢必會做出抗爭,來挑戰父母的權威。因為他們只是渴望一份平等和尊重,理應我的人生我做主。

第三: 渴望包容和理解

每個孩子都是這世間不一樣的煙火,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質。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或是資質平平,沒有活成父母想要的優秀時,我們都應無條件的接納孩子的一切。

羅曼羅蘭說過:“每個人都有他隱藏的精華”。而有些父母卻拿自家孩子的短處同別人的長處比,為了那點面子,逼著孩子去死磕較勁;或是對孩子奚落,羞辱和歧視。

父母的這些消極情緒,只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孩子就會把對父母的不滿和失望,通過他們的方式宣洩出來,同父母的關係也越發緊張。要知道,這些孩子,此刻特別渴望父母的一份理解和寬容。

03 我們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叛逆?

首先,我們去接納叛逆

叛逆的孩子並不是壞孩子,只是受過傷,極需要愛的孩子。孩子的叛逆行為,是他們成長的表現,它並非一件壞事。父母對叛逆的正確認知,是與孩子建立信任,一同走出叛逆的關鍵。

我們換個角度,去看待叛逆,就會平靜坦然很多。我們只有去接納叛逆,接納孩子面臨的困境,在接納中讓自己平靜下來,學會同叛逆相處,才能更好地陪孩子一同去應對。

就如傑弗裡.伯恩斯坦博士所言:“你自身積極而良好的心態,會讓孩子樂意與你打交道,你做出改變,就會造就一個不叛逆的孩子”。

令人遺憾的是,有些父母,一旦發現孩子“不聽話”,便忍不住對孩子責備嘮叨,大喊大叫,或是乾脆放任自流。父母的消極情緒只會讓孩子自暴自棄,身陷叛逆的泥潭,獨自苦苦掙扎,從而錯過孩子成長的契機,而徹底毀掉孩子。

其次,父母用愛和鼓勵幫助孩子重獲信心

愛和鼓勵是孩子走出叛逆的核心。孩子最喜歡愛他的人,只有愛才能幫孩子找到自我價值感,那我們不妨慷慨地表達我們對孩子的理解和愛吧。

李亞的女兒自小偏科,對理科無感。小學還能勉強對付,一到初中面對理綜三門課明顯應付不過來。李亞開始給女兒請老師一對一輔導,但效果不大。孩子信心漸失,後來乾脆作業也懶得按時交,就算交也是找同學抄,為這事,李亞沒少被班主任老師找去學校。

李亞呢,對孩子沒有打,沒有罵,更沒有放棄,只是溫和而堅定地告訴女兒,以後自己盡力而為,不要去抄同學的作業就好。同時,李亞每天同老師聯繫,瞭解女兒在學校的學習動態。對女兒每天取得的一小點進步,李亞都會欣喜地告訴女兒,鼓勵女兒。孩子在媽媽的關注和鼓勵下,從獨立完成作業,到主動學習,成績在一步步穩步提高。

所以說,鼓勵很重要,它貫穿孩子一生的成長。一句由衷的稱讚,一個鼓勵的眼神,都能穿透重重障礙,讓孩子重獲信心,迎來積極轉變。

最後,正確的引導才是幫助孩子走出叛逆的有效捷徑

有人說:“我們守護什麼,我們就成為什麼”。你對孩子的教育裡,藏有孩子的人生,孩子的叛逆行為裡,也隱藏有父母教育的缺失。

所以說,對孩子的引導教育,是父母一生的修行。找出孩子情緒的燃爆點,去發現自己教育中的失誤,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學會向孩子低頭,承認錯誤,表達歉意。這樣才能一點點消融孩子心頭的陰霾,建立彼此間的信任和溝通。

同孩子一起制定有效的行為準則和紀律約束,既不驕縱也不過分嚴厲,自己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行為表率,引導孩子去執行。

當然,叛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徹底改變。父母需克服焦慮,冷靜面對孩子的反覆,耐心和堅持才是正道。相信只要有父母的陪伴和引導,也只有經過這些歷練和打磨,孩子才能完成生命中的蛻變成長,心才真正長大。

就如村上春樹所說,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著類似“沙塵暴”的東西,能從沙塵暴中逃出來的人,那就是一個全新的你,也一定足夠強大。

叛逆,並不可怕,我們瞭解叛逆,接納叛逆,無條件的去愛那個在叛逆中苦苦掙扎煎熬的孩子。愛,有無堅不摧之力,用愛去引導孩子,比對孩子責備嘮叨100次都有效。

感謝傑弗裡.伯恩斯坦博士,感謝《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不打,不罵,不動氣的溫暖教養術》這本書。若對叛逆感到困惑的你,願該文能帶給你一些啟示,能成為孩子心中的一束光。

孩子叛逆,這樣做,比你責備嘮叨100次都有效

本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肖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