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V談育兒:優秀的孩子都有內驅力

不完美媽媽 家庭教育 英語 讀書 英國 雞湯 婚姻與家庭親子營 2019-05-30
教育大V談育兒:優秀的孩子都有內驅力

快樂教育並不意味著“散養”“無為”,反而是一種需要更高眼界、更多技巧、更多心血的教育方式。她說,教育的終點不是高分和名校,而是去影響孩子找到內生的自驅力,讓孩子實現人生態度和繁複世界的高度連結,從而讓孩子擁有真正選擇人生的權利。

散養是對“快樂教育”最大的誤解

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中寫道: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趙君瀟也抱有同樣的想法,她認為,教育的終點是要用正確的家庭教育,去影響孩子找到內生的自驅力,從而讓他們在不久的將來,擁有真正選擇人生的權利。這其中,父母需要盡己所能地引導孩子、幫助孩子,讓他學會如何高效地處理面臨的困難,如何以快樂、有趣的方式去學習,並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更高層次的快樂。

說到快樂教育,有許多雞湯文被趙君瀟認為是對快樂教育的誤讀,“快樂教育絕不是很多人所認為的放養、無為”。“快樂教育”的理念來自英國,它的初衷是為了扭轉長期以來人們“把教育僅僅看作是在嚴肅教室中的苦行僧生活”的誤區。快樂教育與任何一種教育方法一樣,終極目標都是使人獲得成功,因此,幫助孩子成功其實是快樂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但快樂教育傳到中國之後,就有雞湯文章說:快樂教育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尊重孩子愛玩兒的天性,讓他們自由玩耍,而不是坐在屋子裡練琴、畫畫、學英語……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和天性、讓孩子快樂玩耍都沒有錯,但有些家長卻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報了課外班,就會說,孩子好可憐啊,都沒有時間玩。難道每個上課外班的孩子都很可憐、都很不快樂嗎?快樂到底需要誰來定義?是由家長,還是孩子?比如我的女兒暖暖,在數學思維課上玩兒魔方的時候;在英語課外班,用英語跟小朋友對話的時候;在舞蹈課上,穿上漂亮的舞蹈裙,感覺自己像公主一樣美美的時候,她都是很快樂的。”

快樂教育不應該把孩子圈在教室裡,但也不是有些家長所認為的“放養”,趙君瀟認為,“放養”是對快樂教育最大的誤解。

“我們都知道,快樂是分層級的。吃喝玩樂是一種快樂,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但還有一種快樂,是在學習成長之後,是在通過自己的努力,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困難之後,獲得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前者的快樂更容易得到,也更容易被遺忘,而後者帶來的快樂相對更持久、難忘。”

孩子對於快樂的認知和感受,是需要父母引導的。趙君瀟說,父母應該讓孩子更多正向地感受努力和付出的意義,而不是把人生一些應有的付出,都認為是“苦的”。孩子如何理解快樂,或者在面對某件事時快不快樂,有時候並不全部源於事情本身,也源於父母怎麼理解這件事,怎麼引導孩子去看待。還有一些父母高調所說的“放養”,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迴避困難、缺少智慧方法的一種表現。

也許有家長會說,我並不希望孩子成功,我只想讓他做一個快樂的普通人。趙君瀟說,請別誤解了“快樂的普通人”。

“首先,我們怎麼理解快樂的普通人?既然是‘快樂的’,他應該不會為衣食住行擔憂,沒有基本的生存煩惱;他應該身體健康,又具有很多良好的品質,比如勇敢,比如面對困難的正確態度,等等,這才能算得上‘快樂’。其實,能達到這樣程度的,已經不是普通人了。”

“其次,孩子‘做普通人’的前提應該是,父母曾經讓孩子看到過不同的選擇機會,然後再給他自由選擇的權利。如果根本沒有給孩子提供過其他選擇的機會,在某種程度上,相當於父母過早地為孩子做了選擇和安排。”

真正優秀的孩子,是有內驅力的孩子

無論別人怎麼提倡所謂的“快樂教育”,趙君瀟仍然要盡最大的能力,引導女兒暖暖熱愛和享受學習,並引導她去為自己的理想付出努力。她這樣做,既不是為了光耀門楣,也不是要女兒成為她的驕傲,她唯一希望的是:暖暖能在一次次挑戰未知、克服侷限的過程中,體會到人生更高層次的快樂。

智慧的父母完全可以通過探索,讓教育過程變得更加有趣、高效、有用,從而喚醒孩子的內驅力,正確地實施快樂教育。

很多媽媽跟趙君瀟說,自己的孩子平時磨磨蹭蹭,怎麼催都不行,一天的時間很快就磨蹭過去了。“時間對於年齡段較小的孩子們來說,是抽象的,加上很多時候,時間都是由父母來安排和把控,孩子根本沒有辦法認識到時間是什麼。”

趙君瀟在暖暖認識鐘錶之後,卻並沒有給她買鐘錶,而是給她買了24個小木塊,有8塊是睡眠時間,是每天必須要保證的;有3塊是吃飯的時間,如果出門吃飯,木塊的時間就可以增加;有8塊是暖暖練琴、畫畫、學英語等學習時間;剩下的木塊就是她自由安排的時間,可以看動畫片,可以自由玩耍。但如果暖暖吃飯磨蹭了,或者學習時間拖延了,就要從可以自由支配的木塊裡“借時間”。在“時間木塊”裡,抽象的時間變得更具象了,暖暖也學會了自己管理時間,這也是孩子自驅力的一部分。

孩子剛開始學知識的時候,有些父母為了鼓勵孩子好好學習,就會跟孩子說:“你做20道題,做對了媽媽給你獎勵。”趙君瀟說,有時候這個方法很管用的,卻不是長久之計。外界的刺激越多,孩子自身對於知識的渴望就變得越少。比如,孩子最初願意看書學習,也許是為了求知慾得到滿足,但父母卻不斷採用外在刺激,這反而打壓了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因為隨著父母的獎勵增多,就會慢慢沒有辦法再給孩子新鮮感了,外界刺激邊際效應就會越來越弱化。

趙君瀟講到一個心理學著名的小故事。有一位老爺爺在院子裡種了許多花花草草,附近的孩子經常跑到他的院子裡去玩,每次都把花花草草踩得一片狼藉。有一次,老爺爺想了一個辦法,他跟孩子們說:歡迎你們到爺爺的院子來玩,爺爺還會給你們糖吃。第一次的時候,老爺爺給了來玩的孩子們很多糖,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他給的糖越來越少。最後那一次,老爺爺跟孩子們說:歡迎你們以後繼續來玩,但爺爺已經沒有糖了。後來,孩子們就再也不去了,他們想:沒有糖了,我們為什麼還要去玩?

這就是孩子們的內發性如何被外界刺激“淹沒”的一個典型的故事。

父母還要懂得適時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從而增加他們的內驅力。暖暖3歲多的時候,趙君瀟就經常帶她出差、旅遊,這個過程中,很多事情她都放手讓暖暖自己去做。趙君瀟覺得,一次次的放手,是對孩子的信任、鼓勵,也是對她自理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激發了孩子做事的內驅力。

培養孩子的內驅力,並不是通過一件兩件事,而是通過父母的影響,根植在孩子生活的細節裡。真正優秀的孩子,不是被鞭子抽出來的,是有內驅力的孩子。而好的教育就應該是能夠喚醒孩子的內驅力,實施的過程快樂有趣,最終實現高效能養育。文 | 本刊記者 張慧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