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喜歡姥姥,不喜歡奶奶?家長要注意到“社交情感”'

不完美媽媽 全職媽媽 家庭教育 文章 動物 豌豆育兒學堂 2019-09-06
"

文|豌豆育兒學堂(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隔壁鄰居家的女孩乖巧可愛,可就是有一點,每次奶奶來看她就哇哇哭,不喜歡奶奶動她的玩具,也不許奶奶抱她。孩子對待奶奶的態度和對待姥姥的態度截然相反,姥姥帶著出去玩,總是有說有笑的。

為此,奶奶還專門請教了姥姥,想著改變自己去迎合孩子,但都無果。其實最主要的一點是,奶奶和女孩的媽媽一直都相處的不太好,大概孩子心裡也有盤算吧。

同是一家人,孩子對家人的態度截然相反,有可能排斥這個喜歡那個,原因何在?不少家長在面對孩子輸出的態度時不知所措,以為是自己對孩子不好,或者說是沒有迎合孩子的哪一項需求。

但其實,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內心也都會有一把情感天秤,一邊是自己至親至愛的媽媽,另一邊是其他家人或者外人。如果其他人與媽媽的關係甚好,孩子就會默認為是一種“友好”,倘若其他人和媽媽的關係不好,孩子就會出現牴觸的情緒。

孩子社交情感的缺失,原因在於他最親密的人

前文說,孩子的社交情感有了缺失,對待姥姥和奶奶的態度不一,是源於媽媽。

但其實,很多孩子並不是媽媽一手帶大的,也許是奶奶,姥姥,爺爺等。誰把孩子帶大,這個人就是孩子默認的“最親密的人”。

前段時間,有幸參加了一個教育機構的課程。關於如何健全學前兒童的挫折承受力。

Lisa老師講了一段故事,她說在他們的學校中,每一個孩子都是幸運的,因為每天來接孩子的家人都是不一樣的,看得出這所學校的孩子家庭環境都很圓滿。

然而孩子在面對不同家人來接自己的時候,表現出非常不一樣的情緒和狀態。

有個女孩叫Lucy,每週大概媽媽會來接2次,爸爸來接一次,剩下的2次會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輪流來接。

從lucy的不同反應中看得出,奶奶是她最親密的人,因為她對奶奶的熱情高於所有人。

但是lucy並不喜歡爸爸,原因是爸爸會經常因為育兒觀念的不同和奶奶吵架,所以lucy每次看到爸爸來接都會冷眼相對。本是爸爸心頭的小公主,卻一不小心成了小敵人。

"

文|豌豆育兒學堂(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隔壁鄰居家的女孩乖巧可愛,可就是有一點,每次奶奶來看她就哇哇哭,不喜歡奶奶動她的玩具,也不許奶奶抱她。孩子對待奶奶的態度和對待姥姥的態度截然相反,姥姥帶著出去玩,總是有說有笑的。

為此,奶奶還專門請教了姥姥,想著改變自己去迎合孩子,但都無果。其實最主要的一點是,奶奶和女孩的媽媽一直都相處的不太好,大概孩子心裡也有盤算吧。

同是一家人,孩子對家人的態度截然相反,有可能排斥這個喜歡那個,原因何在?不少家長在面對孩子輸出的態度時不知所措,以為是自己對孩子不好,或者說是沒有迎合孩子的哪一項需求。

但其實,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內心也都會有一把情感天秤,一邊是自己至親至愛的媽媽,另一邊是其他家人或者外人。如果其他人與媽媽的關係甚好,孩子就會默認為是一種“友好”,倘若其他人和媽媽的關係不好,孩子就會出現牴觸的情緒。

孩子社交情感的缺失,原因在於他最親密的人

前文說,孩子的社交情感有了缺失,對待姥姥和奶奶的態度不一,是源於媽媽。

但其實,很多孩子並不是媽媽一手帶大的,也許是奶奶,姥姥,爺爺等。誰把孩子帶大,這個人就是孩子默認的“最親密的人”。

前段時間,有幸參加了一個教育機構的課程。關於如何健全學前兒童的挫折承受力。

Lisa老師講了一段故事,她說在他們的學校中,每一個孩子都是幸運的,因為每天來接孩子的家人都是不一樣的,看得出這所學校的孩子家庭環境都很圓滿。

然而孩子在面對不同家人來接自己的時候,表現出非常不一樣的情緒和狀態。

有個女孩叫Lucy,每週大概媽媽會來接2次,爸爸來接一次,剩下的2次會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輪流來接。

從lucy的不同反應中看得出,奶奶是她最親密的人,因為她對奶奶的熱情高於所有人。

但是lucy並不喜歡爸爸,原因是爸爸會經常因為育兒觀念的不同和奶奶吵架,所以lucy每次看到爸爸來接都會冷眼相對。本是爸爸心頭的小公主,卻一不小心成了小敵人。

為什麼孩子喜歡姥姥,不喜歡奶奶?家長要注意到“社交情感”

家庭教育給予孩子的親密,也許做不到儘可能的平等,比如很多老人溺愛孩子,孩子就會充分依賴和信任,然而站在對立面的父母,卻成了孩子心中的壞人。

對孩子而言,最親密的人意味著他人生的指明燈,立在那裡,外圍一切與之不相符的人都要被排斥開。

最親密的人喜歡吃的飯,走路的姿勢和節奏,說話的方式等等,都是孩子的“楷模”,孩子習慣於這種親密關係中造就的一切,一旦有人攻擊“楷模”,那孩子的防禦就開啟了。

當然,我們可以不選擇去對抗他心中的楷模,這樣就會相安無事。

我們可以理解為:與“楷模”興趣相投、和平共處的人是孩子更願意接受的一類人。他們有著和孩子共命運的一種呼吸節奏,讓孩子更舒服。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出現了對家人或者外人的強烈牴觸情緒時,我們不妨去分析一下,孩子究竟是因為什麼,而造成了這種不完整的社交情感,幫助孩子重新建立完整的社交情感。

"

文|豌豆育兒學堂(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隔壁鄰居家的女孩乖巧可愛,可就是有一點,每次奶奶來看她就哇哇哭,不喜歡奶奶動她的玩具,也不許奶奶抱她。孩子對待奶奶的態度和對待姥姥的態度截然相反,姥姥帶著出去玩,總是有說有笑的。

為此,奶奶還專門請教了姥姥,想著改變自己去迎合孩子,但都無果。其實最主要的一點是,奶奶和女孩的媽媽一直都相處的不太好,大概孩子心裡也有盤算吧。

同是一家人,孩子對家人的態度截然相反,有可能排斥這個喜歡那個,原因何在?不少家長在面對孩子輸出的態度時不知所措,以為是自己對孩子不好,或者說是沒有迎合孩子的哪一項需求。

但其實,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內心也都會有一把情感天秤,一邊是自己至親至愛的媽媽,另一邊是其他家人或者外人。如果其他人與媽媽的關係甚好,孩子就會默認為是一種“友好”,倘若其他人和媽媽的關係不好,孩子就會出現牴觸的情緒。

孩子社交情感的缺失,原因在於他最親密的人

前文說,孩子的社交情感有了缺失,對待姥姥和奶奶的態度不一,是源於媽媽。

但其實,很多孩子並不是媽媽一手帶大的,也許是奶奶,姥姥,爺爺等。誰把孩子帶大,這個人就是孩子默認的“最親密的人”。

前段時間,有幸參加了一個教育機構的課程。關於如何健全學前兒童的挫折承受力。

Lisa老師講了一段故事,她說在他們的學校中,每一個孩子都是幸運的,因為每天來接孩子的家人都是不一樣的,看得出這所學校的孩子家庭環境都很圓滿。

然而孩子在面對不同家人來接自己的時候,表現出非常不一樣的情緒和狀態。

有個女孩叫Lucy,每週大概媽媽會來接2次,爸爸來接一次,剩下的2次會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輪流來接。

從lucy的不同反應中看得出,奶奶是她最親密的人,因為她對奶奶的熱情高於所有人。

但是lucy並不喜歡爸爸,原因是爸爸會經常因為育兒觀念的不同和奶奶吵架,所以lucy每次看到爸爸來接都會冷眼相對。本是爸爸心頭的小公主,卻一不小心成了小敵人。

為什麼孩子喜歡姥姥,不喜歡奶奶?家長要注意到“社交情感”

家庭教育給予孩子的親密,也許做不到儘可能的平等,比如很多老人溺愛孩子,孩子就會充分依賴和信任,然而站在對立面的父母,卻成了孩子心中的壞人。

對孩子而言,最親密的人意味著他人生的指明燈,立在那裡,外圍一切與之不相符的人都要被排斥開。

最親密的人喜歡吃的飯,走路的姿勢和節奏,說話的方式等等,都是孩子的“楷模”,孩子習慣於這種親密關係中造就的一切,一旦有人攻擊“楷模”,那孩子的防禦就開啟了。

當然,我們可以不選擇去對抗他心中的楷模,這樣就會相安無事。

我們可以理解為:與“楷模”興趣相投、和平共處的人是孩子更願意接受的一類人。他們有著和孩子共命運的一種呼吸節奏,讓孩子更舒服。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出現了對家人或者外人的強烈牴觸情緒時,我們不妨去分析一下,孩子究竟是因為什麼,而造成了這種不完整的社交情感,幫助孩子重新建立完整的社交情感。

為什麼孩子喜歡姥姥,不喜歡奶奶?家長要注意到“社交情感”

讓孩子擁有完整的社交情感,家長要這樣做

01.告訴孩子,不是所有人都必須和“楷模”一樣的

“樂樂,媽媽這週末加班,你去奶奶家吧”
“我不要,奶奶做的飯不好吃”

媽媽回過頭抱著稚嫩的兒子說“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媽媽這樣有精力做動物造型的早餐給你吃”,奶奶是我們的家人,雖然她不能像媽媽那樣,但她依然是愛你的。

孩子總會習慣最親密的“楷模”的一些習性,比如做的飯,講的故事,扎的髮型...習慣讓孩子總認為這是一種常態,一旦出現其他人的介入,孩子就會大發雷霆。

可我們又不能時時刻刻像檢測天氣一樣看管著我們的孩子,他們總是要去接受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的。告訴孩子,最親密的人永遠都在,只是去接觸更多不一樣的東西,也是我們的人生的一部分。

要學會區別“最親密”與“親密”以及“普通”關係。

這是讓孩子接受最親密關係外的一切的開端,社交關係中,不可能永遠保持在最親密的關係,只有各種關係的互相滲透,才能夠給孩子一個完整的社交情感。

所以,當孩子拒絕接受外界的社交情感時,先不要去回絕孩子的決定,試著去告訴孩子,這種嘗試是我們應該做的,沒有什麼情感可以單獨相隨孩子,唯有不同的社交情感,才會讓我們的路走起來更加穩妥。

所以,帶孩子去嘗試體會更多的社交情感,就顯得尤為重要。

"

文|豌豆育兒學堂(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隔壁鄰居家的女孩乖巧可愛,可就是有一點,每次奶奶來看她就哇哇哭,不喜歡奶奶動她的玩具,也不許奶奶抱她。孩子對待奶奶的態度和對待姥姥的態度截然相反,姥姥帶著出去玩,總是有說有笑的。

為此,奶奶還專門請教了姥姥,想著改變自己去迎合孩子,但都無果。其實最主要的一點是,奶奶和女孩的媽媽一直都相處的不太好,大概孩子心裡也有盤算吧。

同是一家人,孩子對家人的態度截然相反,有可能排斥這個喜歡那個,原因何在?不少家長在面對孩子輸出的態度時不知所措,以為是自己對孩子不好,或者說是沒有迎合孩子的哪一項需求。

但其實,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內心也都會有一把情感天秤,一邊是自己至親至愛的媽媽,另一邊是其他家人或者外人。如果其他人與媽媽的關係甚好,孩子就會默認為是一種“友好”,倘若其他人和媽媽的關係不好,孩子就會出現牴觸的情緒。

孩子社交情感的缺失,原因在於他最親密的人

前文說,孩子的社交情感有了缺失,對待姥姥和奶奶的態度不一,是源於媽媽。

但其實,很多孩子並不是媽媽一手帶大的,也許是奶奶,姥姥,爺爺等。誰把孩子帶大,這個人就是孩子默認的“最親密的人”。

前段時間,有幸參加了一個教育機構的課程。關於如何健全學前兒童的挫折承受力。

Lisa老師講了一段故事,她說在他們的學校中,每一個孩子都是幸運的,因為每天來接孩子的家人都是不一樣的,看得出這所學校的孩子家庭環境都很圓滿。

然而孩子在面對不同家人來接自己的時候,表現出非常不一樣的情緒和狀態。

有個女孩叫Lucy,每週大概媽媽會來接2次,爸爸來接一次,剩下的2次會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輪流來接。

從lucy的不同反應中看得出,奶奶是她最親密的人,因為她對奶奶的熱情高於所有人。

但是lucy並不喜歡爸爸,原因是爸爸會經常因為育兒觀念的不同和奶奶吵架,所以lucy每次看到爸爸來接都會冷眼相對。本是爸爸心頭的小公主,卻一不小心成了小敵人。

為什麼孩子喜歡姥姥,不喜歡奶奶?家長要注意到“社交情感”

家庭教育給予孩子的親密,也許做不到儘可能的平等,比如很多老人溺愛孩子,孩子就會充分依賴和信任,然而站在對立面的父母,卻成了孩子心中的壞人。

對孩子而言,最親密的人意味著他人生的指明燈,立在那裡,外圍一切與之不相符的人都要被排斥開。

最親密的人喜歡吃的飯,走路的姿勢和節奏,說話的方式等等,都是孩子的“楷模”,孩子習慣於這種親密關係中造就的一切,一旦有人攻擊“楷模”,那孩子的防禦就開啟了。

當然,我們可以不選擇去對抗他心中的楷模,這樣就會相安無事。

我們可以理解為:與“楷模”興趣相投、和平共處的人是孩子更願意接受的一類人。他們有著和孩子共命運的一種呼吸節奏,讓孩子更舒服。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出現了對家人或者外人的強烈牴觸情緒時,我們不妨去分析一下,孩子究竟是因為什麼,而造成了這種不完整的社交情感,幫助孩子重新建立完整的社交情感。

為什麼孩子喜歡姥姥,不喜歡奶奶?家長要注意到“社交情感”

讓孩子擁有完整的社交情感,家長要這樣做

01.告訴孩子,不是所有人都必須和“楷模”一樣的

“樂樂,媽媽這週末加班,你去奶奶家吧”
“我不要,奶奶做的飯不好吃”

媽媽回過頭抱著稚嫩的兒子說“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媽媽這樣有精力做動物造型的早餐給你吃”,奶奶是我們的家人,雖然她不能像媽媽那樣,但她依然是愛你的。

孩子總會習慣最親密的“楷模”的一些習性,比如做的飯,講的故事,扎的髮型...習慣讓孩子總認為這是一種常態,一旦出現其他人的介入,孩子就會大發雷霆。

可我們又不能時時刻刻像檢測天氣一樣看管著我們的孩子,他們總是要去接受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的。告訴孩子,最親密的人永遠都在,只是去接觸更多不一樣的東西,也是我們的人生的一部分。

要學會區別“最親密”與“親密”以及“普通”關係。

這是讓孩子接受最親密關係外的一切的開端,社交關係中,不可能永遠保持在最親密的關係,只有各種關係的互相滲透,才能夠給孩子一個完整的社交情感。

所以,當孩子拒絕接受外界的社交情感時,先不要去回絕孩子的決定,試著去告訴孩子,這種嘗試是我們應該做的,沒有什麼情感可以單獨相隨孩子,唯有不同的社交情感,才會讓我們的路走起來更加穩妥。

所以,帶孩子去嘗試體會更多的社交情感,就顯得尤為重要。

為什麼孩子喜歡姥姥,不喜歡奶奶?家長要注意到“社交情感”

02.帶孩子多去體會其他的社交情感

5年前,我遇到過一個全職媽媽,那時她的兒子還不到1歲。

正常來講,這麼小的孩子,懼怕陌生人是正常現象,但是小兒子不是,誰看見了都喜歡去逗一逗,小傢伙就是咧著嘴笑呵呵的。

似乎他和所有人都似曾相識,不生疏。如今這個孩子6歲了,上了小學,他比小時候看起來更加開闊,不僅接收著外界的一切友好信號,而且還會主動發出社交信號,看見有需要幫助的人他一定會上前搭把手,看見下雨天有人沒打傘他還會主動把傘給別人。

不管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人,小兒子相處起來都是毫不膽怯的,放鬆自如。

當然,這一切都源於媽媽小時候的“散養”,家裡親戚多,今天誰帶去玩一天,明天誰家住一晚,媽媽從來不介意。這也養成了小兒子四通八達的社交情感,成熟,果斷,熱情用在小兒子身上不為過。

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人,我們最先出發的保護欲總是會成為孩子的社交屏障,可一旦打開,讓孩子來去自如,去接觸更多的社交情感,孩子要比我們想象中更加快樂和開朗。

孩子的社交情感,往往建立在猶如磐石的最親密關係的基礎之上,我們堅實的存在,不可撼動,卻也是為了讓孩子踩著這塊磐石跳躍到更多更好的花石上,去感受更多不同的情感。那裡讓孩子的世界更加豐富,讓人生更加完整。

我很佩服能夠做道散養模式的家長,因為他們做到了在親密關係中的適當抽離。

"

文|豌豆育兒學堂(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隔壁鄰居家的女孩乖巧可愛,可就是有一點,每次奶奶來看她就哇哇哭,不喜歡奶奶動她的玩具,也不許奶奶抱她。孩子對待奶奶的態度和對待姥姥的態度截然相反,姥姥帶著出去玩,總是有說有笑的。

為此,奶奶還專門請教了姥姥,想著改變自己去迎合孩子,但都無果。其實最主要的一點是,奶奶和女孩的媽媽一直都相處的不太好,大概孩子心裡也有盤算吧。

同是一家人,孩子對家人的態度截然相反,有可能排斥這個喜歡那個,原因何在?不少家長在面對孩子輸出的態度時不知所措,以為是自己對孩子不好,或者說是沒有迎合孩子的哪一項需求。

但其實,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內心也都會有一把情感天秤,一邊是自己至親至愛的媽媽,另一邊是其他家人或者外人。如果其他人與媽媽的關係甚好,孩子就會默認為是一種“友好”,倘若其他人和媽媽的關係不好,孩子就會出現牴觸的情緒。

孩子社交情感的缺失,原因在於他最親密的人

前文說,孩子的社交情感有了缺失,對待姥姥和奶奶的態度不一,是源於媽媽。

但其實,很多孩子並不是媽媽一手帶大的,也許是奶奶,姥姥,爺爺等。誰把孩子帶大,這個人就是孩子默認的“最親密的人”。

前段時間,有幸參加了一個教育機構的課程。關於如何健全學前兒童的挫折承受力。

Lisa老師講了一段故事,她說在他們的學校中,每一個孩子都是幸運的,因為每天來接孩子的家人都是不一樣的,看得出這所學校的孩子家庭環境都很圓滿。

然而孩子在面對不同家人來接自己的時候,表現出非常不一樣的情緒和狀態。

有個女孩叫Lucy,每週大概媽媽會來接2次,爸爸來接一次,剩下的2次會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輪流來接。

從lucy的不同反應中看得出,奶奶是她最親密的人,因為她對奶奶的熱情高於所有人。

但是lucy並不喜歡爸爸,原因是爸爸會經常因為育兒觀念的不同和奶奶吵架,所以lucy每次看到爸爸來接都會冷眼相對。本是爸爸心頭的小公主,卻一不小心成了小敵人。

為什麼孩子喜歡姥姥,不喜歡奶奶?家長要注意到“社交情感”

家庭教育給予孩子的親密,也許做不到儘可能的平等,比如很多老人溺愛孩子,孩子就會充分依賴和信任,然而站在對立面的父母,卻成了孩子心中的壞人。

對孩子而言,最親密的人意味著他人生的指明燈,立在那裡,外圍一切與之不相符的人都要被排斥開。

最親密的人喜歡吃的飯,走路的姿勢和節奏,說話的方式等等,都是孩子的“楷模”,孩子習慣於這種親密關係中造就的一切,一旦有人攻擊“楷模”,那孩子的防禦就開啟了。

當然,我們可以不選擇去對抗他心中的楷模,這樣就會相安無事。

我們可以理解為:與“楷模”興趣相投、和平共處的人是孩子更願意接受的一類人。他們有著和孩子共命運的一種呼吸節奏,讓孩子更舒服。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出現了對家人或者外人的強烈牴觸情緒時,我們不妨去分析一下,孩子究竟是因為什麼,而造成了這種不完整的社交情感,幫助孩子重新建立完整的社交情感。

為什麼孩子喜歡姥姥,不喜歡奶奶?家長要注意到“社交情感”

讓孩子擁有完整的社交情感,家長要這樣做

01.告訴孩子,不是所有人都必須和“楷模”一樣的

“樂樂,媽媽這週末加班,你去奶奶家吧”
“我不要,奶奶做的飯不好吃”

媽媽回過頭抱著稚嫩的兒子說“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媽媽這樣有精力做動物造型的早餐給你吃”,奶奶是我們的家人,雖然她不能像媽媽那樣,但她依然是愛你的。

孩子總會習慣最親密的“楷模”的一些習性,比如做的飯,講的故事,扎的髮型...習慣讓孩子總認為這是一種常態,一旦出現其他人的介入,孩子就會大發雷霆。

可我們又不能時時刻刻像檢測天氣一樣看管著我們的孩子,他們總是要去接受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的。告訴孩子,最親密的人永遠都在,只是去接觸更多不一樣的東西,也是我們的人生的一部分。

要學會區別“最親密”與“親密”以及“普通”關係。

這是讓孩子接受最親密關係外的一切的開端,社交關係中,不可能永遠保持在最親密的關係,只有各種關係的互相滲透,才能夠給孩子一個完整的社交情感。

所以,當孩子拒絕接受外界的社交情感時,先不要去回絕孩子的決定,試著去告訴孩子,這種嘗試是我們應該做的,沒有什麼情感可以單獨相隨孩子,唯有不同的社交情感,才會讓我們的路走起來更加穩妥。

所以,帶孩子去嘗試體會更多的社交情感,就顯得尤為重要。

為什麼孩子喜歡姥姥,不喜歡奶奶?家長要注意到“社交情感”

02.帶孩子多去體會其他的社交情感

5年前,我遇到過一個全職媽媽,那時她的兒子還不到1歲。

正常來講,這麼小的孩子,懼怕陌生人是正常現象,但是小兒子不是,誰看見了都喜歡去逗一逗,小傢伙就是咧著嘴笑呵呵的。

似乎他和所有人都似曾相識,不生疏。如今這個孩子6歲了,上了小學,他比小時候看起來更加開闊,不僅接收著外界的一切友好信號,而且還會主動發出社交信號,看見有需要幫助的人他一定會上前搭把手,看見下雨天有人沒打傘他還會主動把傘給別人。

不管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人,小兒子相處起來都是毫不膽怯的,放鬆自如。

當然,這一切都源於媽媽小時候的“散養”,家裡親戚多,今天誰帶去玩一天,明天誰家住一晚,媽媽從來不介意。這也養成了小兒子四通八達的社交情感,成熟,果斷,熱情用在小兒子身上不為過。

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人,我們最先出發的保護欲總是會成為孩子的社交屏障,可一旦打開,讓孩子來去自如,去接觸更多的社交情感,孩子要比我們想象中更加快樂和開朗。

孩子的社交情感,往往建立在猶如磐石的最親密關係的基礎之上,我們堅實的存在,不可撼動,卻也是為了讓孩子踩著這塊磐石跳躍到更多更好的花石上,去感受更多不同的情感。那裡讓孩子的世界更加豐富,讓人生更加完整。

我很佩服能夠做道散養模式的家長,因為他們做到了在親密關係中的適當抽離。

為什麼孩子喜歡姥姥,不喜歡奶奶?家長要注意到“社交情感”

03.要適時抽離“最親密”的關係

我們總是說,家長是應該為孩子擋風雨的那個人,但其實我們並不知道,孩子一直都希望直面風雨,而我們往往是多此一舉。為什麼要適當抽離?

假如一個人的社交情感中,最親密關係佔據90%,那麼外界社交情感就只有10%的空間可以進來。過於飽和的親密情感,容易使孩子在人格的形成方面過於脆弱。

儘量從最親密關係中抽離,能夠減少孩子的單一情感負荷,而轉向社交情感的途中孩子更加用於釋放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勇於表達和自我修改的能力。這一切,也都源於外界社交情感所給予孩子更多樣性的力量。

假如孩子此刻正在專心處理一段社交情感中,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人,請不要輕易介入,一旦介入,就會夾雜過多的親密情感,孩子就無法建立自我的社交情感。我們應該學會建立親密情感和社交情感之間的界限,親密情感的必要性,並不是阻礙社交情感的理由。

所以,為孩子留出一些情感空間,也讓更多其他的情感色彩進入到孩子的世界,抽離親密關係,實則就是給孩子的社交情感讓路。

人世間各姿的喜怒哀樂,孩子有權利去盡享其中,不想讓孩子過於依賴和偏執與親密關係,作為家長就要明白,告訴孩子兩類情感的區別,告訴孩子社交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並不一定等同於親密關係;

也要儘可能讓孩子去接受和體驗更多的社交情感,以此,抽離出我們絲網般的親密關係。你會看到一個自信、熱情、充滿無限力量的擁有完整社交情感的孩子。

今日互動:你瞭解孩子的“社交情感”嗎?歡迎評論分享。

————————

這裡是豌豆育兒學堂,在育兒過程中,有任何問題都可以來諮詢我,讓我們一起解決解決育兒問題,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關注【豌豆育兒學堂】,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你育兒中的小困惑,為你的育兒道路助力,想獲得更多育兒資訊,就在豌豆育兒學堂!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告知必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