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效應”這個心理現象告訴父母,教育孩子,要學會閉嘴'

不完美媽媽 服裝 馬克·吐溫 演講 神通奶爸 2019-08-02
"

對於所有的父母來說,特別是媽媽,在教育孩子時,最喜歡乾的事就是嘮叨。假如對孩子做個調查,做一個《孩子最討厭父母的行為排行榜》的話,我相信,嘮叨排絕對排在前幾位。

網上有一個有網友說:

有一次打完球,把衣服落在球場了,媽媽非常生氣,就開始教育我:

我前天才跟你說了,天熱的話,就把衣服脫下來,放書包裡,可你就是記不住。你的記性怎麼這麼差?昨天上課還忘了帶筆。你長著個腦子幹什麼用?學習天天考倒數,作業天天磨磨唧唧,吃個飯還拖拖拉拉,你說你幹什麼中用?除了一天到晚打遊戲,我就看不到你有什麼精神的時候?

我再說一次,以後衣服脫了先放書包裡,別天天丟三落四的?你就不能長點記性?天天指望媽媽給你記著?

我想,大概每個孩子都聽過父母這樣類似的嘮叨。

"

對於所有的父母來說,特別是媽媽,在教育孩子時,最喜歡乾的事就是嘮叨。假如對孩子做個調查,做一個《孩子最討厭父母的行為排行榜》的話,我相信,嘮叨排絕對排在前幾位。

網上有一個有網友說:

有一次打完球,把衣服落在球場了,媽媽非常生氣,就開始教育我:

我前天才跟你說了,天熱的話,就把衣服脫下來,放書包裡,可你就是記不住。你的記性怎麼這麼差?昨天上課還忘了帶筆。你長著個腦子幹什麼用?學習天天考倒數,作業天天磨磨唧唧,吃個飯還拖拖拉拉,你說你幹什麼中用?除了一天到晚打遊戲,我就看不到你有什麼精神的時候?

我再說一次,以後衣服脫了先放書包裡,別天天丟三落四的?你就不能長點記性?天天指望媽媽給你記著?

我想,大概每個孩子都聽過父母這樣類似的嘮叨。

“超限效應”這個心理現象告訴父母,教育孩子,要學會閉嘴

這樣的父母太多了,他們很容易從孩子的一件小事,牽扯出孩子以前的舊賬,然後上綱上線,從上到下,從裡到外的教育孩子,擴大打擊面。但是帶來的結果往往是孩子不買賬,不耐煩,甚至頂嘴、叛逆。這又激起父母更大怒火,於是戰爭升級。因為一件小事,弄的雞犬不寧。

很多父母很委屈,為什麼孩子就是聽不進去呢,好賴話不分呢?我這都是為了他好?

事實上,真的孩子什麼都不懂嗎?一遍一遍的說孩子怎麼就是聽不進去呢?還偏偏對著幹?是孩子不行,叛逆嗎?

可以肯定的回答,不是,這只是人的一個心理規律在發揮作用。只要是人,都會這樣,這個心理規律就是超限效應。

"

對於所有的父母來說,特別是媽媽,在教育孩子時,最喜歡乾的事就是嘮叨。假如對孩子做個調查,做一個《孩子最討厭父母的行為排行榜》的話,我相信,嘮叨排絕對排在前幾位。

網上有一個有網友說:

有一次打完球,把衣服落在球場了,媽媽非常生氣,就開始教育我:

我前天才跟你說了,天熱的話,就把衣服脫下來,放書包裡,可你就是記不住。你的記性怎麼這麼差?昨天上課還忘了帶筆。你長著個腦子幹什麼用?學習天天考倒數,作業天天磨磨唧唧,吃個飯還拖拖拉拉,你說你幹什麼中用?除了一天到晚打遊戲,我就看不到你有什麼精神的時候?

我再說一次,以後衣服脫了先放書包裡,別天天丟三落四的?你就不能長點記性?天天指望媽媽給你記著?

我想,大概每個孩子都聽過父母這樣類似的嘮叨。

“超限效應”這個心理現象告訴父母,教育孩子,要學會閉嘴

這樣的父母太多了,他們很容易從孩子的一件小事,牽扯出孩子以前的舊賬,然後上綱上線,從上到下,從裡到外的教育孩子,擴大打擊面。但是帶來的結果往往是孩子不買賬,不耐煩,甚至頂嘴、叛逆。這又激起父母更大怒火,於是戰爭升級。因為一件小事,弄的雞犬不寧。

很多父母很委屈,為什麼孩子就是聽不進去呢,好賴話不分呢?我這都是為了他好?

事實上,真的孩子什麼都不懂嗎?一遍一遍的說孩子怎麼就是聽不進去呢?還偏偏對著幹?是孩子不行,叛逆嗎?

可以肯定的回答,不是,這只是人的一個心理規律在發揮作用。只要是人,都會這樣,這個心理規律就是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這個心理現象告訴父母,教育孩子,要學會閉嘴

什麼是超限效應

在說什麼是超限效應之前,我們先說兩個有趣的小故事。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募捐演講。

一開始,他覺得牧師講的太對了,讓他非常感動,他準備捐1000美金。但是過了10分鐘,牧師還在滔滔不絕,馬克吐溫就有點不耐煩了,他決定一會只捐100美金。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是沒完沒了,馬克吐溫更坐不住了,他開始有點生氣了,決定一會一毛錢都不捐了。最後募捐的時候,他反而順手從盤子裡順走了2美元。

還有一個故事,

一個人為殘疾人搞募捐,高價出售一本僅有幾頁,但定價5元的小冊子。他在車站攔住一個乘客,這乘客翻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只有4.5元。但他一會還要花1元坐公交,因此他非常不好意思把其中的3.5元遞給募捐的人。募捐的人搖了搖頭,指了指牌子上的定價。乘客沒辦法,把最後1元錢給了他,並滿懷歉意的說:“不好意思,就這些了。”結果這募捐的還是不收,又指了指定價,該乘客終於發怒了,奪回了錢,大聲說:我不買了,行了吧?”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叛逆的心理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

對於所有的父母來說,特別是媽媽,在教育孩子時,最喜歡乾的事就是嘮叨。假如對孩子做個調查,做一個《孩子最討厭父母的行為排行榜》的話,我相信,嘮叨排絕對排在前幾位。

網上有一個有網友說:

有一次打完球,把衣服落在球場了,媽媽非常生氣,就開始教育我:

我前天才跟你說了,天熱的話,就把衣服脫下來,放書包裡,可你就是記不住。你的記性怎麼這麼差?昨天上課還忘了帶筆。你長著個腦子幹什麼用?學習天天考倒數,作業天天磨磨唧唧,吃個飯還拖拖拉拉,你說你幹什麼中用?除了一天到晚打遊戲,我就看不到你有什麼精神的時候?

我再說一次,以後衣服脫了先放書包裡,別天天丟三落四的?你就不能長點記性?天天指望媽媽給你記著?

我想,大概每個孩子都聽過父母這樣類似的嘮叨。

“超限效應”這個心理現象告訴父母,教育孩子,要學會閉嘴

這樣的父母太多了,他們很容易從孩子的一件小事,牽扯出孩子以前的舊賬,然後上綱上線,從上到下,從裡到外的教育孩子,擴大打擊面。但是帶來的結果往往是孩子不買賬,不耐煩,甚至頂嘴、叛逆。這又激起父母更大怒火,於是戰爭升級。因為一件小事,弄的雞犬不寧。

很多父母很委屈,為什麼孩子就是聽不進去呢,好賴話不分呢?我這都是為了他好?

事實上,真的孩子什麼都不懂嗎?一遍一遍的說孩子怎麼就是聽不進去呢?還偏偏對著幹?是孩子不行,叛逆嗎?

可以肯定的回答,不是,這只是人的一個心理規律在發揮作用。只要是人,都會這樣,這個心理規律就是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這個心理現象告訴父母,教育孩子,要學會閉嘴

什麼是超限效應

在說什麼是超限效應之前,我們先說兩個有趣的小故事。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募捐演講。

一開始,他覺得牧師講的太對了,讓他非常感動,他準備捐1000美金。但是過了10分鐘,牧師還在滔滔不絕,馬克吐溫就有點不耐煩了,他決定一會只捐100美金。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是沒完沒了,馬克吐溫更坐不住了,他開始有點生氣了,決定一會一毛錢都不捐了。最後募捐的時候,他反而順手從盤子裡順走了2美元。

還有一個故事,

一個人為殘疾人搞募捐,高價出售一本僅有幾頁,但定價5元的小冊子。他在車站攔住一個乘客,這乘客翻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只有4.5元。但他一會還要花1元坐公交,因此他非常不好意思把其中的3.5元遞給募捐的人。募捐的人搖了搖頭,指了指牌子上的定價。乘客沒辦法,把最後1元錢給了他,並滿懷歉意的說:“不好意思,就這些了。”結果這募捐的還是不收,又指了指定價,該乘客終於發怒了,奪回了錢,大聲說:我不買了,行了吧?”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叛逆的心理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這個心理現象告訴父母,教育孩子,要學會閉嘴

超限效應的心理機制

之所以會存在超限效應,是因為我們的長久說教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1、不信任

超限效應背後隱藏的真相是對於聽眾的不信任。

試想,如果我們信任對方的話,我們還會對聽眾一遍遍的重複個沒完嗎?如果我們信任對方,知道說一遍他們就會做的話,我們還會費心費力的教育他們?不會。如果我們信任對方,我們就不會說個沒完。我們只要說一遍,告訴對方,然後等待他們去做就是了。

在馬克吐溫的故事中,如果牧師信任聽眾,他甚至不用說教,只須讓聽眾募捐即可。正是因為牧師怕聽眾們不捐錢,所以才不停的說教,試圖說服他們,讓他們最終去募捐。

這種潛在的不信任,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聽眾的自尊心,引起了人們的反抗:既然你不信任我,我還做幹什麼?

"

對於所有的父母來說,特別是媽媽,在教育孩子時,最喜歡乾的事就是嘮叨。假如對孩子做個調查,做一個《孩子最討厭父母的行為排行榜》的話,我相信,嘮叨排絕對排在前幾位。

網上有一個有網友說:

有一次打完球,把衣服落在球場了,媽媽非常生氣,就開始教育我:

我前天才跟你說了,天熱的話,就把衣服脫下來,放書包裡,可你就是記不住。你的記性怎麼這麼差?昨天上課還忘了帶筆。你長著個腦子幹什麼用?學習天天考倒數,作業天天磨磨唧唧,吃個飯還拖拖拉拉,你說你幹什麼中用?除了一天到晚打遊戲,我就看不到你有什麼精神的時候?

我再說一次,以後衣服脫了先放書包裡,別天天丟三落四的?你就不能長點記性?天天指望媽媽給你記著?

我想,大概每個孩子都聽過父母這樣類似的嘮叨。

“超限效應”這個心理現象告訴父母,教育孩子,要學會閉嘴

這樣的父母太多了,他們很容易從孩子的一件小事,牽扯出孩子以前的舊賬,然後上綱上線,從上到下,從裡到外的教育孩子,擴大打擊面。但是帶來的結果往往是孩子不買賬,不耐煩,甚至頂嘴、叛逆。這又激起父母更大怒火,於是戰爭升級。因為一件小事,弄的雞犬不寧。

很多父母很委屈,為什麼孩子就是聽不進去呢,好賴話不分呢?我這都是為了他好?

事實上,真的孩子什麼都不懂嗎?一遍一遍的說孩子怎麼就是聽不進去呢?還偏偏對著幹?是孩子不行,叛逆嗎?

可以肯定的回答,不是,這只是人的一個心理規律在發揮作用。只要是人,都會這樣,這個心理規律就是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這個心理現象告訴父母,教育孩子,要學會閉嘴

什麼是超限效應

在說什麼是超限效應之前,我們先說兩個有趣的小故事。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募捐演講。

一開始,他覺得牧師講的太對了,讓他非常感動,他準備捐1000美金。但是過了10分鐘,牧師還在滔滔不絕,馬克吐溫就有點不耐煩了,他決定一會只捐100美金。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是沒完沒了,馬克吐溫更坐不住了,他開始有點生氣了,決定一會一毛錢都不捐了。最後募捐的時候,他反而順手從盤子裡順走了2美元。

還有一個故事,

一個人為殘疾人搞募捐,高價出售一本僅有幾頁,但定價5元的小冊子。他在車站攔住一個乘客,這乘客翻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只有4.5元。但他一會還要花1元坐公交,因此他非常不好意思把其中的3.5元遞給募捐的人。募捐的人搖了搖頭,指了指牌子上的定價。乘客沒辦法,把最後1元錢給了他,並滿懷歉意的說:“不好意思,就這些了。”結果這募捐的還是不收,又指了指定價,該乘客終於發怒了,奪回了錢,大聲說:我不買了,行了吧?”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叛逆的心理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這個心理現象告訴父母,教育孩子,要學會閉嘴

超限效應的心理機制

之所以會存在超限效應,是因為我們的長久說教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1、不信任

超限效應背後隱藏的真相是對於聽眾的不信任。

試想,如果我們信任對方的話,我們還會對聽眾一遍遍的重複個沒完嗎?如果我們信任對方,知道說一遍他們就會做的話,我們還會費心費力的教育他們?不會。如果我們信任對方,我們就不會說個沒完。我們只要說一遍,告訴對方,然後等待他們去做就是了。

在馬克吐溫的故事中,如果牧師信任聽眾,他甚至不用說教,只須讓聽眾募捐即可。正是因為牧師怕聽眾們不捐錢,所以才不停的說教,試圖說服他們,讓他們最終去募捐。

這種潛在的不信任,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聽眾的自尊心,引起了人們的反抗:既然你不信任我,我還做幹什麼?

“超限效應”這個心理現象告訴父母,教育孩子,要學會閉嘴

2、過度控制

不斷說教的目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控制。

之所以不斷的說教,最終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控制,就是為了讓對方遵從自己的意見。這種說教的時間越長,力度越大,帶給人的控制感越強,就越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

因為人人都是生而自由的,都在不斷的追求自由,不喜歡被別人控制。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對於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很多時候他們本來想做的事情,父母一說讓他們去做,他們就反而不做了。比如本來孩子計劃一會就寫作業,但是父母回來就逼著他們去做作業,他們就不去做了。因為他們不想讓父母感覺到他們是因為聽了父母的話而去做作業,那樣的話就顯的他們好像被父母控制了。他們要追求自由意志,即使這種自由是錯誤的,他們也會去堅持。

所以,一旦說教的時間過長,帶給人們的控制感會越來越強,就好像逼著你必須去做,直到你去做了,他們才會停下說教一樣。人們的自由意志受到了侵犯,於是人們就想反抗。

"

對於所有的父母來說,特別是媽媽,在教育孩子時,最喜歡乾的事就是嘮叨。假如對孩子做個調查,做一個《孩子最討厭父母的行為排行榜》的話,我相信,嘮叨排絕對排在前幾位。

網上有一個有網友說:

有一次打完球,把衣服落在球場了,媽媽非常生氣,就開始教育我:

我前天才跟你說了,天熱的話,就把衣服脫下來,放書包裡,可你就是記不住。你的記性怎麼這麼差?昨天上課還忘了帶筆。你長著個腦子幹什麼用?學習天天考倒數,作業天天磨磨唧唧,吃個飯還拖拖拉拉,你說你幹什麼中用?除了一天到晚打遊戲,我就看不到你有什麼精神的時候?

我再說一次,以後衣服脫了先放書包裡,別天天丟三落四的?你就不能長點記性?天天指望媽媽給你記著?

我想,大概每個孩子都聽過父母這樣類似的嘮叨。

“超限效應”這個心理現象告訴父母,教育孩子,要學會閉嘴

這樣的父母太多了,他們很容易從孩子的一件小事,牽扯出孩子以前的舊賬,然後上綱上線,從上到下,從裡到外的教育孩子,擴大打擊面。但是帶來的結果往往是孩子不買賬,不耐煩,甚至頂嘴、叛逆。這又激起父母更大怒火,於是戰爭升級。因為一件小事,弄的雞犬不寧。

很多父母很委屈,為什麼孩子就是聽不進去呢,好賴話不分呢?我這都是為了他好?

事實上,真的孩子什麼都不懂嗎?一遍一遍的說孩子怎麼就是聽不進去呢?還偏偏對著幹?是孩子不行,叛逆嗎?

可以肯定的回答,不是,這只是人的一個心理規律在發揮作用。只要是人,都會這樣,這個心理規律就是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這個心理現象告訴父母,教育孩子,要學會閉嘴

什麼是超限效應

在說什麼是超限效應之前,我們先說兩個有趣的小故事。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募捐演講。

一開始,他覺得牧師講的太對了,讓他非常感動,他準備捐1000美金。但是過了10分鐘,牧師還在滔滔不絕,馬克吐溫就有點不耐煩了,他決定一會只捐100美金。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是沒完沒了,馬克吐溫更坐不住了,他開始有點生氣了,決定一會一毛錢都不捐了。最後募捐的時候,他反而順手從盤子裡順走了2美元。

還有一個故事,

一個人為殘疾人搞募捐,高價出售一本僅有幾頁,但定價5元的小冊子。他在車站攔住一個乘客,這乘客翻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只有4.5元。但他一會還要花1元坐公交,因此他非常不好意思把其中的3.5元遞給募捐的人。募捐的人搖了搖頭,指了指牌子上的定價。乘客沒辦法,把最後1元錢給了他,並滿懷歉意的說:“不好意思,就這些了。”結果這募捐的還是不收,又指了指定價,該乘客終於發怒了,奪回了錢,大聲說:我不買了,行了吧?”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叛逆的心理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這個心理現象告訴父母,教育孩子,要學會閉嘴

超限效應的心理機制

之所以會存在超限效應,是因為我們的長久說教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1、不信任

超限效應背後隱藏的真相是對於聽眾的不信任。

試想,如果我們信任對方的話,我們還會對聽眾一遍遍的重複個沒完嗎?如果我們信任對方,知道說一遍他們就會做的話,我們還會費心費力的教育他們?不會。如果我們信任對方,我們就不會說個沒完。我們只要說一遍,告訴對方,然後等待他們去做就是了。

在馬克吐溫的故事中,如果牧師信任聽眾,他甚至不用說教,只須讓聽眾募捐即可。正是因為牧師怕聽眾們不捐錢,所以才不停的說教,試圖說服他們,讓他們最終去募捐。

這種潛在的不信任,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聽眾的自尊心,引起了人們的反抗:既然你不信任我,我還做幹什麼?

“超限效應”這個心理現象告訴父母,教育孩子,要學會閉嘴

2、過度控制

不斷說教的目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控制。

之所以不斷的說教,最終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控制,就是為了讓對方遵從自己的意見。這種說教的時間越長,力度越大,帶給人的控制感越強,就越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

因為人人都是生而自由的,都在不斷的追求自由,不喜歡被別人控制。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對於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很多時候他們本來想做的事情,父母一說讓他們去做,他們就反而不做了。比如本來孩子計劃一會就寫作業,但是父母回來就逼著他們去做作業,他們就不去做了。因為他們不想讓父母感覺到他們是因為聽了父母的話而去做作業,那樣的話就顯的他們好像被父母控制了。他們要追求自由意志,即使這種自由是錯誤的,他們也會去堅持。

所以,一旦說教的時間過長,帶給人們的控制感會越來越強,就好像逼著你必須去做,直到你去做了,他們才會停下說教一樣。人們的自由意志受到了侵犯,於是人們就想反抗。

“超限效應”這個心理現象告訴父母,教育孩子,要學會閉嘴

超限效應的教育啟示

超限效應對於父母的教育特別重要,因為父母在平常的教育中太容易觸犯這種心理效應了。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做,從而避免超限效應呢?

1、相信孩子

要避免超限效應,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相信孩子,改變對孩子的懷疑態度,這是根本。

只有當父母改變了對孩子的懷疑態度,父母在日常教育孩子中才會相信孩子可以改變,能做好。父母才不會一遍遍的去重複,去強調。甚至很多時候,如果父母相信孩子,父母認為孩子會自我調整,自我修正,那麼父母都不用去專門的教育孩子,當然也就不會出現嘮叨的情況。

所以,要避免超限效應,父母首先要改變態度問題,相信孩子。

2、就事論事,不要擴大化

這是很多父母,特別是媽媽常犯的毛病。喜歡翻舊賬,擴大打擊面,這好像是女人特別喜歡做的事,大概是源於女人的天性。

但是翻舊賬非常不好,因為一旦翻舊賬,現在教育的目的就不是為了解決當前的問題,變成了批鬥大會,是在全面的否定孩子。

作為父母,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不要總盯著孩子過去犯下的錯誤不放手。孩子是在不斷進步、不斷成長的,過去犯的錯已經過去了,孩子會改變的,這也是我們父母教育的目的。不要因為孩子犯了一個錯,就永世的不得翻身,每次孩子犯錯就拿出來重新說教一番。這種不相信孩子改變的態度,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

而且,如果我們總是不時的給孩子翻舊賬,就是在不斷的強化孩子的缺點,等於是給孩子貼了一個負面標籤,孩子將很難改變這種負面的認知。那時候,缺點就真的固化在孩子身上了。

"

對於所有的父母來說,特別是媽媽,在教育孩子時,最喜歡乾的事就是嘮叨。假如對孩子做個調查,做一個《孩子最討厭父母的行為排行榜》的話,我相信,嘮叨排絕對排在前幾位。

網上有一個有網友說:

有一次打完球,把衣服落在球場了,媽媽非常生氣,就開始教育我:

我前天才跟你說了,天熱的話,就把衣服脫下來,放書包裡,可你就是記不住。你的記性怎麼這麼差?昨天上課還忘了帶筆。你長著個腦子幹什麼用?學習天天考倒數,作業天天磨磨唧唧,吃個飯還拖拖拉拉,你說你幹什麼中用?除了一天到晚打遊戲,我就看不到你有什麼精神的時候?

我再說一次,以後衣服脫了先放書包裡,別天天丟三落四的?你就不能長點記性?天天指望媽媽給你記著?

我想,大概每個孩子都聽過父母這樣類似的嘮叨。

“超限效應”這個心理現象告訴父母,教育孩子,要學會閉嘴

這樣的父母太多了,他們很容易從孩子的一件小事,牽扯出孩子以前的舊賬,然後上綱上線,從上到下,從裡到外的教育孩子,擴大打擊面。但是帶來的結果往往是孩子不買賬,不耐煩,甚至頂嘴、叛逆。這又激起父母更大怒火,於是戰爭升級。因為一件小事,弄的雞犬不寧。

很多父母很委屈,為什麼孩子就是聽不進去呢,好賴話不分呢?我這都是為了他好?

事實上,真的孩子什麼都不懂嗎?一遍一遍的說孩子怎麼就是聽不進去呢?還偏偏對著幹?是孩子不行,叛逆嗎?

可以肯定的回答,不是,這只是人的一個心理規律在發揮作用。只要是人,都會這樣,這個心理規律就是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這個心理現象告訴父母,教育孩子,要學會閉嘴

什麼是超限效應

在說什麼是超限效應之前,我們先說兩個有趣的小故事。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募捐演講。

一開始,他覺得牧師講的太對了,讓他非常感動,他準備捐1000美金。但是過了10分鐘,牧師還在滔滔不絕,馬克吐溫就有點不耐煩了,他決定一會只捐100美金。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是沒完沒了,馬克吐溫更坐不住了,他開始有點生氣了,決定一會一毛錢都不捐了。最後募捐的時候,他反而順手從盤子裡順走了2美元。

還有一個故事,

一個人為殘疾人搞募捐,高價出售一本僅有幾頁,但定價5元的小冊子。他在車站攔住一個乘客,這乘客翻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只有4.5元。但他一會還要花1元坐公交,因此他非常不好意思把其中的3.5元遞給募捐的人。募捐的人搖了搖頭,指了指牌子上的定價。乘客沒辦法,把最後1元錢給了他,並滿懷歉意的說:“不好意思,就這些了。”結果這募捐的還是不收,又指了指定價,該乘客終於發怒了,奪回了錢,大聲說:我不買了,行了吧?”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叛逆的心理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這個心理現象告訴父母,教育孩子,要學會閉嘴

超限效應的心理機制

之所以會存在超限效應,是因為我們的長久說教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1、不信任

超限效應背後隱藏的真相是對於聽眾的不信任。

試想,如果我們信任對方的話,我們還會對聽眾一遍遍的重複個沒完嗎?如果我們信任對方,知道說一遍他們就會做的話,我們還會費心費力的教育他們?不會。如果我們信任對方,我們就不會說個沒完。我們只要說一遍,告訴對方,然後等待他們去做就是了。

在馬克吐溫的故事中,如果牧師信任聽眾,他甚至不用說教,只須讓聽眾募捐即可。正是因為牧師怕聽眾們不捐錢,所以才不停的說教,試圖說服他們,讓他們最終去募捐。

這種潛在的不信任,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聽眾的自尊心,引起了人們的反抗:既然你不信任我,我還做幹什麼?

“超限效應”這個心理現象告訴父母,教育孩子,要學會閉嘴

2、過度控制

不斷說教的目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控制。

之所以不斷的說教,最終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控制,就是為了讓對方遵從自己的意見。這種說教的時間越長,力度越大,帶給人的控制感越強,就越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

因為人人都是生而自由的,都在不斷的追求自由,不喜歡被別人控制。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對於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很多時候他們本來想做的事情,父母一說讓他們去做,他們就反而不做了。比如本來孩子計劃一會就寫作業,但是父母回來就逼著他們去做作業,他們就不去做了。因為他們不想讓父母感覺到他們是因為聽了父母的話而去做作業,那樣的話就顯的他們好像被父母控制了。他們要追求自由意志,即使這種自由是錯誤的,他們也會去堅持。

所以,一旦說教的時間過長,帶給人們的控制感會越來越強,就好像逼著你必須去做,直到你去做了,他們才會停下說教一樣。人們的自由意志受到了侵犯,於是人們就想反抗。

“超限效應”這個心理現象告訴父母,教育孩子,要學會閉嘴

超限效應的教育啟示

超限效應對於父母的教育特別重要,因為父母在平常的教育中太容易觸犯這種心理效應了。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做,從而避免超限效應呢?

1、相信孩子

要避免超限效應,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相信孩子,改變對孩子的懷疑態度,這是根本。

只有當父母改變了對孩子的懷疑態度,父母在日常教育孩子中才會相信孩子可以改變,能做好。父母才不會一遍遍的去重複,去強調。甚至很多時候,如果父母相信孩子,父母認為孩子會自我調整,自我修正,那麼父母都不用去專門的教育孩子,當然也就不會出現嘮叨的情況。

所以,要避免超限效應,父母首先要改變態度問題,相信孩子。

2、就事論事,不要擴大化

這是很多父母,特別是媽媽常犯的毛病。喜歡翻舊賬,擴大打擊面,這好像是女人特別喜歡做的事,大概是源於女人的天性。

但是翻舊賬非常不好,因為一旦翻舊賬,現在教育的目的就不是為了解決當前的問題,變成了批鬥大會,是在全面的否定孩子。

作為父母,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不要總盯著孩子過去犯下的錯誤不放手。孩子是在不斷進步、不斷成長的,過去犯的錯已經過去了,孩子會改變的,這也是我們父母教育的目的。不要因為孩子犯了一個錯,就永世的不得翻身,每次孩子犯錯就拿出來重新說教一番。這種不相信孩子改變的態度,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

而且,如果我們總是不時的給孩子翻舊賬,就是在不斷的強化孩子的缺點,等於是給孩子貼了一個負面標籤,孩子將很難改變這種負面的認知。那時候,缺點就真的固化在孩子身上了。

“超限效應”這個心理現象告訴父母,教育孩子,要學會閉嘴

3、獲得孩子的承諾

避免超限效應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獲得孩子的承諾。

超限效應的隱藏意思是不信任,如果父母改變溝通方式,獲得獲得孩子的承諾,那麼就等於獲得了一個信任,這就減少了父母的不信任焦慮。沒有了這個焦慮,父母也就不會囉裡八嗦的教育個沒完。

所以,每次教育孩子時,父母不妨直接詢問孩子“你聽清楚了嗎”、“我說的意思你懂嗎”,從而獲得孩子的承諾。有了這承諾,父母就不用再教育了,本來父母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理解自己,改正問題,孩子承諾了,父母的教育目的也就達到了,這就有效的避免了超限效應的出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