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早教”正在綁架中國父母,毀掉中國孩子...'

"

不管你是否承認,在我們大多數父母中,都存在一個普遍現象:那就是,父母會習慣性地把孩子的每一個問題都當作是自己的問題,而不是孩子自己的問題。所以我們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甚至成長過程中屢屢越權,凡事都幫他解決,干涉孩子自己的意願。

孩子一張嘴,還沒聽懂他要說什麼,我們就開始了喋喋不休的勸慰、建議、疏導、權威、壓制、威脅……而且更可怕的是我們居然還樂在其中,覺得這樣更顯我們為人父母的夠格。

因為重視教育,我們是否就以為對孩子真正的好就是為他代勞一切,以及創造最好的機會和條件來滿足他?我們唯恐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們做出的違背孩子的意願、不重視其成長規律的事,比比皆是。

在人們連大腦開發所為何事都搞不清楚的時候,盲目地仰仗自己的想當然,聽信商家不負責任的宣傳,使用不經考證禁不住推敲的理論和產品,對孩子進行好一番的“耕田開採”,將過多的知識灌入孩子的大腦,讓詳盡的日程表填滿孩子的生活,缺乏探索、思考和想象,缺乏藝術和人文素養,缺乏對生命和社會的教育。

假使有個別人成了高分的機器,走出校園也一樣是個低能兒。

"

不管你是否承認,在我們大多數父母中,都存在一個普遍現象:那就是,父母會習慣性地把孩子的每一個問題都當作是自己的問題,而不是孩子自己的問題。所以我們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甚至成長過程中屢屢越權,凡事都幫他解決,干涉孩子自己的意願。

孩子一張嘴,還沒聽懂他要說什麼,我們就開始了喋喋不休的勸慰、建議、疏導、權威、壓制、威脅……而且更可怕的是我們居然還樂在其中,覺得這樣更顯我們為人父母的夠格。

因為重視教育,我們是否就以為對孩子真正的好就是為他代勞一切,以及創造最好的機會和條件來滿足他?我們唯恐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們做出的違背孩子的意願、不重視其成長規律的事,比比皆是。

在人們連大腦開發所為何事都搞不清楚的時候,盲目地仰仗自己的想當然,聽信商家不負責任的宣傳,使用不經考證禁不住推敲的理論和產品,對孩子進行好一番的“耕田開採”,將過多的知識灌入孩子的大腦,讓詳盡的日程表填滿孩子的生活,缺乏探索、思考和想象,缺乏藝術和人文素養,缺乏對生命和社會的教育。

假使有個別人成了高分的機器,走出校園也一樣是個低能兒。

“偽早教”正在綁架中國父母,毀掉中國孩子...

重視自身成長的規律,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最根本的是重視人本身和孩子自身成長的規律。無論哪個民族、國家,人的身體成長和心理髮展都有其共同的規律,不遵守科學規律,功利化地追求表面效益,個體發展就必會受到懲罰。

識字不是目的,讀多少本書也不是目的,培養孩子喜歡讀書才是目的,你要用多少勁兒才能讓他一直優秀呢?每個孩子內在都有一種發展的潛力,我們要給的東西不是在他小的時候就能發揮出來的。

懂得孩子發展的規律,幫他建立內心富足的安全感,從小培養基本的規則意識和道德感,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解決問題、與人交往的能力,養成這些受益終生的品質,其他的就請交給孩子那獨特的天賦,讓他順著自然的成長軌跡生長吧。

尊重孩子身上你不認同的部分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也意味著你要允許他身上有你不認同的特點,儘管孩子是你生的,但必須承認他是一個全新的基因組合,有他自己特有的個性。接納並鼓勵他去張揚個性,因為從種族進化的角度講,這是他將來會比你強的部分。

就像一臺機器,必須以自己的方式去運轉,才能產生它的價值。遵從孩子的內心,允許他做他自己想做的事,就利用好了他的天賦。父母少一些世俗的偏見,孩子就能多獲得一些幸福感和更成功的機會。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需要更高的智慧

進入學校統一的評價體系後,你要做的是邊抱怨學校邊做環境負面影響的幫凶,還是公然反對學校讓孩子處於無所適從?抑或是在這一暫時不能改變的大環境下,弱化家庭對分數過分的追逐,更關注孩子的心理,緩解他在學校揹負的壓力?

用你的觀點和行為,去睿智地和周遭的不滿抗衡,孩子從你的身教中會學到更多。

美國:總統親自掛帥的“閱讀戰爭”

閱讀從出生開始(Born to Read),是美國圖書館協會(ALA)提出的。1994年,全美教育進展評估委員會進行的一項統計發現,美國四年級的學生有40%達不到基本的閱讀水平,而這成為了教育改革的催化劑,從克林頓、小布什到奧巴馬,歷任政府開始出面抓閱讀,開展閱讀研究和實踐,而閱讀對提高個人與國民素質的作用現已開始顯現。

法國:將藝術如生命般對待

法國孩子是世界上公認最富創造力和藝術天的孩子。在法國,所有的幼兒園都把美術教育看成是教育的根本,80%以上的幼兒課程都和美術有關。

在地理、音樂等其他科目的學習中,也積極鼓勵孩子們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出具有獨特個性的“作品”,以此培養孩子對藝術的熱愛。

回到家裡,為了營造藝術的氛圍,父母們也會給孩子買很多手工製作的材料。他們喜歡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帶他去參加各種藝術活動,讓他親身感受生活與藝術。

法國的孩子們對建築物、美術、音樂有獨特的感悟與認識,讓他們看見一幅畫,他們甚至就能談到它的配色、素材、明暗、構圖等,並能說出對畫的感想。

"

不管你是否承認,在我們大多數父母中,都存在一個普遍現象:那就是,父母會習慣性地把孩子的每一個問題都當作是自己的問題,而不是孩子自己的問題。所以我們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甚至成長過程中屢屢越權,凡事都幫他解決,干涉孩子自己的意願。

孩子一張嘴,還沒聽懂他要說什麼,我們就開始了喋喋不休的勸慰、建議、疏導、權威、壓制、威脅……而且更可怕的是我們居然還樂在其中,覺得這樣更顯我們為人父母的夠格。

因為重視教育,我們是否就以為對孩子真正的好就是為他代勞一切,以及創造最好的機會和條件來滿足他?我們唯恐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們做出的違背孩子的意願、不重視其成長規律的事,比比皆是。

在人們連大腦開發所為何事都搞不清楚的時候,盲目地仰仗自己的想當然,聽信商家不負責任的宣傳,使用不經考證禁不住推敲的理論和產品,對孩子進行好一番的“耕田開採”,將過多的知識灌入孩子的大腦,讓詳盡的日程表填滿孩子的生活,缺乏探索、思考和想象,缺乏藝術和人文素養,缺乏對生命和社會的教育。

假使有個別人成了高分的機器,走出校園也一樣是個低能兒。

“偽早教”正在綁架中國父母,毀掉中國孩子...

重視自身成長的規律,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最根本的是重視人本身和孩子自身成長的規律。無論哪個民族、國家,人的身體成長和心理髮展都有其共同的規律,不遵守科學規律,功利化地追求表面效益,個體發展就必會受到懲罰。

識字不是目的,讀多少本書也不是目的,培養孩子喜歡讀書才是目的,你要用多少勁兒才能讓他一直優秀呢?每個孩子內在都有一種發展的潛力,我們要給的東西不是在他小的時候就能發揮出來的。

懂得孩子發展的規律,幫他建立內心富足的安全感,從小培養基本的規則意識和道德感,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解決問題、與人交往的能力,養成這些受益終生的品質,其他的就請交給孩子那獨特的天賦,讓他順著自然的成長軌跡生長吧。

尊重孩子身上你不認同的部分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也意味著你要允許他身上有你不認同的特點,儘管孩子是你生的,但必須承認他是一個全新的基因組合,有他自己特有的個性。接納並鼓勵他去張揚個性,因為從種族進化的角度講,這是他將來會比你強的部分。

就像一臺機器,必須以自己的方式去運轉,才能產生它的價值。遵從孩子的內心,允許他做他自己想做的事,就利用好了他的天賦。父母少一些世俗的偏見,孩子就能多獲得一些幸福感和更成功的機會。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需要更高的智慧

進入學校統一的評價體系後,你要做的是邊抱怨學校邊做環境負面影響的幫凶,還是公然反對學校讓孩子處於無所適從?抑或是在這一暫時不能改變的大環境下,弱化家庭對分數過分的追逐,更關注孩子的心理,緩解他在學校揹負的壓力?

用你的觀點和行為,去睿智地和周遭的不滿抗衡,孩子從你的身教中會學到更多。

美國:總統親自掛帥的“閱讀戰爭”

閱讀從出生開始(Born to Read),是美國圖書館協會(ALA)提出的。1994年,全美教育進展評估委員會進行的一項統計發現,美國四年級的學生有40%達不到基本的閱讀水平,而這成為了教育改革的催化劑,從克林頓、小布什到奧巴馬,歷任政府開始出面抓閱讀,開展閱讀研究和實踐,而閱讀對提高個人與國民素質的作用現已開始顯現。

法國:將藝術如生命般對待

法國孩子是世界上公認最富創造力和藝術天的孩子。在法國,所有的幼兒園都把美術教育看成是教育的根本,80%以上的幼兒課程都和美術有關。

在地理、音樂等其他科目的學習中,也積極鼓勵孩子們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出具有獨特個性的“作品”,以此培養孩子對藝術的熱愛。

回到家裡,為了營造藝術的氛圍,父母們也會給孩子買很多手工製作的材料。他們喜歡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帶他去參加各種藝術活動,讓他親身感受生活與藝術。

法國的孩子們對建築物、美術、音樂有獨特的感悟與認識,讓他們看見一幅畫,他們甚至就能談到它的配色、素材、明暗、構圖等,並能說出對畫的感想。

“偽早教”正在綁架中國父母,毀掉中國孩子...

德國:自己動手就是最好的磨鍊

在德國,法律禁止進行學前課程教育,孩子在幼兒園期間不允許教授專業知識,社會上也沒有興趣班、培訓班。

小孩一般3歲可上幼兒園,為期3年。在3年中,他們會參觀警察局,學習如何報警;參觀消防局,學習滅火和躲避火災;參觀市政府,認識市長,看他如何為市民服務;去坐有軌電車,學會記住回家的路線;跟老師去超市買東西,學習付錢和選貨……3年後,他們具備初步的生存能力。

德國人幾乎都在地下室裡闢出一間“家庭小工廠”。儘管各家“小工廠”規模、大小、條件和設施不盡相同,但目的都是用來為家庭服務,供大人和孩子在這裡維修、拆卸、安裝、加工製造、做實驗等。

即使不到2歲的孩子,老師們也鼓勵他自己吃飯,孩子們獲得的不僅僅是動手能力的提高,更是生活的本領和做人的基礎。

芬蘭:揭祕“奇蹟教育”

一個缺乏自然資源、人口稀少、強鄰環伺的北歐小國,深深懂得唯一能建構起國家未來的,唯有人力資源。而良好的教育,就是把人力資源轉換成人才的唯一竅門。

芬蘭不追逐眾多國家和社會篤信的“精英教育”,反而以眾生平等的觀念,打造出了一個整體水平既高又平均的國力。

因此,“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這些千百年來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基本教育理念,在芬蘭被紮紮實實地付諸實踐。

日本:獨立人格從娃娃抓起

能夠在自然資源極為匱乏、國土面積狹小的不利環境和條件下躋身世界頂尖國家,毫不誇張地說,日本的今天全仰仗其把“人口”變為“人才”的素質教育。

吸收了東方儒家思想和西方先進理念之精華的日本,十分注重獨立人格的培養。從社會、學校到家庭,都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

在日本,孩子上課甚至全家人外出旅行的時候,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一個小揹包,裡面裝著他自己的物品,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是如此。

統一的社會氛圍讓他們從小就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上學後,也常常利用課餘時間在外面參加勞動,比如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當收銀員,做家庭教師等賺取自己的學費。


【搜索微信號13027279630進積分群】

關注微信公眾號【父母世界Parents】精選歐美頂級育兒雜誌內容,每天育兒乾貨餵飽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