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類孩子的問題,千萬不要忽視'

不完美媽媽 讀書 高考 零點朝陽 2019-08-14
"

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學校,有兩種孩子最容易被家長和教師忽視。因為他們既不是調皮搗蛋的惡作劇型,也不是品行不良的頑劣型。他們平時規規矩矩,基本不會搞出大亂子,因此他們也不會耗費大人們太多的精力。然而,正是對這兩類孩子潛在問題的忽視,才出現了關於教育失敗的種種傳說。小編在閱讀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巔峰之作《自卑與超越》後受到啟發,將這兩種孩子的類型及其應對方法歸納如下:

一、 揮時如土的懶惰型孩子。

阿德勒指出:懶惰的孩子,除非是為了對抗自己的老師或父母,否則他們一定是志向遠大而內心敏感的孩子。


"

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學校,有兩種孩子最容易被家長和教師忽視。因為他們既不是調皮搗蛋的惡作劇型,也不是品行不良的頑劣型。他們平時規規矩矩,基本不會搞出大亂子,因此他們也不會耗費大人們太多的精力。然而,正是對這兩類孩子潛在問題的忽視,才出現了關於教育失敗的種種傳說。小編在閱讀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巔峰之作《自卑與超越》後受到啟發,將這兩種孩子的類型及其應對方法歸納如下:

一、 揮時如土的懶惰型孩子。

阿德勒指出:懶惰的孩子,除非是為了對抗自己的老師或父母,否則他們一定是志向遠大而內心敏感的孩子。


這兩類孩子的問題,千萬不要忽視


每個人對成功的理解不盡相同。很多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會把別人對自己的超越看作是一種失敗。即使他表現已經非常出色,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可,但只要周圍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他就如坐鍼氈,形成一種挫敗感。然而,懶惰的孩子卻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失敗,因為他沒有接受過任何真正的考驗。這種類型的孩子在日常生活或學習中喜歡處處逃避困難,儘量避免與人競爭。他們在具體行為上就會表現為慵懶,不思進取。而事實上,這類孩子原本可能心中早已樹立了遠大的志向,但因為內心敏感,總是擔心如果自己努力後結果不盡人意,而辜負父母或老師的期望。於是,這類孩子就用懶惰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深處的擔憂。就這樣,日復一日,他們什麼都不敢嘗試,什麼都不願意盡力去完成,能力得不到鍛鍊,最終成為一個不管什麼事都需要別人幫助的人。

大多懶惰的孩子天生敏感,膽小,不願意接受挑戰,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對這類孩子,家長和老師要特別給與關注與指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增強抗挫折能力。


"

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學校,有兩種孩子最容易被家長和教師忽視。因為他們既不是調皮搗蛋的惡作劇型,也不是品行不良的頑劣型。他們平時規規矩矩,基本不會搞出大亂子,因此他們也不會耗費大人們太多的精力。然而,正是對這兩類孩子潛在問題的忽視,才出現了關於教育失敗的種種傳說。小編在閱讀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巔峰之作《自卑與超越》後受到啟發,將這兩種孩子的類型及其應對方法歸納如下:

一、 揮時如土的懶惰型孩子。

阿德勒指出:懶惰的孩子,除非是為了對抗自己的老師或父母,否則他們一定是志向遠大而內心敏感的孩子。


這兩類孩子的問題,千萬不要忽視


每個人對成功的理解不盡相同。很多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會把別人對自己的超越看作是一種失敗。即使他表現已經非常出色,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可,但只要周圍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他就如坐鍼氈,形成一種挫敗感。然而,懶惰的孩子卻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失敗,因為他沒有接受過任何真正的考驗。這種類型的孩子在日常生活或學習中喜歡處處逃避困難,儘量避免與人競爭。他們在具體行為上就會表現為慵懶,不思進取。而事實上,這類孩子原本可能心中早已樹立了遠大的志向,但因為內心敏感,總是擔心如果自己努力後結果不盡人意,而辜負父母或老師的期望。於是,這類孩子就用懶惰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深處的擔憂。就這樣,日復一日,他們什麼都不敢嘗試,什麼都不願意盡力去完成,能力得不到鍛鍊,最終成為一個不管什麼事都需要別人幫助的人。

大多懶惰的孩子天生敏感,膽小,不願意接受挑戰,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對這類孩子,家長和老師要特別給與關注與指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增強抗挫折能力。


這兩類孩子的問題,千萬不要忽視


首先,在家庭裡,父母應儘量避免讓他們聽到“如果這個孩子不是這樣懶惰,可能就會客服一切困難而成功的。”因為,類似這種話正好為他們找到了躲避問題的理由,他們會說:“如果我努力去做,什麼事都可以做成。”但當遭遇失敗時,他們又會自我解嘲:“我只不過是有點懶而已,並不是沒能力。”來維護自尊。在學校裡,老師也應儘量避免對那些懶惰的學生說:“只要你勤奮一些,一定會成為班裡最優秀的學生的。”如果他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如此評價,那麼他為什麼還要努力,萬一努力之後也沒有成為最優秀的學生,那豈不是失去了老師對他這麼好的評價了嗎?如果他變勤奮的時候,即使他最終真的成為成績第一的學生了,那別人也會說他並不是什麼“身懷絕技”的人,無非是用功而已。這時,別人是根據他的成就來評價他的,而不是以他的潛力來判斷。

其次,大人不應直接批評說教,可以採用“春風化雨,落雪無痕“的教育方式。比方說,如果班上有一個懶惰的孩子,教師就可以組織孩子們舉辦一次以“懶惰”為主題的討論會。可以用下列題目作為題材:“懶惰是怎麼來的?”“它的目的是什麼?”“懶惰的孩子為什麼不想改變?”“應該在哪些方面做出改變?”孩子們討論後,並在教師的指導下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個懶惰的孩子可能不知道他就是這次討論會的起因,但是他有這樣的問題,因此會對它感興趣,並從其中獲得感悟,學到東西。如果他因為懶惰而受到了大家直接的攻擊,他必定會一無所獲,但是如果他無意間聽到,就可能會認真考慮,進而改變自己的觀點。


"

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學校,有兩種孩子最容易被家長和教師忽視。因為他們既不是調皮搗蛋的惡作劇型,也不是品行不良的頑劣型。他們平時規規矩矩,基本不會搞出大亂子,因此他們也不會耗費大人們太多的精力。然而,正是對這兩類孩子潛在問題的忽視,才出現了關於教育失敗的種種傳說。小編在閱讀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巔峰之作《自卑與超越》後受到啟發,將這兩種孩子的類型及其應對方法歸納如下:

一、 揮時如土的懶惰型孩子。

阿德勒指出:懶惰的孩子,除非是為了對抗自己的老師或父母,否則他們一定是志向遠大而內心敏感的孩子。


這兩類孩子的問題,千萬不要忽視


每個人對成功的理解不盡相同。很多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會把別人對自己的超越看作是一種失敗。即使他表現已經非常出色,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可,但只要周圍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他就如坐鍼氈,形成一種挫敗感。然而,懶惰的孩子卻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失敗,因為他沒有接受過任何真正的考驗。這種類型的孩子在日常生活或學習中喜歡處處逃避困難,儘量避免與人競爭。他們在具體行為上就會表現為慵懶,不思進取。而事實上,這類孩子原本可能心中早已樹立了遠大的志向,但因為內心敏感,總是擔心如果自己努力後結果不盡人意,而辜負父母或老師的期望。於是,這類孩子就用懶惰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深處的擔憂。就這樣,日復一日,他們什麼都不敢嘗試,什麼都不願意盡力去完成,能力得不到鍛鍊,最終成為一個不管什麼事都需要別人幫助的人。

大多懶惰的孩子天生敏感,膽小,不願意接受挑戰,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對這類孩子,家長和老師要特別給與關注與指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增強抗挫折能力。


這兩類孩子的問題,千萬不要忽視


首先,在家庭裡,父母應儘量避免讓他們聽到“如果這個孩子不是這樣懶惰,可能就會客服一切困難而成功的。”因為,類似這種話正好為他們找到了躲避問題的理由,他們會說:“如果我努力去做,什麼事都可以做成。”但當遭遇失敗時,他們又會自我解嘲:“我只不過是有點懶而已,並不是沒能力。”來維護自尊。在學校裡,老師也應儘量避免對那些懶惰的學生說:“只要你勤奮一些,一定會成為班裡最優秀的學生的。”如果他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如此評價,那麼他為什麼還要努力,萬一努力之後也沒有成為最優秀的學生,那豈不是失去了老師對他這麼好的評價了嗎?如果他變勤奮的時候,即使他最終真的成為成績第一的學生了,那別人也會說他並不是什麼“身懷絕技”的人,無非是用功而已。這時,別人是根據他的成就來評價他的,而不是以他的潛力來判斷。

其次,大人不應直接批評說教,可以採用“春風化雨,落雪無痕“的教育方式。比方說,如果班上有一個懶惰的孩子,教師就可以組織孩子們舉辦一次以“懶惰”為主題的討論會。可以用下列題目作為題材:“懶惰是怎麼來的?”“它的目的是什麼?”“懶惰的孩子為什麼不想改變?”“應該在哪些方面做出改變?”孩子們討論後,並在教師的指導下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個懶惰的孩子可能不知道他就是這次討論會的起因,但是他有這樣的問題,因此會對它感興趣,並從其中獲得感悟,學到東西。如果他因為懶惰而受到了大家直接的攻擊,他必定會一無所獲,但是如果他無意間聽到,就可能會認真考慮,進而改變自己的觀點。


這兩類孩子的問題,千萬不要忽視


懶惰的孩子只有在思想上進行轉變,繼而才會發生行為的轉變。一旦他們最終變成了勤奮的人,他們的前途將一片光明,未來對社會的貢獻也不可估量。

二、 獨善其身的學霸型孩子。

阿德勒認為,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下,通常當孩子開始上學時,他們競爭有餘,而合作不足。這種競爭在孩子上學期間持續不斷,這並不是一個好的現象。那些優秀的孩子學習成績超過了其他孩子,並不能代表他就會比那些成績落後的孩子快樂。因為,這種學霸型的孩子一般都會更關注自己。他們的目的並不是合作和貢獻,而是獲取利益,得到老師或家長的表揚。在《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中,阿德勒開篇就強調人類生活的意義是:對人類社會做出貢獻;人生的真諦在於:珍愛他人,善於合作。那些拒絕與他人合作,對人生意義另有見解的人,總想著“生活能給我什麼”的人,最終都不會留下任何蛛絲馬跡,人生價值也得不到任何體現,甚至還可能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

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學校,有兩種孩子最容易被家長和教師忽視。因為他們既不是調皮搗蛋的惡作劇型,也不是品行不良的頑劣型。他們平時規規矩矩,基本不會搞出大亂子,因此他們也不會耗費大人們太多的精力。然而,正是對這兩類孩子潛在問題的忽視,才出現了關於教育失敗的種種傳說。小編在閱讀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巔峰之作《自卑與超越》後受到啟發,將這兩種孩子的類型及其應對方法歸納如下:

一、 揮時如土的懶惰型孩子。

阿德勒指出:懶惰的孩子,除非是為了對抗自己的老師或父母,否則他們一定是志向遠大而內心敏感的孩子。


這兩類孩子的問題,千萬不要忽視


每個人對成功的理解不盡相同。很多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會把別人對自己的超越看作是一種失敗。即使他表現已經非常出色,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可,但只要周圍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他就如坐鍼氈,形成一種挫敗感。然而,懶惰的孩子卻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失敗,因為他沒有接受過任何真正的考驗。這種類型的孩子在日常生活或學習中喜歡處處逃避困難,儘量避免與人競爭。他們在具體行為上就會表現為慵懶,不思進取。而事實上,這類孩子原本可能心中早已樹立了遠大的志向,但因為內心敏感,總是擔心如果自己努力後結果不盡人意,而辜負父母或老師的期望。於是,這類孩子就用懶惰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深處的擔憂。就這樣,日復一日,他們什麼都不敢嘗試,什麼都不願意盡力去完成,能力得不到鍛鍊,最終成為一個不管什麼事都需要別人幫助的人。

大多懶惰的孩子天生敏感,膽小,不願意接受挑戰,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對這類孩子,家長和老師要特別給與關注與指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增強抗挫折能力。


這兩類孩子的問題,千萬不要忽視


首先,在家庭裡,父母應儘量避免讓他們聽到“如果這個孩子不是這樣懶惰,可能就會客服一切困難而成功的。”因為,類似這種話正好為他們找到了躲避問題的理由,他們會說:“如果我努力去做,什麼事都可以做成。”但當遭遇失敗時,他們又會自我解嘲:“我只不過是有點懶而已,並不是沒能力。”來維護自尊。在學校裡,老師也應儘量避免對那些懶惰的學生說:“只要你勤奮一些,一定會成為班裡最優秀的學生的。”如果他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如此評價,那麼他為什麼還要努力,萬一努力之後也沒有成為最優秀的學生,那豈不是失去了老師對他這麼好的評價了嗎?如果他變勤奮的時候,即使他最終真的成為成績第一的學生了,那別人也會說他並不是什麼“身懷絕技”的人,無非是用功而已。這時,別人是根據他的成就來評價他的,而不是以他的潛力來判斷。

其次,大人不應直接批評說教,可以採用“春風化雨,落雪無痕“的教育方式。比方說,如果班上有一個懶惰的孩子,教師就可以組織孩子們舉辦一次以“懶惰”為主題的討論會。可以用下列題目作為題材:“懶惰是怎麼來的?”“它的目的是什麼?”“懶惰的孩子為什麼不想改變?”“應該在哪些方面做出改變?”孩子們討論後,並在教師的指導下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個懶惰的孩子可能不知道他就是這次討論會的起因,但是他有這樣的問題,因此會對它感興趣,並從其中獲得感悟,學到東西。如果他因為懶惰而受到了大家直接的攻擊,他必定會一無所獲,但是如果他無意間聽到,就可能會認真考慮,進而改變自己的觀點。


這兩類孩子的問題,千萬不要忽視


懶惰的孩子只有在思想上進行轉變,繼而才會發生行為的轉變。一旦他們最終變成了勤奮的人,他們的前途將一片光明,未來對社會的貢獻也不可估量。

二、 獨善其身的學霸型孩子。

阿德勒認為,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下,通常當孩子開始上學時,他們競爭有餘,而合作不足。這種競爭在孩子上學期間持續不斷,這並不是一個好的現象。那些優秀的孩子學習成績超過了其他孩子,並不能代表他就會比那些成績落後的孩子快樂。因為,這種學霸型的孩子一般都會更關注自己。他們的目的並不是合作和貢獻,而是獲取利益,得到老師或家長的表揚。在《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中,阿德勒開篇就強調人類生活的意義是:對人類社會做出貢獻;人生的真諦在於:珍愛他人,善於合作。那些拒絕與他人合作,對人生意義另有見解的人,總想著“生活能給我什麼”的人,最終都不會留下任何蛛絲馬跡,人生價值也得不到任何體現,甚至還可能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這兩類孩子的問題,千萬不要忽視


因此,對成績優異,而又不善於與他人合作的孩子,家長和教師絕不可置之不理。尤其是在我國,雖然素質教育的口號已喊了多年,然而在一張試卷定終身的高考制度下,大多數成人依然把成績作為評價孩子的主要標準。一旦孩子學習成績突出,就萬事大吉了,這樣最容易忽視對成績好的孩子其他方面的特長和能力的培養,最終導致其高分低能,長大後也無法適應社會。家長和教師對這類“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學霸型孩子,也應當在思想上進行引導。正如一個家庭,成員之間應是平等的關係,同樣,學校中的學生無論成績如何,能力如何也都應該是平等的關係。每個人都有自身的長處和不足,每個人的潛力都是無限的,未來都是不可預知的。孩子們只有認識到這些,他們才有可能互相關愛,團結合作,並從中感受到快樂。也只有這樣,他們才算是真正學到了一個幫助自己實現人生意義,感受幸福能力的本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