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時間管理黃金法則,拯救孩子的暑假後半程'

"

一轉眼,暑假已經過去一半了,鯨寶身邊的家長也陸陸續續對自家孩子開啟了吐槽模式:

微配圖

“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暑假作業拖拖拉拉,吃飯磨磨蹭蹭!”

“做事一點計劃都沒有,才學了兩天游泳就喊著不學了,每天都是追劇打遊戲。”

“眼看著暑假就剩一個月了,作業還剩那麼多沒做,也不著急。”

……

好不容易盼來了暑假,孩子難免想偷個懶、放飛一下自我,可是放飛也要有個度,家長可不能一直放任不管。否則一個暑假過去,孩子毫無收穫不說,還會玩野了心,上學好不容易養成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也都忘得一乾二淨。

暑假不好好做時間管理,開學後的孩子就像“一夜回到解放前,學習狀態難調節,不起床不寫作業,不小心落後一大截。”

其實,孩子之所以文章開頭家長抱怨的那些情況,主要還是因為年齡小,沒有時間觀念,自律能力差。所以教會孩子合理安排時間、學會時間管理就很重要了。

鯨寶在這裡總結了三個時間管理的方法,希望不僅可以幫助孩子,也可以幫助每天操勞的爸爸媽媽們。


1

緊急事情提前做,區分事情的優先級


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種情況,早上出門的時候叮囑孩子做作業,等晚上回來的時候;

微配圖

家長:“作業做完了嗎?”

孩子;“還沒有……但我今天讀了一本課外書!”

家長:“……”

讀了課外書,所以作業沒有做完,這話好像也沒錯,畢竟課外書也得讀。可讓家長們抓狂的是:作業明天就得交了,為什麼要讀課外書?

做事沒有優先級,造成的結果往往是:花了很多時間做了一堆簡單的事情,等到想做重要的事情時候,才發現已經沒時間了,最後只能匆匆忙忙,把重要的事情潦草結束。

那家長要怎麼做,才能慢慢幫孩子區分哪些事情需要先做,哪些事情要後做呢?這裡鯨寶還是推薦很多爸爸媽媽在工作中常用的“四象限時間管理法”。


"

一轉眼,暑假已經過去一半了,鯨寶身邊的家長也陸陸續續對自家孩子開啟了吐槽模式:

微配圖

“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暑假作業拖拖拉拉,吃飯磨磨蹭蹭!”

“做事一點計劃都沒有,才學了兩天游泳就喊著不學了,每天都是追劇打遊戲。”

“眼看著暑假就剩一個月了,作業還剩那麼多沒做,也不著急。”

……

好不容易盼來了暑假,孩子難免想偷個懶、放飛一下自我,可是放飛也要有個度,家長可不能一直放任不管。否則一個暑假過去,孩子毫無收穫不說,還會玩野了心,上學好不容易養成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也都忘得一乾二淨。

暑假不好好做時間管理,開學後的孩子就像“一夜回到解放前,學習狀態難調節,不起床不寫作業,不小心落後一大截。”

其實,孩子之所以文章開頭家長抱怨的那些情況,主要還是因為年齡小,沒有時間觀念,自律能力差。所以教會孩子合理安排時間、學會時間管理就很重要了。

鯨寶在這裡總結了三個時間管理的方法,希望不僅可以幫助孩子,也可以幫助每天操勞的爸爸媽媽們。


1

緊急事情提前做,區分事情的優先級


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種情況,早上出門的時候叮囑孩子做作業,等晚上回來的時候;

微配圖

家長:“作業做完了嗎?”

孩子;“還沒有……但我今天讀了一本課外書!”

家長:“……”

讀了課外書,所以作業沒有做完,這話好像也沒錯,畢竟課外書也得讀。可讓家長們抓狂的是:作業明天就得交了,為什麼要讀課外書?

做事沒有優先級,造成的結果往往是:花了很多時間做了一堆簡單的事情,等到想做重要的事情時候,才發現已經沒時間了,最後只能匆匆忙忙,把重要的事情潦草結束。

那家長要怎麼做,才能慢慢幫孩子區分哪些事情需要先做,哪些事情要後做呢?這裡鯨寶還是推薦很多爸爸媽媽在工作中常用的“四象限時間管理法”。


3大時間管理黃金法則,拯救孩子的暑假後半程


“四象限時間管理法”把要做的事情按照緊急、不緊急、重要、不重要的排列組合分成了四個象限,生活和學習中的事情都可以劃分到這四個區域內:

四象限時間管理法

緊急又重要的事項——優先去做

比如,明天要交的數學作業、每天都要寫的日記、今晚英語外教課要做的課前預習等;

重要但不緊急的事項——第二去做

比如,後天運動會要準備的零食、多做數學題準備三天後的數學測試;

緊急但不重要的事項——第三去做

比如,電視里正在播放喜歡的動畫片,一小時後要去遛狗;

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項——可以不做

比如,和朋友逛街、閒聊、打遊戲等;

有時候,孩子會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項”和“緊急但不重要的事項”之間猶豫不決,不知道應該先做數學模擬試卷還是先去看正在直播的動畫片。

這時,就需要家長出面干預,幫助孩子做區分了。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你對自己的數學有信心,可以先看一集動畫片。”但如果孩子覺得自己的數學需要提高,那就建議他放棄看電視,先認真做數學試題,做完之後看電視重播也可以。

幫孩子學會“四象限時間管理法”,區分事情的優先級,不僅能幫孩子有條不紊地完成各項作業,把生活和學習安排得井井有條,將來工作後也會對於孩子未來處理工作,也會大有幫助。


2

學會認知時間,養成固定習慣

認知時間,顧名思義,就是要讓孩子對時間有清晰多概念,小時候我們教孩子認識“秒、分、小時”、熟悉各種時間單位的關係,就是在幫孩子認知時間的一種方式。

孩子長大一些後,認知時間就是在要做的事和所需的時間之間建立聯繫,讓他計算所做的每一件事所需的時間,比如寫一篇日子需要30分鐘、預習一節英語課需要1小時,等等,進而學會做時間計劃表。

合理的時間表不僅可以讓孩子的生活更規律,還可以幫助他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

制定計劃表可以從有固定時間的項目開始。

比如每天11:30-13:30是午休時間,孩子可以讓孩子安排自己喜歡的事,也可以午睡;

每週上鯨魚的外教英語課,按照固定課表按時上課,課前1小時用來預習,課後1小時用來複習,不僅能降低“孩子突發性不想上課”的可能性,養成按時上課的好習慣,還能從預習、上課、複習這些連續性的動作中,提高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每週六10:00,要出門學1小時畫畫。

等把這些已經有固定安排的事情填進時間表後,孩子就可以把這些事慢慢地變成生活的一部分,接下來的,就可以按照“四象限時間管理法”,把要做的事按照優先級去排列了。

不過,做表有風險,爸媽需警覺。其中最大的風險就是家長的一意孤行,沒有和孩子商量,所以在這裡,鯨寶建議各位爸爸媽媽,做計劃表之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參與其中,這樣制定出來的時間表才不會遭到孩子的反感,執行起來也不會那麼困難,畢竟,自己做的表,含著淚也要執行下去~

3

把浪費時間的事扼殺在搖籃裡


不僅是孩子,其實我們大人有時候也會有這樣的感覺,每天忙忙碌碌,下班的時候累得只想躺平,但仔細一想,好像什麼都沒做,一天下來,不僅問自己:“時間都去哪兒了?”

呃……時間都去哪兒了?可能很大一部分時間都花在了那些無效的事情上。大人都有這樣的困擾,更何況孩子?

所以,我們的任務,就是幫孩子找到那些可能會浪費時間的事,並把它們扼殺在搖籃裡。

什麼樣的事最容易浪費時間?鯨寶總結了兩種情況:

自己造成的。比如:花太多時間看電影打遊戲、沒有聽清老師佈置的任務、缺乏計劃、不夠專注……

外部原因造成的。比如:家裡太吵、有親戚到家作客、老師佈置的任務不明確……

找到無效的事情後,家長可以引導孩子進一步思考:

“哪些事情浪費的時間最多”

“我能在哪些事情上少浪費些時間?”

“我從哪裡開始改進?”

然後讓孩子想一些解決措施,當然,家長也要認真地給孩子做分析,給出孩子一些可行意見,幫助孩子做出改變。

長此以往,不需要家長的引導,孩子也能慢慢意識到自己在哪些方面浪費了時間,事情怎樣做可以更高效。

美國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說過這樣一句話:“時間管理其實是一個誤稱,我們的挑戰不是管理時間,而是管理我們自己。”所以,管理時間,就等同於在管理自己,讓自己變得更自律。

沒有一個孩子天生自律,父都要先從父母或他人的“他律”開始。當孩子從“他律”變成“自律”的時候,它們的未來才會變得更精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