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
"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最近在後臺收到一位寶媽的私信:

育媽,我是一個6歲孩子的母親,中秋節的時候帶孩子出去遊玩,回來的時候孩子肚子餓了非要吃泡麵,我剛開始好脾氣的跟孩子說泡麵不健康,誰知道孩子不僅沒有收斂還開始大哭大鬧了,直到我丈夫出面說了句“你越是這樣我就越不給你買,不然我們就先走了”孩子馬上收斂了行為,回到家之後老公就開始說我:“跟你說孩子不管不行”。但是我內心還是挺矛盾的,希望育媽能給我一點建議。

現實生活也經常會聽到寶媽們類似的心聲,“孩子不管就是不行,俗話還說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呢”“我不管孩子,孩子能有現在這番成就嗎?”......

事實上家長口中說的管孩子,到底是指什麼呢?這正是我們今天要談論的內容。

"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最近在後臺收到一位寶媽的私信:

育媽,我是一個6歲孩子的母親,中秋節的時候帶孩子出去遊玩,回來的時候孩子肚子餓了非要吃泡麵,我剛開始好脾氣的跟孩子說泡麵不健康,誰知道孩子不僅沒有收斂還開始大哭大鬧了,直到我丈夫出面說了句“你越是這樣我就越不給你買,不然我們就先走了”孩子馬上收斂了行為,回到家之後老公就開始說我:“跟你說孩子不管不行”。但是我內心還是挺矛盾的,希望育媽能給我一點建議。

現實生活也經常會聽到寶媽們類似的心聲,“孩子不管就是不行,俗話還說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呢”“我不管孩子,孩子能有現在這番成就嗎?”......

事實上家長口中說的管孩子,到底是指什麼呢?這正是我們今天要談論的內容。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孩子的管理到底包含什麼?

很多父母都會存在一個誤區,覺得管孩子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但是他們其實是在管孩子,並不是在管理孩子,管理孩子和管孩子是不同的兩個事情。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在玩遊戲,你看見他在玩遊戲而不是寫作業時,這時你開始對他發脾氣,讓他去寫作業不要再玩電腦,不然你會懲罰他。這是對孩子的管,而不是管理。

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愛和規則,家長之所以覺得孩子不管不行是因為孩子沒有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當然這也是管理孩子的重心。

管理孩子是在獲得孩子的同意基礎上,和孩子一起設定某些規定和規則,讓孩子去遵守。

比如跟孩子事先就說好,週末的時候才能夠打遊戲,平常的時候不能夠玩遊戲,上學的時間要用於學習。

這時候孩子當然就不太會自己在上學期間還敢玩遊戲了,因為父母已經和他形成了約定,他們需要去遵守。

管孩子是大人讓孩子去做什麼,不要做什麼,多了的話孩子就會有抗拒的心理,反而更不聽話。

而管理孩子包括了對孩子的愛,在尊重孩子的意願上來平等的制定規則,溫和而堅定的執行兩者之間的約定,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管理孩子需要家長使用更多的方法和技巧,目的是讓孩子改正掉不好的行為,更明白事理,往好的方向發展。管理孩子,也可以說是對孩子的一種引導。

"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最近在後臺收到一位寶媽的私信:

育媽,我是一個6歲孩子的母親,中秋節的時候帶孩子出去遊玩,回來的時候孩子肚子餓了非要吃泡麵,我剛開始好脾氣的跟孩子說泡麵不健康,誰知道孩子不僅沒有收斂還開始大哭大鬧了,直到我丈夫出面說了句“你越是這樣我就越不給你買,不然我們就先走了”孩子馬上收斂了行為,回到家之後老公就開始說我:“跟你說孩子不管不行”。但是我內心還是挺矛盾的,希望育媽能給我一點建議。

現實生活也經常會聽到寶媽們類似的心聲,“孩子不管就是不行,俗話還說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呢”“我不管孩子,孩子能有現在這番成就嗎?”......

事實上家長口中說的管孩子,到底是指什麼呢?這正是我們今天要談論的內容。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孩子的管理到底包含什麼?

很多父母都會存在一個誤區,覺得管孩子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但是他們其實是在管孩子,並不是在管理孩子,管理孩子和管孩子是不同的兩個事情。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在玩遊戲,你看見他在玩遊戲而不是寫作業時,這時你開始對他發脾氣,讓他去寫作業不要再玩電腦,不然你會懲罰他。這是對孩子的管,而不是管理。

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愛和規則,家長之所以覺得孩子不管不行是因為孩子沒有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當然這也是管理孩子的重心。

管理孩子是在獲得孩子的同意基礎上,和孩子一起設定某些規定和規則,讓孩子去遵守。

比如跟孩子事先就說好,週末的時候才能夠打遊戲,平常的時候不能夠玩遊戲,上學的時間要用於學習。

這時候孩子當然就不太會自己在上學期間還敢玩遊戲了,因為父母已經和他形成了約定,他們需要去遵守。

管孩子是大人讓孩子去做什麼,不要做什麼,多了的話孩子就會有抗拒的心理,反而更不聽話。

而管理孩子包括了對孩子的愛,在尊重孩子的意願上來平等的制定規則,溫和而堅定的執行兩者之間的約定,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管理孩子需要家長使用更多的方法和技巧,目的是讓孩子改正掉不好的行為,更明白事理,往好的方向發展。管理孩子,也可以說是對孩子的一種引導。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管理孩子的誤區

1.孩子的不服從就是“不管不行”的證據

孩子小時候家長的愛是百分制的,家長潛意識裡會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制定一些規則,一心為孩子著想卻忽略了執行這些規則的是孩子而不是家長本身。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形成自我意識,開始走出這些規則,如果孩子沒有聽父母的勸告而順從自己的能力和好奇心去做了那件事家長就會覺得孩子不服管教,或者是會因此得出孩子不管不型行的理論。漸漸的父母就會產生家長病,也就是經常不自覺的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制止。

"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最近在後臺收到一位寶媽的私信:

育媽,我是一個6歲孩子的母親,中秋節的時候帶孩子出去遊玩,回來的時候孩子肚子餓了非要吃泡麵,我剛開始好脾氣的跟孩子說泡麵不健康,誰知道孩子不僅沒有收斂還開始大哭大鬧了,直到我丈夫出面說了句“你越是這樣我就越不給你買,不然我們就先走了”孩子馬上收斂了行為,回到家之後老公就開始說我:“跟你說孩子不管不行”。但是我內心還是挺矛盾的,希望育媽能給我一點建議。

現實生活也經常會聽到寶媽們類似的心聲,“孩子不管就是不行,俗話還說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呢”“我不管孩子,孩子能有現在這番成就嗎?”......

事實上家長口中說的管孩子,到底是指什麼呢?這正是我們今天要談論的內容。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孩子的管理到底包含什麼?

很多父母都會存在一個誤區,覺得管孩子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但是他們其實是在管孩子,並不是在管理孩子,管理孩子和管孩子是不同的兩個事情。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在玩遊戲,你看見他在玩遊戲而不是寫作業時,這時你開始對他發脾氣,讓他去寫作業不要再玩電腦,不然你會懲罰他。這是對孩子的管,而不是管理。

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愛和規則,家長之所以覺得孩子不管不行是因為孩子沒有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當然這也是管理孩子的重心。

管理孩子是在獲得孩子的同意基礎上,和孩子一起設定某些規定和規則,讓孩子去遵守。

比如跟孩子事先就說好,週末的時候才能夠打遊戲,平常的時候不能夠玩遊戲,上學的時間要用於學習。

這時候孩子當然就不太會自己在上學期間還敢玩遊戲了,因為父母已經和他形成了約定,他們需要去遵守。

管孩子是大人讓孩子去做什麼,不要做什麼,多了的話孩子就會有抗拒的心理,反而更不聽話。

而管理孩子包括了對孩子的愛,在尊重孩子的意願上來平等的制定規則,溫和而堅定的執行兩者之間的約定,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管理孩子需要家長使用更多的方法和技巧,目的是讓孩子改正掉不好的行為,更明白事理,往好的方向發展。管理孩子,也可以說是對孩子的一種引導。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管理孩子的誤區

1.孩子的不服從就是“不管不行”的證據

孩子小時候家長的愛是百分制的,家長潛意識裡會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制定一些規則,一心為孩子著想卻忽略了執行這些規則的是孩子而不是家長本身。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形成自我意識,開始走出這些規則,如果孩子沒有聽父母的勸告而順從自己的能力和好奇心去做了那件事家長就會覺得孩子不服管教,或者是會因此得出孩子不管不型行的理論。漸漸的父母就會產生家長病,也就是經常不自覺的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制止。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2. 媽媽壓抑自己對孩子的怨恨

嬰兒的出生,實際上是從“剝削”媽媽開始的。媽媽們在生育孩子時不僅要承受極大的身體折磨和心靈折磨,在孩子生出來後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媽媽們需要犧牲自己的時間來陪伴和照顧孩子,還要會因為孩子的需求來犧牲自己的個人生理需求——睡眠和私人空間。

比如本來經常和好朋友們出去喝一下奶茶,但是因為要照顧孩子,可能就基本沒有時間出去和朋友一起了。如果母親應對的是高需求的孩子那麼她耗費的精力和時間就更多了

其實每個媽媽對於孩子當然是會有怨恨的,因為孩子確實給她們本來較為輕鬆的生活增加了許多的負擔,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母親很難承認和察覺自己對孩子的“恨”

事實上,養育孩子的過程,或多或少都是以犧牲父母,尤其是媽媽的自由為代價的,這是養育孩子的必要成本之一。但是很遺憾,人們很難承認這個事實包括母親本身。

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所說:最好的治療,是拉近一個人與他的生活真相的距離。

壓抑或否認對孩子的怨恨,並不能使媽媽更愛孩子,反而會使媽媽帶著這份未曾滿足的恨,使母子關係在潛意識的支配下受到侵擾。

母親承認自己對孩子有怨恨,才能坦然接受這是養育孩子所要付出的成本,而不是將它當成一份義務,緊緊的扼住自己的脖子,並最終將這份無法宣洩的恨意全盤投射到孩子身上。

這份恨意的宣洩最直接的出口就在管理孩子這件事情上,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則成長或者是看不慣孩子的行為,習慣性的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點評。這是非常不利孩子的教育和成長。

"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最近在後臺收到一位寶媽的私信:

育媽,我是一個6歲孩子的母親,中秋節的時候帶孩子出去遊玩,回來的時候孩子肚子餓了非要吃泡麵,我剛開始好脾氣的跟孩子說泡麵不健康,誰知道孩子不僅沒有收斂還開始大哭大鬧了,直到我丈夫出面說了句“你越是這樣我就越不給你買,不然我們就先走了”孩子馬上收斂了行為,回到家之後老公就開始說我:“跟你說孩子不管不行”。但是我內心還是挺矛盾的,希望育媽能給我一點建議。

現實生活也經常會聽到寶媽們類似的心聲,“孩子不管就是不行,俗話還說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呢”“我不管孩子,孩子能有現在這番成就嗎?”......

事實上家長口中說的管孩子,到底是指什麼呢?這正是我們今天要談論的內容。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孩子的管理到底包含什麼?

很多父母都會存在一個誤區,覺得管孩子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但是他們其實是在管孩子,並不是在管理孩子,管理孩子和管孩子是不同的兩個事情。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在玩遊戲,你看見他在玩遊戲而不是寫作業時,這時你開始對他發脾氣,讓他去寫作業不要再玩電腦,不然你會懲罰他。這是對孩子的管,而不是管理。

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愛和規則,家長之所以覺得孩子不管不行是因為孩子沒有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當然這也是管理孩子的重心。

管理孩子是在獲得孩子的同意基礎上,和孩子一起設定某些規定和規則,讓孩子去遵守。

比如跟孩子事先就說好,週末的時候才能夠打遊戲,平常的時候不能夠玩遊戲,上學的時間要用於學習。

這時候孩子當然就不太會自己在上學期間還敢玩遊戲了,因為父母已經和他形成了約定,他們需要去遵守。

管孩子是大人讓孩子去做什麼,不要做什麼,多了的話孩子就會有抗拒的心理,反而更不聽話。

而管理孩子包括了對孩子的愛,在尊重孩子的意願上來平等的制定規則,溫和而堅定的執行兩者之間的約定,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管理孩子需要家長使用更多的方法和技巧,目的是讓孩子改正掉不好的行為,更明白事理,往好的方向發展。管理孩子,也可以說是對孩子的一種引導。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管理孩子的誤區

1.孩子的不服從就是“不管不行”的證據

孩子小時候家長的愛是百分制的,家長潛意識裡會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制定一些規則,一心為孩子著想卻忽略了執行這些規則的是孩子而不是家長本身。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形成自我意識,開始走出這些規則,如果孩子沒有聽父母的勸告而順從自己的能力和好奇心去做了那件事家長就會覺得孩子不服管教,或者是會因此得出孩子不管不型行的理論。漸漸的父母就會產生家長病,也就是經常不自覺的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制止。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2. 媽媽壓抑自己對孩子的怨恨

嬰兒的出生,實際上是從“剝削”媽媽開始的。媽媽們在生育孩子時不僅要承受極大的身體折磨和心靈折磨,在孩子生出來後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媽媽們需要犧牲自己的時間來陪伴和照顧孩子,還要會因為孩子的需求來犧牲自己的個人生理需求——睡眠和私人空間。

比如本來經常和好朋友們出去喝一下奶茶,但是因為要照顧孩子,可能就基本沒有時間出去和朋友一起了。如果母親應對的是高需求的孩子那麼她耗費的精力和時間就更多了

其實每個媽媽對於孩子當然是會有怨恨的,因為孩子確實給她們本來較為輕鬆的生活增加了許多的負擔,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母親很難承認和察覺自己對孩子的“恨”

事實上,養育孩子的過程,或多或少都是以犧牲父母,尤其是媽媽的自由為代價的,這是養育孩子的必要成本之一。但是很遺憾,人們很難承認這個事實包括母親本身。

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所說:最好的治療,是拉近一個人與他的生活真相的距離。

壓抑或否認對孩子的怨恨,並不能使媽媽更愛孩子,反而會使媽媽帶著這份未曾滿足的恨,使母子關係在潛意識的支配下受到侵擾。

母親承認自己對孩子有怨恨,才能坦然接受這是養育孩子所要付出的成本,而不是將它當成一份義務,緊緊的扼住自己的脖子,並最終將這份無法宣洩的恨意全盤投射到孩子身上。

這份恨意的宣洩最直接的出口就在管理孩子這件事情上,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則成長或者是看不慣孩子的行為,習慣性的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點評。這是非常不利孩子的教育和成長。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父母管理和孩子的自我管理的區別

一聽到“管理孩子”父母都認為這是一件嚴肅的一件事情,不管是人類還是動物,出生之後,完全依靠生命的本能存活,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人格的形成是一個接受管理和自我管理的過程,如果僅僅將孩子的成長和人格的形成歸功於父母的管理,有些過於片面化。

眾所周知孩子人格的形成是基因和環境的共同影響,基因難以改變,但是環境是可以進行選擇和改變的,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環境,所以父母的管教是孩子應該是引導為主而不是絕對化答案式的指導。

要知道孩子最開始是通過模仿來學習生存本領,並以親近的人為第一模仿對象,父母常用的待人接物的模式孩子潛意識裡面也會照搬不誤,或者是通過自己從外界獲得的經驗對父母的模式進行調整。因此父母對孩子的管理應該是從做好自我管理開始。

而孩子也有自我管理能力,是由於自己去探索未知事物,從而獲得的經驗和教育,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和學習模式。這是每個孩子的本能。

在日程生活中父母總是過分的強調自己對孩子的管理,忽視了孩子自身自我管理的潛能。這樣的家長,最常使用的是控制或者溺愛的方式,不管是哪種方式,都是對孩子自身生命力的扼殺。

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各種經驗確實比不上作為成年人的父母,但是0-6歲,是一個人大腦發育最迅速的時期。這個時期通過這些對外界的探索會幫助孩子逐漸構建出自己的經驗體系。

所以,如果這個時候, 家長管理凌駕於孩子自我管理之上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最近在後臺收到一位寶媽的私信:

育媽,我是一個6歲孩子的母親,中秋節的時候帶孩子出去遊玩,回來的時候孩子肚子餓了非要吃泡麵,我剛開始好脾氣的跟孩子說泡麵不健康,誰知道孩子不僅沒有收斂還開始大哭大鬧了,直到我丈夫出面說了句“你越是這樣我就越不給你買,不然我們就先走了”孩子馬上收斂了行為,回到家之後老公就開始說我:“跟你說孩子不管不行”。但是我內心還是挺矛盾的,希望育媽能給我一點建議。

現實生活也經常會聽到寶媽們類似的心聲,“孩子不管就是不行,俗話還說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呢”“我不管孩子,孩子能有現在這番成就嗎?”......

事實上家長口中說的管孩子,到底是指什麼呢?這正是我們今天要談論的內容。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孩子的管理到底包含什麼?

很多父母都會存在一個誤區,覺得管孩子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但是他們其實是在管孩子,並不是在管理孩子,管理孩子和管孩子是不同的兩個事情。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在玩遊戲,你看見他在玩遊戲而不是寫作業時,這時你開始對他發脾氣,讓他去寫作業不要再玩電腦,不然你會懲罰他。這是對孩子的管,而不是管理。

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愛和規則,家長之所以覺得孩子不管不行是因為孩子沒有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當然這也是管理孩子的重心。

管理孩子是在獲得孩子的同意基礎上,和孩子一起設定某些規定和規則,讓孩子去遵守。

比如跟孩子事先就說好,週末的時候才能夠打遊戲,平常的時候不能夠玩遊戲,上學的時間要用於學習。

這時候孩子當然就不太會自己在上學期間還敢玩遊戲了,因為父母已經和他形成了約定,他們需要去遵守。

管孩子是大人讓孩子去做什麼,不要做什麼,多了的話孩子就會有抗拒的心理,反而更不聽話。

而管理孩子包括了對孩子的愛,在尊重孩子的意願上來平等的制定規則,溫和而堅定的執行兩者之間的約定,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管理孩子需要家長使用更多的方法和技巧,目的是讓孩子改正掉不好的行為,更明白事理,往好的方向發展。管理孩子,也可以說是對孩子的一種引導。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管理孩子的誤區

1.孩子的不服從就是“不管不行”的證據

孩子小時候家長的愛是百分制的,家長潛意識裡會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制定一些規則,一心為孩子著想卻忽略了執行這些規則的是孩子而不是家長本身。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形成自我意識,開始走出這些規則,如果孩子沒有聽父母的勸告而順從自己的能力和好奇心去做了那件事家長就會覺得孩子不服管教,或者是會因此得出孩子不管不型行的理論。漸漸的父母就會產生家長病,也就是經常不自覺的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制止。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2. 媽媽壓抑自己對孩子的怨恨

嬰兒的出生,實際上是從“剝削”媽媽開始的。媽媽們在生育孩子時不僅要承受極大的身體折磨和心靈折磨,在孩子生出來後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媽媽們需要犧牲自己的時間來陪伴和照顧孩子,還要會因為孩子的需求來犧牲自己的個人生理需求——睡眠和私人空間。

比如本來經常和好朋友們出去喝一下奶茶,但是因為要照顧孩子,可能就基本沒有時間出去和朋友一起了。如果母親應對的是高需求的孩子那麼她耗費的精力和時間就更多了

其實每個媽媽對於孩子當然是會有怨恨的,因為孩子確實給她們本來較為輕鬆的生活增加了許多的負擔,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母親很難承認和察覺自己對孩子的“恨”

事實上,養育孩子的過程,或多或少都是以犧牲父母,尤其是媽媽的自由為代價的,這是養育孩子的必要成本之一。但是很遺憾,人們很難承認這個事實包括母親本身。

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所說:最好的治療,是拉近一個人與他的生活真相的距離。

壓抑或否認對孩子的怨恨,並不能使媽媽更愛孩子,反而會使媽媽帶著這份未曾滿足的恨,使母子關係在潛意識的支配下受到侵擾。

母親承認自己對孩子有怨恨,才能坦然接受這是養育孩子所要付出的成本,而不是將它當成一份義務,緊緊的扼住自己的脖子,並最終將這份無法宣洩的恨意全盤投射到孩子身上。

這份恨意的宣洩最直接的出口就在管理孩子這件事情上,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則成長或者是看不慣孩子的行為,習慣性的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點評。這是非常不利孩子的教育和成長。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父母管理和孩子的自我管理的區別

一聽到“管理孩子”父母都認為這是一件嚴肅的一件事情,不管是人類還是動物,出生之後,完全依靠生命的本能存活,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人格的形成是一個接受管理和自我管理的過程,如果僅僅將孩子的成長和人格的形成歸功於父母的管理,有些過於片面化。

眾所周知孩子人格的形成是基因和環境的共同影響,基因難以改變,但是環境是可以進行選擇和改變的,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環境,所以父母的管教是孩子應該是引導為主而不是絕對化答案式的指導。

要知道孩子最開始是通過模仿來學習生存本領,並以親近的人為第一模仿對象,父母常用的待人接物的模式孩子潛意識裡面也會照搬不誤,或者是通過自己從外界獲得的經驗對父母的模式進行調整。因此父母對孩子的管理應該是從做好自我管理開始。

而孩子也有自我管理能力,是由於自己去探索未知事物,從而獲得的經驗和教育,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和學習模式。這是每個孩子的本能。

在日程生活中父母總是過分的強調自己對孩子的管理,忽視了孩子自身自我管理的潛能。這樣的家長,最常使用的是控制或者溺愛的方式,不管是哪種方式,都是對孩子自身生命力的扼殺。

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各種經驗確實比不上作為成年人的父母,但是0-6歲,是一個人大腦發育最迅速的時期。這個時期通過這些對外界的探索會幫助孩子逐漸構建出自己的經驗體系。

所以,如果這個時候, 家長管理凌駕於孩子自我管理之上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鏡中我效應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面鏡子,他人對我們的評價或者是鼓勵,都會影響到我們的行為舉止和生活。

我們有很多的思想觀念或者是做法很大一部分可能都是來自於他人對於我們的看法和建議,或者是評價。

我們在他人對於我們的反饋之後,我們也會做出一些東西來反饋給他人,這也叫做鏡中我效應。從父母教育孩子的角度來講,鏡中我效應對於孩子性格或者是成長的道路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孩子生命的前期,有一大部分的時間是跟自己的父母家人相處的。所以孩子的第一面鏡子是來自父母,如果來自父母的管理和反饋都是負面消極的,孩子會發展成習慣性自我否定“破罐子破摔的心態”或者是討好型人格。

所以在鏡中我效應的影響下家長不恰當的管理方式也會對孩子產生的負面影響

"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最近在後臺收到一位寶媽的私信:

育媽,我是一個6歲孩子的母親,中秋節的時候帶孩子出去遊玩,回來的時候孩子肚子餓了非要吃泡麵,我剛開始好脾氣的跟孩子說泡麵不健康,誰知道孩子不僅沒有收斂還開始大哭大鬧了,直到我丈夫出面說了句“你越是這樣我就越不給你買,不然我們就先走了”孩子馬上收斂了行為,回到家之後老公就開始說我:“跟你說孩子不管不行”。但是我內心還是挺矛盾的,希望育媽能給我一點建議。

現實生活也經常會聽到寶媽們類似的心聲,“孩子不管就是不行,俗話還說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呢”“我不管孩子,孩子能有現在這番成就嗎?”......

事實上家長口中說的管孩子,到底是指什麼呢?這正是我們今天要談論的內容。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孩子的管理到底包含什麼?

很多父母都會存在一個誤區,覺得管孩子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但是他們其實是在管孩子,並不是在管理孩子,管理孩子和管孩子是不同的兩個事情。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在玩遊戲,你看見他在玩遊戲而不是寫作業時,這時你開始對他發脾氣,讓他去寫作業不要再玩電腦,不然你會懲罰他。這是對孩子的管,而不是管理。

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愛和規則,家長之所以覺得孩子不管不行是因為孩子沒有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當然這也是管理孩子的重心。

管理孩子是在獲得孩子的同意基礎上,和孩子一起設定某些規定和規則,讓孩子去遵守。

比如跟孩子事先就說好,週末的時候才能夠打遊戲,平常的時候不能夠玩遊戲,上學的時間要用於學習。

這時候孩子當然就不太會自己在上學期間還敢玩遊戲了,因為父母已經和他形成了約定,他們需要去遵守。

管孩子是大人讓孩子去做什麼,不要做什麼,多了的話孩子就會有抗拒的心理,反而更不聽話。

而管理孩子包括了對孩子的愛,在尊重孩子的意願上來平等的制定規則,溫和而堅定的執行兩者之間的約定,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管理孩子需要家長使用更多的方法和技巧,目的是讓孩子改正掉不好的行為,更明白事理,往好的方向發展。管理孩子,也可以說是對孩子的一種引導。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管理孩子的誤區

1.孩子的不服從就是“不管不行”的證據

孩子小時候家長的愛是百分制的,家長潛意識裡會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制定一些規則,一心為孩子著想卻忽略了執行這些規則的是孩子而不是家長本身。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形成自我意識,開始走出這些規則,如果孩子沒有聽父母的勸告而順從自己的能力和好奇心去做了那件事家長就會覺得孩子不服管教,或者是會因此得出孩子不管不型行的理論。漸漸的父母就會產生家長病,也就是經常不自覺的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制止。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2. 媽媽壓抑自己對孩子的怨恨

嬰兒的出生,實際上是從“剝削”媽媽開始的。媽媽們在生育孩子時不僅要承受極大的身體折磨和心靈折磨,在孩子生出來後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媽媽們需要犧牲自己的時間來陪伴和照顧孩子,還要會因為孩子的需求來犧牲自己的個人生理需求——睡眠和私人空間。

比如本來經常和好朋友們出去喝一下奶茶,但是因為要照顧孩子,可能就基本沒有時間出去和朋友一起了。如果母親應對的是高需求的孩子那麼她耗費的精力和時間就更多了

其實每個媽媽對於孩子當然是會有怨恨的,因為孩子確實給她們本來較為輕鬆的生活增加了許多的負擔,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母親很難承認和察覺自己對孩子的“恨”

事實上,養育孩子的過程,或多或少都是以犧牲父母,尤其是媽媽的自由為代價的,這是養育孩子的必要成本之一。但是很遺憾,人們很難承認這個事實包括母親本身。

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所說:最好的治療,是拉近一個人與他的生活真相的距離。

壓抑或否認對孩子的怨恨,並不能使媽媽更愛孩子,反而會使媽媽帶著這份未曾滿足的恨,使母子關係在潛意識的支配下受到侵擾。

母親承認自己對孩子有怨恨,才能坦然接受這是養育孩子所要付出的成本,而不是將它當成一份義務,緊緊的扼住自己的脖子,並最終將這份無法宣洩的恨意全盤投射到孩子身上。

這份恨意的宣洩最直接的出口就在管理孩子這件事情上,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則成長或者是看不慣孩子的行為,習慣性的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點評。這是非常不利孩子的教育和成長。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父母管理和孩子的自我管理的區別

一聽到“管理孩子”父母都認為這是一件嚴肅的一件事情,不管是人類還是動物,出生之後,完全依靠生命的本能存活,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人格的形成是一個接受管理和自我管理的過程,如果僅僅將孩子的成長和人格的形成歸功於父母的管理,有些過於片面化。

眾所周知孩子人格的形成是基因和環境的共同影響,基因難以改變,但是環境是可以進行選擇和改變的,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環境,所以父母的管教是孩子應該是引導為主而不是絕對化答案式的指導。

要知道孩子最開始是通過模仿來學習生存本領,並以親近的人為第一模仿對象,父母常用的待人接物的模式孩子潛意識裡面也會照搬不誤,或者是通過自己從外界獲得的經驗對父母的模式進行調整。因此父母對孩子的管理應該是從做好自我管理開始。

而孩子也有自我管理能力,是由於自己去探索未知事物,從而獲得的經驗和教育,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和學習模式。這是每個孩子的本能。

在日程生活中父母總是過分的強調自己對孩子的管理,忽視了孩子自身自我管理的潛能。這樣的家長,最常使用的是控制或者溺愛的方式,不管是哪種方式,都是對孩子自身生命力的扼殺。

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各種經驗確實比不上作為成年人的父母,但是0-6歲,是一個人大腦發育最迅速的時期。這個時期通過這些對外界的探索會幫助孩子逐漸構建出自己的經驗體系。

所以,如果這個時候, 家長管理凌駕於孩子自我管理之上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鏡中我效應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面鏡子,他人對我們的評價或者是鼓勵,都會影響到我們的行為舉止和生活。

我們有很多的思想觀念或者是做法很大一部分可能都是來自於他人對於我們的看法和建議,或者是評價。

我們在他人對於我們的反饋之後,我們也會做出一些東西來反饋給他人,這也叫做鏡中我效應。從父母教育孩子的角度來講,鏡中我效應對於孩子性格或者是成長的道路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孩子生命的前期,有一大部分的時間是跟自己的父母家人相處的。所以孩子的第一面鏡子是來自父母,如果來自父母的管理和反饋都是負面消極的,孩子會發展成習慣性自我否定“破罐子破摔的心態”或者是討好型人格。

所以在鏡中我效應的影響下家長不恰當的管理方式也會對孩子產生的負面影響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管理孩子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1.做好自我管理

父母做好自我管理是家庭教育成功的第一步,如果連自己都沒管理好怎麼做好對孩子的管理呢?

那麼家長做好自我管理主要從這兩個方面入手:

一,自我情緒控制。

分享以下幾個比較實用的情緒控制方法:

1.轉移

出現負面情緒是我們的本能,很多父母總是說自己知道發脾氣對孩子的危害但就是想改改不了。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家長陷入了“白熊效應”的陷井,強迫自己壓抑或者是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不僅沒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反而適得其反。

父母正確的做法不應該是壓抑和強迫而是要學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我心裡安慰”,換個角度看待孩子的行為和眼前發生的事情。

"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最近在後臺收到一位寶媽的私信:

育媽,我是一個6歲孩子的母親,中秋節的時候帶孩子出去遊玩,回來的時候孩子肚子餓了非要吃泡麵,我剛開始好脾氣的跟孩子說泡麵不健康,誰知道孩子不僅沒有收斂還開始大哭大鬧了,直到我丈夫出面說了句“你越是這樣我就越不給你買,不然我們就先走了”孩子馬上收斂了行為,回到家之後老公就開始說我:“跟你說孩子不管不行”。但是我內心還是挺矛盾的,希望育媽能給我一點建議。

現實生活也經常會聽到寶媽們類似的心聲,“孩子不管就是不行,俗話還說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呢”“我不管孩子,孩子能有現在這番成就嗎?”......

事實上家長口中說的管孩子,到底是指什麼呢?這正是我們今天要談論的內容。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孩子的管理到底包含什麼?

很多父母都會存在一個誤區,覺得管孩子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但是他們其實是在管孩子,並不是在管理孩子,管理孩子和管孩子是不同的兩個事情。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在玩遊戲,你看見他在玩遊戲而不是寫作業時,這時你開始對他發脾氣,讓他去寫作業不要再玩電腦,不然你會懲罰他。這是對孩子的管,而不是管理。

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愛和規則,家長之所以覺得孩子不管不行是因為孩子沒有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當然這也是管理孩子的重心。

管理孩子是在獲得孩子的同意基礎上,和孩子一起設定某些規定和規則,讓孩子去遵守。

比如跟孩子事先就說好,週末的時候才能夠打遊戲,平常的時候不能夠玩遊戲,上學的時間要用於學習。

這時候孩子當然就不太會自己在上學期間還敢玩遊戲了,因為父母已經和他形成了約定,他們需要去遵守。

管孩子是大人讓孩子去做什麼,不要做什麼,多了的話孩子就會有抗拒的心理,反而更不聽話。

而管理孩子包括了對孩子的愛,在尊重孩子的意願上來平等的制定規則,溫和而堅定的執行兩者之間的約定,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管理孩子需要家長使用更多的方法和技巧,目的是讓孩子改正掉不好的行為,更明白事理,往好的方向發展。管理孩子,也可以說是對孩子的一種引導。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管理孩子的誤區

1.孩子的不服從就是“不管不行”的證據

孩子小時候家長的愛是百分制的,家長潛意識裡會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制定一些規則,一心為孩子著想卻忽略了執行這些規則的是孩子而不是家長本身。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形成自我意識,開始走出這些規則,如果孩子沒有聽父母的勸告而順從自己的能力和好奇心去做了那件事家長就會覺得孩子不服管教,或者是會因此得出孩子不管不型行的理論。漸漸的父母就會產生家長病,也就是經常不自覺的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制止。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2. 媽媽壓抑自己對孩子的怨恨

嬰兒的出生,實際上是從“剝削”媽媽開始的。媽媽們在生育孩子時不僅要承受極大的身體折磨和心靈折磨,在孩子生出來後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媽媽們需要犧牲自己的時間來陪伴和照顧孩子,還要會因為孩子的需求來犧牲自己的個人生理需求——睡眠和私人空間。

比如本來經常和好朋友們出去喝一下奶茶,但是因為要照顧孩子,可能就基本沒有時間出去和朋友一起了。如果母親應對的是高需求的孩子那麼她耗費的精力和時間就更多了

其實每個媽媽對於孩子當然是會有怨恨的,因為孩子確實給她們本來較為輕鬆的生活增加了許多的負擔,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母親很難承認和察覺自己對孩子的“恨”

事實上,養育孩子的過程,或多或少都是以犧牲父母,尤其是媽媽的自由為代價的,這是養育孩子的必要成本之一。但是很遺憾,人們很難承認這個事實包括母親本身。

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所說:最好的治療,是拉近一個人與他的生活真相的距離。

壓抑或否認對孩子的怨恨,並不能使媽媽更愛孩子,反而會使媽媽帶著這份未曾滿足的恨,使母子關係在潛意識的支配下受到侵擾。

母親承認自己對孩子有怨恨,才能坦然接受這是養育孩子所要付出的成本,而不是將它當成一份義務,緊緊的扼住自己的脖子,並最終將這份無法宣洩的恨意全盤投射到孩子身上。

這份恨意的宣洩最直接的出口就在管理孩子這件事情上,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則成長或者是看不慣孩子的行為,習慣性的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點評。這是非常不利孩子的教育和成長。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父母管理和孩子的自我管理的區別

一聽到“管理孩子”父母都認為這是一件嚴肅的一件事情,不管是人類還是動物,出生之後,完全依靠生命的本能存活,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人格的形成是一個接受管理和自我管理的過程,如果僅僅將孩子的成長和人格的形成歸功於父母的管理,有些過於片面化。

眾所周知孩子人格的形成是基因和環境的共同影響,基因難以改變,但是環境是可以進行選擇和改變的,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環境,所以父母的管教是孩子應該是引導為主而不是絕對化答案式的指導。

要知道孩子最開始是通過模仿來學習生存本領,並以親近的人為第一模仿對象,父母常用的待人接物的模式孩子潛意識裡面也會照搬不誤,或者是通過自己從外界獲得的經驗對父母的模式進行調整。因此父母對孩子的管理應該是從做好自我管理開始。

而孩子也有自我管理能力,是由於自己去探索未知事物,從而獲得的經驗和教育,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和學習模式。這是每個孩子的本能。

在日程生活中父母總是過分的強調自己對孩子的管理,忽視了孩子自身自我管理的潛能。這樣的家長,最常使用的是控制或者溺愛的方式,不管是哪種方式,都是對孩子自身生命力的扼殺。

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各種經驗確實比不上作為成年人的父母,但是0-6歲,是一個人大腦發育最迅速的時期。這個時期通過這些對外界的探索會幫助孩子逐漸構建出自己的經驗體系。

所以,如果這個時候, 家長管理凌駕於孩子自我管理之上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鏡中我效應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面鏡子,他人對我們的評價或者是鼓勵,都會影響到我們的行為舉止和生活。

我們有很多的思想觀念或者是做法很大一部分可能都是來自於他人對於我們的看法和建議,或者是評價。

我們在他人對於我們的反饋之後,我們也會做出一些東西來反饋給他人,這也叫做鏡中我效應。從父母教育孩子的角度來講,鏡中我效應對於孩子性格或者是成長的道路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孩子生命的前期,有一大部分的時間是跟自己的父母家人相處的。所以孩子的第一面鏡子是來自父母,如果來自父母的管理和反饋都是負面消極的,孩子會發展成習慣性自我否定“破罐子破摔的心態”或者是討好型人格。

所以在鏡中我效應的影響下家長不恰當的管理方式也會對孩子產生的負面影響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管理孩子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1.做好自我管理

父母做好自我管理是家庭教育成功的第一步,如果連自己都沒管理好怎麼做好對孩子的管理呢?

那麼家長做好自我管理主要從這兩個方面入手:

一,自我情緒控制。

分享以下幾個比較實用的情緒控制方法:

1.轉移

出現負面情緒是我們的本能,很多父母總是說自己知道發脾氣對孩子的危害但就是想改改不了。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家長陷入了“白熊效應”的陷井,強迫自己壓抑或者是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不僅沒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反而適得其反。

父母正確的做法不應該是壓抑和強迫而是要學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我心裡安慰”,換個角度看待孩子的行為和眼前發生的事情。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2.宣洩

宣洩對於情緒的管理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是父母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在這一點上面家長可以學習“點讀機女孩”母親的方法,和孩子產生矛盾或者是因為意見不統一的時候,她會將自己的情緒和觀點寫在本子上和女兒進行交流。

孩子也很喜歡這個方法,很樂意將自己的心思和想法寫在本子上和母親進行交流。在這種方法之下母女倆安穩的度過了青春期和收穫了高質量的親子關係,也宣洩了自己的情緒。

"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最近在後臺收到一位寶媽的私信:

育媽,我是一個6歲孩子的母親,中秋節的時候帶孩子出去遊玩,回來的時候孩子肚子餓了非要吃泡麵,我剛開始好脾氣的跟孩子說泡麵不健康,誰知道孩子不僅沒有收斂還開始大哭大鬧了,直到我丈夫出面說了句“你越是這樣我就越不給你買,不然我們就先走了”孩子馬上收斂了行為,回到家之後老公就開始說我:“跟你說孩子不管不行”。但是我內心還是挺矛盾的,希望育媽能給我一點建議。

現實生活也經常會聽到寶媽們類似的心聲,“孩子不管就是不行,俗話還說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呢”“我不管孩子,孩子能有現在這番成就嗎?”......

事實上家長口中說的管孩子,到底是指什麼呢?這正是我們今天要談論的內容。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孩子的管理到底包含什麼?

很多父母都會存在一個誤區,覺得管孩子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但是他們其實是在管孩子,並不是在管理孩子,管理孩子和管孩子是不同的兩個事情。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在玩遊戲,你看見他在玩遊戲而不是寫作業時,這時你開始對他發脾氣,讓他去寫作業不要再玩電腦,不然你會懲罰他。這是對孩子的管,而不是管理。

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愛和規則,家長之所以覺得孩子不管不行是因為孩子沒有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當然這也是管理孩子的重心。

管理孩子是在獲得孩子的同意基礎上,和孩子一起設定某些規定和規則,讓孩子去遵守。

比如跟孩子事先就說好,週末的時候才能夠打遊戲,平常的時候不能夠玩遊戲,上學的時間要用於學習。

這時候孩子當然就不太會自己在上學期間還敢玩遊戲了,因為父母已經和他形成了約定,他們需要去遵守。

管孩子是大人讓孩子去做什麼,不要做什麼,多了的話孩子就會有抗拒的心理,反而更不聽話。

而管理孩子包括了對孩子的愛,在尊重孩子的意願上來平等的制定規則,溫和而堅定的執行兩者之間的約定,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管理孩子需要家長使用更多的方法和技巧,目的是讓孩子改正掉不好的行為,更明白事理,往好的方向發展。管理孩子,也可以說是對孩子的一種引導。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管理孩子的誤區

1.孩子的不服從就是“不管不行”的證據

孩子小時候家長的愛是百分制的,家長潛意識裡會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制定一些規則,一心為孩子著想卻忽略了執行這些規則的是孩子而不是家長本身。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形成自我意識,開始走出這些規則,如果孩子沒有聽父母的勸告而順從自己的能力和好奇心去做了那件事家長就會覺得孩子不服管教,或者是會因此得出孩子不管不型行的理論。漸漸的父母就會產生家長病,也就是經常不自覺的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制止。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2. 媽媽壓抑自己對孩子的怨恨

嬰兒的出生,實際上是從“剝削”媽媽開始的。媽媽們在生育孩子時不僅要承受極大的身體折磨和心靈折磨,在孩子生出來後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媽媽們需要犧牲自己的時間來陪伴和照顧孩子,還要會因為孩子的需求來犧牲自己的個人生理需求——睡眠和私人空間。

比如本來經常和好朋友們出去喝一下奶茶,但是因為要照顧孩子,可能就基本沒有時間出去和朋友一起了。如果母親應對的是高需求的孩子那麼她耗費的精力和時間就更多了

其實每個媽媽對於孩子當然是會有怨恨的,因為孩子確實給她們本來較為輕鬆的生活增加了許多的負擔,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母親很難承認和察覺自己對孩子的“恨”

事實上,養育孩子的過程,或多或少都是以犧牲父母,尤其是媽媽的自由為代價的,這是養育孩子的必要成本之一。但是很遺憾,人們很難承認這個事實包括母親本身。

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所說:最好的治療,是拉近一個人與他的生活真相的距離。

壓抑或否認對孩子的怨恨,並不能使媽媽更愛孩子,反而會使媽媽帶著這份未曾滿足的恨,使母子關係在潛意識的支配下受到侵擾。

母親承認自己對孩子有怨恨,才能坦然接受這是養育孩子所要付出的成本,而不是將它當成一份義務,緊緊的扼住自己的脖子,並最終將這份無法宣洩的恨意全盤投射到孩子身上。

這份恨意的宣洩最直接的出口就在管理孩子這件事情上,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則成長或者是看不慣孩子的行為,習慣性的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點評。這是非常不利孩子的教育和成長。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父母管理和孩子的自我管理的區別

一聽到“管理孩子”父母都認為這是一件嚴肅的一件事情,不管是人類還是動物,出生之後,完全依靠生命的本能存活,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人格的形成是一個接受管理和自我管理的過程,如果僅僅將孩子的成長和人格的形成歸功於父母的管理,有些過於片面化。

眾所周知孩子人格的形成是基因和環境的共同影響,基因難以改變,但是環境是可以進行選擇和改變的,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環境,所以父母的管教是孩子應該是引導為主而不是絕對化答案式的指導。

要知道孩子最開始是通過模仿來學習生存本領,並以親近的人為第一模仿對象,父母常用的待人接物的模式孩子潛意識裡面也會照搬不誤,或者是通過自己從外界獲得的經驗對父母的模式進行調整。因此父母對孩子的管理應該是從做好自我管理開始。

而孩子也有自我管理能力,是由於自己去探索未知事物,從而獲得的經驗和教育,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和學習模式。這是每個孩子的本能。

在日程生活中父母總是過分的強調自己對孩子的管理,忽視了孩子自身自我管理的潛能。這樣的家長,最常使用的是控制或者溺愛的方式,不管是哪種方式,都是對孩子自身生命力的扼殺。

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各種經驗確實比不上作為成年人的父母,但是0-6歲,是一個人大腦發育最迅速的時期。這個時期通過這些對外界的探索會幫助孩子逐漸構建出自己的經驗體系。

所以,如果這個時候, 家長管理凌駕於孩子自我管理之上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鏡中我效應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面鏡子,他人對我們的評價或者是鼓勵,都會影響到我們的行為舉止和生活。

我們有很多的思想觀念或者是做法很大一部分可能都是來自於他人對於我們的看法和建議,或者是評價。

我們在他人對於我們的反饋之後,我們也會做出一些東西來反饋給他人,這也叫做鏡中我效應。從父母教育孩子的角度來講,鏡中我效應對於孩子性格或者是成長的道路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孩子生命的前期,有一大部分的時間是跟自己的父母家人相處的。所以孩子的第一面鏡子是來自父母,如果來自父母的管理和反饋都是負面消極的,孩子會發展成習慣性自我否定“破罐子破摔的心態”或者是討好型人格。

所以在鏡中我效應的影響下家長不恰當的管理方式也會對孩子產生的負面影響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管理孩子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1.做好自我管理

父母做好自我管理是家庭教育成功的第一步,如果連自己都沒管理好怎麼做好對孩子的管理呢?

那麼家長做好自我管理主要從這兩個方面入手:

一,自我情緒控制。

分享以下幾個比較實用的情緒控制方法:

1.轉移

出現負面情緒是我們的本能,很多父母總是說自己知道發脾氣對孩子的危害但就是想改改不了。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家長陷入了“白熊效應”的陷井,強迫自己壓抑或者是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不僅沒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反而適得其反。

父母正確的做法不應該是壓抑和強迫而是要學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我心裡安慰”,換個角度看待孩子的行為和眼前發生的事情。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2.宣洩

宣洩對於情緒的管理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是父母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在這一點上面家長可以學習“點讀機女孩”母親的方法,和孩子產生矛盾或者是因為意見不統一的時候,她會將自己的情緒和觀點寫在本子上和女兒進行交流。

孩子也很喜歡這個方法,很樂意將自己的心思和想法寫在本子上和母親進行交流。在這種方法之下母女倆安穩的度過了青春期和收穫了高質量的親子關係,也宣洩了自己的情緒。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3.弱化

父母也可以試著用音樂、電影、運動等讓你開心的事物去弱化你的負面情緒,如果沒有辦法轉移注意力那就正面製造多巴胺來弱化它。

4.寬容

生氣,是在為孩子的行為來懲罰自己。與其說寬容不如說父母做好“課題分離”,孩子的過錯行為是孩子的“課題”,你的情緒是你的“課題”,對孩子錯誤的行為進行引導是你的“課題”,所以孩子犯錯之後家長寬容對待並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5.認知

父母的情緒跟父母本身的認知有很大的關係,當我們的認知角度不同時,面對同樣一件事情的時候也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所以當父母遇到刺激性事件時,可以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對它做出新的理解,以求跳出原有的侷限。使自己的精神獲得解脫,以便把自己的精力轉移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標上來。

這也需要父母保持“活到老學到老的心態”,不斷提高自我認知,提升自己解決辦法的能力。

"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最近在後臺收到一位寶媽的私信:

育媽,我是一個6歲孩子的母親,中秋節的時候帶孩子出去遊玩,回來的時候孩子肚子餓了非要吃泡麵,我剛開始好脾氣的跟孩子說泡麵不健康,誰知道孩子不僅沒有收斂還開始大哭大鬧了,直到我丈夫出面說了句“你越是這樣我就越不給你買,不然我們就先走了”孩子馬上收斂了行為,回到家之後老公就開始說我:“跟你說孩子不管不行”。但是我內心還是挺矛盾的,希望育媽能給我一點建議。

現實生活也經常會聽到寶媽們類似的心聲,“孩子不管就是不行,俗話還說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呢”“我不管孩子,孩子能有現在這番成就嗎?”......

事實上家長口中說的管孩子,到底是指什麼呢?這正是我們今天要談論的內容。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孩子的管理到底包含什麼?

很多父母都會存在一個誤區,覺得管孩子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但是他們其實是在管孩子,並不是在管理孩子,管理孩子和管孩子是不同的兩個事情。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在玩遊戲,你看見他在玩遊戲而不是寫作業時,這時你開始對他發脾氣,讓他去寫作業不要再玩電腦,不然你會懲罰他。這是對孩子的管,而不是管理。

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愛和規則,家長之所以覺得孩子不管不行是因為孩子沒有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當然這也是管理孩子的重心。

管理孩子是在獲得孩子的同意基礎上,和孩子一起設定某些規定和規則,讓孩子去遵守。

比如跟孩子事先就說好,週末的時候才能夠打遊戲,平常的時候不能夠玩遊戲,上學的時間要用於學習。

這時候孩子當然就不太會自己在上學期間還敢玩遊戲了,因為父母已經和他形成了約定,他們需要去遵守。

管孩子是大人讓孩子去做什麼,不要做什麼,多了的話孩子就會有抗拒的心理,反而更不聽話。

而管理孩子包括了對孩子的愛,在尊重孩子的意願上來平等的制定規則,溫和而堅定的執行兩者之間的約定,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管理孩子需要家長使用更多的方法和技巧,目的是讓孩子改正掉不好的行為,更明白事理,往好的方向發展。管理孩子,也可以說是對孩子的一種引導。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管理孩子的誤區

1.孩子的不服從就是“不管不行”的證據

孩子小時候家長的愛是百分制的,家長潛意識裡會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制定一些規則,一心為孩子著想卻忽略了執行這些規則的是孩子而不是家長本身。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形成自我意識,開始走出這些規則,如果孩子沒有聽父母的勸告而順從自己的能力和好奇心去做了那件事家長就會覺得孩子不服管教,或者是會因此得出孩子不管不型行的理論。漸漸的父母就會產生家長病,也就是經常不自覺的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制止。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2. 媽媽壓抑自己對孩子的怨恨

嬰兒的出生,實際上是從“剝削”媽媽開始的。媽媽們在生育孩子時不僅要承受極大的身體折磨和心靈折磨,在孩子生出來後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媽媽們需要犧牲自己的時間來陪伴和照顧孩子,還要會因為孩子的需求來犧牲自己的個人生理需求——睡眠和私人空間。

比如本來經常和好朋友們出去喝一下奶茶,但是因為要照顧孩子,可能就基本沒有時間出去和朋友一起了。如果母親應對的是高需求的孩子那麼她耗費的精力和時間就更多了

其實每個媽媽對於孩子當然是會有怨恨的,因為孩子確實給她們本來較為輕鬆的生活增加了許多的負擔,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母親很難承認和察覺自己對孩子的“恨”

事實上,養育孩子的過程,或多或少都是以犧牲父母,尤其是媽媽的自由為代價的,這是養育孩子的必要成本之一。但是很遺憾,人們很難承認這個事實包括母親本身。

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所說:最好的治療,是拉近一個人與他的生活真相的距離。

壓抑或否認對孩子的怨恨,並不能使媽媽更愛孩子,反而會使媽媽帶著這份未曾滿足的恨,使母子關係在潛意識的支配下受到侵擾。

母親承認自己對孩子有怨恨,才能坦然接受這是養育孩子所要付出的成本,而不是將它當成一份義務,緊緊的扼住自己的脖子,並最終將這份無法宣洩的恨意全盤投射到孩子身上。

這份恨意的宣洩最直接的出口就在管理孩子這件事情上,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則成長或者是看不慣孩子的行為,習慣性的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點評。這是非常不利孩子的教育和成長。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父母管理和孩子的自我管理的區別

一聽到“管理孩子”父母都認為這是一件嚴肅的一件事情,不管是人類還是動物,出生之後,完全依靠生命的本能存活,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人格的形成是一個接受管理和自我管理的過程,如果僅僅將孩子的成長和人格的形成歸功於父母的管理,有些過於片面化。

眾所周知孩子人格的形成是基因和環境的共同影響,基因難以改變,但是環境是可以進行選擇和改變的,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環境,所以父母的管教是孩子應該是引導為主而不是絕對化答案式的指導。

要知道孩子最開始是通過模仿來學習生存本領,並以親近的人為第一模仿對象,父母常用的待人接物的模式孩子潛意識裡面也會照搬不誤,或者是通過自己從外界獲得的經驗對父母的模式進行調整。因此父母對孩子的管理應該是從做好自我管理開始。

而孩子也有自我管理能力,是由於自己去探索未知事物,從而獲得的經驗和教育,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和學習模式。這是每個孩子的本能。

在日程生活中父母總是過分的強調自己對孩子的管理,忽視了孩子自身自我管理的潛能。這樣的家長,最常使用的是控制或者溺愛的方式,不管是哪種方式,都是對孩子自身生命力的扼殺。

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各種經驗確實比不上作為成年人的父母,但是0-6歲,是一個人大腦發育最迅速的時期。這個時期通過這些對外界的探索會幫助孩子逐漸構建出自己的經驗體系。

所以,如果這個時候, 家長管理凌駕於孩子自我管理之上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鏡中我效應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面鏡子,他人對我們的評價或者是鼓勵,都會影響到我們的行為舉止和生活。

我們有很多的思想觀念或者是做法很大一部分可能都是來自於他人對於我們的看法和建議,或者是評價。

我們在他人對於我們的反饋之後,我們也會做出一些東西來反饋給他人,這也叫做鏡中我效應。從父母教育孩子的角度來講,鏡中我效應對於孩子性格或者是成長的道路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孩子生命的前期,有一大部分的時間是跟自己的父母家人相處的。所以孩子的第一面鏡子是來自父母,如果來自父母的管理和反饋都是負面消極的,孩子會發展成習慣性自我否定“破罐子破摔的心態”或者是討好型人格。

所以在鏡中我效應的影響下家長不恰當的管理方式也會對孩子產生的負面影響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管理孩子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1.做好自我管理

父母做好自我管理是家庭教育成功的第一步,如果連自己都沒管理好怎麼做好對孩子的管理呢?

那麼家長做好自我管理主要從這兩個方面入手:

一,自我情緒控制。

分享以下幾個比較實用的情緒控制方法:

1.轉移

出現負面情緒是我們的本能,很多父母總是說自己知道發脾氣對孩子的危害但就是想改改不了。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家長陷入了“白熊效應”的陷井,強迫自己壓抑或者是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不僅沒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反而適得其反。

父母正確的做法不應該是壓抑和強迫而是要學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我心裡安慰”,換個角度看待孩子的行為和眼前發生的事情。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2.宣洩

宣洩對於情緒的管理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是父母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在這一點上面家長可以學習“點讀機女孩”母親的方法,和孩子產生矛盾或者是因為意見不統一的時候,她會將自己的情緒和觀點寫在本子上和女兒進行交流。

孩子也很喜歡這個方法,很樂意將自己的心思和想法寫在本子上和母親進行交流。在這種方法之下母女倆安穩的度過了青春期和收穫了高質量的親子關係,也宣洩了自己的情緒。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3.弱化

父母也可以試著用音樂、電影、運動等讓你開心的事物去弱化你的負面情緒,如果沒有辦法轉移注意力那就正面製造多巴胺來弱化它。

4.寬容

生氣,是在為孩子的行為來懲罰自己。與其說寬容不如說父母做好“課題分離”,孩子的過錯行為是孩子的“課題”,你的情緒是你的“課題”,對孩子錯誤的行為進行引導是你的“課題”,所以孩子犯錯之後家長寬容對待並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5.認知

父母的情緒跟父母本身的認知有很大的關係,當我們的認知角度不同時,面對同樣一件事情的時候也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所以當父母遇到刺激性事件時,可以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對它做出新的理解,以求跳出原有的侷限。使自己的精神獲得解脫,以便把自己的精力轉移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標上來。

這也需要父母保持“活到老學到老的心態”,不斷提高自我認知,提升自己解決辦法的能力。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2.適當讓位孩子進行自我管理

孩子受限於記憶和認知限制會有意無意的忘記或者是打破和父母之間的約定或者是想要打破規則。家長要做的應該是瞭解清楚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對孩子進行“無痕式”的引導,鼓勵孩子進行自我管理。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家長便可適當讓位孩子進行自我管理,允許孩子進行自我探索調整自己的行為,家長只要把控好大方向即可,細節還是由孩子自己來完成。

"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最近在後臺收到一位寶媽的私信:

育媽,我是一個6歲孩子的母親,中秋節的時候帶孩子出去遊玩,回來的時候孩子肚子餓了非要吃泡麵,我剛開始好脾氣的跟孩子說泡麵不健康,誰知道孩子不僅沒有收斂還開始大哭大鬧了,直到我丈夫出面說了句“你越是這樣我就越不給你買,不然我們就先走了”孩子馬上收斂了行為,回到家之後老公就開始說我:“跟你說孩子不管不行”。但是我內心還是挺矛盾的,希望育媽能給我一點建議。

現實生活也經常會聽到寶媽們類似的心聲,“孩子不管就是不行,俗話還說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呢”“我不管孩子,孩子能有現在這番成就嗎?”......

事實上家長口中說的管孩子,到底是指什麼呢?這正是我們今天要談論的內容。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孩子的管理到底包含什麼?

很多父母都會存在一個誤區,覺得管孩子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但是他們其實是在管孩子,並不是在管理孩子,管理孩子和管孩子是不同的兩個事情。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在玩遊戲,你看見他在玩遊戲而不是寫作業時,這時你開始對他發脾氣,讓他去寫作業不要再玩電腦,不然你會懲罰他。這是對孩子的管,而不是管理。

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愛和規則,家長之所以覺得孩子不管不行是因為孩子沒有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當然這也是管理孩子的重心。

管理孩子是在獲得孩子的同意基礎上,和孩子一起設定某些規定和規則,讓孩子去遵守。

比如跟孩子事先就說好,週末的時候才能夠打遊戲,平常的時候不能夠玩遊戲,上學的時間要用於學習。

這時候孩子當然就不太會自己在上學期間還敢玩遊戲了,因為父母已經和他形成了約定,他們需要去遵守。

管孩子是大人讓孩子去做什麼,不要做什麼,多了的話孩子就會有抗拒的心理,反而更不聽話。

而管理孩子包括了對孩子的愛,在尊重孩子的意願上來平等的制定規則,溫和而堅定的執行兩者之間的約定,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管理孩子需要家長使用更多的方法和技巧,目的是讓孩子改正掉不好的行為,更明白事理,往好的方向發展。管理孩子,也可以說是對孩子的一種引導。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管理孩子的誤區

1.孩子的不服從就是“不管不行”的證據

孩子小時候家長的愛是百分制的,家長潛意識裡會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制定一些規則,一心為孩子著想卻忽略了執行這些規則的是孩子而不是家長本身。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形成自我意識,開始走出這些規則,如果孩子沒有聽父母的勸告而順從自己的能力和好奇心去做了那件事家長就會覺得孩子不服管教,或者是會因此得出孩子不管不型行的理論。漸漸的父母就會產生家長病,也就是經常不自覺的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制止。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2. 媽媽壓抑自己對孩子的怨恨

嬰兒的出生,實際上是從“剝削”媽媽開始的。媽媽們在生育孩子時不僅要承受極大的身體折磨和心靈折磨,在孩子生出來後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媽媽們需要犧牲自己的時間來陪伴和照顧孩子,還要會因為孩子的需求來犧牲自己的個人生理需求——睡眠和私人空間。

比如本來經常和好朋友們出去喝一下奶茶,但是因為要照顧孩子,可能就基本沒有時間出去和朋友一起了。如果母親應對的是高需求的孩子那麼她耗費的精力和時間就更多了

其實每個媽媽對於孩子當然是會有怨恨的,因為孩子確實給她們本來較為輕鬆的生活增加了許多的負擔,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母親很難承認和察覺自己對孩子的“恨”

事實上,養育孩子的過程,或多或少都是以犧牲父母,尤其是媽媽的自由為代價的,這是養育孩子的必要成本之一。但是很遺憾,人們很難承認這個事實包括母親本身。

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所說:最好的治療,是拉近一個人與他的生活真相的距離。

壓抑或否認對孩子的怨恨,並不能使媽媽更愛孩子,反而會使媽媽帶著這份未曾滿足的恨,使母子關係在潛意識的支配下受到侵擾。

母親承認自己對孩子有怨恨,才能坦然接受這是養育孩子所要付出的成本,而不是將它當成一份義務,緊緊的扼住自己的脖子,並最終將這份無法宣洩的恨意全盤投射到孩子身上。

這份恨意的宣洩最直接的出口就在管理孩子這件事情上,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則成長或者是看不慣孩子的行為,習慣性的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點評。這是非常不利孩子的教育和成長。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父母管理和孩子的自我管理的區別

一聽到“管理孩子”父母都認為這是一件嚴肅的一件事情,不管是人類還是動物,出生之後,完全依靠生命的本能存活,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人格的形成是一個接受管理和自我管理的過程,如果僅僅將孩子的成長和人格的形成歸功於父母的管理,有些過於片面化。

眾所周知孩子人格的形成是基因和環境的共同影響,基因難以改變,但是環境是可以進行選擇和改變的,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環境,所以父母的管教是孩子應該是引導為主而不是絕對化答案式的指導。

要知道孩子最開始是通過模仿來學習生存本領,並以親近的人為第一模仿對象,父母常用的待人接物的模式孩子潛意識裡面也會照搬不誤,或者是通過自己從外界獲得的經驗對父母的模式進行調整。因此父母對孩子的管理應該是從做好自我管理開始。

而孩子也有自我管理能力,是由於自己去探索未知事物,從而獲得的經驗和教育,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和學習模式。這是每個孩子的本能。

在日程生活中父母總是過分的強調自己對孩子的管理,忽視了孩子自身自我管理的潛能。這樣的家長,最常使用的是控制或者溺愛的方式,不管是哪種方式,都是對孩子自身生命力的扼殺。

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各種經驗確實比不上作為成年人的父母,但是0-6歲,是一個人大腦發育最迅速的時期。這個時期通過這些對外界的探索會幫助孩子逐漸構建出自己的經驗體系。

所以,如果這個時候, 家長管理凌駕於孩子自我管理之上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鏡中我效應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面鏡子,他人對我們的評價或者是鼓勵,都會影響到我們的行為舉止和生活。

我們有很多的思想觀念或者是做法很大一部分可能都是來自於他人對於我們的看法和建議,或者是評價。

我們在他人對於我們的反饋之後,我們也會做出一些東西來反饋給他人,這也叫做鏡中我效應。從父母教育孩子的角度來講,鏡中我效應對於孩子性格或者是成長的道路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孩子生命的前期,有一大部分的時間是跟自己的父母家人相處的。所以孩子的第一面鏡子是來自父母,如果來自父母的管理和反饋都是負面消極的,孩子會發展成習慣性自我否定“破罐子破摔的心態”或者是討好型人格。

所以在鏡中我效應的影響下家長不恰當的管理方式也會對孩子產生的負面影響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管理孩子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1.做好自我管理

父母做好自我管理是家庭教育成功的第一步,如果連自己都沒管理好怎麼做好對孩子的管理呢?

那麼家長做好自我管理主要從這兩個方面入手:

一,自我情緒控制。

分享以下幾個比較實用的情緒控制方法:

1.轉移

出現負面情緒是我們的本能,很多父母總是說自己知道發脾氣對孩子的危害但就是想改改不了。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家長陷入了“白熊效應”的陷井,強迫自己壓抑或者是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不僅沒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反而適得其反。

父母正確的做法不應該是壓抑和強迫而是要學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我心裡安慰”,換個角度看待孩子的行為和眼前發生的事情。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2.宣洩

宣洩對於情緒的管理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是父母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在這一點上面家長可以學習“點讀機女孩”母親的方法,和孩子產生矛盾或者是因為意見不統一的時候,她會將自己的情緒和觀點寫在本子上和女兒進行交流。

孩子也很喜歡這個方法,很樂意將自己的心思和想法寫在本子上和母親進行交流。在這種方法之下母女倆安穩的度過了青春期和收穫了高質量的親子關係,也宣洩了自己的情緒。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3.弱化

父母也可以試著用音樂、電影、運動等讓你開心的事物去弱化你的負面情緒,如果沒有辦法轉移注意力那就正面製造多巴胺來弱化它。

4.寬容

生氣,是在為孩子的行為來懲罰自己。與其說寬容不如說父母做好“課題分離”,孩子的過錯行為是孩子的“課題”,你的情緒是你的“課題”,對孩子錯誤的行為進行引導是你的“課題”,所以孩子犯錯之後家長寬容對待並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5.認知

父母的情緒跟父母本身的認知有很大的關係,當我們的認知角度不同時,面對同樣一件事情的時候也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所以當父母遇到刺激性事件時,可以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對它做出新的理解,以求跳出原有的侷限。使自己的精神獲得解脫,以便把自己的精力轉移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標上來。

這也需要父母保持“活到老學到老的心態”,不斷提高自我認知,提升自己解決辦法的能力。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2.適當讓位孩子進行自我管理

孩子受限於記憶和認知限制會有意無意的忘記或者是打破和父母之間的約定或者是想要打破規則。家長要做的應該是瞭解清楚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對孩子進行“無痕式”的引導,鼓勵孩子進行自我管理。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家長便可適當讓位孩子進行自我管理,允許孩子進行自我探索調整自己的行為,家長只要把控好大方向即可,細節還是由孩子自己來完成。

心理學:孩子不管就不聽話怎麼辦?孩子自我管理和父母管理的較量

孩子管理可以說是對孩子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助力器,它可以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更加懂事完美的人。不過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不僅是需要父母利用最合適的方式對孩子進行管理,也需要孩子對父母的配合才能夠完成。只要父母們用對了方法和方式,相信孩子肯定會在父母的管理之下慢慢的變好的。

我是育媽記的作者,2個孩子的媽咪,喜歡讀書,樂於分享科學的育兒知識,堅持每日更新,如果你有育兒方面的困惑和煩惱都可以來問我,我很樂意幫助你,衷心祝願我們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