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被孩子抱怨“說話不算數”?“承諾”的含義沒那麼簡單'

"

在我們育兒過程中,“威脅”和“承諾”總是信手拈來。

比如:

  • 你再不聽話,今天就取消動畫片時間!
  • 你再不和阿姨打招呼,回家就不給你吃好吃的了!
  • 寶貝乖,把這些飯吃完,媽媽就帶你去遊樂場玩。
  • 孩子,如果你能考兩個一百分,爸爸就帶你去迪士尼。

為什麼我們這些話能信手拈來?

因為我們就在這些話中成長的。

乍一看,這些話對孩子帶不來太大的傷害,因為貌似都是生活瑣事,而且沒打沒罵沒體罰。可是,這些話說多了,尤其是承諾說完、卻做不到的次數多了,對孩子的傷害還是蠻大的。

"

在我們育兒過程中,“威脅”和“承諾”總是信手拈來。

比如:

  • 你再不聽話,今天就取消動畫片時間!
  • 你再不和阿姨打招呼,回家就不給你吃好吃的了!
  • 寶貝乖,把這些飯吃完,媽媽就帶你去遊樂場玩。
  • 孩子,如果你能考兩個一百分,爸爸就帶你去迪士尼。

為什麼我們這些話能信手拈來?

因為我們就在這些話中成長的。

乍一看,這些話對孩子帶不來太大的傷害,因為貌似都是生活瑣事,而且沒打沒罵沒體罰。可是,這些話說多了,尤其是承諾說完、卻做不到的次數多了,對孩子的傷害還是蠻大的。

總被孩子抱怨“說話不算數”?“承諾”的含義沒那麼簡單

比如這個朋友分享的,爸媽說期末考完之後就帶他去看海,可是直到現在都沒有看過海。這個小美好,是他的期待,是他無聊日子中的小美好,可是卻一次次失落,一次次落空,當徹底感到無望的時候就像跌入最深最暗的谷底。

所以,這個朋友說:“最討厭別人說話不算話!”

這就是一個承諾記了很多年、被傷害比較深的例子。我相信,等這個朋友做了父母后,他能體會到這種感受,他便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再如此難過了吧。

"

在我們育兒過程中,“威脅”和“承諾”總是信手拈來。

比如:

  • 你再不聽話,今天就取消動畫片時間!
  • 你再不和阿姨打招呼,回家就不給你吃好吃的了!
  • 寶貝乖,把這些飯吃完,媽媽就帶你去遊樂場玩。
  • 孩子,如果你能考兩個一百分,爸爸就帶你去迪士尼。

為什麼我們這些話能信手拈來?

因為我們就在這些話中成長的。

乍一看,這些話對孩子帶不來太大的傷害,因為貌似都是生活瑣事,而且沒打沒罵沒體罰。可是,這些話說多了,尤其是承諾說完、卻做不到的次數多了,對孩子的傷害還是蠻大的。

總被孩子抱怨“說話不算數”?“承諾”的含義沒那麼簡單

比如這個朋友分享的,爸媽說期末考完之後就帶他去看海,可是直到現在都沒有看過海。這個小美好,是他的期待,是他無聊日子中的小美好,可是卻一次次失落,一次次落空,當徹底感到無望的時候就像跌入最深最暗的谷底。

所以,這個朋友說:“最討厭別人說話不算話!”

這就是一個承諾記了很多年、被傷害比較深的例子。我相信,等這個朋友做了父母后,他能體會到這種感受,他便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再如此難過了吧。

總被孩子抱怨“說話不算數”?“承諾”的含義沒那麼簡單

(一)簡單說一說“威脅”

這篇文章主要說“承諾”的事。但因為承諾總是和威脅成對兒出現,所以我先簡單地說一說“威脅”。

我個人非常討厭被威脅,所以我幾乎不對孩子說威脅的話。但是我經常聽身邊的人說。比如文章開頭的第二個例子,就是我前兩天剛剛聽到一個奶奶當著我的面兒(我就是她說的那個阿姨)對一個兩歲半孩子說的話。

孩子年齡越小,威脅的作用就越大。也正因為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大家都很喜歡用。

因為孩子確實很願意看動畫片、很喜歡吃好吃的。

可是,如果這樣的威脅,你對成人說一下呢?

“老婆,你再不做飯/洗衣服,我就不帶你去吃西餐/不給你買包或首飾了。”

你老婆聽到這句話,如果不給你踹飛了,也不會讓你好受吧?!

她會因為包包和首飾,心甘情願地接受你的威脅,然後乖乖地給你做飯、洗衣服嗎?

那麼,我們想一想,孩子長到幾歲,會有如同成人的思維模式?

八歲?十歲?十四歲?

然後呢,威脅不起作用之後,我們還能用什麼方式讓孩子聽我們的話?

威脅除了讓孩子聽話之外,實在沒什麼好的長期效果。

(1)威脅讓孩子感覺不到尊重,有被控制的感覺;

(2)剝奪了孩子選擇的權力,不利於孩子獨立意識培養;

(3)當孩子對威脅取消的東西(動畫片/好吃的)不在意的時候,威脅就無效了;

(4)當孩子有足夠的力量反抗的時候,威脅就無效了。

(5)威脅會拉遠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讓孩子失去對家長的信任。

(6)孩子會從家長行為中學到威脅別人,總有一天,孩子也會以同樣方式威脅我們。比如:“你不給我買手機,我就不去考試。”

威脅有這麼多的負向影響,即使在孩子小的時候好用,我們也應該正視它。

與其等到孩子大了、威脅不好用的時候再去想其他辦法,不如現在好好想一想,威脅之外的更好的利於孩子成長的溝通方式。

"

在我們育兒過程中,“威脅”和“承諾”總是信手拈來。

比如:

  • 你再不聽話,今天就取消動畫片時間!
  • 你再不和阿姨打招呼,回家就不給你吃好吃的了!
  • 寶貝乖,把這些飯吃完,媽媽就帶你去遊樂場玩。
  • 孩子,如果你能考兩個一百分,爸爸就帶你去迪士尼。

為什麼我們這些話能信手拈來?

因為我們就在這些話中成長的。

乍一看,這些話對孩子帶不來太大的傷害,因為貌似都是生活瑣事,而且沒打沒罵沒體罰。可是,這些話說多了,尤其是承諾說完、卻做不到的次數多了,對孩子的傷害還是蠻大的。

總被孩子抱怨“說話不算數”?“承諾”的含義沒那麼簡單

比如這個朋友分享的,爸媽說期末考完之後就帶他去看海,可是直到現在都沒有看過海。這個小美好,是他的期待,是他無聊日子中的小美好,可是卻一次次失落,一次次落空,當徹底感到無望的時候就像跌入最深最暗的谷底。

所以,這個朋友說:“最討厭別人說話不算話!”

這就是一個承諾記了很多年、被傷害比較深的例子。我相信,等這個朋友做了父母后,他能體會到這種感受,他便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再如此難過了吧。

總被孩子抱怨“說話不算數”?“承諾”的含義沒那麼簡單

(一)簡單說一說“威脅”

這篇文章主要說“承諾”的事。但因為承諾總是和威脅成對兒出現,所以我先簡單地說一說“威脅”。

我個人非常討厭被威脅,所以我幾乎不對孩子說威脅的話。但是我經常聽身邊的人說。比如文章開頭的第二個例子,就是我前兩天剛剛聽到一個奶奶當著我的面兒(我就是她說的那個阿姨)對一個兩歲半孩子說的話。

孩子年齡越小,威脅的作用就越大。也正因為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大家都很喜歡用。

因為孩子確實很願意看動畫片、很喜歡吃好吃的。

可是,如果這樣的威脅,你對成人說一下呢?

“老婆,你再不做飯/洗衣服,我就不帶你去吃西餐/不給你買包或首飾了。”

你老婆聽到這句話,如果不給你踹飛了,也不會讓你好受吧?!

她會因為包包和首飾,心甘情願地接受你的威脅,然後乖乖地給你做飯、洗衣服嗎?

那麼,我們想一想,孩子長到幾歲,會有如同成人的思維模式?

八歲?十歲?十四歲?

然後呢,威脅不起作用之後,我們還能用什麼方式讓孩子聽我們的話?

威脅除了讓孩子聽話之外,實在沒什麼好的長期效果。

(1)威脅讓孩子感覺不到尊重,有被控制的感覺;

(2)剝奪了孩子選擇的權力,不利於孩子獨立意識培養;

(3)當孩子對威脅取消的東西(動畫片/好吃的)不在意的時候,威脅就無效了;

(4)當孩子有足夠的力量反抗的時候,威脅就無效了。

(5)威脅會拉遠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讓孩子失去對家長的信任。

(6)孩子會從家長行為中學到威脅別人,總有一天,孩子也會以同樣方式威脅我們。比如:“你不給我買手機,我就不去考試。”

威脅有這麼多的負向影響,即使在孩子小的時候好用,我們也應該正視它。

與其等到孩子大了、威脅不好用的時候再去想其他辦法,不如現在好好想一想,威脅之外的更好的利於孩子成長的溝通方式。

總被孩子抱怨“說話不算數”?“承諾”的含義沒那麼簡單

(二)“承諾”的意義,你可有想過?

我們經常會給孩子一些大大小小程度不同的承諾。

  • 小的承諾,比如:寶貝,你自己穿好衣服,媽媽就陪你玩。
  • 大的承諾,比如:孩子,你若考上班裡前三名,爸爸就給你遊戲充值588元。

有的父母重視每個承諾,會盡量實現,很不錯。

但還有的父母非常隨意地說出大小不同的承諾,然後不斷食言,讓孩子不斷失望。孩子在失望的同時,還會有越來越強烈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從無數次食言的小事,會蔓延到在大事上對父母的不信任,同時,孩子對父母坦誠的程度也會越來越低。

就如同文章開始提到的那個朋友,因為父母一直沒有履行帶他去看海的承諾,導致他現在依然很失望,也很討厭說話不算話的人。

當孩子穿好衣服滿懷期待地對媽媽說:“媽媽,我已經穿好衣服了,你陪我玩吧。”

媽媽卻答:“媽媽還得擦地、洗衣服,沒時間陪你,你自己玩吧。”

媽媽的那個小承諾,目的只是為了讓孩子自己穿衣服。所以孩子穿好了衣服,媽媽的目的達到了,承諾自然對媽媽來說就不重要了。

那麼,對孩子來說呢?

  • 是穿衣服這個行為更重要,還是養成“誠信”這個品質更重要?
  • 是考一百分這個結果更重要,還是對父母建立足夠的信任感更重要?

我們給孩子承諾的意義是什麼?

難道真的只是為了讓孩子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做事嗎?

難道承諾就再沒有其他意義了嗎?

"

在我們育兒過程中,“威脅”和“承諾”總是信手拈來。

比如:

  • 你再不聽話,今天就取消動畫片時間!
  • 你再不和阿姨打招呼,回家就不給你吃好吃的了!
  • 寶貝乖,把這些飯吃完,媽媽就帶你去遊樂場玩。
  • 孩子,如果你能考兩個一百分,爸爸就帶你去迪士尼。

為什麼我們這些話能信手拈來?

因為我們就在這些話中成長的。

乍一看,這些話對孩子帶不來太大的傷害,因為貌似都是生活瑣事,而且沒打沒罵沒體罰。可是,這些話說多了,尤其是承諾說完、卻做不到的次數多了,對孩子的傷害還是蠻大的。

總被孩子抱怨“說話不算數”?“承諾”的含義沒那麼簡單

比如這個朋友分享的,爸媽說期末考完之後就帶他去看海,可是直到現在都沒有看過海。這個小美好,是他的期待,是他無聊日子中的小美好,可是卻一次次失落,一次次落空,當徹底感到無望的時候就像跌入最深最暗的谷底。

所以,這個朋友說:“最討厭別人說話不算話!”

這就是一個承諾記了很多年、被傷害比較深的例子。我相信,等這個朋友做了父母后,他能體會到這種感受,他便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再如此難過了吧。

總被孩子抱怨“說話不算數”?“承諾”的含義沒那麼簡單

(一)簡單說一說“威脅”

這篇文章主要說“承諾”的事。但因為承諾總是和威脅成對兒出現,所以我先簡單地說一說“威脅”。

我個人非常討厭被威脅,所以我幾乎不對孩子說威脅的話。但是我經常聽身邊的人說。比如文章開頭的第二個例子,就是我前兩天剛剛聽到一個奶奶當著我的面兒(我就是她說的那個阿姨)對一個兩歲半孩子說的話。

孩子年齡越小,威脅的作用就越大。也正因為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大家都很喜歡用。

因為孩子確實很願意看動畫片、很喜歡吃好吃的。

可是,如果這樣的威脅,你對成人說一下呢?

“老婆,你再不做飯/洗衣服,我就不帶你去吃西餐/不給你買包或首飾了。”

你老婆聽到這句話,如果不給你踹飛了,也不會讓你好受吧?!

她會因為包包和首飾,心甘情願地接受你的威脅,然後乖乖地給你做飯、洗衣服嗎?

那麼,我們想一想,孩子長到幾歲,會有如同成人的思維模式?

八歲?十歲?十四歲?

然後呢,威脅不起作用之後,我們還能用什麼方式讓孩子聽我們的話?

威脅除了讓孩子聽話之外,實在沒什麼好的長期效果。

(1)威脅讓孩子感覺不到尊重,有被控制的感覺;

(2)剝奪了孩子選擇的權力,不利於孩子獨立意識培養;

(3)當孩子對威脅取消的東西(動畫片/好吃的)不在意的時候,威脅就無效了;

(4)當孩子有足夠的力量反抗的時候,威脅就無效了。

(5)威脅會拉遠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讓孩子失去對家長的信任。

(6)孩子會從家長行為中學到威脅別人,總有一天,孩子也會以同樣方式威脅我們。比如:“你不給我買手機,我就不去考試。”

威脅有這麼多的負向影響,即使在孩子小的時候好用,我們也應該正視它。

與其等到孩子大了、威脅不好用的時候再去想其他辦法,不如現在好好想一想,威脅之外的更好的利於孩子成長的溝通方式。

總被孩子抱怨“說話不算數”?“承諾”的含義沒那麼簡單

(二)“承諾”的意義,你可有想過?

我們經常會給孩子一些大大小小程度不同的承諾。

  • 小的承諾,比如:寶貝,你自己穿好衣服,媽媽就陪你玩。
  • 大的承諾,比如:孩子,你若考上班裡前三名,爸爸就給你遊戲充值588元。

有的父母重視每個承諾,會盡量實現,很不錯。

但還有的父母非常隨意地說出大小不同的承諾,然後不斷食言,讓孩子不斷失望。孩子在失望的同時,還會有越來越強烈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從無數次食言的小事,會蔓延到在大事上對父母的不信任,同時,孩子對父母坦誠的程度也會越來越低。

就如同文章開始提到的那個朋友,因為父母一直沒有履行帶他去看海的承諾,導致他現在依然很失望,也很討厭說話不算話的人。

當孩子穿好衣服滿懷期待地對媽媽說:“媽媽,我已經穿好衣服了,你陪我玩吧。”

媽媽卻答:“媽媽還得擦地、洗衣服,沒時間陪你,你自己玩吧。”

媽媽的那個小承諾,目的只是為了讓孩子自己穿衣服。所以孩子穿好了衣服,媽媽的目的達到了,承諾自然對媽媽來說就不重要了。

那麼,對孩子來說呢?

  • 是穿衣服這個行為更重要,還是養成“誠信”這個品質更重要?
  • 是考一百分這個結果更重要,還是對父母建立足夠的信任感更重要?

我們給孩子承諾的意義是什麼?

難道真的只是為了讓孩子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做事嗎?

難道承諾就再沒有其他意義了嗎?

總被孩子抱怨“說話不算數”?“承諾”的含義沒那麼簡單

(三)我們的育兒GPS

正面管教課上,會讓大家憧憬這樣一個場景

當我們的孩子已經25歲了,在外地工作。在除夕的前一天他要回來,我們正在廚房做他喜歡吃的飯菜。這時,門鈴“叮咚”一聲響了,我們趕緊去開門。當我們打開門,看到門外站著我們的孩子,那一刻,你希望孩子帶著什麼品質?

每次我帶導這個活動時,家長們都會說很多:獨立、自信、樂觀、抗挫力強、勇敢、友愛、孝順、自律、堅強、誠信……

這就是我們育兒的長期目標,我們稱之為“育兒GPS(導航)”。

為什麼說“GPS”?因為我們在育兒路上,需要一個導航能夠時刻引領我們走向我們想要的正確方向,而不會因為當前這件小事急於求成,而偏離軌道

如果,我們在給孩子承諾的時候,能記得我們心中的育兒GPS,我們就會更明晰我們如何說、怎麼做能讓我們接近我們的長期目標。

承諾,除了讓孩子按照我們的心意做事之外,是否可以帶來更多的意義?

"

在我們育兒過程中,“威脅”和“承諾”總是信手拈來。

比如:

  • 你再不聽話,今天就取消動畫片時間!
  • 你再不和阿姨打招呼,回家就不給你吃好吃的了!
  • 寶貝乖,把這些飯吃完,媽媽就帶你去遊樂場玩。
  • 孩子,如果你能考兩個一百分,爸爸就帶你去迪士尼。

為什麼我們這些話能信手拈來?

因為我們就在這些話中成長的。

乍一看,這些話對孩子帶不來太大的傷害,因為貌似都是生活瑣事,而且沒打沒罵沒體罰。可是,這些話說多了,尤其是承諾說完、卻做不到的次數多了,對孩子的傷害還是蠻大的。

總被孩子抱怨“說話不算數”?“承諾”的含義沒那麼簡單

比如這個朋友分享的,爸媽說期末考完之後就帶他去看海,可是直到現在都沒有看過海。這個小美好,是他的期待,是他無聊日子中的小美好,可是卻一次次失落,一次次落空,當徹底感到無望的時候就像跌入最深最暗的谷底。

所以,這個朋友說:“最討厭別人說話不算話!”

這就是一個承諾記了很多年、被傷害比較深的例子。我相信,等這個朋友做了父母后,他能體會到這種感受,他便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再如此難過了吧。

總被孩子抱怨“說話不算數”?“承諾”的含義沒那麼簡單

(一)簡單說一說“威脅”

這篇文章主要說“承諾”的事。但因為承諾總是和威脅成對兒出現,所以我先簡單地說一說“威脅”。

我個人非常討厭被威脅,所以我幾乎不對孩子說威脅的話。但是我經常聽身邊的人說。比如文章開頭的第二個例子,就是我前兩天剛剛聽到一個奶奶當著我的面兒(我就是她說的那個阿姨)對一個兩歲半孩子說的話。

孩子年齡越小,威脅的作用就越大。也正因為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大家都很喜歡用。

因為孩子確實很願意看動畫片、很喜歡吃好吃的。

可是,如果這樣的威脅,你對成人說一下呢?

“老婆,你再不做飯/洗衣服,我就不帶你去吃西餐/不給你買包或首飾了。”

你老婆聽到這句話,如果不給你踹飛了,也不會讓你好受吧?!

她會因為包包和首飾,心甘情願地接受你的威脅,然後乖乖地給你做飯、洗衣服嗎?

那麼,我們想一想,孩子長到幾歲,會有如同成人的思維模式?

八歲?十歲?十四歲?

然後呢,威脅不起作用之後,我們還能用什麼方式讓孩子聽我們的話?

威脅除了讓孩子聽話之外,實在沒什麼好的長期效果。

(1)威脅讓孩子感覺不到尊重,有被控制的感覺;

(2)剝奪了孩子選擇的權力,不利於孩子獨立意識培養;

(3)當孩子對威脅取消的東西(動畫片/好吃的)不在意的時候,威脅就無效了;

(4)當孩子有足夠的力量反抗的時候,威脅就無效了。

(5)威脅會拉遠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讓孩子失去對家長的信任。

(6)孩子會從家長行為中學到威脅別人,總有一天,孩子也會以同樣方式威脅我們。比如:“你不給我買手機,我就不去考試。”

威脅有這麼多的負向影響,即使在孩子小的時候好用,我們也應該正視它。

與其等到孩子大了、威脅不好用的時候再去想其他辦法,不如現在好好想一想,威脅之外的更好的利於孩子成長的溝通方式。

總被孩子抱怨“說話不算數”?“承諾”的含義沒那麼簡單

(二)“承諾”的意義,你可有想過?

我們經常會給孩子一些大大小小程度不同的承諾。

  • 小的承諾,比如:寶貝,你自己穿好衣服,媽媽就陪你玩。
  • 大的承諾,比如:孩子,你若考上班裡前三名,爸爸就給你遊戲充值588元。

有的父母重視每個承諾,會盡量實現,很不錯。

但還有的父母非常隨意地說出大小不同的承諾,然後不斷食言,讓孩子不斷失望。孩子在失望的同時,還會有越來越強烈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從無數次食言的小事,會蔓延到在大事上對父母的不信任,同時,孩子對父母坦誠的程度也會越來越低。

就如同文章開始提到的那個朋友,因為父母一直沒有履行帶他去看海的承諾,導致他現在依然很失望,也很討厭說話不算話的人。

當孩子穿好衣服滿懷期待地對媽媽說:“媽媽,我已經穿好衣服了,你陪我玩吧。”

媽媽卻答:“媽媽還得擦地、洗衣服,沒時間陪你,你自己玩吧。”

媽媽的那個小承諾,目的只是為了讓孩子自己穿衣服。所以孩子穿好了衣服,媽媽的目的達到了,承諾自然對媽媽來說就不重要了。

那麼,對孩子來說呢?

  • 是穿衣服這個行為更重要,還是養成“誠信”這個品質更重要?
  • 是考一百分這個結果更重要,還是對父母建立足夠的信任感更重要?

我們給孩子承諾的意義是什麼?

難道真的只是為了讓孩子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做事嗎?

難道承諾就再沒有其他意義了嗎?

總被孩子抱怨“說話不算數”?“承諾”的含義沒那麼簡單

(三)我們的育兒GPS

正面管教課上,會讓大家憧憬這樣一個場景

當我們的孩子已經25歲了,在外地工作。在除夕的前一天他要回來,我們正在廚房做他喜歡吃的飯菜。這時,門鈴“叮咚”一聲響了,我們趕緊去開門。當我們打開門,看到門外站著我們的孩子,那一刻,你希望孩子帶著什麼品質?

每次我帶導這個活動時,家長們都會說很多:獨立、自信、樂觀、抗挫力強、勇敢、友愛、孝順、自律、堅強、誠信……

這就是我們育兒的長期目標,我們稱之為“育兒GPS(導航)”。

為什麼說“GPS”?因為我們在育兒路上,需要一個導航能夠時刻引領我們走向我們想要的正確方向,而不會因為當前這件小事急於求成,而偏離軌道

如果,我們在給孩子承諾的時候,能記得我們心中的育兒GPS,我們就會更明晰我們如何說、怎麼做能讓我們接近我們的長期目標。

承諾,除了讓孩子按照我們的心意做事之外,是否可以帶來更多的意義?

總被孩子抱怨“說話不算數”?“承諾”的含義沒那麼簡單

(四)“承諾”正確的打開方式

無論承諾大小,我們在說出去的那一刻,就要對這個承諾負起責任。我們要有“說到做到”信守承諾的意識。

  • 答應和孩子一起玩,那麼即使你陪著孩子玩十分鐘,也要儘量做到;
  • 答應考了100分就給孩子買玩具,就要痛快地去買。

如果你說出的承諾做不到,就乾脆不要說。所以,說之前要想好,是否可以實現,實現不了的話,就不要給孩子泡沫式的希望,然後再給他鋼鐵般的失望

將問題預防在前端,不要輕易說出實現不了的承諾;

這遠遠比隨意說出來,然後做不到再去補救,要輕鬆很多。

當然,這也不意味著遇到特殊情況,也一定要排除萬難、上刀山下火海式的去實現每個承諾。

真遇到了週末下大雨、必須加班、親人生病要看望……等不可抗的事情,我們也要誠懇地和孩子道溝通,而不是先倒打一耙。

"

在我們育兒過程中,“威脅”和“承諾”總是信手拈來。

比如:

  • 你再不聽話,今天就取消動畫片時間!
  • 你再不和阿姨打招呼,回家就不給你吃好吃的了!
  • 寶貝乖,把這些飯吃完,媽媽就帶你去遊樂場玩。
  • 孩子,如果你能考兩個一百分,爸爸就帶你去迪士尼。

為什麼我們這些話能信手拈來?

因為我們就在這些話中成長的。

乍一看,這些話對孩子帶不來太大的傷害,因為貌似都是生活瑣事,而且沒打沒罵沒體罰。可是,這些話說多了,尤其是承諾說完、卻做不到的次數多了,對孩子的傷害還是蠻大的。

總被孩子抱怨“說話不算數”?“承諾”的含義沒那麼簡單

比如這個朋友分享的,爸媽說期末考完之後就帶他去看海,可是直到現在都沒有看過海。這個小美好,是他的期待,是他無聊日子中的小美好,可是卻一次次失落,一次次落空,當徹底感到無望的時候就像跌入最深最暗的谷底。

所以,這個朋友說:“最討厭別人說話不算話!”

這就是一個承諾記了很多年、被傷害比較深的例子。我相信,等這個朋友做了父母后,他能體會到這種感受,他便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再如此難過了吧。

總被孩子抱怨“說話不算數”?“承諾”的含義沒那麼簡單

(一)簡單說一說“威脅”

這篇文章主要說“承諾”的事。但因為承諾總是和威脅成對兒出現,所以我先簡單地說一說“威脅”。

我個人非常討厭被威脅,所以我幾乎不對孩子說威脅的話。但是我經常聽身邊的人說。比如文章開頭的第二個例子,就是我前兩天剛剛聽到一個奶奶當著我的面兒(我就是她說的那個阿姨)對一個兩歲半孩子說的話。

孩子年齡越小,威脅的作用就越大。也正因為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大家都很喜歡用。

因為孩子確實很願意看動畫片、很喜歡吃好吃的。

可是,如果這樣的威脅,你對成人說一下呢?

“老婆,你再不做飯/洗衣服,我就不帶你去吃西餐/不給你買包或首飾了。”

你老婆聽到這句話,如果不給你踹飛了,也不會讓你好受吧?!

她會因為包包和首飾,心甘情願地接受你的威脅,然後乖乖地給你做飯、洗衣服嗎?

那麼,我們想一想,孩子長到幾歲,會有如同成人的思維模式?

八歲?十歲?十四歲?

然後呢,威脅不起作用之後,我們還能用什麼方式讓孩子聽我們的話?

威脅除了讓孩子聽話之外,實在沒什麼好的長期效果。

(1)威脅讓孩子感覺不到尊重,有被控制的感覺;

(2)剝奪了孩子選擇的權力,不利於孩子獨立意識培養;

(3)當孩子對威脅取消的東西(動畫片/好吃的)不在意的時候,威脅就無效了;

(4)當孩子有足夠的力量反抗的時候,威脅就無效了。

(5)威脅會拉遠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讓孩子失去對家長的信任。

(6)孩子會從家長行為中學到威脅別人,總有一天,孩子也會以同樣方式威脅我們。比如:“你不給我買手機,我就不去考試。”

威脅有這麼多的負向影響,即使在孩子小的時候好用,我們也應該正視它。

與其等到孩子大了、威脅不好用的時候再去想其他辦法,不如現在好好想一想,威脅之外的更好的利於孩子成長的溝通方式。

總被孩子抱怨“說話不算數”?“承諾”的含義沒那麼簡單

(二)“承諾”的意義,你可有想過?

我們經常會給孩子一些大大小小程度不同的承諾。

  • 小的承諾,比如:寶貝,你自己穿好衣服,媽媽就陪你玩。
  • 大的承諾,比如:孩子,你若考上班裡前三名,爸爸就給你遊戲充值588元。

有的父母重視每個承諾,會盡量實現,很不錯。

但還有的父母非常隨意地說出大小不同的承諾,然後不斷食言,讓孩子不斷失望。孩子在失望的同時,還會有越來越強烈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從無數次食言的小事,會蔓延到在大事上對父母的不信任,同時,孩子對父母坦誠的程度也會越來越低。

就如同文章開始提到的那個朋友,因為父母一直沒有履行帶他去看海的承諾,導致他現在依然很失望,也很討厭說話不算話的人。

當孩子穿好衣服滿懷期待地對媽媽說:“媽媽,我已經穿好衣服了,你陪我玩吧。”

媽媽卻答:“媽媽還得擦地、洗衣服,沒時間陪你,你自己玩吧。”

媽媽的那個小承諾,目的只是為了讓孩子自己穿衣服。所以孩子穿好了衣服,媽媽的目的達到了,承諾自然對媽媽來說就不重要了。

那麼,對孩子來說呢?

  • 是穿衣服這個行為更重要,還是養成“誠信”這個品質更重要?
  • 是考一百分這個結果更重要,還是對父母建立足夠的信任感更重要?

我們給孩子承諾的意義是什麼?

難道真的只是為了讓孩子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做事嗎?

難道承諾就再沒有其他意義了嗎?

總被孩子抱怨“說話不算數”?“承諾”的含義沒那麼簡單

(三)我們的育兒GPS

正面管教課上,會讓大家憧憬這樣一個場景

當我們的孩子已經25歲了,在外地工作。在除夕的前一天他要回來,我們正在廚房做他喜歡吃的飯菜。這時,門鈴“叮咚”一聲響了,我們趕緊去開門。當我們打開門,看到門外站著我們的孩子,那一刻,你希望孩子帶著什麼品質?

每次我帶導這個活動時,家長們都會說很多:獨立、自信、樂觀、抗挫力強、勇敢、友愛、孝順、自律、堅強、誠信……

這就是我們育兒的長期目標,我們稱之為“育兒GPS(導航)”。

為什麼說“GPS”?因為我們在育兒路上,需要一個導航能夠時刻引領我們走向我們想要的正確方向,而不會因為當前這件小事急於求成,而偏離軌道

如果,我們在給孩子承諾的時候,能記得我們心中的育兒GPS,我們就會更明晰我們如何說、怎麼做能讓我們接近我們的長期目標。

承諾,除了讓孩子按照我們的心意做事之外,是否可以帶來更多的意義?

總被孩子抱怨“說話不算數”?“承諾”的含義沒那麼簡單

(四)“承諾”正確的打開方式

無論承諾大小,我們在說出去的那一刻,就要對這個承諾負起責任。我們要有“說到做到”信守承諾的意識。

  • 答應和孩子一起玩,那麼即使你陪著孩子玩十分鐘,也要儘量做到;
  • 答應考了100分就給孩子買玩具,就要痛快地去買。

如果你說出的承諾做不到,就乾脆不要說。所以,說之前要想好,是否可以實現,實現不了的話,就不要給孩子泡沫式的希望,然後再給他鋼鐵般的失望

將問題預防在前端,不要輕易說出實現不了的承諾;

這遠遠比隨意說出來,然後做不到再去補救,要輕鬆很多。

當然,這也不意味著遇到特殊情況,也一定要排除萬難、上刀山下火海式的去實現每個承諾。

真遇到了週末下大雨、必須加班、親人生病要看望……等不可抗的事情,我們也要誠懇地和孩子道溝通,而不是先倒打一耙。

總被孩子抱怨“說話不算數”?“承諾”的含義沒那麼簡單

(1)“倒打一耙”式:

——“我也沒辦法,要加班/看病人,不能陪你去,我也不止故意的。別鬧了,要懂事!”

如果孩子繼續表示傷心,我們還會加上幾句批評之詞:“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呢?不是對你說我忙著嘛!這不懂事!”

(2)“真誠溝通”式:

——“孩子,實在對不起,爸爸答應你週末陪你去遊樂場,可是爸爸要加班/看病人,這個週末不能陪你去玩了。”

孩子大多數情況下會表示傷心或失望,甚至哭鬧。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對孩子同理溝通。

——“孩子,爸爸知道你特別期待去遊樂場,爸爸也非常想陪著你去玩。這周不能去,你有些傷心是嗎?爸爸也有些失落。來,爸爸抱一抱,好不好?這週末真的很抱歉,沒有履行承諾,爸爸也有些難過。我們在下個週末,爸爸陪你好好玩(或今天晚上你有沒有其他想玩的,爸爸可以陪你玩)。好不好?”

孩子聽到這些話,就知道了爸爸理解他的傷心和難過,孩子也知道了爸爸不是故意不陪,爸爸也非常想和他一起玩,爸爸沒有陪他玩也有些失落和難過。

當孩子聽到家長坦誠表達感受時,很多孩子是會轉而同理家長的。

有的孩子會說:“爸爸,沒關係,你別難過了,那我們就下週去吧。”


第(2)種“真誠溝通”,能讓理解和愛在彼此之間流動起來,既緩解了孩子的失望,又拉近了親子關係;

而第(1)種“倒打一耙”的溝通,既否定了孩子失落的感受,又沒有給孩子做出一個“勇於承擔責任”的榜樣,同時還讓孩子難過的情緒更甚。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對家長產生了不信任感,拉遠了親子關係,!

"

在我們育兒過程中,“威脅”和“承諾”總是信手拈來。

比如:

  • 你再不聽話,今天就取消動畫片時間!
  • 你再不和阿姨打招呼,回家就不給你吃好吃的了!
  • 寶貝乖,把這些飯吃完,媽媽就帶你去遊樂場玩。
  • 孩子,如果你能考兩個一百分,爸爸就帶你去迪士尼。

為什麼我們這些話能信手拈來?

因為我們就在這些話中成長的。

乍一看,這些話對孩子帶不來太大的傷害,因為貌似都是生活瑣事,而且沒打沒罵沒體罰。可是,這些話說多了,尤其是承諾說完、卻做不到的次數多了,對孩子的傷害還是蠻大的。

總被孩子抱怨“說話不算數”?“承諾”的含義沒那麼簡單

比如這個朋友分享的,爸媽說期末考完之後就帶他去看海,可是直到現在都沒有看過海。這個小美好,是他的期待,是他無聊日子中的小美好,可是卻一次次失落,一次次落空,當徹底感到無望的時候就像跌入最深最暗的谷底。

所以,這個朋友說:“最討厭別人說話不算話!”

這就是一個承諾記了很多年、被傷害比較深的例子。我相信,等這個朋友做了父母后,他能體會到這種感受,他便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再如此難過了吧。

總被孩子抱怨“說話不算數”?“承諾”的含義沒那麼簡單

(一)簡單說一說“威脅”

這篇文章主要說“承諾”的事。但因為承諾總是和威脅成對兒出現,所以我先簡單地說一說“威脅”。

我個人非常討厭被威脅,所以我幾乎不對孩子說威脅的話。但是我經常聽身邊的人說。比如文章開頭的第二個例子,就是我前兩天剛剛聽到一個奶奶當著我的面兒(我就是她說的那個阿姨)對一個兩歲半孩子說的話。

孩子年齡越小,威脅的作用就越大。也正因為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大家都很喜歡用。

因為孩子確實很願意看動畫片、很喜歡吃好吃的。

可是,如果這樣的威脅,你對成人說一下呢?

“老婆,你再不做飯/洗衣服,我就不帶你去吃西餐/不給你買包或首飾了。”

你老婆聽到這句話,如果不給你踹飛了,也不會讓你好受吧?!

她會因為包包和首飾,心甘情願地接受你的威脅,然後乖乖地給你做飯、洗衣服嗎?

那麼,我們想一想,孩子長到幾歲,會有如同成人的思維模式?

八歲?十歲?十四歲?

然後呢,威脅不起作用之後,我們還能用什麼方式讓孩子聽我們的話?

威脅除了讓孩子聽話之外,實在沒什麼好的長期效果。

(1)威脅讓孩子感覺不到尊重,有被控制的感覺;

(2)剝奪了孩子選擇的權力,不利於孩子獨立意識培養;

(3)當孩子對威脅取消的東西(動畫片/好吃的)不在意的時候,威脅就無效了;

(4)當孩子有足夠的力量反抗的時候,威脅就無效了。

(5)威脅會拉遠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讓孩子失去對家長的信任。

(6)孩子會從家長行為中學到威脅別人,總有一天,孩子也會以同樣方式威脅我們。比如:“你不給我買手機,我就不去考試。”

威脅有這麼多的負向影響,即使在孩子小的時候好用,我們也應該正視它。

與其等到孩子大了、威脅不好用的時候再去想其他辦法,不如現在好好想一想,威脅之外的更好的利於孩子成長的溝通方式。

總被孩子抱怨“說話不算數”?“承諾”的含義沒那麼簡單

(二)“承諾”的意義,你可有想過?

我們經常會給孩子一些大大小小程度不同的承諾。

  • 小的承諾,比如:寶貝,你自己穿好衣服,媽媽就陪你玩。
  • 大的承諾,比如:孩子,你若考上班裡前三名,爸爸就給你遊戲充值588元。

有的父母重視每個承諾,會盡量實現,很不錯。

但還有的父母非常隨意地說出大小不同的承諾,然後不斷食言,讓孩子不斷失望。孩子在失望的同時,還會有越來越強烈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從無數次食言的小事,會蔓延到在大事上對父母的不信任,同時,孩子對父母坦誠的程度也會越來越低。

就如同文章開始提到的那個朋友,因為父母一直沒有履行帶他去看海的承諾,導致他現在依然很失望,也很討厭說話不算話的人。

當孩子穿好衣服滿懷期待地對媽媽說:“媽媽,我已經穿好衣服了,你陪我玩吧。”

媽媽卻答:“媽媽還得擦地、洗衣服,沒時間陪你,你自己玩吧。”

媽媽的那個小承諾,目的只是為了讓孩子自己穿衣服。所以孩子穿好了衣服,媽媽的目的達到了,承諾自然對媽媽來說就不重要了。

那麼,對孩子來說呢?

  • 是穿衣服這個行為更重要,還是養成“誠信”這個品質更重要?
  • 是考一百分這個結果更重要,還是對父母建立足夠的信任感更重要?

我們給孩子承諾的意義是什麼?

難道真的只是為了讓孩子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做事嗎?

難道承諾就再沒有其他意義了嗎?

總被孩子抱怨“說話不算數”?“承諾”的含義沒那麼簡單

(三)我們的育兒GPS

正面管教課上,會讓大家憧憬這樣一個場景

當我們的孩子已經25歲了,在外地工作。在除夕的前一天他要回來,我們正在廚房做他喜歡吃的飯菜。這時,門鈴“叮咚”一聲響了,我們趕緊去開門。當我們打開門,看到門外站著我們的孩子,那一刻,你希望孩子帶著什麼品質?

每次我帶導這個活動時,家長們都會說很多:獨立、自信、樂觀、抗挫力強、勇敢、友愛、孝順、自律、堅強、誠信……

這就是我們育兒的長期目標,我們稱之為“育兒GPS(導航)”。

為什麼說“GPS”?因為我們在育兒路上,需要一個導航能夠時刻引領我們走向我們想要的正確方向,而不會因為當前這件小事急於求成,而偏離軌道

如果,我們在給孩子承諾的時候,能記得我們心中的育兒GPS,我們就會更明晰我們如何說、怎麼做能讓我們接近我們的長期目標。

承諾,除了讓孩子按照我們的心意做事之外,是否可以帶來更多的意義?

總被孩子抱怨“說話不算數”?“承諾”的含義沒那麼簡單

(四)“承諾”正確的打開方式

無論承諾大小,我們在說出去的那一刻,就要對這個承諾負起責任。我們要有“說到做到”信守承諾的意識。

  • 答應和孩子一起玩,那麼即使你陪著孩子玩十分鐘,也要儘量做到;
  • 答應考了100分就給孩子買玩具,就要痛快地去買。

如果你說出的承諾做不到,就乾脆不要說。所以,說之前要想好,是否可以實現,實現不了的話,就不要給孩子泡沫式的希望,然後再給他鋼鐵般的失望

將問題預防在前端,不要輕易說出實現不了的承諾;

這遠遠比隨意說出來,然後做不到再去補救,要輕鬆很多。

當然,這也不意味著遇到特殊情況,也一定要排除萬難、上刀山下火海式的去實現每個承諾。

真遇到了週末下大雨、必須加班、親人生病要看望……等不可抗的事情,我們也要誠懇地和孩子道溝通,而不是先倒打一耙。

總被孩子抱怨“說話不算數”?“承諾”的含義沒那麼簡單

(1)“倒打一耙”式:

——“我也沒辦法,要加班/看病人,不能陪你去,我也不止故意的。別鬧了,要懂事!”

如果孩子繼續表示傷心,我們還會加上幾句批評之詞:“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呢?不是對你說我忙著嘛!這不懂事!”

(2)“真誠溝通”式:

——“孩子,實在對不起,爸爸答應你週末陪你去遊樂場,可是爸爸要加班/看病人,這個週末不能陪你去玩了。”

孩子大多數情況下會表示傷心或失望,甚至哭鬧。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對孩子同理溝通。

——“孩子,爸爸知道你特別期待去遊樂場,爸爸也非常想陪著你去玩。這周不能去,你有些傷心是嗎?爸爸也有些失落。來,爸爸抱一抱,好不好?這週末真的很抱歉,沒有履行承諾,爸爸也有些難過。我們在下個週末,爸爸陪你好好玩(或今天晚上你有沒有其他想玩的,爸爸可以陪你玩)。好不好?”

孩子聽到這些話,就知道了爸爸理解他的傷心和難過,孩子也知道了爸爸不是故意不陪,爸爸也非常想和他一起玩,爸爸沒有陪他玩也有些失落和難過。

當孩子聽到家長坦誠表達感受時,很多孩子是會轉而同理家長的。

有的孩子會說:“爸爸,沒關係,你別難過了,那我們就下週去吧。”


第(2)種“真誠溝通”,能讓理解和愛在彼此之間流動起來,既緩解了孩子的失望,又拉近了親子關係;

而第(1)種“倒打一耙”的溝通,既否定了孩子失落的感受,又沒有給孩子做出一個“勇於承擔責任”的榜樣,同時還讓孩子難過的情緒更甚。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對家長產生了不信任感,拉遠了親子關係,!

總被孩子抱怨“說話不算數”?“承諾”的含義沒那麼簡單

(五)結束語

當我們給孩子威脅時,我們第一個目的就是想讓孩子順從我們的想法,根據我們的要求做事情。(這種做法是否尊重孩子,我們有時間可以思考一下)

當我們給孩子承諾時,也是希望孩子能夠達到我們的預期,滿足我們的期望和要求。

但是,承諾不止是這個意義。

每一個承諾的內容,都應該有助於孩子更好的成長;

每一個承諾的履行或食言的過程,也應該給孩子帶來正向的榜樣/影響,符合我們的育兒GPS,有助於我們的長期目標。

希望我們在說出一個承諾時,思考幾秒鐘可行性;

希望每個孩子在完成一個目標時,能越多地得到自己期待的那個“承諾”。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家庭教育講師,“同理心溝通”的踐行者。我不是專家,我的文字是基於我的學習和實踐而寫,不一定全部準確,希望朋友們建設性的參考。若能給大家一些啟發,我很開心。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讓我們一起成為更好的媽媽,更好的自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