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8.8分紀錄片看哭2000萬人:中國人的死亡質量太低了

不完美媽媽 紀錄片 哲學 倫理 發現佩奇 讀書 網易蝸牛讀書 2019-04-05
這部8.8分紀錄片看哭2000萬人:中國人的死亡質量太低了

後臺回覆書名一鍵免費閱讀:都挺好 | 顯微鏡下的大明 | 古董局中局 | ……

這部8.8分紀錄片看哭2000萬人:中國人的死亡質量太低了

“那個人呢?”“走了,沒有了。”

對話每天都會發生在一些特殊的病房裡。這些病房是,臨終關懷病房,在這裡居住的老人,生命只有幾個月可以活

人們談及這裡,總會說到一個敏感的詞:死亡

然而,在這裡死亡並不悲傷。

01

關於臨終關懷的紀錄片,其實不少,《人間世》《奇遇人生》毛不易那集《生命裡》,最打動我的是第三部。

它完整地記錄著一些重病患者在臨終前的生活,這群病人生命只有短暫的三個月。

醫院裡每天上演的都是,死亡。一組殘忍的數據,讓我不知道說什麼才好。

“一年收治了204個病人,死亡185人,平均兩天一個”

醫院內有專門的“死亡通道”,那些往生的病人都會從這條道被送到太平間,與院區的其他病人區隔開來。

但是,和常人想象的不同,這裡的人們並不是被那種等死的焦慮和恐懼時刻圍繞著,反而更多的詞語是:平靜,安寧,回憶。

病房裝飾很溫暖乾淨,沒有人大哭大鬧著要跳樓。他們很坦然地接受死亡,

李家老奶奶向病友講述自己年輕時在新疆插隊的經歷,哈密瓜很甜

這部8.8分紀錄片看哭2000萬人:中國人的死亡質量太低了

文工團退休的爺爺向來看望他的學生,吹起葫蘆絲,聲音婉轉悠揚,學生們鼓掌稱讚,他很開心

一位82歲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後,思念自己魂牽夢繞的故鄉,但因為身體原因無法回家。兒子代替母親去拍下了老家的一房一瓦,老人看完後,忍不住流下淚水,此生無憾。

這部8.8分紀錄片看哭2000萬人:中國人的死亡質量太低了

和醫院裡的安寧情緒不同,提起臨終關懷,醫院外的人們似乎都是對死亡的恐懼。

院外的居民樓,住著都是聞“死”色變的普通大眾。他們在窗戶外掛著鏡子,因為覺得這邊很晦氣,要把晦氣返給醫院。

大多數人還是無法接受死亡,接受臨終關懷。

02

臨終關懷是什麼?它是給臨終病人及其家屬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全面照料,使臨終病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狀得到控制,生命質量得到提高,老人們在臨終時能夠無痛苦,安寧舒適地走完人生的最後旅程。

臨終關懷不同於安樂死,這即不促進也不延遲病人死亡。但是國內的臨終關懷醫院,非常少,基本都集中北上廣等超一線城市,之所以沒有像普通醫院一樣普及,原因多數是因為人們固有的偏見。

“是社會宣傳力度不夠,因為人們只認為是優生,從來沒有覺得優死也是一個人享受的基本權利”

這是大多數人的看法,甚至連大多數病人的家人也沒意識到。

《生命裡》的護士感嘆說,“有時候病人們是在為家人而活,為了整個醫療環境而活,他們渾身插滿管子的時候,我們卻沒有徵詢過他們的意見。”

這部8.8分紀錄片看哭2000萬人:中國人的死亡質量太低了

為什麼人們會有偏見?因為在中國談死亡,人們是忌諱的。面對死亡我們常常會遵循一個原則,叫“好死不如賴活著”。

2015 年,經濟學人發佈的《 2015 年度死亡質量指數》顯示,在全球 80 個國家的排名中,英國位列第一,中國位列第 71 位,排名倒數第 10 位。生命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如果無法決定何時生,但是連如何死,恐怕都無法決定。

一個人能夠有尊嚴地死去,才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但是中國人往往是缺乏死亡教育的。

小時候,我們不小心說了死之後,爸媽往往會連說呸呸呸去晦氣,死亡被看做是不吉利的事。在一個忌諱死亡的民族,“死是晦氣的”這種想法,恰恰體現了中國人看待死亡極大的社會偏見。

我們沒有認識到一個人從生到死是必然規律。正是因為對死這件事情的無知,讓我們在至親面臨死亡的時候,無法坦然選擇讓他們有尊嚴地死去。

以前看過日本電影《入殮師》。有戶人家男主人去世了,男主角為逝者入殮完畢,逝者家的女眷們塗上口紅,然後把逝者吻成了大花臉,妻子看著丈夫滑稽的樣子,笑著說:孩他爸,謝謝你。

原來死亡也是可以帶著笑的,而在中國是個禁忌。 我們從古到今,都注重死後的排場,要把這份痛苦傳遞到世人皆知。

這部8.8分紀錄片看哭2000萬人:中國人的死亡質量太低了

03

死亡教育學科出生在美國,目前也在美國開展得最為成功。”

它通過教給人們與死亡相關的醫學、哲學、倫理學、社會學等適當的知識,幫助人們樹立恰當的人生觀和死亡觀,教育人們熱愛生活,珍視生命,正視死亡。

從孩子懂事起,死亡教育就可以開展了,只是針對不同年齡的人群,教育形式要有所區別。“比如,告訴孩子熱水、電等對生命是有危險的,植物、動物都是有生命的,也會經歷生老病死等。死亡教育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進行。”

美國中小學針對少年兒童的特點,把死亡教育分三大類:

一是消除恐懼,課堂上,老師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解釋人類生老病死的規律,告訴孩子們死亡不可怕,生命是美好的,珍惜生命才是更重要的。

二是揭示生命的意義,學校會組織孩子們到醫院或殯儀館,請醫生或者牧師講解捐獻器官的重要性。這樣的課程告訴孩子們,一個人的死亡並不是全無意義,它或者能夠讓另外一些人得到生命的延續。

三就是臨終關懷,老師和醫生帶著孩子們參加對老人和病人的照顧,讓孩子們體驗每一個人都應該而且有可能有尊嚴地走到生命的終點。

這部8.8分紀錄片看哭2000萬人:中國人的死亡質量太低了

白巖鬆曾評論說,中國缺乏真正的死亡教育。“在國內,死亡教育還處於‘初生’階段,起步較晚,普及度低,阻力來自我國忌談死亡的民俗傳統和文化心理背景,也缺乏廣泛的社會支持,實際操作會遇到種種困難。

在“好死不如賴活著”這種觀念下,醫學界探討“如何讓死亡有尊嚴”是一個具有極大挑戰的事情。要對四種人談這個話題:醫生、告別者、告別者的親人和家屬,以及圍觀者。死亡有的時候像一場作秀,像一場表演,像一場面子工程,原因在於圍觀者施加了相當大的壓力。

其實所有的醫生都很清楚,最後幾天的醫療費用在人生的全部醫療費用中佔比是極高的。

這麼高的佔比,既有孝順,也有圍觀者施加的龐大的社會壓力。因此這不是醫學能夠解決的問題,這是社會學的問題。而圍觀者想要從這裡消失掉的話,需要解決的是對死亡的正確認識。

我不知道該怎麼說,其實我覺得說什麼都沒有意義,文化就是一場大型洗腦,我只能希望有一天,在談死色變的社會裡,我們能學會向死而生,大家能夠珍惜生命。

以前看《皮囊》的時候,就有這種感悟,推薦大家可以看看。

歡迎下載網易蝸牛讀書app

或使用公眾號搜索功能閱讀更多圖書

- END -

這部8.8分紀錄片看哭2000萬人:中國人的死亡質量太低了

每天免費讀書一小時

長按下載

不疾而速 與你共讀

這部8.8分紀錄片看哭2000萬人:中國人的死亡質量太低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