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
"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原創 | 書影君

如果你是一個資深網民,那麼以下網絡行為一定無比熟悉:搜索信息、瀏覽新聞、給朋友圈點贊、網上購物、網上約車叫外賣、定位導航等等。

在享受互聯網帶給我們的生活便利時,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每天自願留在網絡上的海量數字痕跡,正在以數據的形式,存儲在了那些提供服務的數據公司的服務器中。

"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原創 | 書影君

如果你是一個資深網民,那麼以下網絡行為一定無比熟悉:搜索信息、瀏覽新聞、給朋友圈點贊、網上購物、網上約車叫外賣、定位導航等等。

在享受互聯網帶給我們的生活便利時,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每天自願留在網絡上的海量數字痕跡,正在以數據的形式,存儲在了那些提供服務的數據公司的服務器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而這些數據的背後,又有一雙眼睛在默默地注視著、分析研究著,並最終得出關於你的一切結論。

單一來看,每一個個體的信息毫無價值,但如果是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個體信息,匯聚而成的信息洪流,全部掌握在少數數據公司之手,那麼從量變到質變,結果就不一樣了。

這些數據公司,如同掌握信息洪流閘門開關的管理者,舉手之間,便可以釀成滔天巨浪,瞬間吞沒一切。

因為這些數字痕跡,被挖掘成了一個年產值達萬億美元的產業。

"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原創 | 書影君

如果你是一個資深網民,那麼以下網絡行為一定無比熟悉:搜索信息、瀏覽新聞、給朋友圈點贊、網上購物、網上約車叫外賣、定位導航等等。

在享受互聯網帶給我們的生活便利時,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每天自願留在網絡上的海量數字痕跡,正在以數據的形式,存儲在了那些提供服務的數據公司的服務器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而這些數據的背後,又有一雙眼睛在默默地注視著、分析研究著,並最終得出關於你的一切結論。

單一來看,每一個個體的信息毫無價值,但如果是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個體信息,匯聚而成的信息洪流,全部掌握在少數數據公司之手,那麼從量變到質變,結果就不一樣了。

這些數據公司,如同掌握信息洪流閘門開關的管理者,舉手之間,便可以釀成滔天巨浪,瞬間吞沒一切。

因為這些數字痕跡,被挖掘成了一個年產值達萬億美元的產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9年上映的美國紀錄片《隱私大盜》,圍繞2018年發生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來展開拍攝,並試圖思考這樣一個嚴肅的問題:

我們的數據,究竟屬於誰?

利用我們這些或自願或不知情而提供的數據,那些大數據公司,又在做什麼樣的事情?

本片的宗旨,是探討個人數據的法律屬性,以及數據究竟是如何影響我們每一個人做出的選擇。

但看完紀錄片,我還思考著一個更深的問題:個體與數據,究竟誰才是信息時代的主人?

一、5000萬客戶數據洩露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

2014年,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科根,推出了一款名為“這是你的數字化生活”的App,在臉書上向用戶提供個性分析測試。

這款軟件的推介語是“心理學家用於做研究的App”,因為一次測試可以得到5美元,所以共有27萬名臉書用戶使用了這一應用。

"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原創 | 書影君

如果你是一個資深網民,那麼以下網絡行為一定無比熟悉:搜索信息、瀏覽新聞、給朋友圈點贊、網上購物、網上約車叫外賣、定位導航等等。

在享受互聯網帶給我們的生活便利時,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每天自願留在網絡上的海量數字痕跡,正在以數據的形式,存儲在了那些提供服務的數據公司的服務器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而這些數據的背後,又有一雙眼睛在默默地注視著、分析研究著,並最終得出關於你的一切結論。

單一來看,每一個個體的信息毫無價值,但如果是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個體信息,匯聚而成的信息洪流,全部掌握在少數數據公司之手,那麼從量變到質變,結果就不一樣了。

這些數據公司,如同掌握信息洪流閘門開關的管理者,舉手之間,便可以釀成滔天巨浪,瞬間吞沒一切。

因為這些數字痕跡,被挖掘成了一個年產值達萬億美元的產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9年上映的美國紀錄片《隱私大盜》,圍繞2018年發生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來展開拍攝,並試圖思考這樣一個嚴肅的問題:

我們的數據,究竟屬於誰?

利用我們這些或自願或不知情而提供的數據,那些大數據公司,又在做什麼樣的事情?

本片的宗旨,是探討個人數據的法律屬性,以及數據究竟是如何影響我們每一個人做出的選擇。

但看完紀錄片,我還思考著一個更深的問題:個體與數據,究竟誰才是信息時代的主人?

一、5000萬客戶數據洩露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

2014年,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科根,推出了一款名為“這是你的數字化生活”的App,在臉書上向用戶提供個性分析測試。

這款軟件的推介語是“心理學家用於做研究的App”,因為一次測試可以得到5美元,所以共有27萬名臉書用戶使用了這一應用。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藉助這一應用,科根可以獲取這27萬人的居住地址、興趣愛好等個人信息,甚至包括他們“點贊”的內容。神奇的是,平均基於68個“點贊”,研究者就可以預測用戶的膚色(準確度95%)、性取向(準確度88%)以及政治傾向(民主黨或共和黨,準確度85%)。

而且,這個實驗可預測的內容遠不止於此,還包括智力、宗教信仰,以及酒精、香菸和毒品使用。

最可怕的是,因為這款在線測試軟件可以同時獲取受測用戶在“臉書”上所有好友的全部信息,所以科根最終實際共獲取多達5000萬用戶的數據。

最終,科根又把這些數據賣給了一家名叫“劍橋分析”的商業公司。而這家公司,幫助特朗普競選總統,以及為英國脫歐公投提供服務。

2018年3月17日,有媒體報道劍橋分析公司“竊取”了這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同日,劍橋分析公司發佈聲明,聲稱得知科根違反臉書政策後刪除了全部數據;“為避免嫌疑”,沒有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使用任何科根提供的數據。但這依然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軒然大波。

"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原創 | 書影君

如果你是一個資深網民,那麼以下網絡行為一定無比熟悉:搜索信息、瀏覽新聞、給朋友圈點贊、網上購物、網上約車叫外賣、定位導航等等。

在享受互聯網帶給我們的生活便利時,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每天自願留在網絡上的海量數字痕跡,正在以數據的形式,存儲在了那些提供服務的數據公司的服務器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而這些數據的背後,又有一雙眼睛在默默地注視著、分析研究著,並最終得出關於你的一切結論。

單一來看,每一個個體的信息毫無價值,但如果是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個體信息,匯聚而成的信息洪流,全部掌握在少數數據公司之手,那麼從量變到質變,結果就不一樣了。

這些數據公司,如同掌握信息洪流閘門開關的管理者,舉手之間,便可以釀成滔天巨浪,瞬間吞沒一切。

因為這些數字痕跡,被挖掘成了一個年產值達萬億美元的產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9年上映的美國紀錄片《隱私大盜》,圍繞2018年發生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來展開拍攝,並試圖思考這樣一個嚴肅的問題:

我們的數據,究竟屬於誰?

利用我們這些或自願或不知情而提供的數據,那些大數據公司,又在做什麼樣的事情?

本片的宗旨,是探討個人數據的法律屬性,以及數據究竟是如何影響我們每一個人做出的選擇。

但看完紀錄片,我還思考著一個更深的問題:個體與數據,究竟誰才是信息時代的主人?

一、5000萬客戶數據洩露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

2014年,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科根,推出了一款名為“這是你的數字化生活”的App,在臉書上向用戶提供個性分析測試。

這款軟件的推介語是“心理學家用於做研究的App”,因為一次測試可以得到5美元,所以共有27萬名臉書用戶使用了這一應用。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藉助這一應用,科根可以獲取這27萬人的居住地址、興趣愛好等個人信息,甚至包括他們“點贊”的內容。神奇的是,平均基於68個“點贊”,研究者就可以預測用戶的膚色(準確度95%)、性取向(準確度88%)以及政治傾向(民主黨或共和黨,準確度85%)。

而且,這個實驗可預測的內容遠不止於此,還包括智力、宗教信仰,以及酒精、香菸和毒品使用。

最可怕的是,因為這款在線測試軟件可以同時獲取受測用戶在“臉書”上所有好友的全部信息,所以科根最終實際共獲取多達5000萬用戶的數據。

最終,科根又把這些數據賣給了一家名叫“劍橋分析”的商業公司。而這家公司,幫助特朗普競選總統,以及為英國脫歐公投提供服務。

2018年3月17日,有媒體報道劍橋分析公司“竊取”了這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同日,劍橋分析公司發佈聲明,聲稱得知科根違反臉書政策後刪除了全部數據;“為避免嫌疑”,沒有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使用任何科根提供的數據。但這依然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軒然大波。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8年3月21日,馬克·扎克伯格在“臉書”用戶數據洩露事件持續發酵5天后,首次打破沉默做出迴應。

2018年3月23日,英國倫敦,英國信息委員會執法人員搜查了“劍橋分析”公司總部。經過調查,發現“劍橋分析”公司涉嫌“竊取”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操縱了美國大選及英國脫歐公投。

2018年3月25日,“臉書”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在英美數家主要報紙上刊登致歉信,就臉書公司在保護用戶數據方面犯的錯誤道歉。

"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原創 | 書影君

如果你是一個資深網民,那麼以下網絡行為一定無比熟悉:搜索信息、瀏覽新聞、給朋友圈點贊、網上購物、網上約車叫外賣、定位導航等等。

在享受互聯網帶給我們的生活便利時,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每天自願留在網絡上的海量數字痕跡,正在以數據的形式,存儲在了那些提供服務的數據公司的服務器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而這些數據的背後,又有一雙眼睛在默默地注視著、分析研究著,並最終得出關於你的一切結論。

單一來看,每一個個體的信息毫無價值,但如果是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個體信息,匯聚而成的信息洪流,全部掌握在少數數據公司之手,那麼從量變到質變,結果就不一樣了。

這些數據公司,如同掌握信息洪流閘門開關的管理者,舉手之間,便可以釀成滔天巨浪,瞬間吞沒一切。

因為這些數字痕跡,被挖掘成了一個年產值達萬億美元的產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9年上映的美國紀錄片《隱私大盜》,圍繞2018年發生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來展開拍攝,並試圖思考這樣一個嚴肅的問題:

我們的數據,究竟屬於誰?

利用我們這些或自願或不知情而提供的數據,那些大數據公司,又在做什麼樣的事情?

本片的宗旨,是探討個人數據的法律屬性,以及數據究竟是如何影響我們每一個人做出的選擇。

但看完紀錄片,我還思考著一個更深的問題:個體與數據,究竟誰才是信息時代的主人?

一、5000萬客戶數據洩露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

2014年,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科根,推出了一款名為“這是你的數字化生活”的App,在臉書上向用戶提供個性分析測試。

這款軟件的推介語是“心理學家用於做研究的App”,因為一次測試可以得到5美元,所以共有27萬名臉書用戶使用了這一應用。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藉助這一應用,科根可以獲取這27萬人的居住地址、興趣愛好等個人信息,甚至包括他們“點贊”的內容。神奇的是,平均基於68個“點贊”,研究者就可以預測用戶的膚色(準確度95%)、性取向(準確度88%)以及政治傾向(民主黨或共和黨,準確度85%)。

而且,這個實驗可預測的內容遠不止於此,還包括智力、宗教信仰,以及酒精、香菸和毒品使用。

最可怕的是,因為這款在線測試軟件可以同時獲取受測用戶在“臉書”上所有好友的全部信息,所以科根最終實際共獲取多達5000萬用戶的數據。

最終,科根又把這些數據賣給了一家名叫“劍橋分析”的商業公司。而這家公司,幫助特朗普競選總統,以及為英國脫歐公投提供服務。

2018年3月17日,有媒體報道劍橋分析公司“竊取”了這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同日,劍橋分析公司發佈聲明,聲稱得知科根違反臉書政策後刪除了全部數據;“為避免嫌疑”,沒有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使用任何科根提供的數據。但這依然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軒然大波。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8年3月21日,馬克·扎克伯格在“臉書”用戶數據洩露事件持續發酵5天后,首次打破沉默做出迴應。

2018年3月23日,英國倫敦,英國信息委員會執法人員搜查了“劍橋分析”公司總部。經過調查,發現“劍橋分析”公司涉嫌“竊取”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操縱了美國大選及英國脫歐公投。

2018年3月25日,“臉書”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在英美數家主要報紙上刊登致歉信,就臉書公司在保護用戶數據方面犯的錯誤道歉。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8年4月11日,扎克伯克接受了眾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接連5個小時的質詢。而“劍橋分析”公司和它的母公司也因為此次事件最終申請破產。

二、一家可以操縱選舉的數據分析公司

身處輿論漩渦的“劍橋分析”公司成立於2013年,創始人是亞歷山大·尼克斯。它的母公司是英國戰略交流實驗室公司。

"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原創 | 書影君

如果你是一個資深網民,那麼以下網絡行為一定無比熟悉:搜索信息、瀏覽新聞、給朋友圈點贊、網上購物、網上約車叫外賣、定位導航等等。

在享受互聯網帶給我們的生活便利時,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每天自願留在網絡上的海量數字痕跡,正在以數據的形式,存儲在了那些提供服務的數據公司的服務器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而這些數據的背後,又有一雙眼睛在默默地注視著、分析研究著,並最終得出關於你的一切結論。

單一來看,每一個個體的信息毫無價值,但如果是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個體信息,匯聚而成的信息洪流,全部掌握在少數數據公司之手,那麼從量變到質變,結果就不一樣了。

這些數據公司,如同掌握信息洪流閘門開關的管理者,舉手之間,便可以釀成滔天巨浪,瞬間吞沒一切。

因為這些數字痕跡,被挖掘成了一個年產值達萬億美元的產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9年上映的美國紀錄片《隱私大盜》,圍繞2018年發生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來展開拍攝,並試圖思考這樣一個嚴肅的問題:

我們的數據,究竟屬於誰?

利用我們這些或自願或不知情而提供的數據,那些大數據公司,又在做什麼樣的事情?

本片的宗旨,是探討個人數據的法律屬性,以及數據究竟是如何影響我們每一個人做出的選擇。

但看完紀錄片,我還思考著一個更深的問題:個體與數據,究竟誰才是信息時代的主人?

一、5000萬客戶數據洩露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

2014年,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科根,推出了一款名為“這是你的數字化生活”的App,在臉書上向用戶提供個性分析測試。

這款軟件的推介語是“心理學家用於做研究的App”,因為一次測試可以得到5美元,所以共有27萬名臉書用戶使用了這一應用。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藉助這一應用,科根可以獲取這27萬人的居住地址、興趣愛好等個人信息,甚至包括他們“點贊”的內容。神奇的是,平均基於68個“點贊”,研究者就可以預測用戶的膚色(準確度95%)、性取向(準確度88%)以及政治傾向(民主黨或共和黨,準確度85%)。

而且,這個實驗可預測的內容遠不止於此,還包括智力、宗教信仰,以及酒精、香菸和毒品使用。

最可怕的是,因為這款在線測試軟件可以同時獲取受測用戶在“臉書”上所有好友的全部信息,所以科根最終實際共獲取多達5000萬用戶的數據。

最終,科根又把這些數據賣給了一家名叫“劍橋分析”的商業公司。而這家公司,幫助特朗普競選總統,以及為英國脫歐公投提供服務。

2018年3月17日,有媒體報道劍橋分析公司“竊取”了這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同日,劍橋分析公司發佈聲明,聲稱得知科根違反臉書政策後刪除了全部數據;“為避免嫌疑”,沒有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使用任何科根提供的數據。但這依然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軒然大波。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8年3月21日,馬克·扎克伯格在“臉書”用戶數據洩露事件持續發酵5天后,首次打破沉默做出迴應。

2018年3月23日,英國倫敦,英國信息委員會執法人員搜查了“劍橋分析”公司總部。經過調查,發現“劍橋分析”公司涉嫌“竊取”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操縱了美國大選及英國脫歐公投。

2018年3月25日,“臉書”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在英美數家主要報紙上刊登致歉信,就臉書公司在保護用戶數據方面犯的錯誤道歉。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8年4月11日,扎克伯克接受了眾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接連5個小時的質詢。而“劍橋分析”公司和它的母公司也因為此次事件最終申請破產。

二、一家可以操縱選舉的數據分析公司

身處輿論漩渦的“劍橋分析”公司成立於2013年,創始人是亞歷山大·尼克斯。它的母公司是英國戰略交流實驗室公司。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亞歷山大·尼克斯

2014年,“劍橋分析”公司參與了44場美國政治競選。據其官網介紹,它在24個不同國家和地區擁有分部。

在《隱私大盜》這部紀錄片中,揭開黑幕的主要有三個人。

"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原創 | 書影君

如果你是一個資深網民,那麼以下網絡行為一定無比熟悉:搜索信息、瀏覽新聞、給朋友圈點贊、網上購物、網上約車叫外賣、定位導航等等。

在享受互聯網帶給我們的生活便利時,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每天自願留在網絡上的海量數字痕跡,正在以數據的形式,存儲在了那些提供服務的數據公司的服務器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而這些數據的背後,又有一雙眼睛在默默地注視著、分析研究著,並最終得出關於你的一切結論。

單一來看,每一個個體的信息毫無價值,但如果是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個體信息,匯聚而成的信息洪流,全部掌握在少數數據公司之手,那麼從量變到質變,結果就不一樣了。

這些數據公司,如同掌握信息洪流閘門開關的管理者,舉手之間,便可以釀成滔天巨浪,瞬間吞沒一切。

因為這些數字痕跡,被挖掘成了一個年產值達萬億美元的產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9年上映的美國紀錄片《隱私大盜》,圍繞2018年發生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來展開拍攝,並試圖思考這樣一個嚴肅的問題:

我們的數據,究竟屬於誰?

利用我們這些或自願或不知情而提供的數據,那些大數據公司,又在做什麼樣的事情?

本片的宗旨,是探討個人數據的法律屬性,以及數據究竟是如何影響我們每一個人做出的選擇。

但看完紀錄片,我還思考著一個更深的問題:個體與數據,究竟誰才是信息時代的主人?

一、5000萬客戶數據洩露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

2014年,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科根,推出了一款名為“這是你的數字化生活”的App,在臉書上向用戶提供個性分析測試。

這款軟件的推介語是“心理學家用於做研究的App”,因為一次測試可以得到5美元,所以共有27萬名臉書用戶使用了這一應用。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藉助這一應用,科根可以獲取這27萬人的居住地址、興趣愛好等個人信息,甚至包括他們“點贊”的內容。神奇的是,平均基於68個“點贊”,研究者就可以預測用戶的膚色(準確度95%)、性取向(準確度88%)以及政治傾向(民主黨或共和黨,準確度85%)。

而且,這個實驗可預測的內容遠不止於此,還包括智力、宗教信仰,以及酒精、香菸和毒品使用。

最可怕的是,因為這款在線測試軟件可以同時獲取受測用戶在“臉書”上所有好友的全部信息,所以科根最終實際共獲取多達5000萬用戶的數據。

最終,科根又把這些數據賣給了一家名叫“劍橋分析”的商業公司。而這家公司,幫助特朗普競選總統,以及為英國脫歐公投提供服務。

2018年3月17日,有媒體報道劍橋分析公司“竊取”了這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同日,劍橋分析公司發佈聲明,聲稱得知科根違反臉書政策後刪除了全部數據;“為避免嫌疑”,沒有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使用任何科根提供的數據。但這依然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軒然大波。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8年3月21日,馬克·扎克伯格在“臉書”用戶數據洩露事件持續發酵5天后,首次打破沉默做出迴應。

2018年3月23日,英國倫敦,英國信息委員會執法人員搜查了“劍橋分析”公司總部。經過調查,發現“劍橋分析”公司涉嫌“竊取”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操縱了美國大選及英國脫歐公投。

2018年3月25日,“臉書”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在英美數家主要報紙上刊登致歉信,就臉書公司在保護用戶數據方面犯的錯誤道歉。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8年4月11日,扎克伯克接受了眾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接連5個小時的質詢。而“劍橋分析”公司和它的母公司也因為此次事件最終申請破產。

二、一家可以操縱選舉的數據分析公司

身處輿論漩渦的“劍橋分析”公司成立於2013年,創始人是亞歷山大·尼克斯。它的母公司是英國戰略交流實驗室公司。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亞歷山大·尼克斯

2014年,“劍橋分析”公司參與了44場美國政治競選。據其官網介紹,它在24個不同國家和地區擁有分部。

在《隱私大盜》這部紀錄片中,揭開黑幕的主要有三個人。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戴威·卡羅爾

一名叫戴威·卡羅爾的大學教授,他專門從事數據分析研究,是最早一批站出來嘗試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數據隱私的人之一。

他依照歐洲的法律,向劍橋分析公司提出了交出其公司保管的自己個人數據的要求。

一位是“劍橋分析”公司曾經的高管布瑞特尼·凱撒,因為內疚於自己曾經所做的事情,最終決定向世界揭開這層黑幕。

"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原創 | 書影君

如果你是一個資深網民,那麼以下網絡行為一定無比熟悉:搜索信息、瀏覽新聞、給朋友圈點贊、網上購物、網上約車叫外賣、定位導航等等。

在享受互聯網帶給我們的生活便利時,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每天自願留在網絡上的海量數字痕跡,正在以數據的形式,存儲在了那些提供服務的數據公司的服務器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而這些數據的背後,又有一雙眼睛在默默地注視著、分析研究著,並最終得出關於你的一切結論。

單一來看,每一個個體的信息毫無價值,但如果是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個體信息,匯聚而成的信息洪流,全部掌握在少數數據公司之手,那麼從量變到質變,結果就不一樣了。

這些數據公司,如同掌握信息洪流閘門開關的管理者,舉手之間,便可以釀成滔天巨浪,瞬間吞沒一切。

因為這些數字痕跡,被挖掘成了一個年產值達萬億美元的產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9年上映的美國紀錄片《隱私大盜》,圍繞2018年發生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來展開拍攝,並試圖思考這樣一個嚴肅的問題:

我們的數據,究竟屬於誰?

利用我們這些或自願或不知情而提供的數據,那些大數據公司,又在做什麼樣的事情?

本片的宗旨,是探討個人數據的法律屬性,以及數據究竟是如何影響我們每一個人做出的選擇。

但看完紀錄片,我還思考著一個更深的問題:個體與數據,究竟誰才是信息時代的主人?

一、5000萬客戶數據洩露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

2014年,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科根,推出了一款名為“這是你的數字化生活”的App,在臉書上向用戶提供個性分析測試。

這款軟件的推介語是“心理學家用於做研究的App”,因為一次測試可以得到5美元,所以共有27萬名臉書用戶使用了這一應用。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藉助這一應用,科根可以獲取這27萬人的居住地址、興趣愛好等個人信息,甚至包括他們“點贊”的內容。神奇的是,平均基於68個“點贊”,研究者就可以預測用戶的膚色(準確度95%)、性取向(準確度88%)以及政治傾向(民主黨或共和黨,準確度85%)。

而且,這個實驗可預測的內容遠不止於此,還包括智力、宗教信仰,以及酒精、香菸和毒品使用。

最可怕的是,因為這款在線測試軟件可以同時獲取受測用戶在“臉書”上所有好友的全部信息,所以科根最終實際共獲取多達5000萬用戶的數據。

最終,科根又把這些數據賣給了一家名叫“劍橋分析”的商業公司。而這家公司,幫助特朗普競選總統,以及為英國脫歐公投提供服務。

2018年3月17日,有媒體報道劍橋分析公司“竊取”了這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同日,劍橋分析公司發佈聲明,聲稱得知科根違反臉書政策後刪除了全部數據;“為避免嫌疑”,沒有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使用任何科根提供的數據。但這依然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軒然大波。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8年3月21日,馬克·扎克伯格在“臉書”用戶數據洩露事件持續發酵5天后,首次打破沉默做出迴應。

2018年3月23日,英國倫敦,英國信息委員會執法人員搜查了“劍橋分析”公司總部。經過調查,發現“劍橋分析”公司涉嫌“竊取”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操縱了美國大選及英國脫歐公投。

2018年3月25日,“臉書”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在英美數家主要報紙上刊登致歉信,就臉書公司在保護用戶數據方面犯的錯誤道歉。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8年4月11日,扎克伯克接受了眾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接連5個小時的質詢。而“劍橋分析”公司和它的母公司也因為此次事件最終申請破產。

二、一家可以操縱選舉的數據分析公司

身處輿論漩渦的“劍橋分析”公司成立於2013年,創始人是亞歷山大·尼克斯。它的母公司是英國戰略交流實驗室公司。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亞歷山大·尼克斯

2014年,“劍橋分析”公司參與了44場美國政治競選。據其官網介紹,它在24個不同國家和地區擁有分部。

在《隱私大盜》這部紀錄片中,揭開黑幕的主要有三個人。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戴威·卡羅爾

一名叫戴威·卡羅爾的大學教授,他專門從事數據分析研究,是最早一批站出來嘗試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數據隱私的人之一。

他依照歐洲的法律,向劍橋分析公司提出了交出其公司保管的自己個人數據的要求。

一位是“劍橋分析”公司曾經的高管布瑞特尼·凱撒,因為內疚於自己曾經所做的事情,最終決定向世界揭開這層黑幕。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布瑞特尼·凱撒

她不但向戴威透漏了許多該公司曾經利用大數據分析建立模型並用來影響其他國家和地區選舉的內幕,還在英國議會下院的數字、文化、傳媒及體育特別委員會作證,揭露了許多驚天祕密。

"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原創 | 書影君

如果你是一個資深網民,那麼以下網絡行為一定無比熟悉:搜索信息、瀏覽新聞、給朋友圈點贊、網上購物、網上約車叫外賣、定位導航等等。

在享受互聯網帶給我們的生活便利時,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每天自願留在網絡上的海量數字痕跡,正在以數據的形式,存儲在了那些提供服務的數據公司的服務器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而這些數據的背後,又有一雙眼睛在默默地注視著、分析研究著,並最終得出關於你的一切結論。

單一來看,每一個個體的信息毫無價值,但如果是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個體信息,匯聚而成的信息洪流,全部掌握在少數數據公司之手,那麼從量變到質變,結果就不一樣了。

這些數據公司,如同掌握信息洪流閘門開關的管理者,舉手之間,便可以釀成滔天巨浪,瞬間吞沒一切。

因為這些數字痕跡,被挖掘成了一個年產值達萬億美元的產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9年上映的美國紀錄片《隱私大盜》,圍繞2018年發生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來展開拍攝,並試圖思考這樣一個嚴肅的問題:

我們的數據,究竟屬於誰?

利用我們這些或自願或不知情而提供的數據,那些大數據公司,又在做什麼樣的事情?

本片的宗旨,是探討個人數據的法律屬性,以及數據究竟是如何影響我們每一個人做出的選擇。

但看完紀錄片,我還思考著一個更深的問題:個體與數據,究竟誰才是信息時代的主人?

一、5000萬客戶數據洩露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

2014年,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科根,推出了一款名為“這是你的數字化生活”的App,在臉書上向用戶提供個性分析測試。

這款軟件的推介語是“心理學家用於做研究的App”,因為一次測試可以得到5美元,所以共有27萬名臉書用戶使用了這一應用。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藉助這一應用,科根可以獲取這27萬人的居住地址、興趣愛好等個人信息,甚至包括他們“點贊”的內容。神奇的是,平均基於68個“點贊”,研究者就可以預測用戶的膚色(準確度95%)、性取向(準確度88%)以及政治傾向(民主黨或共和黨,準確度85%)。

而且,這個實驗可預測的內容遠不止於此,還包括智力、宗教信仰,以及酒精、香菸和毒品使用。

最可怕的是,因為這款在線測試軟件可以同時獲取受測用戶在“臉書”上所有好友的全部信息,所以科根最終實際共獲取多達5000萬用戶的數據。

最終,科根又把這些數據賣給了一家名叫“劍橋分析”的商業公司。而這家公司,幫助特朗普競選總統,以及為英國脫歐公投提供服務。

2018年3月17日,有媒體報道劍橋分析公司“竊取”了這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同日,劍橋分析公司發佈聲明,聲稱得知科根違反臉書政策後刪除了全部數據;“為避免嫌疑”,沒有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使用任何科根提供的數據。但這依然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軒然大波。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8年3月21日,馬克·扎克伯格在“臉書”用戶數據洩露事件持續發酵5天后,首次打破沉默做出迴應。

2018年3月23日,英國倫敦,英國信息委員會執法人員搜查了“劍橋分析”公司總部。經過調查,發現“劍橋分析”公司涉嫌“竊取”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操縱了美國大選及英國脫歐公投。

2018年3月25日,“臉書”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在英美數家主要報紙上刊登致歉信,就臉書公司在保護用戶數據方面犯的錯誤道歉。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8年4月11日,扎克伯克接受了眾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接連5個小時的質詢。而“劍橋分析”公司和它的母公司也因為此次事件最終申請破產。

二、一家可以操縱選舉的數據分析公司

身處輿論漩渦的“劍橋分析”公司成立於2013年,創始人是亞歷山大·尼克斯。它的母公司是英國戰略交流實驗室公司。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亞歷山大·尼克斯

2014年,“劍橋分析”公司參與了44場美國政治競選。據其官網介紹,它在24個不同國家和地區擁有分部。

在《隱私大盜》這部紀錄片中,揭開黑幕的主要有三個人。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戴威·卡羅爾

一名叫戴威·卡羅爾的大學教授,他專門從事數據分析研究,是最早一批站出來嘗試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數據隱私的人之一。

他依照歐洲的法律,向劍橋分析公司提出了交出其公司保管的自己個人數據的要求。

一位是“劍橋分析”公司曾經的高管布瑞特尼·凱撒,因為內疚於自己曾經所做的事情,最終決定向世界揭開這層黑幕。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布瑞特尼·凱撒

她不但向戴威透漏了許多該公司曾經利用大數據分析建立模型並用來影響其他國家和地區選舉的內幕,還在英國議會下院的數字、文化、傳媒及體育特別委員會作證,揭露了許多驚天祕密。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卡羅爾·卡德瓦拉德

而英國《衛報》的調查記者卡羅爾·卡德瓦拉德,也是推動黑幕大白於天下的有力推手。

經過調查,“劍橋分析”公司利用大數據影響大選結果的操作基本原理如下:

首先,利用網絡社交媒體收集海量用戶數據,包括用戶的姓名、住址、點贊對象、瀏覽歷史等等。

其次,通過分析這些海量數據,分門別類建立用戶模型。

最後,根據每一個用戶的不同模型,定點精準投放各種精心設計的新聞、運動號召、宣傳口號等等,來影響那些態度曖昧的搖擺選民,最終影響大選。

“劍橋分析”公司曾經利用技術參與過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競選。

"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原創 | 書影君

如果你是一個資深網民,那麼以下網絡行為一定無比熟悉:搜索信息、瀏覽新聞、給朋友圈點贊、網上購物、網上約車叫外賣、定位導航等等。

在享受互聯網帶給我們的生活便利時,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每天自願留在網絡上的海量數字痕跡,正在以數據的形式,存儲在了那些提供服務的數據公司的服務器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而這些數據的背後,又有一雙眼睛在默默地注視著、分析研究著,並最終得出關於你的一切結論。

單一來看,每一個個體的信息毫無價值,但如果是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個體信息,匯聚而成的信息洪流,全部掌握在少數數據公司之手,那麼從量變到質變,結果就不一樣了。

這些數據公司,如同掌握信息洪流閘門開關的管理者,舉手之間,便可以釀成滔天巨浪,瞬間吞沒一切。

因為這些數字痕跡,被挖掘成了一個年產值達萬億美元的產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9年上映的美國紀錄片《隱私大盜》,圍繞2018年發生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來展開拍攝,並試圖思考這樣一個嚴肅的問題:

我們的數據,究竟屬於誰?

利用我們這些或自願或不知情而提供的數據,那些大數據公司,又在做什麼樣的事情?

本片的宗旨,是探討個人數據的法律屬性,以及數據究竟是如何影響我們每一個人做出的選擇。

但看完紀錄片,我還思考著一個更深的問題:個體與數據,究竟誰才是信息時代的主人?

一、5000萬客戶數據洩露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

2014年,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科根,推出了一款名為“這是你的數字化生活”的App,在臉書上向用戶提供個性分析測試。

這款軟件的推介語是“心理學家用於做研究的App”,因為一次測試可以得到5美元,所以共有27萬名臉書用戶使用了這一應用。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藉助這一應用,科根可以獲取這27萬人的居住地址、興趣愛好等個人信息,甚至包括他們“點贊”的內容。神奇的是,平均基於68個“點贊”,研究者就可以預測用戶的膚色(準確度95%)、性取向(準確度88%)以及政治傾向(民主黨或共和黨,準確度85%)。

而且,這個實驗可預測的內容遠不止於此,還包括智力、宗教信仰,以及酒精、香菸和毒品使用。

最可怕的是,因為這款在線測試軟件可以同時獲取受測用戶在“臉書”上所有好友的全部信息,所以科根最終實際共獲取多達5000萬用戶的數據。

最終,科根又把這些數據賣給了一家名叫“劍橋分析”的商業公司。而這家公司,幫助特朗普競選總統,以及為英國脫歐公投提供服務。

2018年3月17日,有媒體報道劍橋分析公司“竊取”了這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同日,劍橋分析公司發佈聲明,聲稱得知科根違反臉書政策後刪除了全部數據;“為避免嫌疑”,沒有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使用任何科根提供的數據。但這依然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軒然大波。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8年3月21日,馬克·扎克伯格在“臉書”用戶數據洩露事件持續發酵5天后,首次打破沉默做出迴應。

2018年3月23日,英國倫敦,英國信息委員會執法人員搜查了“劍橋分析”公司總部。經過調查,發現“劍橋分析”公司涉嫌“竊取”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操縱了美國大選及英國脫歐公投。

2018年3月25日,“臉書”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在英美數家主要報紙上刊登致歉信,就臉書公司在保護用戶數據方面犯的錯誤道歉。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8年4月11日,扎克伯克接受了眾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接連5個小時的質詢。而“劍橋分析”公司和它的母公司也因為此次事件最終申請破產。

二、一家可以操縱選舉的數據分析公司

身處輿論漩渦的“劍橋分析”公司成立於2013年,創始人是亞歷山大·尼克斯。它的母公司是英國戰略交流實驗室公司。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亞歷山大·尼克斯

2014年,“劍橋分析”公司參與了44場美國政治競選。據其官網介紹,它在24個不同國家和地區擁有分部。

在《隱私大盜》這部紀錄片中,揭開黑幕的主要有三個人。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戴威·卡羅爾

一名叫戴威·卡羅爾的大學教授,他專門從事數據分析研究,是最早一批站出來嘗試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數據隱私的人之一。

他依照歐洲的法律,向劍橋分析公司提出了交出其公司保管的自己個人數據的要求。

一位是“劍橋分析”公司曾經的高管布瑞特尼·凱撒,因為內疚於自己曾經所做的事情,最終決定向世界揭開這層黑幕。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布瑞特尼·凱撒

她不但向戴威透漏了許多該公司曾經利用大數據分析建立模型並用來影響其他國家和地區選舉的內幕,還在英國議會下院的數字、文化、傳媒及體育特別委員會作證,揭露了許多驚天祕密。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卡羅爾·卡德瓦拉德

而英國《衛報》的調查記者卡羅爾·卡德瓦拉德,也是推動黑幕大白於天下的有力推手。

經過調查,“劍橋分析”公司利用大數據影響大選結果的操作基本原理如下:

首先,利用網絡社交媒體收集海量用戶數據,包括用戶的姓名、住址、點贊對象、瀏覽歷史等等。

其次,通過分析這些海量數據,分門別類建立用戶模型。

最後,根據每一個用戶的不同模型,定點精準投放各種精心設計的新聞、運動號召、宣傳口號等等,來影響那些態度曖昧的搖擺選民,最終影響大選。

“劍橋分析”公司曾經利用技術參與過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競選。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在歐洲,“劍橋分析”公司幫助曾在上世紀80年代獲得成功的復興政黨參與了2012年意大利政治競選活動;2014年幫助烏克蘭展開顏色革命,使親西方總統維克多尤先科掌權。

在肯尼亞,“劍橋分析”公司曾兩次用於幫助肯尼亞總統烏胡魯肯雅塔先後在2013年和2017年獲得選舉勝利。當然除此之外,最大應用就是其在英國脫歐的投票中讓英國脫歐及特朗普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擊敗希拉里當選。(以上資料參考鈦媒體發表的《Facebook事件背後,劍橋分析公司扮演什麼角色》一文)

"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原創 | 書影君

如果你是一個資深網民,那麼以下網絡行為一定無比熟悉:搜索信息、瀏覽新聞、給朋友圈點贊、網上購物、網上約車叫外賣、定位導航等等。

在享受互聯網帶給我們的生活便利時,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每天自願留在網絡上的海量數字痕跡,正在以數據的形式,存儲在了那些提供服務的數據公司的服務器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而這些數據的背後,又有一雙眼睛在默默地注視著、分析研究著,並最終得出關於你的一切結論。

單一來看,每一個個體的信息毫無價值,但如果是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個體信息,匯聚而成的信息洪流,全部掌握在少數數據公司之手,那麼從量變到質變,結果就不一樣了。

這些數據公司,如同掌握信息洪流閘門開關的管理者,舉手之間,便可以釀成滔天巨浪,瞬間吞沒一切。

因為這些數字痕跡,被挖掘成了一個年產值達萬億美元的產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9年上映的美國紀錄片《隱私大盜》,圍繞2018年發生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來展開拍攝,並試圖思考這樣一個嚴肅的問題:

我們的數據,究竟屬於誰?

利用我們這些或自願或不知情而提供的數據,那些大數據公司,又在做什麼樣的事情?

本片的宗旨,是探討個人數據的法律屬性,以及數據究竟是如何影響我們每一個人做出的選擇。

但看完紀錄片,我還思考著一個更深的問題:個體與數據,究竟誰才是信息時代的主人?

一、5000萬客戶數據洩露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

2014年,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科根,推出了一款名為“這是你的數字化生活”的App,在臉書上向用戶提供個性分析測試。

這款軟件的推介語是“心理學家用於做研究的App”,因為一次測試可以得到5美元,所以共有27萬名臉書用戶使用了這一應用。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藉助這一應用,科根可以獲取這27萬人的居住地址、興趣愛好等個人信息,甚至包括他們“點贊”的內容。神奇的是,平均基於68個“點贊”,研究者就可以預測用戶的膚色(準確度95%)、性取向(準確度88%)以及政治傾向(民主黨或共和黨,準確度85%)。

而且,這個實驗可預測的內容遠不止於此,還包括智力、宗教信仰,以及酒精、香菸和毒品使用。

最可怕的是,因為這款在線測試軟件可以同時獲取受測用戶在“臉書”上所有好友的全部信息,所以科根最終實際共獲取多達5000萬用戶的數據。

最終,科根又把這些數據賣給了一家名叫“劍橋分析”的商業公司。而這家公司,幫助特朗普競選總統,以及為英國脫歐公投提供服務。

2018年3月17日,有媒體報道劍橋分析公司“竊取”了這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同日,劍橋分析公司發佈聲明,聲稱得知科根違反臉書政策後刪除了全部數據;“為避免嫌疑”,沒有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使用任何科根提供的數據。但這依然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軒然大波。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8年3月21日,馬克·扎克伯格在“臉書”用戶數據洩露事件持續發酵5天后,首次打破沉默做出迴應。

2018年3月23日,英國倫敦,英國信息委員會執法人員搜查了“劍橋分析”公司總部。經過調查,發現“劍橋分析”公司涉嫌“竊取”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操縱了美國大選及英國脫歐公投。

2018年3月25日,“臉書”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在英美數家主要報紙上刊登致歉信,就臉書公司在保護用戶數據方面犯的錯誤道歉。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8年4月11日,扎克伯克接受了眾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接連5個小時的質詢。而“劍橋分析”公司和它的母公司也因為此次事件最終申請破產。

二、一家可以操縱選舉的數據分析公司

身處輿論漩渦的“劍橋分析”公司成立於2013年,創始人是亞歷山大·尼克斯。它的母公司是英國戰略交流實驗室公司。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亞歷山大·尼克斯

2014年,“劍橋分析”公司參與了44場美國政治競選。據其官網介紹,它在24個不同國家和地區擁有分部。

在《隱私大盜》這部紀錄片中,揭開黑幕的主要有三個人。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戴威·卡羅爾

一名叫戴威·卡羅爾的大學教授,他專門從事數據分析研究,是最早一批站出來嘗試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數據隱私的人之一。

他依照歐洲的法律,向劍橋分析公司提出了交出其公司保管的自己個人數據的要求。

一位是“劍橋分析”公司曾經的高管布瑞特尼·凱撒,因為內疚於自己曾經所做的事情,最終決定向世界揭開這層黑幕。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布瑞特尼·凱撒

她不但向戴威透漏了許多該公司曾經利用大數據分析建立模型並用來影響其他國家和地區選舉的內幕,還在英國議會下院的數字、文化、傳媒及體育特別委員會作證,揭露了許多驚天祕密。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卡羅爾·卡德瓦拉德

而英國《衛報》的調查記者卡羅爾·卡德瓦拉德,也是推動黑幕大白於天下的有力推手。

經過調查,“劍橋分析”公司利用大數據影響大選結果的操作基本原理如下:

首先,利用網絡社交媒體收集海量用戶數據,包括用戶的姓名、住址、點贊對象、瀏覽歷史等等。

其次,通過分析這些海量數據,分門別類建立用戶模型。

最後,根據每一個用戶的不同模型,定點精準投放各種精心設計的新聞、運動號召、宣傳口號等等,來影響那些態度曖昧的搖擺選民,最終影響大選。

“劍橋分析”公司曾經利用技術參與過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競選。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在歐洲,“劍橋分析”公司幫助曾在上世紀80年代獲得成功的復興政黨參與了2012年意大利政治競選活動;2014年幫助烏克蘭展開顏色革命,使親西方總統維克多尤先科掌權。

在肯尼亞,“劍橋分析”公司曾兩次用於幫助肯尼亞總統烏胡魯肯雅塔先後在2013年和2017年獲得選舉勝利。當然除此之外,最大應用就是其在英國脫歐的投票中讓英國脫歐及特朗普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擊敗希拉里當選。(以上資料參考鈦媒體發表的《Facebook事件背後,劍橋分析公司扮演什麼角色》一文)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紀錄片中通過調查得知,劍橋分析有過這樣一起成功的案例。

在2013年,中美洲的兩個國家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大選中,“劍橋分析”公司的數據分析就曾影響過選舉的結果。

在選舉之初,當地的兩大政黨在支持率上始終僵持,雙方都想要拉攏更多的選民。

這時,其中一方的印第安政黨在“劍橋分析”公司的幫助下,策劃制定了一套營銷方案。

"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原創 | 書影君

如果你是一個資深網民,那麼以下網絡行為一定無比熟悉:搜索信息、瀏覽新聞、給朋友圈點贊、網上購物、網上約車叫外賣、定位導航等等。

在享受互聯網帶給我們的生活便利時,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每天自願留在網絡上的海量數字痕跡,正在以數據的形式,存儲在了那些提供服務的數據公司的服務器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而這些數據的背後,又有一雙眼睛在默默地注視著、分析研究著,並最終得出關於你的一切結論。

單一來看,每一個個體的信息毫無價值,但如果是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個體信息,匯聚而成的信息洪流,全部掌握在少數數據公司之手,那麼從量變到質變,結果就不一樣了。

這些數據公司,如同掌握信息洪流閘門開關的管理者,舉手之間,便可以釀成滔天巨浪,瞬間吞沒一切。

因為這些數字痕跡,被挖掘成了一個年產值達萬億美元的產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9年上映的美國紀錄片《隱私大盜》,圍繞2018年發生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來展開拍攝,並試圖思考這樣一個嚴肅的問題:

我們的數據,究竟屬於誰?

利用我們這些或自願或不知情而提供的數據,那些大數據公司,又在做什麼樣的事情?

本片的宗旨,是探討個人數據的法律屬性,以及數據究竟是如何影響我們每一個人做出的選擇。

但看完紀錄片,我還思考著一個更深的問題:個體與數據,究竟誰才是信息時代的主人?

一、5000萬客戶數據洩露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

2014年,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科根,推出了一款名為“這是你的數字化生活”的App,在臉書上向用戶提供個性分析測試。

這款軟件的推介語是“心理學家用於做研究的App”,因為一次測試可以得到5美元,所以共有27萬名臉書用戶使用了這一應用。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藉助這一應用,科根可以獲取這27萬人的居住地址、興趣愛好等個人信息,甚至包括他們“點贊”的內容。神奇的是,平均基於68個“點贊”,研究者就可以預測用戶的膚色(準確度95%)、性取向(準確度88%)以及政治傾向(民主黨或共和黨,準確度85%)。

而且,這個實驗可預測的內容遠不止於此,還包括智力、宗教信仰,以及酒精、香菸和毒品使用。

最可怕的是,因為這款在線測試軟件可以同時獲取受測用戶在“臉書”上所有好友的全部信息,所以科根最終實際共獲取多達5000萬用戶的數據。

最終,科根又把這些數據賣給了一家名叫“劍橋分析”的商業公司。而這家公司,幫助特朗普競選總統,以及為英國脫歐公投提供服務。

2018年3月17日,有媒體報道劍橋分析公司“竊取”了這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同日,劍橋分析公司發佈聲明,聲稱得知科根違反臉書政策後刪除了全部數據;“為避免嫌疑”,沒有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使用任何科根提供的數據。但這依然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軒然大波。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8年3月21日,馬克·扎克伯格在“臉書”用戶數據洩露事件持續發酵5天后,首次打破沉默做出迴應。

2018年3月23日,英國倫敦,英國信息委員會執法人員搜查了“劍橋分析”公司總部。經過調查,發現“劍橋分析”公司涉嫌“竊取”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操縱了美國大選及英國脫歐公投。

2018年3月25日,“臉書”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在英美數家主要報紙上刊登致歉信,就臉書公司在保護用戶數據方面犯的錯誤道歉。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8年4月11日,扎克伯克接受了眾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接連5個小時的質詢。而“劍橋分析”公司和它的母公司也因為此次事件最終申請破產。

二、一家可以操縱選舉的數據分析公司

身處輿論漩渦的“劍橋分析”公司成立於2013年,創始人是亞歷山大·尼克斯。它的母公司是英國戰略交流實驗室公司。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亞歷山大·尼克斯

2014年,“劍橋分析”公司參與了44場美國政治競選。據其官網介紹,它在24個不同國家和地區擁有分部。

在《隱私大盜》這部紀錄片中,揭開黑幕的主要有三個人。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戴威·卡羅爾

一名叫戴威·卡羅爾的大學教授,他專門從事數據分析研究,是最早一批站出來嘗試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數據隱私的人之一。

他依照歐洲的法律,向劍橋分析公司提出了交出其公司保管的自己個人數據的要求。

一位是“劍橋分析”公司曾經的高管布瑞特尼·凱撒,因為內疚於自己曾經所做的事情,最終決定向世界揭開這層黑幕。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布瑞特尼·凱撒

她不但向戴威透漏了許多該公司曾經利用大數據分析建立模型並用來影響其他國家和地區選舉的內幕,還在英國議會下院的數字、文化、傳媒及體育特別委員會作證,揭露了許多驚天祕密。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卡羅爾·卡德瓦拉德

而英國《衛報》的調查記者卡羅爾·卡德瓦拉德,也是推動黑幕大白於天下的有力推手。

經過調查,“劍橋分析”公司利用大數據影響大選結果的操作基本原理如下:

首先,利用網絡社交媒體收集海量用戶數據,包括用戶的姓名、住址、點贊對象、瀏覽歷史等等。

其次,通過分析這些海量數據,分門別類建立用戶模型。

最後,根據每一個用戶的不同模型,定點精準投放各種精心設計的新聞、運動號召、宣傳口號等等,來影響那些態度曖昧的搖擺選民,最終影響大選。

“劍橋分析”公司曾經利用技術參與過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競選。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在歐洲,“劍橋分析”公司幫助曾在上世紀80年代獲得成功的復興政黨參與了2012年意大利政治競選活動;2014年幫助烏克蘭展開顏色革命,使親西方總統維克多尤先科掌權。

在肯尼亞,“劍橋分析”公司曾兩次用於幫助肯尼亞總統烏胡魯肯雅塔先後在2013年和2017年獲得選舉勝利。當然除此之外,最大應用就是其在英國脫歐的投票中讓英國脫歐及特朗普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擊敗希拉里當選。(以上資料參考鈦媒體發表的《Facebook事件背後,劍橋分析公司扮演什麼角色》一文)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紀錄片中通過調查得知,劍橋分析有過這樣一起成功的案例。

在2013年,中美洲的兩個國家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大選中,“劍橋分析”公司的數據分析就曾影響過選舉的結果。

在選舉之初,當地的兩大政黨在支持率上始終僵持,雙方都想要拉攏更多的選民。

這時,其中一方的印第安政黨在“劍橋分析”公司的幫助下,策劃制定了一套營銷方案。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在分析了當地選民的用戶特徵之後,他們發起了一項名為“Do So!”(這樣做!)的網絡活動。

這項活動的核心有些類似於早前風靡網絡的“冰桶挑戰”和“瓶蓋挑戰”一樣,吸引了很多年輕人主動參與其中。

"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原創 | 書影君

如果你是一個資深網民,那麼以下網絡行為一定無比熟悉:搜索信息、瀏覽新聞、給朋友圈點贊、網上購物、網上約車叫外賣、定位導航等等。

在享受互聯網帶給我們的生活便利時,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每天自願留在網絡上的海量數字痕跡,正在以數據的形式,存儲在了那些提供服務的數據公司的服務器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而這些數據的背後,又有一雙眼睛在默默地注視著、分析研究著,並最終得出關於你的一切結論。

單一來看,每一個個體的信息毫無價值,但如果是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個體信息,匯聚而成的信息洪流,全部掌握在少數數據公司之手,那麼從量變到質變,結果就不一樣了。

這些數據公司,如同掌握信息洪流閘門開關的管理者,舉手之間,便可以釀成滔天巨浪,瞬間吞沒一切。

因為這些數字痕跡,被挖掘成了一個年產值達萬億美元的產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9年上映的美國紀錄片《隱私大盜》,圍繞2018年發生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來展開拍攝,並試圖思考這樣一個嚴肅的問題:

我們的數據,究竟屬於誰?

利用我們這些或自願或不知情而提供的數據,那些大數據公司,又在做什麼樣的事情?

本片的宗旨,是探討個人數據的法律屬性,以及數據究竟是如何影響我們每一個人做出的選擇。

但看完紀錄片,我還思考著一個更深的問題:個體與數據,究竟誰才是信息時代的主人?

一、5000萬客戶數據洩露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

2014年,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科根,推出了一款名為“這是你的數字化生活”的App,在臉書上向用戶提供個性分析測試。

這款軟件的推介語是“心理學家用於做研究的App”,因為一次測試可以得到5美元,所以共有27萬名臉書用戶使用了這一應用。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藉助這一應用,科根可以獲取這27萬人的居住地址、興趣愛好等個人信息,甚至包括他們“點贊”的內容。神奇的是,平均基於68個“點贊”,研究者就可以預測用戶的膚色(準確度95%)、性取向(準確度88%)以及政治傾向(民主黨或共和黨,準確度85%)。

而且,這個實驗可預測的內容遠不止於此,還包括智力、宗教信仰,以及酒精、香菸和毒品使用。

最可怕的是,因為這款在線測試軟件可以同時獲取受測用戶在“臉書”上所有好友的全部信息,所以科根最終實際共獲取多達5000萬用戶的數據。

最終,科根又把這些數據賣給了一家名叫“劍橋分析”的商業公司。而這家公司,幫助特朗普競選總統,以及為英國脫歐公投提供服務。

2018年3月17日,有媒體報道劍橋分析公司“竊取”了這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同日,劍橋分析公司發佈聲明,聲稱得知科根違反臉書政策後刪除了全部數據;“為避免嫌疑”,沒有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使用任何科根提供的數據。但這依然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軒然大波。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8年3月21日,馬克·扎克伯格在“臉書”用戶數據洩露事件持續發酵5天后,首次打破沉默做出迴應。

2018年3月23日,英國倫敦,英國信息委員會執法人員搜查了“劍橋分析”公司總部。經過調查,發現“劍橋分析”公司涉嫌“竊取”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操縱了美國大選及英國脫歐公投。

2018年3月25日,“臉書”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在英美數家主要報紙上刊登致歉信,就臉書公司在保護用戶數據方面犯的錯誤道歉。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8年4月11日,扎克伯克接受了眾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接連5個小時的質詢。而“劍橋分析”公司和它的母公司也因為此次事件最終申請破產。

二、一家可以操縱選舉的數據分析公司

身處輿論漩渦的“劍橋分析”公司成立於2013年,創始人是亞歷山大·尼克斯。它的母公司是英國戰略交流實驗室公司。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亞歷山大·尼克斯

2014年,“劍橋分析”公司參與了44場美國政治競選。據其官網介紹,它在24個不同國家和地區擁有分部。

在《隱私大盜》這部紀錄片中,揭開黑幕的主要有三個人。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戴威·卡羅爾

一名叫戴威·卡羅爾的大學教授,他專門從事數據分析研究,是最早一批站出來嘗試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數據隱私的人之一。

他依照歐洲的法律,向劍橋分析公司提出了交出其公司保管的自己個人數據的要求。

一位是“劍橋分析”公司曾經的高管布瑞特尼·凱撒,因為內疚於自己曾經所做的事情,最終決定向世界揭開這層黑幕。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布瑞特尼·凱撒

她不但向戴威透漏了許多該公司曾經利用大數據分析建立模型並用來影響其他國家和地區選舉的內幕,還在英國議會下院的數字、文化、傳媒及體育特別委員會作證,揭露了許多驚天祕密。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卡羅爾·卡德瓦拉德

而英國《衛報》的調查記者卡羅爾·卡德瓦拉德,也是推動黑幕大白於天下的有力推手。

經過調查,“劍橋分析”公司利用大數據影響大選結果的操作基本原理如下:

首先,利用網絡社交媒體收集海量用戶數據,包括用戶的姓名、住址、點贊對象、瀏覽歷史等等。

其次,通過分析這些海量數據,分門別類建立用戶模型。

最後,根據每一個用戶的不同模型,定點精準投放各種精心設計的新聞、運動號召、宣傳口號等等,來影響那些態度曖昧的搖擺選民,最終影響大選。

“劍橋分析”公司曾經利用技術參與過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競選。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在歐洲,“劍橋分析”公司幫助曾在上世紀80年代獲得成功的復興政黨參與了2012年意大利政治競選活動;2014年幫助烏克蘭展開顏色革命,使親西方總統維克多尤先科掌權。

在肯尼亞,“劍橋分析”公司曾兩次用於幫助肯尼亞總統烏胡魯肯雅塔先後在2013年和2017年獲得選舉勝利。當然除此之外,最大應用就是其在英國脫歐的投票中讓英國脫歐及特朗普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擊敗希拉里當選。(以上資料參考鈦媒體發表的《Facebook事件背後,劍橋分析公司扮演什麼角色》一文)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紀錄片中通過調查得知,劍橋分析有過這樣一起成功的案例。

在2013年,中美洲的兩個國家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大選中,“劍橋分析”公司的數據分析就曾影響過選舉的結果。

在選舉之初,當地的兩大政黨在支持率上始終僵持,雙方都想要拉攏更多的選民。

這時,其中一方的印第安政黨在“劍橋分析”公司的幫助下,策劃制定了一套營銷方案。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在分析了當地選民的用戶特徵之後,他們發起了一項名為“Do So!”(這樣做!)的網絡活動。

這項活動的核心有些類似於早前風靡網絡的“冰桶挑戰”和“瓶蓋挑戰”一樣,吸引了很多年輕人主動參與其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通過這樣的操作,“劍橋分析”公司將“反抗政治和投票”的主題,進行了病毒式傳播。最終這項運動達成的結果是——黑人支持率暴跌,印第安政黨藉此順利進入國會。

對於類似的成功案例,劍橋分析公司的CEO及高管顯然很是得意。

其實,政治宣傳廣告在美國大選期間是允許的,特朗普在競選期間,他的競選團隊策劃了一個“阿拉莫計劃”,主要內容就是在臉書上每天投放100萬美元的競選廣告。

但引起爭議的是,“劍橋分析”公司利用的用戶數據,是在用戶不知情的狀況下,而無數選民所能看到的信息,也是“劍橋分析”公司特意挑選的內容。

換句話說,你看到的,只是他們想讓你看到的。

比如特朗普與希拉里選舉總統期間,因為“郵件門”等事件,“騙子希拉里”這個口號,便流傳開來。

它出現在無數新聞採訪、惡搞小視頻之中,並精準投放給對希拉里態度搖擺的選民面前,最終影響了這部分搖擺選民對希拉里的印象,導致他們最終將票投給了特朗普。

三、互聯網令我們的世界更寬廣,還是更狹窄?

隨著互聯網深度融合進入每一個人的現實生活之中,真實與虛擬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但每一個人認識這個世界的途徑,並沒有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擴大。

相反,這個途徑卻越來越狹窄。

上網多了,你就會發現,現在的新聞推送是根據你瀏覽記錄智能推送的,100個人用同一款新聞軟件,卻有可能看到100種不同的新聞頁面。

"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原創 | 書影君

如果你是一個資深網民,那麼以下網絡行為一定無比熟悉:搜索信息、瀏覽新聞、給朋友圈點贊、網上購物、網上約車叫外賣、定位導航等等。

在享受互聯網帶給我們的生活便利時,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每天自願留在網絡上的海量數字痕跡,正在以數據的形式,存儲在了那些提供服務的數據公司的服務器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而這些數據的背後,又有一雙眼睛在默默地注視著、分析研究著,並最終得出關於你的一切結論。

單一來看,每一個個體的信息毫無價值,但如果是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個體信息,匯聚而成的信息洪流,全部掌握在少數數據公司之手,那麼從量變到質變,結果就不一樣了。

這些數據公司,如同掌握信息洪流閘門開關的管理者,舉手之間,便可以釀成滔天巨浪,瞬間吞沒一切。

因為這些數字痕跡,被挖掘成了一個年產值達萬億美元的產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9年上映的美國紀錄片《隱私大盜》,圍繞2018年發生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來展開拍攝,並試圖思考這樣一個嚴肅的問題:

我們的數據,究竟屬於誰?

利用我們這些或自願或不知情而提供的數據,那些大數據公司,又在做什麼樣的事情?

本片的宗旨,是探討個人數據的法律屬性,以及數據究竟是如何影響我們每一個人做出的選擇。

但看完紀錄片,我還思考著一個更深的問題:個體與數據,究竟誰才是信息時代的主人?

一、5000萬客戶數據洩露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

2014年,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科根,推出了一款名為“這是你的數字化生活”的App,在臉書上向用戶提供個性分析測試。

這款軟件的推介語是“心理學家用於做研究的App”,因為一次測試可以得到5美元,所以共有27萬名臉書用戶使用了這一應用。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藉助這一應用,科根可以獲取這27萬人的居住地址、興趣愛好等個人信息,甚至包括他們“點贊”的內容。神奇的是,平均基於68個“點贊”,研究者就可以預測用戶的膚色(準確度95%)、性取向(準確度88%)以及政治傾向(民主黨或共和黨,準確度85%)。

而且,這個實驗可預測的內容遠不止於此,還包括智力、宗教信仰,以及酒精、香菸和毒品使用。

最可怕的是,因為這款在線測試軟件可以同時獲取受測用戶在“臉書”上所有好友的全部信息,所以科根最終實際共獲取多達5000萬用戶的數據。

最終,科根又把這些數據賣給了一家名叫“劍橋分析”的商業公司。而這家公司,幫助特朗普競選總統,以及為英國脫歐公投提供服務。

2018年3月17日,有媒體報道劍橋分析公司“竊取”了這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同日,劍橋分析公司發佈聲明,聲稱得知科根違反臉書政策後刪除了全部數據;“為避免嫌疑”,沒有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使用任何科根提供的數據。但這依然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軒然大波。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8年3月21日,馬克·扎克伯格在“臉書”用戶數據洩露事件持續發酵5天后,首次打破沉默做出迴應。

2018年3月23日,英國倫敦,英國信息委員會執法人員搜查了“劍橋分析”公司總部。經過調查,發現“劍橋分析”公司涉嫌“竊取”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操縱了美國大選及英國脫歐公投。

2018年3月25日,“臉書”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在英美數家主要報紙上刊登致歉信,就臉書公司在保護用戶數據方面犯的錯誤道歉。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8年4月11日,扎克伯克接受了眾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接連5個小時的質詢。而“劍橋分析”公司和它的母公司也因為此次事件最終申請破產。

二、一家可以操縱選舉的數據分析公司

身處輿論漩渦的“劍橋分析”公司成立於2013年,創始人是亞歷山大·尼克斯。它的母公司是英國戰略交流實驗室公司。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亞歷山大·尼克斯

2014年,“劍橋分析”公司參與了44場美國政治競選。據其官網介紹,它在24個不同國家和地區擁有分部。

在《隱私大盜》這部紀錄片中,揭開黑幕的主要有三個人。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戴威·卡羅爾

一名叫戴威·卡羅爾的大學教授,他專門從事數據分析研究,是最早一批站出來嘗試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數據隱私的人之一。

他依照歐洲的法律,向劍橋分析公司提出了交出其公司保管的自己個人數據的要求。

一位是“劍橋分析”公司曾經的高管布瑞特尼·凱撒,因為內疚於自己曾經所做的事情,最終決定向世界揭開這層黑幕。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布瑞特尼·凱撒

她不但向戴威透漏了許多該公司曾經利用大數據分析建立模型並用來影響其他國家和地區選舉的內幕,還在英國議會下院的數字、文化、傳媒及體育特別委員會作證,揭露了許多驚天祕密。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卡羅爾·卡德瓦拉德

而英國《衛報》的調查記者卡羅爾·卡德瓦拉德,也是推動黑幕大白於天下的有力推手。

經過調查,“劍橋分析”公司利用大數據影響大選結果的操作基本原理如下:

首先,利用網絡社交媒體收集海量用戶數據,包括用戶的姓名、住址、點贊對象、瀏覽歷史等等。

其次,通過分析這些海量數據,分門別類建立用戶模型。

最後,根據每一個用戶的不同模型,定點精準投放各種精心設計的新聞、運動號召、宣傳口號等等,來影響那些態度曖昧的搖擺選民,最終影響大選。

“劍橋分析”公司曾經利用技術參與過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競選。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在歐洲,“劍橋分析”公司幫助曾在上世紀80年代獲得成功的復興政黨參與了2012年意大利政治競選活動;2014年幫助烏克蘭展開顏色革命,使親西方總統維克多尤先科掌權。

在肯尼亞,“劍橋分析”公司曾兩次用於幫助肯尼亞總統烏胡魯肯雅塔先後在2013年和2017年獲得選舉勝利。當然除此之外,最大應用就是其在英國脫歐的投票中讓英國脫歐及特朗普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擊敗希拉里當選。(以上資料參考鈦媒體發表的《Facebook事件背後,劍橋分析公司扮演什麼角色》一文)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紀錄片中通過調查得知,劍橋分析有過這樣一起成功的案例。

在2013年,中美洲的兩個國家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大選中,“劍橋分析”公司的數據分析就曾影響過選舉的結果。

在選舉之初,當地的兩大政黨在支持率上始終僵持,雙方都想要拉攏更多的選民。

這時,其中一方的印第安政黨在“劍橋分析”公司的幫助下,策劃制定了一套營銷方案。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在分析了當地選民的用戶特徵之後,他們發起了一項名為“Do So!”(這樣做!)的網絡活動。

這項活動的核心有些類似於早前風靡網絡的“冰桶挑戰”和“瓶蓋挑戰”一樣,吸引了很多年輕人主動參與其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通過這樣的操作,“劍橋分析”公司將“反抗政治和投票”的主題,進行了病毒式傳播。最終這項運動達成的結果是——黑人支持率暴跌,印第安政黨藉此順利進入國會。

對於類似的成功案例,劍橋分析公司的CEO及高管顯然很是得意。

其實,政治宣傳廣告在美國大選期間是允許的,特朗普在競選期間,他的競選團隊策劃了一個“阿拉莫計劃”,主要內容就是在臉書上每天投放100萬美元的競選廣告。

但引起爭議的是,“劍橋分析”公司利用的用戶數據,是在用戶不知情的狀況下,而無數選民所能看到的信息,也是“劍橋分析”公司特意挑選的內容。

換句話說,你看到的,只是他們想讓你看到的。

比如特朗普與希拉里選舉總統期間,因為“郵件門”等事件,“騙子希拉里”這個口號,便流傳開來。

它出現在無數新聞採訪、惡搞小視頻之中,並精準投放給對希拉里態度搖擺的選民面前,最終影響了這部分搖擺選民對希拉里的印象,導致他們最終將票投給了特朗普。

三、互聯網令我們的世界更寬廣,還是更狹窄?

隨著互聯網深度融合進入每一個人的現實生活之中,真實與虛擬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但每一個人認識這個世界的途徑,並沒有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擴大。

相反,這個途徑卻越來越狹窄。

上網多了,你就會發現,現在的新聞推送是根據你瀏覽記錄智能推送的,100個人用同一款新聞軟件,卻有可能看到100種不同的新聞頁面。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這種根據客戶習慣愛好精準推送的智能模式,投其所好的同時,卻也將客戶的視線侷限在了他的認知範圍內。

久而久之,他的眼光越來越窄、眼中的世界也越來越狹窄。一個人愛看負面新聞,那他的世界就是一個充滿暴力和血腥的世界。一個人愛看美食和旅遊,那他的世界永遠充滿了牛排紅酒和鮮花美景。

“臉書”“推特”等數字社交媒體,這些原本是用來聯通世界的工具,最終卻變成割裂世界、堵塞人與人之間瞭解渠道的工具。

發展科技的初心,到底在哪裡呢?

四、選民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

西方國家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看上去是個好東西,但卻越來越受到生命科學研究進步而產生的挑戰。

這個挑戰,就是科學家對於人類自由意志的質疑。

"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原創 | 書影君

如果你是一個資深網民,那麼以下網絡行為一定無比熟悉:搜索信息、瀏覽新聞、給朋友圈點贊、網上購物、網上約車叫外賣、定位導航等等。

在享受互聯網帶給我們的生活便利時,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每天自願留在網絡上的海量數字痕跡,正在以數據的形式,存儲在了那些提供服務的數據公司的服務器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而這些數據的背後,又有一雙眼睛在默默地注視著、分析研究著,並最終得出關於你的一切結論。

單一來看,每一個個體的信息毫無價值,但如果是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個體信息,匯聚而成的信息洪流,全部掌握在少數數據公司之手,那麼從量變到質變,結果就不一樣了。

這些數據公司,如同掌握信息洪流閘門開關的管理者,舉手之間,便可以釀成滔天巨浪,瞬間吞沒一切。

因為這些數字痕跡,被挖掘成了一個年產值達萬億美元的產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9年上映的美國紀錄片《隱私大盜》,圍繞2018年發生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來展開拍攝,並試圖思考這樣一個嚴肅的問題:

我們的數據,究竟屬於誰?

利用我們這些或自願或不知情而提供的數據,那些大數據公司,又在做什麼樣的事情?

本片的宗旨,是探討個人數據的法律屬性,以及數據究竟是如何影響我們每一個人做出的選擇。

但看完紀錄片,我還思考著一個更深的問題:個體與數據,究竟誰才是信息時代的主人?

一、5000萬客戶數據洩露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

2014年,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科根,推出了一款名為“這是你的數字化生活”的App,在臉書上向用戶提供個性分析測試。

這款軟件的推介語是“心理學家用於做研究的App”,因為一次測試可以得到5美元,所以共有27萬名臉書用戶使用了這一應用。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藉助這一應用,科根可以獲取這27萬人的居住地址、興趣愛好等個人信息,甚至包括他們“點贊”的內容。神奇的是,平均基於68個“點贊”,研究者就可以預測用戶的膚色(準確度95%)、性取向(準確度88%)以及政治傾向(民主黨或共和黨,準確度85%)。

而且,這個實驗可預測的內容遠不止於此,還包括智力、宗教信仰,以及酒精、香菸和毒品使用。

最可怕的是,因為這款在線測試軟件可以同時獲取受測用戶在“臉書”上所有好友的全部信息,所以科根最終實際共獲取多達5000萬用戶的數據。

最終,科根又把這些數據賣給了一家名叫“劍橋分析”的商業公司。而這家公司,幫助特朗普競選總統,以及為英國脫歐公投提供服務。

2018年3月17日,有媒體報道劍橋分析公司“竊取”了這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同日,劍橋分析公司發佈聲明,聲稱得知科根違反臉書政策後刪除了全部數據;“為避免嫌疑”,沒有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使用任何科根提供的數據。但這依然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軒然大波。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8年3月21日,馬克·扎克伯格在“臉書”用戶數據洩露事件持續發酵5天后,首次打破沉默做出迴應。

2018年3月23日,英國倫敦,英國信息委員會執法人員搜查了“劍橋分析”公司總部。經過調查,發現“劍橋分析”公司涉嫌“竊取”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操縱了美國大選及英國脫歐公投。

2018年3月25日,“臉書”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在英美數家主要報紙上刊登致歉信,就臉書公司在保護用戶數據方面犯的錯誤道歉。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8年4月11日,扎克伯克接受了眾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接連5個小時的質詢。而“劍橋分析”公司和它的母公司也因為此次事件最終申請破產。

二、一家可以操縱選舉的數據分析公司

身處輿論漩渦的“劍橋分析”公司成立於2013年,創始人是亞歷山大·尼克斯。它的母公司是英國戰略交流實驗室公司。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亞歷山大·尼克斯

2014年,“劍橋分析”公司參與了44場美國政治競選。據其官網介紹,它在24個不同國家和地區擁有分部。

在《隱私大盜》這部紀錄片中,揭開黑幕的主要有三個人。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戴威·卡羅爾

一名叫戴威·卡羅爾的大學教授,他專門從事數據分析研究,是最早一批站出來嘗試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數據隱私的人之一。

他依照歐洲的法律,向劍橋分析公司提出了交出其公司保管的自己個人數據的要求。

一位是“劍橋分析”公司曾經的高管布瑞特尼·凱撒,因為內疚於自己曾經所做的事情,最終決定向世界揭開這層黑幕。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布瑞特尼·凱撒

她不但向戴威透漏了許多該公司曾經利用大數據分析建立模型並用來影響其他國家和地區選舉的內幕,還在英國議會下院的數字、文化、傳媒及體育特別委員會作證,揭露了許多驚天祕密。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卡羅爾·卡德瓦拉德

而英國《衛報》的調查記者卡羅爾·卡德瓦拉德,也是推動黑幕大白於天下的有力推手。

經過調查,“劍橋分析”公司利用大數據影響大選結果的操作基本原理如下:

首先,利用網絡社交媒體收集海量用戶數據,包括用戶的姓名、住址、點贊對象、瀏覽歷史等等。

其次,通過分析這些海量數據,分門別類建立用戶模型。

最後,根據每一個用戶的不同模型,定點精準投放各種精心設計的新聞、運動號召、宣傳口號等等,來影響那些態度曖昧的搖擺選民,最終影響大選。

“劍橋分析”公司曾經利用技術參與過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競選。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在歐洲,“劍橋分析”公司幫助曾在上世紀80年代獲得成功的復興政黨參與了2012年意大利政治競選活動;2014年幫助烏克蘭展開顏色革命,使親西方總統維克多尤先科掌權。

在肯尼亞,“劍橋分析”公司曾兩次用於幫助肯尼亞總統烏胡魯肯雅塔先後在2013年和2017年獲得選舉勝利。當然除此之外,最大應用就是其在英國脫歐的投票中讓英國脫歐及特朗普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擊敗希拉里當選。(以上資料參考鈦媒體發表的《Facebook事件背後,劍橋分析公司扮演什麼角色》一文)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紀錄片中通過調查得知,劍橋分析有過這樣一起成功的案例。

在2013年,中美洲的兩個國家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大選中,“劍橋分析”公司的數據分析就曾影響過選舉的結果。

在選舉之初,當地的兩大政黨在支持率上始終僵持,雙方都想要拉攏更多的選民。

這時,其中一方的印第安政黨在“劍橋分析”公司的幫助下,策劃制定了一套營銷方案。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在分析了當地選民的用戶特徵之後,他們發起了一項名為“Do So!”(這樣做!)的網絡活動。

這項活動的核心有些類似於早前風靡網絡的“冰桶挑戰”和“瓶蓋挑戰”一樣,吸引了很多年輕人主動參與其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通過這樣的操作,“劍橋分析”公司將“反抗政治和投票”的主題,進行了病毒式傳播。最終這項運動達成的結果是——黑人支持率暴跌,印第安政黨藉此順利進入國會。

對於類似的成功案例,劍橋分析公司的CEO及高管顯然很是得意。

其實,政治宣傳廣告在美國大選期間是允許的,特朗普在競選期間,他的競選團隊策劃了一個“阿拉莫計劃”,主要內容就是在臉書上每天投放100萬美元的競選廣告。

但引起爭議的是,“劍橋分析”公司利用的用戶數據,是在用戶不知情的狀況下,而無數選民所能看到的信息,也是“劍橋分析”公司特意挑選的內容。

換句話說,你看到的,只是他們想讓你看到的。

比如特朗普與希拉里選舉總統期間,因為“郵件門”等事件,“騙子希拉里”這個口號,便流傳開來。

它出現在無數新聞採訪、惡搞小視頻之中,並精準投放給對希拉里態度搖擺的選民面前,最終影響了這部分搖擺選民對希拉里的印象,導致他們最終將票投給了特朗普。

三、互聯網令我們的世界更寬廣,還是更狹窄?

隨著互聯網深度融合進入每一個人的現實生活之中,真實與虛擬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但每一個人認識這個世界的途徑,並沒有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擴大。

相反,這個途徑卻越來越狹窄。

上網多了,你就會發現,現在的新聞推送是根據你瀏覽記錄智能推送的,100個人用同一款新聞軟件,卻有可能看到100種不同的新聞頁面。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這種根據客戶習慣愛好精準推送的智能模式,投其所好的同時,卻也將客戶的視線侷限在了他的認知範圍內。

久而久之,他的眼光越來越窄、眼中的世界也越來越狹窄。一個人愛看負面新聞,那他的世界就是一個充滿暴力和血腥的世界。一個人愛看美食和旅遊,那他的世界永遠充滿了牛排紅酒和鮮花美景。

“臉書”“推特”等數字社交媒體,這些原本是用來聯通世界的工具,最終卻變成割裂世界、堵塞人與人之間瞭解渠道的工具。

發展科技的初心,到底在哪裡呢?

四、選民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

西方國家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看上去是個好東西,但卻越來越受到生命科學研究進步而產生的挑戰。

這個挑戰,就是科學家對於人類自由意志的質疑。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5年,倫敦國王學院經過對雙胞胎的研究後得出結論,一個人投票給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工黨還是保守黨,57%是出生之前就被基因決定了。

當每一個選民,投票選舉自己滿意的政客時,他頭腦中究竟有多少自主意識?

這個自主,不是說他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而是說,你不知道他做出的選擇,究竟是自己的真實意思,還是受到外界信息或內在基因潛移默化的影響的結果。

同樣的道理,正如紀錄片中劍橋分析公司所做的事情一樣,瞭解選民、編造故事、影響選民、改變選舉結果。

"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原創 | 書影君

如果你是一個資深網民,那麼以下網絡行為一定無比熟悉:搜索信息、瀏覽新聞、給朋友圈點贊、網上購物、網上約車叫外賣、定位導航等等。

在享受互聯網帶給我們的生活便利時,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每天自願留在網絡上的海量數字痕跡,正在以數據的形式,存儲在了那些提供服務的數據公司的服務器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而這些數據的背後,又有一雙眼睛在默默地注視著、分析研究著,並最終得出關於你的一切結論。

單一來看,每一個個體的信息毫無價值,但如果是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個體信息,匯聚而成的信息洪流,全部掌握在少數數據公司之手,那麼從量變到質變,結果就不一樣了。

這些數據公司,如同掌握信息洪流閘門開關的管理者,舉手之間,便可以釀成滔天巨浪,瞬間吞沒一切。

因為這些數字痕跡,被挖掘成了一個年產值達萬億美元的產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9年上映的美國紀錄片《隱私大盜》,圍繞2018年發生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來展開拍攝,並試圖思考這樣一個嚴肅的問題:

我們的數據,究竟屬於誰?

利用我們這些或自願或不知情而提供的數據,那些大數據公司,又在做什麼樣的事情?

本片的宗旨,是探討個人數據的法律屬性,以及數據究竟是如何影響我們每一個人做出的選擇。

但看完紀錄片,我還思考著一個更深的問題:個體與數據,究竟誰才是信息時代的主人?

一、5000萬客戶數據洩露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

2014年,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科根,推出了一款名為“這是你的數字化生活”的App,在臉書上向用戶提供個性分析測試。

這款軟件的推介語是“心理學家用於做研究的App”,因為一次測試可以得到5美元,所以共有27萬名臉書用戶使用了這一應用。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藉助這一應用,科根可以獲取這27萬人的居住地址、興趣愛好等個人信息,甚至包括他們“點贊”的內容。神奇的是,平均基於68個“點贊”,研究者就可以預測用戶的膚色(準確度95%)、性取向(準確度88%)以及政治傾向(民主黨或共和黨,準確度85%)。

而且,這個實驗可預測的內容遠不止於此,還包括智力、宗教信仰,以及酒精、香菸和毒品使用。

最可怕的是,因為這款在線測試軟件可以同時獲取受測用戶在“臉書”上所有好友的全部信息,所以科根最終實際共獲取多達5000萬用戶的數據。

最終,科根又把這些數據賣給了一家名叫“劍橋分析”的商業公司。而這家公司,幫助特朗普競選總統,以及為英國脫歐公投提供服務。

2018年3月17日,有媒體報道劍橋分析公司“竊取”了這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同日,劍橋分析公司發佈聲明,聲稱得知科根違反臉書政策後刪除了全部數據;“為避免嫌疑”,沒有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使用任何科根提供的數據。但這依然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軒然大波。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8年3月21日,馬克·扎克伯格在“臉書”用戶數據洩露事件持續發酵5天后,首次打破沉默做出迴應。

2018年3月23日,英國倫敦,英國信息委員會執法人員搜查了“劍橋分析”公司總部。經過調查,發現“劍橋分析”公司涉嫌“竊取”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操縱了美國大選及英國脫歐公投。

2018年3月25日,“臉書”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在英美數家主要報紙上刊登致歉信,就臉書公司在保護用戶數據方面犯的錯誤道歉。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8年4月11日,扎克伯克接受了眾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接連5個小時的質詢。而“劍橋分析”公司和它的母公司也因為此次事件最終申請破產。

二、一家可以操縱選舉的數據分析公司

身處輿論漩渦的“劍橋分析”公司成立於2013年,創始人是亞歷山大·尼克斯。它的母公司是英國戰略交流實驗室公司。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亞歷山大·尼克斯

2014年,“劍橋分析”公司參與了44場美國政治競選。據其官網介紹,它在24個不同國家和地區擁有分部。

在《隱私大盜》這部紀錄片中,揭開黑幕的主要有三個人。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戴威·卡羅爾

一名叫戴威·卡羅爾的大學教授,他專門從事數據分析研究,是最早一批站出來嘗試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數據隱私的人之一。

他依照歐洲的法律,向劍橋分析公司提出了交出其公司保管的自己個人數據的要求。

一位是“劍橋分析”公司曾經的高管布瑞特尼·凱撒,因為內疚於自己曾經所做的事情,最終決定向世界揭開這層黑幕。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布瑞特尼·凱撒

她不但向戴威透漏了許多該公司曾經利用大數據分析建立模型並用來影響其他國家和地區選舉的內幕,還在英國議會下院的數字、文化、傳媒及體育特別委員會作證,揭露了許多驚天祕密。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卡羅爾·卡德瓦拉德

而英國《衛報》的調查記者卡羅爾·卡德瓦拉德,也是推動黑幕大白於天下的有力推手。

經過調查,“劍橋分析”公司利用大數據影響大選結果的操作基本原理如下:

首先,利用網絡社交媒體收集海量用戶數據,包括用戶的姓名、住址、點贊對象、瀏覽歷史等等。

其次,通過分析這些海量數據,分門別類建立用戶模型。

最後,根據每一個用戶的不同模型,定點精準投放各種精心設計的新聞、運動號召、宣傳口號等等,來影響那些態度曖昧的搖擺選民,最終影響大選。

“劍橋分析”公司曾經利用技術參與過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競選。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在歐洲,“劍橋分析”公司幫助曾在上世紀80年代獲得成功的復興政黨參與了2012年意大利政治競選活動;2014年幫助烏克蘭展開顏色革命,使親西方總統維克多尤先科掌權。

在肯尼亞,“劍橋分析”公司曾兩次用於幫助肯尼亞總統烏胡魯肯雅塔先後在2013年和2017年獲得選舉勝利。當然除此之外,最大應用就是其在英國脫歐的投票中讓英國脫歐及特朗普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擊敗希拉里當選。(以上資料參考鈦媒體發表的《Facebook事件背後,劍橋分析公司扮演什麼角色》一文)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紀錄片中通過調查得知,劍橋分析有過這樣一起成功的案例。

在2013年,中美洲的兩個國家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大選中,“劍橋分析”公司的數據分析就曾影響過選舉的結果。

在選舉之初,當地的兩大政黨在支持率上始終僵持,雙方都想要拉攏更多的選民。

這時,其中一方的印第安政黨在“劍橋分析”公司的幫助下,策劃制定了一套營銷方案。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在分析了當地選民的用戶特徵之後,他們發起了一項名為“Do So!”(這樣做!)的網絡活動。

這項活動的核心有些類似於早前風靡網絡的“冰桶挑戰”和“瓶蓋挑戰”一樣,吸引了很多年輕人主動參與其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通過這樣的操作,“劍橋分析”公司將“反抗政治和投票”的主題,進行了病毒式傳播。最終這項運動達成的結果是——黑人支持率暴跌,印第安政黨藉此順利進入國會。

對於類似的成功案例,劍橋分析公司的CEO及高管顯然很是得意。

其實,政治宣傳廣告在美國大選期間是允許的,特朗普在競選期間,他的競選團隊策劃了一個“阿拉莫計劃”,主要內容就是在臉書上每天投放100萬美元的競選廣告。

但引起爭議的是,“劍橋分析”公司利用的用戶數據,是在用戶不知情的狀況下,而無數選民所能看到的信息,也是“劍橋分析”公司特意挑選的內容。

換句話說,你看到的,只是他們想讓你看到的。

比如特朗普與希拉里選舉總統期間,因為“郵件門”等事件,“騙子希拉里”這個口號,便流傳開來。

它出現在無數新聞採訪、惡搞小視頻之中,並精準投放給對希拉里態度搖擺的選民面前,最終影響了這部分搖擺選民對希拉里的印象,導致他們最終將票投給了特朗普。

三、互聯網令我們的世界更寬廣,還是更狹窄?

隨著互聯網深度融合進入每一個人的現實生活之中,真實與虛擬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但每一個人認識這個世界的途徑,並沒有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擴大。

相反,這個途徑卻越來越狹窄。

上網多了,你就會發現,現在的新聞推送是根據你瀏覽記錄智能推送的,100個人用同一款新聞軟件,卻有可能看到100種不同的新聞頁面。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這種根據客戶習慣愛好精準推送的智能模式,投其所好的同時,卻也將客戶的視線侷限在了他的認知範圍內。

久而久之,他的眼光越來越窄、眼中的世界也越來越狹窄。一個人愛看負面新聞,那他的世界就是一個充滿暴力和血腥的世界。一個人愛看美食和旅遊,那他的世界永遠充滿了牛排紅酒和鮮花美景。

“臉書”“推特”等數字社交媒體,這些原本是用來聯通世界的工具,最終卻變成割裂世界、堵塞人與人之間瞭解渠道的工具。

發展科技的初心,到底在哪裡呢?

四、選民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

西方國家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看上去是個好東西,但卻越來越受到生命科學研究進步而產生的挑戰。

這個挑戰,就是科學家對於人類自由意志的質疑。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5年,倫敦國王學院經過對雙胞胎的研究後得出結論,一個人投票給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工黨還是保守黨,57%是出生之前就被基因決定了。

當每一個選民,投票選舉自己滿意的政客時,他頭腦中究竟有多少自主意識?

這個自主,不是說他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而是說,你不知道他做出的選擇,究竟是自己的真實意思,還是受到外界信息或內在基因潛移默化的影響的結果。

同樣的道理,正如紀錄片中劍橋分析公司所做的事情一樣,瞭解選民、編造故事、影響選民、改變選舉結果。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這一系列的操縱過程之中,選民如同被操縱的木偶,他的自由意識,又在哪裡?

從這個推斷可以得出一個令人不安的結論,西方引以為傲的民主投票制度,有多大程度上是在反映著每一個選民的自由意志?如果不是選民自由意志的產物,那麼被選舉出來的執政黨,他的合法性又有多少?

內在基因也好,外在信息也罷,當有其他因素影響到一個人的判斷和選擇時,你無法在堅信民主投票的客觀公正和平等。

而這些問題一旦存疑,那麼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礎也就被動搖了。

"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原創 | 書影君

如果你是一個資深網民,那麼以下網絡行為一定無比熟悉:搜索信息、瀏覽新聞、給朋友圈點贊、網上購物、網上約車叫外賣、定位導航等等。

在享受互聯網帶給我們的生活便利時,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每天自願留在網絡上的海量數字痕跡,正在以數據的形式,存儲在了那些提供服務的數據公司的服務器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而這些數據的背後,又有一雙眼睛在默默地注視著、分析研究著,並最終得出關於你的一切結論。

單一來看,每一個個體的信息毫無價值,但如果是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個體信息,匯聚而成的信息洪流,全部掌握在少數數據公司之手,那麼從量變到質變,結果就不一樣了。

這些數據公司,如同掌握信息洪流閘門開關的管理者,舉手之間,便可以釀成滔天巨浪,瞬間吞沒一切。

因為這些數字痕跡,被挖掘成了一個年產值達萬億美元的產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9年上映的美國紀錄片《隱私大盜》,圍繞2018年發生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來展開拍攝,並試圖思考這樣一個嚴肅的問題:

我們的數據,究竟屬於誰?

利用我們這些或自願或不知情而提供的數據,那些大數據公司,又在做什麼樣的事情?

本片的宗旨,是探討個人數據的法律屬性,以及數據究竟是如何影響我們每一個人做出的選擇。

但看完紀錄片,我還思考著一個更深的問題:個體與數據,究竟誰才是信息時代的主人?

一、5000萬客戶數據洩露的“臉書”公司數據門事件

2014年,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科根,推出了一款名為“這是你的數字化生活”的App,在臉書上向用戶提供個性分析測試。

這款軟件的推介語是“心理學家用於做研究的App”,因為一次測試可以得到5美元,所以共有27萬名臉書用戶使用了這一應用。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藉助這一應用,科根可以獲取這27萬人的居住地址、興趣愛好等個人信息,甚至包括他們“點贊”的內容。神奇的是,平均基於68個“點贊”,研究者就可以預測用戶的膚色(準確度95%)、性取向(準確度88%)以及政治傾向(民主黨或共和黨,準確度85%)。

而且,這個實驗可預測的內容遠不止於此,還包括智力、宗教信仰,以及酒精、香菸和毒品使用。

最可怕的是,因為這款在線測試軟件可以同時獲取受測用戶在“臉書”上所有好友的全部信息,所以科根最終實際共獲取多達5000萬用戶的數據。

最終,科根又把這些數據賣給了一家名叫“劍橋分析”的商業公司。而這家公司,幫助特朗普競選總統,以及為英國脫歐公投提供服務。

2018年3月17日,有媒體報道劍橋分析公司“竊取”了這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同日,劍橋分析公司發佈聲明,聲稱得知科根違反臉書政策後刪除了全部數據;“為避免嫌疑”,沒有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使用任何科根提供的數據。但這依然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軒然大波。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8年3月21日,馬克·扎克伯格在“臉書”用戶數據洩露事件持續發酵5天后,首次打破沉默做出迴應。

2018年3月23日,英國倫敦,英國信息委員會執法人員搜查了“劍橋分析”公司總部。經過調查,發現“劍橋分析”公司涉嫌“竊取”5000萬“臉書”用戶的信息,操縱了美國大選及英國脫歐公投。

2018年3月25日,“臉書”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在英美數家主要報紙上刊登致歉信,就臉書公司在保護用戶數據方面犯的錯誤道歉。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8年4月11日,扎克伯克接受了眾議院能源和商務委員會接連5個小時的質詢。而“劍橋分析”公司和它的母公司也因為此次事件最終申請破產。

二、一家可以操縱選舉的數據分析公司

身處輿論漩渦的“劍橋分析”公司成立於2013年,創始人是亞歷山大·尼克斯。它的母公司是英國戰略交流實驗室公司。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亞歷山大·尼克斯

2014年,“劍橋分析”公司參與了44場美國政治競選。據其官網介紹,它在24個不同國家和地區擁有分部。

在《隱私大盜》這部紀錄片中,揭開黑幕的主要有三個人。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戴威·卡羅爾

一名叫戴威·卡羅爾的大學教授,他專門從事數據分析研究,是最早一批站出來嘗試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數據隱私的人之一。

他依照歐洲的法律,向劍橋分析公司提出了交出其公司保管的自己個人數據的要求。

一位是“劍橋分析”公司曾經的高管布瑞特尼·凱撒,因為內疚於自己曾經所做的事情,最終決定向世界揭開這層黑幕。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布瑞特尼·凱撒

她不但向戴威透漏了許多該公司曾經利用大數據分析建立模型並用來影響其他國家和地區選舉的內幕,還在英國議會下院的數字、文化、傳媒及體育特別委員會作證,揭露了許多驚天祕密。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卡羅爾·卡德瓦拉德

而英國《衛報》的調查記者卡羅爾·卡德瓦拉德,也是推動黑幕大白於天下的有力推手。

經過調查,“劍橋分析”公司利用大數據影響大選結果的操作基本原理如下:

首先,利用網絡社交媒體收集海量用戶數據,包括用戶的姓名、住址、點贊對象、瀏覽歷史等等。

其次,通過分析這些海量數據,分門別類建立用戶模型。

最後,根據每一個用戶的不同模型,定點精準投放各種精心設計的新聞、運動號召、宣傳口號等等,來影響那些態度曖昧的搖擺選民,最終影響大選。

“劍橋分析”公司曾經利用技術參與過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競選。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在歐洲,“劍橋分析”公司幫助曾在上世紀80年代獲得成功的復興政黨參與了2012年意大利政治競選活動;2014年幫助烏克蘭展開顏色革命,使親西方總統維克多尤先科掌權。

在肯尼亞,“劍橋分析”公司曾兩次用於幫助肯尼亞總統烏胡魯肯雅塔先後在2013年和2017年獲得選舉勝利。當然除此之外,最大應用就是其在英國脫歐的投票中讓英國脫歐及特朗普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擊敗希拉里當選。(以上資料參考鈦媒體發表的《Facebook事件背後,劍橋分析公司扮演什麼角色》一文)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紀錄片中通過調查得知,劍橋分析有過這樣一起成功的案例。

在2013年,中美洲的兩個國家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大選中,“劍橋分析”公司的數據分析就曾影響過選舉的結果。

在選舉之初,當地的兩大政黨在支持率上始終僵持,雙方都想要拉攏更多的選民。

這時,其中一方的印第安政黨在“劍橋分析”公司的幫助下,策劃制定了一套營銷方案。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在分析了當地選民的用戶特徵之後,他們發起了一項名為“Do So!”(這樣做!)的網絡活動。

這項活動的核心有些類似於早前風靡網絡的“冰桶挑戰”和“瓶蓋挑戰”一樣,吸引了很多年輕人主動參與其中。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通過這樣的操作,“劍橋分析”公司將“反抗政治和投票”的主題,進行了病毒式傳播。最終這項運動達成的結果是——黑人支持率暴跌,印第安政黨藉此順利進入國會。

對於類似的成功案例,劍橋分析公司的CEO及高管顯然很是得意。

其實,政治宣傳廣告在美國大選期間是允許的,特朗普在競選期間,他的競選團隊策劃了一個“阿拉莫計劃”,主要內容就是在臉書上每天投放100萬美元的競選廣告。

但引起爭議的是,“劍橋分析”公司利用的用戶數據,是在用戶不知情的狀況下,而無數選民所能看到的信息,也是“劍橋分析”公司特意挑選的內容。

換句話說,你看到的,只是他們想讓你看到的。

比如特朗普與希拉里選舉總統期間,因為“郵件門”等事件,“騙子希拉里”這個口號,便流傳開來。

它出現在無數新聞採訪、惡搞小視頻之中,並精準投放給對希拉里態度搖擺的選民面前,最終影響了這部分搖擺選民對希拉里的印象,導致他們最終將票投給了特朗普。

三、互聯網令我們的世界更寬廣,還是更狹窄?

隨著互聯網深度融合進入每一個人的現實生活之中,真實與虛擬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但每一個人認識這個世界的途徑,並沒有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擴大。

相反,這個途徑卻越來越狹窄。

上網多了,你就會發現,現在的新聞推送是根據你瀏覽記錄智能推送的,100個人用同一款新聞軟件,卻有可能看到100種不同的新聞頁面。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這種根據客戶習慣愛好精準推送的智能模式,投其所好的同時,卻也將客戶的視線侷限在了他的認知範圍內。

久而久之,他的眼光越來越窄、眼中的世界也越來越狹窄。一個人愛看負面新聞,那他的世界就是一個充滿暴力和血腥的世界。一個人愛看美食和旅遊,那他的世界永遠充滿了牛排紅酒和鮮花美景。

“臉書”“推特”等數字社交媒體,這些原本是用來聯通世界的工具,最終卻變成割裂世界、堵塞人與人之間瞭解渠道的工具。

發展科技的初心,到底在哪裡呢?

四、選民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

西方國家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看上去是個好東西,但卻越來越受到生命科學研究進步而產生的挑戰。

這個挑戰,就是科學家對於人類自由意志的質疑。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2015年,倫敦國王學院經過對雙胞胎的研究後得出結論,一個人投票給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工黨還是保守黨,57%是出生之前就被基因決定了。

當每一個選民,投票選舉自己滿意的政客時,他頭腦中究竟有多少自主意識?

這個自主,不是說他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而是說,你不知道他做出的選擇,究竟是自己的真實意思,還是受到外界信息或內在基因潛移默化的影響的結果。

同樣的道理,正如紀錄片中劍橋分析公司所做的事情一樣,瞭解選民、編造故事、影響選民、改變選舉結果。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這一系列的操縱過程之中,選民如同被操縱的木偶,他的自由意識,又在哪裡?

從這個推斷可以得出一個令人不安的結論,西方引以為傲的民主投票制度,有多大程度上是在反映著每一個選民的自由意志?如果不是選民自由意志的產物,那麼被選舉出來的執政黨,他的合法性又有多少?

內在基因也好,外在信息也罷,當有其他因素影響到一個人的判斷和選擇時,你無法在堅信民主投票的客觀公正和平等。

而這些問題一旦存疑,那麼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礎也就被動搖了。

《隱私大盜》: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默默地關閉了朋友圈

英國電視廣播第 4 頻道在一次臥底採訪中,劍橋分析公司的高管洋洋得意地吹噓,“打敗騙子希拉里”這個概念,是自己所創造出來的,並且在對選民的信息定點投放過程中,影響了許多原本要投票給希拉里或態度搖擺的選民。

他們最終的選票,便投給了特朗普。

於是,一家公司便通過選民的手,選出了他們想要選出的總統。

而每一個普通的選民,對此毫無所知。並以為這一切都是因自己的投票而改變。

本文參考資料

1.鈦媒體《Facebook事件背後,劍橋分析公司扮演什麼角色》

2.羅輯思維節目第497期 《你有自由意志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