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倒了被疼哭,這時,比起“同情”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小美今年上一年級了,不同於其她小姑娘一副安安靜靜的模樣,小美是一個活力十分旺盛的小丫頭,平常總喜歡嘗試一些新的東西,這不就又迷上了滑旱冰,並與自己的爸爸商定這個周天要去公園練習;周天如約而至,小美在爸爸的帶領下,幸沖沖地跑到公園去滑冰;小美學旱冰學的很快,不一會就能自己滑起來了,爸爸因此也放手讓小美自個去玩。可一會兒小美爸爸不見小美的功夫,一陣哭喊聲就傳到小美爸爸的耳朵裡,小美爸爸定睛一看,發現小美正跌坐在地上,不過還好的是,小美只是擦破了點皮。小美一見到爸爸焦急的跑來了,本來將出未出的眼淚就決堤了,一瞬間叫小美爸爸是又心疼又著急,急忙把小美抱到公園旁邊社區醫院裡去做一些處理,可也不知道是因為醫院的環境太過肅穆,或者是傷口太疼,小美爸爸的安慰好似起的作用並不大,小美是愈發哭的厲害了,就在小美爸爸焦頭爛額之際時,小美媽媽接到電話趕了過來,小美媽媽一開始也有些慌亂,可看到傷口不是很嚴重時,也就稍微放心了些,並走到小美旁邊對小美說到: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小美今年上一年級了,不同於其她小姑娘一副安安靜靜的模樣,小美是一個活力十分旺盛的小丫頭,平常總喜歡嘗試一些新的東西,這不就又迷上了滑旱冰,並與自己的爸爸商定這個周天要去公園練習;周天如約而至,小美在爸爸的帶領下,幸沖沖地跑到公園去滑冰;小美學旱冰學的很快,不一會就能自己滑起來了,爸爸因此也放手讓小美自個去玩。可一會兒小美爸爸不見小美的功夫,一陣哭喊聲就傳到小美爸爸的耳朵裡,小美爸爸定睛一看,發現小美正跌坐在地上,不過還好的是,小美只是擦破了點皮。小美一見到爸爸焦急的跑來了,本來將出未出的眼淚就決堤了,一瞬間叫小美爸爸是又心疼又著急,急忙把小美抱到公園旁邊社區醫院裡去做一些處理,可也不知道是因為醫院的環境太過肅穆,或者是傷口太疼,小美爸爸的安慰好似起的作用並不大,小美是愈發哭的厲害了,就在小美爸爸焦頭爛額之際時,小美媽媽接到電話趕了過來,小美媽媽一開始也有些慌亂,可看到傷口不是很嚴重時,也就稍微放心了些,並走到小美旁邊對小美說到:

孩子摔倒了被疼哭,這時,比起“同情”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小美,先別哭了好嗎?"

“可是,媽媽我好痛啊"

“媽媽也感覺好疼啊"

“你先跟媽媽說你為什麼摔倒了好嗎?"

“我,我當時在自己滑冰"

“然後我想看一下自己的動作做的對不對"

“我就沒注意看路,然後我就不小心踩上了一個大石塊,然後就摔地上了"

“那小美你是因為想糾正動作滑好旱冰才受傷的對嗎?"

“嗯。。。對"

“那小美你這次受傷之後還想滑旱冰嗎?"

“嗯。。。想"

“但如果你繼續滑旱冰可能還是會受傷的''

“那我下次護具穿牢一點"

“小美最勇敢啦,那小美努力不哭了好嗎?"

“好"

小美在媽媽的一通疏導下漸漸止住了哭泣,開始配合醫生治療,而這大概就給爸爸弄迷惑了,為什麼自己制止不了小美的哭鬧而媽媽可以呢?這就大概要牽扯到一個有關"同情"和"同理"的問題了。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小美今年上一年級了,不同於其她小姑娘一副安安靜靜的模樣,小美是一個活力十分旺盛的小丫頭,平常總喜歡嘗試一些新的東西,這不就又迷上了滑旱冰,並與自己的爸爸商定這個周天要去公園練習;周天如約而至,小美在爸爸的帶領下,幸沖沖地跑到公園去滑冰;小美學旱冰學的很快,不一會就能自己滑起來了,爸爸因此也放手讓小美自個去玩。可一會兒小美爸爸不見小美的功夫,一陣哭喊聲就傳到小美爸爸的耳朵裡,小美爸爸定睛一看,發現小美正跌坐在地上,不過還好的是,小美只是擦破了點皮。小美一見到爸爸焦急的跑來了,本來將出未出的眼淚就決堤了,一瞬間叫小美爸爸是又心疼又著急,急忙把小美抱到公園旁邊社區醫院裡去做一些處理,可也不知道是因為醫院的環境太過肅穆,或者是傷口太疼,小美爸爸的安慰好似起的作用並不大,小美是愈發哭的厲害了,就在小美爸爸焦頭爛額之際時,小美媽媽接到電話趕了過來,小美媽媽一開始也有些慌亂,可看到傷口不是很嚴重時,也就稍微放心了些,並走到小美旁邊對小美說到:

孩子摔倒了被疼哭,這時,比起“同情”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小美,先別哭了好嗎?"

“可是,媽媽我好痛啊"

“媽媽也感覺好疼啊"

“你先跟媽媽說你為什麼摔倒了好嗎?"

“我,我當時在自己滑冰"

“然後我想看一下自己的動作做的對不對"

“我就沒注意看路,然後我就不小心踩上了一個大石塊,然後就摔地上了"

“那小美你是因為想糾正動作滑好旱冰才受傷的對嗎?"

“嗯。。。對"

“那小美你這次受傷之後還想滑旱冰嗎?"

“嗯。。。想"

“但如果你繼續滑旱冰可能還是會受傷的''

“那我下次護具穿牢一點"

“小美最勇敢啦,那小美努力不哭了好嗎?"

“好"

小美在媽媽的一通疏導下漸漸止住了哭泣,開始配合醫生治療,而這大概就給爸爸弄迷惑了,為什麼自己制止不了小美的哭鬧而媽媽可以呢?這就大概要牽扯到一個有關"同情"和"同理"的問題了。

孩子摔倒了被疼哭,這時,比起“同情”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同情"和"同理"各指什麼

“同情":從百度百科給的標準解釋是,同情是指對他人的苦難、不幸會產生關懷、理解的情感反應。廣義的理解中,同情是一種普遍性的關懷情感反應,無關乎對象的強弱、貧富等甚至延伸至動植物等對象。而更通俗一點地講,當我們在生活中看到別人遇到一些於我們來說算的上很悽慘的事時,會不由自主的與別人產生的一種共鳴,我想也能叫作"同情"。

“同理":而什麼叫作同理呢?也許很多人都會把"同理"和"同情"混為一談。亦或者說很多人對"同理"二字的接觸事少之又少;而先從字面意思上解釋來看,"理"即為道理,"同"即為相同 同源,連起來即可理解為"從相同的道理出發,或者說從同源的道理出發",即告誡我們要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問題,亦可解釋為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小美今年上一年級了,不同於其她小姑娘一副安安靜靜的模樣,小美是一個活力十分旺盛的小丫頭,平常總喜歡嘗試一些新的東西,這不就又迷上了滑旱冰,並與自己的爸爸商定這個周天要去公園練習;周天如約而至,小美在爸爸的帶領下,幸沖沖地跑到公園去滑冰;小美學旱冰學的很快,不一會就能自己滑起來了,爸爸因此也放手讓小美自個去玩。可一會兒小美爸爸不見小美的功夫,一陣哭喊聲就傳到小美爸爸的耳朵裡,小美爸爸定睛一看,發現小美正跌坐在地上,不過還好的是,小美只是擦破了點皮。小美一見到爸爸焦急的跑來了,本來將出未出的眼淚就決堤了,一瞬間叫小美爸爸是又心疼又著急,急忙把小美抱到公園旁邊社區醫院裡去做一些處理,可也不知道是因為醫院的環境太過肅穆,或者是傷口太疼,小美爸爸的安慰好似起的作用並不大,小美是愈發哭的厲害了,就在小美爸爸焦頭爛額之際時,小美媽媽接到電話趕了過來,小美媽媽一開始也有些慌亂,可看到傷口不是很嚴重時,也就稍微放心了些,並走到小美旁邊對小美說到:

孩子摔倒了被疼哭,這時,比起“同情”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小美,先別哭了好嗎?"

“可是,媽媽我好痛啊"

“媽媽也感覺好疼啊"

“你先跟媽媽說你為什麼摔倒了好嗎?"

“我,我當時在自己滑冰"

“然後我想看一下自己的動作做的對不對"

“我就沒注意看路,然後我就不小心踩上了一個大石塊,然後就摔地上了"

“那小美你是因為想糾正動作滑好旱冰才受傷的對嗎?"

“嗯。。。對"

“那小美你這次受傷之後還想滑旱冰嗎?"

“嗯。。。想"

“但如果你繼續滑旱冰可能還是會受傷的''

“那我下次護具穿牢一點"

“小美最勇敢啦,那小美努力不哭了好嗎?"

“好"

小美在媽媽的一通疏導下漸漸止住了哭泣,開始配合醫生治療,而這大概就給爸爸弄迷惑了,為什麼自己制止不了小美的哭鬧而媽媽可以呢?這就大概要牽扯到一個有關"同情"和"同理"的問題了。

孩子摔倒了被疼哭,這時,比起“同情”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同情"和"同理"各指什麼

“同情":從百度百科給的標準解釋是,同情是指對他人的苦難、不幸會產生關懷、理解的情感反應。廣義的理解中,同情是一種普遍性的關懷情感反應,無關乎對象的強弱、貧富等甚至延伸至動植物等對象。而更通俗一點地講,當我們在生活中看到別人遇到一些於我們來說算的上很悽慘的事時,會不由自主的與別人產生的一種共鳴,我想也能叫作"同情"。

“同理":而什麼叫作同理呢?也許很多人都會把"同理"和"同情"混為一談。亦或者說很多人對"同理"二字的接觸事少之又少;而先從字面意思上解釋來看,"理"即為道理,"同"即為相同 同源,連起來即可理解為"從相同的道理出發,或者說從同源的道理出發",即告誡我們要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問題,亦可解釋為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

孩子摔倒了被疼哭,這時,比起“同情”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為什麼孩子哭的時候 "同理"比起"同情"更重要?

  • “同理"能夠使父母和孩子更好溝通

當代的醫學家在對小孩進行研究時,發現由於神經系統還未發育完全,小孩感痛的能力較之大人的更弱,並且小孩的身形較小,理論上來說小孩摔倒後疼痛感應該不強,但實際情況卻大多與這個研究的理論背道而馳,所以醫學家又從機體的研究延伸到心理的研究,通過大量的生活調查發現一種"越哄越鬧"的現象。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基於心理學家的大量實驗表明,幼齡兒童處於一種積極對外探索的階段,此時摔倒對於兒童來說往往不算太難過的事,那為什麼會哭呢,我想就是大人對小孩摔倒後的過度"同情"惹的禍。往往大人過度外放渲染的感情會使該階段的孩子感到害怕,所以就算本來不想哭的孩子也會因為懼怕而哭了。而反觀此時仍能夠冷靜下來運用"同理"心的家長,沒有過度外放的感情,使孩子至少感受到心安;同時還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此二者一比較,就不難發現為什麼小美爸爸的心疼安慰使得小美愈加哭鬧,而小美媽媽的冷靜溝通會使小美製止哭泣;二者雖一字之差,卻又有萬千不同。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小美今年上一年級了,不同於其她小姑娘一副安安靜靜的模樣,小美是一個活力十分旺盛的小丫頭,平常總喜歡嘗試一些新的東西,這不就又迷上了滑旱冰,並與自己的爸爸商定這個周天要去公園練習;周天如約而至,小美在爸爸的帶領下,幸沖沖地跑到公園去滑冰;小美學旱冰學的很快,不一會就能自己滑起來了,爸爸因此也放手讓小美自個去玩。可一會兒小美爸爸不見小美的功夫,一陣哭喊聲就傳到小美爸爸的耳朵裡,小美爸爸定睛一看,發現小美正跌坐在地上,不過還好的是,小美只是擦破了點皮。小美一見到爸爸焦急的跑來了,本來將出未出的眼淚就決堤了,一瞬間叫小美爸爸是又心疼又著急,急忙把小美抱到公園旁邊社區醫院裡去做一些處理,可也不知道是因為醫院的環境太過肅穆,或者是傷口太疼,小美爸爸的安慰好似起的作用並不大,小美是愈發哭的厲害了,就在小美爸爸焦頭爛額之際時,小美媽媽接到電話趕了過來,小美媽媽一開始也有些慌亂,可看到傷口不是很嚴重時,也就稍微放心了些,並走到小美旁邊對小美說到:

孩子摔倒了被疼哭,這時,比起“同情”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小美,先別哭了好嗎?"

“可是,媽媽我好痛啊"

“媽媽也感覺好疼啊"

“你先跟媽媽說你為什麼摔倒了好嗎?"

“我,我當時在自己滑冰"

“然後我想看一下自己的動作做的對不對"

“我就沒注意看路,然後我就不小心踩上了一個大石塊,然後就摔地上了"

“那小美你是因為想糾正動作滑好旱冰才受傷的對嗎?"

“嗯。。。對"

“那小美你這次受傷之後還想滑旱冰嗎?"

“嗯。。。想"

“但如果你繼續滑旱冰可能還是會受傷的''

“那我下次護具穿牢一點"

“小美最勇敢啦,那小美努力不哭了好嗎?"

“好"

小美在媽媽的一通疏導下漸漸止住了哭泣,開始配合醫生治療,而這大概就給爸爸弄迷惑了,為什麼自己制止不了小美的哭鬧而媽媽可以呢?這就大概要牽扯到一個有關"同情"和"同理"的問題了。

孩子摔倒了被疼哭,這時,比起“同情”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同情"和"同理"各指什麼

“同情":從百度百科給的標準解釋是,同情是指對他人的苦難、不幸會產生關懷、理解的情感反應。廣義的理解中,同情是一種普遍性的關懷情感反應,無關乎對象的強弱、貧富等甚至延伸至動植物等對象。而更通俗一點地講,當我們在生活中看到別人遇到一些於我們來說算的上很悽慘的事時,會不由自主的與別人產生的一種共鳴,我想也能叫作"同情"。

“同理":而什麼叫作同理呢?也許很多人都會把"同理"和"同情"混為一談。亦或者說很多人對"同理"二字的接觸事少之又少;而先從字面意思上解釋來看,"理"即為道理,"同"即為相同 同源,連起來即可理解為"從相同的道理出發,或者說從同源的道理出發",即告誡我們要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問題,亦可解釋為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

孩子摔倒了被疼哭,這時,比起“同情”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為什麼孩子哭的時候 "同理"比起"同情"更重要?

  • “同理"能夠使父母和孩子更好溝通

當代的醫學家在對小孩進行研究時,發現由於神經系統還未發育完全,小孩感痛的能力較之大人的更弱,並且小孩的身形較小,理論上來說小孩摔倒後疼痛感應該不強,但實際情況卻大多與這個研究的理論背道而馳,所以醫學家又從機體的研究延伸到心理的研究,通過大量的生活調查發現一種"越哄越鬧"的現象。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基於心理學家的大量實驗表明,幼齡兒童處於一種積極對外探索的階段,此時摔倒對於兒童來說往往不算太難過的事,那為什麼會哭呢,我想就是大人對小孩摔倒後的過度"同情"惹的禍。往往大人過度外放渲染的感情會使該階段的孩子感到害怕,所以就算本來不想哭的孩子也會因為懼怕而哭了。而反觀此時仍能夠冷靜下來運用"同理"心的家長,沒有過度外放的感情,使孩子至少感受到心安;同時還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此二者一比較,就不難發現為什麼小美爸爸的心疼安慰使得小美愈加哭鬧,而小美媽媽的冷靜溝通會使小美製止哭泣;二者雖一字之差,卻又有萬千不同。

孩子摔倒了被疼哭,這時,比起“同情”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 家長善用“同理"能使孩子更加精於人際交往

現實生活中常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即是同理,可是能夠做到如此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人能夠有多少呢?舉個例子,我們學生生涯時,總會見到幾幕學生被老師罰站,或者學生當眾被老師呵斥的場景,想想我們當時是怎麼做的呢,是跟著其他人一起去偷偷嘲笑那些個被罰站的人,同情那個人,還是直接無視了被罰站的人的存在,又有多少人會去體會這個被罰站的人的心情呢?現代大多數人都疲於去體會別人的心情,大多人也都只願意打理好自己的內心,而正因如此,如果我們能影響孩子掌握好了這種"同理"的能力,那孩子就能夠積極體會他人的內心,易於他人達成共情,那麼在人際交往上往往就事半功倍了

  • 孩子哭時家長善用“同理"會使孩子更加感覺更溫暖和被尊重

沿用上面的例子,如果你的孩子是那個被罰站的人,你會希望周圍的人怎麼做呢?或者說,當你孤立無援或者疼痛難忍的時候,你是否希望能有個人站在你的角度來幫助你或者理解你呢?大人尚且如此貪戀這抹溫暖,小孩子何嘗不是呢?當然,也有人說那為何不可是"同情"呢?我想,這就牽扯到一個是自尊心的問題了,就比如你是那個被罰站的人,你希望別人是用同情的眼光來看你嗎?大概大多數人都不希望被同情吧,因為同情這個詞好像都是用在弱者身上,小孩子當然也有此想法;而“同理"則是站在相互理解的角度上,並非單方面的情感迸發,是相互理解。所以家長用“同理"既能讓小孩感受到溫暖,又能讓小孩感受到尊重。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小美今年上一年級了,不同於其她小姑娘一副安安靜靜的模樣,小美是一個活力十分旺盛的小丫頭,平常總喜歡嘗試一些新的東西,這不就又迷上了滑旱冰,並與自己的爸爸商定這個周天要去公園練習;周天如約而至,小美在爸爸的帶領下,幸沖沖地跑到公園去滑冰;小美學旱冰學的很快,不一會就能自己滑起來了,爸爸因此也放手讓小美自個去玩。可一會兒小美爸爸不見小美的功夫,一陣哭喊聲就傳到小美爸爸的耳朵裡,小美爸爸定睛一看,發現小美正跌坐在地上,不過還好的是,小美只是擦破了點皮。小美一見到爸爸焦急的跑來了,本來將出未出的眼淚就決堤了,一瞬間叫小美爸爸是又心疼又著急,急忙把小美抱到公園旁邊社區醫院裡去做一些處理,可也不知道是因為醫院的環境太過肅穆,或者是傷口太疼,小美爸爸的安慰好似起的作用並不大,小美是愈發哭的厲害了,就在小美爸爸焦頭爛額之際時,小美媽媽接到電話趕了過來,小美媽媽一開始也有些慌亂,可看到傷口不是很嚴重時,也就稍微放心了些,並走到小美旁邊對小美說到:

孩子摔倒了被疼哭,這時,比起“同情”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小美,先別哭了好嗎?"

“可是,媽媽我好痛啊"

“媽媽也感覺好疼啊"

“你先跟媽媽說你為什麼摔倒了好嗎?"

“我,我當時在自己滑冰"

“然後我想看一下自己的動作做的對不對"

“我就沒注意看路,然後我就不小心踩上了一個大石塊,然後就摔地上了"

“那小美你是因為想糾正動作滑好旱冰才受傷的對嗎?"

“嗯。。。對"

“那小美你這次受傷之後還想滑旱冰嗎?"

“嗯。。。想"

“但如果你繼續滑旱冰可能還是會受傷的''

“那我下次護具穿牢一點"

“小美最勇敢啦,那小美努力不哭了好嗎?"

“好"

小美在媽媽的一通疏導下漸漸止住了哭泣,開始配合醫生治療,而這大概就給爸爸弄迷惑了,為什麼自己制止不了小美的哭鬧而媽媽可以呢?這就大概要牽扯到一個有關"同情"和"同理"的問題了。

孩子摔倒了被疼哭,這時,比起“同情”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同情"和"同理"各指什麼

“同情":從百度百科給的標準解釋是,同情是指對他人的苦難、不幸會產生關懷、理解的情感反應。廣義的理解中,同情是一種普遍性的關懷情感反應,無關乎對象的強弱、貧富等甚至延伸至動植物等對象。而更通俗一點地講,當我們在生活中看到別人遇到一些於我們來說算的上很悽慘的事時,會不由自主的與別人產生的一種共鳴,我想也能叫作"同情"。

“同理":而什麼叫作同理呢?也許很多人都會把"同理"和"同情"混為一談。亦或者說很多人對"同理"二字的接觸事少之又少;而先從字面意思上解釋來看,"理"即為道理,"同"即為相同 同源,連起來即可理解為"從相同的道理出發,或者說從同源的道理出發",即告誡我們要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問題,亦可解釋為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

孩子摔倒了被疼哭,這時,比起“同情”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為什麼孩子哭的時候 "同理"比起"同情"更重要?

  • “同理"能夠使父母和孩子更好溝通

當代的醫學家在對小孩進行研究時,發現由於神經系統還未發育完全,小孩感痛的能力較之大人的更弱,並且小孩的身形較小,理論上來說小孩摔倒後疼痛感應該不強,但實際情況卻大多與這個研究的理論背道而馳,所以醫學家又從機體的研究延伸到心理的研究,通過大量的生活調查發現一種"越哄越鬧"的現象。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基於心理學家的大量實驗表明,幼齡兒童處於一種積極對外探索的階段,此時摔倒對於兒童來說往往不算太難過的事,那為什麼會哭呢,我想就是大人對小孩摔倒後的過度"同情"惹的禍。往往大人過度外放渲染的感情會使該階段的孩子感到害怕,所以就算本來不想哭的孩子也會因為懼怕而哭了。而反觀此時仍能夠冷靜下來運用"同理"心的家長,沒有過度外放的感情,使孩子至少感受到心安;同時還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此二者一比較,就不難發現為什麼小美爸爸的心疼安慰使得小美愈加哭鬧,而小美媽媽的冷靜溝通會使小美製止哭泣;二者雖一字之差,卻又有萬千不同。

孩子摔倒了被疼哭,這時,比起“同情”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 家長善用“同理"能使孩子更加精於人際交往

現實生活中常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即是同理,可是能夠做到如此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人能夠有多少呢?舉個例子,我們學生生涯時,總會見到幾幕學生被老師罰站,或者學生當眾被老師呵斥的場景,想想我們當時是怎麼做的呢,是跟著其他人一起去偷偷嘲笑那些個被罰站的人,同情那個人,還是直接無視了被罰站的人的存在,又有多少人會去體會這個被罰站的人的心情呢?現代大多數人都疲於去體會別人的心情,大多人也都只願意打理好自己的內心,而正因如此,如果我們能影響孩子掌握好了這種"同理"的能力,那孩子就能夠積極體會他人的內心,易於他人達成共情,那麼在人際交往上往往就事半功倍了

  • 孩子哭時家長善用“同理"會使孩子更加感覺更溫暖和被尊重

沿用上面的例子,如果你的孩子是那個被罰站的人,你會希望周圍的人怎麼做呢?或者說,當你孤立無援或者疼痛難忍的時候,你是否希望能有個人站在你的角度來幫助你或者理解你呢?大人尚且如此貪戀這抹溫暖,小孩子何嘗不是呢?當然,也有人說那為何不可是"同情"呢?我想,這就牽扯到一個是自尊心的問題了,就比如你是那個被罰站的人,你希望別人是用同情的眼光來看你嗎?大概大多數人都不希望被同情吧,因為同情這個詞好像都是用在弱者身上,小孩子當然也有此想法;而“同理"則是站在相互理解的角度上,並非單方面的情感迸發,是相互理解。所以家長用“同理"既能讓小孩感受到溫暖,又能讓小孩感受到尊重。

孩子摔倒了被疼哭,這時,比起“同情”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如何在孩子摔倒哭的時候做到"同理"而不是"同情"

  • 父母應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古語有道"身教重於言教",往往因為孩子對父母的依賴,而使得孩子的表現在很大程度上都受父母的影響。拿開頭小美一家的經歷舉例來說,爸爸算是小美驚慌失措時最堅實的依靠,而爸爸此時的情緒就決定了小美的部分情緒。可能小美本身的疼痛已經到了不用哭泣緩釋的地步了,但小美爸爸的焦慮和焦急卻影響到了小美,使得小美內心更感害怕,所以使得小美哭泣的更加厲害。現實生活中這種"越關心越慌亂"的場景好像每家每戶都有,當小孩受傷時,父母長輩迸發出來的濃烈的感情恨不得自己代小孩受這個苦,但這種激烈的感情於小孩而言卻可能是個錯誤的信號,叫小孩更加感到害怕。父母的情緒對於小孩來說是個信號,唯有父母現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給小孩做好榜樣,也能更加有條不紊的處理接下來的事。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小美今年上一年級了,不同於其她小姑娘一副安安靜靜的模樣,小美是一個活力十分旺盛的小丫頭,平常總喜歡嘗試一些新的東西,這不就又迷上了滑旱冰,並與自己的爸爸商定這個周天要去公園練習;周天如約而至,小美在爸爸的帶領下,幸沖沖地跑到公園去滑冰;小美學旱冰學的很快,不一會就能自己滑起來了,爸爸因此也放手讓小美自個去玩。可一會兒小美爸爸不見小美的功夫,一陣哭喊聲就傳到小美爸爸的耳朵裡,小美爸爸定睛一看,發現小美正跌坐在地上,不過還好的是,小美只是擦破了點皮。小美一見到爸爸焦急的跑來了,本來將出未出的眼淚就決堤了,一瞬間叫小美爸爸是又心疼又著急,急忙把小美抱到公園旁邊社區醫院裡去做一些處理,可也不知道是因為醫院的環境太過肅穆,或者是傷口太疼,小美爸爸的安慰好似起的作用並不大,小美是愈發哭的厲害了,就在小美爸爸焦頭爛額之際時,小美媽媽接到電話趕了過來,小美媽媽一開始也有些慌亂,可看到傷口不是很嚴重時,也就稍微放心了些,並走到小美旁邊對小美說到:

孩子摔倒了被疼哭,這時,比起“同情”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小美,先別哭了好嗎?"

“可是,媽媽我好痛啊"

“媽媽也感覺好疼啊"

“你先跟媽媽說你為什麼摔倒了好嗎?"

“我,我當時在自己滑冰"

“然後我想看一下自己的動作做的對不對"

“我就沒注意看路,然後我就不小心踩上了一個大石塊,然後就摔地上了"

“那小美你是因為想糾正動作滑好旱冰才受傷的對嗎?"

“嗯。。。對"

“那小美你這次受傷之後還想滑旱冰嗎?"

“嗯。。。想"

“但如果你繼續滑旱冰可能還是會受傷的''

“那我下次護具穿牢一點"

“小美最勇敢啦,那小美努力不哭了好嗎?"

“好"

小美在媽媽的一通疏導下漸漸止住了哭泣,開始配合醫生治療,而這大概就給爸爸弄迷惑了,為什麼自己制止不了小美的哭鬧而媽媽可以呢?這就大概要牽扯到一個有關"同情"和"同理"的問題了。

孩子摔倒了被疼哭,這時,比起“同情”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同情"和"同理"各指什麼

“同情":從百度百科給的標準解釋是,同情是指對他人的苦難、不幸會產生關懷、理解的情感反應。廣義的理解中,同情是一種普遍性的關懷情感反應,無關乎對象的強弱、貧富等甚至延伸至動植物等對象。而更通俗一點地講,當我們在生活中看到別人遇到一些於我們來說算的上很悽慘的事時,會不由自主的與別人產生的一種共鳴,我想也能叫作"同情"。

“同理":而什麼叫作同理呢?也許很多人都會把"同理"和"同情"混為一談。亦或者說很多人對"同理"二字的接觸事少之又少;而先從字面意思上解釋來看,"理"即為道理,"同"即為相同 同源,連起來即可理解為"從相同的道理出發,或者說從同源的道理出發",即告誡我們要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問題,亦可解釋為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

孩子摔倒了被疼哭,這時,比起“同情”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為什麼孩子哭的時候 "同理"比起"同情"更重要?

  • “同理"能夠使父母和孩子更好溝通

當代的醫學家在對小孩進行研究時,發現由於神經系統還未發育完全,小孩感痛的能力較之大人的更弱,並且小孩的身形較小,理論上來說小孩摔倒後疼痛感應該不強,但實際情況卻大多與這個研究的理論背道而馳,所以醫學家又從機體的研究延伸到心理的研究,通過大量的生活調查發現一種"越哄越鬧"的現象。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基於心理學家的大量實驗表明,幼齡兒童處於一種積極對外探索的階段,此時摔倒對於兒童來說往往不算太難過的事,那為什麼會哭呢,我想就是大人對小孩摔倒後的過度"同情"惹的禍。往往大人過度外放渲染的感情會使該階段的孩子感到害怕,所以就算本來不想哭的孩子也會因為懼怕而哭了。而反觀此時仍能夠冷靜下來運用"同理"心的家長,沒有過度外放的感情,使孩子至少感受到心安;同時還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此二者一比較,就不難發現為什麼小美爸爸的心疼安慰使得小美愈加哭鬧,而小美媽媽的冷靜溝通會使小美製止哭泣;二者雖一字之差,卻又有萬千不同。

孩子摔倒了被疼哭,這時,比起“同情”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 家長善用“同理"能使孩子更加精於人際交往

現實生活中常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即是同理,可是能夠做到如此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人能夠有多少呢?舉個例子,我們學生生涯時,總會見到幾幕學生被老師罰站,或者學生當眾被老師呵斥的場景,想想我們當時是怎麼做的呢,是跟著其他人一起去偷偷嘲笑那些個被罰站的人,同情那個人,還是直接無視了被罰站的人的存在,又有多少人會去體會這個被罰站的人的心情呢?現代大多數人都疲於去體會別人的心情,大多人也都只願意打理好自己的內心,而正因如此,如果我們能影響孩子掌握好了這種"同理"的能力,那孩子就能夠積極體會他人的內心,易於他人達成共情,那麼在人際交往上往往就事半功倍了

  • 孩子哭時家長善用“同理"會使孩子更加感覺更溫暖和被尊重

沿用上面的例子,如果你的孩子是那個被罰站的人,你會希望周圍的人怎麼做呢?或者說,當你孤立無援或者疼痛難忍的時候,你是否希望能有個人站在你的角度來幫助你或者理解你呢?大人尚且如此貪戀這抹溫暖,小孩子何嘗不是呢?當然,也有人說那為何不可是"同情"呢?我想,這就牽扯到一個是自尊心的問題了,就比如你是那個被罰站的人,你希望別人是用同情的眼光來看你嗎?大概大多數人都不希望被同情吧,因為同情這個詞好像都是用在弱者身上,小孩子當然也有此想法;而“同理"則是站在相互理解的角度上,並非單方面的情感迸發,是相互理解。所以家長用“同理"既能讓小孩感受到溫暖,又能讓小孩感受到尊重。

孩子摔倒了被疼哭,這時,比起“同情”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如何在孩子摔倒哭的時候做到"同理"而不是"同情"

  • 父母應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古語有道"身教重於言教",往往因為孩子對父母的依賴,而使得孩子的表現在很大程度上都受父母的影響。拿開頭小美一家的經歷舉例來說,爸爸算是小美驚慌失措時最堅實的依靠,而爸爸此時的情緒就決定了小美的部分情緒。可能小美本身的疼痛已經到了不用哭泣緩釋的地步了,但小美爸爸的焦慮和焦急卻影響到了小美,使得小美內心更感害怕,所以使得小美哭泣的更加厲害。現實生活中這種"越關心越慌亂"的場景好像每家每戶都有,當小孩受傷時,父母長輩迸發出來的濃烈的感情恨不得自己代小孩受這個苦,但這種激烈的感情於小孩而言卻可能是個錯誤的信號,叫小孩更加感到害怕。父母的情緒對於小孩來說是個信號,唯有父母現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給小孩做好榜樣,也能更加有條不紊的處理接下來的事。

孩子摔倒了被疼哭,這時,比起“同情”孩子更需要的是“同理”

  • 安慰並告誡孩子冷靜並傾聽孩子的訴說並加以引導

人受傷之後都會處於一個應激狀態,這時候可能就不會太冷靜,特別是對於小孩子來說,傷痛更是恐懼,更別說還要面對醫院裡的各種恐怖的針頭器械,所以大聲哭喊在所難免,他們現在就像一隻受了驚的小貓,使他們冷靜更是難上加難,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告誡孩子要冷靜,至少要到他們能聽的進話的地步。

當孩子冷靜下來一點點開始向你訴說的時候,努力積極做到認真聽孩子說的每一個字,真實的情感往往就藏在字裡行間中。而有人常說:“同理"和“同情"的轉變往往就在一個態度之上,我們若想小孩感受到同理而不是同情時,這個溝通的態度就關鍵至極了,往往“同理"應該是讓小孩感受到被尊重的。既然要對小孩做到“同理",那就必須要努力忘掉自己的立場,積極地從他們的立場去理解他們哭的原因,並以此為切入口,引導他們自己積極思考“自己到底該不該哭''的問題。

我是鯨魚媽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