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哭家長就制止?鐘擺效應:讓小孩有“喜”有“悲”很重要'

不完美媽媽 玩具 文章 奶嘴媽媽育嬰師 2019-09-01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坐在公園裡的石凳上,旁邊有一對母子正在說話,說著說著,那個小男孩便哭了起來。那個媽媽一看到小男孩哭了,便有些著急。

她說:"你幹嘛哭啊,這有什麼好哭的。"媽媽說出這句話後,孩子還在哭。於是,媽媽又說:"好了,你別哭了啊!"

結果,孩子聽到媽媽的這句話,便哭得更加大聲了。

最後,那位媽媽實在是沒有辦法,就假裝生氣地說:"我告訴你啊,你不準哭了啊!你要是再哭,今天晚上回家,你就別想看你最喜歡看的動畫片了!"

聽到媽媽的恐嚇,那個小男孩總算是停止了哭鬧。但是,我看著那個小男孩想哭又不敢哭的模樣,就有些心疼。

當孩子哭泣時,很多父母就立即制止孩子的哭泣,多數父母認為孩子的哭泣是一種帶有負面意義的表現。

但是,孩子一哭父母便制止,這種行為是正確的嗎?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坐在公園裡的石凳上,旁邊有一對母子正在說話,說著說著,那個小男孩便哭了起來。那個媽媽一看到小男孩哭了,便有些著急。

她說:"你幹嘛哭啊,這有什麼好哭的。"媽媽說出這句話後,孩子還在哭。於是,媽媽又說:"好了,你別哭了啊!"

結果,孩子聽到媽媽的這句話,便哭得更加大聲了。

最後,那位媽媽實在是沒有辦法,就假裝生氣地說:"我告訴你啊,你不準哭了啊!你要是再哭,今天晚上回家,你就別想看你最喜歡看的動畫片了!"

聽到媽媽的恐嚇,那個小男孩總算是停止了哭鬧。但是,我看著那個小男孩想哭又不敢哭的模樣,就有些心疼。

當孩子哭泣時,很多父母就立即制止孩子的哭泣,多數父母認為孩子的哭泣是一種帶有負面意義的表現。

但是,孩子一哭父母便制止,這種行為是正確的嗎?

孩子一哭家長就制止?鐘擺效應:讓小孩有“喜”有“悲”很重要

孩子哭泣時,父母有常見的三種反應

面對孩子的哭泣,父母對孩子的感受不同,對孩子的態度不同,做出的行為也自然是不同的。

那麼,在孩子哭泣時,父母有哪些常見的反應呢?

  • 心疼安慰

這種類型的父母是慈父慈母型,一看到孩子哭泣,父母就會感覺到心疼,難受。在這種情緒的引導下,父母多會採取安慰孩子的行為。

父母認為自己是導致孩子哭泣的主要原因,因為自己用太過嚴肅的語氣對著孩子說話,孩子受不了,才會哭出來的。

所以,父母在安慰孩子的時候,往往會說:"對不起啊寶貝,都怪爸爸媽媽態度太不好了,你別哭了啊......"父母習慣性地將錯誤攬到自己身上。

  • 煩躁恐嚇

這種類型的父母比較沒有耐心,性格可能比較急躁。所以,一看到孩子哭泣,父母會覺得煩躁,如果父母有這種表現,這就說明父母的內心可能還不是太成熟,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於是,就會出現上文媽媽說的話:"我告訴你啊,你別哭了啊,你要是再哭的話,我就......"父母會掌握孩子的缺點,然後利用這些缺點來恐嚇孩子。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坐在公園裡的石凳上,旁邊有一對母子正在說話,說著說著,那個小男孩便哭了起來。那個媽媽一看到小男孩哭了,便有些著急。

她說:"你幹嘛哭啊,這有什麼好哭的。"媽媽說出這句話後,孩子還在哭。於是,媽媽又說:"好了,你別哭了啊!"

結果,孩子聽到媽媽的這句話,便哭得更加大聲了。

最後,那位媽媽實在是沒有辦法,就假裝生氣地說:"我告訴你啊,你不準哭了啊!你要是再哭,今天晚上回家,你就別想看你最喜歡看的動畫片了!"

聽到媽媽的恐嚇,那個小男孩總算是停止了哭鬧。但是,我看著那個小男孩想哭又不敢哭的模樣,就有些心疼。

當孩子哭泣時,很多父母就立即制止孩子的哭泣,多數父母認為孩子的哭泣是一種帶有負面意義的表現。

但是,孩子一哭父母便制止,這種行為是正確的嗎?

孩子一哭家長就制止?鐘擺效應:讓小孩有“喜”有“悲”很重要

孩子哭泣時,父母有常見的三種反應

面對孩子的哭泣,父母對孩子的感受不同,對孩子的態度不同,做出的行為也自然是不同的。

那麼,在孩子哭泣時,父母有哪些常見的反應呢?

  • 心疼安慰

這種類型的父母是慈父慈母型,一看到孩子哭泣,父母就會感覺到心疼,難受。在這種情緒的引導下,父母多會採取安慰孩子的行為。

父母認為自己是導致孩子哭泣的主要原因,因為自己用太過嚴肅的語氣對著孩子說話,孩子受不了,才會哭出來的。

所以,父母在安慰孩子的時候,往往會說:"對不起啊寶貝,都怪爸爸媽媽態度太不好了,你別哭了啊......"父母習慣性地將錯誤攬到自己身上。

  • 煩躁恐嚇

這種類型的父母比較沒有耐心,性格可能比較急躁。所以,一看到孩子哭泣,父母會覺得煩躁,如果父母有這種表現,這就說明父母的內心可能還不是太成熟,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於是,就會出現上文媽媽說的話:"我告訴你啊,你別哭了啊,你要是再哭的話,我就......"父母會掌握孩子的缺點,然後利用這些缺點來恐嚇孩子。

孩子一哭家長就制止?鐘擺效應:讓小孩有“喜”有“悲”很重要

  • 無措,注意力轉移

還有一種情況是,父母會感覺到無措。出現這種現狀的原因是,父母沒有想到孩子會哭,或者沒有想到孩子竟然這麼脆弱。當父母感覺到無措的時候,就意味著父母不知道應該如何去面對孩子的情緒。

這時,父母往往會採取注意力轉移法,利用一些能夠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東西,把孩子從悲傷的氛圍中轉移出來。

比如說:"哇,你看那邊有一個很好玩的玩具哦!"有些父母可以順利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然而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轉移注意力失敗,而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

"鐘擺效應":孩子的"喜"和"悲"同樣重要

"鐘擺效應"是指,當一個人在某一種情緒上減少了反映的強度,在所以其他的情緒上也會有同樣的減少。那些所謂的負面情緒強度減少了,正面情緒也會同樣的減少,就像"鐘擺"一樣,擺動起來左右兩邊幅度總是一樣。

也就是說,孩子壓抑自己的悲傷情緒,慢慢地,孩子就會壓抑自己的正面情緒。孩子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當孩子在看一部悲傷的電影時,孩子不會感覺到悲傷。當自己取得一些成就時,孩子也不會流露出興趣、喜悅等正面的情緒。

長此以往,孩子就如同一個機器人,沒有任何情緒的波動,只能以一種麻木的狀態活著。

很多人認為,負面情緒是對身體不利的。事實上,情緒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在傳統意義上,我們會認為,一些負面情緒,例如悲傷、壓力、焦慮、痛苦是負面的。

確實,當人處於一種負面的情緒中,人會感覺到難受。但是,負面情緒也是我們自身情緒的一部分。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坐在公園裡的石凳上,旁邊有一對母子正在說話,說著說著,那個小男孩便哭了起來。那個媽媽一看到小男孩哭了,便有些著急。

她說:"你幹嘛哭啊,這有什麼好哭的。"媽媽說出這句話後,孩子還在哭。於是,媽媽又說:"好了,你別哭了啊!"

結果,孩子聽到媽媽的這句話,便哭得更加大聲了。

最後,那位媽媽實在是沒有辦法,就假裝生氣地說:"我告訴你啊,你不準哭了啊!你要是再哭,今天晚上回家,你就別想看你最喜歡看的動畫片了!"

聽到媽媽的恐嚇,那個小男孩總算是停止了哭鬧。但是,我看著那個小男孩想哭又不敢哭的模樣,就有些心疼。

當孩子哭泣時,很多父母就立即制止孩子的哭泣,多數父母認為孩子的哭泣是一種帶有負面意義的表現。

但是,孩子一哭父母便制止,這種行為是正確的嗎?

孩子一哭家長就制止?鐘擺效應:讓小孩有“喜”有“悲”很重要

孩子哭泣時,父母有常見的三種反應

面對孩子的哭泣,父母對孩子的感受不同,對孩子的態度不同,做出的行為也自然是不同的。

那麼,在孩子哭泣時,父母有哪些常見的反應呢?

  • 心疼安慰

這種類型的父母是慈父慈母型,一看到孩子哭泣,父母就會感覺到心疼,難受。在這種情緒的引導下,父母多會採取安慰孩子的行為。

父母認為自己是導致孩子哭泣的主要原因,因為自己用太過嚴肅的語氣對著孩子說話,孩子受不了,才會哭出來的。

所以,父母在安慰孩子的時候,往往會說:"對不起啊寶貝,都怪爸爸媽媽態度太不好了,你別哭了啊......"父母習慣性地將錯誤攬到自己身上。

  • 煩躁恐嚇

這種類型的父母比較沒有耐心,性格可能比較急躁。所以,一看到孩子哭泣,父母會覺得煩躁,如果父母有這種表現,這就說明父母的內心可能還不是太成熟,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於是,就會出現上文媽媽說的話:"我告訴你啊,你別哭了啊,你要是再哭的話,我就......"父母會掌握孩子的缺點,然後利用這些缺點來恐嚇孩子。

孩子一哭家長就制止?鐘擺效應:讓小孩有“喜”有“悲”很重要

  • 無措,注意力轉移

還有一種情況是,父母會感覺到無措。出現這種現狀的原因是,父母沒有想到孩子會哭,或者沒有想到孩子竟然這麼脆弱。當父母感覺到無措的時候,就意味著父母不知道應該如何去面對孩子的情緒。

這時,父母往往會採取注意力轉移法,利用一些能夠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東西,把孩子從悲傷的氛圍中轉移出來。

比如說:"哇,你看那邊有一個很好玩的玩具哦!"有些父母可以順利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然而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轉移注意力失敗,而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

"鐘擺效應":孩子的"喜"和"悲"同樣重要

"鐘擺效應"是指,當一個人在某一種情緒上減少了反映的強度,在所以其他的情緒上也會有同樣的減少。那些所謂的負面情緒強度減少了,正面情緒也會同樣的減少,就像"鐘擺"一樣,擺動起來左右兩邊幅度總是一樣。

也就是說,孩子壓抑自己的悲傷情緒,慢慢地,孩子就會壓抑自己的正面情緒。孩子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當孩子在看一部悲傷的電影時,孩子不會感覺到悲傷。當自己取得一些成就時,孩子也不會流露出興趣、喜悅等正面的情緒。

長此以往,孩子就如同一個機器人,沒有任何情緒的波動,只能以一種麻木的狀態活著。

很多人認為,負面情緒是對身體不利的。事實上,情緒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在傳統意義上,我們會認為,一些負面情緒,例如悲傷、壓力、焦慮、痛苦是負面的。

確實,當人處於一種負面的情緒中,人會感覺到難受。但是,負面情緒也是我們自身情緒的一部分。

孩子一哭家長就制止?鐘擺效應:讓小孩有“喜”有“悲”很重要

不受"鐘擺效應"影響的人,在面對自身的情緒時,會有以下兩種反應:

  • 正面情緒:盡情享受

面對正面的情緒,例如開心、興奮、驚喜之類的,孩子應該盡情地去享受這部分情緒。這部分情緒可以給人帶來正面的影響,可以為孩子提供動力,激勵孩子持續往前行走。

而且,正面的情緒可以提高孩子的幸福感。幸福感越高的孩子,越容易滿足,活得越輕鬆。

  • 負面情緒:理性處理

面對負面情緒時,孩子應該做到理性處理。但是,理性處理並不代表將情緒全部憋在心理。正確地將情緒全部發洩出來,這也是理性對待情緒的一種方式。

雖然父母們常常聽到那些優秀的人從來都沒有情緒,這個說法其實是錯誤的。只有機器才沒有情緒,那些優秀的人不會在外人面前流露出自己的情緒,不會在重要的場合流露出自己的情緒。

事實上,那些看不出情緒的人早已在外人面前卸掉了自己的情緒,但是他們會在私底下發洩自己的情緒,然後再以一個良好的態度面對別人。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坐在公園裡的石凳上,旁邊有一對母子正在說話,說著說著,那個小男孩便哭了起來。那個媽媽一看到小男孩哭了,便有些著急。

她說:"你幹嘛哭啊,這有什麼好哭的。"媽媽說出這句話後,孩子還在哭。於是,媽媽又說:"好了,你別哭了啊!"

結果,孩子聽到媽媽的這句話,便哭得更加大聲了。

最後,那位媽媽實在是沒有辦法,就假裝生氣地說:"我告訴你啊,你不準哭了啊!你要是再哭,今天晚上回家,你就別想看你最喜歡看的動畫片了!"

聽到媽媽的恐嚇,那個小男孩總算是停止了哭鬧。但是,我看著那個小男孩想哭又不敢哭的模樣,就有些心疼。

當孩子哭泣時,很多父母就立即制止孩子的哭泣,多數父母認為孩子的哭泣是一種帶有負面意義的表現。

但是,孩子一哭父母便制止,這種行為是正確的嗎?

孩子一哭家長就制止?鐘擺效應:讓小孩有“喜”有“悲”很重要

孩子哭泣時,父母有常見的三種反應

面對孩子的哭泣,父母對孩子的感受不同,對孩子的態度不同,做出的行為也自然是不同的。

那麼,在孩子哭泣時,父母有哪些常見的反應呢?

  • 心疼安慰

這種類型的父母是慈父慈母型,一看到孩子哭泣,父母就會感覺到心疼,難受。在這種情緒的引導下,父母多會採取安慰孩子的行為。

父母認為自己是導致孩子哭泣的主要原因,因為自己用太過嚴肅的語氣對著孩子說話,孩子受不了,才會哭出來的。

所以,父母在安慰孩子的時候,往往會說:"對不起啊寶貝,都怪爸爸媽媽態度太不好了,你別哭了啊......"父母習慣性地將錯誤攬到自己身上。

  • 煩躁恐嚇

這種類型的父母比較沒有耐心,性格可能比較急躁。所以,一看到孩子哭泣,父母會覺得煩躁,如果父母有這種表現,這就說明父母的內心可能還不是太成熟,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於是,就會出現上文媽媽說的話:"我告訴你啊,你別哭了啊,你要是再哭的話,我就......"父母會掌握孩子的缺點,然後利用這些缺點來恐嚇孩子。

孩子一哭家長就制止?鐘擺效應:讓小孩有“喜”有“悲”很重要

  • 無措,注意力轉移

還有一種情況是,父母會感覺到無措。出現這種現狀的原因是,父母沒有想到孩子會哭,或者沒有想到孩子竟然這麼脆弱。當父母感覺到無措的時候,就意味著父母不知道應該如何去面對孩子的情緒。

這時,父母往往會採取注意力轉移法,利用一些能夠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東西,把孩子從悲傷的氛圍中轉移出來。

比如說:"哇,你看那邊有一個很好玩的玩具哦!"有些父母可以順利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然而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轉移注意力失敗,而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

"鐘擺效應":孩子的"喜"和"悲"同樣重要

"鐘擺效應"是指,當一個人在某一種情緒上減少了反映的強度,在所以其他的情緒上也會有同樣的減少。那些所謂的負面情緒強度減少了,正面情緒也會同樣的減少,就像"鐘擺"一樣,擺動起來左右兩邊幅度總是一樣。

也就是說,孩子壓抑自己的悲傷情緒,慢慢地,孩子就會壓抑自己的正面情緒。孩子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當孩子在看一部悲傷的電影時,孩子不會感覺到悲傷。當自己取得一些成就時,孩子也不會流露出興趣、喜悅等正面的情緒。

長此以往,孩子就如同一個機器人,沒有任何情緒的波動,只能以一種麻木的狀態活著。

很多人認為,負面情緒是對身體不利的。事實上,情緒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在傳統意義上,我們會認為,一些負面情緒,例如悲傷、壓力、焦慮、痛苦是負面的。

確實,當人處於一種負面的情緒中,人會感覺到難受。但是,負面情緒也是我們自身情緒的一部分。

孩子一哭家長就制止?鐘擺效應:讓小孩有“喜”有“悲”很重要

不受"鐘擺效應"影響的人,在面對自身的情緒時,會有以下兩種反應:

  • 正面情緒:盡情享受

面對正面的情緒,例如開心、興奮、驚喜之類的,孩子應該盡情地去享受這部分情緒。這部分情緒可以給人帶來正面的影響,可以為孩子提供動力,激勵孩子持續往前行走。

而且,正面的情緒可以提高孩子的幸福感。幸福感越高的孩子,越容易滿足,活得越輕鬆。

  • 負面情緒:理性處理

面對負面情緒時,孩子應該做到理性處理。但是,理性處理並不代表將情緒全部憋在心理。正確地將情緒全部發洩出來,這也是理性對待情緒的一種方式。

雖然父母們常常聽到那些優秀的人從來都沒有情緒,這個說法其實是錯誤的。只有機器才沒有情緒,那些優秀的人不會在外人面前流露出自己的情緒,不會在重要的場合流露出自己的情緒。

事實上,那些看不出情緒的人早已在外人面前卸掉了自己的情緒,但是他們會在私底下發洩自己的情緒,然後再以一個良好的態度面對別人。

孩子一哭家長就制止?鐘擺效應:讓小孩有“喜”有“悲”很重要

父母應該利用"鐘擺效應",教會孩子理性對待情緒

父母只允許孩子笑,不允許孩子哭,孩子就會慢慢地變成一個沒有情感和情緒的機器。其實,父母害怕的是負面情緒本身,而不是孩子流露出負面情緒的樣子。

最重要的還是,教會孩子理性地看待情緒,積極地面對情緒。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利用"鐘擺效應",教會孩子理性對待情緒呢?

  • 深度理解情緒,直面情緒

首先,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到底什麼是情緒。孩子只有正確認識了情緒,才知道什麼是快樂,什麼是悲傷,才能享受快樂,才不會去逃避悲傷。

從某種意義上,孩子憋著情緒就是一種逃避的表現。孩子應該直面情緒,不應該逃避情緒。

關於情緒,父母給孩子輸入的一個觀點便是,若是高興,那你就要表現出來,盡情享受這份喜悅;若是難過,你也要發洩出來,不要憋著,但是要用正確的方式表現出來。

  • 利用"共情效應",接納情緒

孩子還沒有完全形成理智腦,很容易被情緒帶偏。這時,父母就要幫助孩子接納這些負面的情緒,而"共情效應"就是一個很好的手段。

共情可以幫助孩子疏導情緒,可以幫助孩子接納情緒。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這句話也指出了共情的核心——將心比心,父母要先把自己變成一個小朋友,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父母就能夠知道孩子的所知、所想。

比如說,孩子的寵物狗死了。這時,父母萬萬不能說:"沒事的,我們再買一隻就好了。"這麼說,孩子會覺得父母很絕情,很冷漠。

父母應該換一種方式:"寶貝,我知道你很難過,因為這是和你關係最親密的寵物狗狗,它就像是你的朋友一樣。媽媽也很難過,我們明天找個地方,好好埋了它,好不好?"

父母的共情可以使孩子慢慢打開心扉,孩子會主動向父母分享自己的情緒與想法。這個傾訴的過程中,孩子也就相當將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洩出來了。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坐在公園裡的石凳上,旁邊有一對母子正在說話,說著說著,那個小男孩便哭了起來。那個媽媽一看到小男孩哭了,便有些著急。

她說:"你幹嘛哭啊,這有什麼好哭的。"媽媽說出這句話後,孩子還在哭。於是,媽媽又說:"好了,你別哭了啊!"

結果,孩子聽到媽媽的這句話,便哭得更加大聲了。

最後,那位媽媽實在是沒有辦法,就假裝生氣地說:"我告訴你啊,你不準哭了啊!你要是再哭,今天晚上回家,你就別想看你最喜歡看的動畫片了!"

聽到媽媽的恐嚇,那個小男孩總算是停止了哭鬧。但是,我看著那個小男孩想哭又不敢哭的模樣,就有些心疼。

當孩子哭泣時,很多父母就立即制止孩子的哭泣,多數父母認為孩子的哭泣是一種帶有負面意義的表現。

但是,孩子一哭父母便制止,這種行為是正確的嗎?

孩子一哭家長就制止?鐘擺效應:讓小孩有“喜”有“悲”很重要

孩子哭泣時,父母有常見的三種反應

面對孩子的哭泣,父母對孩子的感受不同,對孩子的態度不同,做出的行為也自然是不同的。

那麼,在孩子哭泣時,父母有哪些常見的反應呢?

  • 心疼安慰

這種類型的父母是慈父慈母型,一看到孩子哭泣,父母就會感覺到心疼,難受。在這種情緒的引導下,父母多會採取安慰孩子的行為。

父母認為自己是導致孩子哭泣的主要原因,因為自己用太過嚴肅的語氣對著孩子說話,孩子受不了,才會哭出來的。

所以,父母在安慰孩子的時候,往往會說:"對不起啊寶貝,都怪爸爸媽媽態度太不好了,你別哭了啊......"父母習慣性地將錯誤攬到自己身上。

  • 煩躁恐嚇

這種類型的父母比較沒有耐心,性格可能比較急躁。所以,一看到孩子哭泣,父母會覺得煩躁,如果父母有這種表現,這就說明父母的內心可能還不是太成熟,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於是,就會出現上文媽媽說的話:"我告訴你啊,你別哭了啊,你要是再哭的話,我就......"父母會掌握孩子的缺點,然後利用這些缺點來恐嚇孩子。

孩子一哭家長就制止?鐘擺效應:讓小孩有“喜”有“悲”很重要

  • 無措,注意力轉移

還有一種情況是,父母會感覺到無措。出現這種現狀的原因是,父母沒有想到孩子會哭,或者沒有想到孩子竟然這麼脆弱。當父母感覺到無措的時候,就意味著父母不知道應該如何去面對孩子的情緒。

這時,父母往往會採取注意力轉移法,利用一些能夠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東西,把孩子從悲傷的氛圍中轉移出來。

比如說:"哇,你看那邊有一個很好玩的玩具哦!"有些父母可以順利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然而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轉移注意力失敗,而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

"鐘擺效應":孩子的"喜"和"悲"同樣重要

"鐘擺效應"是指,當一個人在某一種情緒上減少了反映的強度,在所以其他的情緒上也會有同樣的減少。那些所謂的負面情緒強度減少了,正面情緒也會同樣的減少,就像"鐘擺"一樣,擺動起來左右兩邊幅度總是一樣。

也就是說,孩子壓抑自己的悲傷情緒,慢慢地,孩子就會壓抑自己的正面情緒。孩子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當孩子在看一部悲傷的電影時,孩子不會感覺到悲傷。當自己取得一些成就時,孩子也不會流露出興趣、喜悅等正面的情緒。

長此以往,孩子就如同一個機器人,沒有任何情緒的波動,只能以一種麻木的狀態活著。

很多人認為,負面情緒是對身體不利的。事實上,情緒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在傳統意義上,我們會認為,一些負面情緒,例如悲傷、壓力、焦慮、痛苦是負面的。

確實,當人處於一種負面的情緒中,人會感覺到難受。但是,負面情緒也是我們自身情緒的一部分。

孩子一哭家長就制止?鐘擺效應:讓小孩有“喜”有“悲”很重要

不受"鐘擺效應"影響的人,在面對自身的情緒時,會有以下兩種反應:

  • 正面情緒:盡情享受

面對正面的情緒,例如開心、興奮、驚喜之類的,孩子應該盡情地去享受這部分情緒。這部分情緒可以給人帶來正面的影響,可以為孩子提供動力,激勵孩子持續往前行走。

而且,正面的情緒可以提高孩子的幸福感。幸福感越高的孩子,越容易滿足,活得越輕鬆。

  • 負面情緒:理性處理

面對負面情緒時,孩子應該做到理性處理。但是,理性處理並不代表將情緒全部憋在心理。正確地將情緒全部發洩出來,這也是理性對待情緒的一種方式。

雖然父母們常常聽到那些優秀的人從來都沒有情緒,這個說法其實是錯誤的。只有機器才沒有情緒,那些優秀的人不會在外人面前流露出自己的情緒,不會在重要的場合流露出自己的情緒。

事實上,那些看不出情緒的人早已在外人面前卸掉了自己的情緒,但是他們會在私底下發洩自己的情緒,然後再以一個良好的態度面對別人。

孩子一哭家長就制止?鐘擺效應:讓小孩有“喜”有“悲”很重要

父母應該利用"鐘擺效應",教會孩子理性對待情緒

父母只允許孩子笑,不允許孩子哭,孩子就會慢慢地變成一個沒有情感和情緒的機器。其實,父母害怕的是負面情緒本身,而不是孩子流露出負面情緒的樣子。

最重要的還是,教會孩子理性地看待情緒,積極地面對情緒。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利用"鐘擺效應",教會孩子理性對待情緒呢?

  • 深度理解情緒,直面情緒

首先,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到底什麼是情緒。孩子只有正確認識了情緒,才知道什麼是快樂,什麼是悲傷,才能享受快樂,才不會去逃避悲傷。

從某種意義上,孩子憋著情緒就是一種逃避的表現。孩子應該直面情緒,不應該逃避情緒。

關於情緒,父母給孩子輸入的一個觀點便是,若是高興,那你就要表現出來,盡情享受這份喜悅;若是難過,你也要發洩出來,不要憋著,但是要用正確的方式表現出來。

  • 利用"共情效應",接納情緒

孩子還沒有完全形成理智腦,很容易被情緒帶偏。這時,父母就要幫助孩子接納這些負面的情緒,而"共情效應"就是一個很好的手段。

共情可以幫助孩子疏導情緒,可以幫助孩子接納情緒。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這句話也指出了共情的核心——將心比心,父母要先把自己變成一個小朋友,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父母就能夠知道孩子的所知、所想。

比如說,孩子的寵物狗死了。這時,父母萬萬不能說:"沒事的,我們再買一隻就好了。"這麼說,孩子會覺得父母很絕情,很冷漠。

父母應該換一種方式:"寶貝,我知道你很難過,因為這是和你關係最親密的寵物狗狗,它就像是你的朋友一樣。媽媽也很難過,我們明天找個地方,好好埋了它,好不好?"

父母的共情可以使孩子慢慢打開心扉,孩子會主動向父母分享自己的情緒與想法。這個傾訴的過程中,孩子也就相當將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洩出來了。

孩子一哭家長就制止?鐘擺效應:讓小孩有“喜”有“悲”很重要

  • "因材施教"原則,釋放情緒

"共情"可以讓孩子走出大部分情緒,最後一步還是要讓孩子將自己的情緒完全釋放出來,每一個孩子的性格都是不同的,對待性格不同的孩子,父母應該採用不同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將自己的情緒完全釋放出來

內向型的孩子通常比較感性,這種類型的孩子也是最難走出消極的情緒中。面對這種類型的孩子,父母應該讓孩子以一種斯文的方式,將孩子的情緒釋放出來。比如向人傾訴,或者用文字記錄自己的心情。

對於性格外向型的孩子,父母可以讓孩子多多走動,父母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做孩子喜愛的運動項目,或者讓孩子大哭一場。

負面情緒並不可怕,關鍵還是要理性地對待負面情緒,將負面情緒都發洩出來,留給孩子的就只是正面情緒了。以這樣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會的負面情緒會逐漸減少,正面情緒會慢慢增多。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坐在公園裡的石凳上,旁邊有一對母子正在說話,說著說著,那個小男孩便哭了起來。那個媽媽一看到小男孩哭了,便有些著急。

她說:"你幹嘛哭啊,這有什麼好哭的。"媽媽說出這句話後,孩子還在哭。於是,媽媽又說:"好了,你別哭了啊!"

結果,孩子聽到媽媽的這句話,便哭得更加大聲了。

最後,那位媽媽實在是沒有辦法,就假裝生氣地說:"我告訴你啊,你不準哭了啊!你要是再哭,今天晚上回家,你就別想看你最喜歡看的動畫片了!"

聽到媽媽的恐嚇,那個小男孩總算是停止了哭鬧。但是,我看著那個小男孩想哭又不敢哭的模樣,就有些心疼。

當孩子哭泣時,很多父母就立即制止孩子的哭泣,多數父母認為孩子的哭泣是一種帶有負面意義的表現。

但是,孩子一哭父母便制止,這種行為是正確的嗎?

孩子一哭家長就制止?鐘擺效應:讓小孩有“喜”有“悲”很重要

孩子哭泣時,父母有常見的三種反應

面對孩子的哭泣,父母對孩子的感受不同,對孩子的態度不同,做出的行為也自然是不同的。

那麼,在孩子哭泣時,父母有哪些常見的反應呢?

  • 心疼安慰

這種類型的父母是慈父慈母型,一看到孩子哭泣,父母就會感覺到心疼,難受。在這種情緒的引導下,父母多會採取安慰孩子的行為。

父母認為自己是導致孩子哭泣的主要原因,因為自己用太過嚴肅的語氣對著孩子說話,孩子受不了,才會哭出來的。

所以,父母在安慰孩子的時候,往往會說:"對不起啊寶貝,都怪爸爸媽媽態度太不好了,你別哭了啊......"父母習慣性地將錯誤攬到自己身上。

  • 煩躁恐嚇

這種類型的父母比較沒有耐心,性格可能比較急躁。所以,一看到孩子哭泣,父母會覺得煩躁,如果父母有這種表現,這就說明父母的內心可能還不是太成熟,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於是,就會出現上文媽媽說的話:"我告訴你啊,你別哭了啊,你要是再哭的話,我就......"父母會掌握孩子的缺點,然後利用這些缺點來恐嚇孩子。

孩子一哭家長就制止?鐘擺效應:讓小孩有“喜”有“悲”很重要

  • 無措,注意力轉移

還有一種情況是,父母會感覺到無措。出現這種現狀的原因是,父母沒有想到孩子會哭,或者沒有想到孩子竟然這麼脆弱。當父母感覺到無措的時候,就意味著父母不知道應該如何去面對孩子的情緒。

這時,父母往往會採取注意力轉移法,利用一些能夠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東西,把孩子從悲傷的氛圍中轉移出來。

比如說:"哇,你看那邊有一個很好玩的玩具哦!"有些父母可以順利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然而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轉移注意力失敗,而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

"鐘擺效應":孩子的"喜"和"悲"同樣重要

"鐘擺效應"是指,當一個人在某一種情緒上減少了反映的強度,在所以其他的情緒上也會有同樣的減少。那些所謂的負面情緒強度減少了,正面情緒也會同樣的減少,就像"鐘擺"一樣,擺動起來左右兩邊幅度總是一樣。

也就是說,孩子壓抑自己的悲傷情緒,慢慢地,孩子就會壓抑自己的正面情緒。孩子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當孩子在看一部悲傷的電影時,孩子不會感覺到悲傷。當自己取得一些成就時,孩子也不會流露出興趣、喜悅等正面的情緒。

長此以往,孩子就如同一個機器人,沒有任何情緒的波動,只能以一種麻木的狀態活著。

很多人認為,負面情緒是對身體不利的。事實上,情緒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在傳統意義上,我們會認為,一些負面情緒,例如悲傷、壓力、焦慮、痛苦是負面的。

確實,當人處於一種負面的情緒中,人會感覺到難受。但是,負面情緒也是我們自身情緒的一部分。

孩子一哭家長就制止?鐘擺效應:讓小孩有“喜”有“悲”很重要

不受"鐘擺效應"影響的人,在面對自身的情緒時,會有以下兩種反應:

  • 正面情緒:盡情享受

面對正面的情緒,例如開心、興奮、驚喜之類的,孩子應該盡情地去享受這部分情緒。這部分情緒可以給人帶來正面的影響,可以為孩子提供動力,激勵孩子持續往前行走。

而且,正面的情緒可以提高孩子的幸福感。幸福感越高的孩子,越容易滿足,活得越輕鬆。

  • 負面情緒:理性處理

面對負面情緒時,孩子應該做到理性處理。但是,理性處理並不代表將情緒全部憋在心理。正確地將情緒全部發洩出來,這也是理性對待情緒的一種方式。

雖然父母們常常聽到那些優秀的人從來都沒有情緒,這個說法其實是錯誤的。只有機器才沒有情緒,那些優秀的人不會在外人面前流露出自己的情緒,不會在重要的場合流露出自己的情緒。

事實上,那些看不出情緒的人早已在外人面前卸掉了自己的情緒,但是他們會在私底下發洩自己的情緒,然後再以一個良好的態度面對別人。

孩子一哭家長就制止?鐘擺效應:讓小孩有“喜”有“悲”很重要

父母應該利用"鐘擺效應",教會孩子理性對待情緒

父母只允許孩子笑,不允許孩子哭,孩子就會慢慢地變成一個沒有情感和情緒的機器。其實,父母害怕的是負面情緒本身,而不是孩子流露出負面情緒的樣子。

最重要的還是,教會孩子理性地看待情緒,積極地面對情緒。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利用"鐘擺效應",教會孩子理性對待情緒呢?

  • 深度理解情緒,直面情緒

首先,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到底什麼是情緒。孩子只有正確認識了情緒,才知道什麼是快樂,什麼是悲傷,才能享受快樂,才不會去逃避悲傷。

從某種意義上,孩子憋著情緒就是一種逃避的表現。孩子應該直面情緒,不應該逃避情緒。

關於情緒,父母給孩子輸入的一個觀點便是,若是高興,那你就要表現出來,盡情享受這份喜悅;若是難過,你也要發洩出來,不要憋著,但是要用正確的方式表現出來。

  • 利用"共情效應",接納情緒

孩子還沒有完全形成理智腦,很容易被情緒帶偏。這時,父母就要幫助孩子接納這些負面的情緒,而"共情效應"就是一個很好的手段。

共情可以幫助孩子疏導情緒,可以幫助孩子接納情緒。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這句話也指出了共情的核心——將心比心,父母要先把自己變成一個小朋友,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父母就能夠知道孩子的所知、所想。

比如說,孩子的寵物狗死了。這時,父母萬萬不能說:"沒事的,我們再買一隻就好了。"這麼說,孩子會覺得父母很絕情,很冷漠。

父母應該換一種方式:"寶貝,我知道你很難過,因為這是和你關係最親密的寵物狗狗,它就像是你的朋友一樣。媽媽也很難過,我們明天找個地方,好好埋了它,好不好?"

父母的共情可以使孩子慢慢打開心扉,孩子會主動向父母分享自己的情緒與想法。這個傾訴的過程中,孩子也就相當將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洩出來了。

孩子一哭家長就制止?鐘擺效應:讓小孩有“喜”有“悲”很重要

  • "因材施教"原則,釋放情緒

"共情"可以讓孩子走出大部分情緒,最後一步還是要讓孩子將自己的情緒完全釋放出來,每一個孩子的性格都是不同的,對待性格不同的孩子,父母應該採用不同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將自己的情緒完全釋放出來

內向型的孩子通常比較感性,這種類型的孩子也是最難走出消極的情緒中。面對這種類型的孩子,父母應該讓孩子以一種斯文的方式,將孩子的情緒釋放出來。比如向人傾訴,或者用文字記錄自己的心情。

對於性格外向型的孩子,父母可以讓孩子多多走動,父母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做孩子喜愛的運動項目,或者讓孩子大哭一場。

負面情緒並不可怕,關鍵還是要理性地對待負面情緒,將負面情緒都發洩出來,留給孩子的就只是正面情緒了。以這樣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會的負面情緒會逐漸減少,正面情緒會慢慢增多。

孩子一哭家長就制止?鐘擺效應:讓小孩有“喜”有“悲”很重要

我是奶嘴媽媽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夠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