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不完美媽媽 旅行 雪糕 好爸媽在線 2019-08-29
"

​文:好爸媽在線(陳雪瑩原創)


情景一:

飯店裡一群朋友聚會,孩子因無聊從哼哼唧唧到大聲尖叫,家長滿臉囧相和黑線,恨不得封住孩子的嘴巴,制止娃發脾氣!

沒想到,孩子看到媽媽這樣更得意了,他此刻的心理獨白:“好耶,媽媽終於理我了!”

情景二:

剛出校門口孩子高興說:“媽媽,我考了98分,全班第二呢!”

媽媽立即問:“2分錯在哪兒了?”沒聽孩子說完就忍不住提醒,“你別驕傲自滿,又是粗心的老毛病,下次細心一點,才能爭取100分啊!”

孩子失望地甩開媽媽,氣鼓鼓地跺著腳跑開準備自己過馬路,媽媽在後面喊著“小心車”衝過去,可真讓人擔心出事故……

情景三:

醫院裡,孩子哭鬧不肯看醫生,眼看好好勸不聽,爸爸威脅孩子:“你不好好補牙,就取消明天的旅行。”

孩子一聽擔心又著急:“我就不看,不去就不去……”

迫於護士的催促,爸爸沒轍只好說:“寶貝乖啦,補牙後獎勵雪糕!”

孩子才勉強奔著雪糕進去了,可是以後他的牙會更壞,爸爸唯有更著急生氣嗎?

"

​文:好爸媽在線(陳雪瑩原創)


情景一:

飯店裡一群朋友聚會,孩子因無聊從哼哼唧唧到大聲尖叫,家長滿臉囧相和黑線,恨不得封住孩子的嘴巴,制止娃發脾氣!

沒想到,孩子看到媽媽這樣更得意了,他此刻的心理獨白:“好耶,媽媽終於理我了!”

情景二:

剛出校門口孩子高興說:“媽媽,我考了98分,全班第二呢!”

媽媽立即問:“2分錯在哪兒了?”沒聽孩子說完就忍不住提醒,“你別驕傲自滿,又是粗心的老毛病,下次細心一點,才能爭取100分啊!”

孩子失望地甩開媽媽,氣鼓鼓地跺著腳跑開準備自己過馬路,媽媽在後面喊著“小心車”衝過去,可真讓人擔心出事故……

情景三:

醫院裡,孩子哭鬧不肯看醫生,眼看好好勸不聽,爸爸威脅孩子:“你不好好補牙,就取消明天的旅行。”

孩子一聽擔心又著急:“我就不看,不去就不去……”

迫於護士的催促,爸爸沒轍只好說:“寶貝乖啦,補牙後獎勵雪糕!”

孩子才勉強奔著雪糕進去了,可是以後他的牙會更壞,爸爸唯有更著急生氣嗎?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親子衝突之下,家長跟孩子不自覺就捲入情緒拉鋸戰,往往孩子慪氣、家長生氣。

當家長跟孩子起衝突時,該怎麼辦呢?

一、家長的反應,決定孩子情緒的升降

以上三種情境,為什麼孩子會情緒越發高漲,從搗蛋到得意忘形,從失落到氣憤,從不情願到非得那樣不可?

家長之所以變成火上加油,讓孩子情緒升騰,鬧得你氣急敗壞、擔心、無奈,往往只因家長在看到孩子的哭鬧行為時,不假思索地作出自動化反應。

以上三個情境就是常見的三種自動反應,你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孩子情緒越來越不受控時候的情境,然後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看看有沒有掉入誤區:

1、我有沒有關注到孩子的情緒和來源,我的第一反應會否定或者忽視孩子的感受嗎?

2、我有沒有用打擊孩子的方式,去教育孩子達到我的期望?

3、我有沒有用消極的方法(懲罰或物質獎勵)去驅動孩子?

如果有其中一點,很可能孩子的情緒反應在互動中會形成消極反應模式,不僅發生一次。

只要家長反應不變化,同樣的親子衝突狀況,就會時不時地冒泡。

"

​文:好爸媽在線(陳雪瑩原創)


情景一:

飯店裡一群朋友聚會,孩子因無聊從哼哼唧唧到大聲尖叫,家長滿臉囧相和黑線,恨不得封住孩子的嘴巴,制止娃發脾氣!

沒想到,孩子看到媽媽這樣更得意了,他此刻的心理獨白:“好耶,媽媽終於理我了!”

情景二:

剛出校門口孩子高興說:“媽媽,我考了98分,全班第二呢!”

媽媽立即問:“2分錯在哪兒了?”沒聽孩子說完就忍不住提醒,“你別驕傲自滿,又是粗心的老毛病,下次細心一點,才能爭取100分啊!”

孩子失望地甩開媽媽,氣鼓鼓地跺著腳跑開準備自己過馬路,媽媽在後面喊著“小心車”衝過去,可真讓人擔心出事故……

情景三:

醫院裡,孩子哭鬧不肯看醫生,眼看好好勸不聽,爸爸威脅孩子:“你不好好補牙,就取消明天的旅行。”

孩子一聽擔心又著急:“我就不看,不去就不去……”

迫於護士的催促,爸爸沒轍只好說:“寶貝乖啦,補牙後獎勵雪糕!”

孩子才勉強奔著雪糕進去了,可是以後他的牙會更壞,爸爸唯有更著急生氣嗎?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親子衝突之下,家長跟孩子不自覺就捲入情緒拉鋸戰,往往孩子慪氣、家長生氣。

當家長跟孩子起衝突時,該怎麼辦呢?

一、家長的反應,決定孩子情緒的升降

以上三種情境,為什麼孩子會情緒越發高漲,從搗蛋到得意忘形,從失落到氣憤,從不情願到非得那樣不可?

家長之所以變成火上加油,讓孩子情緒升騰,鬧得你氣急敗壞、擔心、無奈,往往只因家長在看到孩子的哭鬧行為時,不假思索地作出自動化反應。

以上三個情境就是常見的三種自動反應,你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孩子情緒越來越不受控時候的情境,然後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看看有沒有掉入誤區:

1、我有沒有關注到孩子的情緒和來源,我的第一反應會否定或者忽視孩子的感受嗎?

2、我有沒有用打擊孩子的方式,去教育孩子達到我的期望?

3、我有沒有用消極的方法(懲罰或物質獎勵)去驅動孩子?

如果有其中一點,很可能孩子的情緒反應在互動中會形成消極反應模式,不僅發生一次。

只要家長反應不變化,同樣的親子衝突狀況,就會時不時地冒泡。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你回想一下自己剛剛想到的孩子情緒不受控的情境,一直讓你困擾著,不是嗎?

如果我們不想再這樣,就需要找到更有效的替代方案。

那麼,家長怎樣引導才能讓孩子情緒降溫,並且從每一次的情緒衝突中,陪伴孩子學習情緒管理的方法,減少同樣狀況的親子衝突呢?

那就要家長覺察和停止自己的自動反應模式。

通常會有這幾種:

1、反擊,大喊大叫,甚至打人,以圖控制局面;

2、讓步,覺得心太累,管不了孩子的不當行為;

3、呆住,不能思考、感到無助;

4、疏遠,撒手不管,眼不見為淨。

什麼決定了家長的反應呢?

那就是家長對孩子行為不同的感受和想法,使得有的家長能夠接納和引導孩子;有的將行為看得很嚴重;有的無力以對……

那麼,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你會怎麼解讀孩子?

如果認為孩子是在鬧彆扭、對著幹、控制大人、報復,家長很可能為了維護權威、減少不當行為,就會選擇採取制服孩子的手段,讓孩子聽話;

如果體會到孩子是在尋求關注、正常的慾求不滿、能力不達而挫敗、希望確認自主性與力量感等比較正常的發展行為和需要。

"

​文:好爸媽在線(陳雪瑩原創)


情景一:

飯店裡一群朋友聚會,孩子因無聊從哼哼唧唧到大聲尖叫,家長滿臉囧相和黑線,恨不得封住孩子的嘴巴,制止娃發脾氣!

沒想到,孩子看到媽媽這樣更得意了,他此刻的心理獨白:“好耶,媽媽終於理我了!”

情景二:

剛出校門口孩子高興說:“媽媽,我考了98分,全班第二呢!”

媽媽立即問:“2分錯在哪兒了?”沒聽孩子說完就忍不住提醒,“你別驕傲自滿,又是粗心的老毛病,下次細心一點,才能爭取100分啊!”

孩子失望地甩開媽媽,氣鼓鼓地跺著腳跑開準備自己過馬路,媽媽在後面喊著“小心車”衝過去,可真讓人擔心出事故……

情景三:

醫院裡,孩子哭鬧不肯看醫生,眼看好好勸不聽,爸爸威脅孩子:“你不好好補牙,就取消明天的旅行。”

孩子一聽擔心又著急:“我就不看,不去就不去……”

迫於護士的催促,爸爸沒轍只好說:“寶貝乖啦,補牙後獎勵雪糕!”

孩子才勉強奔著雪糕進去了,可是以後他的牙會更壞,爸爸唯有更著急生氣嗎?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親子衝突之下,家長跟孩子不自覺就捲入情緒拉鋸戰,往往孩子慪氣、家長生氣。

當家長跟孩子起衝突時,該怎麼辦呢?

一、家長的反應,決定孩子情緒的升降

以上三種情境,為什麼孩子會情緒越發高漲,從搗蛋到得意忘形,從失落到氣憤,從不情願到非得那樣不可?

家長之所以變成火上加油,讓孩子情緒升騰,鬧得你氣急敗壞、擔心、無奈,往往只因家長在看到孩子的哭鬧行為時,不假思索地作出自動化反應。

以上三個情境就是常見的三種自動反應,你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孩子情緒越來越不受控時候的情境,然後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看看有沒有掉入誤區:

1、我有沒有關注到孩子的情緒和來源,我的第一反應會否定或者忽視孩子的感受嗎?

2、我有沒有用打擊孩子的方式,去教育孩子達到我的期望?

3、我有沒有用消極的方法(懲罰或物質獎勵)去驅動孩子?

如果有其中一點,很可能孩子的情緒反應在互動中會形成消極反應模式,不僅發生一次。

只要家長反應不變化,同樣的親子衝突狀況,就會時不時地冒泡。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你回想一下自己剛剛想到的孩子情緒不受控的情境,一直讓你困擾著,不是嗎?

如果我們不想再這樣,就需要找到更有效的替代方案。

那麼,家長怎樣引導才能讓孩子情緒降溫,並且從每一次的情緒衝突中,陪伴孩子學習情緒管理的方法,減少同樣狀況的親子衝突呢?

那就要家長覺察和停止自己的自動反應模式。

通常會有這幾種:

1、反擊,大喊大叫,甚至打人,以圖控制局面;

2、讓步,覺得心太累,管不了孩子的不當行為;

3、呆住,不能思考、感到無助;

4、疏遠,撒手不管,眼不見為淨。

什麼決定了家長的反應呢?

那就是家長對孩子行為不同的感受和想法,使得有的家長能夠接納和引導孩子;有的將行為看得很嚴重;有的無力以對……

那麼,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你會怎麼解讀孩子?

如果認為孩子是在鬧彆扭、對著幹、控制大人、報復,家長很可能為了維護權威、減少不當行為,就會選擇採取制服孩子的手段,讓孩子聽話;

如果體會到孩子是在尋求關注、正常的慾求不滿、能力不達而挫敗、希望確認自主性與力量感等比較正常的發展行為和需要。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家長就會注意辨識情緒和孩子此刻遇到什麼困難需要家長幫助,從而引導孩子學習表達想要的東西,以及主動尋求家長幫助。

這樣親子雙方就不會陷入情緒裡面,而是以情緒為索引,獲得解決成長困難、發展個體能力的機會。

二、如何避免與孩子掉進負面情緒漩渦

當你看到孩子莫名其妙地生氣,越來越不講理,捂耳、跺腳、尖叫、摔門……

這時,如果家長因頭腦冒出的憂慮念頭“以後還得了!”或對別人看法“這個媽怎麼當的!”之類的顧慮,本能會去抓、捂、堵孩子,結果孩子也本能掙扎著,帶你一起掉入負面情緒漩渦。

如何避免和跳出感覺糟糕的情緒漩渦?

只要你想與孩子保持親密聯結與合作,鍛鍊孩子情感能力的話,用正念之鈴,在自己身上、腦海中設一個自我提示的信號,“叮”一下(比如有的撫住胸口,有的彈一下食指),讓自己停一停,看目標!

"

​文:好爸媽在線(陳雪瑩原創)


情景一:

飯店裡一群朋友聚會,孩子因無聊從哼哼唧唧到大聲尖叫,家長滿臉囧相和黑線,恨不得封住孩子的嘴巴,制止娃發脾氣!

沒想到,孩子看到媽媽這樣更得意了,他此刻的心理獨白:“好耶,媽媽終於理我了!”

情景二:

剛出校門口孩子高興說:“媽媽,我考了98分,全班第二呢!”

媽媽立即問:“2分錯在哪兒了?”沒聽孩子說完就忍不住提醒,“你別驕傲自滿,又是粗心的老毛病,下次細心一點,才能爭取100分啊!”

孩子失望地甩開媽媽,氣鼓鼓地跺著腳跑開準備自己過馬路,媽媽在後面喊著“小心車”衝過去,可真讓人擔心出事故……

情景三:

醫院裡,孩子哭鬧不肯看醫生,眼看好好勸不聽,爸爸威脅孩子:“你不好好補牙,就取消明天的旅行。”

孩子一聽擔心又著急:“我就不看,不去就不去……”

迫於護士的催促,爸爸沒轍只好說:“寶貝乖啦,補牙後獎勵雪糕!”

孩子才勉強奔著雪糕進去了,可是以後他的牙會更壞,爸爸唯有更著急生氣嗎?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親子衝突之下,家長跟孩子不自覺就捲入情緒拉鋸戰,往往孩子慪氣、家長生氣。

當家長跟孩子起衝突時,該怎麼辦呢?

一、家長的反應,決定孩子情緒的升降

以上三種情境,為什麼孩子會情緒越發高漲,從搗蛋到得意忘形,從失落到氣憤,從不情願到非得那樣不可?

家長之所以變成火上加油,讓孩子情緒升騰,鬧得你氣急敗壞、擔心、無奈,往往只因家長在看到孩子的哭鬧行為時,不假思索地作出自動化反應。

以上三個情境就是常見的三種自動反應,你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孩子情緒越來越不受控時候的情境,然後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看看有沒有掉入誤區:

1、我有沒有關注到孩子的情緒和來源,我的第一反應會否定或者忽視孩子的感受嗎?

2、我有沒有用打擊孩子的方式,去教育孩子達到我的期望?

3、我有沒有用消極的方法(懲罰或物質獎勵)去驅動孩子?

如果有其中一點,很可能孩子的情緒反應在互動中會形成消極反應模式,不僅發生一次。

只要家長反應不變化,同樣的親子衝突狀況,就會時不時地冒泡。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你回想一下自己剛剛想到的孩子情緒不受控的情境,一直讓你困擾著,不是嗎?

如果我們不想再這樣,就需要找到更有效的替代方案。

那麼,家長怎樣引導才能讓孩子情緒降溫,並且從每一次的情緒衝突中,陪伴孩子學習情緒管理的方法,減少同樣狀況的親子衝突呢?

那就要家長覺察和停止自己的自動反應模式。

通常會有這幾種:

1、反擊,大喊大叫,甚至打人,以圖控制局面;

2、讓步,覺得心太累,管不了孩子的不當行為;

3、呆住,不能思考、感到無助;

4、疏遠,撒手不管,眼不見為淨。

什麼決定了家長的反應呢?

那就是家長對孩子行為不同的感受和想法,使得有的家長能夠接納和引導孩子;有的將行為看得很嚴重;有的無力以對……

那麼,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你會怎麼解讀孩子?

如果認為孩子是在鬧彆扭、對著幹、控制大人、報復,家長很可能為了維護權威、減少不當行為,就會選擇採取制服孩子的手段,讓孩子聽話;

如果體會到孩子是在尋求關注、正常的慾求不滿、能力不達而挫敗、希望確認自主性與力量感等比較正常的發展行為和需要。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家長就會注意辨識情緒和孩子此刻遇到什麼困難需要家長幫助,從而引導孩子學習表達想要的東西,以及主動尋求家長幫助。

這樣親子雙方就不會陷入情緒裡面,而是以情緒為索引,獲得解決成長困難、發展個體能力的機會。

二、如何避免與孩子掉進負面情緒漩渦

當你看到孩子莫名其妙地生氣,越來越不講理,捂耳、跺腳、尖叫、摔門……

這時,如果家長因頭腦冒出的憂慮念頭“以後還得了!”或對別人看法“這個媽怎麼當的!”之類的顧慮,本能會去抓、捂、堵孩子,結果孩子也本能掙扎著,帶你一起掉入負面情緒漩渦。

如何避免和跳出感覺糟糕的情緒漩渦?

只要你想與孩子保持親密聯結與合作,鍛鍊孩子情感能力的話,用正念之鈴,在自己身上、腦海中設一個自我提示的信號,“叮”一下(比如有的撫住胸口,有的彈一下食指),讓自己停一停,看目標!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接著,我拆解出五個步驟,便於家長用行動清單的方式,做給孩子看:如何與情緒友好相處。

1、用呼吸保持正念,主動選擇代替被動反應

所有情緒引導、調節、管理種種方法背後的心法,都在於當下覺察。

當覺察到孩子與自己的表情、呼吸、動作開始急速、躁動,情緒告訴我們“它來了”,此時有意識地深呼吸,數幾個一二三四,把呼吸帶到身體中情緒湧動的部位(也許是喉嚨、胸口、腦門、手等)。

感受身體能幫你安在當下,看見大腦裡面升起的批評、指責、自責等等念頭,提醒自己:這是我的想法,而真相是什麼?

非暴力溝通常常用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這句名言,提醒入們遠離本能反應:“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有一個空間,我們有力量選擇自己的反應。我們的反應展現了我們的成長和自由。”

減少本能反應,就能避免一下子被捲入負面情緒漩渦。

這也是我們向孩子示範理性情緒的第一步:看見並暫停情緒的控制。

"

​文:好爸媽在線(陳雪瑩原創)


情景一:

飯店裡一群朋友聚會,孩子因無聊從哼哼唧唧到大聲尖叫,家長滿臉囧相和黑線,恨不得封住孩子的嘴巴,制止娃發脾氣!

沒想到,孩子看到媽媽這樣更得意了,他此刻的心理獨白:“好耶,媽媽終於理我了!”

情景二:

剛出校門口孩子高興說:“媽媽,我考了98分,全班第二呢!”

媽媽立即問:“2分錯在哪兒了?”沒聽孩子說完就忍不住提醒,“你別驕傲自滿,又是粗心的老毛病,下次細心一點,才能爭取100分啊!”

孩子失望地甩開媽媽,氣鼓鼓地跺著腳跑開準備自己過馬路,媽媽在後面喊著“小心車”衝過去,可真讓人擔心出事故……

情景三:

醫院裡,孩子哭鬧不肯看醫生,眼看好好勸不聽,爸爸威脅孩子:“你不好好補牙,就取消明天的旅行。”

孩子一聽擔心又著急:“我就不看,不去就不去……”

迫於護士的催促,爸爸沒轍只好說:“寶貝乖啦,補牙後獎勵雪糕!”

孩子才勉強奔著雪糕進去了,可是以後他的牙會更壞,爸爸唯有更著急生氣嗎?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親子衝突之下,家長跟孩子不自覺就捲入情緒拉鋸戰,往往孩子慪氣、家長生氣。

當家長跟孩子起衝突時,該怎麼辦呢?

一、家長的反應,決定孩子情緒的升降

以上三種情境,為什麼孩子會情緒越發高漲,從搗蛋到得意忘形,從失落到氣憤,從不情願到非得那樣不可?

家長之所以變成火上加油,讓孩子情緒升騰,鬧得你氣急敗壞、擔心、無奈,往往只因家長在看到孩子的哭鬧行為時,不假思索地作出自動化反應。

以上三個情境就是常見的三種自動反應,你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孩子情緒越來越不受控時候的情境,然後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看看有沒有掉入誤區:

1、我有沒有關注到孩子的情緒和來源,我的第一反應會否定或者忽視孩子的感受嗎?

2、我有沒有用打擊孩子的方式,去教育孩子達到我的期望?

3、我有沒有用消極的方法(懲罰或物質獎勵)去驅動孩子?

如果有其中一點,很可能孩子的情緒反應在互動中會形成消極反應模式,不僅發生一次。

只要家長反應不變化,同樣的親子衝突狀況,就會時不時地冒泡。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你回想一下自己剛剛想到的孩子情緒不受控的情境,一直讓你困擾著,不是嗎?

如果我們不想再這樣,就需要找到更有效的替代方案。

那麼,家長怎樣引導才能讓孩子情緒降溫,並且從每一次的情緒衝突中,陪伴孩子學習情緒管理的方法,減少同樣狀況的親子衝突呢?

那就要家長覺察和停止自己的自動反應模式。

通常會有這幾種:

1、反擊,大喊大叫,甚至打人,以圖控制局面;

2、讓步,覺得心太累,管不了孩子的不當行為;

3、呆住,不能思考、感到無助;

4、疏遠,撒手不管,眼不見為淨。

什麼決定了家長的反應呢?

那就是家長對孩子行為不同的感受和想法,使得有的家長能夠接納和引導孩子;有的將行為看得很嚴重;有的無力以對……

那麼,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你會怎麼解讀孩子?

如果認為孩子是在鬧彆扭、對著幹、控制大人、報復,家長很可能為了維護權威、減少不當行為,就會選擇採取制服孩子的手段,讓孩子聽話;

如果體會到孩子是在尋求關注、正常的慾求不滿、能力不達而挫敗、希望確認自主性與力量感等比較正常的發展行為和需要。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家長就會注意辨識情緒和孩子此刻遇到什麼困難需要家長幫助,從而引導孩子學習表達想要的東西,以及主動尋求家長幫助。

這樣親子雙方就不會陷入情緒裡面,而是以情緒為索引,獲得解決成長困難、發展個體能力的機會。

二、如何避免與孩子掉進負面情緒漩渦

當你看到孩子莫名其妙地生氣,越來越不講理,捂耳、跺腳、尖叫、摔門……

這時,如果家長因頭腦冒出的憂慮念頭“以後還得了!”或對別人看法“這個媽怎麼當的!”之類的顧慮,本能會去抓、捂、堵孩子,結果孩子也本能掙扎著,帶你一起掉入負面情緒漩渦。

如何避免和跳出感覺糟糕的情緒漩渦?

只要你想與孩子保持親密聯結與合作,鍛鍊孩子情感能力的話,用正念之鈴,在自己身上、腦海中設一個自我提示的信號,“叮”一下(比如有的撫住胸口,有的彈一下食指),讓自己停一停,看目標!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接著,我拆解出五個步驟,便於家長用行動清單的方式,做給孩子看:如何與情緒友好相處。

1、用呼吸保持正念,主動選擇代替被動反應

所有情緒引導、調節、管理種種方法背後的心法,都在於當下覺察。

當覺察到孩子與自己的表情、呼吸、動作開始急速、躁動,情緒告訴我們“它來了”,此時有意識地深呼吸,數幾個一二三四,把呼吸帶到身體中情緒湧動的部位(也許是喉嚨、胸口、腦門、手等)。

感受身體能幫你安在當下,看見大腦裡面升起的批評、指責、自責等等念頭,提醒自己:這是我的想法,而真相是什麼?

非暴力溝通常常用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這句名言,提醒入們遠離本能反應:“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有一個空間,我們有力量選擇自己的反應。我們的反應展現了我們的成長和自由。”

減少本能反應,就能避免一下子被捲入負面情緒漩渦。

這也是我們向孩子示範理性情緒的第一步:看見並暫停情緒的控制。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2、提供時空支持,暫停、帶離、耐心等待情緒回落

關於大腦與情緒的研究表明,初始情緒只會停留9秒鐘,孩子情緒的高漲,往往是受到進一步的刺激與干預。

比如第一個情境,孩子從無聊嘀咕到尖叫之間,第三個情境從害怕退縮到大哭大鬧要走之間,隔著成人期望孩子安靜而釋放的不理解“你別吵”、“你想幹嘛?!”“立刻給我……”

如果家長希望不破壞情境和影響他人,先帶著孩子離開現場。

在人少的地方,給孩子一點安靜的時間,溫和地陪在他身邊。也許只要9秒鐘或再多一點點(注意觀察你的孩子)空間,他的情緒自然會回落。

這同時也是減少家長在高壓力情境下,產生本能反應的可能性。

3、引導識別情緒,傾聽孩子內心需要

當孩子情緒稍為平復,家長就可以問孩子:“你剛才是不是感到無聊/生氣/尷尬/害怕(說出你對孩子感覺的體會),你能告訴我是什麼原因嗎?”

如果孩子不願意說,你也可以表示理解地問到:“我真的想知道你剛才那樣的原因,我能猜一猜是因為……嗎?”

不需要擔心自己是猜對還是猜錯了,關鍵是孩子體會到你想理解他的接近與支持。

"

​文:好爸媽在線(陳雪瑩原創)


情景一:

飯店裡一群朋友聚會,孩子因無聊從哼哼唧唧到大聲尖叫,家長滿臉囧相和黑線,恨不得封住孩子的嘴巴,制止娃發脾氣!

沒想到,孩子看到媽媽這樣更得意了,他此刻的心理獨白:“好耶,媽媽終於理我了!”

情景二:

剛出校門口孩子高興說:“媽媽,我考了98分,全班第二呢!”

媽媽立即問:“2分錯在哪兒了?”沒聽孩子說完就忍不住提醒,“你別驕傲自滿,又是粗心的老毛病,下次細心一點,才能爭取100分啊!”

孩子失望地甩開媽媽,氣鼓鼓地跺著腳跑開準備自己過馬路,媽媽在後面喊著“小心車”衝過去,可真讓人擔心出事故……

情景三:

醫院裡,孩子哭鬧不肯看醫生,眼看好好勸不聽,爸爸威脅孩子:“你不好好補牙,就取消明天的旅行。”

孩子一聽擔心又著急:“我就不看,不去就不去……”

迫於護士的催促,爸爸沒轍只好說:“寶貝乖啦,補牙後獎勵雪糕!”

孩子才勉強奔著雪糕進去了,可是以後他的牙會更壞,爸爸唯有更著急生氣嗎?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親子衝突之下,家長跟孩子不自覺就捲入情緒拉鋸戰,往往孩子慪氣、家長生氣。

當家長跟孩子起衝突時,該怎麼辦呢?

一、家長的反應,決定孩子情緒的升降

以上三種情境,為什麼孩子會情緒越發高漲,從搗蛋到得意忘形,從失落到氣憤,從不情願到非得那樣不可?

家長之所以變成火上加油,讓孩子情緒升騰,鬧得你氣急敗壞、擔心、無奈,往往只因家長在看到孩子的哭鬧行為時,不假思索地作出自動化反應。

以上三個情境就是常見的三種自動反應,你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孩子情緒越來越不受控時候的情境,然後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看看有沒有掉入誤區:

1、我有沒有關注到孩子的情緒和來源,我的第一反應會否定或者忽視孩子的感受嗎?

2、我有沒有用打擊孩子的方式,去教育孩子達到我的期望?

3、我有沒有用消極的方法(懲罰或物質獎勵)去驅動孩子?

如果有其中一點,很可能孩子的情緒反應在互動中會形成消極反應模式,不僅發生一次。

只要家長反應不變化,同樣的親子衝突狀況,就會時不時地冒泡。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你回想一下自己剛剛想到的孩子情緒不受控的情境,一直讓你困擾著,不是嗎?

如果我們不想再這樣,就需要找到更有效的替代方案。

那麼,家長怎樣引導才能讓孩子情緒降溫,並且從每一次的情緒衝突中,陪伴孩子學習情緒管理的方法,減少同樣狀況的親子衝突呢?

那就要家長覺察和停止自己的自動反應模式。

通常會有這幾種:

1、反擊,大喊大叫,甚至打人,以圖控制局面;

2、讓步,覺得心太累,管不了孩子的不當行為;

3、呆住,不能思考、感到無助;

4、疏遠,撒手不管,眼不見為淨。

什麼決定了家長的反應呢?

那就是家長對孩子行為不同的感受和想法,使得有的家長能夠接納和引導孩子;有的將行為看得很嚴重;有的無力以對……

那麼,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你會怎麼解讀孩子?

如果認為孩子是在鬧彆扭、對著幹、控制大人、報復,家長很可能為了維護權威、減少不當行為,就會選擇採取制服孩子的手段,讓孩子聽話;

如果體會到孩子是在尋求關注、正常的慾求不滿、能力不達而挫敗、希望確認自主性與力量感等比較正常的發展行為和需要。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家長就會注意辨識情緒和孩子此刻遇到什麼困難需要家長幫助,從而引導孩子學習表達想要的東西,以及主動尋求家長幫助。

這樣親子雙方就不會陷入情緒裡面,而是以情緒為索引,獲得解決成長困難、發展個體能力的機會。

二、如何避免與孩子掉進負面情緒漩渦

當你看到孩子莫名其妙地生氣,越來越不講理,捂耳、跺腳、尖叫、摔門……

這時,如果家長因頭腦冒出的憂慮念頭“以後還得了!”或對別人看法“這個媽怎麼當的!”之類的顧慮,本能會去抓、捂、堵孩子,結果孩子也本能掙扎著,帶你一起掉入負面情緒漩渦。

如何避免和跳出感覺糟糕的情緒漩渦?

只要你想與孩子保持親密聯結與合作,鍛鍊孩子情感能力的話,用正念之鈴,在自己身上、腦海中設一個自我提示的信號,“叮”一下(比如有的撫住胸口,有的彈一下食指),讓自己停一停,看目標!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接著,我拆解出五個步驟,便於家長用行動清單的方式,做給孩子看:如何與情緒友好相處。

1、用呼吸保持正念,主動選擇代替被動反應

所有情緒引導、調節、管理種種方法背後的心法,都在於當下覺察。

當覺察到孩子與自己的表情、呼吸、動作開始急速、躁動,情緒告訴我們“它來了”,此時有意識地深呼吸,數幾個一二三四,把呼吸帶到身體中情緒湧動的部位(也許是喉嚨、胸口、腦門、手等)。

感受身體能幫你安在當下,看見大腦裡面升起的批評、指責、自責等等念頭,提醒自己:這是我的想法,而真相是什麼?

非暴力溝通常常用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這句名言,提醒入們遠離本能反應:“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有一個空間,我們有力量選擇自己的反應。我們的反應展現了我們的成長和自由。”

減少本能反應,就能避免一下子被捲入負面情緒漩渦。

這也是我們向孩子示範理性情緒的第一步:看見並暫停情緒的控制。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2、提供時空支持,暫停、帶離、耐心等待情緒回落

關於大腦與情緒的研究表明,初始情緒只會停留9秒鐘,孩子情緒的高漲,往往是受到進一步的刺激與干預。

比如第一個情境,孩子從無聊嘀咕到尖叫之間,第三個情境從害怕退縮到大哭大鬧要走之間,隔著成人期望孩子安靜而釋放的不理解“你別吵”、“你想幹嘛?!”“立刻給我……”

如果家長希望不破壞情境和影響他人,先帶著孩子離開現場。

在人少的地方,給孩子一點安靜的時間,溫和地陪在他身邊。也許只要9秒鐘或再多一點點(注意觀察你的孩子)空間,他的情緒自然會回落。

這同時也是減少家長在高壓力情境下,產生本能反應的可能性。

3、引導識別情緒,傾聽孩子內心需要

當孩子情緒稍為平復,家長就可以問孩子:“你剛才是不是感到無聊/生氣/尷尬/害怕(說出你對孩子感覺的體會),你能告訴我是什麼原因嗎?”

如果孩子不願意說,你也可以表示理解地問到:“我真的想知道你剛才那樣的原因,我能猜一猜是因為……嗎?”

不需要擔心自己是猜對還是猜錯了,關鍵是孩子體會到你想理解他的接近與支持。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有的家長說:“我好不容易忍住氣,還要去體會他,難度太高了!如何能做到?”

正如上面所說,只要家長建立一個信念:我相信孩子這樣做,一定有我不知道的理由!我們帶著好奇心,去接近孩子的內心需要,才能夠真的去體會孩子感受和情緒誘發的原因。

每一次情緒出現,其實都在給機會我們走進孩子的內心,保持跟孩子的親密關係。

4、觀察孩子,設身處地作出恰當的反應

當我們傾聽、表達理解的時候,注意觀察孩子的反應,以及他的情緒變化:是從緊張到放鬆呢?還是更加僵硬和抗拒?他的神情、動作告訴我們是否理解到他,如果孩子未能鬆弛鬆弛一點,意味著我們的理解存在偏差。

這時候,重要的是真誠地告訴孩子:“我真的很想理解和幫助你,讓我們一起想辦法,一定有解決辦法的!”

而恰當的反應也包括,孩子未能釋懷時,我們能尊重自己和孩子,將孩子帶離情緒當下的情境,比如不逼迫孩子看醫生,同時告訴他我們要尊重別人和環境。

"

​文:好爸媽在線(陳雪瑩原創)


情景一:

飯店裡一群朋友聚會,孩子因無聊從哼哼唧唧到大聲尖叫,家長滿臉囧相和黑線,恨不得封住孩子的嘴巴,制止娃發脾氣!

沒想到,孩子看到媽媽這樣更得意了,他此刻的心理獨白:“好耶,媽媽終於理我了!”

情景二:

剛出校門口孩子高興說:“媽媽,我考了98分,全班第二呢!”

媽媽立即問:“2分錯在哪兒了?”沒聽孩子說完就忍不住提醒,“你別驕傲自滿,又是粗心的老毛病,下次細心一點,才能爭取100分啊!”

孩子失望地甩開媽媽,氣鼓鼓地跺著腳跑開準備自己過馬路,媽媽在後面喊著“小心車”衝過去,可真讓人擔心出事故……

情景三:

醫院裡,孩子哭鬧不肯看醫生,眼看好好勸不聽,爸爸威脅孩子:“你不好好補牙,就取消明天的旅行。”

孩子一聽擔心又著急:“我就不看,不去就不去……”

迫於護士的催促,爸爸沒轍只好說:“寶貝乖啦,補牙後獎勵雪糕!”

孩子才勉強奔著雪糕進去了,可是以後他的牙會更壞,爸爸唯有更著急生氣嗎?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親子衝突之下,家長跟孩子不自覺就捲入情緒拉鋸戰,往往孩子慪氣、家長生氣。

當家長跟孩子起衝突時,該怎麼辦呢?

一、家長的反應,決定孩子情緒的升降

以上三種情境,為什麼孩子會情緒越發高漲,從搗蛋到得意忘形,從失落到氣憤,從不情願到非得那樣不可?

家長之所以變成火上加油,讓孩子情緒升騰,鬧得你氣急敗壞、擔心、無奈,往往只因家長在看到孩子的哭鬧行為時,不假思索地作出自動化反應。

以上三個情境就是常見的三種自動反應,你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孩子情緒越來越不受控時候的情境,然後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看看有沒有掉入誤區:

1、我有沒有關注到孩子的情緒和來源,我的第一反應會否定或者忽視孩子的感受嗎?

2、我有沒有用打擊孩子的方式,去教育孩子達到我的期望?

3、我有沒有用消極的方法(懲罰或物質獎勵)去驅動孩子?

如果有其中一點,很可能孩子的情緒反應在互動中會形成消極反應模式,不僅發生一次。

只要家長反應不變化,同樣的親子衝突狀況,就會時不時地冒泡。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你回想一下自己剛剛想到的孩子情緒不受控的情境,一直讓你困擾著,不是嗎?

如果我們不想再這樣,就需要找到更有效的替代方案。

那麼,家長怎樣引導才能讓孩子情緒降溫,並且從每一次的情緒衝突中,陪伴孩子學習情緒管理的方法,減少同樣狀況的親子衝突呢?

那就要家長覺察和停止自己的自動反應模式。

通常會有這幾種:

1、反擊,大喊大叫,甚至打人,以圖控制局面;

2、讓步,覺得心太累,管不了孩子的不當行為;

3、呆住,不能思考、感到無助;

4、疏遠,撒手不管,眼不見為淨。

什麼決定了家長的反應呢?

那就是家長對孩子行為不同的感受和想法,使得有的家長能夠接納和引導孩子;有的將行為看得很嚴重;有的無力以對……

那麼,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你會怎麼解讀孩子?

如果認為孩子是在鬧彆扭、對著幹、控制大人、報復,家長很可能為了維護權威、減少不當行為,就會選擇採取制服孩子的手段,讓孩子聽話;

如果體會到孩子是在尋求關注、正常的慾求不滿、能力不達而挫敗、希望確認自主性與力量感等比較正常的發展行為和需要。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家長就會注意辨識情緒和孩子此刻遇到什麼困難需要家長幫助,從而引導孩子學習表達想要的東西,以及主動尋求家長幫助。

這樣親子雙方就不會陷入情緒裡面,而是以情緒為索引,獲得解決成長困難、發展個體能力的機會。

二、如何避免與孩子掉進負面情緒漩渦

當你看到孩子莫名其妙地生氣,越來越不講理,捂耳、跺腳、尖叫、摔門……

這時,如果家長因頭腦冒出的憂慮念頭“以後還得了!”或對別人看法“這個媽怎麼當的!”之類的顧慮,本能會去抓、捂、堵孩子,結果孩子也本能掙扎著,帶你一起掉入負面情緒漩渦。

如何避免和跳出感覺糟糕的情緒漩渦?

只要你想與孩子保持親密聯結與合作,鍛鍊孩子情感能力的話,用正念之鈴,在自己身上、腦海中設一個自我提示的信號,“叮”一下(比如有的撫住胸口,有的彈一下食指),讓自己停一停,看目標!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接著,我拆解出五個步驟,便於家長用行動清單的方式,做給孩子看:如何與情緒友好相處。

1、用呼吸保持正念,主動選擇代替被動反應

所有情緒引導、調節、管理種種方法背後的心法,都在於當下覺察。

當覺察到孩子與自己的表情、呼吸、動作開始急速、躁動,情緒告訴我們“它來了”,此時有意識地深呼吸,數幾個一二三四,把呼吸帶到身體中情緒湧動的部位(也許是喉嚨、胸口、腦門、手等)。

感受身體能幫你安在當下,看見大腦裡面升起的批評、指責、自責等等念頭,提醒自己:這是我的想法,而真相是什麼?

非暴力溝通常常用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這句名言,提醒入們遠離本能反應:“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有一個空間,我們有力量選擇自己的反應。我們的反應展現了我們的成長和自由。”

減少本能反應,就能避免一下子被捲入負面情緒漩渦。

這也是我們向孩子示範理性情緒的第一步:看見並暫停情緒的控制。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2、提供時空支持,暫停、帶離、耐心等待情緒回落

關於大腦與情緒的研究表明,初始情緒只會停留9秒鐘,孩子情緒的高漲,往往是受到進一步的刺激與干預。

比如第一個情境,孩子從無聊嘀咕到尖叫之間,第三個情境從害怕退縮到大哭大鬧要走之間,隔著成人期望孩子安靜而釋放的不理解“你別吵”、“你想幹嘛?!”“立刻給我……”

如果家長希望不破壞情境和影響他人,先帶著孩子離開現場。

在人少的地方,給孩子一點安靜的時間,溫和地陪在他身邊。也許只要9秒鐘或再多一點點(注意觀察你的孩子)空間,他的情緒自然會回落。

這同時也是減少家長在高壓力情境下,產生本能反應的可能性。

3、引導識別情緒,傾聽孩子內心需要

當孩子情緒稍為平復,家長就可以問孩子:“你剛才是不是感到無聊/生氣/尷尬/害怕(說出你對孩子感覺的體會),你能告訴我是什麼原因嗎?”

如果孩子不願意說,你也可以表示理解地問到:“我真的想知道你剛才那樣的原因,我能猜一猜是因為……嗎?”

不需要擔心自己是猜對還是猜錯了,關鍵是孩子體會到你想理解他的接近與支持。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有的家長說:“我好不容易忍住氣,還要去體會他,難度太高了!如何能做到?”

正如上面所說,只要家長建立一個信念:我相信孩子這樣做,一定有我不知道的理由!我們帶著好奇心,去接近孩子的內心需要,才能夠真的去體會孩子感受和情緒誘發的原因。

每一次情緒出現,其實都在給機會我們走進孩子的內心,保持跟孩子的親密關係。

4、觀察孩子,設身處地作出恰當的反應

當我們傾聽、表達理解的時候,注意觀察孩子的反應,以及他的情緒變化:是從緊張到放鬆呢?還是更加僵硬和抗拒?他的神情、動作告訴我們是否理解到他,如果孩子未能鬆弛鬆弛一點,意味著我們的理解存在偏差。

這時候,重要的是真誠地告訴孩子:“我真的很想理解和幫助你,讓我們一起想辦法,一定有解決辦法的!”

而恰當的反應也包括,孩子未能釋懷時,我們能尊重自己和孩子,將孩子帶離情緒當下的情境,比如不逼迫孩子看醫生,同時告訴他我們要尊重別人和環境。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5、若有需要,坦誠自己的錯誤,有助修復關係

一旦孩子得到允許,講出真實的內心話,這些話也許與你的期望不符合,但是孩子的真實感受,包括挫敗、沮喪、害怕等等。

我們都需要坦誠地為自己的本能反應或誤解孩子而道歉,也謝謝他願意說出來。

很多案例都發現,當我們真誠道歉,表達對孩子感受和需要的理解和接納,孩子就能回到與父母聯結的天性,而孩子天然希望父母欣賞自己,所以他反而主動做出一些改變的嘗試。

父母將希望孩子做的事情,如自我接納犯錯、積極認知調整,言行一致地做出來,而不只是旁觀指點要求孩子做到,孩子更願意跟隨父母的言行,從間接學習、直接訓練中,提升自身的情緒智能。

"

​文:好爸媽在線(陳雪瑩原創)


情景一:

飯店裡一群朋友聚會,孩子因無聊從哼哼唧唧到大聲尖叫,家長滿臉囧相和黑線,恨不得封住孩子的嘴巴,制止娃發脾氣!

沒想到,孩子看到媽媽這樣更得意了,他此刻的心理獨白:“好耶,媽媽終於理我了!”

情景二:

剛出校門口孩子高興說:“媽媽,我考了98分,全班第二呢!”

媽媽立即問:“2分錯在哪兒了?”沒聽孩子說完就忍不住提醒,“你別驕傲自滿,又是粗心的老毛病,下次細心一點,才能爭取100分啊!”

孩子失望地甩開媽媽,氣鼓鼓地跺著腳跑開準備自己過馬路,媽媽在後面喊著“小心車”衝過去,可真讓人擔心出事故……

情景三:

醫院裡,孩子哭鬧不肯看醫生,眼看好好勸不聽,爸爸威脅孩子:“你不好好補牙,就取消明天的旅行。”

孩子一聽擔心又著急:“我就不看,不去就不去……”

迫於護士的催促,爸爸沒轍只好說:“寶貝乖啦,補牙後獎勵雪糕!”

孩子才勉強奔著雪糕進去了,可是以後他的牙會更壞,爸爸唯有更著急生氣嗎?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親子衝突之下,家長跟孩子不自覺就捲入情緒拉鋸戰,往往孩子慪氣、家長生氣。

當家長跟孩子起衝突時,該怎麼辦呢?

一、家長的反應,決定孩子情緒的升降

以上三種情境,為什麼孩子會情緒越發高漲,從搗蛋到得意忘形,從失落到氣憤,從不情願到非得那樣不可?

家長之所以變成火上加油,讓孩子情緒升騰,鬧得你氣急敗壞、擔心、無奈,往往只因家長在看到孩子的哭鬧行為時,不假思索地作出自動化反應。

以上三個情境就是常見的三種自動反應,你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孩子情緒越來越不受控時候的情境,然後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看看有沒有掉入誤區:

1、我有沒有關注到孩子的情緒和來源,我的第一反應會否定或者忽視孩子的感受嗎?

2、我有沒有用打擊孩子的方式,去教育孩子達到我的期望?

3、我有沒有用消極的方法(懲罰或物質獎勵)去驅動孩子?

如果有其中一點,很可能孩子的情緒反應在互動中會形成消極反應模式,不僅發生一次。

只要家長反應不變化,同樣的親子衝突狀況,就會時不時地冒泡。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你回想一下自己剛剛想到的孩子情緒不受控的情境,一直讓你困擾著,不是嗎?

如果我們不想再這樣,就需要找到更有效的替代方案。

那麼,家長怎樣引導才能讓孩子情緒降溫,並且從每一次的情緒衝突中,陪伴孩子學習情緒管理的方法,減少同樣狀況的親子衝突呢?

那就要家長覺察和停止自己的自動反應模式。

通常會有這幾種:

1、反擊,大喊大叫,甚至打人,以圖控制局面;

2、讓步,覺得心太累,管不了孩子的不當行為;

3、呆住,不能思考、感到無助;

4、疏遠,撒手不管,眼不見為淨。

什麼決定了家長的反應呢?

那就是家長對孩子行為不同的感受和想法,使得有的家長能夠接納和引導孩子;有的將行為看得很嚴重;有的無力以對……

那麼,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你會怎麼解讀孩子?

如果認為孩子是在鬧彆扭、對著幹、控制大人、報復,家長很可能為了維護權威、減少不當行為,就會選擇採取制服孩子的手段,讓孩子聽話;

如果體會到孩子是在尋求關注、正常的慾求不滿、能力不達而挫敗、希望確認自主性與力量感等比較正常的發展行為和需要。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家長就會注意辨識情緒和孩子此刻遇到什麼困難需要家長幫助,從而引導孩子學習表達想要的東西,以及主動尋求家長幫助。

這樣親子雙方就不會陷入情緒裡面,而是以情緒為索引,獲得解決成長困難、發展個體能力的機會。

二、如何避免與孩子掉進負面情緒漩渦

當你看到孩子莫名其妙地生氣,越來越不講理,捂耳、跺腳、尖叫、摔門……

這時,如果家長因頭腦冒出的憂慮念頭“以後還得了!”或對別人看法“這個媽怎麼當的!”之類的顧慮,本能會去抓、捂、堵孩子,結果孩子也本能掙扎著,帶你一起掉入負面情緒漩渦。

如何避免和跳出感覺糟糕的情緒漩渦?

只要你想與孩子保持親密聯結與合作,鍛鍊孩子情感能力的話,用正念之鈴,在自己身上、腦海中設一個自我提示的信號,“叮”一下(比如有的撫住胸口,有的彈一下食指),讓自己停一停,看目標!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接著,我拆解出五個步驟,便於家長用行動清單的方式,做給孩子看:如何與情緒友好相處。

1、用呼吸保持正念,主動選擇代替被動反應

所有情緒引導、調節、管理種種方法背後的心法,都在於當下覺察。

當覺察到孩子與自己的表情、呼吸、動作開始急速、躁動,情緒告訴我們“它來了”,此時有意識地深呼吸,數幾個一二三四,把呼吸帶到身體中情緒湧動的部位(也許是喉嚨、胸口、腦門、手等)。

感受身體能幫你安在當下,看見大腦裡面升起的批評、指責、自責等等念頭,提醒自己:這是我的想法,而真相是什麼?

非暴力溝通常常用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這句名言,提醒入們遠離本能反應:“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有一個空間,我們有力量選擇自己的反應。我們的反應展現了我們的成長和自由。”

減少本能反應,就能避免一下子被捲入負面情緒漩渦。

這也是我們向孩子示範理性情緒的第一步:看見並暫停情緒的控制。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2、提供時空支持,暫停、帶離、耐心等待情緒回落

關於大腦與情緒的研究表明,初始情緒只會停留9秒鐘,孩子情緒的高漲,往往是受到進一步的刺激與干預。

比如第一個情境,孩子從無聊嘀咕到尖叫之間,第三個情境從害怕退縮到大哭大鬧要走之間,隔著成人期望孩子安靜而釋放的不理解“你別吵”、“你想幹嘛?!”“立刻給我……”

如果家長希望不破壞情境和影響他人,先帶著孩子離開現場。

在人少的地方,給孩子一點安靜的時間,溫和地陪在他身邊。也許只要9秒鐘或再多一點點(注意觀察你的孩子)空間,他的情緒自然會回落。

這同時也是減少家長在高壓力情境下,產生本能反應的可能性。

3、引導識別情緒,傾聽孩子內心需要

當孩子情緒稍為平復,家長就可以問孩子:“你剛才是不是感到無聊/生氣/尷尬/害怕(說出你對孩子感覺的體會),你能告訴我是什麼原因嗎?”

如果孩子不願意說,你也可以表示理解地問到:“我真的想知道你剛才那樣的原因,我能猜一猜是因為……嗎?”

不需要擔心自己是猜對還是猜錯了,關鍵是孩子體會到你想理解他的接近與支持。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有的家長說:“我好不容易忍住氣,還要去體會他,難度太高了!如何能做到?”

正如上面所說,只要家長建立一個信念:我相信孩子這樣做,一定有我不知道的理由!我們帶著好奇心,去接近孩子的內心需要,才能夠真的去體會孩子感受和情緒誘發的原因。

每一次情緒出現,其實都在給機會我們走進孩子的內心,保持跟孩子的親密關係。

4、觀察孩子,設身處地作出恰當的反應

當我們傾聽、表達理解的時候,注意觀察孩子的反應,以及他的情緒變化:是從緊張到放鬆呢?還是更加僵硬和抗拒?他的神情、動作告訴我們是否理解到他,如果孩子未能鬆弛鬆弛一點,意味著我們的理解存在偏差。

這時候,重要的是真誠地告訴孩子:“我真的很想理解和幫助你,讓我們一起想辦法,一定有解決辦法的!”

而恰當的反應也包括,孩子未能釋懷時,我們能尊重自己和孩子,將孩子帶離情緒當下的情境,比如不逼迫孩子看醫生,同時告訴他我們要尊重別人和環境。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5、若有需要,坦誠自己的錯誤,有助修復關係

一旦孩子得到允許,講出真實的內心話,這些話也許與你的期望不符合,但是孩子的真實感受,包括挫敗、沮喪、害怕等等。

我們都需要坦誠地為自己的本能反應或誤解孩子而道歉,也謝謝他願意說出來。

很多案例都發現,當我們真誠道歉,表達對孩子感受和需要的理解和接納,孩子就能回到與父母聯結的天性,而孩子天然希望父母欣賞自己,所以他反而主動做出一些改變的嘗試。

父母將希望孩子做的事情,如自我接納犯錯、積極認知調整,言行一致地做出來,而不只是旁觀指點要求孩子做到,孩子更願意跟隨父母的言行,從間接學習、直接訓練中,提升自身的情緒智能。

父母與孩子起衝突,只需要5步,不打不罵教育好孩子

每一次陪伴孩子走過這樣的情緒歷程,家長還可以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每一次情緒的處理,給孩子帶來哪些成長?”

家長對於孩子的情緒進行觀察後的恰當反映,示範識別情緒的來由和積極轉化,讓孩子知道下一次有這樣情緒來臨,如何尋求幫助,並且相信一定有辦法解決。

那麼,孩子對情緒的自我掌控性就會大大提高!

會自控的孩子,就獲得了情感智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