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作者 | 大J

來源 | 大J小D(ID:jiayoubaobao2015)

一直以來,爸媽們都對於如何幫助孩子見世面,打開更多可能性非常感興趣。

不少人都是說,多帶著孩子去旅行,孩子再大一點的多帶著她去參加國外夏令營。這句話對也不對,倒是讓我想起就是前不久才發生的故事。

我的一個遠房親戚這個暑假把15歲的女兒送來參加波士頓夏令營,夏令營結束後就順道來紐約玩,然後我們就吃了一頓飯。

很自然的,我第一個問題就是問,“覺得夏令營怎樣?波士頓和紐約這兩個城市感覺如何?”

小女孩也很直接,和我說,“夏令營不靈的,條件非常差,什麼設施都不如我們學校。紐約時代廣場傻死了,還不如上海南京路呢,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覺得紐約好”。

她媽媽一個勁在旁邊和我說,“快點讓阿姨教育教育她,我為了這次美國之行花了小十萬呢。本來想帶她出來開眼界,長見識,沒想到一圈下來,她卻嫌東嫌西”

分享這些並不是要和這個小女孩辯解什麼,這的確是從她眼裡看到的東西。分享這個就是想說,當我們覺得花錢就能開眼界時,我們需要提醒自己,這兩者也許並不是必要充分條件。也有可能就是我親戚孩子的結果。

"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作者 | 大J

來源 | 大J小D(ID:jiayoubaobao2015)

一直以來,爸媽們都對於如何幫助孩子見世面,打開更多可能性非常感興趣。

不少人都是說,多帶著孩子去旅行,孩子再大一點的多帶著她去參加國外夏令營。這句話對也不對,倒是讓我想起就是前不久才發生的故事。

我的一個遠房親戚這個暑假把15歲的女兒送來參加波士頓夏令營,夏令營結束後就順道來紐約玩,然後我們就吃了一頓飯。

很自然的,我第一個問題就是問,“覺得夏令營怎樣?波士頓和紐約這兩個城市感覺如何?”

小女孩也很直接,和我說,“夏令營不靈的,條件非常差,什麼設施都不如我們學校。紐約時代廣場傻死了,還不如上海南京路呢,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覺得紐約好”。

她媽媽一個勁在旁邊和我說,“快點讓阿姨教育教育她,我為了這次美國之行花了小十萬呢。本來想帶她出來開眼界,長見識,沒想到一圈下來,她卻嫌東嫌西”

分享這些並不是要和這個小女孩辯解什麼,這的確是從她眼裡看到的東西。分享這個就是想說,當我們覺得花錢就能開眼界時,我們需要提醒自己,這兩者也許並不是必要充分條件。也有可能就是我親戚孩子的結果。

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那頓飯吃完,我回家想了好久,到底什麼才是對於孩子打開眼界最重要的東西?我們家長可以怎麼做呢?

01.

從小培養感知力

我們傳統的教育形式非常注意那些世俗意義上的硬實力,比如孩子學了這些能力以後,學習更好了、專注力更強了,甚至考試成績更好了、進入更好的學校了…但往往忽視那些體驗生命敏銳度、提升幸福感的感知力。

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一個疑問,一樣大家都是去了那裡參觀,為什麼他可以看到那麼多東西,思考那麼多問題,我卻沒有呢?這個差異就在於感知力,擁有感知力的人,並不會把每一天當成必然,而是願意更加細膩、帶著好奇地體驗生活。

感知力的培養是個大話題了,以後可以單獨和大家分享,今天長話短說,我覺得最關鍵的就是父母從小就能和孩子一起慢下來生活,而不是為了“劃掉清單、完成任務”地生活。

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一起用心去品味每一口食物的味道;交流的時候就是交流,看著彼此眼睛,認真聽用心說;玩耍的時候就是玩耍,花時間觀察細節,發現小樂趣。

這些小時候的日常體驗,慢慢就會提高孩子的感知力,他們對於自己每天習以為常的日子都會覺得感興趣,那麼以後每當她接觸一個新體驗時,她就會有更強的感知能力去發現其中的不同。

從這個角度來看,擁有感知力的人不僅僅可以更好地打開眼界,更能懂得感恩,具有更高的幸福感。

"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作者 | 大J

來源 | 大J小D(ID:jiayoubaobao2015)

一直以來,爸媽們都對於如何幫助孩子見世面,打開更多可能性非常感興趣。

不少人都是說,多帶著孩子去旅行,孩子再大一點的多帶著她去參加國外夏令營。這句話對也不對,倒是讓我想起就是前不久才發生的故事。

我的一個遠房親戚這個暑假把15歲的女兒送來參加波士頓夏令營,夏令營結束後就順道來紐約玩,然後我們就吃了一頓飯。

很自然的,我第一個問題就是問,“覺得夏令營怎樣?波士頓和紐約這兩個城市感覺如何?”

小女孩也很直接,和我說,“夏令營不靈的,條件非常差,什麼設施都不如我們學校。紐約時代廣場傻死了,還不如上海南京路呢,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覺得紐約好”。

她媽媽一個勁在旁邊和我說,“快點讓阿姨教育教育她,我為了這次美國之行花了小十萬呢。本來想帶她出來開眼界,長見識,沒想到一圈下來,她卻嫌東嫌西”

分享這些並不是要和這個小女孩辯解什麼,這的確是從她眼裡看到的東西。分享這個就是想說,當我們覺得花錢就能開眼界時,我們需要提醒自己,這兩者也許並不是必要充分條件。也有可能就是我親戚孩子的結果。

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那頓飯吃完,我回家想了好久,到底什麼才是對於孩子打開眼界最重要的東西?我們家長可以怎麼做呢?

01.

從小培養感知力

我們傳統的教育形式非常注意那些世俗意義上的硬實力,比如孩子學了這些能力以後,學習更好了、專注力更強了,甚至考試成績更好了、進入更好的學校了…但往往忽視那些體驗生命敏銳度、提升幸福感的感知力。

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一個疑問,一樣大家都是去了那裡參觀,為什麼他可以看到那麼多東西,思考那麼多問題,我卻沒有呢?這個差異就在於感知力,擁有感知力的人,並不會把每一天當成必然,而是願意更加細膩、帶著好奇地體驗生活。

感知力的培養是個大話題了,以後可以單獨和大家分享,今天長話短說,我覺得最關鍵的就是父母從小就能和孩子一起慢下來生活,而不是為了“劃掉清單、完成任務”地生活。

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一起用心去品味每一口食物的味道;交流的時候就是交流,看著彼此眼睛,認真聽用心說;玩耍的時候就是玩耍,花時間觀察細節,發現小樂趣。

這些小時候的日常體驗,慢慢就會提高孩子的感知力,他們對於自己每天習以為常的日子都會覺得感興趣,那麼以後每當她接觸一個新體驗時,她就會有更強的感知能力去發現其中的不同。

從這個角度來看,擁有感知力的人不僅僅可以更好地打開眼界,更能懂得感恩,具有更高的幸福感。

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02.

建立通識教育理念

通識教育,對應的英語是Liberal Arts Education,也有翻譯博雅教育、全人教育或者素質教育。

儘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是從高校開始的,但對我來說,通識教育更是一種思維模式,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世界,說最簡單的就是全面發展一個人在社會高質量生存的基本能力。這裡的關鍵詞是“全面”和“高質量”,不再用考試和專業來指導我們和我們的孩子需要啟蒙什麼。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即使你是理科生,你也需要文學素養,因為我們需要閱讀;你也需要懂一點審美藝術,因為我們需要去看電影、看展覽;你也需要懂一點經濟學,因為我們需要理財規劃,或者至少不被騙;你也需要了解一些宇宙科學,因為我們至少需要知道自己生活在哪裡,萬事萬物如何運作,等等。

這些是我們現在在這個社會高質量生活的基礎。當我們父母具備這樣的視角時,在選擇書籍、玩具,在帶孩子去哪裡玩、看什麼東西時,我們就不會只盯著眼前那個里程碑是否達到,幼小銜接的考題是否會做。

歸根到底,通識教育給予了我們常識,這些常識可以讓我們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作者 | 大J

來源 | 大J小D(ID:jiayoubaobao2015)

一直以來,爸媽們都對於如何幫助孩子見世面,打開更多可能性非常感興趣。

不少人都是說,多帶著孩子去旅行,孩子再大一點的多帶著她去參加國外夏令營。這句話對也不對,倒是讓我想起就是前不久才發生的故事。

我的一個遠房親戚這個暑假把15歲的女兒送來參加波士頓夏令營,夏令營結束後就順道來紐約玩,然後我們就吃了一頓飯。

很自然的,我第一個問題就是問,“覺得夏令營怎樣?波士頓和紐約這兩個城市感覺如何?”

小女孩也很直接,和我說,“夏令營不靈的,條件非常差,什麼設施都不如我們學校。紐約時代廣場傻死了,還不如上海南京路呢,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覺得紐約好”。

她媽媽一個勁在旁邊和我說,“快點讓阿姨教育教育她,我為了這次美國之行花了小十萬呢。本來想帶她出來開眼界,長見識,沒想到一圈下來,她卻嫌東嫌西”

分享這些並不是要和這個小女孩辯解什麼,這的確是從她眼裡看到的東西。分享這個就是想說,當我們覺得花錢就能開眼界時,我們需要提醒自己,這兩者也許並不是必要充分條件。也有可能就是我親戚孩子的結果。

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那頓飯吃完,我回家想了好久,到底什麼才是對於孩子打開眼界最重要的東西?我們家長可以怎麼做呢?

01.

從小培養感知力

我們傳統的教育形式非常注意那些世俗意義上的硬實力,比如孩子學了這些能力以後,學習更好了、專注力更強了,甚至考試成績更好了、進入更好的學校了…但往往忽視那些體驗生命敏銳度、提升幸福感的感知力。

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一個疑問,一樣大家都是去了那裡參觀,為什麼他可以看到那麼多東西,思考那麼多問題,我卻沒有呢?這個差異就在於感知力,擁有感知力的人,並不會把每一天當成必然,而是願意更加細膩、帶著好奇地體驗生活。

感知力的培養是個大話題了,以後可以單獨和大家分享,今天長話短說,我覺得最關鍵的就是父母從小就能和孩子一起慢下來生活,而不是為了“劃掉清單、完成任務”地生活。

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一起用心去品味每一口食物的味道;交流的時候就是交流,看著彼此眼睛,認真聽用心說;玩耍的時候就是玩耍,花時間觀察細節,發現小樂趣。

這些小時候的日常體驗,慢慢就會提高孩子的感知力,他們對於自己每天習以為常的日子都會覺得感興趣,那麼以後每當她接觸一個新體驗時,她就會有更強的感知能力去發現其中的不同。

從這個角度來看,擁有感知力的人不僅僅可以更好地打開眼界,更能懂得感恩,具有更高的幸福感。

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02.

建立通識教育理念

通識教育,對應的英語是Liberal Arts Education,也有翻譯博雅教育、全人教育或者素質教育。

儘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是從高校開始的,但對我來說,通識教育更是一種思維模式,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世界,說最簡單的就是全面發展一個人在社會高質量生存的基本能力。這裡的關鍵詞是“全面”和“高質量”,不再用考試和專業來指導我們和我們的孩子需要啟蒙什麼。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即使你是理科生,你也需要文學素養,因為我們需要閱讀;你也需要懂一點審美藝術,因為我們需要去看電影、看展覽;你也需要懂一點經濟學,因為我們需要理財規劃,或者至少不被騙;你也需要了解一些宇宙科學,因為我們至少需要知道自己生活在哪裡,萬事萬物如何運作,等等。

這些是我們現在在這個社會高質量生活的基礎。當我們父母具備這樣的視角時,在選擇書籍、玩具,在帶孩子去哪裡玩、看什麼東西時,我們就不會只盯著眼前那個里程碑是否達到,幼小銜接的考題是否會做。

歸根到底,通識教育給予了我們常識,這些常識可以讓我們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03.

打造多元價值觀

哈佛新任校長最近在就職演講時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quick to understand but slow to judge(可以很快理解,但卻不要過早下判斷)。生活中,我們太多的情況是很快下判斷,“這個不適合我家的,這個沒用,這個和我無關”。但很多時候其實我們只看到表象,但是卻把很多可能性都關掉了。

每到一個地方,每接觸一個人,每看一本書,不要先去下判斷,先去體驗。小D 4歲多了,這個階段的孩子最容易出現“非黑即白”的對話,“這裡沒勁,我不喜歡他,我只喜歡玩這個”等等(其實和我親戚的女兒很類似不是嗎?)。這時候,就需要依靠我們父母幫助孩子把“心眼”打開,讓她去看到那些她未曾看到的東西。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提問,“你覺得最有趣的地方是哪裡呢?這裡和那裡有什麼不同呢?這裡的哪些東西是以前那個地方沒有的呢?我們要不要一起去看看呢?”。

但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回應孩子的是,“這裡怎麼沒勁了啊,媽媽特地帶你過來看的,你都沒看呢”,有沒有發現,我們的迴應方式也是在“很快判斷”,而不是“很快理解”。這樣一來一往,自然的,孩子也就只會判斷,而不去理解,從而用自己那個小小的“自我”把生活中的無限可能性都抹殺了。

“人這一生,要見眾生,見天地,見自己,做的這些才是見世面”,可惜的是,太多人都沒“見”,就已經用自己的判斷把這扇門關了。

"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作者 | 大J

來源 | 大J小D(ID:jiayoubaobao2015)

一直以來,爸媽們都對於如何幫助孩子見世面,打開更多可能性非常感興趣。

不少人都是說,多帶著孩子去旅行,孩子再大一點的多帶著她去參加國外夏令營。這句話對也不對,倒是讓我想起就是前不久才發生的故事。

我的一個遠房親戚這個暑假把15歲的女兒送來參加波士頓夏令營,夏令營結束後就順道來紐約玩,然後我們就吃了一頓飯。

很自然的,我第一個問題就是問,“覺得夏令營怎樣?波士頓和紐約這兩個城市感覺如何?”

小女孩也很直接,和我說,“夏令營不靈的,條件非常差,什麼設施都不如我們學校。紐約時代廣場傻死了,還不如上海南京路呢,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覺得紐約好”。

她媽媽一個勁在旁邊和我說,“快點讓阿姨教育教育她,我為了這次美國之行花了小十萬呢。本來想帶她出來開眼界,長見識,沒想到一圈下來,她卻嫌東嫌西”

分享這些並不是要和這個小女孩辯解什麼,這的確是從她眼裡看到的東西。分享這個就是想說,當我們覺得花錢就能開眼界時,我們需要提醒自己,這兩者也許並不是必要充分條件。也有可能就是我親戚孩子的結果。

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那頓飯吃完,我回家想了好久,到底什麼才是對於孩子打開眼界最重要的東西?我們家長可以怎麼做呢?

01.

從小培養感知力

我們傳統的教育形式非常注意那些世俗意義上的硬實力,比如孩子學了這些能力以後,學習更好了、專注力更強了,甚至考試成績更好了、進入更好的學校了…但往往忽視那些體驗生命敏銳度、提升幸福感的感知力。

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一個疑問,一樣大家都是去了那裡參觀,為什麼他可以看到那麼多東西,思考那麼多問題,我卻沒有呢?這個差異就在於感知力,擁有感知力的人,並不會把每一天當成必然,而是願意更加細膩、帶著好奇地體驗生活。

感知力的培養是個大話題了,以後可以單獨和大家分享,今天長話短說,我覺得最關鍵的就是父母從小就能和孩子一起慢下來生活,而不是為了“劃掉清單、完成任務”地生活。

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一起用心去品味每一口食物的味道;交流的時候就是交流,看著彼此眼睛,認真聽用心說;玩耍的時候就是玩耍,花時間觀察細節,發現小樂趣。

這些小時候的日常體驗,慢慢就會提高孩子的感知力,他們對於自己每天習以為常的日子都會覺得感興趣,那麼以後每當她接觸一個新體驗時,她就會有更強的感知能力去發現其中的不同。

從這個角度來看,擁有感知力的人不僅僅可以更好地打開眼界,更能懂得感恩,具有更高的幸福感。

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02.

建立通識教育理念

通識教育,對應的英語是Liberal Arts Education,也有翻譯博雅教育、全人教育或者素質教育。

儘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是從高校開始的,但對我來說,通識教育更是一種思維模式,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世界,說最簡單的就是全面發展一個人在社會高質量生存的基本能力。這裡的關鍵詞是“全面”和“高質量”,不再用考試和專業來指導我們和我們的孩子需要啟蒙什麼。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即使你是理科生,你也需要文學素養,因為我們需要閱讀;你也需要懂一點審美藝術,因為我們需要去看電影、看展覽;你也需要懂一點經濟學,因為我們需要理財規劃,或者至少不被騙;你也需要了解一些宇宙科學,因為我們至少需要知道自己生活在哪裡,萬事萬物如何運作,等等。

這些是我們現在在這個社會高質量生活的基礎。當我們父母具備這樣的視角時,在選擇書籍、玩具,在帶孩子去哪裡玩、看什麼東西時,我們就不會只盯著眼前那個里程碑是否達到,幼小銜接的考題是否會做。

歸根到底,通識教育給予了我們常識,這些常識可以讓我們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03.

打造多元價值觀

哈佛新任校長最近在就職演講時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quick to understand but slow to judge(可以很快理解,但卻不要過早下判斷)。生活中,我們太多的情況是很快下判斷,“這個不適合我家的,這個沒用,這個和我無關”。但很多時候其實我們只看到表象,但是卻把很多可能性都關掉了。

每到一個地方,每接觸一個人,每看一本書,不要先去下判斷,先去體驗。小D 4歲多了,這個階段的孩子最容易出現“非黑即白”的對話,“這裡沒勁,我不喜歡他,我只喜歡玩這個”等等(其實和我親戚的女兒很類似不是嗎?)。這時候,就需要依靠我們父母幫助孩子把“心眼”打開,讓她去看到那些她未曾看到的東西。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提問,“你覺得最有趣的地方是哪裡呢?這裡和那裡有什麼不同呢?這裡的哪些東西是以前那個地方沒有的呢?我們要不要一起去看看呢?”。

但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回應孩子的是,“這裡怎麼沒勁了啊,媽媽特地帶你過來看的,你都沒看呢”,有沒有發現,我們的迴應方式也是在“很快判斷”,而不是“很快理解”。這樣一來一往,自然的,孩子也就只會判斷,而不去理解,從而用自己那個小小的“自我”把生活中的無限可能性都抹殺了。

“人這一生,要見眾生,見天地,見自己,做的這些才是見世面”,可惜的是,太多人都沒“見”,就已經用自己的判斷把這扇門關了。

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今天這篇又是“不討好”的文章,也許大家更願意看到的是,我和大家分享,多買一些書,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多接觸人等等。這些都重要,但是沒有上面這三條的思維模式做前提,很有可能,我們只是翻了這些書,只是到了這些地方,只是看到這些人。

現實有時很殘酷,當我們以為別人家只是有錢而已時,我們看不到的是對方的見識和思維模式。記得去年跑馬拉松時,我非常努力地訓練了一年,最終完賽成績是4小時45分鐘,而這個成績對於我挪威的鄰居來說卻是“我今年沒訓練,也不想跑太快,我就爭取4個半小時完賽吧”。

這個就是起點,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不努力。現實也是最公平的,它提供了一個訓練途徑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進入這個賽道,只不過我們都知道,你我這樣的普通人,需要付出更多。

"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作者 | 大J

來源 | 大J小D(ID:jiayoubaobao2015)

一直以來,爸媽們都對於如何幫助孩子見世面,打開更多可能性非常感興趣。

不少人都是說,多帶著孩子去旅行,孩子再大一點的多帶著她去參加國外夏令營。這句話對也不對,倒是讓我想起就是前不久才發生的故事。

我的一個遠房親戚這個暑假把15歲的女兒送來參加波士頓夏令營,夏令營結束後就順道來紐約玩,然後我們就吃了一頓飯。

很自然的,我第一個問題就是問,“覺得夏令營怎樣?波士頓和紐約這兩個城市感覺如何?”

小女孩也很直接,和我說,“夏令營不靈的,條件非常差,什麼設施都不如我們學校。紐約時代廣場傻死了,還不如上海南京路呢,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覺得紐約好”。

她媽媽一個勁在旁邊和我說,“快點讓阿姨教育教育她,我為了這次美國之行花了小十萬呢。本來想帶她出來開眼界,長見識,沒想到一圈下來,她卻嫌東嫌西”

分享這些並不是要和這個小女孩辯解什麼,這的確是從她眼裡看到的東西。分享這個就是想說,當我們覺得花錢就能開眼界時,我們需要提醒自己,這兩者也許並不是必要充分條件。也有可能就是我親戚孩子的結果。

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那頓飯吃完,我回家想了好久,到底什麼才是對於孩子打開眼界最重要的東西?我們家長可以怎麼做呢?

01.

從小培養感知力

我們傳統的教育形式非常注意那些世俗意義上的硬實力,比如孩子學了這些能力以後,學習更好了、專注力更強了,甚至考試成績更好了、進入更好的學校了…但往往忽視那些體驗生命敏銳度、提升幸福感的感知力。

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一個疑問,一樣大家都是去了那裡參觀,為什麼他可以看到那麼多東西,思考那麼多問題,我卻沒有呢?這個差異就在於感知力,擁有感知力的人,並不會把每一天當成必然,而是願意更加細膩、帶著好奇地體驗生活。

感知力的培養是個大話題了,以後可以單獨和大家分享,今天長話短說,我覺得最關鍵的就是父母從小就能和孩子一起慢下來生活,而不是為了“劃掉清單、完成任務”地生活。

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一起用心去品味每一口食物的味道;交流的時候就是交流,看著彼此眼睛,認真聽用心說;玩耍的時候就是玩耍,花時間觀察細節,發現小樂趣。

這些小時候的日常體驗,慢慢就會提高孩子的感知力,他們對於自己每天習以為常的日子都會覺得感興趣,那麼以後每當她接觸一個新體驗時,她就會有更強的感知能力去發現其中的不同。

從這個角度來看,擁有感知力的人不僅僅可以更好地打開眼界,更能懂得感恩,具有更高的幸福感。

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02.

建立通識教育理念

通識教育,對應的英語是Liberal Arts Education,也有翻譯博雅教育、全人教育或者素質教育。

儘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是從高校開始的,但對我來說,通識教育更是一種思維模式,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世界,說最簡單的就是全面發展一個人在社會高質量生存的基本能力。這裡的關鍵詞是“全面”和“高質量”,不再用考試和專業來指導我們和我們的孩子需要啟蒙什麼。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即使你是理科生,你也需要文學素養,因為我們需要閱讀;你也需要懂一點審美藝術,因為我們需要去看電影、看展覽;你也需要懂一點經濟學,因為我們需要理財規劃,或者至少不被騙;你也需要了解一些宇宙科學,因為我們至少需要知道自己生活在哪裡,萬事萬物如何運作,等等。

這些是我們現在在這個社會高質量生活的基礎。當我們父母具備這樣的視角時,在選擇書籍、玩具,在帶孩子去哪裡玩、看什麼東西時,我們就不會只盯著眼前那個里程碑是否達到,幼小銜接的考題是否會做。

歸根到底,通識教育給予了我們常識,這些常識可以讓我們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03.

打造多元價值觀

哈佛新任校長最近在就職演講時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quick to understand but slow to judge(可以很快理解,但卻不要過早下判斷)。生活中,我們太多的情況是很快下判斷,“這個不適合我家的,這個沒用,這個和我無關”。但很多時候其實我們只看到表象,但是卻把很多可能性都關掉了。

每到一個地方,每接觸一個人,每看一本書,不要先去下判斷,先去體驗。小D 4歲多了,這個階段的孩子最容易出現“非黑即白”的對話,“這裡沒勁,我不喜歡他,我只喜歡玩這個”等等(其實和我親戚的女兒很類似不是嗎?)。這時候,就需要依靠我們父母幫助孩子把“心眼”打開,讓她去看到那些她未曾看到的東西。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提問,“你覺得最有趣的地方是哪裡呢?這裡和那裡有什麼不同呢?這裡的哪些東西是以前那個地方沒有的呢?我們要不要一起去看看呢?”。

但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回應孩子的是,“這裡怎麼沒勁了啊,媽媽特地帶你過來看的,你都沒看呢”,有沒有發現,我們的迴應方式也是在“很快判斷”,而不是“很快理解”。這樣一來一往,自然的,孩子也就只會判斷,而不去理解,從而用自己那個小小的“自我”把生活中的無限可能性都抹殺了。

“人這一生,要見眾生,見天地,見自己,做的這些才是見世面”,可惜的是,太多人都沒“見”,就已經用自己的判斷把這扇門關了。

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今天這篇又是“不討好”的文章,也許大家更願意看到的是,我和大家分享,多買一些書,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多接觸人等等。這些都重要,但是沒有上面這三條的思維模式做前提,很有可能,我們只是翻了這些書,只是到了這些地方,只是看到這些人。

現實有時很殘酷,當我們以為別人家只是有錢而已時,我們看不到的是對方的見識和思維模式。記得去年跑馬拉松時,我非常努力地訓練了一年,最終完賽成績是4小時45分鐘,而這個成績對於我挪威的鄰居來說卻是“我今年沒訓練,也不想跑太快,我就爭取4個半小時完賽吧”。

這個就是起點,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不努力。現實也是最公平的,它提供了一個訓練途徑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進入這個賽道,只不過我們都知道,你我這樣的普通人,需要付出更多。

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但好在這條賽道不擁擠,因為可以堅持下去的人不多,而且只要願意堅持,回頭看的時候都是成長和收穫。誰曾想過,讀書時800米都不及格的我,也能跑完馬拉松呢?

"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作者 | 大J

來源 | 大J小D(ID:jiayoubaobao2015)

一直以來,爸媽們都對於如何幫助孩子見世面,打開更多可能性非常感興趣。

不少人都是說,多帶著孩子去旅行,孩子再大一點的多帶著她去參加國外夏令營。這句話對也不對,倒是讓我想起就是前不久才發生的故事。

我的一個遠房親戚這個暑假把15歲的女兒送來參加波士頓夏令營,夏令營結束後就順道來紐約玩,然後我們就吃了一頓飯。

很自然的,我第一個問題就是問,“覺得夏令營怎樣?波士頓和紐約這兩個城市感覺如何?”

小女孩也很直接,和我說,“夏令營不靈的,條件非常差,什麼設施都不如我們學校。紐約時代廣場傻死了,還不如上海南京路呢,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覺得紐約好”。

她媽媽一個勁在旁邊和我說,“快點讓阿姨教育教育她,我為了這次美國之行花了小十萬呢。本來想帶她出來開眼界,長見識,沒想到一圈下來,她卻嫌東嫌西”

分享這些並不是要和這個小女孩辯解什麼,這的確是從她眼裡看到的東西。分享這個就是想說,當我們覺得花錢就能開眼界時,我們需要提醒自己,這兩者也許並不是必要充分條件。也有可能就是我親戚孩子的結果。

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那頓飯吃完,我回家想了好久,到底什麼才是對於孩子打開眼界最重要的東西?我們家長可以怎麼做呢?

01.

從小培養感知力

我們傳統的教育形式非常注意那些世俗意義上的硬實力,比如孩子學了這些能力以後,學習更好了、專注力更強了,甚至考試成績更好了、進入更好的學校了…但往往忽視那些體驗生命敏銳度、提升幸福感的感知力。

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一個疑問,一樣大家都是去了那裡參觀,為什麼他可以看到那麼多東西,思考那麼多問題,我卻沒有呢?這個差異就在於感知力,擁有感知力的人,並不會把每一天當成必然,而是願意更加細膩、帶著好奇地體驗生活。

感知力的培養是個大話題了,以後可以單獨和大家分享,今天長話短說,我覺得最關鍵的就是父母從小就能和孩子一起慢下來生活,而不是為了“劃掉清單、完成任務”地生活。

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一起用心去品味每一口食物的味道;交流的時候就是交流,看著彼此眼睛,認真聽用心說;玩耍的時候就是玩耍,花時間觀察細節,發現小樂趣。

這些小時候的日常體驗,慢慢就會提高孩子的感知力,他們對於自己每天習以為常的日子都會覺得感興趣,那麼以後每當她接觸一個新體驗時,她就會有更強的感知能力去發現其中的不同。

從這個角度來看,擁有感知力的人不僅僅可以更好地打開眼界,更能懂得感恩,具有更高的幸福感。

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02.

建立通識教育理念

通識教育,對應的英語是Liberal Arts Education,也有翻譯博雅教育、全人教育或者素質教育。

儘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是從高校開始的,但對我來說,通識教育更是一種思維模式,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世界,說最簡單的就是全面發展一個人在社會高質量生存的基本能力。這裡的關鍵詞是“全面”和“高質量”,不再用考試和專業來指導我們和我們的孩子需要啟蒙什麼。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即使你是理科生,你也需要文學素養,因為我們需要閱讀;你也需要懂一點審美藝術,因為我們需要去看電影、看展覽;你也需要懂一點經濟學,因為我們需要理財規劃,或者至少不被騙;你也需要了解一些宇宙科學,因為我們至少需要知道自己生活在哪裡,萬事萬物如何運作,等等。

這些是我們現在在這個社會高質量生活的基礎。當我們父母具備這樣的視角時,在選擇書籍、玩具,在帶孩子去哪裡玩、看什麼東西時,我們就不會只盯著眼前那個里程碑是否達到,幼小銜接的考題是否會做。

歸根到底,通識教育給予了我們常識,這些常識可以讓我們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03.

打造多元價值觀

哈佛新任校長最近在就職演講時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quick to understand but slow to judge(可以很快理解,但卻不要過早下判斷)。生活中,我們太多的情況是很快下判斷,“這個不適合我家的,這個沒用,這個和我無關”。但很多時候其實我們只看到表象,但是卻把很多可能性都關掉了。

每到一個地方,每接觸一個人,每看一本書,不要先去下判斷,先去體驗。小D 4歲多了,這個階段的孩子最容易出現“非黑即白”的對話,“這裡沒勁,我不喜歡他,我只喜歡玩這個”等等(其實和我親戚的女兒很類似不是嗎?)。這時候,就需要依靠我們父母幫助孩子把“心眼”打開,讓她去看到那些她未曾看到的東西。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提問,“你覺得最有趣的地方是哪裡呢?這裡和那裡有什麼不同呢?這裡的哪些東西是以前那個地方沒有的呢?我們要不要一起去看看呢?”。

但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回應孩子的是,“這裡怎麼沒勁了啊,媽媽特地帶你過來看的,你都沒看呢”,有沒有發現,我們的迴應方式也是在“很快判斷”,而不是“很快理解”。這樣一來一往,自然的,孩子也就只會判斷,而不去理解,從而用自己那個小小的“自我”把生活中的無限可能性都抹殺了。

“人這一生,要見眾生,見天地,見自己,做的這些才是見世面”,可惜的是,太多人都沒“見”,就已經用自己的判斷把這扇門關了。

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今天這篇又是“不討好”的文章,也許大家更願意看到的是,我和大家分享,多買一些書,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多接觸人等等。這些都重要,但是沒有上面這三條的思維模式做前提,很有可能,我們只是翻了這些書,只是到了這些地方,只是看到這些人。

現實有時很殘酷,當我們以為別人家只是有錢而已時,我們看不到的是對方的見識和思維模式。記得去年跑馬拉松時,我非常努力地訓練了一年,最終完賽成績是4小時45分鐘,而這個成績對於我挪威的鄰居來說卻是“我今年沒訓練,也不想跑太快,我就爭取4個半小時完賽吧”。

這個就是起點,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不努力。現實也是最公平的,它提供了一個訓練途徑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進入這個賽道,只不過我們都知道,你我這樣的普通人,需要付出更多。

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但好在這條賽道不擁擠,因為可以堅持下去的人不多,而且只要願意堅持,回頭看的時候都是成長和收穫。誰曾想過,讀書時800米都不及格的我,也能跑完馬拉松呢?

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回覆 小學書單,獲取語文名師蔡朝陽精選中文書單。

回覆 門薩書單,獲取門薩天才俱樂部K-12英文書單。

回覆 大禮包,獲取精選系列書單及紀錄片資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