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想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孩子越黏人?聽聽心理學專家怎麼說

身邊有位媽媽,因為是自己開門店做生意,所以時間上比較靈活,從出了月子之後就帶著孩子去上班,可以說孩子平時基本上就是在店面里長大。

這位媽媽平時就穿著跟其他員工一樣的工作服,所以孩子一看到跟媽媽一樣工作服的人,就以為是媽媽,只讓穿工作服的人抱,脫下工作服再去抱她,就哭得哇哇叫。

媽媽十分苦惱,覺得孩子對她太依戀,後來又聽說了“安全感”一詞,十分不解地問我:“我白天晚上都跟孩子在一起,為什麼孩子還是這麼黏我?是不是因為沒有安全感呢?孩子這麼黏我,怎麼才能讓孩子獨立起來呢?”

相信很多寶媽都有像這位媽媽一樣的情況吧?寶寶黏人,一刻都不能離開,必須時刻在孩子視線範圍之內,一離開就哇哇大哭,還有的寶媽說連上個廁所都不敢關門,讓孩子看著自己上才安心。

為什麼越想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孩子越黏人?聽聽心理學專家怎麼說

越陪伴越黏人,不陪伴又害怕造成孩子的安全感缺失,那麼到底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更好地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呢?

01、安全感的基礎是什麼?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會對媽媽有依戀情緒,可是對家庭中的其他人卻不像對媽媽那樣,人們就猜測可能是因為媽媽從一出生就給他提供乳汁,所以寶寶才依戀媽媽,而不依戀其他人。

究竟孩子的這種依戀是來源於食物還是其它原因呢?

19世紀五六十年代,心理學家哈洛用幼猴做了一組實驗。

他把出生不久的幼猴跟母猴分開,關在一個單獨的籠子裡,並且在這個籠子裡放了兩個玩具母猴,一個是鐵絲媽媽,一個是絨布媽媽,鐵絲媽媽負責提供乳汁,絨布媽媽沒有乳汁,由此來觀察幼猴到底是喜歡跟誰在一起。

如果按照人們正常的思維,幼兒是因為乳汁的原因才喜歡依戀媽媽,那麼按理說幼猴更願意跟鐵絲媽媽在一起,可是結果卻發現,除了餓的時候幼猴會跟鐵絲媽媽在一起,大多數時間卻是跟絨布媽媽在一起。所以哈洛教授指出,母親給予的身體接觸和舒適感,才有可能是孩子對母親依戀的重要原因。

為什麼越想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孩子越黏人?聽聽心理學專家怎麼說

哈洛還做了一項實驗,把幼猴放在一個新的房間,這個房間裡有鐵絲媽媽和乳汁,幼猴進入這個新的環境十分緊張,無視鐵絲媽媽,也無視旁邊放的玩具和其他物品,蜷縮在地上一動也不敢動。而當絨布媽媽在房間時,幼猴立刻撲向絨布媽媽緊緊抱住它,幾分鐘後他的恐懼心理就得到了緩解,開始在房間裡溜達起來,也試著去觀察和研究起房間的其它物品。

這個實驗進一步證明了,靈長目動物(當然也包括人類)的寶寶都渴望身體上的擁抱,他們對於媽媽的依戀並非完全來源於母親提供吃喝,最重要的是與母親的肌膚相關。

有研究表明,皮膚接觸可以讓寶寶的大腦分泌促進生長的化學物質,有些國家會讓早產的嬰兒貼在媽媽身上,這對嬰兒調節體溫、睡眠、聽覺、味覺都有很大好處,因為經過這樣的貼身相處,媽媽對寶寶的需要更敏感、更耐心,從而更有利於建立互相的依戀。

為什麼越想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孩子越黏人?聽聽心理學專家怎麼說

02、母嬰依戀的不同階段,寶寶有什麼不同的表現

心理學家鮑比是研究依戀理論的創始人,他最開始是研究在二戰中失去父母的孤兒的情況。

這些孤兒被放在孤兒院裡,食物方面能得到保證,但無法像普通的嬰兒一樣得到母親或者照料者的愛撫和情感上的支持,這些孤兒因為沒辦法通過肢體上的接觸與撫養者達到情感上的安全依戀,所以在長大以後變得情感冷漠,無法和他人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

鮑比指出,在嬰幼兒期間,依戀的發展經歷了四個比較寬泛的階段,最終達到“母親——嬰兒之間動態的平衡”:

一、前依戀階段(嬰兒0-6星期):

這個階段寶寶要從母親那裡獲得食物和舒適感的撫慰,這個時間段如果把嬰兒跟母親分開,不會造成寶寶的不安和焦慮,他們不會怕生,因為此時他們對熟悉和不熟悉的人反應沒有什麼大的區別。

二、依戀形成期(6個星期到6-8個月):

這個階段的寶寶開始對自己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有不同的反應,已經開始有了分離焦慮的苗頭,這個時候的寶寶如果不願意讓生人抱,一抱就哭是很正步賓現象,千萬不要以為寶寶膽子小,給寶寶貼上“膽小鬼”的標籤。如果此時我們看到別人家有六七個月大的寶寶不願意讓自己抱或者逗,一定要剋制自己,理解孩子,避免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壓力。

為什麼越想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孩子越黏人?聽聽心理學專家怎麼說

三、依戀明確期(6-8個月到18-24個月):

朋友家孩子剛剛一歲,現在每天上班都要進行一場拉鋸戰,寶寶這邊拉著媽媽哭著不讓走,在跟母親分離的時候有著明顯的焦慮情緒,而媽媽那邊又著急著要上班,不得不離開。

我想幾乎每個母親都經歷過孩子的分離焦慮,正常的寶寶在6-18個月時都會體驗到分離焦慮,所不同的是跟媽媽建立起安全依戀的寶寶能夠適度表達分離焦慮,比較容易安慰,也有比較強的探索性和獨立性。

四、互惠的關係(18-24個月及以後的幾年):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已經能夠很好地與母親溝通,母親可以跟孩子解釋自己去了哪,多久才能回來,只要能夠信守承諾,孩子都能很快適應短暫地分離。

而此時的孩子也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意願,比如讓母親抱一抱再走,或者講一個故事再走。這種穩固的依戀關係能夠讓孩子在父母離開自己之後仍然保持安全感。

所以孩子的安全感並不會在一兩次短暫分離就會有所缺失,也不會因為某一次段時間的相處就變得穩固不變,這是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而且寶寶每一個成長階段都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態和規律,是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形成的,然後由此逐步擴展到如何與他人交往和互動,以及如何看待未知的世界。

為什麼越想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孩子越黏人?聽聽心理學專家怎麼說

03、針對不同的成長階段,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依戀

孩子每一個成長成長階段對安全感的需求不一樣,所表現出來的狀態也不一樣,那麼針對不同的年齡階段,我們應該如何去培養孩子的安全依戀關係呢?

一、適當地“寵”孩子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在孩子三四個月餓了大哭的時候,當母親靠近他,不管有沒有給他餵奶,他都會開始停止哭泣,等待著母親的照料。因為在每天規律的生活當中,他已經可以意識到母親的照顧行為,所以當母親靠近他,他就知道母親來了會自動停止哭泣。

6個月前的寶寶,他的啼哭通常都是生理或者生活需要,並不是有意識去鬧情緒。此時孩子餓了、渴了、尿了、拉了......都會通過哭聲來傳達給父母他的需求,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會通過假哭來控制父母,所以如果此時孩子啼哭不止,父母一定不要不管他任由他哭,一定要及時察覺孩子的需求,從而滿足他。

這時候的及時滿足並不是“寵”孩子,而是通過這樣迅速、穩定、重複的行為讓孩子認識到與媽媽或者照料者之間的關係,迅速地與家庭成員建立成安全依戀關係,進而建立起與外部的信任感和責任感。

另外,及時反應也不一定就是孩子一哭就立馬抱起來安慰,也可以是其它行為,比如跟他講話、唱歌、撫摸他的肌膚等等,以此來查看寶寶不舒服的因素是什麼,並且讓孩子感受到他人的關愛,逐漸建立起信任和依戀。

為什麼越想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孩子越黏人?聽聽心理學專家怎麼說

二、想讓孩子不黏人,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信任自己

有個媽媽曾經跟我說過,他家寶寶正在體驗分離焦慮,有一次她要出去買菜,寶寶由奶奶陪著玩,寶寶看到她要出去就拼命地想要留住媽媽鬧著讓媽媽抱抱,可是當時她怕一抱更不好走了,就立刻關上門出去了,可是直到她買菜回來,孩子還在哭。

後來無奈她只要抱著孩子安慰,並講了一會兒故事孩子才平靜下來。

其實此時的媽媽不應該直接關門就走,應該蹲下來抱抱孩子,然後告訴寶寶自己大概出去多久,跟寶寶說會買寶寶愛吃的食物或者水果,寶寶就會理解和適應媽媽的短暫離開,而媽媽斷然關門把孩子留在家裡,更會讓孩子無比焦慮,覺得自己的感受不被重視。

我們要讓寶寶覺得我們是值得他信任的,在他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會出現,這樣在我們離開的時候,寶寶才會非常安心,也更願意探索和接受這個世界的未知。

為什麼越想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孩子越黏人?聽聽心理學專家怎麼說

三、經常給孩子傳達積極情緒

記得我家孩子兩歲的時候我們帶她去游泳池游泳,爸爸先帶著孩子去了,給孩子帶上游泳圈,把她一個人裡往水中央推,孩子當時顯得非常高興手舞足蹈。而後來的我看到爸爸把孩子放在一個水深比孩子身高還高的地方,就顯得非常驚慌,生怕游泳圈漏氣或者別的意外發生,大叫著讓爸爸把孩子放在淺水區玩。孩子看到我大叫,感受到我的驚慌情緒,本來怡然自得地一個人玩得不亦樂乎,也開始驚恐地哭了起來。

孩子的安全感來源於父母的情緒,尤其是6個月以後的寶寶,情緒發展非常快,強度也開始逐步有所增加。如果寶寶能感受到媽媽的正面情緒,就會感覺十分安心,如果接收到媽媽的負面或者恐懼情緒,孩子就會變得難過和驚慌起來。

此時的父母應該多鼓勵孩子,比如孩子越過一項障礙實現了某個目標,父母要及時地肯定孩子,表揚孩子的努力,那麼此時的孩子就會體驗到加倍的成就感。而如果孩子沒有成功,那麼也要鼓勵孩子,千萬不能挖苦孩子,更不能鼓勵孩子放棄,這樣才能用積極的情緒來面對成功和失敗。

為什麼越想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孩子越黏人?聽聽心理學專家怎麼說

孩子越小,媽媽越要給予他足夠的耐心,多表達自己積極的愛和支持,讓孩子保持一個愉悅的心情,只有減少哭鬧,才是有利於孩子認識情緒、表達情緒和調節情緒的最佳方式。

我是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陪寶寶寫日記,也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帳號:陪寶寶寫日記,共同探討育兒問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