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
"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羅布林卡的東南角,坐落著西藏博物館,這是西藏地區第一座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博物館,博物館的展廳主要分為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歷史、文化藝術,以及民俗文化這樣四個部分

西藏博物館內精品文物眾多,其中有一件文物,堪稱是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便是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這件雙體陶罐,製造於新石器時代,被學界認為是新石器時代西藏地區陶器藝術的巔峰之作。

那麼,這件距今4000多年前的雙體陶罐,到底有何特別之處,能夠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呢?這就要從它的實用性、器物的象徵意義以及藝術特色,這樣三個方面來進行說明了。

"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羅布林卡的東南角,坐落著西藏博物館,這是西藏地區第一座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博物館,博物館的展廳主要分為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歷史、文化藝術,以及民俗文化這樣四個部分

西藏博物館內精品文物眾多,其中有一件文物,堪稱是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便是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這件雙體陶罐,製造於新石器時代,被學界認為是新石器時代西藏地區陶器藝術的巔峰之作。

那麼,這件距今4000多年前的雙體陶罐,到底有何特別之處,能夠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呢?這就要從它的實用性、器物的象徵意義以及藝術特色,這樣三個方面來進行說明了。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羅布林卡的東南角,坐落著西藏博物館,這是西藏地區第一座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博物館,博物館的展廳主要分為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歷史、文化藝術,以及民俗文化這樣四個部分

西藏博物館內精品文物眾多,其中有一件文物,堪稱是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便是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這件雙體陶罐,製造於新石器時代,被學界認為是新石器時代西藏地區陶器藝術的巔峰之作。

那麼,這件距今4000多年前的雙體陶罐,到底有何特別之處,能夠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呢?這就要從它的實用性、器物的象徵意義以及藝術特色,這樣三個方面來進行說明了。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今天文章的主角:卡若文化的代表器物雙體陶罐

(一)雙體陶罐具有突出的實用性


根據候石柱在《西藏考古大綱》中的說法:在距今2千年一1萬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已遍佈西藏的各個地區。而陶器的出現,則標誌著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意味著人類文明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考古工作者就在西藏各地陸續挖掘出遠古人類的活動遺蹟,這些古人類活動遺蹟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可見,青藏高原此地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初級的人類文明。在這之後,考古工作者又對卡若遺址分別進行了幾次挖掘工作,並將挖掘出土的遺蹟命名為“卡若文化”。

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卡若區的卡若遺址,就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文化形態,它與曲貢文化遺址和藏北細石器文化,並稱為“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遺址”。


"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羅布林卡的東南角,坐落著西藏博物館,這是西藏地區第一座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博物館,博物館的展廳主要分為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歷史、文化藝術,以及民俗文化這樣四個部分

西藏博物館內精品文物眾多,其中有一件文物,堪稱是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便是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這件雙體陶罐,製造於新石器時代,被學界認為是新石器時代西藏地區陶器藝術的巔峰之作。

那麼,這件距今4000多年前的雙體陶罐,到底有何特別之處,能夠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呢?這就要從它的實用性、器物的象徵意義以及藝術特色,這樣三個方面來進行說明了。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今天文章的主角:卡若文化的代表器物雙體陶罐

(一)雙體陶罐具有突出的實用性


根據候石柱在《西藏考古大綱》中的說法:在距今2千年一1萬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已遍佈西藏的各個地區。而陶器的出現,則標誌著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意味著人類文明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考古工作者就在西藏各地陸續挖掘出遠古人類的活動遺蹟,這些古人類活動遺蹟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可見,青藏高原此地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初級的人類文明。在這之後,考古工作者又對卡若遺址分別進行了幾次挖掘工作,並將挖掘出土的遺蹟命名為“卡若文化”。

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卡若區的卡若遺址,就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文化形態,它與曲貢文化遺址和藏北細石器文化,並稱為“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遺址”。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卡若遺址的挖掘工作中,考古人員挖掘出大型石器約7000件,此外還有骨器、陶片、陶器、動物骨骼、大量穀物,以及簡單的房屋建築。這些出土文物證明,當時生活在此地的古人類已逐漸進入定居時代,創造出農耕文明。

在這些出土文物中,有一個造型奇特的雙體陶罐,引起了考古學家們的注意。

雙體陶罐與我們常見的單體陶罐有著極大區別:雙體陶罐只有一個瓶口,卻有兩個連接在一起的瓶身,這兩個瓶身的造型完全一樣。雙體陶罐瓶身上繪有一些圖案,由於年代久遠,這些圖案已有些模糊,但依然能夠分辨出瓶身上的菱形紋路。

雙體陶罐不僅造型奇特,而且它還具有突出的實用性。在雙體陶罐的兩肩部位各有一個孔器鈕,通過這一對孔器鈕,可以用來穿皮繩。這樣一來,雙體陶罐就如同水壺一般,可以被人攜帶在身上,而人們也能夠解放雙手,去做其他的事情。雖然,這只是學者做出的猜想,但結合著同時代的出土文物(石制切割器等)來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切割器可以把獸皮做成皮繩,有了皮繩自然就可以穿過雙體陶罐的孔器鈕。


"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羅布林卡的東南角,坐落著西藏博物館,這是西藏地區第一座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博物館,博物館的展廳主要分為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歷史、文化藝術,以及民俗文化這樣四個部分

西藏博物館內精品文物眾多,其中有一件文物,堪稱是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便是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這件雙體陶罐,製造於新石器時代,被學界認為是新石器時代西藏地區陶器藝術的巔峰之作。

那麼,這件距今4000多年前的雙體陶罐,到底有何特別之處,能夠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呢?這就要從它的實用性、器物的象徵意義以及藝術特色,這樣三個方面來進行說明了。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今天文章的主角:卡若文化的代表器物雙體陶罐

(一)雙體陶罐具有突出的實用性


根據候石柱在《西藏考古大綱》中的說法:在距今2千年一1萬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已遍佈西藏的各個地區。而陶器的出現,則標誌著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意味著人類文明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考古工作者就在西藏各地陸續挖掘出遠古人類的活動遺蹟,這些古人類活動遺蹟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可見,青藏高原此地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初級的人類文明。在這之後,考古工作者又對卡若遺址分別進行了幾次挖掘工作,並將挖掘出土的遺蹟命名為“卡若文化”。

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卡若區的卡若遺址,就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文化形態,它與曲貢文化遺址和藏北細石器文化,並稱為“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遺址”。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卡若遺址的挖掘工作中,考古人員挖掘出大型石器約7000件,此外還有骨器、陶片、陶器、動物骨骼、大量穀物,以及簡單的房屋建築。這些出土文物證明,當時生活在此地的古人類已逐漸進入定居時代,創造出農耕文明。

在這些出土文物中,有一個造型奇特的雙體陶罐,引起了考古學家們的注意。

雙體陶罐與我們常見的單體陶罐有著極大區別:雙體陶罐只有一個瓶口,卻有兩個連接在一起的瓶身,這兩個瓶身的造型完全一樣。雙體陶罐瓶身上繪有一些圖案,由於年代久遠,這些圖案已有些模糊,但依然能夠分辨出瓶身上的菱形紋路。

雙體陶罐不僅造型奇特,而且它還具有突出的實用性。在雙體陶罐的兩肩部位各有一個孔器鈕,通過這一對孔器鈕,可以用來穿皮繩。這樣一來,雙體陶罐就如同水壺一般,可以被人攜帶在身上,而人們也能夠解放雙手,去做其他的事情。雖然,這只是學者做出的猜想,但結合著同時代的出土文物(石制切割器等)來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切割器可以把獸皮做成皮繩,有了皮繩自然就可以穿過雙體陶罐的孔器鈕。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以往,學界普遍認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青藏高原地區,生產力水平低下,氏族部落成員的勞動力十分有限。但是,這件雙體陶罐的出土卻證明了,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先民們,其實非常注重通過增加器物的實用性,從而提高生活水平和勞動生產力。這也說明,史前社會的先民們,具有豐富的勞動實踐經驗。


(二)雙體陶罐具有多重象徵意義

有學者提出,從造型和紋飾來看,這件雙體陶罐被製作得如此精美,並不像普通的日常用品,或許它還有具有其他的功能,比如用來祭祀,求得豐收,又或者是先民們女性崇拜以及生育崇拜的產物。

看來,這件雙體陶罐具有多重象徵意義。

1. 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產生了早期的宗教信仰,在原始宗教信仰中,又以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為主要內容。有些學者認為,卡若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這件雙體陶罐,從形狀上來看與女性的臀部非常相似。在很多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出土文物裡(比如紅山文化考古中發現的女性塑像),就體現出原始先民對生育、對女性的崇拜


"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羅布林卡的東南角,坐落著西藏博物館,這是西藏地區第一座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博物館,博物館的展廳主要分為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歷史、文化藝術,以及民俗文化這樣四個部分

西藏博物館內精品文物眾多,其中有一件文物,堪稱是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便是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這件雙體陶罐,製造於新石器時代,被學界認為是新石器時代西藏地區陶器藝術的巔峰之作。

那麼,這件距今4000多年前的雙體陶罐,到底有何特別之處,能夠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呢?這就要從它的實用性、器物的象徵意義以及藝術特色,這樣三個方面來進行說明了。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今天文章的主角:卡若文化的代表器物雙體陶罐

(一)雙體陶罐具有突出的實用性


根據候石柱在《西藏考古大綱》中的說法:在距今2千年一1萬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已遍佈西藏的各個地區。而陶器的出現,則標誌著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意味著人類文明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考古工作者就在西藏各地陸續挖掘出遠古人類的活動遺蹟,這些古人類活動遺蹟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可見,青藏高原此地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初級的人類文明。在這之後,考古工作者又對卡若遺址分別進行了幾次挖掘工作,並將挖掘出土的遺蹟命名為“卡若文化”。

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卡若區的卡若遺址,就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文化形態,它與曲貢文化遺址和藏北細石器文化,並稱為“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遺址”。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卡若遺址的挖掘工作中,考古人員挖掘出大型石器約7000件,此外還有骨器、陶片、陶器、動物骨骼、大量穀物,以及簡單的房屋建築。這些出土文物證明,當時生活在此地的古人類已逐漸進入定居時代,創造出農耕文明。

在這些出土文物中,有一個造型奇特的雙體陶罐,引起了考古學家們的注意。

雙體陶罐與我們常見的單體陶罐有著極大區別:雙體陶罐只有一個瓶口,卻有兩個連接在一起的瓶身,這兩個瓶身的造型完全一樣。雙體陶罐瓶身上繪有一些圖案,由於年代久遠,這些圖案已有些模糊,但依然能夠分辨出瓶身上的菱形紋路。

雙體陶罐不僅造型奇特,而且它還具有突出的實用性。在雙體陶罐的兩肩部位各有一個孔器鈕,通過這一對孔器鈕,可以用來穿皮繩。這樣一來,雙體陶罐就如同水壺一般,可以被人攜帶在身上,而人們也能夠解放雙手,去做其他的事情。雖然,這只是學者做出的猜想,但結合著同時代的出土文物(石制切割器等)來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切割器可以把獸皮做成皮繩,有了皮繩自然就可以穿過雙體陶罐的孔器鈕。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以往,學界普遍認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青藏高原地區,生產力水平低下,氏族部落成員的勞動力十分有限。但是,這件雙體陶罐的出土卻證明了,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先民們,其實非常注重通過增加器物的實用性,從而提高生活水平和勞動生產力。這也說明,史前社會的先民們,具有豐富的勞動實踐經驗。


(二)雙體陶罐具有多重象徵意義

有學者提出,從造型和紋飾來看,這件雙體陶罐被製作得如此精美,並不像普通的日常用品,或許它還有具有其他的功能,比如用來祭祀,求得豐收,又或者是先民們女性崇拜以及生育崇拜的產物。

看來,這件雙體陶罐具有多重象徵意義。

1. 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產生了早期的宗教信仰,在原始宗教信仰中,又以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為主要內容。有些學者認為,卡若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這件雙體陶罐,從形狀上來看與女性的臀部非常相似。在很多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出土文物裡(比如紅山文化考古中發現的女性塑像),就體現出原始先民對生育、對女性的崇拜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羅布林卡的東南角,坐落著西藏博物館,這是西藏地區第一座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博物館,博物館的展廳主要分為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歷史、文化藝術,以及民俗文化這樣四個部分

西藏博物館內精品文物眾多,其中有一件文物,堪稱是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便是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這件雙體陶罐,製造於新石器時代,被學界認為是新石器時代西藏地區陶器藝術的巔峰之作。

那麼,這件距今4000多年前的雙體陶罐,到底有何特別之處,能夠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呢?這就要從它的實用性、器物的象徵意義以及藝術特色,這樣三個方面來進行說明了。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今天文章的主角:卡若文化的代表器物雙體陶罐

(一)雙體陶罐具有突出的實用性


根據候石柱在《西藏考古大綱》中的說法:在距今2千年一1萬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已遍佈西藏的各個地區。而陶器的出現,則標誌著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意味著人類文明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考古工作者就在西藏各地陸續挖掘出遠古人類的活動遺蹟,這些古人類活動遺蹟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可見,青藏高原此地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初級的人類文明。在這之後,考古工作者又對卡若遺址分別進行了幾次挖掘工作,並將挖掘出土的遺蹟命名為“卡若文化”。

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卡若區的卡若遺址,就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文化形態,它與曲貢文化遺址和藏北細石器文化,並稱為“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遺址”。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卡若遺址的挖掘工作中,考古人員挖掘出大型石器約7000件,此外還有骨器、陶片、陶器、動物骨骼、大量穀物,以及簡單的房屋建築。這些出土文物證明,當時生活在此地的古人類已逐漸進入定居時代,創造出農耕文明。

在這些出土文物中,有一個造型奇特的雙體陶罐,引起了考古學家們的注意。

雙體陶罐與我們常見的單體陶罐有著極大區別:雙體陶罐只有一個瓶口,卻有兩個連接在一起的瓶身,這兩個瓶身的造型完全一樣。雙體陶罐瓶身上繪有一些圖案,由於年代久遠,這些圖案已有些模糊,但依然能夠分辨出瓶身上的菱形紋路。

雙體陶罐不僅造型奇特,而且它還具有突出的實用性。在雙體陶罐的兩肩部位各有一個孔器鈕,通過這一對孔器鈕,可以用來穿皮繩。這樣一來,雙體陶罐就如同水壺一般,可以被人攜帶在身上,而人們也能夠解放雙手,去做其他的事情。雖然,這只是學者做出的猜想,但結合著同時代的出土文物(石制切割器等)來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切割器可以把獸皮做成皮繩,有了皮繩自然就可以穿過雙體陶罐的孔器鈕。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以往,學界普遍認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青藏高原地區,生產力水平低下,氏族部落成員的勞動力十分有限。但是,這件雙體陶罐的出土卻證明了,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先民們,其實非常注重通過增加器物的實用性,從而提高生活水平和勞動生產力。這也說明,史前社會的先民們,具有豐富的勞動實踐經驗。


(二)雙體陶罐具有多重象徵意義

有學者提出,從造型和紋飾來看,這件雙體陶罐被製作得如此精美,並不像普通的日常用品,或許它還有具有其他的功能,比如用來祭祀,求得豐收,又或者是先民們女性崇拜以及生育崇拜的產物。

看來,這件雙體陶罐具有多重象徵意義。

1. 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產生了早期的宗教信仰,在原始宗教信仰中,又以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為主要內容。有些學者認為,卡若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這件雙體陶罐,從形狀上來看與女性的臀部非常相似。在很多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出土文物裡(比如紅山文化考古中發現的女性塑像),就體現出原始先民對生育、對女性的崇拜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原始社會,新生兒的出生率和存活率都非常低,而人口數量的多少則與氏族部落能否不斷髮展密切相關。所以,先民們把生育這件事看得非常重要。並且崇拜女性的生育力量,進而製造出象徵女性生育能力的器物,並對其頂禮膜拜。雙體陶罐就屬於這種情況。


2. 與其他同時代的出土文物相比,雙體陶罐紋飾精美,製作工藝也極為複雜,先民們如此用心製作出來的器物,不太可能作為日常物品使用,而更可能是祭祀活動中的禮器。在原始社會,先民們已經產生了通過施行巫術,而與自然神靈溝通的宗教觀念。人類學家、宗教學家弗雷澤在《金枝》一書中就提到過,先民們出於對自然萬物的恐懼和崇拜而實施巫術,試圖通過一些祭祀活動,實現與自然萬物的溝通,進而獲取豐收,免去災禍。有學者從一點出發,進而指出,卡若文化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就在祭祀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它是一件神聖的禮器,用來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溝通對話,可見,雙體陶罐對原始先民而言有著特殊的宗教意義。


"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羅布林卡的東南角,坐落著西藏博物館,這是西藏地區第一座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博物館,博物館的展廳主要分為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歷史、文化藝術,以及民俗文化這樣四個部分

西藏博物館內精品文物眾多,其中有一件文物,堪稱是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便是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這件雙體陶罐,製造於新石器時代,被學界認為是新石器時代西藏地區陶器藝術的巔峰之作。

那麼,這件距今4000多年前的雙體陶罐,到底有何特別之處,能夠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呢?這就要從它的實用性、器物的象徵意義以及藝術特色,這樣三個方面來進行說明了。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今天文章的主角:卡若文化的代表器物雙體陶罐

(一)雙體陶罐具有突出的實用性


根據候石柱在《西藏考古大綱》中的說法:在距今2千年一1萬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已遍佈西藏的各個地區。而陶器的出現,則標誌著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意味著人類文明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考古工作者就在西藏各地陸續挖掘出遠古人類的活動遺蹟,這些古人類活動遺蹟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可見,青藏高原此地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初級的人類文明。在這之後,考古工作者又對卡若遺址分別進行了幾次挖掘工作,並將挖掘出土的遺蹟命名為“卡若文化”。

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卡若區的卡若遺址,就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文化形態,它與曲貢文化遺址和藏北細石器文化,並稱為“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遺址”。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卡若遺址的挖掘工作中,考古人員挖掘出大型石器約7000件,此外還有骨器、陶片、陶器、動物骨骼、大量穀物,以及簡單的房屋建築。這些出土文物證明,當時生活在此地的古人類已逐漸進入定居時代,創造出農耕文明。

在這些出土文物中,有一個造型奇特的雙體陶罐,引起了考古學家們的注意。

雙體陶罐與我們常見的單體陶罐有著極大區別:雙體陶罐只有一個瓶口,卻有兩個連接在一起的瓶身,這兩個瓶身的造型完全一樣。雙體陶罐瓶身上繪有一些圖案,由於年代久遠,這些圖案已有些模糊,但依然能夠分辨出瓶身上的菱形紋路。

雙體陶罐不僅造型奇特,而且它還具有突出的實用性。在雙體陶罐的兩肩部位各有一個孔器鈕,通過這一對孔器鈕,可以用來穿皮繩。這樣一來,雙體陶罐就如同水壺一般,可以被人攜帶在身上,而人們也能夠解放雙手,去做其他的事情。雖然,這只是學者做出的猜想,但結合著同時代的出土文物(石制切割器等)來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切割器可以把獸皮做成皮繩,有了皮繩自然就可以穿過雙體陶罐的孔器鈕。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以往,學界普遍認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青藏高原地區,生產力水平低下,氏族部落成員的勞動力十分有限。但是,這件雙體陶罐的出土卻證明了,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先民們,其實非常注重通過增加器物的實用性,從而提高生活水平和勞動生產力。這也說明,史前社會的先民們,具有豐富的勞動實踐經驗。


(二)雙體陶罐具有多重象徵意義

有學者提出,從造型和紋飾來看,這件雙體陶罐被製作得如此精美,並不像普通的日常用品,或許它還有具有其他的功能,比如用來祭祀,求得豐收,又或者是先民們女性崇拜以及生育崇拜的產物。

看來,這件雙體陶罐具有多重象徵意義。

1. 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產生了早期的宗教信仰,在原始宗教信仰中,又以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為主要內容。有些學者認為,卡若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這件雙體陶罐,從形狀上來看與女性的臀部非常相似。在很多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出土文物裡(比如紅山文化考古中發現的女性塑像),就體現出原始先民對生育、對女性的崇拜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原始社會,新生兒的出生率和存活率都非常低,而人口數量的多少則與氏族部落能否不斷髮展密切相關。所以,先民們把生育這件事看得非常重要。並且崇拜女性的生育力量,進而製造出象徵女性生育能力的器物,並對其頂禮膜拜。雙體陶罐就屬於這種情況。


2. 與其他同時代的出土文物相比,雙體陶罐紋飾精美,製作工藝也極為複雜,先民們如此用心製作出來的器物,不太可能作為日常物品使用,而更可能是祭祀活動中的禮器。在原始社會,先民們已經產生了通過施行巫術,而與自然神靈溝通的宗教觀念。人類學家、宗教學家弗雷澤在《金枝》一書中就提到過,先民們出於對自然萬物的恐懼和崇拜而實施巫術,試圖通過一些祭祀活動,實現與自然萬物的溝通,進而獲取豐收,免去災禍。有學者從一點出發,進而指出,卡若文化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就在祭祀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它是一件神聖的禮器,用來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溝通對話,可見,雙體陶罐對原始先民而言有著特殊的宗教意義。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3. 部分學者猜想,雙體陶罐是用來儲藏農作物種子的器皿,之所以製造出兩個瓶身,是取豐饒富足的寓意。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先民們,已經開始了農耕作業出土文物中出現石制農具以及粟米種子,就是明證。要獲得農業豐收,自然離不開農作物的種子。先民們把農作物種子放在這種造型飽滿、成雙出現的陶罐裡,便寄託了自己美好的心願:希望種子能夠獲得旺盛的生長力,給人們帶來大豐收。畢竟,農作物的豐收關係到氏族部落的生存。先民們的這種思維方式,還是與原始宗教信仰有關。


(三)雙體陶罐體現出濃郁的藝術特色


昌都卡若地區,位於瀾滄江邊,此處與四川、雲南等地相接,雖然遠古時期的先民不具備先進的交通工具,但先民們依然保持著往來,不同地區的文化也在相互交流之中得以不斷髮展。

考古學家從卡若文化遺址發現的文物,與周邊地區出土的其他文物相比,發現它們具有諸多的相似性。比如,同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馬家窯文化,出土了“凹背直刀石”,而這種造型的器物,在卡若文化遺址裡也被挖掘出土。可見,原始時期的卡若地區與周邊地區,始終保持著文化上的往來,卡若文化中的器物,自然也帶有其他地區文化的某些特徵

所以,卡若文化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便體現出濃郁的藝術特色:

"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羅布林卡的東南角,坐落著西藏博物館,這是西藏地區第一座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博物館,博物館的展廳主要分為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歷史、文化藝術,以及民俗文化這樣四個部分

西藏博物館內精品文物眾多,其中有一件文物,堪稱是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便是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這件雙體陶罐,製造於新石器時代,被學界認為是新石器時代西藏地區陶器藝術的巔峰之作。

那麼,這件距今4000多年前的雙體陶罐,到底有何特別之處,能夠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呢?這就要從它的實用性、器物的象徵意義以及藝術特色,這樣三個方面來進行說明了。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今天文章的主角:卡若文化的代表器物雙體陶罐

(一)雙體陶罐具有突出的實用性


根據候石柱在《西藏考古大綱》中的說法:在距今2千年一1萬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已遍佈西藏的各個地區。而陶器的出現,則標誌著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意味著人類文明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考古工作者就在西藏各地陸續挖掘出遠古人類的活動遺蹟,這些古人類活動遺蹟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可見,青藏高原此地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初級的人類文明。在這之後,考古工作者又對卡若遺址分別進行了幾次挖掘工作,並將挖掘出土的遺蹟命名為“卡若文化”。

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卡若區的卡若遺址,就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文化形態,它與曲貢文化遺址和藏北細石器文化,並稱為“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遺址”。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卡若遺址的挖掘工作中,考古人員挖掘出大型石器約7000件,此外還有骨器、陶片、陶器、動物骨骼、大量穀物,以及簡單的房屋建築。這些出土文物證明,當時生活在此地的古人類已逐漸進入定居時代,創造出農耕文明。

在這些出土文物中,有一個造型奇特的雙體陶罐,引起了考古學家們的注意。

雙體陶罐與我們常見的單體陶罐有著極大區別:雙體陶罐只有一個瓶口,卻有兩個連接在一起的瓶身,這兩個瓶身的造型完全一樣。雙體陶罐瓶身上繪有一些圖案,由於年代久遠,這些圖案已有些模糊,但依然能夠分辨出瓶身上的菱形紋路。

雙體陶罐不僅造型奇特,而且它還具有突出的實用性。在雙體陶罐的兩肩部位各有一個孔器鈕,通過這一對孔器鈕,可以用來穿皮繩。這樣一來,雙體陶罐就如同水壺一般,可以被人攜帶在身上,而人們也能夠解放雙手,去做其他的事情。雖然,這只是學者做出的猜想,但結合著同時代的出土文物(石制切割器等)來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切割器可以把獸皮做成皮繩,有了皮繩自然就可以穿過雙體陶罐的孔器鈕。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以往,學界普遍認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青藏高原地區,生產力水平低下,氏族部落成員的勞動力十分有限。但是,這件雙體陶罐的出土卻證明了,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先民們,其實非常注重通過增加器物的實用性,從而提高生活水平和勞動生產力。這也說明,史前社會的先民們,具有豐富的勞動實踐經驗。


(二)雙體陶罐具有多重象徵意義

有學者提出,從造型和紋飾來看,這件雙體陶罐被製作得如此精美,並不像普通的日常用品,或許它還有具有其他的功能,比如用來祭祀,求得豐收,又或者是先民們女性崇拜以及生育崇拜的產物。

看來,這件雙體陶罐具有多重象徵意義。

1. 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產生了早期的宗教信仰,在原始宗教信仰中,又以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為主要內容。有些學者認為,卡若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這件雙體陶罐,從形狀上來看與女性的臀部非常相似。在很多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出土文物裡(比如紅山文化考古中發現的女性塑像),就體現出原始先民對生育、對女性的崇拜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原始社會,新生兒的出生率和存活率都非常低,而人口數量的多少則與氏族部落能否不斷髮展密切相關。所以,先民們把生育這件事看得非常重要。並且崇拜女性的生育力量,進而製造出象徵女性生育能力的器物,並對其頂禮膜拜。雙體陶罐就屬於這種情況。


2. 與其他同時代的出土文物相比,雙體陶罐紋飾精美,製作工藝也極為複雜,先民們如此用心製作出來的器物,不太可能作為日常物品使用,而更可能是祭祀活動中的禮器。在原始社會,先民們已經產生了通過施行巫術,而與自然神靈溝通的宗教觀念。人類學家、宗教學家弗雷澤在《金枝》一書中就提到過,先民們出於對自然萬物的恐懼和崇拜而實施巫術,試圖通過一些祭祀活動,實現與自然萬物的溝通,進而獲取豐收,免去災禍。有學者從一點出發,進而指出,卡若文化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就在祭祀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它是一件神聖的禮器,用來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溝通對話,可見,雙體陶罐對原始先民而言有著特殊的宗教意義。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3. 部分學者猜想,雙體陶罐是用來儲藏農作物種子的器皿,之所以製造出兩個瓶身,是取豐饒富足的寓意。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先民們,已經開始了農耕作業出土文物中出現石制農具以及粟米種子,就是明證。要獲得農業豐收,自然離不開農作物的種子。先民們把農作物種子放在這種造型飽滿、成雙出現的陶罐裡,便寄託了自己美好的心願:希望種子能夠獲得旺盛的生長力,給人們帶來大豐收。畢竟,農作物的豐收關係到氏族部落的生存。先民們的這種思維方式,還是與原始宗教信仰有關。


(三)雙體陶罐體現出濃郁的藝術特色


昌都卡若地區,位於瀾滄江邊,此處與四川、雲南等地相接,雖然遠古時期的先民不具備先進的交通工具,但先民們依然保持著往來,不同地區的文化也在相互交流之中得以不斷髮展。

考古學家從卡若文化遺址發現的文物,與周邊地區出土的其他文物相比,發現它們具有諸多的相似性。比如,同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馬家窯文化,出土了“凹背直刀石”,而這種造型的器物,在卡若文化遺址裡也被挖掘出土。可見,原始時期的卡若地區與周邊地區,始終保持著文化上的往來,卡若文化中的器物,自然也帶有其他地區文化的某些特徵

所以,卡若文化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便體現出濃郁的藝術特色: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第一,雙體陶罐上的菱形圖案以硃色和墨色區別開來。朱墨兩色的搭配,有著強烈的視覺衝擊力。這種紅黑二種色彩相間的紋飾,多見於馬家窯文化中晚期,這一藝術特徵,正是卡若文化與周邊地區文化相互影響的明證。難怪有學者表示:卡若文化中的雙體陶罐,是多元文化互動結出的藝術果實。


"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羅布林卡的東南角,坐落著西藏博物館,這是西藏地區第一座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博物館,博物館的展廳主要分為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歷史、文化藝術,以及民俗文化這樣四個部分

西藏博物館內精品文物眾多,其中有一件文物,堪稱是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便是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這件雙體陶罐,製造於新石器時代,被學界認為是新石器時代西藏地區陶器藝術的巔峰之作。

那麼,這件距今4000多年前的雙體陶罐,到底有何特別之處,能夠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呢?這就要從它的實用性、器物的象徵意義以及藝術特色,這樣三個方面來進行說明了。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今天文章的主角:卡若文化的代表器物雙體陶罐

(一)雙體陶罐具有突出的實用性


根據候石柱在《西藏考古大綱》中的說法:在距今2千年一1萬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已遍佈西藏的各個地區。而陶器的出現,則標誌著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意味著人類文明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考古工作者就在西藏各地陸續挖掘出遠古人類的活動遺蹟,這些古人類活動遺蹟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可見,青藏高原此地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初級的人類文明。在這之後,考古工作者又對卡若遺址分別進行了幾次挖掘工作,並將挖掘出土的遺蹟命名為“卡若文化”。

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卡若區的卡若遺址,就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文化形態,它與曲貢文化遺址和藏北細石器文化,並稱為“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遺址”。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卡若遺址的挖掘工作中,考古人員挖掘出大型石器約7000件,此外還有骨器、陶片、陶器、動物骨骼、大量穀物,以及簡單的房屋建築。這些出土文物證明,當時生活在此地的古人類已逐漸進入定居時代,創造出農耕文明。

在這些出土文物中,有一個造型奇特的雙體陶罐,引起了考古學家們的注意。

雙體陶罐與我們常見的單體陶罐有著極大區別:雙體陶罐只有一個瓶口,卻有兩個連接在一起的瓶身,這兩個瓶身的造型完全一樣。雙體陶罐瓶身上繪有一些圖案,由於年代久遠,這些圖案已有些模糊,但依然能夠分辨出瓶身上的菱形紋路。

雙體陶罐不僅造型奇特,而且它還具有突出的實用性。在雙體陶罐的兩肩部位各有一個孔器鈕,通過這一對孔器鈕,可以用來穿皮繩。這樣一來,雙體陶罐就如同水壺一般,可以被人攜帶在身上,而人們也能夠解放雙手,去做其他的事情。雖然,這只是學者做出的猜想,但結合著同時代的出土文物(石制切割器等)來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切割器可以把獸皮做成皮繩,有了皮繩自然就可以穿過雙體陶罐的孔器鈕。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以往,學界普遍認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青藏高原地區,生產力水平低下,氏族部落成員的勞動力十分有限。但是,這件雙體陶罐的出土卻證明了,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先民們,其實非常注重通過增加器物的實用性,從而提高生活水平和勞動生產力。這也說明,史前社會的先民們,具有豐富的勞動實踐經驗。


(二)雙體陶罐具有多重象徵意義

有學者提出,從造型和紋飾來看,這件雙體陶罐被製作得如此精美,並不像普通的日常用品,或許它還有具有其他的功能,比如用來祭祀,求得豐收,又或者是先民們女性崇拜以及生育崇拜的產物。

看來,這件雙體陶罐具有多重象徵意義。

1. 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產生了早期的宗教信仰,在原始宗教信仰中,又以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為主要內容。有些學者認為,卡若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這件雙體陶罐,從形狀上來看與女性的臀部非常相似。在很多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出土文物裡(比如紅山文化考古中發現的女性塑像),就體現出原始先民對生育、對女性的崇拜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原始社會,新生兒的出生率和存活率都非常低,而人口數量的多少則與氏族部落能否不斷髮展密切相關。所以,先民們把生育這件事看得非常重要。並且崇拜女性的生育力量,進而製造出象徵女性生育能力的器物,並對其頂禮膜拜。雙體陶罐就屬於這種情況。


2. 與其他同時代的出土文物相比,雙體陶罐紋飾精美,製作工藝也極為複雜,先民們如此用心製作出來的器物,不太可能作為日常物品使用,而更可能是祭祀活動中的禮器。在原始社會,先民們已經產生了通過施行巫術,而與自然神靈溝通的宗教觀念。人類學家、宗教學家弗雷澤在《金枝》一書中就提到過,先民們出於對自然萬物的恐懼和崇拜而實施巫術,試圖通過一些祭祀活動,實現與自然萬物的溝通,進而獲取豐收,免去災禍。有學者從一點出發,進而指出,卡若文化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就在祭祀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它是一件神聖的禮器,用來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溝通對話,可見,雙體陶罐對原始先民而言有著特殊的宗教意義。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3. 部分學者猜想,雙體陶罐是用來儲藏農作物種子的器皿,之所以製造出兩個瓶身,是取豐饒富足的寓意。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先民們,已經開始了農耕作業出土文物中出現石制農具以及粟米種子,就是明證。要獲得農業豐收,自然離不開農作物的種子。先民們把農作物種子放在這種造型飽滿、成雙出現的陶罐裡,便寄託了自己美好的心願:希望種子能夠獲得旺盛的生長力,給人們帶來大豐收。畢竟,農作物的豐收關係到氏族部落的生存。先民們的這種思維方式,還是與原始宗教信仰有關。


(三)雙體陶罐體現出濃郁的藝術特色


昌都卡若地區,位於瀾滄江邊,此處與四川、雲南等地相接,雖然遠古時期的先民不具備先進的交通工具,但先民們依然保持著往來,不同地區的文化也在相互交流之中得以不斷髮展。

考古學家從卡若文化遺址發現的文物,與周邊地區出土的其他文物相比,發現它們具有諸多的相似性。比如,同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馬家窯文化,出土了“凹背直刀石”,而這種造型的器物,在卡若文化遺址裡也被挖掘出土。可見,原始時期的卡若地區與周邊地區,始終保持著文化上的往來,卡若文化中的器物,自然也帶有其他地區文化的某些特徵

所以,卡若文化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便體現出濃郁的藝術特色: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第一,雙體陶罐上的菱形圖案以硃色和墨色區別開來。朱墨兩色的搭配,有著強烈的視覺衝擊力。這種紅黑二種色彩相間的紋飾,多見於馬家窯文化中晚期,這一藝術特徵,正是卡若文化與周邊地區文化相互影響的明證。難怪有學者表示:卡若文化中的雙體陶罐,是多元文化互動結出的藝術果實。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


第二,卡若文化代表器物雙體陶罐周身遍佈幾何形狀的刻劃紋。這些幾何形狀的刻劃紋,線條流暢、有力,技巧嫻熟。這種幾何形狀的刻劃紋,是卡若文化中的一大亮點,在卡若文化遺址挖掘出土的其他陶器上,也有這樣的紋飾。可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先民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能力和製作陶器的工藝技巧。


"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羅布林卡的東南角,坐落著西藏博物館,這是西藏地區第一座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博物館,博物館的展廳主要分為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歷史、文化藝術,以及民俗文化這樣四個部分

西藏博物館內精品文物眾多,其中有一件文物,堪稱是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便是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這件雙體陶罐,製造於新石器時代,被學界認為是新石器時代西藏地區陶器藝術的巔峰之作。

那麼,這件距今4000多年前的雙體陶罐,到底有何特別之處,能夠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呢?這就要從它的實用性、器物的象徵意義以及藝術特色,這樣三個方面來進行說明了。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今天文章的主角:卡若文化的代表器物雙體陶罐

(一)雙體陶罐具有突出的實用性


根據候石柱在《西藏考古大綱》中的說法:在距今2千年一1萬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已遍佈西藏的各個地區。而陶器的出現,則標誌著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意味著人類文明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考古工作者就在西藏各地陸續挖掘出遠古人類的活動遺蹟,這些古人類活動遺蹟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可見,青藏高原此地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初級的人類文明。在這之後,考古工作者又對卡若遺址分別進行了幾次挖掘工作,並將挖掘出土的遺蹟命名為“卡若文化”。

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卡若區的卡若遺址,就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文化形態,它與曲貢文化遺址和藏北細石器文化,並稱為“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遺址”。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卡若遺址的挖掘工作中,考古人員挖掘出大型石器約7000件,此外還有骨器、陶片、陶器、動物骨骼、大量穀物,以及簡單的房屋建築。這些出土文物證明,當時生活在此地的古人類已逐漸進入定居時代,創造出農耕文明。

在這些出土文物中,有一個造型奇特的雙體陶罐,引起了考古學家們的注意。

雙體陶罐與我們常見的單體陶罐有著極大區別:雙體陶罐只有一個瓶口,卻有兩個連接在一起的瓶身,這兩個瓶身的造型完全一樣。雙體陶罐瓶身上繪有一些圖案,由於年代久遠,這些圖案已有些模糊,但依然能夠分辨出瓶身上的菱形紋路。

雙體陶罐不僅造型奇特,而且它還具有突出的實用性。在雙體陶罐的兩肩部位各有一個孔器鈕,通過這一對孔器鈕,可以用來穿皮繩。這樣一來,雙體陶罐就如同水壺一般,可以被人攜帶在身上,而人們也能夠解放雙手,去做其他的事情。雖然,這只是學者做出的猜想,但結合著同時代的出土文物(石制切割器等)來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切割器可以把獸皮做成皮繩,有了皮繩自然就可以穿過雙體陶罐的孔器鈕。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以往,學界普遍認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青藏高原地區,生產力水平低下,氏族部落成員的勞動力十分有限。但是,這件雙體陶罐的出土卻證明了,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先民們,其實非常注重通過增加器物的實用性,從而提高生活水平和勞動生產力。這也說明,史前社會的先民們,具有豐富的勞動實踐經驗。


(二)雙體陶罐具有多重象徵意義

有學者提出,從造型和紋飾來看,這件雙體陶罐被製作得如此精美,並不像普通的日常用品,或許它還有具有其他的功能,比如用來祭祀,求得豐收,又或者是先民們女性崇拜以及生育崇拜的產物。

看來,這件雙體陶罐具有多重象徵意義。

1. 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產生了早期的宗教信仰,在原始宗教信仰中,又以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為主要內容。有些學者認為,卡若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這件雙體陶罐,從形狀上來看與女性的臀部非常相似。在很多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出土文物裡(比如紅山文化考古中發現的女性塑像),就體現出原始先民對生育、對女性的崇拜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原始社會,新生兒的出生率和存活率都非常低,而人口數量的多少則與氏族部落能否不斷髮展密切相關。所以,先民們把生育這件事看得非常重要。並且崇拜女性的生育力量,進而製造出象徵女性生育能力的器物,並對其頂禮膜拜。雙體陶罐就屬於這種情況。


2. 與其他同時代的出土文物相比,雙體陶罐紋飾精美,製作工藝也極為複雜,先民們如此用心製作出來的器物,不太可能作為日常物品使用,而更可能是祭祀活動中的禮器。在原始社會,先民們已經產生了通過施行巫術,而與自然神靈溝通的宗教觀念。人類學家、宗教學家弗雷澤在《金枝》一書中就提到過,先民們出於對自然萬物的恐懼和崇拜而實施巫術,試圖通過一些祭祀活動,實現與自然萬物的溝通,進而獲取豐收,免去災禍。有學者從一點出發,進而指出,卡若文化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就在祭祀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它是一件神聖的禮器,用來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溝通對話,可見,雙體陶罐對原始先民而言有著特殊的宗教意義。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3. 部分學者猜想,雙體陶罐是用來儲藏農作物種子的器皿,之所以製造出兩個瓶身,是取豐饒富足的寓意。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先民們,已經開始了農耕作業出土文物中出現石制農具以及粟米種子,就是明證。要獲得農業豐收,自然離不開農作物的種子。先民們把農作物種子放在這種造型飽滿、成雙出現的陶罐裡,便寄託了自己美好的心願:希望種子能夠獲得旺盛的生長力,給人們帶來大豐收。畢竟,農作物的豐收關係到氏族部落的生存。先民們的這種思維方式,還是與原始宗教信仰有關。


(三)雙體陶罐體現出濃郁的藝術特色


昌都卡若地區,位於瀾滄江邊,此處與四川、雲南等地相接,雖然遠古時期的先民不具備先進的交通工具,但先民們依然保持著往來,不同地區的文化也在相互交流之中得以不斷髮展。

考古學家從卡若文化遺址發現的文物,與周邊地區出土的其他文物相比,發現它們具有諸多的相似性。比如,同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馬家窯文化,出土了“凹背直刀石”,而這種造型的器物,在卡若文化遺址裡也被挖掘出土。可見,原始時期的卡若地區與周邊地區,始終保持著文化上的往來,卡若文化中的器物,自然也帶有其他地區文化的某些特徵

所以,卡若文化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便體現出濃郁的藝術特色: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第一,雙體陶罐上的菱形圖案以硃色和墨色區別開來。朱墨兩色的搭配,有著強烈的視覺衝擊力。這種紅黑二種色彩相間的紋飾,多見於馬家窯文化中晚期,這一藝術特徵,正是卡若文化與周邊地區文化相互影響的明證。難怪有學者表示:卡若文化中的雙體陶罐,是多元文化互動結出的藝術果實。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


第二,卡若文化代表器物雙體陶罐周身遍佈幾何形狀的刻劃紋。這些幾何形狀的刻劃紋,線條流暢、有力,技巧嫻熟。這種幾何形狀的刻劃紋,是卡若文化中的一大亮點,在卡若文化遺址挖掘出土的其他陶器上,也有這樣的紋飾。可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先民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能力和製作陶器的工藝技巧。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結語】

卡若文化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凝聚了如此多的信息點。它既是一件藝術品,展現出史前藏族先民的高超技藝,同時,它也是一件充滿宗教儀式感的禮器,承載著藏族先民對富足生活的嚮往。

通過這件雙體陶罐,我們能夠猜想到生活在瀾滄江畔上古村莊裡的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通過件雙體陶罐,我們可以確信,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藏族先民們就已經創造出了燦爛的農耕文明。

正如四川大學教授霍巍先生,在《昌都卡若:西藏史前社會研究的新起點》一文中所寫:

“昌都卡若遺址的科學考古發掘,是西藏曆史上的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它從此奠定了西藏原始社會研究新的起點,揭開了以真實可信的實物資料來重新‘書寫’西藏遠古歷史的新的篇章”。


你看,這件雙體陶罐作為考古資料,證實了史前藏文化的絢麗多姿。所以說,它是西藏博物館裡當之無愧的鎮館之寶。


參考資料:候石柱《西藏考古大綱》弗雷澤《金枝》霍巍《昌都卡若:西藏史前社會研究的新起點》


"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羅布林卡的東南角,坐落著西藏博物館,這是西藏地區第一座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博物館,博物館的展廳主要分為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歷史、文化藝術,以及民俗文化這樣四個部分

西藏博物館內精品文物眾多,其中有一件文物,堪稱是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便是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這件雙體陶罐,製造於新石器時代,被學界認為是新石器時代西藏地區陶器藝術的巔峰之作。

那麼,這件距今4000多年前的雙體陶罐,到底有何特別之處,能夠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呢?這就要從它的實用性、器物的象徵意義以及藝術特色,這樣三個方面來進行說明了。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今天文章的主角:卡若文化的代表器物雙體陶罐

(一)雙體陶罐具有突出的實用性


根據候石柱在《西藏考古大綱》中的說法:在距今2千年一1萬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已遍佈西藏的各個地區。而陶器的出現,則標誌著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意味著人類文明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考古工作者就在西藏各地陸續挖掘出遠古人類的活動遺蹟,這些古人類活動遺蹟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可見,青藏高原此地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初級的人類文明。在這之後,考古工作者又對卡若遺址分別進行了幾次挖掘工作,並將挖掘出土的遺蹟命名為“卡若文化”。

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卡若區的卡若遺址,就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文化形態,它與曲貢文化遺址和藏北細石器文化,並稱為“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遺址”。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卡若遺址的挖掘工作中,考古人員挖掘出大型石器約7000件,此外還有骨器、陶片、陶器、動物骨骼、大量穀物,以及簡單的房屋建築。這些出土文物證明,當時生活在此地的古人類已逐漸進入定居時代,創造出農耕文明。

在這些出土文物中,有一個造型奇特的雙體陶罐,引起了考古學家們的注意。

雙體陶罐與我們常見的單體陶罐有著極大區別:雙體陶罐只有一個瓶口,卻有兩個連接在一起的瓶身,這兩個瓶身的造型完全一樣。雙體陶罐瓶身上繪有一些圖案,由於年代久遠,這些圖案已有些模糊,但依然能夠分辨出瓶身上的菱形紋路。

雙體陶罐不僅造型奇特,而且它還具有突出的實用性。在雙體陶罐的兩肩部位各有一個孔器鈕,通過這一對孔器鈕,可以用來穿皮繩。這樣一來,雙體陶罐就如同水壺一般,可以被人攜帶在身上,而人們也能夠解放雙手,去做其他的事情。雖然,這只是學者做出的猜想,但結合著同時代的出土文物(石制切割器等)來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切割器可以把獸皮做成皮繩,有了皮繩自然就可以穿過雙體陶罐的孔器鈕。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以往,學界普遍認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青藏高原地區,生產力水平低下,氏族部落成員的勞動力十分有限。但是,這件雙體陶罐的出土卻證明了,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先民們,其實非常注重通過增加器物的實用性,從而提高生活水平和勞動生產力。這也說明,史前社會的先民們,具有豐富的勞動實踐經驗。


(二)雙體陶罐具有多重象徵意義

有學者提出,從造型和紋飾來看,這件雙體陶罐被製作得如此精美,並不像普通的日常用品,或許它還有具有其他的功能,比如用來祭祀,求得豐收,又或者是先民們女性崇拜以及生育崇拜的產物。

看來,這件雙體陶罐具有多重象徵意義。

1. 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產生了早期的宗教信仰,在原始宗教信仰中,又以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為主要內容。有些學者認為,卡若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這件雙體陶罐,從形狀上來看與女性的臀部非常相似。在很多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出土文物裡(比如紅山文化考古中發現的女性塑像),就體現出原始先民對生育、對女性的崇拜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原始社會,新生兒的出生率和存活率都非常低,而人口數量的多少則與氏族部落能否不斷髮展密切相關。所以,先民們把生育這件事看得非常重要。並且崇拜女性的生育力量,進而製造出象徵女性生育能力的器物,並對其頂禮膜拜。雙體陶罐就屬於這種情況。


2. 與其他同時代的出土文物相比,雙體陶罐紋飾精美,製作工藝也極為複雜,先民們如此用心製作出來的器物,不太可能作為日常物品使用,而更可能是祭祀活動中的禮器。在原始社會,先民們已經產生了通過施行巫術,而與自然神靈溝通的宗教觀念。人類學家、宗教學家弗雷澤在《金枝》一書中就提到過,先民們出於對自然萬物的恐懼和崇拜而實施巫術,試圖通過一些祭祀活動,實現與自然萬物的溝通,進而獲取豐收,免去災禍。有學者從一點出發,進而指出,卡若文化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就在祭祀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它是一件神聖的禮器,用來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溝通對話,可見,雙體陶罐對原始先民而言有著特殊的宗教意義。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3. 部分學者猜想,雙體陶罐是用來儲藏農作物種子的器皿,之所以製造出兩個瓶身,是取豐饒富足的寓意。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先民們,已經開始了農耕作業出土文物中出現石制農具以及粟米種子,就是明證。要獲得農業豐收,自然離不開農作物的種子。先民們把農作物種子放在這種造型飽滿、成雙出現的陶罐裡,便寄託了自己美好的心願:希望種子能夠獲得旺盛的生長力,給人們帶來大豐收。畢竟,農作物的豐收關係到氏族部落的生存。先民們的這種思維方式,還是與原始宗教信仰有關。


(三)雙體陶罐體現出濃郁的藝術特色


昌都卡若地區,位於瀾滄江邊,此處與四川、雲南等地相接,雖然遠古時期的先民不具備先進的交通工具,但先民們依然保持著往來,不同地區的文化也在相互交流之中得以不斷髮展。

考古學家從卡若文化遺址發現的文物,與周邊地區出土的其他文物相比,發現它們具有諸多的相似性。比如,同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馬家窯文化,出土了“凹背直刀石”,而這種造型的器物,在卡若文化遺址裡也被挖掘出土。可見,原始時期的卡若地區與周邊地區,始終保持著文化上的往來,卡若文化中的器物,自然也帶有其他地區文化的某些特徵

所以,卡若文化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便體現出濃郁的藝術特色: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第一,雙體陶罐上的菱形圖案以硃色和墨色區別開來。朱墨兩色的搭配,有著強烈的視覺衝擊力。這種紅黑二種色彩相間的紋飾,多見於馬家窯文化中晚期,這一藝術特徵,正是卡若文化與周邊地區文化相互影響的明證。難怪有學者表示:卡若文化中的雙體陶罐,是多元文化互動結出的藝術果實。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


第二,卡若文化代表器物雙體陶罐周身遍佈幾何形狀的刻劃紋。這些幾何形狀的刻劃紋,線條流暢、有力,技巧嫻熟。這種幾何形狀的刻劃紋,是卡若文化中的一大亮點,在卡若文化遺址挖掘出土的其他陶器上,也有這樣的紋飾。可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先民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能力和製作陶器的工藝技巧。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結語】

卡若文化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凝聚了如此多的信息點。它既是一件藝術品,展現出史前藏族先民的高超技藝,同時,它也是一件充滿宗教儀式感的禮器,承載著藏族先民對富足生活的嚮往。

通過這件雙體陶罐,我們能夠猜想到生活在瀾滄江畔上古村莊裡的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通過件雙體陶罐,我們可以確信,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藏族先民們就已經創造出了燦爛的農耕文明。

正如四川大學教授霍巍先生,在《昌都卡若:西藏史前社會研究的新起點》一文中所寫:

“昌都卡若遺址的科學考古發掘,是西藏曆史上的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它從此奠定了西藏原始社會研究新的起點,揭開了以真實可信的實物資料來重新‘書寫’西藏遠古歷史的新的篇章”。


你看,這件雙體陶罐作為考古資料,證實了史前藏文化的絢麗多姿。所以說,它是西藏博物館裡當之無愧的鎮館之寶。


參考資料:候石柱《西藏考古大綱》弗雷澤《金枝》霍巍《昌都卡若:西藏史前社會研究的新起點》


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雙體陶罐,為何成為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