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後感'

邊城 開荒客橘子 2019-08-24
"

見到《邊城》這題目,沒有緣由地體味出一種深沉而壓抑的情感,它如荒草般蔓延,由微乎其微漸而廣遠。

成為一縷虛浮的煙,一張浩渺的網,一首寡言的詩,纏繞了思緒,籠絡在心頭。

邊城,倘若強要望文生義地解讀它,那麼大約是“邊荒之地的小城鎮”,略有幾分“桃源仙境”、抑或“天上的街市”的意蘊。毋庸置疑,確是同它們一樣的僻遠、靜謐,然而,它被賦予的那直白而冰冷的形容詞,剝奪去它應有的完滿,註定了變遷的世事後,那終究無法盡善盡美的結局。

翠翠,並不是個陌生的名字。

在我的回憶中,她似乎也曾蕩著烏桕船,從橋頭的柳蔭底下,蕩入那片水光浮動的昏黃月影裡。那時,尚未謀面,我便料想這應當是個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女孩子——也許她留著一頭烏黑油亮的長髮,卻並不愛披散在肩頭,於是編成一股齊腰的麻花辮,鬢角還要插上些點綴:一段鮮嫩的柳枝、或者幾朵帶露的馬蘭花,都可成為她的髮簪——這便要依時令而定了。她是愛笑的,然而在生人面前卻常顯得那樣羞怯,如同山林野地裡面一隻新生的小鹿,顫巍巍地站起來,用一雙帶水的眸子,怯生生地打量著這世界。

她的衣衫,應當是用月白或靛青染就。在風日裡沖蝕過好些日子,清水裡面滌洗過許多道,再用芡水上過漿,色彩已不那麼鮮亮,卻很潔淨,不容一絲泥灰沾染玷汙。諸般拼湊起來,儼然一個溫婉秀麗的南方姑娘。

這面孔,也著實叫人心生親近之感。正因她天真、良善而美麗,因而,她那悲慘的身世與坎坷不平的際遇,也更加令人嘆惋、不禁心生百般同情。魯迅先生有一句話,深刻地揭示了這道理:所謂的悲劇,就是將美好的事物毀給人看。

在我印象裡,一家之中的老人往往是端莊肅穆、不苟言笑的。不必說也不必特意做什麼,單是正襟危坐在那裡,不怒自威。他們飽經風霜的臉上,歲月的溝壑縱橫交錯,起伏不平。眼瞳因年事已高而綴上一顆顆黢黑或斑白的星子,日漸渾濁,目光卻仍舊銳利如鷹,終日裡審視著周遭一切。

以上的敘述完全參照的是我外祖父的形象,假若不論我同他間的親情牽絆,他帶給我的更多是敬畏,以及近乎純粹的恐懼。他是沉默寡言的,又或許只是在同小孩子一起時才會這樣。

我從不知道在世界的某一角落,會有一個這樣的祖父:七十出頭,已經是個完完全全的老年人,身體卻那麼硬朗,每日裡在溪岸間撐船忘返,載人過渡。偶爾興致來了,也會哼上兩句有腔有調的小曲——這曲子,她的孫女是喜歡聽的。坐他渡船的行人,按慣例想付給他船費,他卻分文不取,若有人偏要給,他甚至會頑固地同那人爭執半天。頭髮花白了,他仍舊和在它黑的那時候一樣的喜好飲酒。不過,如同我害怕外祖父,翠翠也是怕他的。她曾想過要一個人坐船下河灘去,接著又擔心祖父生氣。在她的想象中,若祖父得知了,定會拿著一把菜刀來追她——這其中有多少戲謔的意味,便不得而知了。

這世界是這樣奇怪,幾乎所有東西都是相對存在的。有人心直口快,無話不談;有人寡言少語、三緘其口,讓人無法猜透。儺送卻大約是介於兩者之間,因而更顯得複雜而矛盾。事實上我可能並沒有讀懂這個人,他的話語很少,無非是同翠翠的幾句調笑,又或者是答覆他父親時那幾句似是而非的謎語,叫人捉摸不透,難以從其中覓得蛛絲馬跡。即便書中任何一個人物提及他時,無不把褒獎的言詞放在口頭,我卻並不覺得他如他們所述那般白璧無瑕。

邊城,它只是個偏遠的小鎮啊,僅此而已。縱使青山嫵媚,哪怕綠水逶迤,也終於逃不開塵世浮華的侵染。在金錢的誘惑下,有人妥協退讓,同流合汙;有人逃避現實,一走了之;而極少數的人,清亮著眼,清明著心,仍舊日復一日,平淡地過著自己的生活,彷彿外界的一切同他們無關似的。

這樣的人,一個在那風雨交加的夜裡、在無盡的歉疚中,溘然長逝了;另一個則死去了曾經那顆懵懂的心,近乎絕望,日夜在渡口孤獨地守望著,斜暉脈脈,水波悠悠。她也曾痛苦萬分,也曾泣不成聲,此刻卻都不再重要,因為早已麻木了;還有一個,守望著她的孤獨,也常常追憶故人、緬懷過去,終究只慘淡地生活著。這樣的收梢,是無法客觀去評判幸或不幸的。雖然殘酷,卻仍留有一線生機——不知何日歸來的,那“或許”,那“萬一”。僅以此來慰藉,慰藉讀者那悱惻著、悵然若失的心緒。

有的人離開,明日仍舊有歸來的可能,而另一些人,一去,卻再也回不來了。

"

見到《邊城》這題目,沒有緣由地體味出一種深沉而壓抑的情感,它如荒草般蔓延,由微乎其微漸而廣遠。

成為一縷虛浮的煙,一張浩渺的網,一首寡言的詩,纏繞了思緒,籠絡在心頭。

邊城,倘若強要望文生義地解讀它,那麼大約是“邊荒之地的小城鎮”,略有幾分“桃源仙境”、抑或“天上的街市”的意蘊。毋庸置疑,確是同它們一樣的僻遠、靜謐,然而,它被賦予的那直白而冰冷的形容詞,剝奪去它應有的完滿,註定了變遷的世事後,那終究無法盡善盡美的結局。

翠翠,並不是個陌生的名字。

在我的回憶中,她似乎也曾蕩著烏桕船,從橋頭的柳蔭底下,蕩入那片水光浮動的昏黃月影裡。那時,尚未謀面,我便料想這應當是個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女孩子——也許她留著一頭烏黑油亮的長髮,卻並不愛披散在肩頭,於是編成一股齊腰的麻花辮,鬢角還要插上些點綴:一段鮮嫩的柳枝、或者幾朵帶露的馬蘭花,都可成為她的髮簪——這便要依時令而定了。她是愛笑的,然而在生人面前卻常顯得那樣羞怯,如同山林野地裡面一隻新生的小鹿,顫巍巍地站起來,用一雙帶水的眸子,怯生生地打量著這世界。

她的衣衫,應當是用月白或靛青染就。在風日裡沖蝕過好些日子,清水裡面滌洗過許多道,再用芡水上過漿,色彩已不那麼鮮亮,卻很潔淨,不容一絲泥灰沾染玷汙。諸般拼湊起來,儼然一個溫婉秀麗的南方姑娘。

這面孔,也著實叫人心生親近之感。正因她天真、良善而美麗,因而,她那悲慘的身世與坎坷不平的際遇,也更加令人嘆惋、不禁心生百般同情。魯迅先生有一句話,深刻地揭示了這道理:所謂的悲劇,就是將美好的事物毀給人看。

在我印象裡,一家之中的老人往往是端莊肅穆、不苟言笑的。不必說也不必特意做什麼,單是正襟危坐在那裡,不怒自威。他們飽經風霜的臉上,歲月的溝壑縱橫交錯,起伏不平。眼瞳因年事已高而綴上一顆顆黢黑或斑白的星子,日漸渾濁,目光卻仍舊銳利如鷹,終日裡審視著周遭一切。

以上的敘述完全參照的是我外祖父的形象,假若不論我同他間的親情牽絆,他帶給我的更多是敬畏,以及近乎純粹的恐懼。他是沉默寡言的,又或許只是在同小孩子一起時才會這樣。

我從不知道在世界的某一角落,會有一個這樣的祖父:七十出頭,已經是個完完全全的老年人,身體卻那麼硬朗,每日裡在溪岸間撐船忘返,載人過渡。偶爾興致來了,也會哼上兩句有腔有調的小曲——這曲子,她的孫女是喜歡聽的。坐他渡船的行人,按慣例想付給他船費,他卻分文不取,若有人偏要給,他甚至會頑固地同那人爭執半天。頭髮花白了,他仍舊和在它黑的那時候一樣的喜好飲酒。不過,如同我害怕外祖父,翠翠也是怕他的。她曾想過要一個人坐船下河灘去,接著又擔心祖父生氣。在她的想象中,若祖父得知了,定會拿著一把菜刀來追她——這其中有多少戲謔的意味,便不得而知了。

這世界是這樣奇怪,幾乎所有東西都是相對存在的。有人心直口快,無話不談;有人寡言少語、三緘其口,讓人無法猜透。儺送卻大約是介於兩者之間,因而更顯得複雜而矛盾。事實上我可能並沒有讀懂這個人,他的話語很少,無非是同翠翠的幾句調笑,又或者是答覆他父親時那幾句似是而非的謎語,叫人捉摸不透,難以從其中覓得蛛絲馬跡。即便書中任何一個人物提及他時,無不把褒獎的言詞放在口頭,我卻並不覺得他如他們所述那般白璧無瑕。

邊城,它只是個偏遠的小鎮啊,僅此而已。縱使青山嫵媚,哪怕綠水逶迤,也終於逃不開塵世浮華的侵染。在金錢的誘惑下,有人妥協退讓,同流合汙;有人逃避現實,一走了之;而極少數的人,清亮著眼,清明著心,仍舊日復一日,平淡地過著自己的生活,彷彿外界的一切同他們無關似的。

這樣的人,一個在那風雨交加的夜裡、在無盡的歉疚中,溘然長逝了;另一個則死去了曾經那顆懵懂的心,近乎絕望,日夜在渡口孤獨地守望著,斜暉脈脈,水波悠悠。她也曾痛苦萬分,也曾泣不成聲,此刻卻都不再重要,因為早已麻木了;還有一個,守望著她的孤獨,也常常追憶故人、緬懷過去,終究只慘淡地生活著。這樣的收梢,是無法客觀去評判幸或不幸的。雖然殘酷,卻仍留有一線生機——不知何日歸來的,那“或許”,那“萬一”。僅以此來慰藉,慰藉讀者那悱惻著、悵然若失的心緒。

有的人離開,明日仍舊有歸來的可能,而另一些人,一去,卻再也回不來了。

《邊城》讀後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