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聊文學:《邊城》——善良的悲劇

早在2006年的時候,《亞洲週刊》曾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及作家有過一次“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的評選,魯迅憑藉《吶喊》奪魁。但是讓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第二名的歸屬,就是沈從文的《邊城》。如果嚴謹點說,《吶喊》是一部小說集,因此單論小說,《邊城》甚至可稱第一。

這個結果令人驚訝,甚至很多中文系的文學青年都摸不著頭腦,一直到今天,關於沈從文在文學史中的地位都爭論不休。很多人覺得沈從文除了一部《邊城》再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他本人也沒有對文學史產生過什麼深遠影響。其實我們回看沈從文的經歷,他這一生也都似乎在中國現代文學的邊緣,在西南聯大任教時,他就因為自己的小學學歷經常被一些教授嘲諷,後來我們國家的文學史編寫也一直不太重視他,郭沫若後來甚至將他定性為“桃紅色”的“反動”作家,害得沈從文自殺,幸而被救,之後放棄文學轉而從事古代服飾研究。他晚年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被認為是這一領域的開山之作,甚至多次在外交中被當作國禮贈品。

這樣一位看似與中國主流文壇關係並不緊密的作家,僅憑一部篇幅不長的《邊城》甚至兩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在很多人看來的確難以置信。而他長期被國內主流文壇所埋沒甚至“打壓”之時,國外的學者夏志清、金介甫等人卻為他進行正名,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國內後來對沈從文的研究。

那麼沈從文為什麼長期得不到主流文學的認可呢?這其實牽扯到一個“文學為什麼而文學的問題”。我在講到汪曾祺的《受戒》的時候就說過,中國文學從古便受著深厚的儒家影響,我們的文學講究“文以載道”。“道”是什麼?就是“大道”,是“教化”,是對社會的影響。到了“五四”,文學載的“道”就是新思想,是民主,科學,是革命。當時的文學是要以“救亡”為宗旨,革命成功了,文學依然是政治掛帥。可以想見,沈從文的作品因此被主流邊緣化,也是很正常的。

到了八九十年代,經歷了“文革”的思想壓抑,又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開始重新審視和定義文學,於是先鋒文學、傷痕文學等開始出現,“純文學”的概念被人開始提起。在這樣的背景下,汪曾祺、沈從文、張愛玲等一批先前不被國內重視的作家的地位開始攀升,他們的作品,都以展現人性為主題,創作上也脫離了以往那種革命性、政治性。這裡多扯幾句閒話,我以為文學作品中的人性和生命性很重要,好的作品也都是在這些方面下了功夫的。像一部《紅樓夢》,可謂是把人寫盡了,青春的哀怨、紙醉金迷的虛幻、塵埃落定的唏噓……可偏偏就有些煞風景的紅學家把《紅樓夢》研究引上偏門,今天考證賈寶玉是納蘭容若,明天證明林黛玉是董鄂妃,後天忽然又生拉硬扯《紅樓夢》的作者叫“抄寫秦”,證據就是小說里人名用了大量諧音。諸如此類,卻少有人真正研究《紅樓夢》的文學性。學術話語權被這些人掌握,我們如今要在企盼出一個“沈從文”,太難了。

"
聊文學:《邊城》——善良的悲劇

早在2006年的時候,《亞洲週刊》曾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及作家有過一次“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的評選,魯迅憑藉《吶喊》奪魁。但是讓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第二名的歸屬,就是沈從文的《邊城》。如果嚴謹點說,《吶喊》是一部小說集,因此單論小說,《邊城》甚至可稱第一。

這個結果令人驚訝,甚至很多中文系的文學青年都摸不著頭腦,一直到今天,關於沈從文在文學史中的地位都爭論不休。很多人覺得沈從文除了一部《邊城》再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他本人也沒有對文學史產生過什麼深遠影響。其實我們回看沈從文的經歷,他這一生也都似乎在中國現代文學的邊緣,在西南聯大任教時,他就因為自己的小學學歷經常被一些教授嘲諷,後來我們國家的文學史編寫也一直不太重視他,郭沫若後來甚至將他定性為“桃紅色”的“反動”作家,害得沈從文自殺,幸而被救,之後放棄文學轉而從事古代服飾研究。他晚年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被認為是這一領域的開山之作,甚至多次在外交中被當作國禮贈品。

這樣一位看似與中國主流文壇關係並不緊密的作家,僅憑一部篇幅不長的《邊城》甚至兩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在很多人看來的確難以置信。而他長期被國內主流文壇所埋沒甚至“打壓”之時,國外的學者夏志清、金介甫等人卻為他進行正名,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國內後來對沈從文的研究。

那麼沈從文為什麼長期得不到主流文學的認可呢?這其實牽扯到一個“文學為什麼而文學的問題”。我在講到汪曾祺的《受戒》的時候就說過,中國文學從古便受著深厚的儒家影響,我們的文學講究“文以載道”。“道”是什麼?就是“大道”,是“教化”,是對社會的影響。到了“五四”,文學載的“道”就是新思想,是民主,科學,是革命。當時的文學是要以“救亡”為宗旨,革命成功了,文學依然是政治掛帥。可以想見,沈從文的作品因此被主流邊緣化,也是很正常的。

到了八九十年代,經歷了“文革”的思想壓抑,又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開始重新審視和定義文學,於是先鋒文學、傷痕文學等開始出現,“純文學”的概念被人開始提起。在這樣的背景下,汪曾祺、沈從文、張愛玲等一批先前不被國內重視的作家的地位開始攀升,他們的作品,都以展現人性為主題,創作上也脫離了以往那種革命性、政治性。這裡多扯幾句閒話,我以為文學作品中的人性和生命性很重要,好的作品也都是在這些方面下了功夫的。像一部《紅樓夢》,可謂是把人寫盡了,青春的哀怨、紙醉金迷的虛幻、塵埃落定的唏噓……可偏偏就有些煞風景的紅學家把《紅樓夢》研究引上偏門,今天考證賈寶玉是納蘭容若,明天證明林黛玉是董鄂妃,後天忽然又生拉硬扯《紅樓夢》的作者叫“抄寫秦”,證據就是小說里人名用了大量諧音。諸如此類,卻少有人真正研究《紅樓夢》的文學性。學術話語權被這些人掌握,我們如今要在企盼出一個“沈從文”,太難了。

聊文學:《邊城》——善良的悲劇

說回《邊城》。這部小說的情節很簡單,人物不多,沒有強烈的衝突,甚至寫景的篇幅佔了很大部分。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唯美、浪漫、空靈,也落後,也有野性。坦白說,我以為沈從文把他全部的文學才華全傾注在這部作品中了,他後來的作品比起《邊城》,遜色太多。作家的才能從來不以他的學歷彰顯,而是他對文字天生的敏感以及對語言的把控,甚至把玩。《邊城》的文筆有一種自然、質樸的美,因為寫的是自己的家鄉,因此沈從文的筆下飽含著對湘西的熱愛。

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叫翠翠的女孩子,在茶峒這個小地方,她和擺渡的爺爺相依為命。茶峒城裡有個船總叫順順,順順有兩個兒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儺送。端午節翠翠進城看龍舟,由此與儺送邂逅,並萌生對儺送的愛意。第二年的端午,儺送的哥哥天保也看上了翠翠,並託媒人向翠翠提親。這時儺送向天保坦白對翠翠的情意,兄弟倆決定以公平的唱山歌方式決勝。儺送唱了一夜後歌聲再沒有響起,翠翠的爺爺老船伕忍不住去問,本以為是天保唱的,卻得知唱歌的是儺送。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駕船遠行去做生意,卻因溺水身亡。儺送自覺哥哥的死自己也有責任,而他對愛情的追求似乎也不為心上人所知,於是也遠走他鄉。在一個雷雨夜,老船伕去世,翠翠繼承了爺爺渡船的重任,等待著儺送的歸來……

《邊城》顯然屬於鄉土文學,然而和魯迅對鄉土的批判路線不同,沈從文極力發掘湘西的自然美、人性美和道德美。當時中國的大多數作家以啟蒙國民,開闢現代精神為道路,沈從文卻偏偏以反文明的姿態另闢蹊徑。《邊城》的愛情雖然是一出悲劇,可是故事卻那麼美。整個小說裡面沒有一個壞人,我們可以看到這裡的每個人都淳樸、豪爽而且善良。天保知道儺送對翠翠的感情後主動退出;老船伕渡船不收錢,哪個客人硬塞了錢,老船伕追著也要把錢還給客人;天保意外身亡,船總順順因此對老船伕變得冷淡,可是老船伕去世後,順順依然幫忙料理後事;甚至一個並不起眼的角色——老軍人楊馬兵也在老船伕死後來陪伴翠翠,一同以渡船為生。小說裡的每個角色都善良的讓人感動,可就是這樣一群善良的人,卻一起促成了一樁悲劇。

"
聊文學:《邊城》——善良的悲劇

早在2006年的時候,《亞洲週刊》曾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及作家有過一次“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的評選,魯迅憑藉《吶喊》奪魁。但是讓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第二名的歸屬,就是沈從文的《邊城》。如果嚴謹點說,《吶喊》是一部小說集,因此單論小說,《邊城》甚至可稱第一。

這個結果令人驚訝,甚至很多中文系的文學青年都摸不著頭腦,一直到今天,關於沈從文在文學史中的地位都爭論不休。很多人覺得沈從文除了一部《邊城》再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他本人也沒有對文學史產生過什麼深遠影響。其實我們回看沈從文的經歷,他這一生也都似乎在中國現代文學的邊緣,在西南聯大任教時,他就因為自己的小學學歷經常被一些教授嘲諷,後來我們國家的文學史編寫也一直不太重視他,郭沫若後來甚至將他定性為“桃紅色”的“反動”作家,害得沈從文自殺,幸而被救,之後放棄文學轉而從事古代服飾研究。他晚年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被認為是這一領域的開山之作,甚至多次在外交中被當作國禮贈品。

這樣一位看似與中國主流文壇關係並不緊密的作家,僅憑一部篇幅不長的《邊城》甚至兩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在很多人看來的確難以置信。而他長期被國內主流文壇所埋沒甚至“打壓”之時,國外的學者夏志清、金介甫等人卻為他進行正名,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國內後來對沈從文的研究。

那麼沈從文為什麼長期得不到主流文學的認可呢?這其實牽扯到一個“文學為什麼而文學的問題”。我在講到汪曾祺的《受戒》的時候就說過,中國文學從古便受著深厚的儒家影響,我們的文學講究“文以載道”。“道”是什麼?就是“大道”,是“教化”,是對社會的影響。到了“五四”,文學載的“道”就是新思想,是民主,科學,是革命。當時的文學是要以“救亡”為宗旨,革命成功了,文學依然是政治掛帥。可以想見,沈從文的作品因此被主流邊緣化,也是很正常的。

到了八九十年代,經歷了“文革”的思想壓抑,又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開始重新審視和定義文學,於是先鋒文學、傷痕文學等開始出現,“純文學”的概念被人開始提起。在這樣的背景下,汪曾祺、沈從文、張愛玲等一批先前不被國內重視的作家的地位開始攀升,他們的作品,都以展現人性為主題,創作上也脫離了以往那種革命性、政治性。這裡多扯幾句閒話,我以為文學作品中的人性和生命性很重要,好的作品也都是在這些方面下了功夫的。像一部《紅樓夢》,可謂是把人寫盡了,青春的哀怨、紙醉金迷的虛幻、塵埃落定的唏噓……可偏偏就有些煞風景的紅學家把《紅樓夢》研究引上偏門,今天考證賈寶玉是納蘭容若,明天證明林黛玉是董鄂妃,後天忽然又生拉硬扯《紅樓夢》的作者叫“抄寫秦”,證據就是小說里人名用了大量諧音。諸如此類,卻少有人真正研究《紅樓夢》的文學性。學術話語權被這些人掌握,我們如今要在企盼出一個“沈從文”,太難了。

聊文學:《邊城》——善良的悲劇

說回《邊城》。這部小說的情節很簡單,人物不多,沒有強烈的衝突,甚至寫景的篇幅佔了很大部分。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唯美、浪漫、空靈,也落後,也有野性。坦白說,我以為沈從文把他全部的文學才華全傾注在這部作品中了,他後來的作品比起《邊城》,遜色太多。作家的才能從來不以他的學歷彰顯,而是他對文字天生的敏感以及對語言的把控,甚至把玩。《邊城》的文筆有一種自然、質樸的美,因為寫的是自己的家鄉,因此沈從文的筆下飽含著對湘西的熱愛。

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叫翠翠的女孩子,在茶峒這個小地方,她和擺渡的爺爺相依為命。茶峒城裡有個船總叫順順,順順有兩個兒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儺送。端午節翠翠進城看龍舟,由此與儺送邂逅,並萌生對儺送的愛意。第二年的端午,儺送的哥哥天保也看上了翠翠,並託媒人向翠翠提親。這時儺送向天保坦白對翠翠的情意,兄弟倆決定以公平的唱山歌方式決勝。儺送唱了一夜後歌聲再沒有響起,翠翠的爺爺老船伕忍不住去問,本以為是天保唱的,卻得知唱歌的是儺送。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駕船遠行去做生意,卻因溺水身亡。儺送自覺哥哥的死自己也有責任,而他對愛情的追求似乎也不為心上人所知,於是也遠走他鄉。在一個雷雨夜,老船伕去世,翠翠繼承了爺爺渡船的重任,等待著儺送的歸來……

《邊城》顯然屬於鄉土文學,然而和魯迅對鄉土的批判路線不同,沈從文極力發掘湘西的自然美、人性美和道德美。當時中國的大多數作家以啟蒙國民,開闢現代精神為道路,沈從文卻偏偏以反文明的姿態另闢蹊徑。《邊城》的愛情雖然是一出悲劇,可是故事卻那麼美。整個小說裡面沒有一個壞人,我們可以看到這裡的每個人都淳樸、豪爽而且善良。天保知道儺送對翠翠的感情後主動退出;老船伕渡船不收錢,哪個客人硬塞了錢,老船伕追著也要把錢還給客人;天保意外身亡,船總順順因此對老船伕變得冷淡,可是老船伕去世後,順順依然幫忙料理後事;甚至一個並不起眼的角色——老軍人楊馬兵也在老船伕死後來陪伴翠翠,一同以渡船為生。小說裡的每個角色都善良的讓人感動,可就是這樣一群善良的人,卻一起促成了一樁悲劇。

聊文學:《邊城》——善良的悲劇

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到,《邊城》除了頌揚沈從文懷戀的人性美,也多少表現了這一塊閉塞、傳統的土地上深深的無奈。“邊城”遠離文明社會,它保有著一套舊有的社會倫理和道德倫理,老船伕疼愛翠翠,他希望翠翠得到幸福的愛情,可中國傳統的家庭倫理終於還是讓爺孫倆有了隔閡,對於“愛情”這樣一個話題,不僅是翠翠和老船伕,順順和老船伕,還是天保儺送兄弟與翠翠間……都沒有過真正的溝通。整篇小說充滿“愛”,洋溢著“情”。可是親情與愛情發生矛盾時,兩種情感的不可調和,終究把善良引向了毀滅。翠翠的母親當年未婚先孕誕下翠翠,翠翠的父母終於妥協於道德和親情,雙雙自殺;天保為成全弟弟,選擇孤獨承受,親情依然讓位愛情,卻葬送了天保的生命;翠翠本人在這段愛情中的沉默,使得誤會頻發,最終以悲劇收尾。每個人都想讓別人過得好,卻反而讓誤會越來越深。一個看似美麗的故事,被傳統倫理織就的網牢牢套住,隱隱蒙上淒涼。

哲學家叔本華曾說悲劇有三種,第一種是因為有一個壞人;第二種是因為有突發事件;第三種,誰都是對的,只因立場與性格不同,悲劇產生。《邊城》顯然屬於第三種。

我們不禁要思考,如果“邊城”不是這樣一個有點與世隔絕的地方,如果它也走在“文明”、“覺醒”的道路上,翠翠的悲劇還會發生嗎?可是沈從文寫《邊城》,卻又正是要頌揚這種“落後”、這種“野蠻”,他似乎一面懷戀,想要保護這份質樸和“守舊”,一面又希望這裡也能迎來啟蒙,他的失望和祈盼,變作矛盾,才促使他寫下了小說著名的結尾:

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這不正是沈從文對家鄉湘西,對“邊城”,究竟該固守還是開化的思考嗎?同時這也是整個中國,在20世紀那一場思想解放運動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