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告訴你,重疾險身故責任到底要不要加?

保險 文章 人壽保險 投資 番茄保 2019-07-03

​最近讀書。

看到這樣一句話,感觸很深。

許多人會本能地憎惡自己不瞭解的東西。

在一篇文章告訴你,優秀的重疾險長什麼樣子文章裡

聊過什麼樣的東西更容易被人接受?

順應人性,不顛覆認知,不讓人重新洗盤自己價值觀的東西。

為什麼會有一句諺語叫做,舒服不如躺著?為什麼不是舒服不如坐著、跑著、擼鐵著?

什麼是順應人性的東西呢?

歸類化、標籤化、不動腦。。。

前段時間讀一本書,裡面講到過,人們傾向於相信並且傳播“約定俗成”的東西,但如果能夠靜下心來獨立思考,會發現,很多約定俗成的東西。

其實不一定正確。

有哪些大家習以為常約定俗成的東西呢?

比如,評判一箇中年人是否事業有成的標準就是,他是否有車有房?

車名車最好,房自然是越大越好。

但大家根本不會去細究,這個房子是貸款還是全款,槓桿有沒有透支自己,是不是因為買了房子每個月省吃儉用,過得還不如租房。

說到這裡,再次給背了房貸,甚至過度負債的盆友掏心窩子地安利一下定期壽險。

養娃嗎?還貸嗎?壽險瞭解一下還是那句話,也許你的家人沒有你那麼出息,背了這高額的貸款,如果出現意外、得了病,這個債務給到他們,可能是還不起的。

約定俗成的錯誤觀點還有哪些呢,比如:

貴的保險就是坑爹的,小保險公司就是不靠譜的。

對於大小保險公司的問題,已經無數次地做過科普和分析,這裡不再贅述了。

具體請戳保險公司破產後你的保單最多隻能賠90%?複習。

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貴的保險就是坑爹!

受到互聯網保險和言論的影響,不少人形成了兩個概念:

1.儲蓄型保險都不靠譜,瞎貴

2.要買就買消費型的,多便宜啊

重疾險的分類其實很多,網絡上聽到的最簡單粗暴的分類方法就是,便宜的消費型的和貴的儲蓄型的。

一篇文章告訴你,重疾險身故責任到底要不要加?

為什麼說這種方法太過簡單粗暴呢?

因為單純靠這種分類方式去做保障規劃決策,可能會坑了你。重疾保險是一份合同,不是一塊巧克力棒,不是吃了就知道合不合胃口。

它的篩選考慮因素,遠不是單純從價格角度考慮那麼簡單,要考慮的維度特別多。

  • 重症怎麼分組?
  • 重疾賠付次數?
  • 身故是否賠付?
  • 身故賠付保額還是保費?
  • 免責條款是否嚴苛、是否有共用?
  • 等待期責任?
  • 中、輕症涵蓋疾病和定義?

這還不包括

  • 健康告知鬆嚴程度?
  • 是否接受醫保卡外借的人投保?
  • 健康告知項裡對過往已投帶壽險責任的保額有無限制?
  • 核保鬆嚴情況?是否是一刀切還是有人工核保?
  • 是否有保單複議?後續服務如何?

所以,請下次再以價格為唯一參考因素、張口就來的盆友們再多思考思考,多對比下產品,再好好看看自己體檢報告

是不是買得了,買了是不是能賠。

自己搞不懂,又沒時間分析的盆友建議還是找一個專業的人士,說實話。我前兩天在跟朋友感嘆。

買保險從來不是單純看價格的事情,買不買得上,承保結果好不好,保障責任全不全,後續服務是不是省心等等。

要考慮的太多了。

買保險,也從來不是,買上了就萬事大吉。

我見過太多自己在網上買,健康告知都沒有做,就直接給自己投保了的人。

一篇文章告訴你,重疾險身故責任到底要不要加?

甚至還有一些盆友,醫保卡是外借給家裡人刷過高血壓藥的,在網絡上買保險也十分大膽自我的在健康告知上大筆一揮,全沒問題。

當然最虧的是這一類,找了不太負責任的代理人,在投保的時候自己已經有一些對核保結論會產生影響的異常指標,但卻被代理人大筆一揮,全沒問題

這種後續真的出了問題,真心很難說清楚,沒準那時候你當時找的代理人早已經不幹這行了。

所以說,你買的是順暢。後續理賠呢?

買保險從來都不是以買上為衡量的標準,最關鍵的是以最後能不能賠、賠順不順暢。

熟悉小番茄的人知道,我興趣愛好比較廣泛。在投資興趣和轉嫁風險這兩件事情上極其捨得花錢。

兩年前還是24k純健身小白的時候,在承受範圍內花了一萬塊錢買私教課。

雖然我知道用keep不要錢,但是這24節私教課讓我避免受傷,還在一個月內練出腹肌,三個月內出了三角肌,半年內肌肉佔比明顯提升,緩解了圓肩,學會了開胸,學會變速跑調整攝氧量。還順便考了美國運動協會私人教練。

其實保障規劃也是一樣,有專業的人提供規劃和指導,可以避免你走很多彎路,省下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創造更多價值。

這可能就是思維方式的差異。

買保險其實主要擔心兩個核心為題:

  • 活著,有錢治病
  • 死了,別留債務

保險的分類很多,因為今天主要是聊消費型保險和儲蓄型保險的區別。

所以我們就以身故責任為中心,來重點聊一聊。

1) .身故賠不賠錢,賠多少錢?

我們假設是50萬保額,30歲男性購買,30年繳費,保障終身的三款產品。

分別是身故賠保額的儲蓄型保險、身故賠保費的消費型產品和身故啥也不賠的消費型產品。

一篇文章告訴你,重疾險身故責任到底要不要加?

從這個圖表可以看得出:

1、儲蓄型重疾險,帶身故責任,即不管得不得重疾、什麼時候身故,至少會賠付一次50萬。而且責任比消費型重疾全面很多,重症是多次賠付,一些產品還是癌症多次賠付。

2、消費型重疾險有一部分是身故賠付保費的,但是保費和保額相差還是比較大。

3、消費型重疾險還有一種,是身故什麼也不賠付的,如果因為意外去世或者得了非重疾病去世比如猝死,可能一分也拿不到。

有身故責任的重疾險,保費確實會稍微貴一些,但是未來得到賠償的確定性更高,也可能得到更多賠償金。

如比因為意外、或者心臟病突發猝死等非重大疾病的死亡,也可能得到賠償。

而完全沒有身故責任的產品,也就有完全拿不到一分錢的可能性。比如突然心臟病猝死,並非重大疾病,買了消費型不含身故責任的就一分錢也不會賠付。

便宜的消費型重疾險保費是省了一些,但你也放棄了一些東西。

還是那句話,沒有無緣無故的便宜,也沒有無緣無故的貴。

2). 重疾賠一次,夠不夠?

我經常聽到這樣的問題,不知道用什麼語言回答。

一篇文章告訴你,重疾險身故責任到底要不要加?

比如:

1)剛買了房子手裡緊張,我能不能先不買保障,賭一把暫時不會發生什麼意外疾病?

2)能不能只買賠1次的?感覺自己也用不到是吧?

3)買30萬就夠了是吧?自己應該也花不到那麼多錢?

我有一個同事,年齡不大,賠過一次甲狀腺癌,但是買的是單次賠付的產品。現在右側又一個三級結節,也是很揪心,但現在買不了任何保險,別的風險也都防不了。

說實話,小番茄是一個極其客觀理性的人。

不會輕易去樂觀估計任何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對很多事情都保有敬畏之心。

看問題時,不會總是從最容易的角度去考慮,不會把僥倖的萬一沒事放在第一位,比如萬一沒事呢,萬一不得病呢。

做選擇前總往最壞了想,做準備的時候總是從最糟糕處著手。這樣,即便發生什麼問題,也不會特別被動。

消費型重疾險多為單次賠付的重疾、而單次賠付的重疾險,保障並不全,因為不同疾病發病時間不同。

並且,單次賠付重疾賠付過後,保障就終止了,後續也很難買到健康保障。

下圖是大陸重疾險至少會包括這25種重大疾病,對應的賠付標準也有所差別。

所以單純只能賠付一次的重疾,覆蓋的疾病風險並不全。

其中紅色的這六種佔了所有重疾發病率的94%;而圖中的這25種,佔據所有重疾發病率的98%

一篇文章告訴你,重疾險身故責任到底要不要加?

當然說到這裡,不得不再重點提醒下,重症只賠付1次的除了像百年康惠保這樣的消費型重疾以外,平安福、國壽福、大陸友邦全佑系列的主險也通常是隻賠付1次的。

百年康惠保賠付1次可以理解,畢竟便宜,主要是為預算有限,又想有一份保障打底的人準備的。但是上述幾款名氣大大的產品,價格並不便宜。

可還是這樣的責任就......

3)沒有身故責任,用壽險湊一湊可以嗎?

可以。

但是你要算筆賬。

如果是消費型重疾險搭配定期壽險。

價格和你直接買一款帶身故責任的重疾比,差不多了。

50萬保額百年康惠保旗艦版,7982/年,外加一份華貴大麥定期壽險,保30年,50萬保額,755/年,兩個加到一起8737/年。

比多啦a保還要貴137元!

何況,這種打折方案中,定期壽險始終是“定期”的啊,並不是保障一輩子,換句話說保障期限一到。

責任妥妥終止,錢也不會還給你了。

可能有人會問了,終身壽險唄。

你知道終身壽有多貴嗎?

30歲女性,100萬保額,終身壽險一年的價格12800元。

終身壽險是個好東西,但是不是這麼用的,也不是適合每個人,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不適合絕大多數人。

尤其是資金儲備初級階段,預算有限的人,具體以後的文章會展開來聊。

4) 保終身還是保障到70歲?

沒有記錯的話,這個問題已經聊過不下五六次了。

網絡上流行推薦保到70歲就夠了,後面沒有必要再保。

這裡面存在2個非常大的問題:

保險公司真正的成本是在60歲以後,如果保障到70歲,那麼71歲的病就沒有任何保障了,你前面的錢都花掉拿不回來。

另外有很多疾病其實是老年高發,比如帕金森、老年痴呆,並且這些疾病一旦得了,生活基本沒法自理。

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保終身的保險,護理你的錢、治病的錢,誰來出?

兒媳婦嗎?

一篇文章告訴你,重疾險身故責任到底要不要加?

說實話,小番茄是學營銷出生的。

深知道什麼樣的東西,更深得人心,那就是說你想聽的,說你喜歡的。

比如,70歲以後一般就不得病了,用不著買保險了;

比如,買便宜的就可以了,買貴的划不來的,你還不如去投資,你那麼聰明,行情那麼好,肯定賺錢。

說你喜歡聽的話,比如上述這類,推薦你買便宜的不保終身的,你更容易接受。

以後你真的得病了出險了,出問題沒錢治,兒媳婦不給治,投資不當賠錢了,他當然也不會給你負責。

而像小番茄這樣,不厭其煩地告訴你。

從保障的全面性角度,去儘可能在健康年輕的時候配置基礎保障儘可能完善點,雖然每年可能要多花個千把塊錢。

你可能嫌囉嗦。

我以前不信,但是現在覺得說得對,忠言逆耳。

有些東西,時間會證明。

一篇文章告訴你,重疾險身故責任到底要不要加?

最後。

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太多朋友沒有真的弄清自己的需求和實際身體狀況的情況下。

張口就來,我要消費型產品,儲蓄型產品千萬不要太,坑爹。

聊這個話題,並不是讓大家都一定去買含身故責任的重疾險。

這個真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你是個小年輕,事業剛起步,也沒有太多預算,希望有一份保險打底。

同時身體健康沒有太多異常,醫保卡沒有外借過別人買慢性病藥物。

消費型重疾險是適合作為你的起步保障的。

但是保險從來不是一張保單管終身,等到收入增加,家庭成員變化了,一定該加保加保,該升級升級

消費型產品固然便宜一點,但是選擇消費型產品也意味著你放棄了一些責任。

如果因為非重大疾病猝死,一些消費型產品是一分錢也不會賠的。不管你交了多久的錢。

經常聽到一些人說,保險不靠譜,交了那麼多錢,最後一份都沒有賠。

在說這樣的話之前,你能夠清清楚楚地搞明白自己買的是什麼保險,是不是責任被閹割過。

在決策的時候,清楚自己的取捨,明白未來可能出現什麼樣的結果。

希望你明白。

沒有無緣無故的便宜,也沒有無緣無故的貴。

一篇文章告訴你,重疾險身故責任到底要不要加?

作者Kris,R&F創始成員,資深保險經紀,金融碩士,簽約作者,終身學習者。

閱讀更多,關注微信公眾號:「番茄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