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槐柏樹街位於內二環路西南那一帶,是一條西起西便門大街,東至長椿街,全長860餘米,平均寬度10餘米的街道;屬於原宣武區廣安門內街道辦事處轄區。關於這條街為什麼叫槐柏樹街,《北京市宣武區地名志》關於“槐柏樹街”是這樣說的:“------相傳明朝時街東段原是一條深可沒人的大車土道,坡上有一古槐,粗可幾抱,另有兩棵柏樹;群眾便稱此地為槐柏樹並漸成街。” 扒一個地名的來歷,一下上溯及幾百年。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槐柏樹街位於內二環路西南那一帶,是一條西起西便門大街,東至長椿街,全長860餘米,平均寬度10餘米的街道;屬於原宣武區廣安門內街道辦事處轄區。關於這條街為什麼叫槐柏樹街,《北京市宣武區地名志》關於“槐柏樹街”是這樣說的:“------相傳明朝時街東段原是一條深可沒人的大車土道,坡上有一古槐,粗可幾抱,另有兩棵柏樹;群眾便稱此地為槐柏樹並漸成街。” 扒一個地名的來歷,一下上溯及幾百年。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1957年時建起的居民樓

而我對於槐柏樹街的印象是從搬家到那街上住開始的。

那應是1957年,我也只有四歲的年齡,但我至今仍清楚地記得,我家原來住在象來街豁口順城根兒的南牆根兒底下,搬家時過一座跨護城河木橋向南,經過現在槐柏樹街東口時,只見路東正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建築工地,建樓的地基挖好了,工人們正在用夯夯實地基,有需兩人的四柱木夯,也有至少需四人的鐵餅夯,勞動號子聲聲不斷,此起彼伏。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槐柏樹街位於內二環路西南那一帶,是一條西起西便門大街,東至長椿街,全長860餘米,平均寬度10餘米的街道;屬於原宣武區廣安門內街道辦事處轄區。關於這條街為什麼叫槐柏樹街,《北京市宣武區地名志》關於“槐柏樹街”是這樣說的:“------相傳明朝時街東段原是一條深可沒人的大車土道,坡上有一古槐,粗可幾抱,另有兩棵柏樹;群眾便稱此地為槐柏樹並漸成街。” 扒一個地名的來歷,一下上溯及幾百年。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1957年時建起的居民樓

而我對於槐柏樹街的印象是從搬家到那街上住開始的。

那應是1957年,我也只有四歲的年齡,但我至今仍清楚地記得,我家原來住在象來街豁口順城根兒的南牆根兒底下,搬家時過一座跨護城河木橋向南,經過現在槐柏樹街東口時,只見路東正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建築工地,建樓的地基挖好了,工人們正在用夯夯實地基,有需兩人的四柱木夯,也有至少需四人的鐵餅夯,勞動號子聲聲不斷,此起彼伏。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上世紀50年代市府大樓的建立,帶動了這裡的大規模建設,形成了槐柏樹街。

轉進槐柏樹街口,路南就是市府大樓,它的院門朝向北面,而街口的西北角當時還是一片大空場,堆放了許多黑黑的鐵傢伙,後來知道那些是附近一個鑄造廠的鍋爐鑄鐵件。往西走,路北有一幼兒園,叫範家衚衕幼兒園,依次挨著一所小學,叫北京小學。

一邊走,一邊聽著爸爸的介紹,似乎還真有點興奮,憧憬著能上這麼美麗的幼兒園,這麼美麗的小學校啦!因先父當時已在市府大樓裡上班,自然比我們先熟悉這條街;其實我們的新家就是隨著市府大樓建起來的機關工作人員家屬宿舍。可我倒了沒上那幼兒園,也沒上那小學哈。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槐柏樹街位於內二環路西南那一帶,是一條西起西便門大街,東至長椿街,全長860餘米,平均寬度10餘米的街道;屬於原宣武區廣安門內街道辦事處轄區。關於這條街為什麼叫槐柏樹街,《北京市宣武區地名志》關於“槐柏樹街”是這樣說的:“------相傳明朝時街東段原是一條深可沒人的大車土道,坡上有一古槐,粗可幾抱,另有兩棵柏樹;群眾便稱此地為槐柏樹並漸成街。” 扒一個地名的來歷,一下上溯及幾百年。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1957年時建起的居民樓

而我對於槐柏樹街的印象是從搬家到那街上住開始的。

那應是1957年,我也只有四歲的年齡,但我至今仍清楚地記得,我家原來住在象來街豁口順城根兒的南牆根兒底下,搬家時過一座跨護城河木橋向南,經過現在槐柏樹街東口時,只見路東正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建築工地,建樓的地基挖好了,工人們正在用夯夯實地基,有需兩人的四柱木夯,也有至少需四人的鐵餅夯,勞動號子聲聲不斷,此起彼伏。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上世紀50年代市府大樓的建立,帶動了這裡的大規模建設,形成了槐柏樹街。

轉進槐柏樹街口,路南就是市府大樓,它的院門朝向北面,而街口的西北角當時還是一片大空場,堆放了許多黑黑的鐵傢伙,後來知道那些是附近一個鑄造廠的鍋爐鑄鐵件。往西走,路北有一幼兒園,叫範家衚衕幼兒園,依次挨著一所小學,叫北京小學。

一邊走,一邊聽著爸爸的介紹,似乎還真有點興奮,憧憬著能上這麼美麗的幼兒園,這麼美麗的小學校啦!因先父當時已在市府大樓裡上班,自然比我們先熟悉這條街;其實我們的新家就是隨著市府大樓建起來的機關工作人員家屬宿舍。可我倒了沒上那幼兒園,也沒上那小學哈。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當年市府大樓附屬汽車隊用房遺存

一座北京四合院式的三層紅磚大屋頂樓房建築群,座落在這條街的北側,院子大門與當時已經建好的宣武公園北門偏西斜對著,清楚記得大門的右側磚砌門柱上掛著一塊白地黑字木牌,槐柏樹(街)一號。

進得這座院子大門,先是東西兩座排列面朝南的東一樓、西一樓;再往裡就是由面朝北的東二樓、西二樓,面朝西的正東樓、面朝東的正西樓,及面對大門的北樓組成的四合院,穿過北樓過堂還有一所馬蹄形的後罩院,可見那時在城市建設中就非常注意北京傳統元素的借鑑和保存了。

記得當時院子裡房前屋後都是開花可以吃的那種老洋槐樹,棵棵都要一人抱那麼粗,顯然是建這樓房院子刻意保留下來的。倒是在中間院子圍著圓形花壇的甬道邊及北樓前的甬道邊新植有柏樹矮牆,這樣一來,槐樹、柏樹就全了,名副其實的槐柏樹!槐柏樹!還一號!N.O!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槐柏樹街位於內二環路西南那一帶,是一條西起西便門大街,東至長椿街,全長860餘米,平均寬度10餘米的街道;屬於原宣武區廣安門內街道辦事處轄區。關於這條街為什麼叫槐柏樹街,《北京市宣武區地名志》關於“槐柏樹街”是這樣說的:“------相傳明朝時街東段原是一條深可沒人的大車土道,坡上有一古槐,粗可幾抱,另有兩棵柏樹;群眾便稱此地為槐柏樹並漸成街。” 扒一個地名的來歷,一下上溯及幾百年。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1957年時建起的居民樓

而我對於槐柏樹街的印象是從搬家到那街上住開始的。

那應是1957年,我也只有四歲的年齡,但我至今仍清楚地記得,我家原來住在象來街豁口順城根兒的南牆根兒底下,搬家時過一座跨護城河木橋向南,經過現在槐柏樹街東口時,只見路東正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建築工地,建樓的地基挖好了,工人們正在用夯夯實地基,有需兩人的四柱木夯,也有至少需四人的鐵餅夯,勞動號子聲聲不斷,此起彼伏。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上世紀50年代市府大樓的建立,帶動了這裡的大規模建設,形成了槐柏樹街。

轉進槐柏樹街口,路南就是市府大樓,它的院門朝向北面,而街口的西北角當時還是一片大空場,堆放了許多黑黑的鐵傢伙,後來知道那些是附近一個鑄造廠的鍋爐鑄鐵件。往西走,路北有一幼兒園,叫範家衚衕幼兒園,依次挨著一所小學,叫北京小學。

一邊走,一邊聽著爸爸的介紹,似乎還真有點興奮,憧憬著能上這麼美麗的幼兒園,這麼美麗的小學校啦!因先父當時已在市府大樓裡上班,自然比我們先熟悉這條街;其實我們的新家就是隨著市府大樓建起來的機關工作人員家屬宿舍。可我倒了沒上那幼兒園,也沒上那小學哈。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當年市府大樓附屬汽車隊用房遺存

一座北京四合院式的三層紅磚大屋頂樓房建築群,座落在這條街的北側,院子大門與當時已經建好的宣武公園北門偏西斜對著,清楚記得大門的右側磚砌門柱上掛著一塊白地黑字木牌,槐柏樹(街)一號。

進得這座院子大門,先是東西兩座排列面朝南的東一樓、西一樓;再往裡就是由面朝北的東二樓、西二樓,面朝西的正東樓、面朝東的正西樓,及面對大門的北樓組成的四合院,穿過北樓過堂還有一所馬蹄形的後罩院,可見那時在城市建設中就非常注意北京傳統元素的借鑑和保存了。

記得當時院子裡房前屋後都是開花可以吃的那種老洋槐樹,棵棵都要一人抱那麼粗,顯然是建這樓房院子刻意保留下來的。倒是在中間院子圍著圓形花壇的甬道邊及北樓前的甬道邊新植有柏樹矮牆,這樣一來,槐樹、柏樹就全了,名副其實的槐柏樹!槐柏樹!還一號!N.O!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著名的北京小學,已經不是原來模樣。原工字教學樓連一字食堂連馬蹄形住宿樓。

可見,槐柏樹街是建國初期大規模城市建設中,隨著市政府辦公大樓及其周邊的附屬設施建成而形成的一條嶄新的街道。記得我家搬到槐柏樹後,還見過市府大樓西南樓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鋪有斜坡步道的腳手架,都是機關幹部們徒手往上背磚,廣播喇叭不斷播送勞動竟賽鼓舞幹勁口號和稿件。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槐柏樹街位於內二環路西南那一帶,是一條西起西便門大街,東至長椿街,全長860餘米,平均寬度10餘米的街道;屬於原宣武區廣安門內街道辦事處轄區。關於這條街為什麼叫槐柏樹街,《北京市宣武區地名志》關於“槐柏樹街”是這樣說的:“------相傳明朝時街東段原是一條深可沒人的大車土道,坡上有一古槐,粗可幾抱,另有兩棵柏樹;群眾便稱此地為槐柏樹並漸成街。” 扒一個地名的來歷,一下上溯及幾百年。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1957年時建起的居民樓

而我對於槐柏樹街的印象是從搬家到那街上住開始的。

那應是1957年,我也只有四歲的年齡,但我至今仍清楚地記得,我家原來住在象來街豁口順城根兒的南牆根兒底下,搬家時過一座跨護城河木橋向南,經過現在槐柏樹街東口時,只見路東正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建築工地,建樓的地基挖好了,工人們正在用夯夯實地基,有需兩人的四柱木夯,也有至少需四人的鐵餅夯,勞動號子聲聲不斷,此起彼伏。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上世紀50年代市府大樓的建立,帶動了這裡的大規模建設,形成了槐柏樹街。

轉進槐柏樹街口,路南就是市府大樓,它的院門朝向北面,而街口的西北角當時還是一片大空場,堆放了許多黑黑的鐵傢伙,後來知道那些是附近一個鑄造廠的鍋爐鑄鐵件。往西走,路北有一幼兒園,叫範家衚衕幼兒園,依次挨著一所小學,叫北京小學。

一邊走,一邊聽著爸爸的介紹,似乎還真有點興奮,憧憬著能上這麼美麗的幼兒園,這麼美麗的小學校啦!因先父當時已在市府大樓裡上班,自然比我們先熟悉這條街;其實我們的新家就是隨著市府大樓建起來的機關工作人員家屬宿舍。可我倒了沒上那幼兒園,也沒上那小學哈。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當年市府大樓附屬汽車隊用房遺存

一座北京四合院式的三層紅磚大屋頂樓房建築群,座落在這條街的北側,院子大門與當時已經建好的宣武公園北門偏西斜對著,清楚記得大門的右側磚砌門柱上掛著一塊白地黑字木牌,槐柏樹(街)一號。

進得這座院子大門,先是東西兩座排列面朝南的東一樓、西一樓;再往裡就是由面朝北的東二樓、西二樓,面朝西的正東樓、面朝東的正西樓,及面對大門的北樓組成的四合院,穿過北樓過堂還有一所馬蹄形的後罩院,可見那時在城市建設中就非常注意北京傳統元素的借鑑和保存了。

記得當時院子裡房前屋後都是開花可以吃的那種老洋槐樹,棵棵都要一人抱那麼粗,顯然是建這樓房院子刻意保留下來的。倒是在中間院子圍著圓形花壇的甬道邊及北樓前的甬道邊新植有柏樹矮牆,這樣一來,槐樹、柏樹就全了,名副其實的槐柏樹!槐柏樹!還一號!N.O!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著名的北京小學,已經不是原來模樣。原工字教學樓連一字食堂連馬蹄形住宿樓。

可見,槐柏樹街是建國初期大規模城市建設中,隨著市政府辦公大樓及其周邊的附屬設施建成而形成的一條嶄新的街道。記得我家搬到槐柏樹後,還見過市府大樓西南樓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鋪有斜坡步道的腳手架,都是機關幹部們徒手往上背磚,廣播喇叭不斷播送勞動竟賽鼓舞幹勁口號和稿件。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1957年在荒冢上建成的宣武公園,初稱善果寺公園,改造後稱 宣武藝園

“原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於是才有了路。”

這裡原來沒有街,聚集居住的人群多了於是才有了街。因先有了槐柏樹一號,後來這條街恐怕就遵“先入為主”的原則被命名為槐柏樹(街)了。但當時槐柏樹(街)僅限於槐柏樹一號以東,後經1958年,1965年數次地名整頓才形成現在的長度規模。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槐柏樹街位於內二環路西南那一帶,是一條西起西便門大街,東至長椿街,全長860餘米,平均寬度10餘米的街道;屬於原宣武區廣安門內街道辦事處轄區。關於這條街為什麼叫槐柏樹街,《北京市宣武區地名志》關於“槐柏樹街”是這樣說的:“------相傳明朝時街東段原是一條深可沒人的大車土道,坡上有一古槐,粗可幾抱,另有兩棵柏樹;群眾便稱此地為槐柏樹並漸成街。” 扒一個地名的來歷,一下上溯及幾百年。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1957年時建起的居民樓

而我對於槐柏樹街的印象是從搬家到那街上住開始的。

那應是1957年,我也只有四歲的年齡,但我至今仍清楚地記得,我家原來住在象來街豁口順城根兒的南牆根兒底下,搬家時過一座跨護城河木橋向南,經過現在槐柏樹街東口時,只見路東正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建築工地,建樓的地基挖好了,工人們正在用夯夯實地基,有需兩人的四柱木夯,也有至少需四人的鐵餅夯,勞動號子聲聲不斷,此起彼伏。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上世紀50年代市府大樓的建立,帶動了這裡的大規模建設,形成了槐柏樹街。

轉進槐柏樹街口,路南就是市府大樓,它的院門朝向北面,而街口的西北角當時還是一片大空場,堆放了許多黑黑的鐵傢伙,後來知道那些是附近一個鑄造廠的鍋爐鑄鐵件。往西走,路北有一幼兒園,叫範家衚衕幼兒園,依次挨著一所小學,叫北京小學。

一邊走,一邊聽著爸爸的介紹,似乎還真有點興奮,憧憬著能上這麼美麗的幼兒園,這麼美麗的小學校啦!因先父當時已在市府大樓裡上班,自然比我們先熟悉這條街;其實我們的新家就是隨著市府大樓建起來的機關工作人員家屬宿舍。可我倒了沒上那幼兒園,也沒上那小學哈。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當年市府大樓附屬汽車隊用房遺存

一座北京四合院式的三層紅磚大屋頂樓房建築群,座落在這條街的北側,院子大門與當時已經建好的宣武公園北門偏西斜對著,清楚記得大門的右側磚砌門柱上掛著一塊白地黑字木牌,槐柏樹(街)一號。

進得這座院子大門,先是東西兩座排列面朝南的東一樓、西一樓;再往裡就是由面朝北的東二樓、西二樓,面朝西的正東樓、面朝東的正西樓,及面對大門的北樓組成的四合院,穿過北樓過堂還有一所馬蹄形的後罩院,可見那時在城市建設中就非常注意北京傳統元素的借鑑和保存了。

記得當時院子裡房前屋後都是開花可以吃的那種老洋槐樹,棵棵都要一人抱那麼粗,顯然是建這樓房院子刻意保留下來的。倒是在中間院子圍著圓形花壇的甬道邊及北樓前的甬道邊新植有柏樹矮牆,這樣一來,槐樹、柏樹就全了,名副其實的槐柏樹!槐柏樹!還一號!N.O!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著名的北京小學,已經不是原來模樣。原工字教學樓連一字食堂連馬蹄形住宿樓。

可見,槐柏樹街是建國初期大規模城市建設中,隨著市政府辦公大樓及其周邊的附屬設施建成而形成的一條嶄新的街道。記得我家搬到槐柏樹後,還見過市府大樓西南樓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鋪有斜坡步道的腳手架,都是機關幹部們徒手往上背磚,廣播喇叭不斷播送勞動竟賽鼓舞幹勁口號和稿件。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1957年在荒冢上建成的宣武公園,初稱善果寺公園,改造後稱 宣武藝園

“原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於是才有了路。”

這裡原來沒有街,聚集居住的人群多了於是才有了街。因先有了槐柏樹一號,後來這條街恐怕就遵“先入為主”的原則被命名為槐柏樹(街)了。但當時槐柏樹(街)僅限於槐柏樹一號以東,後經1958年,1965年數次地名整頓才形成現在的長度規模。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原槐柏樹一號後罩院位置,現十一號,也是歷史上曾經的槐柏樹位置,槐柏樹街起源於此

槐柏樹街的歷史尋蹤

從上述可以看出,我認為:槐柏樹街的命名,是因為先建了一處市府大樓家屬宿舍並被命名為槐柏樹一號,而後把這一個“點”的地名借用來做了新開闢出的一條街的街名。這個說法顯然與“明朝年間,此路東段路高坡上有一棵古槐樹,還有兩棵柏樹,於是群眾稱此街為槐柏樹”的說法不一樣了。到底哪一種說法更準確呢?

根據諸多關於北京歷史地理書籍的文字資料記載,北京外城西北角這塊地區,歷史上是很荒僻的一塊地區。從明朝築外城算起,這裡慢慢形成幾乎連片的荒冢義地,有官義地,更多是四川、山西、廣西、浙江、宜昌等各外埠省籍的會館義地。除了這些義地,還在稍外圍形成了大糞場、大灰場、菜園子等場所,說明這裡逐漸聚集了人群居住,散落分佈了一些居民點,而這些居民點總會有約定俗成的地名。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槐柏樹街位於內二環路西南那一帶,是一條西起西便門大街,東至長椿街,全長860餘米,平均寬度10餘米的街道;屬於原宣武區廣安門內街道辦事處轄區。關於這條街為什麼叫槐柏樹街,《北京市宣武區地名志》關於“槐柏樹街”是這樣說的:“------相傳明朝時街東段原是一條深可沒人的大車土道,坡上有一古槐,粗可幾抱,另有兩棵柏樹;群眾便稱此地為槐柏樹並漸成街。” 扒一個地名的來歷,一下上溯及幾百年。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1957年時建起的居民樓

而我對於槐柏樹街的印象是從搬家到那街上住開始的。

那應是1957年,我也只有四歲的年齡,但我至今仍清楚地記得,我家原來住在象來街豁口順城根兒的南牆根兒底下,搬家時過一座跨護城河木橋向南,經過現在槐柏樹街東口時,只見路東正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建築工地,建樓的地基挖好了,工人們正在用夯夯實地基,有需兩人的四柱木夯,也有至少需四人的鐵餅夯,勞動號子聲聲不斷,此起彼伏。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上世紀50年代市府大樓的建立,帶動了這裡的大規模建設,形成了槐柏樹街。

轉進槐柏樹街口,路南就是市府大樓,它的院門朝向北面,而街口的西北角當時還是一片大空場,堆放了許多黑黑的鐵傢伙,後來知道那些是附近一個鑄造廠的鍋爐鑄鐵件。往西走,路北有一幼兒園,叫範家衚衕幼兒園,依次挨著一所小學,叫北京小學。

一邊走,一邊聽著爸爸的介紹,似乎還真有點興奮,憧憬著能上這麼美麗的幼兒園,這麼美麗的小學校啦!因先父當時已在市府大樓裡上班,自然比我們先熟悉這條街;其實我們的新家就是隨著市府大樓建起來的機關工作人員家屬宿舍。可我倒了沒上那幼兒園,也沒上那小學哈。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當年市府大樓附屬汽車隊用房遺存

一座北京四合院式的三層紅磚大屋頂樓房建築群,座落在這條街的北側,院子大門與當時已經建好的宣武公園北門偏西斜對著,清楚記得大門的右側磚砌門柱上掛著一塊白地黑字木牌,槐柏樹(街)一號。

進得這座院子大門,先是東西兩座排列面朝南的東一樓、西一樓;再往裡就是由面朝北的東二樓、西二樓,面朝西的正東樓、面朝東的正西樓,及面對大門的北樓組成的四合院,穿過北樓過堂還有一所馬蹄形的後罩院,可見那時在城市建設中就非常注意北京傳統元素的借鑑和保存了。

記得當時院子裡房前屋後都是開花可以吃的那種老洋槐樹,棵棵都要一人抱那麼粗,顯然是建這樓房院子刻意保留下來的。倒是在中間院子圍著圓形花壇的甬道邊及北樓前的甬道邊新植有柏樹矮牆,這樣一來,槐樹、柏樹就全了,名副其實的槐柏樹!槐柏樹!還一號!N.O!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著名的北京小學,已經不是原來模樣。原工字教學樓連一字食堂連馬蹄形住宿樓。

可見,槐柏樹街是建國初期大規模城市建設中,隨著市政府辦公大樓及其周邊的附屬設施建成而形成的一條嶄新的街道。記得我家搬到槐柏樹後,還見過市府大樓西南樓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鋪有斜坡步道的腳手架,都是機關幹部們徒手往上背磚,廣播喇叭不斷播送勞動竟賽鼓舞幹勁口號和稿件。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1957年在荒冢上建成的宣武公園,初稱善果寺公園,改造後稱 宣武藝園

“原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於是才有了路。”

這裡原來沒有街,聚集居住的人群多了於是才有了街。因先有了槐柏樹一號,後來這條街恐怕就遵“先入為主”的原則被命名為槐柏樹(街)了。但當時槐柏樹(街)僅限於槐柏樹一號以東,後經1958年,1965年數次地名整頓才形成現在的長度規模。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原槐柏樹一號後罩院位置,現十一號,也是歷史上曾經的槐柏樹位置,槐柏樹街起源於此

槐柏樹街的歷史尋蹤

從上述可以看出,我認為:槐柏樹街的命名,是因為先建了一處市府大樓家屬宿舍並被命名為槐柏樹一號,而後把這一個“點”的地名借用來做了新開闢出的一條街的街名。這個說法顯然與“明朝年間,此路東段路高坡上有一棵古槐樹,還有兩棵柏樹,於是群眾稱此街為槐柏樹”的說法不一樣了。到底哪一種說法更準確呢?

根據諸多關於北京歷史地理書籍的文字資料記載,北京外城西北角這塊地區,歷史上是很荒僻的一塊地區。從明朝築外城算起,這裡慢慢形成幾乎連片的荒冢義地,有官義地,更多是四川、山西、廣西、浙江、宜昌等各外埠省籍的會館義地。除了這些義地,還在稍外圍形成了大糞場、大灰場、菜園子等場所,說明這裡逐漸聚集了人群居住,散落分佈了一些居民點,而這些居民點總會有約定俗成的地名。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宸垣識略》標註槐市斜街位置,後來的槐樹館、柏樹館、槐柏樹大致位於置此

清人吳長元乾隆年間久居北京為官,著有記載北京史地沿革和名勝古蹟的《宸垣識略》一書,此書圖文並茂,一張簡單地圖上除標註宣武門、西便門等大座標外,已經有了高八崗、槐市斜街等地名並標註坐落位置;仔細看,這條槐市斜街的東口大致與高八崗(現在的槐柏樹后街西口)相接。

除了簡圖,《宸垣識略》一書作者吳長元還特別說明“朱竹垞(朱彝尊)寓居槐市斜街”,還引用其移居槐市斜街詩:莎衫桐帽海(梭)鞋,隨分琴書佔小齋。老去逢春心倍惜,為貪花市住斜街。屠門菜市費贏驂,地僻長稀過客談。一事新來差勝舊,昊天寺近井泉甘。

吳長元還在書中指出:查初白(查慎行)寓居在槐市斜街,齋名“槐簃”;相關詩云有“上槐街裡屋三間”句。當時的槐市斜街大致是一條向西南經大小北柵欄可通向西便門大街的一條通道;當然,如從高八崗一直向西再折向北亦可到西便門。

從上述歷史文人詩句中可獲得這樣的信息:槐市斜街主要地標參照物是槐樹,是一處集市,但還顯地僻人稀,可能為區別於被俗稱為土地廟斜街的槐樹斜街,所以詩人有意在詩裡把這裡的槐市斜街稱為“上槐”。查閱近代陳宗藩編著的《燕都叢考》,還真把朱彝尊移居到土地廟槐樹斜街去了。應是考證的錯誤。

《宸垣識略》之後,還有一部成書於清嘉慶年間的《唐土名勝圖會》,由日本人編著,詳細記錄了清朝京城的一些基本情況,更是圖文並茂;其中延續標註了槐市斜街的存在。

至清晚期、民國近現代,一些關於北京城內外地圖上,在原來槐市斜街的位置上開始頻繁出現了“槐樹館”、“柏樹館”、“槐柏樹館”、“槐柏樹”的地名,而槐市斜街的地名則不見了。可能因集市功能逐漸消退,為進出城歇腳打尖旅者提供的驛館慢慢多起來的原故,“館”,一時成了這地塊的主要特徵,市退館進。再後來可能就剩下“槐柏樹”了。

與此同時,這裡還出現了很多人群聚居為特徵的新地名,沿著槐柏樹略向南即向東依次就有範家衚衕、狗尾巴衚衕(高義衚衕)、椿樹衚衕、黃河園等,再往東極至現在的長椿街還有大小合道口的地名,有認為這是大小火道口的訛稱。從民俗來看,火道口的稱名合理;一般通往墳塋墓地有火道,有火橋,有火門,陰陽兩界有火隔開。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槐柏樹街位於內二環路西南那一帶,是一條西起西便門大街,東至長椿街,全長860餘米,平均寬度10餘米的街道;屬於原宣武區廣安門內街道辦事處轄區。關於這條街為什麼叫槐柏樹街,《北京市宣武區地名志》關於“槐柏樹街”是這樣說的:“------相傳明朝時街東段原是一條深可沒人的大車土道,坡上有一古槐,粗可幾抱,另有兩棵柏樹;群眾便稱此地為槐柏樹並漸成街。” 扒一個地名的來歷,一下上溯及幾百年。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1957年時建起的居民樓

而我對於槐柏樹街的印象是從搬家到那街上住開始的。

那應是1957年,我也只有四歲的年齡,但我至今仍清楚地記得,我家原來住在象來街豁口順城根兒的南牆根兒底下,搬家時過一座跨護城河木橋向南,經過現在槐柏樹街東口時,只見路東正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建築工地,建樓的地基挖好了,工人們正在用夯夯實地基,有需兩人的四柱木夯,也有至少需四人的鐵餅夯,勞動號子聲聲不斷,此起彼伏。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上世紀50年代市府大樓的建立,帶動了這裡的大規模建設,形成了槐柏樹街。

轉進槐柏樹街口,路南就是市府大樓,它的院門朝向北面,而街口的西北角當時還是一片大空場,堆放了許多黑黑的鐵傢伙,後來知道那些是附近一個鑄造廠的鍋爐鑄鐵件。往西走,路北有一幼兒園,叫範家衚衕幼兒園,依次挨著一所小學,叫北京小學。

一邊走,一邊聽著爸爸的介紹,似乎還真有點興奮,憧憬著能上這麼美麗的幼兒園,這麼美麗的小學校啦!因先父當時已在市府大樓裡上班,自然比我們先熟悉這條街;其實我們的新家就是隨著市府大樓建起來的機關工作人員家屬宿舍。可我倒了沒上那幼兒園,也沒上那小學哈。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當年市府大樓附屬汽車隊用房遺存

一座北京四合院式的三層紅磚大屋頂樓房建築群,座落在這條街的北側,院子大門與當時已經建好的宣武公園北門偏西斜對著,清楚記得大門的右側磚砌門柱上掛著一塊白地黑字木牌,槐柏樹(街)一號。

進得這座院子大門,先是東西兩座排列面朝南的東一樓、西一樓;再往裡就是由面朝北的東二樓、西二樓,面朝西的正東樓、面朝東的正西樓,及面對大門的北樓組成的四合院,穿過北樓過堂還有一所馬蹄形的後罩院,可見那時在城市建設中就非常注意北京傳統元素的借鑑和保存了。

記得當時院子裡房前屋後都是開花可以吃的那種老洋槐樹,棵棵都要一人抱那麼粗,顯然是建這樓房院子刻意保留下來的。倒是在中間院子圍著圓形花壇的甬道邊及北樓前的甬道邊新植有柏樹矮牆,這樣一來,槐樹、柏樹就全了,名副其實的槐柏樹!槐柏樹!還一號!N.O!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著名的北京小學,已經不是原來模樣。原工字教學樓連一字食堂連馬蹄形住宿樓。

可見,槐柏樹街是建國初期大規模城市建設中,隨著市政府辦公大樓及其周邊的附屬設施建成而形成的一條嶄新的街道。記得我家搬到槐柏樹後,還見過市府大樓西南樓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鋪有斜坡步道的腳手架,都是機關幹部們徒手往上背磚,廣播喇叭不斷播送勞動竟賽鼓舞幹勁口號和稿件。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1957年在荒冢上建成的宣武公園,初稱善果寺公園,改造後稱 宣武藝園

“原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於是才有了路。”

這裡原來沒有街,聚集居住的人群多了於是才有了街。因先有了槐柏樹一號,後來這條街恐怕就遵“先入為主”的原則被命名為槐柏樹(街)了。但當時槐柏樹(街)僅限於槐柏樹一號以東,後經1958年,1965年數次地名整頓才形成現在的長度規模。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原槐柏樹一號後罩院位置,現十一號,也是歷史上曾經的槐柏樹位置,槐柏樹街起源於此

槐柏樹街的歷史尋蹤

從上述可以看出,我認為:槐柏樹街的命名,是因為先建了一處市府大樓家屬宿舍並被命名為槐柏樹一號,而後把這一個“點”的地名借用來做了新開闢出的一條街的街名。這個說法顯然與“明朝年間,此路東段路高坡上有一棵古槐樹,還有兩棵柏樹,於是群眾稱此街為槐柏樹”的說法不一樣了。到底哪一種說法更準確呢?

根據諸多關於北京歷史地理書籍的文字資料記載,北京外城西北角這塊地區,歷史上是很荒僻的一塊地區。從明朝築外城算起,這裡慢慢形成幾乎連片的荒冢義地,有官義地,更多是四川、山西、廣西、浙江、宜昌等各外埠省籍的會館義地。除了這些義地,還在稍外圍形成了大糞場、大灰場、菜園子等場所,說明這裡逐漸聚集了人群居住,散落分佈了一些居民點,而這些居民點總會有約定俗成的地名。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宸垣識略》標註槐市斜街位置,後來的槐樹館、柏樹館、槐柏樹大致位於置此

清人吳長元乾隆年間久居北京為官,著有記載北京史地沿革和名勝古蹟的《宸垣識略》一書,此書圖文並茂,一張簡單地圖上除標註宣武門、西便門等大座標外,已經有了高八崗、槐市斜街等地名並標註坐落位置;仔細看,這條槐市斜街的東口大致與高八崗(現在的槐柏樹后街西口)相接。

除了簡圖,《宸垣識略》一書作者吳長元還特別說明“朱竹垞(朱彝尊)寓居槐市斜街”,還引用其移居槐市斜街詩:莎衫桐帽海(梭)鞋,隨分琴書佔小齋。老去逢春心倍惜,為貪花市住斜街。屠門菜市費贏驂,地僻長稀過客談。一事新來差勝舊,昊天寺近井泉甘。

吳長元還在書中指出:查初白(查慎行)寓居在槐市斜街,齋名“槐簃”;相關詩云有“上槐街裡屋三間”句。當時的槐市斜街大致是一條向西南經大小北柵欄可通向西便門大街的一條通道;當然,如從高八崗一直向西再折向北亦可到西便門。

從上述歷史文人詩句中可獲得這樣的信息:槐市斜街主要地標參照物是槐樹,是一處集市,但還顯地僻人稀,可能為區別於被俗稱為土地廟斜街的槐樹斜街,所以詩人有意在詩裡把這裡的槐市斜街稱為“上槐”。查閱近代陳宗藩編著的《燕都叢考》,還真把朱彝尊移居到土地廟槐樹斜街去了。應是考證的錯誤。

《宸垣識略》之後,還有一部成書於清嘉慶年間的《唐土名勝圖會》,由日本人編著,詳細記錄了清朝京城的一些基本情況,更是圖文並茂;其中延續標註了槐市斜街的存在。

至清晚期、民國近現代,一些關於北京城內外地圖上,在原來槐市斜街的位置上開始頻繁出現了“槐樹館”、“柏樹館”、“槐柏樹館”、“槐柏樹”的地名,而槐市斜街的地名則不見了。可能因集市功能逐漸消退,為進出城歇腳打尖旅者提供的驛館慢慢多起來的原故,“館”,一時成了這地塊的主要特徵,市退館進。再後來可能就剩下“槐柏樹”了。

與此同時,這裡還出現了很多人群聚居為特徵的新地名,沿著槐柏樹略向南即向東依次就有範家衚衕、狗尾巴衚衕(高義衚衕)、椿樹衚衕、黃河園等,再往東極至現在的長椿街還有大小合道口的地名,有認為這是大小火道口的訛稱。從民俗來看,火道口的稱名合理;一般通往墳塋墓地有火道,有火橋,有火門,陰陽兩界有火隔開。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1965年在槐柏樹街東口西北角空地建起市府大樓新宿舍樓,地名整頓排定為槐柏樹街一號,原一號變為十一

行文至此,似乎我們已經理清了槐柏樹街的歷史脈絡,現在再從城市行政管理角度來看。

現代城市管理的一個基礎性內容就是街道的命名和門牌的排序,建國後的1958年,北京市公安局適應大規模城市建設需要,在合併、規範整頓街巷地名基礎上,編制了一部《北京市街巷名稱錄》,其中“槐柏樹街”的詞條是這樣表述的:槐柏樹,現改槐柏樹街;槐柏樹街,原範家衚衕、高義衚衕、黃河園、槐柏樹。

可見,槐柏樹街是合併了當時的四個地名而成的,這些居民聚集點在大規模城市建設中消失了,只有槐柏樹享有了新的被命名資格;槐柏樹,從原來的一個人群聚集點地名變成了一條新大街名稱。它的東起點從略向南平行於高八崗處沿展到了現在的長椿街,那裡原來大致是大小合(火)道口的位置。

1965年左右北京市又進行了一次街巷地名合併、規範整頓,將槐柏樹街以西的東西寬街併入,長度延至西便門大街;這次併入的還有東段的花園衚衕。

《北京市宣武區地名志》說範家衚衕也是這次併入的,令人生疑,難道1958年併入了一部分,1965年又併入了剩下的另一部分?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至今,範家衚衕的地名仍有在用,指市府大樓南門前那條街。(路燈杆上報修電話標明位置範家衚衕)

1965年這次地名整頓,門牌排序進行了調整,我家原來居住的槐柏樹一號變成了十一號;一號給了槐柏樹街東口西北角空地新建起的市府大樓家屬樓,人們俗稱新樓。N.O完成了歷史使命讓位了!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槐柏樹街位於內二環路西南那一帶,是一條西起西便門大街,東至長椿街,全長860餘米,平均寬度10餘米的街道;屬於原宣武區廣安門內街道辦事處轄區。關於這條街為什麼叫槐柏樹街,《北京市宣武區地名志》關於“槐柏樹街”是這樣說的:“------相傳明朝時街東段原是一條深可沒人的大車土道,坡上有一古槐,粗可幾抱,另有兩棵柏樹;群眾便稱此地為槐柏樹並漸成街。” 扒一個地名的來歷,一下上溯及幾百年。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1957年時建起的居民樓

而我對於槐柏樹街的印象是從搬家到那街上住開始的。

那應是1957年,我也只有四歲的年齡,但我至今仍清楚地記得,我家原來住在象來街豁口順城根兒的南牆根兒底下,搬家時過一座跨護城河木橋向南,經過現在槐柏樹街東口時,只見路東正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建築工地,建樓的地基挖好了,工人們正在用夯夯實地基,有需兩人的四柱木夯,也有至少需四人的鐵餅夯,勞動號子聲聲不斷,此起彼伏。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上世紀50年代市府大樓的建立,帶動了這裡的大規模建設,形成了槐柏樹街。

轉進槐柏樹街口,路南就是市府大樓,它的院門朝向北面,而街口的西北角當時還是一片大空場,堆放了許多黑黑的鐵傢伙,後來知道那些是附近一個鑄造廠的鍋爐鑄鐵件。往西走,路北有一幼兒園,叫範家衚衕幼兒園,依次挨著一所小學,叫北京小學。

一邊走,一邊聽著爸爸的介紹,似乎還真有點興奮,憧憬著能上這麼美麗的幼兒園,這麼美麗的小學校啦!因先父當時已在市府大樓裡上班,自然比我們先熟悉這條街;其實我們的新家就是隨著市府大樓建起來的機關工作人員家屬宿舍。可我倒了沒上那幼兒園,也沒上那小學哈。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當年市府大樓附屬汽車隊用房遺存

一座北京四合院式的三層紅磚大屋頂樓房建築群,座落在這條街的北側,院子大門與當時已經建好的宣武公園北門偏西斜對著,清楚記得大門的右側磚砌門柱上掛著一塊白地黑字木牌,槐柏樹(街)一號。

進得這座院子大門,先是東西兩座排列面朝南的東一樓、西一樓;再往裡就是由面朝北的東二樓、西二樓,面朝西的正東樓、面朝東的正西樓,及面對大門的北樓組成的四合院,穿過北樓過堂還有一所馬蹄形的後罩院,可見那時在城市建設中就非常注意北京傳統元素的借鑑和保存了。

記得當時院子裡房前屋後都是開花可以吃的那種老洋槐樹,棵棵都要一人抱那麼粗,顯然是建這樓房院子刻意保留下來的。倒是在中間院子圍著圓形花壇的甬道邊及北樓前的甬道邊新植有柏樹矮牆,這樣一來,槐樹、柏樹就全了,名副其實的槐柏樹!槐柏樹!還一號!N.O!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著名的北京小學,已經不是原來模樣。原工字教學樓連一字食堂連馬蹄形住宿樓。

可見,槐柏樹街是建國初期大規模城市建設中,隨著市政府辦公大樓及其周邊的附屬設施建成而形成的一條嶄新的街道。記得我家搬到槐柏樹後,還見過市府大樓西南樓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鋪有斜坡步道的腳手架,都是機關幹部們徒手往上背磚,廣播喇叭不斷播送勞動竟賽鼓舞幹勁口號和稿件。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1957年在荒冢上建成的宣武公園,初稱善果寺公園,改造後稱 宣武藝園

“原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於是才有了路。”

這裡原來沒有街,聚集居住的人群多了於是才有了街。因先有了槐柏樹一號,後來這條街恐怕就遵“先入為主”的原則被命名為槐柏樹(街)了。但當時槐柏樹(街)僅限於槐柏樹一號以東,後經1958年,1965年數次地名整頓才形成現在的長度規模。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原槐柏樹一號後罩院位置,現十一號,也是歷史上曾經的槐柏樹位置,槐柏樹街起源於此

槐柏樹街的歷史尋蹤

從上述可以看出,我認為:槐柏樹街的命名,是因為先建了一處市府大樓家屬宿舍並被命名為槐柏樹一號,而後把這一個“點”的地名借用來做了新開闢出的一條街的街名。這個說法顯然與“明朝年間,此路東段路高坡上有一棵古槐樹,還有兩棵柏樹,於是群眾稱此街為槐柏樹”的說法不一樣了。到底哪一種說法更準確呢?

根據諸多關於北京歷史地理書籍的文字資料記載,北京外城西北角這塊地區,歷史上是很荒僻的一塊地區。從明朝築外城算起,這裡慢慢形成幾乎連片的荒冢義地,有官義地,更多是四川、山西、廣西、浙江、宜昌等各外埠省籍的會館義地。除了這些義地,還在稍外圍形成了大糞場、大灰場、菜園子等場所,說明這裡逐漸聚集了人群居住,散落分佈了一些居民點,而這些居民點總會有約定俗成的地名。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宸垣識略》標註槐市斜街位置,後來的槐樹館、柏樹館、槐柏樹大致位於置此

清人吳長元乾隆年間久居北京為官,著有記載北京史地沿革和名勝古蹟的《宸垣識略》一書,此書圖文並茂,一張簡單地圖上除標註宣武門、西便門等大座標外,已經有了高八崗、槐市斜街等地名並標註坐落位置;仔細看,這條槐市斜街的東口大致與高八崗(現在的槐柏樹后街西口)相接。

除了簡圖,《宸垣識略》一書作者吳長元還特別說明“朱竹垞(朱彝尊)寓居槐市斜街”,還引用其移居槐市斜街詩:莎衫桐帽海(梭)鞋,隨分琴書佔小齋。老去逢春心倍惜,為貪花市住斜街。屠門菜市費贏驂,地僻長稀過客談。一事新來差勝舊,昊天寺近井泉甘。

吳長元還在書中指出:查初白(查慎行)寓居在槐市斜街,齋名“槐簃”;相關詩云有“上槐街裡屋三間”句。當時的槐市斜街大致是一條向西南經大小北柵欄可通向西便門大街的一條通道;當然,如從高八崗一直向西再折向北亦可到西便門。

從上述歷史文人詩句中可獲得這樣的信息:槐市斜街主要地標參照物是槐樹,是一處集市,但還顯地僻人稀,可能為區別於被俗稱為土地廟斜街的槐樹斜街,所以詩人有意在詩裡把這裡的槐市斜街稱為“上槐”。查閱近代陳宗藩編著的《燕都叢考》,還真把朱彝尊移居到土地廟槐樹斜街去了。應是考證的錯誤。

《宸垣識略》之後,還有一部成書於清嘉慶年間的《唐土名勝圖會》,由日本人編著,詳細記錄了清朝京城的一些基本情況,更是圖文並茂;其中延續標註了槐市斜街的存在。

至清晚期、民國近現代,一些關於北京城內外地圖上,在原來槐市斜街的位置上開始頻繁出現了“槐樹館”、“柏樹館”、“槐柏樹館”、“槐柏樹”的地名,而槐市斜街的地名則不見了。可能因集市功能逐漸消退,為進出城歇腳打尖旅者提供的驛館慢慢多起來的原故,“館”,一時成了這地塊的主要特徵,市退館進。再後來可能就剩下“槐柏樹”了。

與此同時,這裡還出現了很多人群聚居為特徵的新地名,沿著槐柏樹略向南即向東依次就有範家衚衕、狗尾巴衚衕(高義衚衕)、椿樹衚衕、黃河園等,再往東極至現在的長椿街還有大小合道口的地名,有認為這是大小火道口的訛稱。從民俗來看,火道口的稱名合理;一般通往墳塋墓地有火道,有火橋,有火門,陰陽兩界有火隔開。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1965年在槐柏樹街東口西北角空地建起市府大樓新宿舍樓,地名整頓排定為槐柏樹街一號,原一號變為十一

行文至此,似乎我們已經理清了槐柏樹街的歷史脈絡,現在再從城市行政管理角度來看。

現代城市管理的一個基礎性內容就是街道的命名和門牌的排序,建國後的1958年,北京市公安局適應大規模城市建設需要,在合併、規範整頓街巷地名基礎上,編制了一部《北京市街巷名稱錄》,其中“槐柏樹街”的詞條是這樣表述的:槐柏樹,現改槐柏樹街;槐柏樹街,原範家衚衕、高義衚衕、黃河園、槐柏樹。

可見,槐柏樹街是合併了當時的四個地名而成的,這些居民聚集點在大規模城市建設中消失了,只有槐柏樹享有了新的被命名資格;槐柏樹,從原來的一個人群聚集點地名變成了一條新大街名稱。它的東起點從略向南平行於高八崗處沿展到了現在的長椿街,那裡原來大致是大小合(火)道口的位置。

1965年左右北京市又進行了一次街巷地名合併、規範整頓,將槐柏樹街以西的東西寬街併入,長度延至西便門大街;這次併入的還有東段的花園衚衕。

《北京市宣武區地名志》說範家衚衕也是這次併入的,令人生疑,難道1958年併入了一部分,1965年又併入了剩下的另一部分?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至今,範家衚衕的地名仍有在用,指市府大樓南門前那條街。(路燈杆上報修電話標明位置範家衚衕)

1965年這次地名整頓,門牌排序進行了調整,我家原來居住的槐柏樹一號變成了十一號;一號給了槐柏樹街東口西北角空地新建起的市府大樓家屬樓,人們俗稱新樓。N.O完成了歷史使命讓位了!

從古老槐市斜街到現代槐柏樹街 北京地名的嬗變

此街牌豎立位置大致是原槐柏樹東段、西段分界處,西段原稱寬街、營子、營房等名

經過這次地名整頓,槐柏樹街還向北、向南擴展了地域的寬度範圍。原來位於槐柏樹街東段北側的高八崗連同相鄰的槐樹館、柏樹館、椿樹衚衕合併稱槐柏樹后街;新延入的槐柏樹街西段寬街南、北各條名稱均前綴上“槐柏樹街”,其寬街東南、西南各條南口的一些簡易樓群被命名為槐柏樹前街。

瞧!追溯及清乾隆年間的短短的一條槐市斜街,經幾百年嬗變,已經是一個融匯了許多現代城市元素的寬闊街區。

最近為寫此文又到住了幾十年,搬離幾十年的槐柏樹街轉了一圈,煥然一新的感覺,槐柏樹繼續著它與時俱進的嬗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