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維心亨,行有尚,才是最古老的心學,最高明的知行合一'

"


"


白露:維心亨,行有尚,才是最古老的心學,最高明的知行合一

今天是白露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

可能一提到白露節氣,大家很容易想到《詩經》裡的那首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這美妙的詩篇,跨越幾千年的時空,依然能夠讓我們感受到先人們對自然觀察的細膩,既能明心見性,又能表達自己細膩的情感,而且是隨著天地的變化,隨時起興。

白露節氣,基本也正是開學的時候,上小學的時候,學校在我們隔壁的一個村莊,去學校要經過很長一段路,兩邊都是莊稼,記憶最深刻的一個是秋天的露珠,因為實在是太好看了,像極了水晶球,有時候也會拿罐頭瓶子接露水。另外一項記憶深刻的就是冬天的大雪,那時候雪很大,基本分不清路和溝,基本只能靠記憶來分辨哪兒是路,有時候又特別喜歡和小夥伴故意的衝到被雪填平了的溝裡,長大之後,好像再沒見過那麼大的雪,而那時候好像很平常。


"


白露:維心亨,行有尚,才是最古老的心學,最高明的知行合一

今天是白露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

可能一提到白露節氣,大家很容易想到《詩經》裡的那首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這美妙的詩篇,跨越幾千年的時空,依然能夠讓我們感受到先人們對自然觀察的細膩,既能明心見性,又能表達自己細膩的情感,而且是隨著天地的變化,隨時起興。

白露節氣,基本也正是開學的時候,上小學的時候,學校在我們隔壁的一個村莊,去學校要經過很長一段路,兩邊都是莊稼,記憶最深刻的一個是秋天的露珠,因為實在是太好看了,像極了水晶球,有時候也會拿罐頭瓶子接露水。另外一項記憶深刻的就是冬天的大雪,那時候雪很大,基本分不清路和溝,基本只能靠記憶來分辨哪兒是路,有時候又特別喜歡和小夥伴故意的衝到被雪填平了的溝裡,長大之後,好像再沒見過那麼大的雪,而那時候好像很平常。


白露:維心亨,行有尚,才是最古老的心學,最高明的知行合一


雖然之前幾天,樹葉由綠變黃,開始慢慢有了落葉,讓我們很明確的知道,秋天已經來了。

但是,白露節氣,才是北方氣象學意義上秋天真正的開始,一般白露節之後,全天的平均氣溫會很快的降到22度之下。

白露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

鴻雁,其實就是指大雁,而玄鳥也就是小燕子,群鳥養羞的羞,其實就是珍饈美味的饈。可能很多老師,在這個季節都會讓孩子們寫關於大雁、燕子的作文。

成群結隊的大雁,這個時候開始南飛,讓人在北方的秋日暖陽了,開始隱隱生出一種離別的哀愁。

傳統上,我們把大雁稱之為”百禽之王“,是因為大雁,五常(德)俱全,五常指的也就是仁義禮智信

雁之仁,一隊雁陣當中,總有老弱病殘之輩,不能夠憑藉自己的能力打食為生,其餘的壯年大雁,絕不會棄之不顧,養其老送其終,此為雁之仁。

雁之義,雌雁雄雁相配,向來是從一而終。不論是雌雁死或是雄雁亡,剩下落單的一隻孤雁,到死也不會再找別的伴侶。

雁之禮,雁陣在飛行時或為“一”字,或為“人”字,從頭到尾依長幼之序而排,稱作“雁序”。陣頭都是由老雁引領,壯雁飛得再快,也不會趕超到老雁前邊,這是其禮讓恭謙之意。

雁之智,雁為最難獵獲之物,是因為大雁有智,落地歇息之際,群雁中會由孤雁放哨警戒。

所謂犬為地厭、雁為天厭、鱧為水厭,這三種生靈最是敏銳機警,一有什麼風吹草動,群雁就會立刻飛到空中躲避,所以不論是獵戶還是野獸,都很難輕易接近地上的雁群。

雁之信,則是指野雁是南北遷徙的候鳥。因時節變換而遷動,從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稱秋天為雁天。

不光在中國,在很多國家,都對大雁有著某種原始的文化崇拜,在印度的傳說中,大雁還是願力的象徵,所以藏佛經的塔也會被稱為雁塔,就像西安的大雁塔。除此之外,大雁還被稱為愛情、鄉愁、書信的象徵。比如李清照寫到: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曹植說:翩若驚鴻,矯若遊龍。

白露節氣前後,對很多人而言,要做人生中的第一件大事,也就是入學。這個時候正是小朋友入學的時候,入學也叫做開蒙或者發矇,也就是啟蒙的意思。

古代,入學禮叫做入泮禮,《禮記·王制》說,學童首先要換上學服,拜筆,入泮池,跨壁橋,然後上大成殿,拜祭至聖先師孔子,行入學禮。我們現代的教師節定在9月10號,其實也和這有些關係。

人生最為重要的啟蒙,應該是如何經歷低谷與坎坷

我們前邊寫節氣的文章說到過,把一年用六十四卦去等分,白露節氣對應的正是坎卦。


"


白露:維心亨,行有尚,才是最古老的心學,最高明的知行合一

今天是白露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

可能一提到白露節氣,大家很容易想到《詩經》裡的那首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這美妙的詩篇,跨越幾千年的時空,依然能夠讓我們感受到先人們對自然觀察的細膩,既能明心見性,又能表達自己細膩的情感,而且是隨著天地的變化,隨時起興。

白露節氣,基本也正是開學的時候,上小學的時候,學校在我們隔壁的一個村莊,去學校要經過很長一段路,兩邊都是莊稼,記憶最深刻的一個是秋天的露珠,因為實在是太好看了,像極了水晶球,有時候也會拿罐頭瓶子接露水。另外一項記憶深刻的就是冬天的大雪,那時候雪很大,基本分不清路和溝,基本只能靠記憶來分辨哪兒是路,有時候又特別喜歡和小夥伴故意的衝到被雪填平了的溝裡,長大之後,好像再沒見過那麼大的雪,而那時候好像很平常。


白露:維心亨,行有尚,才是最古老的心學,最高明的知行合一


雖然之前幾天,樹葉由綠變黃,開始慢慢有了落葉,讓我們很明確的知道,秋天已經來了。

但是,白露節氣,才是北方氣象學意義上秋天真正的開始,一般白露節之後,全天的平均氣溫會很快的降到22度之下。

白露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

鴻雁,其實就是指大雁,而玄鳥也就是小燕子,群鳥養羞的羞,其實就是珍饈美味的饈。可能很多老師,在這個季節都會讓孩子們寫關於大雁、燕子的作文。

成群結隊的大雁,這個時候開始南飛,讓人在北方的秋日暖陽了,開始隱隱生出一種離別的哀愁。

傳統上,我們把大雁稱之為”百禽之王“,是因為大雁,五常(德)俱全,五常指的也就是仁義禮智信

雁之仁,一隊雁陣當中,總有老弱病殘之輩,不能夠憑藉自己的能力打食為生,其餘的壯年大雁,絕不會棄之不顧,養其老送其終,此為雁之仁。

雁之義,雌雁雄雁相配,向來是從一而終。不論是雌雁死或是雄雁亡,剩下落單的一隻孤雁,到死也不會再找別的伴侶。

雁之禮,雁陣在飛行時或為“一”字,或為“人”字,從頭到尾依長幼之序而排,稱作“雁序”。陣頭都是由老雁引領,壯雁飛得再快,也不會趕超到老雁前邊,這是其禮讓恭謙之意。

雁之智,雁為最難獵獲之物,是因為大雁有智,落地歇息之際,群雁中會由孤雁放哨警戒。

所謂犬為地厭、雁為天厭、鱧為水厭,這三種生靈最是敏銳機警,一有什麼風吹草動,群雁就會立刻飛到空中躲避,所以不論是獵戶還是野獸,都很難輕易接近地上的雁群。

雁之信,則是指野雁是南北遷徙的候鳥。因時節變換而遷動,從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稱秋天為雁天。

不光在中國,在很多國家,都對大雁有著某種原始的文化崇拜,在印度的傳說中,大雁還是願力的象徵,所以藏佛經的塔也會被稱為雁塔,就像西安的大雁塔。除此之外,大雁還被稱為愛情、鄉愁、書信的象徵。比如李清照寫到: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曹植說:翩若驚鴻,矯若遊龍。

白露節氣前後,對很多人而言,要做人生中的第一件大事,也就是入學。這個時候正是小朋友入學的時候,入學也叫做開蒙或者發矇,也就是啟蒙的意思。

古代,入學禮叫做入泮禮,《禮記·王制》說,學童首先要換上學服,拜筆,入泮池,跨壁橋,然後上大成殿,拜祭至聖先師孔子,行入學禮。我們現代的教師節定在9月10號,其實也和這有些關係。

人生最為重要的啟蒙,應該是如何經歷低谷與坎坷

我們前邊寫節氣的文章說到過,把一年用六十四卦去等分,白露節氣對應的正是坎卦。


白露:維心亨,行有尚,才是最古老的心學,最高明的知行合一


坎上坎下

《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

初六,習坎,入於坎,窞,凶。

九二,坎有險,求小得。

六三,來之坎,坎險且枕,入於坎,窞,勿用。

六四,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無咎。

九五,坎不盈,祗既平,無咎。

上六,系用徽纆,窴於叢棘,三歲不得,凶。

其實,最早的卦名並不是,而是,也就是現在江西的簡稱,而贛的本義是進貢、賞賜。在古代,白露節氣這個階段,正是秋收時節,先民們用自己新收穫的糧食用於交換生活所需的其他的用品,給王公大臣們進貢,而王公大臣們也會回賜禮物,這也就是習贛的本義。

這個字,最早的造字義是欠土,也就是秋水侵蝕土地,造成水土的流失。而後來衍生出了坎坷、重重困難的意思,這種意象來自於先民們對秋天的自然現象的觀察。

彖辭:

習坎,重險也。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維心亨,乃以剛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矣哉。

如果我們仔細看坎卦的彖辭會有一種感覺,其實是我們的先賢大哲們對坎與險的讚美,而我們現在什麼事都求個順順利利、穩穩當當。願望是美好的,但是現實卻是,我們的一生卻要經歷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所以,人生最為重要的啟蒙,應該是學會,在艱難險阻、重重障礙中堅定信心,學會成長。也就是這裡說的,在經歷低谷和艱難險阻的時候,力求鎮靜,堅強成功的信念,就能成功。


"


白露:維心亨,行有尚,才是最古老的心學,最高明的知行合一

今天是白露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

可能一提到白露節氣,大家很容易想到《詩經》裡的那首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這美妙的詩篇,跨越幾千年的時空,依然能夠讓我們感受到先人們對自然觀察的細膩,既能明心見性,又能表達自己細膩的情感,而且是隨著天地的變化,隨時起興。

白露節氣,基本也正是開學的時候,上小學的時候,學校在我們隔壁的一個村莊,去學校要經過很長一段路,兩邊都是莊稼,記憶最深刻的一個是秋天的露珠,因為實在是太好看了,像極了水晶球,有時候也會拿罐頭瓶子接露水。另外一項記憶深刻的就是冬天的大雪,那時候雪很大,基本分不清路和溝,基本只能靠記憶來分辨哪兒是路,有時候又特別喜歡和小夥伴故意的衝到被雪填平了的溝裡,長大之後,好像再沒見過那麼大的雪,而那時候好像很平常。


白露:維心亨,行有尚,才是最古老的心學,最高明的知行合一


雖然之前幾天,樹葉由綠變黃,開始慢慢有了落葉,讓我們很明確的知道,秋天已經來了。

但是,白露節氣,才是北方氣象學意義上秋天真正的開始,一般白露節之後,全天的平均氣溫會很快的降到22度之下。

白露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

鴻雁,其實就是指大雁,而玄鳥也就是小燕子,群鳥養羞的羞,其實就是珍饈美味的饈。可能很多老師,在這個季節都會讓孩子們寫關於大雁、燕子的作文。

成群結隊的大雁,這個時候開始南飛,讓人在北方的秋日暖陽了,開始隱隱生出一種離別的哀愁。

傳統上,我們把大雁稱之為”百禽之王“,是因為大雁,五常(德)俱全,五常指的也就是仁義禮智信

雁之仁,一隊雁陣當中,總有老弱病殘之輩,不能夠憑藉自己的能力打食為生,其餘的壯年大雁,絕不會棄之不顧,養其老送其終,此為雁之仁。

雁之義,雌雁雄雁相配,向來是從一而終。不論是雌雁死或是雄雁亡,剩下落單的一隻孤雁,到死也不會再找別的伴侶。

雁之禮,雁陣在飛行時或為“一”字,或為“人”字,從頭到尾依長幼之序而排,稱作“雁序”。陣頭都是由老雁引領,壯雁飛得再快,也不會趕超到老雁前邊,這是其禮讓恭謙之意。

雁之智,雁為最難獵獲之物,是因為大雁有智,落地歇息之際,群雁中會由孤雁放哨警戒。

所謂犬為地厭、雁為天厭、鱧為水厭,這三種生靈最是敏銳機警,一有什麼風吹草動,群雁就會立刻飛到空中躲避,所以不論是獵戶還是野獸,都很難輕易接近地上的雁群。

雁之信,則是指野雁是南北遷徙的候鳥。因時節變換而遷動,從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稱秋天為雁天。

不光在中國,在很多國家,都對大雁有著某種原始的文化崇拜,在印度的傳說中,大雁還是願力的象徵,所以藏佛經的塔也會被稱為雁塔,就像西安的大雁塔。除此之外,大雁還被稱為愛情、鄉愁、書信的象徵。比如李清照寫到: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曹植說:翩若驚鴻,矯若遊龍。

白露節氣前後,對很多人而言,要做人生中的第一件大事,也就是入學。這個時候正是小朋友入學的時候,入學也叫做開蒙或者發矇,也就是啟蒙的意思。

古代,入學禮叫做入泮禮,《禮記·王制》說,學童首先要換上學服,拜筆,入泮池,跨壁橋,然後上大成殿,拜祭至聖先師孔子,行入學禮。我們現代的教師節定在9月10號,其實也和這有些關係。

人生最為重要的啟蒙,應該是如何經歷低谷與坎坷

我們前邊寫節氣的文章說到過,把一年用六十四卦去等分,白露節氣對應的正是坎卦。


白露:維心亨,行有尚,才是最古老的心學,最高明的知行合一


坎上坎下

《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

初六,習坎,入於坎,窞,凶。

九二,坎有險,求小得。

六三,來之坎,坎險且枕,入於坎,窞,勿用。

六四,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無咎。

九五,坎不盈,祗既平,無咎。

上六,系用徽纆,窴於叢棘,三歲不得,凶。

其實,最早的卦名並不是,而是,也就是現在江西的簡稱,而贛的本義是進貢、賞賜。在古代,白露節氣這個階段,正是秋收時節,先民們用自己新收穫的糧食用於交換生活所需的其他的用品,給王公大臣們進貢,而王公大臣們也會回賜禮物,這也就是習贛的本義。

這個字,最早的造字義是欠土,也就是秋水侵蝕土地,造成水土的流失。而後來衍生出了坎坷、重重困難的意思,這種意象來自於先民們對秋天的自然現象的觀察。

彖辭:

習坎,重險也。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維心亨,乃以剛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矣哉。

如果我們仔細看坎卦的彖辭會有一種感覺,其實是我們的先賢大哲們對坎與險的讚美,而我們現在什麼事都求個順順利利、穩穩當當。願望是美好的,但是現實卻是,我們的一生卻要經歷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所以,人生最為重要的啟蒙,應該是學會,在艱難險阻、重重障礙中堅定信心,學會成長。也就是這裡說的,在經歷低谷和艱難險阻的時候,力求鎮靜,堅強成功的信念,就能成功。


白露:維心亨,行有尚,才是最古老的心學,最高明的知行合一


卦辭說,有孚,維心,亨,行有尚

先來看有孚:有孚就是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去體現了誠信的價值,這是獲得誠信的手段。 也就是立身任事,守信以誠

關鍵看後面一句,叫維心,亨:坎卦的卦象是由兩個坎組成的,這是什麼意思?這就是困難重重,這就是險阻不斷。為什麼要講心亨?就是要告訴大家,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思想態度要積極,這其實就是真正的智慧,看破困難才能克服困難。前面咱們講了腦力與體力這兩個要素,在行動力當中所體現的價值,這裡講的心,其實就是人的思維意識,也就是人的智慧。不管放在個體還是群體社會當中,思想態度的端正與積極,永遠是指導行為的最有力的武器。看來在古人的眼中,雖然年年水禍不斷,但是大家克服水患的決心和勇氣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這裡講的心亨,同樣包含著個體與群體的分別。個體的心亨是什麼?就是個人對於成長的阻力和困難有著清醒的認知,時刻保持最客觀的認識,積極進取、不斷努力,這就是個人的心亨,這也是個體的智慧。那麼群體的心亨是什麼?就是危機意識的共識。對於共同履行使命,共同解決困難、積極進取、團結合作這樣理念的共識,這就是群體的心亨。

接下來就是行有尚:何謂行有尚?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形而上,也就是讓自己的行為能力和群體社會的行動能力不斷得以提高,不斷得以釋放,不斷地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這是在行動的過程當中不斷提高行動能力的指導方針。大家要知道,這樣的思想才是易經最核心的思想,動變增長。一個人保持行動力是保不住的,但是提高卻是百分之百有可能的。所以整體來看,坎卦講的維心亨,行有尚,就是最古老的心學,就是最高明的知行合一,這裡面既有個體的知行合一,也有群體的知行合一。個體的知行合一是充滿著共性的,但是群體的知行合一卻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性的。這樣高明的智慧和客觀的行動法則,就是在古人不斷克服水患的過程當中,不斷地克服艱難險阻的過程當中,總結和提煉出來地。其實換一個角度來說,人之所以要做到知行合一,就是源自於他有著清醒的憂患意識,對自己生存的環境和存在的空間有著非常清晰的認識。這種憂患意識是永遠都不能丟的,什麼時候丟掉了憂患意識,人就什麼時候出問題。這樣的教訓我想中國人都不應該忘記,這是血的教訓,這是拿無數生命代價換回來的教訓。現在沒有了水患,可是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我想大家都是歷歷在目,有些國家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如果我們還不能清醒的認知自己的生存環境,提高憂患意識,解決知行合一的能力,我想苦頭就不遠了。

大家不要以為我危言聳聽,我們現在進入爻辭去看看,古人是如何來講這樣的危險意識的,和如何在這樣的危險意識的前提下去貫徹知行合一的法則的:

初六,習坎,入於坎窞,凶:這句爻辭的語言邏輯也非常容易讓人犯糊塗,一般書上都解釋,說面臨重重險難,又在陷入洞穴深處,有凶險。這樣的解釋看似有理,實則不對。吉凶悔吝的邏輯,我給大家講過很多次了,但是還一直要給大家講,這就是過去在中古時期和後來我們語言邏輯的最大的差異,也就是讓我們不太好讀懂過去經典、真實意思的根本原因所在。這一句爻辭的意思其實是這樣的,在古人的眼中,認為最大的凶險是什麼?是由於我們真正的憂患意識不夠,對真正的危險認知不足,為什麼這麼說呢?習坎就是憂患意識,也就是告訴天下人,要時刻保持憂患意識,但是隻有憂患意識還不夠,還要怎麼樣?入於坎窞。坎窞是什麼?坎窞就是水坑。進入到水坑裡面幹什麼啊?去考察水患、認知困難。 也就是要有,危機意識,要習以為常

九二,坎有險,求小得:這裡我說是不懼於險,步步為營 在過去,人們解決水患都是非常困難的,其實到今天我們解決水患也不容易。這句爻辭告訴我們的是什麼?在面對困難和危險的時候,不要無事求功,要做有效積累,要掌握有效行動。

六三,來之坎坎,險且枕,入於坎窞,勿用:這個我說是前後不得,左右為難 這是什麼意思呢?中國有句老話,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危險和困難的背後隱藏著更大的危險,如果對這樣接二連三的危難沒有清醒的認知,沒有合理的解決辦法,可能在處理了第一個問題以後,會在第二個危險到來的時候,出現大的失誤,造成大的傷害。所以,就要有時時刻刻紮根在危難之中的有效行動。

六四,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無咎:這一句爻辭也非常有意思,這樣的邏輯也很容易讓人迷失方向,說這都是什麼邏輯啊?這其實既是組織形式,又是核心立意。何謂組織形式呢?樽酒,簋貳,用缶,這都是人過去為了克服困難,設用禮祭的方式,但是這樣的禮祭來自於哪?來自於納約自牖,什麼意思?這可不是從小窗戶裡送飯的意思,而是講的這些祭禮都是人們在克服困難、戰勝危險的時候獲得的收穫,用獲得的收穫來祭拜天地,就是為了向人們宣講戰勝困難的積極意義和現實價值,這其實是積極宣傳的一種方式,也是為大家指引方向的一種方式,這同樣是群體心學的使用法則。大家要知道,讓眾人看到共同戰勝困難所產生的積極意義,我們就必須要讓大家看到最真實的利益在哪裡。在古代,酒是彌足珍貴的東西,這些都是用來祭拜天地的,美食也同樣如此。特殊的禮器和陶器也同樣是祭祀的器具,這也不是尋常百姓能夠用到的。通過這樣的方式,其實就是在向百姓傳達困難已經被克服了,我們在克服困難的過程當中獲得了怎樣的收益,這種階段性的勝利的慶祝形式,也是非常有積極意義的。

九五,坎不盈,坻既平,無咎:是不生覬覦,履險如夷

上六,系用徽纆,窴於叢棘,三歲不得,凶:解決困難、處理危險,具體的應對法則不斷變化、不斷梳理,但是依然還要有長期鬥爭的準備。這裡講的三歲不得,就是指困難重重,永遠不能扔掉對困難客觀處理的法則。所以我說 大勇不恐,大德無畏。這其實是什麼?這就是人類真正智慧的具體體現。人類的科技和文化不斷進步,可以解決的困難越來越多,但是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天地自然的規律相比較起來實在是渺小得很。就像我們當今社會一樣,我們的科技和文明高度發達,但是我們依然也擺脫不了各類的災難,不管是看得見的還是看不見的,不管是身體層面上的還是社會層面上的。也就是說,我們如果對這種天地人之間最基本的能量規律認知不清的話,人就很容易變得懶惰,變得愚蠢,那就會招致災難。維心亨,行有尚,就是要大家始終端正態度,積極運用自己的智慧,不斷提高自己的行動,永遠把戰勝困難的行動前置,而不能延後,這才是古人真正的心學,這也是最高明的知行合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