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鞭:匈奴王阿提拉是”世界之王“還是“毀滅者”?

上帝之鞭:匈奴王阿提拉是”世界之王“還是“毀滅者”?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徐煥然

世出梟雄,必加怪力亂神之詞粉飾,華夏如此,西方亦是如此。在拉丁語中,有一句話,“Ego sum Attila flagellum Dei.意思是,“我是阿提拉,上帝之鞭”。這句首次出現在1387年的豪言壯語直指曾經狂橫一時的匈奴王——阿提拉。

眾所周知,在自以為文明的歐洲世界裡,外來的匈奴人被自然而然的視為是“蠻族”,但同時,相比於蓋塞裡克(汪達爾人首領)和成吉思汗的譭譽參半,阿提拉的名聲無疑又差了很多。

這個驕縱的領袖,被他的對手稱作文明的敵人、無情的殺手和殘暴的野蠻人。

不過,歷史沒有告訴我們的是,即便是最為不堪的人,也會有正能量的一面,阿提拉自然也不例外,他的身上也兼有西方典型的英雄人物所普遍具備的諸多優點。歷史學家約翰內斯就曾寫道:

“他(阿提拉)的確是一個好戰者,但與此同時,他也是一個極其自律的傢伙,在爭論中總是寸步不讓,對於那些歸屬於他的人,他又是慷慨而寬容的保護者。”

上帝之鞭:匈奴王阿提拉是”世界之王“還是“毀滅者”?

一、阿提拉的早年生活

到目前為止,我們關於阿提拉的早年生活依然知之甚少。他出生的確切日期依然是個謎,只是根據推測可能在公元5世紀初。他的父親名叫Mundzuk,默默無聞,但他的叔父卻是當時的匈奴王,名叫Rugila(亦稱為Rua 或 Ruga)。至於阿提拉的母親,普遍流傳的名字是Hungysung Vladdysurf,但不得不說,這個名字很有可能是偽造的。

除此以外,阿提拉還有一個名叫Bleda的哥哥,據傳,Bleda對阿提拉的成長起了很大的幫助,不僅教會了阿提拉騎馬、射箭和作戰技法,還教會了他拉丁語和哥特語,以便於日後和羅馬人及哥特人開展貿易。更為重要的是,Bleda完全是將阿提拉向領袖的方向去培養,可謂是用心良苦。

但“野蠻人”就是野蠻人,兄弟二人最終還是難免刀兵相見,伴隨著膨脹的野心,奪取整個匈奴部族的統治權、成為唯一的領袖,Bleda還是被阿提拉殺掉了。

上帝之鞭:匈奴王阿提拉是”世界之王“還是“毀滅者”?

二、阿提拉看重親情嗎?

公元433年,當老匈奴王Rugila在一次對君士坦丁堡的戰鬥中戰死之後,整個匈奴部落的領導權就落到了Bleda和阿提拉的肩上,但這種雙王共治的局面並不能長久,沒過多久,匈奴人與拜占庭人在多瑙河畔展開了一次慘烈的戰鬥,也正是在那次戰爭中,Bleda神祕地消失了。歷史學家約翰內斯對此是這樣描寫的:

“Bleda在當時握有整個匈奴部族的絕對控制權,但阿提拉的殺心已起,最終,他率部叛變,殺死了Bleda,將整個部族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不過,也有一部分歷史學家對Bleda的死因持不同的觀點,認為Bleda是死於與拜占庭人的戰鬥,而非被阿提拉謀殺。理由是當時拜占庭駐匈奴的外交官Priscus並沒有記錄下Bleda之死具體原因,反而是提到了Bleda的一個遺孀被提升委任為一個匈奴城邑的長官。由此也可以推斷出阿提拉對其親人的尊重和關切,證明他應該是一個看重家庭的人。同時,Priscus還對阿提拉的戀家一面有過部分描寫:

“阿提拉似乎總是表情凝重,無論是做事還是講話,他始終一幅愁雲慘淡的樣子,看不到絲毫的微笑。也就只有當他的小兒子Ernach站在他面前時,阿提拉會露出笑容,並用手去捏小傢伙的臉頰。“

上帝之鞭:匈奴王阿提拉是”世界之王“還是“毀滅者”?

不過,Priscus又補充道:

“我曾以為他(阿提拉)會對所有的兒子都一視同仁,但沒有想到他竟然如此重視Ernach,後來在我的追問下,一個匈奴人向我透露說,巫師曾預言整個匈奴部族將遭受滅頂之災,只有Ernach可以拯救這一切。“

三、世界之王

而拋開阿提拉的個人情感不談,他最值得書寫的仍然是對外的征服。Priscus記錄道,自公元422年起,羅馬人每年向匈奴人進貢350磅的黃金,用以維持兩邊的和平,但阿提拉顯然對這一數字並不滿意,他想得到更多。不得已,羅馬人終於屈服了,進貢翻倍,從公元440年起每年向匈奴支付700磅黃金。而阿提拉也的確信守承諾,並沒有再對羅馬人進行大規模的襲擾。

除此以外,阿提拉最為重大的歷史貢獻無疑就是他將整個匈奴部族團結了起來,在他的帶領下,匈奴人跨過了巴爾幹半島、攻陷了高盧、進入了亞平寧半島,如果不是教皇利奧一世出面勸阻,整個羅馬都將被阿提拉佔領,羅馬帝國的滅亡也就會提前很多。

上帝之鞭:匈奴王阿提拉是”世界之王“還是“毀滅者”?

但這一切都在公元453年戛然而止,阿提拉在新婚之夜暴斃,匈奴帝國四分五裂,曾經被羅馬帝國視為致命威脅的強大力量驟然消失,歐洲大陸得以恢復平靜。

但也恰恰是在此時,世人才能領會到阿提拉的歷史性作用,明白他的領導能力是何等的卓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