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鞭”因何得名?匈奴、蒙古和突厥歷史上的那些事……

其實“上帝之鞭”這個詞在現代的中文裡是有些濫用了。因為在古代的歐洲,上帝之鞭這個詞是有特指的,就是指在公元5世紀率領匈人侵入羅馬帝國,並最終導致西羅馬滅亡的匈人王阿提拉。因為在歷史上,在入侵歐洲的外敵裡,對其造成損失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阿提拉所率領的匈人大軍。不過阿提拉在歐洲民間的形象其實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形象,在很多時候是歐洲人把後續的一些曾對歐洲產生過震撼的草原征服者形象都濃縮到了阿提拉身上。所以這裡又引出了一個問題,就是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些草原遊牧民族,它們在歷史上究竟起了什麼作用呢?


阿提拉怎樣改變了歐洲?

許多喜歡歷史的朋友都喜歡探討一個問題,就是歐洲為何沒有產生過大帝國?其實歐洲當然也是產生過大帝國的,那就是大家熟悉的羅馬帝國。但在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就基本沒有再產生過特別龐大的帝國了,俄羅斯雖然是個大帝國,但它始終是在歐洲相對邊緣的地帶,沒有完全被歐洲所接受。而英法西葡的殖民帝國主要位於歐洲以外,在歐洲本土並沒有形成帝國。

“上帝之鞭”因何得名?匈奴、蒙古和突厥歷史上的那些事……

歐洲土地上唯一一個真正的帝國——羅馬帝國

而這裡面一個比較根本的原因就是羅馬帝國的滅亡。羅馬帝國在鼎盛時期幾乎把地中海變成了自己的內湖,而且發展出了高度的文明社會。在羅馬帝國的鼎盛時期,在歐洲人眼裡也是四海賓服,似乎全世界都已經臣服在羅馬腳下。但僅僅幾百年後,羅馬就在外敵的入侵中遭受嚴重摧殘,最終被徹底瓦解。所以在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人其實從心底裡已不再認可大帝國這種形式,認為它無論強悍到什麼程度,都無法逃脫短命的命運,最終必將失敗。

“上帝之鞭”因何得名?匈奴、蒙古和突厥歷史上的那些事……

鼎盛時期的匈人帝國

所以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的文明形態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因此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對於歐洲來說,跟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完全是兩個概念,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代表著羅馬文明就在歐洲滅亡了,這可以說也是歐洲歷史上唯一一次有明確記載的文明滅絕事件。而導致羅馬文明滅亡的直接原因,就是公元434年到453年之間,由阿提拉所領導的匈人(匈人與匈奴的可能關聯,可參閱桃花石雜談其它文章)入侵。匈人除了自己直接入侵歐洲,掃蕩了法國、意大利和東南歐之外,還逼迫大量日耳曼部落逃離自己原本居住的東歐草原地區,深入西歐甚至是北非,使西羅馬帝國的社會結構被完全瓦解,最終走向了文明的滅亡。所以阿提拉在很長時間內在歐洲都成了滅絕級別災難的代名詞,所以他才會被稱為“上帝之鞭”。

“上帝之鞭”因何得名?匈奴、蒙古和突厥歷史上的那些事……

公元14世紀歐洲史籍《圖解編年史》裡編制的阿提拉像

在這裡再簡單解釋一下“上帝之鞭”究竟是什麼意思。“上帝之鞭”這個詞最早來自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拉丁語裡的“Flagellum Dei”,在現代英語裡是“Scourge of God”,其中Dei/God的意思就是神或者上帝,而Flagellum/Scourge則是多義詞,它既有鞭子的意思,也有災禍的意思,所以“上帝之鞭”這個譯名雖然沒錯,但卻不夠全面,因為它其中還隱含著“天降災星”這類含義,也就是代表著歐洲人眼裡無妄而來的巨大災禍。

遊牧民族在世界歷史上起到了什麼作用?

剛才提到,“上帝之鞭”這個稱號雖然在歐洲僅限於稱呼阿提拉,但在歐洲民間,其實阿提拉的形象卻絕非來自於他個人,而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裡揉合進了大量其它曾經攻入歐洲,或者對歐洲歷史產生過影響的遊牧民族領導者,比如成吉思汗鐵木真和被稱為世界征服者的帖木兒等。所以阿提拉在歐洲民間的形象可以說和傳說中的魔鬼沒有任何區別,很多傳說裡都說他的大軍經過的地區寸草不留,而他本人更是一個吃人惡魔,不光吃他軍隊鐵蹄之下被蹂躪的歐洲平民,而且他連自己的妃子都吃,甚至還吃了自己的兩個兒子。而這種形象,可以說也代表了進入近代之前許多農業文明地區對許多遊牧民族的典型看法了。

“上帝之鞭”因何得名?匈奴、蒙古和突厥歷史上的那些事……

描繪蒙古軍隊入侵匈牙利,劫掠歐洲婦孺的古畫,而這類形象在後來的歐洲也被融合進了阿提拉的形象之中

但近代以來,其實很多學者也開始對遊牧民族的歷史作用進行重新審視,許多觀點認為,其實歷史上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競爭、交流與衝突也可以被視為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引擎。雖然遊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侵擾每次都會給農耕民族帶來巨大的破壞,但同時這種危機的持續存在從另一方面也促進了農耕地區科技的發展。光這樣說可能大家覺得說服力不夠,但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對比。

這個對比就是美洲土著文明。根據現代的考古發現,在古埃及文明出現前後,在美洲的祕魯也出現了具有相當規模的文化遺址。也就是說美洲文明的歷史其實也是非常悠久的。但美洲文明在後來的發展卻極其緩慢,不但始終沒有將金屬大規模應用於生產和軍事,甚至連輪子這種舊大陸的人沒有意識到需要發明的東西都沒發明出來。而其實美洲大陸自然環境極好,而且當地特產的玉米、土豆、西紅柿和辣椒等植物都是超級高產的植物,美洲人多數時候是不太需要為填飽肚子擔憂的,所以其實很適合人類生存。而美洲和舊大陸在地理上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它沒有像歐亞草原這樣的巨型草原,因此也沒有出現過大規模的遊牧民族,所以美洲的農耕文明面臨的危機始終較少。而這也許就是其文明發展極其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沒有文明形態顯著不同的人群的持續威脅,所以美洲文明長期缺乏危機感,最終造成了文明的停滯。

“上帝之鞭”因何得名?匈奴、蒙古和突厥歷史上的那些事……

歐亞草原(淺藍色區域)

而歐亞大陸農耕文明因為遊牧文明的威脅而產生科技進步的例子可以說是比比皆是。比如在中國戰國時期,因為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中原地區的戰爭形式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商周時期的車戰進化到對騎兵的高度重視。到漢武帝時,為了和匈奴騎兵抗衡,甚至不惜進行巨大投入從西域引入優良馬種(汗血馬)。而在戰馬極度缺乏的宋代,同樣是為了抗衡遊牧民族南侵,火器開始得到空前重視,並取得了一系列突飛猛進的發展。現在國際上普遍認為,公元1126年和1127(靖康)年的兩次汴梁保衛戰其實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和第二次熱兵器戰役。雖然宋朝作為農耕文明最終沒能通過科技進步挽救自己的命運,但卻為後世人類社會的發展打開了一扇大門。

“上帝之鞭”因何得名?匈奴、蒙古和突厥歷史上的那些事……

中國古籍裡的早期火銃

同樣,歐洲能夠走出中世紀的黑暗時代,也跟蒙古和奧斯曼等遊牧民族的西征有密切關係。這些民族早期對歐洲各國巨大的軍事優勢使歐洲人意識到自己原本的制度存在重大缺陷,如不改革無法將抵禦來自遊牧民族的威脅,而這其實也是歐洲封建制度鬆動最早的動力之一。此外,遊牧民族生活在馬背上,活動範圍極廣,因此同一個族群經常能夠與不同文明區域的農耕民族發生接觸,而他們在接觸過程中也會向各個農耕民族學習一些當地的科技,之後這些科技又會隨著其遷徙被帶到別的農耕區域,並傳播給當地的農耕民族。這樣其實在無形中也促進了整個歐亞大陸科技水平的發展。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些農耕民族會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受害者,比如蒙古西征把火藥技術帶到了歐洲,最終像蝴蝶效應一樣促成了歐洲在公元17世紀以後的船堅炮利,反過來使發明火藥的中國成為了受害者。但從整個世界的角度來看,這個過程確實推動了科技的整體進步。

“上帝之鞭”因何得名?匈奴、蒙古和突厥歷史上的那些事……

胡服騎射也可以說是為應對遊牧民族威脅所觸發的一次軍事革命

而且單單從中國的角度,也並非完全是遊牧民族的受害者。中國在歷史上也曾長期處於相對孤立的狀態,但中國的科技文明卻沒有像美洲那樣停滯不前,而是在古代長期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這種差異,其實跟中國中原地區長期面臨遊牧民族的威脅,為了生存不得不重視軍備,同時重視一切可以使中原對遊牧民族擁有優勢的科學技術有很大關係。所以在公元19世紀的世界殖民時代,雖然中國飽受歐美列強欺凌,但卻始終能夠擁有一定的抵抗能力,避免了像美洲文明那樣一觸即潰,最終完全滅絕的命運。而這跟歷史上與遊牧民族長期競爭,使中原地區擁有了相當程度的抵抗力也是有一定關係的。


所以談到遊牧民族在人類歷史上的作用,可以說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使農耕民族始終擁有相當程度的危機感,因為遊牧民族騎兵的長期優勢,逼迫農耕民族只能通過技術進步來對其進行抗衡,而最終正是這種原初動力,促進整個世界走入了工業時代。所以從這個角度,遊牧民族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也曾起到了一定的推進。但這裡也必須明確的是,這種作用在工業文明誕生之後就基本告一段落了,因為基本上工業文明一誕生,就對遊牧民族形成了壓倒優勢,所以來自遊牧民族的威脅已經不足以構成社會進步的動力了,而工業文明前進的動力主要來自不同工業集團之間的競爭,這也可以說是現代社會與古代社會的一個根本性不同點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