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他曾如何震撼歐洲?'

"

阿提拉是公元5世紀入侵羅馬帝國的歐洲匈人大王。在歐洲的歷史上,被稱為“上帝之鞭”的匈奴王阿提拉曾經長期是野蠻、嗜殺和恐懼的象徵。而他所率領的歐洲匈人(Huns,與匈奴的關係可參見桃花石雜談其它多篇文章)在歐洲語言裡也曾長期是“野蠻人”的同義詞。那麼當時阿提拉和他所率領的匈人究竟做了什麼能讓他和他的民族在消失1000多年之後還讓歐洲人談之色變呢?


阿提拉和匈人在歐洲文化裡意味著什麼?

在具體說阿提拉和他的民族對歐洲做了什麼之前,桃花石雜談覺得我們先看看“阿提拉”和“匈人”這兩個詞彙在歐洲語言裡都有什麼含義比較好,因為通過這些含義,其實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他們曾對歐洲造成過什麼樣的震撼。

比如在公元14世紀寫成的歐洲文學名著《神曲》裡,阿提拉在第七層煉獄出現,他被浸沒在一條沸騰的血河裡,被稱為“世界之鞭”,而相關段落中充滿了對其歷史罪行的譴責,雖然其中多數未必符合史實,但卻反映出了阿提拉在歐洲歷史上的文化形象,即一個犯下了無數罪行,應該被打下煉獄,受到永世折磨的罪人。而與“阿提拉”得到了類似待遇的還有他所率領的歐洲匈人。在歐洲許多語言裡“匈人”一詞都曾長期和野蠻人(Barbarians)一詞是同義詞。

"

阿提拉是公元5世紀入侵羅馬帝國的歐洲匈人大王。在歐洲的歷史上,被稱為“上帝之鞭”的匈奴王阿提拉曾經長期是野蠻、嗜殺和恐懼的象徵。而他所率領的歐洲匈人(Huns,與匈奴的關係可參見桃花石雜談其它多篇文章)在歐洲語言裡也曾長期是“野蠻人”的同義詞。那麼當時阿提拉和他所率領的匈人究竟做了什麼能讓他和他的民族在消失1000多年之後還讓歐洲人談之色變呢?


阿提拉和匈人在歐洲文化裡意味著什麼?

在具體說阿提拉和他的民族對歐洲做了什麼之前,桃花石雜談覺得我們先看看“阿提拉”和“匈人”這兩個詞彙在歐洲語言裡都有什麼含義比較好,因為通過這些含義,其實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他們曾對歐洲造成過什麼樣的震撼。

比如在公元14世紀寫成的歐洲文學名著《神曲》裡,阿提拉在第七層煉獄出現,他被浸沒在一條沸騰的血河裡,被稱為“世界之鞭”,而相關段落中充滿了對其歷史罪行的譴責,雖然其中多數未必符合史實,但卻反映出了阿提拉在歐洲歷史上的文化形象,即一個犯下了無數罪行,應該被打下煉獄,受到永世折磨的罪人。而與“阿提拉”得到了類似待遇的還有他所率領的歐洲匈人。在歐洲許多語言裡“匈人”一詞都曾長期和野蠻人(Barbarians)一詞是同義詞。

為什麼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他曾如何震撼歐洲?

一戰期間英國的反德宣傳畫——“匈人這樣仇恨”,其中的HUNS(匈人)就是指德國人

而即使到了20世紀,“阿提拉”和“匈人”這兩個詞還曾一度復活,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協約國的政治宣傳裡,德軍曾經長期被稱為“匈人”,而當時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則被稱為阿提拉再世。不過威廉二世被稱為阿提拉再世其實是有點自找的,因為他在1900年曾經在一次講話裡讚美過阿提拉的軍隊,而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這次講話竟然是針對中國的,因為這次講話是為來中國鎮壓義和團的德軍送行時說的。當時他曾經這樣說到:

就像阿提拉手下的匈人在傳統與傳說中為自己留下了無比強大的威名一樣,你們也將為德國在中國建立持續千年的強大威名……

他的這次講話事後被稱為“匈人講話”,而其中的觀點在一戰期間也被協約國宣傳機器翻了出來,成為了“證明”德國及威廉二世凶殘本質的有力武器。而這種將阿提拉等同於野蠻或者毀滅的用法直到二戰之後也經常被人採納,比如在1948年,德國《明鏡》週刊在談到處於危機之中的奧地利時,就說“阿提拉之劍”當時正懸在奧地利的頭上。

"

阿提拉是公元5世紀入侵羅馬帝國的歐洲匈人大王。在歐洲的歷史上,被稱為“上帝之鞭”的匈奴王阿提拉曾經長期是野蠻、嗜殺和恐懼的象徵。而他所率領的歐洲匈人(Huns,與匈奴的關係可參見桃花石雜談其它多篇文章)在歐洲語言裡也曾長期是“野蠻人”的同義詞。那麼當時阿提拉和他所率領的匈人究竟做了什麼能讓他和他的民族在消失1000多年之後還讓歐洲人談之色變呢?


阿提拉和匈人在歐洲文化裡意味著什麼?

在具體說阿提拉和他的民族對歐洲做了什麼之前,桃花石雜談覺得我們先看看“阿提拉”和“匈人”這兩個詞彙在歐洲語言裡都有什麼含義比較好,因為通過這些含義,其實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他們曾對歐洲造成過什麼樣的震撼。

比如在公元14世紀寫成的歐洲文學名著《神曲》裡,阿提拉在第七層煉獄出現,他被浸沒在一條沸騰的血河裡,被稱為“世界之鞭”,而相關段落中充滿了對其歷史罪行的譴責,雖然其中多數未必符合史實,但卻反映出了阿提拉在歐洲歷史上的文化形象,即一個犯下了無數罪行,應該被打下煉獄,受到永世折磨的罪人。而與“阿提拉”得到了類似待遇的還有他所率領的歐洲匈人。在歐洲許多語言裡“匈人”一詞都曾長期和野蠻人(Barbarians)一詞是同義詞。

為什麼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他曾如何震撼歐洲?

一戰期間英國的反德宣傳畫——“匈人這樣仇恨”,其中的HUNS(匈人)就是指德國人

而即使到了20世紀,“阿提拉”和“匈人”這兩個詞還曾一度復活,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協約國的政治宣傳裡,德軍曾經長期被稱為“匈人”,而當時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則被稱為阿提拉再世。不過威廉二世被稱為阿提拉再世其實是有點自找的,因為他在1900年曾經在一次講話裡讚美過阿提拉的軍隊,而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這次講話竟然是針對中國的,因為這次講話是為來中國鎮壓義和團的德軍送行時說的。當時他曾經這樣說到:

就像阿提拉手下的匈人在傳統與傳說中為自己留下了無比強大的威名一樣,你們也將為德國在中國建立持續千年的強大威名……

他的這次講話事後被稱為“匈人講話”,而其中的觀點在一戰期間也被協約國宣傳機器翻了出來,成為了“證明”德國及威廉二世凶殘本質的有力武器。而這種將阿提拉等同於野蠻或者毀滅的用法直到二戰之後也經常被人採納,比如在1948年,德國《明鏡》週刊在談到處於危機之中的奧地利時,就說“阿提拉之劍”當時正懸在奧地利的頭上。

為什麼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他曾如何震撼歐洲?

一戰期間加拿大的反德傳單——打敗匈人是我們的責任

阿提拉和匈人究竟做了什麼?

阿提拉和他的匈人大軍能在20世紀的歐洲還被用作宣傳用途,當然要歸因於他們曾經對歐洲造成的破壞了。那麼當時阿提拉和他的軍隊究竟做了什麼呢?

其實由於年代的久遠,關於阿提拉和匈人軍隊在歐洲所進行的屠殺等行為,現代能看到的記載並沒有存在特別細緻描寫的內容。但從一些相對比較概略的描寫裡,我們也還是能從中看到一些當時的情況的。比如一些親眼見過匈人劫掠的人都描述說匈人在劫掠時會高聲狂叫,然後從馬背上大肆砍殺。有時還會用類似套馬索的武器將敵人或平民套住,然後再將其砍死。而其行軍時,馬韁繩上都會掛著敵人的首級。

"

阿提拉是公元5世紀入侵羅馬帝國的歐洲匈人大王。在歐洲的歷史上,被稱為“上帝之鞭”的匈奴王阿提拉曾經長期是野蠻、嗜殺和恐懼的象徵。而他所率領的歐洲匈人(Huns,與匈奴的關係可參見桃花石雜談其它多篇文章)在歐洲語言裡也曾長期是“野蠻人”的同義詞。那麼當時阿提拉和他所率領的匈人究竟做了什麼能讓他和他的民族在消失1000多年之後還讓歐洲人談之色變呢?


阿提拉和匈人在歐洲文化裡意味著什麼?

在具體說阿提拉和他的民族對歐洲做了什麼之前,桃花石雜談覺得我們先看看“阿提拉”和“匈人”這兩個詞彙在歐洲語言裡都有什麼含義比較好,因為通過這些含義,其實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他們曾對歐洲造成過什麼樣的震撼。

比如在公元14世紀寫成的歐洲文學名著《神曲》裡,阿提拉在第七層煉獄出現,他被浸沒在一條沸騰的血河裡,被稱為“世界之鞭”,而相關段落中充滿了對其歷史罪行的譴責,雖然其中多數未必符合史實,但卻反映出了阿提拉在歐洲歷史上的文化形象,即一個犯下了無數罪行,應該被打下煉獄,受到永世折磨的罪人。而與“阿提拉”得到了類似待遇的還有他所率領的歐洲匈人。在歐洲許多語言裡“匈人”一詞都曾長期和野蠻人(Barbarians)一詞是同義詞。

為什麼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他曾如何震撼歐洲?

一戰期間英國的反德宣傳畫——“匈人這樣仇恨”,其中的HUNS(匈人)就是指德國人

而即使到了20世紀,“阿提拉”和“匈人”這兩個詞還曾一度復活,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協約國的政治宣傳裡,德軍曾經長期被稱為“匈人”,而當時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則被稱為阿提拉再世。不過威廉二世被稱為阿提拉再世其實是有點自找的,因為他在1900年曾經在一次講話裡讚美過阿提拉的軍隊,而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這次講話竟然是針對中國的,因為這次講話是為來中國鎮壓義和團的德軍送行時說的。當時他曾經這樣說到:

就像阿提拉手下的匈人在傳統與傳說中為自己留下了無比強大的威名一樣,你們也將為德國在中國建立持續千年的強大威名……

他的這次講話事後被稱為“匈人講話”,而其中的觀點在一戰期間也被協約國宣傳機器翻了出來,成為了“證明”德國及威廉二世凶殘本質的有力武器。而這種將阿提拉等同於野蠻或者毀滅的用法直到二戰之後也經常被人採納,比如在1948年,德國《明鏡》週刊在談到處於危機之中的奧地利時,就說“阿提拉之劍”當時正懸在奧地利的頭上。

為什麼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他曾如何震撼歐洲?

一戰期間加拿大的反德傳單——打敗匈人是我們的責任

阿提拉和匈人究竟做了什麼?

阿提拉和他的匈人大軍能在20世紀的歐洲還被用作宣傳用途,當然要歸因於他們曾經對歐洲造成的破壞了。那麼當時阿提拉和他的軍隊究竟做了什麼呢?

其實由於年代的久遠,關於阿提拉和匈人軍隊在歐洲所進行的屠殺等行為,現代能看到的記載並沒有存在特別細緻描寫的內容。但從一些相對比較概略的描寫裡,我們也還是能從中看到一些當時的情況的。比如一些親眼見過匈人劫掠的人都描述說匈人在劫掠時會高聲狂叫,然後從馬背上大肆砍殺。有時還會用類似套馬索的武器將敵人或平民套住,然後再將其砍死。而其行軍時,馬韁繩上都會掛著敵人的首級。

為什麼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他曾如何震撼歐洲?

歐洲古畫《阿提拉盛宴》

而在阿提拉作為匈奴王的差不多20年時間裡,他曾經多次沿多瑙河入侵東西羅馬帝國,而歷史記載曾經多次提到他所率領的匈人軍隊劫掠過的城市幾乎都被夷為平地,比如多瑙河沿岸的納伊蘇斯和塞爾迪卡(今天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以及今天法國境內的梅茲和蘭斯,還有意大利境內的阿奎萊拉等城市,甚至連今天法國首都巴黎的郊區也曾被其劫掠。而記載中他率領匈人軍隊曾經劫掠過的地區涵蓋今天的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波黑、馬其頓、斯洛文尼亞、匈牙利、奧地利、德國、法國、希臘和土耳其等地,而與這些劫掠與破壞同步的,當然肯定會有大規模的屠殺。

"

阿提拉是公元5世紀入侵羅馬帝國的歐洲匈人大王。在歐洲的歷史上,被稱為“上帝之鞭”的匈奴王阿提拉曾經長期是野蠻、嗜殺和恐懼的象徵。而他所率領的歐洲匈人(Huns,與匈奴的關係可參見桃花石雜談其它多篇文章)在歐洲語言裡也曾長期是“野蠻人”的同義詞。那麼當時阿提拉和他所率領的匈人究竟做了什麼能讓他和他的民族在消失1000多年之後還讓歐洲人談之色變呢?


阿提拉和匈人在歐洲文化裡意味著什麼?

在具體說阿提拉和他的民族對歐洲做了什麼之前,桃花石雜談覺得我們先看看“阿提拉”和“匈人”這兩個詞彙在歐洲語言裡都有什麼含義比較好,因為通過這些含義,其實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他們曾對歐洲造成過什麼樣的震撼。

比如在公元14世紀寫成的歐洲文學名著《神曲》裡,阿提拉在第七層煉獄出現,他被浸沒在一條沸騰的血河裡,被稱為“世界之鞭”,而相關段落中充滿了對其歷史罪行的譴責,雖然其中多數未必符合史實,但卻反映出了阿提拉在歐洲歷史上的文化形象,即一個犯下了無數罪行,應該被打下煉獄,受到永世折磨的罪人。而與“阿提拉”得到了類似待遇的還有他所率領的歐洲匈人。在歐洲許多語言裡“匈人”一詞都曾長期和野蠻人(Barbarians)一詞是同義詞。

為什麼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他曾如何震撼歐洲?

一戰期間英國的反德宣傳畫——“匈人這樣仇恨”,其中的HUNS(匈人)就是指德國人

而即使到了20世紀,“阿提拉”和“匈人”這兩個詞還曾一度復活,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協約國的政治宣傳裡,德軍曾經長期被稱為“匈人”,而當時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則被稱為阿提拉再世。不過威廉二世被稱為阿提拉再世其實是有點自找的,因為他在1900年曾經在一次講話裡讚美過阿提拉的軍隊,而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這次講話竟然是針對中國的,因為這次講話是為來中國鎮壓義和團的德軍送行時說的。當時他曾經這樣說到:

就像阿提拉手下的匈人在傳統與傳說中為自己留下了無比強大的威名一樣,你們也將為德國在中國建立持續千年的強大威名……

他的這次講話事後被稱為“匈人講話”,而其中的觀點在一戰期間也被協約國宣傳機器翻了出來,成為了“證明”德國及威廉二世凶殘本質的有力武器。而這種將阿提拉等同於野蠻或者毀滅的用法直到二戰之後也經常被人採納,比如在1948年,德國《明鏡》週刊在談到處於危機之中的奧地利時,就說“阿提拉之劍”當時正懸在奧地利的頭上。

為什麼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他曾如何震撼歐洲?

一戰期間加拿大的反德傳單——打敗匈人是我們的責任

阿提拉和匈人究竟做了什麼?

阿提拉和他的匈人大軍能在20世紀的歐洲還被用作宣傳用途,當然要歸因於他們曾經對歐洲造成的破壞了。那麼當時阿提拉和他的軍隊究竟做了什麼呢?

其實由於年代的久遠,關於阿提拉和匈人軍隊在歐洲所進行的屠殺等行為,現代能看到的記載並沒有存在特別細緻描寫的內容。但從一些相對比較概略的描寫裡,我們也還是能從中看到一些當時的情況的。比如一些親眼見過匈人劫掠的人都描述說匈人在劫掠時會高聲狂叫,然後從馬背上大肆砍殺。有時還會用類似套馬索的武器將敵人或平民套住,然後再將其砍死。而其行軍時,馬韁繩上都會掛著敵人的首級。

為什麼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他曾如何震撼歐洲?

歐洲古畫《阿提拉盛宴》

而在阿提拉作為匈奴王的差不多20年時間裡,他曾經多次沿多瑙河入侵東西羅馬帝國,而歷史記載曾經多次提到他所率領的匈人軍隊劫掠過的城市幾乎都被夷為平地,比如多瑙河沿岸的納伊蘇斯和塞爾迪卡(今天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以及今天法國境內的梅茲和蘭斯,還有意大利境內的阿奎萊拉等城市,甚至連今天法國首都巴黎的郊區也曾被其劫掠。而記載中他率領匈人軍隊曾經劫掠過的地區涵蓋今天的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波黑、馬其頓、斯洛文尼亞、匈牙利、奧地利、德國、法國、希臘和土耳其等地,而與這些劫掠與破壞同步的,當然肯定會有大規模的屠殺。

為什麼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他曾如何震撼歐洲?

表現匈人之殘忍的古畫

所以雖然具體死於阿提拉軍隊的平民人數目前並沒有具體數字,但可以想像數字絕對不會少。阿提拉的入侵可以說是羅馬帝國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羅馬帝國的滅亡是伴隨著人口暴降的。比如根據現代估計,在公元元年前後,歐洲的人口已經達到了3400萬左右,但到公元1000年,也就是過了1000年之後,歐洲的人口還是隻有4000萬左右。而一些歷史資料也表明,在羅馬帝國滅亡前後,其實歐洲人口是到達過一個低谷的。雖然這個低谷跟當時發生過的一些瘟疫有很大關係,因為戰爭所造成的傷亡也包括許多其它日耳曼部落入侵的原因,但其中有相當大一部分跟阿提拉及匈人的入侵有關應該也是沒有疑問的。

文明滅亡陰影難除

而阿提拉對歐洲人產生難以抹去的心理陰影,也跟它的軍隊當時那種類似無敵的存在有關。當時匈人軍隊很少與歐洲軍隊展開肉搏,而是經常利用地形將自己的軍隊埋伏起來,一旦對方軍隊進入其弓箭射程之內就立即用密集箭雨大量殺傷敵軍,在對敵軍造成比較嚴重的傷亡之後則會用騎兵傾巢而出,迅速全殲因為應付箭雨已經暈頭轉向的殘餘敵軍。因為匈人騎兵行動極為迅速,所以在其征戰過程中很多時候歐洲人根本無法提前組織起防禦,而這種情況在阿提拉親自領軍攻克梅茲城的過程中體現的尤為典型。當時匈人軍隊突然出現在這座城市周邊,幾乎沒有遇到抵抗就佔領了城市,之後屠城劫掠,然後迅速離開,而此時真正的羅馬軍隊都還沒出現,但一座城市已經被在地圖上抹去。

"

阿提拉是公元5世紀入侵羅馬帝國的歐洲匈人大王。在歐洲的歷史上,被稱為“上帝之鞭”的匈奴王阿提拉曾經長期是野蠻、嗜殺和恐懼的象徵。而他所率領的歐洲匈人(Huns,與匈奴的關係可參見桃花石雜談其它多篇文章)在歐洲語言裡也曾長期是“野蠻人”的同義詞。那麼當時阿提拉和他所率領的匈人究竟做了什麼能讓他和他的民族在消失1000多年之後還讓歐洲人談之色變呢?


阿提拉和匈人在歐洲文化裡意味著什麼?

在具體說阿提拉和他的民族對歐洲做了什麼之前,桃花石雜談覺得我們先看看“阿提拉”和“匈人”這兩個詞彙在歐洲語言裡都有什麼含義比較好,因為通過這些含義,其實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他們曾對歐洲造成過什麼樣的震撼。

比如在公元14世紀寫成的歐洲文學名著《神曲》裡,阿提拉在第七層煉獄出現,他被浸沒在一條沸騰的血河裡,被稱為“世界之鞭”,而相關段落中充滿了對其歷史罪行的譴責,雖然其中多數未必符合史實,但卻反映出了阿提拉在歐洲歷史上的文化形象,即一個犯下了無數罪行,應該被打下煉獄,受到永世折磨的罪人。而與“阿提拉”得到了類似待遇的還有他所率領的歐洲匈人。在歐洲許多語言裡“匈人”一詞都曾長期和野蠻人(Barbarians)一詞是同義詞。

為什麼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他曾如何震撼歐洲?

一戰期間英國的反德宣傳畫——“匈人這樣仇恨”,其中的HUNS(匈人)就是指德國人

而即使到了20世紀,“阿提拉”和“匈人”這兩個詞還曾一度復活,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協約國的政治宣傳裡,德軍曾經長期被稱為“匈人”,而當時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則被稱為阿提拉再世。不過威廉二世被稱為阿提拉再世其實是有點自找的,因為他在1900年曾經在一次講話裡讚美過阿提拉的軍隊,而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這次講話竟然是針對中國的,因為這次講話是為來中國鎮壓義和團的德軍送行時說的。當時他曾經這樣說到:

就像阿提拉手下的匈人在傳統與傳說中為自己留下了無比強大的威名一樣,你們也將為德國在中國建立持續千年的強大威名……

他的這次講話事後被稱為“匈人講話”,而其中的觀點在一戰期間也被協約國宣傳機器翻了出來,成為了“證明”德國及威廉二世凶殘本質的有力武器。而這種將阿提拉等同於野蠻或者毀滅的用法直到二戰之後也經常被人採納,比如在1948年,德國《明鏡》週刊在談到處於危機之中的奧地利時,就說“阿提拉之劍”當時正懸在奧地利的頭上。

為什麼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他曾如何震撼歐洲?

一戰期間加拿大的反德傳單——打敗匈人是我們的責任

阿提拉和匈人究竟做了什麼?

阿提拉和他的匈人大軍能在20世紀的歐洲還被用作宣傳用途,當然要歸因於他們曾經對歐洲造成的破壞了。那麼當時阿提拉和他的軍隊究竟做了什麼呢?

其實由於年代的久遠,關於阿提拉和匈人軍隊在歐洲所進行的屠殺等行為,現代能看到的記載並沒有存在特別細緻描寫的內容。但從一些相對比較概略的描寫裡,我們也還是能從中看到一些當時的情況的。比如一些親眼見過匈人劫掠的人都描述說匈人在劫掠時會高聲狂叫,然後從馬背上大肆砍殺。有時還會用類似套馬索的武器將敵人或平民套住,然後再將其砍死。而其行軍時,馬韁繩上都會掛著敵人的首級。

為什麼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他曾如何震撼歐洲?

歐洲古畫《阿提拉盛宴》

而在阿提拉作為匈奴王的差不多20年時間裡,他曾經多次沿多瑙河入侵東西羅馬帝國,而歷史記載曾經多次提到他所率領的匈人軍隊劫掠過的城市幾乎都被夷為平地,比如多瑙河沿岸的納伊蘇斯和塞爾迪卡(今天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以及今天法國境內的梅茲和蘭斯,還有意大利境內的阿奎萊拉等城市,甚至連今天法國首都巴黎的郊區也曾被其劫掠。而記載中他率領匈人軍隊曾經劫掠過的地區涵蓋今天的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波黑、馬其頓、斯洛文尼亞、匈牙利、奧地利、德國、法國、希臘和土耳其等地,而與這些劫掠與破壞同步的,當然肯定會有大規模的屠殺。

為什麼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他曾如何震撼歐洲?

表現匈人之殘忍的古畫

所以雖然具體死於阿提拉軍隊的平民人數目前並沒有具體數字,但可以想像數字絕對不會少。阿提拉的入侵可以說是羅馬帝國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羅馬帝國的滅亡是伴隨著人口暴降的。比如根據現代估計,在公元元年前後,歐洲的人口已經達到了3400萬左右,但到公元1000年,也就是過了1000年之後,歐洲的人口還是隻有4000萬左右。而一些歷史資料也表明,在羅馬帝國滅亡前後,其實歐洲人口是到達過一個低谷的。雖然這個低谷跟當時發生過的一些瘟疫有很大關係,因為戰爭所造成的傷亡也包括許多其它日耳曼部落入侵的原因,但其中有相當大一部分跟阿提拉及匈人的入侵有關應該也是沒有疑問的。

文明滅亡陰影難除

而阿提拉對歐洲人產生難以抹去的心理陰影,也跟它的軍隊當時那種類似無敵的存在有關。當時匈人軍隊很少與歐洲軍隊展開肉搏,而是經常利用地形將自己的軍隊埋伏起來,一旦對方軍隊進入其弓箭射程之內就立即用密集箭雨大量殺傷敵軍,在對敵軍造成比較嚴重的傷亡之後則會用騎兵傾巢而出,迅速全殲因為應付箭雨已經暈頭轉向的殘餘敵軍。因為匈人騎兵行動極為迅速,所以在其征戰過程中很多時候歐洲人根本無法提前組織起防禦,而這種情況在阿提拉親自領軍攻克梅茲城的過程中體現的尤為典型。當時匈人軍隊突然出現在這座城市周邊,幾乎沒有遇到抵抗就佔領了城市,之後屠城劫掠,然後迅速離開,而此時真正的羅馬軍隊都還沒出現,但一座城市已經被在地圖上抹去。

為什麼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他曾如何震撼歐洲?

阿提拉形象之一

匈人軍隊在當時這種明顯的軍事優勢可以說一度使整個歐洲都臣服於其鐵蹄之下。無論是東羅馬還是西羅馬,很長時間都只能通過向其納貢來減少被其入侵的次數。比如在公元435年,阿提拉迫使東羅馬帝國答應每年向其輸送歲幣700磅(225公斤)黃金。但沒過幾年這點錢就已經無法滿足他的胃口,他以東羅馬未按履約為由再次入侵,並圍困了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最終迫使東羅馬將歲幣數量增加了3倍,達到2100磅(675公斤)黃金。這個事例雖然是東羅馬帝國的,但西羅馬帝國在當時也面臨著類似的困境。

"

阿提拉是公元5世紀入侵羅馬帝國的歐洲匈人大王。在歐洲的歷史上,被稱為“上帝之鞭”的匈奴王阿提拉曾經長期是野蠻、嗜殺和恐懼的象徵。而他所率領的歐洲匈人(Huns,與匈奴的關係可參見桃花石雜談其它多篇文章)在歐洲語言裡也曾長期是“野蠻人”的同義詞。那麼當時阿提拉和他所率領的匈人究竟做了什麼能讓他和他的民族在消失1000多年之後還讓歐洲人談之色變呢?


阿提拉和匈人在歐洲文化裡意味著什麼?

在具體說阿提拉和他的民族對歐洲做了什麼之前,桃花石雜談覺得我們先看看“阿提拉”和“匈人”這兩個詞彙在歐洲語言裡都有什麼含義比較好,因為通過這些含義,其實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他們曾對歐洲造成過什麼樣的震撼。

比如在公元14世紀寫成的歐洲文學名著《神曲》裡,阿提拉在第七層煉獄出現,他被浸沒在一條沸騰的血河裡,被稱為“世界之鞭”,而相關段落中充滿了對其歷史罪行的譴責,雖然其中多數未必符合史實,但卻反映出了阿提拉在歐洲歷史上的文化形象,即一個犯下了無數罪行,應該被打下煉獄,受到永世折磨的罪人。而與“阿提拉”得到了類似待遇的還有他所率領的歐洲匈人。在歐洲許多語言裡“匈人”一詞都曾長期和野蠻人(Barbarians)一詞是同義詞。

為什麼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他曾如何震撼歐洲?

一戰期間英國的反德宣傳畫——“匈人這樣仇恨”,其中的HUNS(匈人)就是指德國人

而即使到了20世紀,“阿提拉”和“匈人”這兩個詞還曾一度復活,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協約國的政治宣傳裡,德軍曾經長期被稱為“匈人”,而當時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則被稱為阿提拉再世。不過威廉二世被稱為阿提拉再世其實是有點自找的,因為他在1900年曾經在一次講話裡讚美過阿提拉的軍隊,而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這次講話竟然是針對中國的,因為這次講話是為來中國鎮壓義和團的德軍送行時說的。當時他曾經這樣說到:

就像阿提拉手下的匈人在傳統與傳說中為自己留下了無比強大的威名一樣,你們也將為德國在中國建立持續千年的強大威名……

他的這次講話事後被稱為“匈人講話”,而其中的觀點在一戰期間也被協約國宣傳機器翻了出來,成為了“證明”德國及威廉二世凶殘本質的有力武器。而這種將阿提拉等同於野蠻或者毀滅的用法直到二戰之後也經常被人採納,比如在1948年,德國《明鏡》週刊在談到處於危機之中的奧地利時,就說“阿提拉之劍”當時正懸在奧地利的頭上。

為什麼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他曾如何震撼歐洲?

一戰期間加拿大的反德傳單——打敗匈人是我們的責任

阿提拉和匈人究竟做了什麼?

阿提拉和他的匈人大軍能在20世紀的歐洲還被用作宣傳用途,當然要歸因於他們曾經對歐洲造成的破壞了。那麼當時阿提拉和他的軍隊究竟做了什麼呢?

其實由於年代的久遠,關於阿提拉和匈人軍隊在歐洲所進行的屠殺等行為,現代能看到的記載並沒有存在特別細緻描寫的內容。但從一些相對比較概略的描寫裡,我們也還是能從中看到一些當時的情況的。比如一些親眼見過匈人劫掠的人都描述說匈人在劫掠時會高聲狂叫,然後從馬背上大肆砍殺。有時還會用類似套馬索的武器將敵人或平民套住,然後再將其砍死。而其行軍時,馬韁繩上都會掛著敵人的首級。

為什麼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他曾如何震撼歐洲?

歐洲古畫《阿提拉盛宴》

而在阿提拉作為匈奴王的差不多20年時間裡,他曾經多次沿多瑙河入侵東西羅馬帝國,而歷史記載曾經多次提到他所率領的匈人軍隊劫掠過的城市幾乎都被夷為平地,比如多瑙河沿岸的納伊蘇斯和塞爾迪卡(今天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以及今天法國境內的梅茲和蘭斯,還有意大利境內的阿奎萊拉等城市,甚至連今天法國首都巴黎的郊區也曾被其劫掠。而記載中他率領匈人軍隊曾經劫掠過的地區涵蓋今天的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波黑、馬其頓、斯洛文尼亞、匈牙利、奧地利、德國、法國、希臘和土耳其等地,而與這些劫掠與破壞同步的,當然肯定會有大規模的屠殺。

為什麼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他曾如何震撼歐洲?

表現匈人之殘忍的古畫

所以雖然具體死於阿提拉軍隊的平民人數目前並沒有具體數字,但可以想像數字絕對不會少。阿提拉的入侵可以說是羅馬帝國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羅馬帝國的滅亡是伴隨著人口暴降的。比如根據現代估計,在公元元年前後,歐洲的人口已經達到了3400萬左右,但到公元1000年,也就是過了1000年之後,歐洲的人口還是隻有4000萬左右。而一些歷史資料也表明,在羅馬帝國滅亡前後,其實歐洲人口是到達過一個低谷的。雖然這個低谷跟當時發生過的一些瘟疫有很大關係,因為戰爭所造成的傷亡也包括許多其它日耳曼部落入侵的原因,但其中有相當大一部分跟阿提拉及匈人的入侵有關應該也是沒有疑問的。

文明滅亡陰影難除

而阿提拉對歐洲人產生難以抹去的心理陰影,也跟它的軍隊當時那種類似無敵的存在有關。當時匈人軍隊很少與歐洲軍隊展開肉搏,而是經常利用地形將自己的軍隊埋伏起來,一旦對方軍隊進入其弓箭射程之內就立即用密集箭雨大量殺傷敵軍,在對敵軍造成比較嚴重的傷亡之後則會用騎兵傾巢而出,迅速全殲因為應付箭雨已經暈頭轉向的殘餘敵軍。因為匈人騎兵行動極為迅速,所以在其征戰過程中很多時候歐洲人根本無法提前組織起防禦,而這種情況在阿提拉親自領軍攻克梅茲城的過程中體現的尤為典型。當時匈人軍隊突然出現在這座城市周邊,幾乎沒有遇到抵抗就佔領了城市,之後屠城劫掠,然後迅速離開,而此時真正的羅馬軍隊都還沒出現,但一座城市已經被在地圖上抹去。

為什麼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他曾如何震撼歐洲?

阿提拉形象之一

匈人軍隊在當時這種明顯的軍事優勢可以說一度使整個歐洲都臣服於其鐵蹄之下。無論是東羅馬還是西羅馬,很長時間都只能通過向其納貢來減少被其入侵的次數。比如在公元435年,阿提拉迫使東羅馬帝國答應每年向其輸送歲幣700磅(225公斤)黃金。但沒過幾年這點錢就已經無法滿足他的胃口,他以東羅馬未按履約為由再次入侵,並圍困了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最終迫使東羅馬將歲幣數量增加了3倍,達到2100磅(675公斤)黃金。這個事例雖然是東羅馬帝國的,但西羅馬帝國在當時也面臨著類似的困境。

為什麼匈奴王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他曾如何震撼歐洲?

阿提拉形象之二


所以西羅馬帝國面對以阿提拉為代表的匈人帝國可以說在軍事、政治和經濟等多方面受到了全方位的輾壓,經濟和政治秩序都陷入崩潰,最終無以為繼,被日耳曼人滅亡。而日耳曼人正是在匈人驅趕之下才進入了羅馬境內的,所以從這個角度,阿提拉才會被稱為“上帝之鞭”,即代表著人力無法抵禦的災禍。而無論阿提拉和匈人軍隊是否真有羅馬人所描述的那麼殘忍,他所代表的匈人實實在在地在西歐導致了羅馬文明的滅亡,而這是之後任何入侵歐洲的外敵所沒有做到的,因此他被視為歐洲歷史上最令人恐懼的人物也絲毫不奇怪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