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真正的“上帝之鞭”:自然災害與大明朝的滅亡

這才是真正的“上帝之鞭”:自然災害與大明朝的滅亡

歷史的車輪滾滾駛入公元十七世紀,一系列空前的自然災害在東亞大陸上開始肆虐。數千里人煙罕跡,連年災荒不斷。戰火從東北的白山黑水蔓延至西南的崇山峻嶺,已經垂垂老矣的大明王朝也在這場巨大的災難之中土崩瓦解。這場災難的始作俑者,叫做小冰期

公元1556年,也就是明嘉靖三十五年,大明王朝朝堂之上歌舞昇平。從兩百年前,一個來自淮右的農民在紫金山下的金陵城坐上了皇帝寶座開始,這片土地就成了朱家王朝的天下。北京城內的達官顯貴們並不清楚,在漠北黃沙之中的蒙古人更不清楚,一場場天災即將來臨,發怒的地球將帶給大明王朝致命的一擊。

一、華縣震怒

臘月十二日,正是除夕之夜到來的前夕。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都籠罩在節日來臨的喜慶之中。但對於陝西地區的農民來說,日子並沒有那麼好過。連續幾年的大旱讓他們幾乎顆粒無收,賴以生存的渭河和黃河的水位也在冬天接近枯竭。他們不知道的是,一場更為嚴重的災害,即將帶走他們僅存的一切。

這才是真正的“上帝之鞭”:自然災害與大明朝的滅亡

生死邊緣的農民

夜半時分,大部分人都已經進入了夢鄉。災難在這個時候降臨了。以山西和陝西交界處的華縣為震中,方圓數千公里之內,大地山川強烈地震動了起來。這次地震持續了三多分鐘,在遙遠的南京和杭州都可以感覺到強烈的震感。

山西、陝西、河南同時地震,聲如雷,雞犬鳴吠。陝西渭南、華州、朝邑、三源等處,山西蒲州尤甚。或地裂泉湧,或城墩房屋陷河……壓死官吏軍民奏報有名者八十三萬有奇……其不知名未奏報者,復不可數計。

這才是真正的“上帝之鞭”:自然災害與大明朝的滅亡

華縣地震示意圖

這次地震是人類有史以來有記載的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據現代考證,這次地震的震級達到8.3級,超過汶川地震;烈度達到11度。陝西、湖北、河南、甘肅、寧夏五省受災嚴重,亡者單是有姓名的即83萬之多,更無需提及沒有姓名記載的死難者。保守估計,約有超過一百萬人死於此次地震及隨後三年多當中的大大小小的餘震。黃河、渭河決口潰堤,河水洶湧南下,吞沒了大量的土地和房屋,州縣府道的城牆也被沖毀。綿延數千裡,慘絕人寰。隨之而來的是漫及全國的瘟疫和饑荒,以及更嚴重的自然災害。

二、災難的降臨

華縣大地震只是一個開始,還遠遠未到一個結束的時候。我國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鞠明庫先生在《災害與明代政治》中曾經做過考究,在明代天啟和崇禎年間,單單水災就發生了374次之多,平均一年全國各地有十多起水災發生。頻繁的自然災害帶給大明王朝的,自然只有無窮無盡的傷痛。

1939年,美國學者馬特斯提出了“小冰期”的概念,隨即,明末一系列自然災害的真正原因被開始被世人所知。

這才是真正的“上帝之鞭”:自然災害與大明朝的滅亡

地球平均氣溫變化圖

人們發現,從十四世紀開始,東亞大陸的氣溫便開始急劇下降,到了十七世紀初,氣溫的下跌達到了一個高峰,平均氣溫較之幾百年前下降了1.5攝氏度。可不要小瞧這小小的一度多,這足以讓中國北方適宜耕種的土地的界限向南遷移100到200千米。換句話說,這塊地方在唐代還可以種水稻,但隨著氣溫的下跌,水稻的畝產逐年下降,甚至在春夏之交的時候出現了大面積的凍害。不得已,這個地區的人們只好改變千百年來的耕作習慣,開始種植更耐寒的小麥。

從1600年開始,我國南方的河流,尤其是長江流域,出現了罕見的冰凍,厚處車馬都可以通行無阻。湖南和江西地區普降大雪,積雪甚至可以到人的腰部。

同時,隨著氣候的逐漸寒冷,低空的空氣不易上升形成降水,旱災也開始肆虐。竺可楨先生曾經考證,在1640年的5至9月,中原地區平均降水量僅為210mm,這甚至與深居內陸的戈壁灘、蒙古高原降水量無異。

而在我國的南方,越來越不穩定的季風和颱風帶來了颶風與洪水。

這才是真正的“上帝之鞭”:自然災害與大明朝的滅亡

中國各朝代氣候冷暖變化(可以發現,明清之交時,氣溫顯著下跌)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蝗災與鼠疫亦在同一時期開始肆虐。據《明史·五行記》:

崇禎八年七月,河南蝗。

十年六月,山東、河南蝗。

十一年六月,兩京、山東、河南大旱蝗。

十三年五月,兩京、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大旱蝗。

十四年六月,兩京、山東、河南、浙江大旱蝗。

如果查閱這個時期的史書典籍,一些字眼頻繁出現:

(天啟元年)普降大雪,南北河冰,車馬可渡,窮民凍死者甚眾。

(崇禎六年)積雪自十月至次年正月,行路斷絕,凍餒死者無算。

(崇禎十三年)自淮而北至畿南,樹皮食盡。

地球發怒了,而東亞大地上的人們成了無辜的替罪羊。自然災害引發了嚴重的次生災害,災荒和瘟疫的陰影在這片土地之上揮之不去。

三、氣數已盡?

自然災害帶給晚明政局最為深刻也是最為直接的影響便是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自崇禎元年開始,陝西和榆林連續十三年大旱,全國範圍內的旱災亦持續了十餘年之久。這是我國曆史上近五百年來持續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災情最重的一次旱災。赤地千里,江河斷流,泉井枯竭,禾苗乾枯,顆粒無收。在這種情況下,自然災害成為了點燃潛藏在深處、種種原因積累下的社會矛盾集體爆發的導火索。而“錢文俊激變”,徹底地將火藥桶推向了臺前。

這才是真正的“上帝之鞭”:自然災害與大明朝的滅亡

赤地千里


陝西爆發起義之後,朝廷一度曾經想採取招撫的政策解決問題,但是歷史證明招撫政策最終失敗了。其原因固然在於流寇十分狡猾凶殘,但其背後更加深層的原因在於當時陝西的災情仍在持續,朝廷根本沒有能力徹底消除災情,也無法給受招撫的流民提供起碼的物質保障,導致許多流民無法生存,進而再次叛亂。

這才是真正的“上帝之鞭”:自然災害與大明朝的滅亡

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流竄不定,官軍剿匪困難,很大程度上也歸咎於自然災害所導致的農業減產乃至顆粒無收。糧食供應的短缺促成了起義軍的大規模轉移,亦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官軍的戰鬥力。孫傳庭因糧餉不足寡不敵眾戰歿於潼關,大明王朝亦失去了抵抗起義軍的最後的軍隊。待至李自成揮師進軍北京時,城內守軍已被疫病折磨了一年有餘,平均三個垛口方有一人防守,羸弱至極。大明王朝在自然災害的打擊下,最終步履沉重地邁向了滅亡。

1643年冬天,李自成率眾聚集在了華縣大地震受災最為嚴重的陝西,誓師北伐。此時,距離那場痛徹心扉的災難已經過去了87年之久,大明王朝的國祚也即將走向衰亡。李自成在渡過黃河時嚮明廷發出了勸降書,開篇的第一句便是:

茲爾明朝,氣數已盡。

這才是真正的“上帝之鞭”:自然災害與大明朝的滅亡

李自成進北京

此時,在大明的都城北京,瘟疫的來臨讓僅存的軍隊也喪失了戰鬥力。周長數十公里的城牆上平均每三個垛口才有一個士兵防守。轉年三月,李自成縱馬攻入北京,自然災害摧毀了大明的最後一道防線。

文史君說:

固然,明朝滅亡有許多不可迴避的主觀或客觀原因,但同樣,小冰期時代惡劣的氣候與連年的自然災害為明朝的滅亡送上了一道催命符。歷史的更替,王朝的興亡,或許在冥冥之中真的有天意。

當然,作為研究歷史的人,不能把一切歸咎於天,而是應該探尋明朝末年自然災害頻發的原因。鞠明庫先生在《災害與明代政治》中詳細列舉了三個主要的人為原因,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查閱,在此不再贅述。

參考文獻:

[1]鞠明庫:《災害與明代政治》,華中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2]李晶:《論崇禎年間的自然災害及影響》,《河北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4第2期。

[3]易山明:《明朝滅亡與“小冰期”》,《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第5期。

[4]計六奇:《明季北略》,中華書局2015年版。

[5]王強:《極端大旱年景下我國的糧食安全評估:以崇禎大旱為例》,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6]張廷玉:《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王小磊)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