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晚間,外媒援引知情人士報道,阿里巴巴或選擇中金公司和瑞信牽頭安排香港的股份發行,目標是數週之內提交港股IPO申請。

這不是阿里與港交所第一次傳出緋聞。早在5月28日,就有媒體消息稱,阿里巴巴集團計劃最早將於2019年下半年申請在香港二次上市,預計集資額為200億美元。

已經在美成功上市的阿里巴巴並不差錢,為何選擇二度赴港上市呢?

阿里巴巴曾割過香港投資者的韭菜

阿里巴巴曾經有過一段不愉快的香港上市經歷。2007年,阿里巴巴(01688.HK)以13.5港元的價格完成港股IPO,募集資金15億美元,五年以後,阿里以相同的價格完成了私有化。

阿里巴巴二度赴港上市,還是為了割韭菜?

圖:阿里巴巴在港上市後股價走勢(月K線)


從上圖看,阿里巴巴的股價雖然在上市後一度衝高至41.8港元,但隨後卻一路下跌,在金融危機期間,股價甚至跌至3.46港元。

不過,從大多數時間看,阿里巴巴的股價均在13.5港元上方。所以,雖然阿里巴巴最後提交了一份看似豐厚的私有化方案(較前一交易日溢價46%),但對於多數長期投資者而言,他們在這次私有化方案中是受損的。

所以,當阿里巴巴放出再次赴港上市的聲音後。許多投資者的第一反應是:怎麼又來割韭菜了?

不過,當年的阿里巴巴和此番欲再次上市的阿里巴巴,並非同一家公司。

當年的阿里巴巴,裡面的資產僅僅包括阿里的B2B業務,淘寶、天貓等B2C業務並不包含在其中。

而現在欲上市的,是阿里巴巴的整體業務,除了B2B、B2C,還包括大文娛、雲計算、新零售等等。

從體量來看,兩者並非同一級別。退市前的2011年,阿里巴巴營收65.4億,扣非歸母淨利潤16.9億。而現在在美股上市的阿里巴巴,2019財年營收3768億,扣非歸母淨利潤872億。

阿里巴巴當年之所以選擇退市,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公司的B2B業務遇到瓶頸。2018年一季度,公司營收15.9億,同比只微增0.68%,淨利潤3.4億,更是出現了25.03%的下滑。


阿里巴巴二度赴港上市,還是為了割韭菜?

圖:阿里巴巴2007-2012Q1營收和淨利潤情況


而私有化之後,公司將不再受外界股東和股價上的壓力,不僅有利於專心推進業務轉型,也有利於公司未來整體上市。

從這個角度講,阿里巴巴在2012年選擇私有化退市,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為什麼選擇二度赴港?

那麼,既然當年有過一段不愉快的情緣,現在又在美股掛牌,阿里為何又想回港股上市呢?

首先,阿里赴港上市是三贏的局面。

阿里巴巴其實一直傾向於赴港上市,因為香港市場離國內投資者更近,在資本開放的背景下,投資者可通過港股通購買阿里巴巴的股票,這對提高公司股價的流動性有比較大的作用。

早在2014年阿里巴巴美股IPO之前,阿里巴巴就與港交所進行了多次溝通,希望解決公司同股不同權的問題,從而實現港股上市。但那時港交所並沒有聽取阿里巴巴的建議,最終阿里只能遠赴美國上市。

而在2018年,港交所取消了同股不同權的制度限制,小米和美團紛紛登錄港交所,阿里上市的制度障礙已經被打通,港交所李小加也多次向阿里拋出橄欖枝,希望阿里來香港上市。因為花旗統計,如果阿里能登錄港交所,可以為港交所增加10%-15%的成交量。

所以阿里如果來港上市,首先是三贏,阿里可以融資,大陸投資者可以買到阿里巴巴的股份,港交所可以提升成交量。

其次,阿里再上市可以為公司儲備糧草。

阿里巴巴很有錢,全年淨利潤872億元,賬上現金躺著1900億元,看起來一點不缺錢。但它的盤子太大了,四處投資仍需要大量的資金,當前阿里的長期借貸金額高達1118億。而顯然,現在整個互聯網行業都不好過,阿里在此時融一筆巨資,不失為在互聯網寒冬之下儲備糧草的好舉措。

第三,來自中美貿易戰的壓力。

前白宮首席分析師、對華鷹派的代表人物班農(Bannon)此前表示,“在制裁華為後,美國的下一步應該是限制所有中國企業赴美IPO的渠道,解除所有向中方提供資金的美國保險公司或者養老基金,直到中國做出根本性改革。”

這個言論雖然完全得不到華爾街的支持,但也為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敲了一個警鐘。阿里巴巴選擇在此時兩地上市,既分散了風險,也是一種政治正確。

會再割韭菜嗎?

如果阿里巴巴此時赴港上市,對投資者來講真的友好嗎?要知道,5年前阿里赴美上市,公司IPO價格為68美元,而截至昨晚收盤,阿里的股價為159.85美元,已經漲了135%。


阿里巴巴二度赴港上市,還是為了割韭菜?

圖:阿里巴巴美股股價(月K線)


而且相對於股價,阿里巴巴規模的增長更大。2015財年,阿里巴巴的營收762億,淨利潤241億。五年後,營收變3768億,增長了394%,淨利潤872億,增長了261%。

當前阿里巴巴美股市值已經達到4153億美元,如此巨大的體量,未來的成長空間還有多大是值得懷疑的。

從核心電商業務來看,阿里2019財年第四季度核心電商營收為788億元,同比增長54%。剔除新零售、菜鳥及本地服務(口碑、餓了麼)等偏線下的業務,阿里核心電商的收入為566億,同比增長32%。

32%這個數據,雖然沒有54%那麼耀眼,但依然是不錯的,也在連續兩個季度出現增速回落後,有了反彈的跡象。

GMV數據則遜色一些,目前阿里只披露年度GMV,2019財年,阿里的中國零售商城成交總額為57270億元,同比增長19%。這個GMV增速,不僅低於京東的30%,更低於拼多多的233%。

其中,天貓實物商品GMV同比增長31%,淘寶實物商品GMV同比增長19%。雖然阿里宣傳渠道下沉帶來了超過1億的新用戶,但顯然渠道下沉給淘寶GMV的貢獻暫時比較有限。

GMV增速顯示出,阿里核心電商業務也遇到一定的成長瓶頸。公司可以依靠不斷的並表來微信整體業績增速以及核心電商業務的高增長,但抽調新零售等業務,公司電商增速並沒有那麼高。

總的來講,阿里當前30倍的估值比美股IPO時低了很多,但公司的業務也更成熟,規模也更大,投資者對其未來的想象空間也小了很多。

不過,阿里作為中國最好的互聯網公司,質地並沒有問題。以這個估值上市的話,除非出現系統性風險,大幅下跌割韭菜的可能性也不大。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