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阿里巴巴在一個10年技術大會上的祕辛往事

擁抱社會,擁抱變化,擁抱未來,阿里想要並正在這麼做。

出品/新摘商業評論

撰文/子雨

曾有人把杭州比為一座“把中國帶上雲”的城市,而當“雲”逐漸成為一種基礎設施,“在雲上再造生態”又成為了新的命題。出題的是全社會,解題的卻要到杭州西湖區之江的雲棲小鎮去尋找。

“雲計算和大數據”賦予了雲棲小鎮生命與榮光。十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直到2013年雲棲大會定址於此,商業與技術的洪流從此在這裡交匯,小鎮也成為了吸引全球頂尖技術人才的“重地”。

這裡見證了飛天的崛起,達摩院的成立,城市大腦的普及,也見證了無數涉雲企業的成長與壯大。

十年,3650天,阿里雲與雲棲大會相伴而生,站在大會舞臺上的主角從個人站長、移動APP創業者到互聯網創業者、中大型企業甚至是科研院所、央企,再到全球各領域的佼佼者。

在這裡我們不僅窺到了阿里巴巴的技術發展路徑,還看到了技術如何一步步滲透到全社會之中,每一次舞臺中央核心人物的變換,都宣告著一個產業甚至一個時代的到來。

去年,阿里雲升級為阿里雲智能,“萬物上雲”逐漸成為共識,阿里雲與一眾合作伙伴攜手在雲上創新,我們也迎來了數字經濟的新時代。

回溯雲棲大會十年,會發現,其實每一次技術浪潮席捲而來都有跡可循,時代前行的腳步,也都在雲棲大會上透出了端倪。

一、前世(2009-2012)

2009年是屬於中國IT盛會的年代。

這一年全國各地200多家地方網站,近百名工程師匯聚在杭州,參加了一場探討解決中小站點技術問題的大會:首屆中國地方網站發展論壇。

這也是雲棲大會的前身,“地方網站大會”是它第一個名字。

"
阿里巴巴在一個10年技術大會上的祕辛往事

擁抱社會,擁抱變化,擁抱未來,阿里想要並正在這麼做。

出品/新摘商業評論

撰文/子雨

曾有人把杭州比為一座“把中國帶上雲”的城市,而當“雲”逐漸成為一種基礎設施,“在雲上再造生態”又成為了新的命題。出題的是全社會,解題的卻要到杭州西湖區之江的雲棲小鎮去尋找。

“雲計算和大數據”賦予了雲棲小鎮生命與榮光。十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直到2013年雲棲大會定址於此,商業與技術的洪流從此在這裡交匯,小鎮也成為了吸引全球頂尖技術人才的“重地”。

這裡見證了飛天的崛起,達摩院的成立,城市大腦的普及,也見證了無數涉雲企業的成長與壯大。

十年,3650天,阿里雲與雲棲大會相伴而生,站在大會舞臺上的主角從個人站長、移動APP創業者到互聯網創業者、中大型企業甚至是科研院所、央企,再到全球各領域的佼佼者。

在這裡我們不僅窺到了阿里巴巴的技術發展路徑,還看到了技術如何一步步滲透到全社會之中,每一次舞臺中央核心人物的變換,都宣告著一個產業甚至一個時代的到來。

去年,阿里雲升級為阿里雲智能,“萬物上雲”逐漸成為共識,阿里雲與一眾合作伙伴攜手在雲上創新,我們也迎來了數字經濟的新時代。

回溯雲棲大會十年,會發現,其實每一次技術浪潮席捲而來都有跡可循,時代前行的腳步,也都在雲棲大會上透出了端倪。

一、前世(2009-2012)

2009年是屬於中國IT盛會的年代。

這一年全國各地200多家地方網站,近百名工程師匯聚在杭州,參加了一場探討解決中小站點技術問題的大會:首屆中國地方網站發展論壇。

這也是雲棲大會的前身,“地方網站大會”是它第一個名字。

阿里巴巴在一個10年技術大會上的祕辛往事

彼時PC還是主流,社區網站站長正處於黃金期,人們探討的還是如何解決中小站點的技術問題,在社區中融合移動互聯網、微博等創新應用,殊不知新時代的隱線早已埋下,這一年,一個在日後即將引發一場互聯網技術革命的“新物種”——阿里雲,成立了。

並非馬雲有預知未來的超能力,而是當時阿里業務的高速發展導致已有IT設備的使用遇到了瓶頸。

2008年,阿里的數據庫就已經成為全亞洲最大的數據庫用戶,以當時的技術能力,如此龐大的數據庫已經不具備擴展的可能,必須找到一個新的技術架構來取代,才能保證不崩盤。

去IOE被提上了日程。

2009年全球的商用數據系統大多還在使用IBM存儲設備和小型機、Oracle數據庫和EMC存儲設備,三者的角色分別是服務器提供商、數據庫提供商和存儲設備提供商,這三大件被並稱為IOE。

電商業務尤其是大促期間大規模高併發的處理需求,使得IOE的成本和維護費用十分昂貴。以廉價的PC服務器替代小型機,以基於開源的自研數據庫替代Oracle數據庫,不用高端存儲設備,成為阿里雲成立的雛形。

為了推進技術改革,馬雲為阿里雲找了位掌舵人: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王堅。

一位非程序員出身、不會寫代碼的架構師,拉來一群學IOE架構出身的技術大牛,做的卻是“去IOE”的事情。

真是個頗為有趣又讓人“心驚”的開端。

早期阿里雲試圖通過與站長合作,作為技術平臺的提供者,在國內催化出更大的市場空間,2010年“中國地方與行業網站峰會”甚至召集了3000多名站長,幾乎涵蓋了國內所有頂尖站長人才,並授予了他們各種獎項。

那一年王堅提出,“雲計算與移動互聯網的結合將形成蝴蝶效應,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變革。”如今看來這一論調頗具有前瞻性。

事實也的確如此,短短一年,雲計算開發者就取代個人站長成為激發信息技術活力新的源泉。

2011年10月24日,“中國互聯網無線化高峰論壇暨第一屆阿里雲開發者大會”在杭州海外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辦。

會上阿里巴巴對外發布了阿里雲的OSS(對象存儲服務)、阿里雲郵箱等產品,希望通過這些技術和服務等基礎能力幫助開發者、中小企業實現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轉變。

"
阿里巴巴在一個10年技術大會上的祕辛往事

擁抱社會,擁抱變化,擁抱未來,阿里想要並正在這麼做。

出品/新摘商業評論

撰文/子雨

曾有人把杭州比為一座“把中國帶上雲”的城市,而當“雲”逐漸成為一種基礎設施,“在雲上再造生態”又成為了新的命題。出題的是全社會,解題的卻要到杭州西湖區之江的雲棲小鎮去尋找。

“雲計算和大數據”賦予了雲棲小鎮生命與榮光。十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直到2013年雲棲大會定址於此,商業與技術的洪流從此在這裡交匯,小鎮也成為了吸引全球頂尖技術人才的“重地”。

這裡見證了飛天的崛起,達摩院的成立,城市大腦的普及,也見證了無數涉雲企業的成長與壯大。

十年,3650天,阿里雲與雲棲大會相伴而生,站在大會舞臺上的主角從個人站長、移動APP創業者到互聯網創業者、中大型企業甚至是科研院所、央企,再到全球各領域的佼佼者。

在這裡我們不僅窺到了阿里巴巴的技術發展路徑,還看到了技術如何一步步滲透到全社會之中,每一次舞臺中央核心人物的變換,都宣告著一個產業甚至一個時代的到來。

去年,阿里雲升級為阿里雲智能,“萬物上雲”逐漸成為共識,阿里雲與一眾合作伙伴攜手在雲上創新,我們也迎來了數字經濟的新時代。

回溯雲棲大會十年,會發現,其實每一次技術浪潮席捲而來都有跡可循,時代前行的腳步,也都在雲棲大會上透出了端倪。

一、前世(2009-2012)

2009年是屬於中國IT盛會的年代。

這一年全國各地200多家地方網站,近百名工程師匯聚在杭州,參加了一場探討解決中小站點技術問題的大會:首屆中國地方網站發展論壇。

這也是雲棲大會的前身,“地方網站大會”是它第一個名字。

阿里巴巴在一個10年技術大會上的祕辛往事

彼時PC還是主流,社區網站站長正處於黃金期,人們探討的還是如何解決中小站點的技術問題,在社區中融合移動互聯網、微博等創新應用,殊不知新時代的隱線早已埋下,這一年,一個在日後即將引發一場互聯網技術革命的“新物種”——阿里雲,成立了。

並非馬雲有預知未來的超能力,而是當時阿里業務的高速發展導致已有IT設備的使用遇到了瓶頸。

2008年,阿里的數據庫就已經成為全亞洲最大的數據庫用戶,以當時的技術能力,如此龐大的數據庫已經不具備擴展的可能,必須找到一個新的技術架構來取代,才能保證不崩盤。

去IOE被提上了日程。

2009年全球的商用數據系統大多還在使用IBM存儲設備和小型機、Oracle數據庫和EMC存儲設備,三者的角色分別是服務器提供商、數據庫提供商和存儲設備提供商,這三大件被並稱為IOE。

電商業務尤其是大促期間大規模高併發的處理需求,使得IOE的成本和維護費用十分昂貴。以廉價的PC服務器替代小型機,以基於開源的自研數據庫替代Oracle數據庫,不用高端存儲設備,成為阿里雲成立的雛形。

為了推進技術改革,馬雲為阿里雲找了位掌舵人: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王堅。

一位非程序員出身、不會寫代碼的架構師,拉來一群學IOE架構出身的技術大牛,做的卻是“去IOE”的事情。

真是個頗為有趣又讓人“心驚”的開端。

早期阿里雲試圖通過與站長合作,作為技術平臺的提供者,在國內催化出更大的市場空間,2010年“中國地方與行業網站峰會”甚至召集了3000多名站長,幾乎涵蓋了國內所有頂尖站長人才,並授予了他們各種獎項。

那一年王堅提出,“雲計算與移動互聯網的結合將形成蝴蝶效應,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變革。”如今看來這一論調頗具有前瞻性。

事實也的確如此,短短一年,雲計算開發者就取代個人站長成為激發信息技術活力新的源泉。

2011年10月24日,“中國互聯網無線化高峰論壇暨第一屆阿里雲開發者大會”在杭州海外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辦。

會上阿里巴巴對外發布了阿里雲的OSS(對象存儲服務)、阿里雲郵箱等產品,希望通過這些技術和服務等基礎能力幫助開發者、中小企業實現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轉變。

阿里巴巴在一個10年技術大會上的祕辛往事

次年阿里雲開發者大會首次以獨立的會議品牌亮相,阿里巴巴自主研發、被視為雲計算底座的大規模分佈式計算系統——飛天平臺重磅發佈。

與此同時,雲操作系統、彈性計算、存儲、大數據處理等諸多雲計算產品也悉數登場,王堅甚至提出了“在我眼裡沒有領導也沒有嘉賓,只有一個人,就是開發者”的論調。

“開發者大會”是它第二個名字。

時代翻頁的速度總是如此之快,以至於人們還沒從雲計算中緩過神,DT大數據就取代IT計算機向我們奔湧而來。

二、今生(2013-2015)

2013年,是阿里雲歷史性突破的一年。

飛天5K完成了最後的穩定性測試,阿里雲成為了中國第一家擁有完整雲計算能力的企業。當初對王堅和阿里雲團隊的質疑也伴著飛天5K的突破煙消雲散。

這一年,阿里雲開發者大會決定永久定址在杭州轉塘的雲棲小鎮,飛天5K紀念碑也在此落成,在距離紀念碑不到200米的地方,還部署了一個5000臺機器的雲計算集群。

此後,“雲”成為了這個小鎮無法分割的一部分。

同步進行的還有阿里的“去IOE化”。2013年5月,阿里巴巴最後一臺小型機下線;7月,淘寶最後一個Oracle數據庫下線。

這年雙十一,餘額寶也接入了阿里雲,雙十一當天共產生了1679萬筆交易,資金規模超1000億元,用戶數3000萬,交易穩定零故障,阿里雲又一次經受住了考驗。

繼淘寶之後,阿里雲的商用場景又變豐富了。而在經過對安全和可靠性要求更為嚴格的金融行業的淬鍊後,雲計算也成功取代“換新機”,成為中國企業IT架構升級的首選。

轉眼間,阿里巴巴再度走向了無數企業家夢寐以求的敲鐘時刻。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團赴美上市,“雲”和大數據成為馬雲一再強調的核心業務。

這一年的開發者大會以“雲棲小鎮·雲計算生態”為主題,吸引了多達5000位開發人員參加,一個層次豐富的雲計算生態圈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

如何成為一家發展102年的企業,是上市後馬雲的又一思考,而云計算和大數據成為支撐馬雲逐夢百年最堅固的後盾。

一個小插曲,2014年的開發者大會上樹立了第二座標誌——天弘基金紀念碑,理由自然是為了記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餘額寶一戰。

2015年堪稱互聯網公司的合併之年,滴滴快的合併,美團大眾點評合併,58同城和趕集網合併……互聯網風起雲湧,格局突變,歷時六年,雲棲大會也終於有了自己的專屬姓名。

這一年“阿里雲開發者大會”正式更名“雲棲大會”並沿用至今,阿里雲也宣佈全面啟用“為了無法計算的價值”的新品牌口號,2.2萬參會用戶,超120萬全網直播讓外界感受到了雲計算助力下生生不息的創業激情。

"
阿里巴巴在一個10年技術大會上的祕辛往事

擁抱社會,擁抱變化,擁抱未來,阿里想要並正在這麼做。

出品/新摘商業評論

撰文/子雨

曾有人把杭州比為一座“把中國帶上雲”的城市,而當“雲”逐漸成為一種基礎設施,“在雲上再造生態”又成為了新的命題。出題的是全社會,解題的卻要到杭州西湖區之江的雲棲小鎮去尋找。

“雲計算和大數據”賦予了雲棲小鎮生命與榮光。十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直到2013年雲棲大會定址於此,商業與技術的洪流從此在這裡交匯,小鎮也成為了吸引全球頂尖技術人才的“重地”。

這裡見證了飛天的崛起,達摩院的成立,城市大腦的普及,也見證了無數涉雲企業的成長與壯大。

十年,3650天,阿里雲與雲棲大會相伴而生,站在大會舞臺上的主角從個人站長、移動APP創業者到互聯網創業者、中大型企業甚至是科研院所、央企,再到全球各領域的佼佼者。

在這裡我們不僅窺到了阿里巴巴的技術發展路徑,還看到了技術如何一步步滲透到全社會之中,每一次舞臺中央核心人物的變換,都宣告著一個產業甚至一個時代的到來。

去年,阿里雲升級為阿里雲智能,“萬物上雲”逐漸成為共識,阿里雲與一眾合作伙伴攜手在雲上創新,我們也迎來了數字經濟的新時代。

回溯雲棲大會十年,會發現,其實每一次技術浪潮席捲而來都有跡可循,時代前行的腳步,也都在雲棲大會上透出了端倪。

一、前世(2009-2012)

2009年是屬於中國IT盛會的年代。

這一年全國各地200多家地方網站,近百名工程師匯聚在杭州,參加了一場探討解決中小站點技術問題的大會:首屆中國地方網站發展論壇。

這也是雲棲大會的前身,“地方網站大會”是它第一個名字。

阿里巴巴在一個10年技術大會上的祕辛往事

彼時PC還是主流,社區網站站長正處於黃金期,人們探討的還是如何解決中小站點的技術問題,在社區中融合移動互聯網、微博等創新應用,殊不知新時代的隱線早已埋下,這一年,一個在日後即將引發一場互聯網技術革命的“新物種”——阿里雲,成立了。

並非馬雲有預知未來的超能力,而是當時阿里業務的高速發展導致已有IT設備的使用遇到了瓶頸。

2008年,阿里的數據庫就已經成為全亞洲最大的數據庫用戶,以當時的技術能力,如此龐大的數據庫已經不具備擴展的可能,必須找到一個新的技術架構來取代,才能保證不崩盤。

去IOE被提上了日程。

2009年全球的商用數據系統大多還在使用IBM存儲設備和小型機、Oracle數據庫和EMC存儲設備,三者的角色分別是服務器提供商、數據庫提供商和存儲設備提供商,這三大件被並稱為IOE。

電商業務尤其是大促期間大規模高併發的處理需求,使得IOE的成本和維護費用十分昂貴。以廉價的PC服務器替代小型機,以基於開源的自研數據庫替代Oracle數據庫,不用高端存儲設備,成為阿里雲成立的雛形。

為了推進技術改革,馬雲為阿里雲找了位掌舵人: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王堅。

一位非程序員出身、不會寫代碼的架構師,拉來一群學IOE架構出身的技術大牛,做的卻是“去IOE”的事情。

真是個頗為有趣又讓人“心驚”的開端。

早期阿里雲試圖通過與站長合作,作為技術平臺的提供者,在國內催化出更大的市場空間,2010年“中國地方與行業網站峰會”甚至召集了3000多名站長,幾乎涵蓋了國內所有頂尖站長人才,並授予了他們各種獎項。

那一年王堅提出,“雲計算與移動互聯網的結合將形成蝴蝶效應,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變革。”如今看來這一論調頗具有前瞻性。

事實也的確如此,短短一年,雲計算開發者就取代個人站長成為激發信息技術活力新的源泉。

2011年10月24日,“中國互聯網無線化高峰論壇暨第一屆阿里雲開發者大會”在杭州海外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辦。

會上阿里巴巴對外發布了阿里雲的OSS(對象存儲服務)、阿里雲郵箱等產品,希望通過這些技術和服務等基礎能力幫助開發者、中小企業實現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轉變。

阿里巴巴在一個10年技術大會上的祕辛往事

次年阿里雲開發者大會首次以獨立的會議品牌亮相,阿里巴巴自主研發、被視為雲計算底座的大規模分佈式計算系統——飛天平臺重磅發佈。

與此同時,雲操作系統、彈性計算、存儲、大數據處理等諸多雲計算產品也悉數登場,王堅甚至提出了“在我眼裡沒有領導也沒有嘉賓,只有一個人,就是開發者”的論調。

“開發者大會”是它第二個名字。

時代翻頁的速度總是如此之快,以至於人們還沒從雲計算中緩過神,DT大數據就取代IT計算機向我們奔湧而來。

二、今生(2013-2015)

2013年,是阿里雲歷史性突破的一年。

飛天5K完成了最後的穩定性測試,阿里雲成為了中國第一家擁有完整雲計算能力的企業。當初對王堅和阿里雲團隊的質疑也伴著飛天5K的突破煙消雲散。

這一年,阿里雲開發者大會決定永久定址在杭州轉塘的雲棲小鎮,飛天5K紀念碑也在此落成,在距離紀念碑不到200米的地方,還部署了一個5000臺機器的雲計算集群。

此後,“雲”成為了這個小鎮無法分割的一部分。

同步進行的還有阿里的“去IOE化”。2013年5月,阿里巴巴最後一臺小型機下線;7月,淘寶最後一個Oracle數據庫下線。

這年雙十一,餘額寶也接入了阿里雲,雙十一當天共產生了1679萬筆交易,資金規模超1000億元,用戶數3000萬,交易穩定零故障,阿里雲又一次經受住了考驗。

繼淘寶之後,阿里雲的商用場景又變豐富了。而在經過對安全和可靠性要求更為嚴格的金融行業的淬鍊後,雲計算也成功取代“換新機”,成為中國企業IT架構升級的首選。

轉眼間,阿里巴巴再度走向了無數企業家夢寐以求的敲鐘時刻。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團赴美上市,“雲”和大數據成為馬雲一再強調的核心業務。

這一年的開發者大會以“雲棲小鎮·雲計算生態”為主題,吸引了多達5000位開發人員參加,一個層次豐富的雲計算生態圈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

如何成為一家發展102年的企業,是上市後馬雲的又一思考,而云計算和大數據成為支撐馬雲逐夢百年最堅固的後盾。

一個小插曲,2014年的開發者大會上樹立了第二座標誌——天弘基金紀念碑,理由自然是為了記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餘額寶一戰。

2015年堪稱互聯網公司的合併之年,滴滴快的合併,美團大眾點評合併,58同城和趕集網合併……互聯網風起雲湧,格局突變,歷時六年,雲棲大會也終於有了自己的專屬姓名。

這一年“阿里雲開發者大會”正式更名“雲棲大會”並沿用至今,阿里雲也宣佈全面啟用“為了無法計算的價值”的新品牌口號,2.2萬參會用戶,超120萬全網直播讓外界感受到了雲計算助力下生生不息的創業激情。

阿里巴巴在一個10年技術大會上的祕辛往事

會上阿里宣佈對阿里雲增資60億,還發布了量子加密、DT PAI、混合雲、雲服務器2.0、IOT解決方案等15款新品與方案。馬雲首次在主會場發表了演講,宣稱我們已經迎來了從IT時代走向DT時代的第三次技術革命。

“未來計算能力將會成為一種生產能力,數據將會成為最大的生產資料,會成為像水、電、石油一樣的公共資源。有了計算能力,有了數據之後,人類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走向DT時代是真正的大釋放,未來“雲棲大會”會誕生更多的夢想。

三、綻放(2016-2018)

究竟有多少人在雲棲大會上實現了夢想,我們不得而知,但云棲大會逐漸成為科技界的風向標卻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得益於馬雲和團隊成員的深入思考,也得益於阿里巴巴技術的不斷進步,雲棲大會一直引領著社會科技前沿發展的潮流。2016年雲棲大會上,馬雲創造性地提出了五新: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和新能源。

“飛天,進化”是這一年的大會主題,人工智能成為了隱藏的主角。人們懷抱“未來數據就是生產資料,計算能力就是生產能力”的信念,期待雲計算、大數據等人工智能技術在這個小鎮再次擦出“愛的火花”,3288元的門票在開幕前十多天就被一搶而光,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會上,杭州市政府宣佈為杭州安裝了一個人工智能中樞——杭州城市數據大腦。“城市數據大腦”的首次亮相,也意味著用人工智能進行社會管理的實踐提上了日程,阿里雲的生態合作伙伴也從互聯網創業公司逐漸擴展到了中石油、中石化、國家電網、中國氣象局等大企業和政府機關。

"
阿里巴巴在一個10年技術大會上的祕辛往事

擁抱社會,擁抱變化,擁抱未來,阿里想要並正在這麼做。

出品/新摘商業評論

撰文/子雨

曾有人把杭州比為一座“把中國帶上雲”的城市,而當“雲”逐漸成為一種基礎設施,“在雲上再造生態”又成為了新的命題。出題的是全社會,解題的卻要到杭州西湖區之江的雲棲小鎮去尋找。

“雲計算和大數據”賦予了雲棲小鎮生命與榮光。十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直到2013年雲棲大會定址於此,商業與技術的洪流從此在這裡交匯,小鎮也成為了吸引全球頂尖技術人才的“重地”。

這裡見證了飛天的崛起,達摩院的成立,城市大腦的普及,也見證了無數涉雲企業的成長與壯大。

十年,3650天,阿里雲與雲棲大會相伴而生,站在大會舞臺上的主角從個人站長、移動APP創業者到互聯網創業者、中大型企業甚至是科研院所、央企,再到全球各領域的佼佼者。

在這裡我們不僅窺到了阿里巴巴的技術發展路徑,還看到了技術如何一步步滲透到全社會之中,每一次舞臺中央核心人物的變換,都宣告著一個產業甚至一個時代的到來。

去年,阿里雲升級為阿里雲智能,“萬物上雲”逐漸成為共識,阿里雲與一眾合作伙伴攜手在雲上創新,我們也迎來了數字經濟的新時代。

回溯雲棲大會十年,會發現,其實每一次技術浪潮席捲而來都有跡可循,時代前行的腳步,也都在雲棲大會上透出了端倪。

一、前世(2009-2012)

2009年是屬於中國IT盛會的年代。

這一年全國各地200多家地方網站,近百名工程師匯聚在杭州,參加了一場探討解決中小站點技術問題的大會:首屆中國地方網站發展論壇。

這也是雲棲大會的前身,“地方網站大會”是它第一個名字。

阿里巴巴在一個10年技術大會上的祕辛往事

彼時PC還是主流,社區網站站長正處於黃金期,人們探討的還是如何解決中小站點的技術問題,在社區中融合移動互聯網、微博等創新應用,殊不知新時代的隱線早已埋下,這一年,一個在日後即將引發一場互聯網技術革命的“新物種”——阿里雲,成立了。

並非馬雲有預知未來的超能力,而是當時阿里業務的高速發展導致已有IT設備的使用遇到了瓶頸。

2008年,阿里的數據庫就已經成為全亞洲最大的數據庫用戶,以當時的技術能力,如此龐大的數據庫已經不具備擴展的可能,必須找到一個新的技術架構來取代,才能保證不崩盤。

去IOE被提上了日程。

2009年全球的商用數據系統大多還在使用IBM存儲設備和小型機、Oracle數據庫和EMC存儲設備,三者的角色分別是服務器提供商、數據庫提供商和存儲設備提供商,這三大件被並稱為IOE。

電商業務尤其是大促期間大規模高併發的處理需求,使得IOE的成本和維護費用十分昂貴。以廉價的PC服務器替代小型機,以基於開源的自研數據庫替代Oracle數據庫,不用高端存儲設備,成為阿里雲成立的雛形。

為了推進技術改革,馬雲為阿里雲找了位掌舵人: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王堅。

一位非程序員出身、不會寫代碼的架構師,拉來一群學IOE架構出身的技術大牛,做的卻是“去IOE”的事情。

真是個頗為有趣又讓人“心驚”的開端。

早期阿里雲試圖通過與站長合作,作為技術平臺的提供者,在國內催化出更大的市場空間,2010年“中國地方與行業網站峰會”甚至召集了3000多名站長,幾乎涵蓋了國內所有頂尖站長人才,並授予了他們各種獎項。

那一年王堅提出,“雲計算與移動互聯網的結合將形成蝴蝶效應,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變革。”如今看來這一論調頗具有前瞻性。

事實也的確如此,短短一年,雲計算開發者就取代個人站長成為激發信息技術活力新的源泉。

2011年10月24日,“中國互聯網無線化高峰論壇暨第一屆阿里雲開發者大會”在杭州海外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辦。

會上阿里巴巴對外發布了阿里雲的OSS(對象存儲服務)、阿里雲郵箱等產品,希望通過這些技術和服務等基礎能力幫助開發者、中小企業實現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轉變。

阿里巴巴在一個10年技術大會上的祕辛往事

次年阿里雲開發者大會首次以獨立的會議品牌亮相,阿里巴巴自主研發、被視為雲計算底座的大規模分佈式計算系統——飛天平臺重磅發佈。

與此同時,雲操作系統、彈性計算、存儲、大數據處理等諸多雲計算產品也悉數登場,王堅甚至提出了“在我眼裡沒有領導也沒有嘉賓,只有一個人,就是開發者”的論調。

“開發者大會”是它第二個名字。

時代翻頁的速度總是如此之快,以至於人們還沒從雲計算中緩過神,DT大數據就取代IT計算機向我們奔湧而來。

二、今生(2013-2015)

2013年,是阿里雲歷史性突破的一年。

飛天5K完成了最後的穩定性測試,阿里雲成為了中國第一家擁有完整雲計算能力的企業。當初對王堅和阿里雲團隊的質疑也伴著飛天5K的突破煙消雲散。

這一年,阿里雲開發者大會決定永久定址在杭州轉塘的雲棲小鎮,飛天5K紀念碑也在此落成,在距離紀念碑不到200米的地方,還部署了一個5000臺機器的雲計算集群。

此後,“雲”成為了這個小鎮無法分割的一部分。

同步進行的還有阿里的“去IOE化”。2013年5月,阿里巴巴最後一臺小型機下線;7月,淘寶最後一個Oracle數據庫下線。

這年雙十一,餘額寶也接入了阿里雲,雙十一當天共產生了1679萬筆交易,資金規模超1000億元,用戶數3000萬,交易穩定零故障,阿里雲又一次經受住了考驗。

繼淘寶之後,阿里雲的商用場景又變豐富了。而在經過對安全和可靠性要求更為嚴格的金融行業的淬鍊後,雲計算也成功取代“換新機”,成為中國企業IT架構升級的首選。

轉眼間,阿里巴巴再度走向了無數企業家夢寐以求的敲鐘時刻。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團赴美上市,“雲”和大數據成為馬雲一再強調的核心業務。

這一年的開發者大會以“雲棲小鎮·雲計算生態”為主題,吸引了多達5000位開發人員參加,一個層次豐富的雲計算生態圈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

如何成為一家發展102年的企業,是上市後馬雲的又一思考,而云計算和大數據成為支撐馬雲逐夢百年最堅固的後盾。

一個小插曲,2014年的開發者大會上樹立了第二座標誌——天弘基金紀念碑,理由自然是為了記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餘額寶一戰。

2015年堪稱互聯網公司的合併之年,滴滴快的合併,美團大眾點評合併,58同城和趕集網合併……互聯網風起雲湧,格局突變,歷時六年,雲棲大會也終於有了自己的專屬姓名。

這一年“阿里雲開發者大會”正式更名“雲棲大會”並沿用至今,阿里雲也宣佈全面啟用“為了無法計算的價值”的新品牌口號,2.2萬參會用戶,超120萬全網直播讓外界感受到了雲計算助力下生生不息的創業激情。

阿里巴巴在一個10年技術大會上的祕辛往事

會上阿里宣佈對阿里雲增資60億,還發布了量子加密、DT PAI、混合雲、雲服務器2.0、IOT解決方案等15款新品與方案。馬雲首次在主會場發表了演講,宣稱我們已經迎來了從IT時代走向DT時代的第三次技術革命。

“未來計算能力將會成為一種生產能力,數據將會成為最大的生產資料,會成為像水、電、石油一樣的公共資源。有了計算能力,有了數據之後,人類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走向DT時代是真正的大釋放,未來“雲棲大會”會誕生更多的夢想。

三、綻放(2016-2018)

究竟有多少人在雲棲大會上實現了夢想,我們不得而知,但云棲大會逐漸成為科技界的風向標卻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得益於馬雲和團隊成員的深入思考,也得益於阿里巴巴技術的不斷進步,雲棲大會一直引領著社會科技前沿發展的潮流。2016年雲棲大會上,馬雲創造性地提出了五新: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和新能源。

“飛天,進化”是這一年的大會主題,人工智能成為了隱藏的主角。人們懷抱“未來數據就是生產資料,計算能力就是生產能力”的信念,期待雲計算、大數據等人工智能技術在這個小鎮再次擦出“愛的火花”,3288元的門票在開幕前十多天就被一搶而光,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會上,杭州市政府宣佈為杭州安裝了一個人工智能中樞——杭州城市數據大腦。“城市數據大腦”的首次亮相,也意味著用人工智能進行社會管理的實踐提上了日程,阿里雲的生態合作伙伴也從互聯網創業公司逐漸擴展到了中石油、中石化、國家電網、中國氣象局等大企業和政府機關。

阿里巴巴在一個10年技術大會上的祕辛往事

2017年,馬雲在阿里內部啟動了面向未來20年儲備核心科技、機器學習、IoT、生物識別等領域的智能化能力的“NASA計劃”。

而承載“NASA計劃”的實體組織,就是號稱三年投入超1000億元的“達摩院”。

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算法、視覺計算等都是達摩院的重點研究領域,馬雲要求達摩院必須活得比阿里巴巴更長久,至少要服務全世界20億人口,為1000萬家企業創造盈利的空間和機遇,自己也必須具備盈利的能力,成為一個能解決問題又有利潤有快樂的機構,Solving problem with fun and profit 恰也是阿里雲的技術價值觀。

不知不覺中,九年過去了,無論是雲棲大會還是跌跌撞撞中成長的阿里雲似乎都在這一刻迎來了綻放。

2018年雲棲大會參會人數創歷史新高,12萬人,哪怕門票價格繼續大幅上漲,也沒能擋住人們的參會熱情。

此時的雲棲大會已經成為了阿里經濟體技術實力和科技生態的全景展現平臺,也成為了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技盛會之一。

雲棲大會所在的小鎮最初只有8家涉雲企業入駐,小鎮裡連個像樣的房子都沒有,但如今雲棲小鎮集聚了近900家企業,雲棲國際會展中心、雲棲客棧、科技博悟館等標誌性建築拔地而起,成為全國以雲計算大數據為主導產業的特色小鎮。

阿里雲曾經的掌舵人王堅,早在三年前退居幕後,如今他的身份是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

2018年雲棲大會上,王堅被授予了雲棲小鎮“名譽鎮長”,王堅說阿里雲非常感恩有機會和雲棲小鎮共同成長,“我個人也非常感謝西湖區,在阿里雲最困難的時候讓我有這麼一個棲息的地方,度過了可能是最孤獨的時候。”

阿里雲不容易,王堅更不容易,但只有事情做成了的時候,他們才有資格喊苦,外界也才會回過頭去探究阿里雲這幾年究竟都做了些什麼。

篳路藍縷的開端是登頂輝煌之後最好的襯托,也是媒體最喜歡的故事範本。

阿里雲和雲棲大會,雲棲小鎮共融共生,相互依存,就這樣相濡以沫攜手走過了十個年頭。

四、未來(2019無限期)

保持分享精神,面向未來,是雲棲大會一直想要傳達的核心。

2019年是值得記錄的一年,阿里巴巴成立二十週年,阿里雲成立十週年。

過去二十年,阿里先於社會遇到互聯網時代的挑戰,從而構建了下一代企業所需的數字化技術和範式。

十年前,阿里雲開始自主研發雲計算操作系統飛天之路,開啟了中國雲時代。

十年後,阿里雲成為全球前三,亞太第一的雲廠商。毫不誇張地說,是阿里雲培育了整個中國雲計算市場。

張勇在去年雲棲大會上稱,“阿里已經形成了一個橫跨商業、金融、物流、雲計算各個領域的一個獨特的數字經濟體,這樣一個數字經濟體也正是數字中國、數字技術在中國過去十年的巨大發展的縮影。”

阿里雲就是支撐整個阿里巴巴經濟體的底座,未來將變成阿里巴巴所有技術跟產品的統一出口和客戶界面,阿里巴巴積蓄和沉澱的能力也將通過阿里雲成為全社會的能力。

擁抱社會,擁抱變化,擁抱未來,阿里想要並正在這麼做。

去年11月,張建鋒(行癲)被任命為阿里雲智能事業群總裁,阿里雲升級為了阿里雲智能。上任四個月後,張建鋒就向外界宣佈要推動阿里巴巴的技術在未來2年內全部上雲並且對外輸出,幫助全社會進行數字化轉型。

"
阿里巴巴在一個10年技術大會上的祕辛往事

擁抱社會,擁抱變化,擁抱未來,阿里想要並正在這麼做。

出品/新摘商業評論

撰文/子雨

曾有人把杭州比為一座“把中國帶上雲”的城市,而當“雲”逐漸成為一種基礎設施,“在雲上再造生態”又成為了新的命題。出題的是全社會,解題的卻要到杭州西湖區之江的雲棲小鎮去尋找。

“雲計算和大數據”賦予了雲棲小鎮生命與榮光。十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直到2013年雲棲大會定址於此,商業與技術的洪流從此在這裡交匯,小鎮也成為了吸引全球頂尖技術人才的“重地”。

這裡見證了飛天的崛起,達摩院的成立,城市大腦的普及,也見證了無數涉雲企業的成長與壯大。

十年,3650天,阿里雲與雲棲大會相伴而生,站在大會舞臺上的主角從個人站長、移動APP創業者到互聯網創業者、中大型企業甚至是科研院所、央企,再到全球各領域的佼佼者。

在這裡我們不僅窺到了阿里巴巴的技術發展路徑,還看到了技術如何一步步滲透到全社會之中,每一次舞臺中央核心人物的變換,都宣告著一個產業甚至一個時代的到來。

去年,阿里雲升級為阿里雲智能,“萬物上雲”逐漸成為共識,阿里雲與一眾合作伙伴攜手在雲上創新,我們也迎來了數字經濟的新時代。

回溯雲棲大會十年,會發現,其實每一次技術浪潮席捲而來都有跡可循,時代前行的腳步,也都在雲棲大會上透出了端倪。

一、前世(2009-2012)

2009年是屬於中國IT盛會的年代。

這一年全國各地200多家地方網站,近百名工程師匯聚在杭州,參加了一場探討解決中小站點技術問題的大會:首屆中國地方網站發展論壇。

這也是雲棲大會的前身,“地方網站大會”是它第一個名字。

阿里巴巴在一個10年技術大會上的祕辛往事

彼時PC還是主流,社區網站站長正處於黃金期,人們探討的還是如何解決中小站點的技術問題,在社區中融合移動互聯網、微博等創新應用,殊不知新時代的隱線早已埋下,這一年,一個在日後即將引發一場互聯網技術革命的“新物種”——阿里雲,成立了。

並非馬雲有預知未來的超能力,而是當時阿里業務的高速發展導致已有IT設備的使用遇到了瓶頸。

2008年,阿里的數據庫就已經成為全亞洲最大的數據庫用戶,以當時的技術能力,如此龐大的數據庫已經不具備擴展的可能,必須找到一個新的技術架構來取代,才能保證不崩盤。

去IOE被提上了日程。

2009年全球的商用數據系統大多還在使用IBM存儲設備和小型機、Oracle數據庫和EMC存儲設備,三者的角色分別是服務器提供商、數據庫提供商和存儲設備提供商,這三大件被並稱為IOE。

電商業務尤其是大促期間大規模高併發的處理需求,使得IOE的成本和維護費用十分昂貴。以廉價的PC服務器替代小型機,以基於開源的自研數據庫替代Oracle數據庫,不用高端存儲設備,成為阿里雲成立的雛形。

為了推進技術改革,馬雲為阿里雲找了位掌舵人: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王堅。

一位非程序員出身、不會寫代碼的架構師,拉來一群學IOE架構出身的技術大牛,做的卻是“去IOE”的事情。

真是個頗為有趣又讓人“心驚”的開端。

早期阿里雲試圖通過與站長合作,作為技術平臺的提供者,在國內催化出更大的市場空間,2010年“中國地方與行業網站峰會”甚至召集了3000多名站長,幾乎涵蓋了國內所有頂尖站長人才,並授予了他們各種獎項。

那一年王堅提出,“雲計算與移動互聯網的結合將形成蝴蝶效應,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變革。”如今看來這一論調頗具有前瞻性。

事實也的確如此,短短一年,雲計算開發者就取代個人站長成為激發信息技術活力新的源泉。

2011年10月24日,“中國互聯網無線化高峰論壇暨第一屆阿里雲開發者大會”在杭州海外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辦。

會上阿里巴巴對外發布了阿里雲的OSS(對象存儲服務)、阿里雲郵箱等產品,希望通過這些技術和服務等基礎能力幫助開發者、中小企業實現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轉變。

阿里巴巴在一個10年技術大會上的祕辛往事

次年阿里雲開發者大會首次以獨立的會議品牌亮相,阿里巴巴自主研發、被視為雲計算底座的大規模分佈式計算系統——飛天平臺重磅發佈。

與此同時,雲操作系統、彈性計算、存儲、大數據處理等諸多雲計算產品也悉數登場,王堅甚至提出了“在我眼裡沒有領導也沒有嘉賓,只有一個人,就是開發者”的論調。

“開發者大會”是它第二個名字。

時代翻頁的速度總是如此之快,以至於人們還沒從雲計算中緩過神,DT大數據就取代IT計算機向我們奔湧而來。

二、今生(2013-2015)

2013年,是阿里雲歷史性突破的一年。

飛天5K完成了最後的穩定性測試,阿里雲成為了中國第一家擁有完整雲計算能力的企業。當初對王堅和阿里雲團隊的質疑也伴著飛天5K的突破煙消雲散。

這一年,阿里雲開發者大會決定永久定址在杭州轉塘的雲棲小鎮,飛天5K紀念碑也在此落成,在距離紀念碑不到200米的地方,還部署了一個5000臺機器的雲計算集群。

此後,“雲”成為了這個小鎮無法分割的一部分。

同步進行的還有阿里的“去IOE化”。2013年5月,阿里巴巴最後一臺小型機下線;7月,淘寶最後一個Oracle數據庫下線。

這年雙十一,餘額寶也接入了阿里雲,雙十一當天共產生了1679萬筆交易,資金規模超1000億元,用戶數3000萬,交易穩定零故障,阿里雲又一次經受住了考驗。

繼淘寶之後,阿里雲的商用場景又變豐富了。而在經過對安全和可靠性要求更為嚴格的金融行業的淬鍊後,雲計算也成功取代“換新機”,成為中國企業IT架構升級的首選。

轉眼間,阿里巴巴再度走向了無數企業家夢寐以求的敲鐘時刻。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團赴美上市,“雲”和大數據成為馬雲一再強調的核心業務。

這一年的開發者大會以“雲棲小鎮·雲計算生態”為主題,吸引了多達5000位開發人員參加,一個層次豐富的雲計算生態圈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

如何成為一家發展102年的企業,是上市後馬雲的又一思考,而云計算和大數據成為支撐馬雲逐夢百年最堅固的後盾。

一個小插曲,2014年的開發者大會上樹立了第二座標誌——天弘基金紀念碑,理由自然是為了記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餘額寶一戰。

2015年堪稱互聯網公司的合併之年,滴滴快的合併,美團大眾點評合併,58同城和趕集網合併……互聯網風起雲湧,格局突變,歷時六年,雲棲大會也終於有了自己的專屬姓名。

這一年“阿里雲開發者大會”正式更名“雲棲大會”並沿用至今,阿里雲也宣佈全面啟用“為了無法計算的價值”的新品牌口號,2.2萬參會用戶,超120萬全網直播讓外界感受到了雲計算助力下生生不息的創業激情。

阿里巴巴在一個10年技術大會上的祕辛往事

會上阿里宣佈對阿里雲增資60億,還發布了量子加密、DT PAI、混合雲、雲服務器2.0、IOT解決方案等15款新品與方案。馬雲首次在主會場發表了演講,宣稱我們已經迎來了從IT時代走向DT時代的第三次技術革命。

“未來計算能力將會成為一種生產能力,數據將會成為最大的生產資料,會成為像水、電、石油一樣的公共資源。有了計算能力,有了數據之後,人類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走向DT時代是真正的大釋放,未來“雲棲大會”會誕生更多的夢想。

三、綻放(2016-2018)

究竟有多少人在雲棲大會上實現了夢想,我們不得而知,但云棲大會逐漸成為科技界的風向標卻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得益於馬雲和團隊成員的深入思考,也得益於阿里巴巴技術的不斷進步,雲棲大會一直引領著社會科技前沿發展的潮流。2016年雲棲大會上,馬雲創造性地提出了五新: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和新能源。

“飛天,進化”是這一年的大會主題,人工智能成為了隱藏的主角。人們懷抱“未來數據就是生產資料,計算能力就是生產能力”的信念,期待雲計算、大數據等人工智能技術在這個小鎮再次擦出“愛的火花”,3288元的門票在開幕前十多天就被一搶而光,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會上,杭州市政府宣佈為杭州安裝了一個人工智能中樞——杭州城市數據大腦。“城市數據大腦”的首次亮相,也意味著用人工智能進行社會管理的實踐提上了日程,阿里雲的生態合作伙伴也從互聯網創業公司逐漸擴展到了中石油、中石化、國家電網、中國氣象局等大企業和政府機關。

阿里巴巴在一個10年技術大會上的祕辛往事

2017年,馬雲在阿里內部啟動了面向未來20年儲備核心科技、機器學習、IoT、生物識別等領域的智能化能力的“NASA計劃”。

而承載“NASA計劃”的實體組織,就是號稱三年投入超1000億元的“達摩院”。

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算法、視覺計算等都是達摩院的重點研究領域,馬雲要求達摩院必須活得比阿里巴巴更長久,至少要服務全世界20億人口,為1000萬家企業創造盈利的空間和機遇,自己也必須具備盈利的能力,成為一個能解決問題又有利潤有快樂的機構,Solving problem with fun and profit 恰也是阿里雲的技術價值觀。

不知不覺中,九年過去了,無論是雲棲大會還是跌跌撞撞中成長的阿里雲似乎都在這一刻迎來了綻放。

2018年雲棲大會參會人數創歷史新高,12萬人,哪怕門票價格繼續大幅上漲,也沒能擋住人們的參會熱情。

此時的雲棲大會已經成為了阿里經濟體技術實力和科技生態的全景展現平臺,也成為了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技盛會之一。

雲棲大會所在的小鎮最初只有8家涉雲企業入駐,小鎮裡連個像樣的房子都沒有,但如今雲棲小鎮集聚了近900家企業,雲棲國際會展中心、雲棲客棧、科技博悟館等標誌性建築拔地而起,成為全國以雲計算大數據為主導產業的特色小鎮。

阿里雲曾經的掌舵人王堅,早在三年前退居幕後,如今他的身份是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

2018年雲棲大會上,王堅被授予了雲棲小鎮“名譽鎮長”,王堅說阿里雲非常感恩有機會和雲棲小鎮共同成長,“我個人也非常感謝西湖區,在阿里雲最困難的時候讓我有這麼一個棲息的地方,度過了可能是最孤獨的時候。”

阿里雲不容易,王堅更不容易,但只有事情做成了的時候,他們才有資格喊苦,外界也才會回過頭去探究阿里雲這幾年究竟都做了些什麼。

篳路藍縷的開端是登頂輝煌之後最好的襯托,也是媒體最喜歡的故事範本。

阿里雲和雲棲大會,雲棲小鎮共融共生,相互依存,就這樣相濡以沫攜手走過了十個年頭。

四、未來(2019無限期)

保持分享精神,面向未來,是雲棲大會一直想要傳達的核心。

2019年是值得記錄的一年,阿里巴巴成立二十週年,阿里雲成立十週年。

過去二十年,阿里先於社會遇到互聯網時代的挑戰,從而構建了下一代企業所需的數字化技術和範式。

十年前,阿里雲開始自主研發雲計算操作系統飛天之路,開啟了中國雲時代。

十年後,阿里雲成為全球前三,亞太第一的雲廠商。毫不誇張地說,是阿里雲培育了整個中國雲計算市場。

張勇在去年雲棲大會上稱,“阿里已經形成了一個橫跨商業、金融、物流、雲計算各個領域的一個獨特的數字經濟體,這樣一個數字經濟體也正是數字中國、數字技術在中國過去十年的巨大發展的縮影。”

阿里雲就是支撐整個阿里巴巴經濟體的底座,未來將變成阿里巴巴所有技術跟產品的統一出口和客戶界面,阿里巴巴積蓄和沉澱的能力也將通過阿里雲成為全社會的能力。

擁抱社會,擁抱變化,擁抱未來,阿里想要並正在這麼做。

去年11月,張建鋒(行癲)被任命為阿里雲智能事業群總裁,阿里雲升級為了阿里雲智能。上任四個月後,張建鋒就向外界宣佈要推動阿里巴巴的技術在未來2年內全部上雲並且對外輸出,幫助全社會進行數字化轉型。

阿里巴巴在一個10年技術大會上的祕辛往事

“從雲上看阿里”不再是想象。

王堅說數據挖了一條看不見的路,我們要相信人眼看不見的數據世界。如今我們已經正式走進了All in Cloud時代,數字經濟也將在雲上蓬勃發展。

“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每年都會在美國中部小鎮、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召開股東大會,全球各地的投資者像朝聖一樣湧到這個小鎮,交流未來的投資趨勢。

今天的雲棲小鎮,雲棲大會也是如此。透過雲棲大會這一反映數字中國前進的技術窗口,人們也會來雲棲小鎮碰撞思維,發現並分享數字經濟的魅力。

9月25日,2019雲棲大會開幕,阿里雲將如何描繪未來數字經濟的圖景,值得我們期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