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試藥,絕地求生:“中國只有3%的癌症患者參加了臨床試驗”'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32期,原文標題《以身試藥:癌症患者的“絕地求生”》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32期,原文標題《以身試藥:癌症患者的“絕地求生”》

以身試藥,絕地求生:“中國只有3%的癌症患者參加了臨床試驗”

2010年4月4日,美國馬里蘭州大笑瑜伽課堂的癌症患者群體。這種瑜伽被大家認為可以釋放壓力,緩解病痛

腫瘤消失了

“你來太晚了!”醫生的口吻已經說明了一切,但韓靖哲仍不願朝最壞的方面設想。醫生給了一張條子,讓她留下電話號碼,醫生說要馬上住院準備手術,但床位得等消息。她一眼就看到了上面的“CA”字樣,學外語的她明白,這是“cancer”的縮寫,就是癌症。

“怎麼可能?是不是搞錯了?”每一個被癌症找上的人在得知不幸時幾乎都會有這樣的發問,有時問醫生,有時只能問自己。韓靖哲平時很少生病,性格開朗樂觀,不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家裡的煤氣罐,她一口氣能扛上五樓。她從未想過有一天自己會得癌症。

日期、天氣、出門去醫院的時間、坐的公交線路……確診的這一天以極其精確的形式留在了韓靖哲的生命記憶裡。2003年8月8日,週五,那天立秋,下著小雨,很涼快,她一個人起了個大早,5點多鐘就出了門,坐108路從亞運村到了協和醫院。醫院6點半開始掛號,韓靖哲到的時候隊伍已經繞著圈排了很長,她沒掛到號,好在一個熟識的醫生中午替她加了一個號。醫生一看片子就知道情況十分嚴重,但他沒有立即將病情和盤托出。

後來韓靖哲知道,自己是乳腺癌晚期,腫瘤有7cm×7cm,雞蛋那麼大。那時,59歲的她正式退休才兩年,天倫之樂的生活剛剛開始,“癌症”這個恐怖的字眼不由分說地飄入她的生活,在此後的十幾年裡,成為一道揮之不去的咒語。

發現身體異樣是在2003年5月,北京城因“非典”引發的恐慌仍未散去,韓靖哲不敢隨便出門。5月到8月期間,癌細胞正在她體內不斷分裂、再生,她毫無察覺。1992年,她在單位體檢時被查出子宮肌瘤,為防止惡變摘除了子宮,她覺得身體的異樣可能是手術的後遺症,從沒想過任何與腫瘤有關的字眼。對她來說,腫瘤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

事實上,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統計,2008年,全球女性乳腺癌新發病例高達138萬,46萬女性因此死亡。在中國,乳腺癌也已成為女性發病率最高的癌症。在目前的醫學水平下,早期乳腺癌經過得當的治療可以抑制乃至治癒,但韓靖哲這樣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會大打折扣。

不過,在影像圖裡,她的腫瘤如今已消失不見,只有腫瘤曾經肆虐的地方仍殘留著陰影。在醫生看來,這是個不小的奇蹟,源於她一次親身試藥的經歷。2007年,韓靖哲加入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以下稱“醫科院腫瘤醫院”)的一個臨床試驗組,使用上代號為“HKI-272”的抗腫瘤新藥。這是惠氏公司研發的一種靶向藥,主要用於治療HER-2陽性乳腺癌。HER2陽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最凶險的類型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中國每年有16.9萬名患者被新確診為乳腺癌,其中,20%~30%的人群罹患的便是HER2陽性乳腺癌。

“HKI-272”正在進行國際多中心I期試驗,醫科院腫瘤醫院作為中方臨床研究機構之一參與了這一項目,十幾名晚期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從該院入組,其中就包括韓靖哲。她所在的第二組使用的是赫賽汀(當時已經上市的靶向藥)與“HKI-272”的聯合治療方案,以驗證後者的輔助治療效果。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32期,原文標題《以身試藥:癌症患者的“絕地求生”》

以身試藥,絕地求生:“中國只有3%的癌症患者參加了臨床試驗”

2010年4月4日,美國馬里蘭州大笑瑜伽課堂的癌症患者群體。這種瑜伽被大家認為可以釋放壓力,緩解病痛

腫瘤消失了

“你來太晚了!”醫生的口吻已經說明了一切,但韓靖哲仍不願朝最壞的方面設想。醫生給了一張條子,讓她留下電話號碼,醫生說要馬上住院準備手術,但床位得等消息。她一眼就看到了上面的“CA”字樣,學外語的她明白,這是“cancer”的縮寫,就是癌症。

“怎麼可能?是不是搞錯了?”每一個被癌症找上的人在得知不幸時幾乎都會有這樣的發問,有時問醫生,有時只能問自己。韓靖哲平時很少生病,性格開朗樂觀,不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家裡的煤氣罐,她一口氣能扛上五樓。她從未想過有一天自己會得癌症。

日期、天氣、出門去醫院的時間、坐的公交線路……確診的這一天以極其精確的形式留在了韓靖哲的生命記憶裡。2003年8月8日,週五,那天立秋,下著小雨,很涼快,她一個人起了個大早,5點多鐘就出了門,坐108路從亞運村到了協和醫院。醫院6點半開始掛號,韓靖哲到的時候隊伍已經繞著圈排了很長,她沒掛到號,好在一個熟識的醫生中午替她加了一個號。醫生一看片子就知道情況十分嚴重,但他沒有立即將病情和盤托出。

後來韓靖哲知道,自己是乳腺癌晚期,腫瘤有7cm×7cm,雞蛋那麼大。那時,59歲的她正式退休才兩年,天倫之樂的生活剛剛開始,“癌症”這個恐怖的字眼不由分說地飄入她的生活,在此後的十幾年裡,成為一道揮之不去的咒語。

發現身體異樣是在2003年5月,北京城因“非典”引發的恐慌仍未散去,韓靖哲不敢隨便出門。5月到8月期間,癌細胞正在她體內不斷分裂、再生,她毫無察覺。1992年,她在單位體檢時被查出子宮肌瘤,為防止惡變摘除了子宮,她覺得身體的異樣可能是手術的後遺症,從沒想過任何與腫瘤有關的字眼。對她來說,腫瘤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

事實上,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統計,2008年,全球女性乳腺癌新發病例高達138萬,46萬女性因此死亡。在中國,乳腺癌也已成為女性發病率最高的癌症。在目前的醫學水平下,早期乳腺癌經過得當的治療可以抑制乃至治癒,但韓靖哲這樣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會大打折扣。

不過,在影像圖裡,她的腫瘤如今已消失不見,只有腫瘤曾經肆虐的地方仍殘留著陰影。在醫生看來,這是個不小的奇蹟,源於她一次親身試藥的經歷。2007年,韓靖哲加入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以下稱“醫科院腫瘤醫院”)的一個臨床試驗組,使用上代號為“HKI-272”的抗腫瘤新藥。這是惠氏公司研發的一種靶向藥,主要用於治療HER-2陽性乳腺癌。HER2陽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最凶險的類型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中國每年有16.9萬名患者被新確診為乳腺癌,其中,20%~30%的人群罹患的便是HER2陽性乳腺癌。

“HKI-272”正在進行國際多中心I期試驗,醫科院腫瘤醫院作為中方臨床研究機構之一參與了這一項目,十幾名晚期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從該院入組,其中就包括韓靖哲。她所在的第二組使用的是赫賽汀(當時已經上市的靶向藥)與“HKI-272”的聯合治療方案,以驗證後者的輔助治療效果。

以身試藥,絕地求生:“中國只有3%的癌症患者參加了臨床試驗”

圖:2011年9月21日,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某醫院,醫生正與一名即將接受雙乳房切除術的患者談話,她是一名乳腺癌護士領航員,職責為幫助患者選擇治療方案

服藥兩個週期後,大部分患者腫瘤得到控制,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約80%的患者腫瘤縮小。現在十餘年過去,當初同組的數名患者仍在組用藥,而同期入組的國外其他患者或離世,或因耐性出組,試驗組早已不復存在。這個結果甚至引起了研發藥企的關注,他們不相信中國還有患者仍在生存,特意派人來稽查數據,結果發現這些患者的確很好地活了下來。

其實,韓靖哲也曾一度徘徊在生死邊緣。確診後,她轉到了醫科院腫瘤醫院,由於腫瘤太大不宜馬上手術,她只能先住院化療。化療藥物給身體帶來的副作用異常強烈,噁心嘔吐,吃不下飯。她一個人扛了過來。那時老伴還沒退休,兒子兒媳工作也忙,家人請假來陪她,來了兩次就被她轟回去了,大家工作壓力大,請假又扣工資又扣獎金,老太太覺得犯不著為自己耽擱。1944出生的她經歷了1949年後的一場場政治運動,風風雨雨,上山下鄉,再艱苦的日子都過來了,她覺得自己扛得住。腫瘤醫院裡,人們會看到老太太一個人舉著輸液瓶去食堂打飯,化療之後縱使沒胃口,她也會強忍著嚥下飯菜。韓靖哲告訴我,和腫瘤鬥爭不僅需要醫藥,更需要營養和意志。

化療了兩個多月,腫瘤縮小,具備了手術條件。趁著手術還沒開始,韓靖哲還把搬家的事給辦了,她親自去建材市場選購裝修材料,一個人去監工,家中行李也是她一包包裝好,一拖到新家客廳,包裹還未拆開,她就被推進了手術室。

手術很順利,腫瘤被切除,為了掃除殘餘的癌細胞,術後又進行了放療,韓靖哲的病情穩定下來。這時她才知道,老伴在她確診後不久也被查出惡性基底細胞癌,為了讓她專心治療,向她隱瞞了病情。兩位老人都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考上大學沒多久碰上“文革”,在學校待了九年才畢業分配,做翻譯出身的他們平時聚少離多,退休以後原本想能在一起安度晚年,不料壞消息一個接一個傳來。一臺手術完畢,另一臺手術開始,惡性基底細胞癌偏良性,發生轉移的可能性較低,老伴的手術很順利,一家人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韓靖哲沒太多奢求,只盼望能多抱幾年孫子,多陪陪家人。

然而,癌細胞沒有就此罷休。一年半後,2005年第三次複查時,韓靖哲的腫瘤被發現轉移至肺部,給韓家又一次重擊。對癌症患者而言,最可怕的情況莫過於發生轉移,這意味著癌細胞再次掙脫人類醫學手段的控制,以更加凶狠的態勢向人體發動攻擊。化療、手術、放療,人類目前針對癌症的三大治療手段都宣告無效。面對再度襲來的癌細胞,留給她的似乎只有死路一條。

入組試藥

“我真的無藥可用了嗎?”韓靖哲陷入絕境。這時,醫生給她指向了另一條路——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為了確定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新藥往往需要在人體進行藥物系統性研究,上市前一般須經過I、II、III期臨床試驗,其中I期臨床主要是初步的臨床藥理學、人體安全性評價試驗及藥代動力學試驗;II期臨床是治療作用初步評價階段;III期臨床是治療作用確證階段。

抗癌是一條在黑暗中摸索的道路,試藥同樣要面臨許多未知的風險。但對於無路可退的癌症患者而言,試,就意味著機會。醫生給韓靖哲推薦了當時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一款新藥“埃博黴素(Epothilone)”。剛開始用後對腫瘤起到了很好的抑制效果,伴隨而來的副作用卻令她十分痛苦。手腳麻木,渾身關節疼痛,容易發燒,夏天還要穿棉褲棉襖,晚上睡覺蓋兩床被子,即使這樣還會覺得冷。因無法忍受藥物帶來的副作用,第十個週期後,她只能退出試驗組。直到現在,還留下了手腳麻木的後遺症,“摸東西像摸沙子一樣”。

面對腫瘤的步步緊逼,她選擇繼續試藥。2007年,她被推薦到另一個臨床試驗組,但幾個月後招募受試者,入組條件發生變化,乳腺癌晚期患者被拒之門外。無奈之下,醫生讓她去另一個代號為“HKI-272”的試驗組,從頭到腳檢查一遍後,簽下知情同意書後,韓靖哲被允許入組試藥。藥物、檢查都是免費的,她也有權隨時退出試驗。

入組以後,她每週五去醫院輸赫賽汀,每天口服試驗藥。因為刺激性強,她是在早餐吃一半的時候,再服下藥物,試圖減小對腸胃的刺激,但沒用,腹痛腹瀉依舊厲害,一天拉十幾次,被折磨得虛弱不堪。為了避免其他藥物干擾試驗數據,受試者不能私自吃藥止瀉,醫院倒是開了一種藥,但根本止不住。對不良反應,她早有心理準備,幸運的是,新藥的效果很快顯現出來。55天后去醫院做CT,腫瘤從1釐米縮小為0.3釐米,韓靖哲看到了希望,但不敢掉以輕心。

她堅持服藥,隨著時間慢慢流逝,藥物副作用也逐漸減弱,儘管還是會腹瀉,但次數減少了很多,老人家笑稱這反而有了減肥效果。一晃10年過去,試驗藥從一開始的膠囊換成了片劑,劑量也發生了變化,專利權幾經倒手,從惠氏到美國彪馬生物科技。2017年,HIK-272終於通過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其正式名稱為“來那替尼”。作為第一期臨床試驗的參與者,韓靖哲成為它的最直接受益者,既拯救了自己,又為後來的患者用到新藥做出了貢獻。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32期,原文標題《以身試藥:癌症患者的“絕地求生”》

以身試藥,絕地求生:“中國只有3%的癌症患者參加了臨床試驗”

2010年4月4日,美國馬里蘭州大笑瑜伽課堂的癌症患者群體。這種瑜伽被大家認為可以釋放壓力,緩解病痛

腫瘤消失了

“你來太晚了!”醫生的口吻已經說明了一切,但韓靖哲仍不願朝最壞的方面設想。醫生給了一張條子,讓她留下電話號碼,醫生說要馬上住院準備手術,但床位得等消息。她一眼就看到了上面的“CA”字樣,學外語的她明白,這是“cancer”的縮寫,就是癌症。

“怎麼可能?是不是搞錯了?”每一個被癌症找上的人在得知不幸時幾乎都會有這樣的發問,有時問醫生,有時只能問自己。韓靖哲平時很少生病,性格開朗樂觀,不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家裡的煤氣罐,她一口氣能扛上五樓。她從未想過有一天自己會得癌症。

日期、天氣、出門去醫院的時間、坐的公交線路……確診的這一天以極其精確的形式留在了韓靖哲的生命記憶裡。2003年8月8日,週五,那天立秋,下著小雨,很涼快,她一個人起了個大早,5點多鐘就出了門,坐108路從亞運村到了協和醫院。醫院6點半開始掛號,韓靖哲到的時候隊伍已經繞著圈排了很長,她沒掛到號,好在一個熟識的醫生中午替她加了一個號。醫生一看片子就知道情況十分嚴重,但他沒有立即將病情和盤托出。

後來韓靖哲知道,自己是乳腺癌晚期,腫瘤有7cm×7cm,雞蛋那麼大。那時,59歲的她正式退休才兩年,天倫之樂的生活剛剛開始,“癌症”這個恐怖的字眼不由分說地飄入她的生活,在此後的十幾年裡,成為一道揮之不去的咒語。

發現身體異樣是在2003年5月,北京城因“非典”引發的恐慌仍未散去,韓靖哲不敢隨便出門。5月到8月期間,癌細胞正在她體內不斷分裂、再生,她毫無察覺。1992年,她在單位體檢時被查出子宮肌瘤,為防止惡變摘除了子宮,她覺得身體的異樣可能是手術的後遺症,從沒想過任何與腫瘤有關的字眼。對她來說,腫瘤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

事實上,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統計,2008年,全球女性乳腺癌新發病例高達138萬,46萬女性因此死亡。在中國,乳腺癌也已成為女性發病率最高的癌症。在目前的醫學水平下,早期乳腺癌經過得當的治療可以抑制乃至治癒,但韓靖哲這樣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會大打折扣。

不過,在影像圖裡,她的腫瘤如今已消失不見,只有腫瘤曾經肆虐的地方仍殘留著陰影。在醫生看來,這是個不小的奇蹟,源於她一次親身試藥的經歷。2007年,韓靖哲加入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以下稱“醫科院腫瘤醫院”)的一個臨床試驗組,使用上代號為“HKI-272”的抗腫瘤新藥。這是惠氏公司研發的一種靶向藥,主要用於治療HER-2陽性乳腺癌。HER2陽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最凶險的類型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中國每年有16.9萬名患者被新確診為乳腺癌,其中,20%~30%的人群罹患的便是HER2陽性乳腺癌。

“HKI-272”正在進行國際多中心I期試驗,醫科院腫瘤醫院作為中方臨床研究機構之一參與了這一項目,十幾名晚期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從該院入組,其中就包括韓靖哲。她所在的第二組使用的是赫賽汀(當時已經上市的靶向藥)與“HKI-272”的聯合治療方案,以驗證後者的輔助治療效果。

以身試藥,絕地求生:“中國只有3%的癌症患者參加了臨床試驗”

圖:2011年9月21日,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某醫院,醫生正與一名即將接受雙乳房切除術的患者談話,她是一名乳腺癌護士領航員,職責為幫助患者選擇治療方案

服藥兩個週期後,大部分患者腫瘤得到控制,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約80%的患者腫瘤縮小。現在十餘年過去,當初同組的數名患者仍在組用藥,而同期入組的國外其他患者或離世,或因耐性出組,試驗組早已不復存在。這個結果甚至引起了研發藥企的關注,他們不相信中國還有患者仍在生存,特意派人來稽查數據,結果發現這些患者的確很好地活了下來。

其實,韓靖哲也曾一度徘徊在生死邊緣。確診後,她轉到了醫科院腫瘤醫院,由於腫瘤太大不宜馬上手術,她只能先住院化療。化療藥物給身體帶來的副作用異常強烈,噁心嘔吐,吃不下飯。她一個人扛了過來。那時老伴還沒退休,兒子兒媳工作也忙,家人請假來陪她,來了兩次就被她轟回去了,大家工作壓力大,請假又扣工資又扣獎金,老太太覺得犯不著為自己耽擱。1944出生的她經歷了1949年後的一場場政治運動,風風雨雨,上山下鄉,再艱苦的日子都過來了,她覺得自己扛得住。腫瘤醫院裡,人們會看到老太太一個人舉著輸液瓶去食堂打飯,化療之後縱使沒胃口,她也會強忍著嚥下飯菜。韓靖哲告訴我,和腫瘤鬥爭不僅需要醫藥,更需要營養和意志。

化療了兩個多月,腫瘤縮小,具備了手術條件。趁著手術還沒開始,韓靖哲還把搬家的事給辦了,她親自去建材市場選購裝修材料,一個人去監工,家中行李也是她一包包裝好,一拖到新家客廳,包裹還未拆開,她就被推進了手術室。

手術很順利,腫瘤被切除,為了掃除殘餘的癌細胞,術後又進行了放療,韓靖哲的病情穩定下來。這時她才知道,老伴在她確診後不久也被查出惡性基底細胞癌,為了讓她專心治療,向她隱瞞了病情。兩位老人都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考上大學沒多久碰上“文革”,在學校待了九年才畢業分配,做翻譯出身的他們平時聚少離多,退休以後原本想能在一起安度晚年,不料壞消息一個接一個傳來。一臺手術完畢,另一臺手術開始,惡性基底細胞癌偏良性,發生轉移的可能性較低,老伴的手術很順利,一家人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韓靖哲沒太多奢求,只盼望能多抱幾年孫子,多陪陪家人。

然而,癌細胞沒有就此罷休。一年半後,2005年第三次複查時,韓靖哲的腫瘤被發現轉移至肺部,給韓家又一次重擊。對癌症患者而言,最可怕的情況莫過於發生轉移,這意味著癌細胞再次掙脫人類醫學手段的控制,以更加凶狠的態勢向人體發動攻擊。化療、手術、放療,人類目前針對癌症的三大治療手段都宣告無效。面對再度襲來的癌細胞,留給她的似乎只有死路一條。

入組試藥

“我真的無藥可用了嗎?”韓靖哲陷入絕境。這時,醫生給她指向了另一條路——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為了確定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新藥往往需要在人體進行藥物系統性研究,上市前一般須經過I、II、III期臨床試驗,其中I期臨床主要是初步的臨床藥理學、人體安全性評價試驗及藥代動力學試驗;II期臨床是治療作用初步評價階段;III期臨床是治療作用確證階段。

抗癌是一條在黑暗中摸索的道路,試藥同樣要面臨許多未知的風險。但對於無路可退的癌症患者而言,試,就意味著機會。醫生給韓靖哲推薦了當時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一款新藥“埃博黴素(Epothilone)”。剛開始用後對腫瘤起到了很好的抑制效果,伴隨而來的副作用卻令她十分痛苦。手腳麻木,渾身關節疼痛,容易發燒,夏天還要穿棉褲棉襖,晚上睡覺蓋兩床被子,即使這樣還會覺得冷。因無法忍受藥物帶來的副作用,第十個週期後,她只能退出試驗組。直到現在,還留下了手腳麻木的後遺症,“摸東西像摸沙子一樣”。

面對腫瘤的步步緊逼,她選擇繼續試藥。2007年,她被推薦到另一個臨床試驗組,但幾個月後招募受試者,入組條件發生變化,乳腺癌晚期患者被拒之門外。無奈之下,醫生讓她去另一個代號為“HKI-272”的試驗組,從頭到腳檢查一遍後,簽下知情同意書後,韓靖哲被允許入組試藥。藥物、檢查都是免費的,她也有權隨時退出試驗。

入組以後,她每週五去醫院輸赫賽汀,每天口服試驗藥。因為刺激性強,她是在早餐吃一半的時候,再服下藥物,試圖減小對腸胃的刺激,但沒用,腹痛腹瀉依舊厲害,一天拉十幾次,被折磨得虛弱不堪。為了避免其他藥物干擾試驗數據,受試者不能私自吃藥止瀉,醫院倒是開了一種藥,但根本止不住。對不良反應,她早有心理準備,幸運的是,新藥的效果很快顯現出來。55天后去醫院做CT,腫瘤從1釐米縮小為0.3釐米,韓靖哲看到了希望,但不敢掉以輕心。

她堅持服藥,隨著時間慢慢流逝,藥物副作用也逐漸減弱,儘管還是會腹瀉,但次數減少了很多,老人家笑稱這反而有了減肥效果。一晃10年過去,試驗藥從一開始的膠囊換成了片劑,劑量也發生了變化,專利權幾經倒手,從惠氏到美國彪馬生物科技。2017年,HIK-272終於通過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其正式名稱為“來那替尼”。作為第一期臨床試驗的參與者,韓靖哲成為它的最直接受益者,既拯救了自己,又為後來的患者用到新藥做出了貢獻。

以身試藥,絕地求生:“中國只有3%的癌症患者參加了臨床試驗”

李樹婷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GCP中心辦公室原主任,從事臨床試驗規範工作已經20多年(於楚眾 攝)

“一個新藥從研發到走完臨床試驗上市,通常需要7年到10年的時間。對一名晚期癌症患者來說,如果對其他藥物已經產生耐藥性,你又沒去參加試驗,很難有機會等到新藥上市。”臨床研究促進公益基金祕書長李樹婷告訴本刊。她是醫科院腫瘤醫院GCP(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範)中心辦公室的原主任,2016年退休。韓靖哲參加的臨床試驗項目就是李樹婷一手推動的。2007年他們與惠氏公司建立了早期研發中心(ECDC),並開展了多項國際多中心I期試驗,而此前,國外腫瘤藥進入國內一般是三期臨床,如果等到三期入組試藥,往往要滯後幾年。這個時間,許多患者等不起。

李樹婷是國內第一批從事臨床試驗規範工作的醫務工作者。她介紹,上世紀90年代,中國成為ICH(人用藥品註冊技術要求國際協調會議)的觀察員國,從這時開始在臨床研究方面主動與國際接軌。後來選取了10家醫院進行臨床試驗規範性試點,醫科院腫瘤醫院是其中一家。李樹婷當時還在門診部當主任,因為英語比較好被院裡選中來做GCP。她告訴我,自己那會也對臨床試驗規範沒什麼概念,只能硬著頭皮上。

臨床試驗工作的開展需要倫理委員會的參與,這在當時中國醫學界還是個陌生的組織。1996年,醫科院腫瘤醫院組建倫理委員會時,國內沒有相應的章程或文件可供參考,李樹婷和同事通過翻譯國外的材料,寫出了自己的章程。此後的數十年裡,中國的臨床試驗發展迅速,國內充足的病源和較低的試驗成本吸引了羅氏、惠氏、輝瑞、阿斯利康等一批跨國醫藥巨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開展臨床試驗項目。但在患者群體中,臨床試驗的認知度並不高。早年間,中國患者一聽說“試驗”兩個字就臉色大變,認為說者不安好心,要自己去當小白鼠,就算自己願意,家屬也不幹。為了找受試者,李樹婷那時候只能一個個去講解。

“我們國家只有3%的癌症患者參加了臨床試驗,90%多的患者沒有。”這個數字遠低於歐美髮達國家,李樹婷說,這不僅是因為患者認知度較低,也與不同的試驗機構之間缺乏消息溝通平臺有關。很多試驗項目招募不到合適的患者,而很多想參加的患者找不到合適的項目,這一錯位失去的往往不只是試驗機會,更是生存機會。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32期,原文標題《以身試藥:癌症患者的“絕地求生”》

以身試藥,絕地求生:“中國只有3%的癌症患者參加了臨床試驗”

2010年4月4日,美國馬里蘭州大笑瑜伽課堂的癌症患者群體。這種瑜伽被大家認為可以釋放壓力,緩解病痛

腫瘤消失了

“你來太晚了!”醫生的口吻已經說明了一切,但韓靖哲仍不願朝最壞的方面設想。醫生給了一張條子,讓她留下電話號碼,醫生說要馬上住院準備手術,但床位得等消息。她一眼就看到了上面的“CA”字樣,學外語的她明白,這是“cancer”的縮寫,就是癌症。

“怎麼可能?是不是搞錯了?”每一個被癌症找上的人在得知不幸時幾乎都會有這樣的發問,有時問醫生,有時只能問自己。韓靖哲平時很少生病,性格開朗樂觀,不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家裡的煤氣罐,她一口氣能扛上五樓。她從未想過有一天自己會得癌症。

日期、天氣、出門去醫院的時間、坐的公交線路……確診的這一天以極其精確的形式留在了韓靖哲的生命記憶裡。2003年8月8日,週五,那天立秋,下著小雨,很涼快,她一個人起了個大早,5點多鐘就出了門,坐108路從亞運村到了協和醫院。醫院6點半開始掛號,韓靖哲到的時候隊伍已經繞著圈排了很長,她沒掛到號,好在一個熟識的醫生中午替她加了一個號。醫生一看片子就知道情況十分嚴重,但他沒有立即將病情和盤托出。

後來韓靖哲知道,自己是乳腺癌晚期,腫瘤有7cm×7cm,雞蛋那麼大。那時,59歲的她正式退休才兩年,天倫之樂的生活剛剛開始,“癌症”這個恐怖的字眼不由分說地飄入她的生活,在此後的十幾年裡,成為一道揮之不去的咒語。

發現身體異樣是在2003年5月,北京城因“非典”引發的恐慌仍未散去,韓靖哲不敢隨便出門。5月到8月期間,癌細胞正在她體內不斷分裂、再生,她毫無察覺。1992年,她在單位體檢時被查出子宮肌瘤,為防止惡變摘除了子宮,她覺得身體的異樣可能是手術的後遺症,從沒想過任何與腫瘤有關的字眼。對她來說,腫瘤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

事實上,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統計,2008年,全球女性乳腺癌新發病例高達138萬,46萬女性因此死亡。在中國,乳腺癌也已成為女性發病率最高的癌症。在目前的醫學水平下,早期乳腺癌經過得當的治療可以抑制乃至治癒,但韓靖哲這樣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會大打折扣。

不過,在影像圖裡,她的腫瘤如今已消失不見,只有腫瘤曾經肆虐的地方仍殘留著陰影。在醫生看來,這是個不小的奇蹟,源於她一次親身試藥的經歷。2007年,韓靖哲加入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以下稱“醫科院腫瘤醫院”)的一個臨床試驗組,使用上代號為“HKI-272”的抗腫瘤新藥。這是惠氏公司研發的一種靶向藥,主要用於治療HER-2陽性乳腺癌。HER2陽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最凶險的類型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中國每年有16.9萬名患者被新確診為乳腺癌,其中,20%~30%的人群罹患的便是HER2陽性乳腺癌。

“HKI-272”正在進行國際多中心I期試驗,醫科院腫瘤醫院作為中方臨床研究機構之一參與了這一項目,十幾名晚期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從該院入組,其中就包括韓靖哲。她所在的第二組使用的是赫賽汀(當時已經上市的靶向藥)與“HKI-272”的聯合治療方案,以驗證後者的輔助治療效果。

以身試藥,絕地求生:“中國只有3%的癌症患者參加了臨床試驗”

圖:2011年9月21日,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某醫院,醫生正與一名即將接受雙乳房切除術的患者談話,她是一名乳腺癌護士領航員,職責為幫助患者選擇治療方案

服藥兩個週期後,大部分患者腫瘤得到控制,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約80%的患者腫瘤縮小。現在十餘年過去,當初同組的數名患者仍在組用藥,而同期入組的國外其他患者或離世,或因耐性出組,試驗組早已不復存在。這個結果甚至引起了研發藥企的關注,他們不相信中國還有患者仍在生存,特意派人來稽查數據,結果發現這些患者的確很好地活了下來。

其實,韓靖哲也曾一度徘徊在生死邊緣。確診後,她轉到了醫科院腫瘤醫院,由於腫瘤太大不宜馬上手術,她只能先住院化療。化療藥物給身體帶來的副作用異常強烈,噁心嘔吐,吃不下飯。她一個人扛了過來。那時老伴還沒退休,兒子兒媳工作也忙,家人請假來陪她,來了兩次就被她轟回去了,大家工作壓力大,請假又扣工資又扣獎金,老太太覺得犯不著為自己耽擱。1944出生的她經歷了1949年後的一場場政治運動,風風雨雨,上山下鄉,再艱苦的日子都過來了,她覺得自己扛得住。腫瘤醫院裡,人們會看到老太太一個人舉著輸液瓶去食堂打飯,化療之後縱使沒胃口,她也會強忍著嚥下飯菜。韓靖哲告訴我,和腫瘤鬥爭不僅需要醫藥,更需要營養和意志。

化療了兩個多月,腫瘤縮小,具備了手術條件。趁著手術還沒開始,韓靖哲還把搬家的事給辦了,她親自去建材市場選購裝修材料,一個人去監工,家中行李也是她一包包裝好,一拖到新家客廳,包裹還未拆開,她就被推進了手術室。

手術很順利,腫瘤被切除,為了掃除殘餘的癌細胞,術後又進行了放療,韓靖哲的病情穩定下來。這時她才知道,老伴在她確診後不久也被查出惡性基底細胞癌,為了讓她專心治療,向她隱瞞了病情。兩位老人都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考上大學沒多久碰上“文革”,在學校待了九年才畢業分配,做翻譯出身的他們平時聚少離多,退休以後原本想能在一起安度晚年,不料壞消息一個接一個傳來。一臺手術完畢,另一臺手術開始,惡性基底細胞癌偏良性,發生轉移的可能性較低,老伴的手術很順利,一家人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韓靖哲沒太多奢求,只盼望能多抱幾年孫子,多陪陪家人。

然而,癌細胞沒有就此罷休。一年半後,2005年第三次複查時,韓靖哲的腫瘤被發現轉移至肺部,給韓家又一次重擊。對癌症患者而言,最可怕的情況莫過於發生轉移,這意味著癌細胞再次掙脫人類醫學手段的控制,以更加凶狠的態勢向人體發動攻擊。化療、手術、放療,人類目前針對癌症的三大治療手段都宣告無效。面對再度襲來的癌細胞,留給她的似乎只有死路一條。

入組試藥

“我真的無藥可用了嗎?”韓靖哲陷入絕境。這時,醫生給她指向了另一條路——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為了確定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新藥往往需要在人體進行藥物系統性研究,上市前一般須經過I、II、III期臨床試驗,其中I期臨床主要是初步的臨床藥理學、人體安全性評價試驗及藥代動力學試驗;II期臨床是治療作用初步評價階段;III期臨床是治療作用確證階段。

抗癌是一條在黑暗中摸索的道路,試藥同樣要面臨許多未知的風險。但對於無路可退的癌症患者而言,試,就意味著機會。醫生給韓靖哲推薦了當時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一款新藥“埃博黴素(Epothilone)”。剛開始用後對腫瘤起到了很好的抑制效果,伴隨而來的副作用卻令她十分痛苦。手腳麻木,渾身關節疼痛,容易發燒,夏天還要穿棉褲棉襖,晚上睡覺蓋兩床被子,即使這樣還會覺得冷。因無法忍受藥物帶來的副作用,第十個週期後,她只能退出試驗組。直到現在,還留下了手腳麻木的後遺症,“摸東西像摸沙子一樣”。

面對腫瘤的步步緊逼,她選擇繼續試藥。2007年,她被推薦到另一個臨床試驗組,但幾個月後招募受試者,入組條件發生變化,乳腺癌晚期患者被拒之門外。無奈之下,醫生讓她去另一個代號為“HKI-272”的試驗組,從頭到腳檢查一遍後,簽下知情同意書後,韓靖哲被允許入組試藥。藥物、檢查都是免費的,她也有權隨時退出試驗。

入組以後,她每週五去醫院輸赫賽汀,每天口服試驗藥。因為刺激性強,她是在早餐吃一半的時候,再服下藥物,試圖減小對腸胃的刺激,但沒用,腹痛腹瀉依舊厲害,一天拉十幾次,被折磨得虛弱不堪。為了避免其他藥物干擾試驗數據,受試者不能私自吃藥止瀉,醫院倒是開了一種藥,但根本止不住。對不良反應,她早有心理準備,幸運的是,新藥的效果很快顯現出來。55天后去醫院做CT,腫瘤從1釐米縮小為0.3釐米,韓靖哲看到了希望,但不敢掉以輕心。

她堅持服藥,隨著時間慢慢流逝,藥物副作用也逐漸減弱,儘管還是會腹瀉,但次數減少了很多,老人家笑稱這反而有了減肥效果。一晃10年過去,試驗藥從一開始的膠囊換成了片劑,劑量也發生了變化,專利權幾經倒手,從惠氏到美國彪馬生物科技。2017年,HIK-272終於通過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其正式名稱為“來那替尼”。作為第一期臨床試驗的參與者,韓靖哲成為它的最直接受益者,既拯救了自己,又為後來的患者用到新藥做出了貢獻。

以身試藥,絕地求生:“中國只有3%的癌症患者參加了臨床試驗”

李樹婷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GCP中心辦公室原主任,從事臨床試驗規範工作已經20多年(於楚眾 攝)

“一個新藥從研發到走完臨床試驗上市,通常需要7年到10年的時間。對一名晚期癌症患者來說,如果對其他藥物已經產生耐藥性,你又沒去參加試驗,很難有機會等到新藥上市。”臨床研究促進公益基金祕書長李樹婷告訴本刊。她是醫科院腫瘤醫院GCP(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範)中心辦公室的原主任,2016年退休。韓靖哲參加的臨床試驗項目就是李樹婷一手推動的。2007年他們與惠氏公司建立了早期研發中心(ECDC),並開展了多項國際多中心I期試驗,而此前,國外腫瘤藥進入國內一般是三期臨床,如果等到三期入組試藥,往往要滯後幾年。這個時間,許多患者等不起。

李樹婷是國內第一批從事臨床試驗規範工作的醫務工作者。她介紹,上世紀90年代,中國成為ICH(人用藥品註冊技術要求國際協調會議)的觀察員國,從這時開始在臨床研究方面主動與國際接軌。後來選取了10家醫院進行臨床試驗規範性試點,醫科院腫瘤醫院是其中一家。李樹婷當時還在門診部當主任,因為英語比較好被院裡選中來做GCP。她告訴我,自己那會也對臨床試驗規範沒什麼概念,只能硬著頭皮上。

臨床試驗工作的開展需要倫理委員會的參與,這在當時中國醫學界還是個陌生的組織。1996年,醫科院腫瘤醫院組建倫理委員會時,國內沒有相應的章程或文件可供參考,李樹婷和同事通過翻譯國外的材料,寫出了自己的章程。此後的數十年裡,中國的臨床試驗發展迅速,國內充足的病源和較低的試驗成本吸引了羅氏、惠氏、輝瑞、阿斯利康等一批跨國醫藥巨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開展臨床試驗項目。但在患者群體中,臨床試驗的認知度並不高。早年間,中國患者一聽說“試驗”兩個字就臉色大變,認為說者不安好心,要自己去當小白鼠,就算自己願意,家屬也不幹。為了找受試者,李樹婷那時候只能一個個去講解。

“我們國家只有3%的癌症患者參加了臨床試驗,90%多的患者沒有。”這個數字遠低於歐美髮達國家,李樹婷說,這不僅是因為患者認知度較低,也與不同的試驗機構之間缺乏消息溝通平臺有關。很多試驗項目招募不到合適的患者,而很多想參加的患者找不到合適的項目,這一錯位失去的往往不只是試驗機會,更是生存機會。

以身試藥,絕地求生:“中國只有3%的癌症患者參加了臨床試驗”

法國薩瓦省,一名乳腺癌患者被推入醫院放療中心的掃描儀內進行檢查

患者訴求與科研利益

今年4月,韓靖哲的藥被停了。自2011年,來那替尼的專利權被轉賣給彪馬生物科技後,藥企方面已經多次給出終止試驗,停止供藥的信號。去年,來那替尼獲准上市後,仍在組試藥的中國患者們已經預感到,斷供隨時可能發生。

作為全球範圍內碩果僅存的一期受試者,藥已經成為她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果自費購買,一年至少要十幾萬元,這對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來說實在是一筆不菲的開支。受試者希望繼續供藥,於情於理都沒錯。但藥企的確有終止試驗的權力,李樹婷告訴我,如今臨床試驗已經完成,藥物也已上市,停止供藥也並不違規。

除了藥企利益,在試驗中,患者的個人訴求也常常與科研目的產生矛盾。韓靖哲使用的來那替尼最典型的副作用是腹瀉和手足綜合徵,對肝功能和心臟也會有損害。在試驗方案中,為避免數據干擾,受試者不能私自服用其他藥物,醫院開的藥止不住腹瀉,受試者只能自己適應。

而且,參加試驗的頭幾年,韓靖哲每55天要去醫院做核磁、CT、骨掃描等全套檢查、化驗,一年6次。她擔心輻射太多,引起別的病變,曾向試驗組提出少做幾次,但沒有獲得迴應。按照我國《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範》規定,臨床試驗的開展必須依循經過批准的試驗方案,要調整必須經過審批,不能隨意更改,試驗人員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後來,韓靖哲見到李樹婷時提及此事,在倫理委員會的推動下,定期檢查才改為每半年一次。

李樹婷曾遇到過一個項目,試驗藥物對腫瘤抑制效果十分顯著,但對患者肝功能損傷厲害。而對癌症患者而言,良好的肝功能對後續治療非常重要,李樹婷要求肝功能達到某種程度的損傷時立即停止用藥,但醫生不同意,因為“藥一停,腫瘤就長起來了”。到底是先護肝,還是先對付腫瘤,這樣的糾結常發生在試驗過程中。李樹婷說:“我是站在倫理委員會的角度,特別注重患者的安全,但醫生是在和腫瘤抗爭的第一線,尤其想把腫瘤給控制住。”

一面是安全,一面是療效,都事關受試者生命健康,如何平衡成為臨床研究人員與倫理委員會之間經常面臨的一個問題。“其實大家都是在和疾病鬥爭,不光是申辦方、倫理委員會,還有研究者,我們都想讓患者以最小的損傷獲得最大收益。”

試驗過程中最害怕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事件,但很多晚期病人已經面臨無藥可用的絕境,臨床試驗是他們最後的機會。李樹婷告訴我,曾有受試者在用藥不久後產生耐藥性,一檢查發現腫瘤進展,回去就自殺了,還有人堅持不願意退組,跪下來求醫生讓他繼續吃藥。“現在有的試驗是第一次檢查病人腫瘤有進展後,如果醫生認為患者臨床上還能獲益的話,會再讓他吃一段時間,第二次檢查如果還沒有進展,就只能給他停藥。”

有些患者還會為了繼續用藥而隱瞞不良反應。“他忍著不說,就想繼續用藥,但是忍到最後問題太重了。”李樹婷告訴我,有一次,她看見一個女孩走路姿勢奇怪,輕手輕腳地,像是怕踩著什麼,一問才知道是藥物產生了副作用,損傷了手腳的末梢神經,手腳脫皮很嚴重,皮膚全沒了,一伸出來看得見鮮紅的肉。

除了藥物的副作用,很多癌症患者不願參與臨床試驗的一個顧慮是害怕被分到安慰劑組,接受不到治療不說還白白耽誤了病情。李樹婷解釋稱,在臨床試驗設計中,除非患者已經沒有其他有效的治療方案,才會使用安慰劑,否則不會單純使用安慰劑。比如韓靖哲參加的試驗,赫賽汀被證明是治療HER2陽性偏晚期乳腺癌的有效藥物,試驗方案便採用的是聯合用藥的方式,對照組為赫賽汀加沒有藥物成分的輔料,而試驗組為赫賽汀加來那替尼,即使是分到對照組,依然是當時已有的最有效的治療方案。李樹婷說:“腫瘤治療本身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沒有什麼藥可以說百分之百有效,我們做試驗的基本原則是假定藥物無效,通過臨床數據來證明它有效。”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32期,原文標題《以身試藥:癌症患者的“絕地求生”》

以身試藥,絕地求生:“中國只有3%的癌症患者參加了臨床試驗”

2010年4月4日,美國馬里蘭州大笑瑜伽課堂的癌症患者群體。這種瑜伽被大家認為可以釋放壓力,緩解病痛

腫瘤消失了

“你來太晚了!”醫生的口吻已經說明了一切,但韓靖哲仍不願朝最壞的方面設想。醫生給了一張條子,讓她留下電話號碼,醫生說要馬上住院準備手術,但床位得等消息。她一眼就看到了上面的“CA”字樣,學外語的她明白,這是“cancer”的縮寫,就是癌症。

“怎麼可能?是不是搞錯了?”每一個被癌症找上的人在得知不幸時幾乎都會有這樣的發問,有時問醫生,有時只能問自己。韓靖哲平時很少生病,性格開朗樂觀,不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家裡的煤氣罐,她一口氣能扛上五樓。她從未想過有一天自己會得癌症。

日期、天氣、出門去醫院的時間、坐的公交線路……確診的這一天以極其精確的形式留在了韓靖哲的生命記憶裡。2003年8月8日,週五,那天立秋,下著小雨,很涼快,她一個人起了個大早,5點多鐘就出了門,坐108路從亞運村到了協和醫院。醫院6點半開始掛號,韓靖哲到的時候隊伍已經繞著圈排了很長,她沒掛到號,好在一個熟識的醫生中午替她加了一個號。醫生一看片子就知道情況十分嚴重,但他沒有立即將病情和盤托出。

後來韓靖哲知道,自己是乳腺癌晚期,腫瘤有7cm×7cm,雞蛋那麼大。那時,59歲的她正式退休才兩年,天倫之樂的生活剛剛開始,“癌症”這個恐怖的字眼不由分說地飄入她的生活,在此後的十幾年裡,成為一道揮之不去的咒語。

發現身體異樣是在2003年5月,北京城因“非典”引發的恐慌仍未散去,韓靖哲不敢隨便出門。5月到8月期間,癌細胞正在她體內不斷分裂、再生,她毫無察覺。1992年,她在單位體檢時被查出子宮肌瘤,為防止惡變摘除了子宮,她覺得身體的異樣可能是手術的後遺症,從沒想過任何與腫瘤有關的字眼。對她來說,腫瘤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

事實上,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統計,2008年,全球女性乳腺癌新發病例高達138萬,46萬女性因此死亡。在中國,乳腺癌也已成為女性發病率最高的癌症。在目前的醫學水平下,早期乳腺癌經過得當的治療可以抑制乃至治癒,但韓靖哲這樣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會大打折扣。

不過,在影像圖裡,她的腫瘤如今已消失不見,只有腫瘤曾經肆虐的地方仍殘留著陰影。在醫生看來,這是個不小的奇蹟,源於她一次親身試藥的經歷。2007年,韓靖哲加入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以下稱“醫科院腫瘤醫院”)的一個臨床試驗組,使用上代號為“HKI-272”的抗腫瘤新藥。這是惠氏公司研發的一種靶向藥,主要用於治療HER-2陽性乳腺癌。HER2陽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最凶險的類型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中國每年有16.9萬名患者被新確診為乳腺癌,其中,20%~30%的人群罹患的便是HER2陽性乳腺癌。

“HKI-272”正在進行國際多中心I期試驗,醫科院腫瘤醫院作為中方臨床研究機構之一參與了這一項目,十幾名晚期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從該院入組,其中就包括韓靖哲。她所在的第二組使用的是赫賽汀(當時已經上市的靶向藥)與“HKI-272”的聯合治療方案,以驗證後者的輔助治療效果。

以身試藥,絕地求生:“中國只有3%的癌症患者參加了臨床試驗”

圖:2011年9月21日,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某醫院,醫生正與一名即將接受雙乳房切除術的患者談話,她是一名乳腺癌護士領航員,職責為幫助患者選擇治療方案

服藥兩個週期後,大部分患者腫瘤得到控制,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約80%的患者腫瘤縮小。現在十餘年過去,當初同組的數名患者仍在組用藥,而同期入組的國外其他患者或離世,或因耐性出組,試驗組早已不復存在。這個結果甚至引起了研發藥企的關注,他們不相信中國還有患者仍在生存,特意派人來稽查數據,結果發現這些患者的確很好地活了下來。

其實,韓靖哲也曾一度徘徊在生死邊緣。確診後,她轉到了醫科院腫瘤醫院,由於腫瘤太大不宜馬上手術,她只能先住院化療。化療藥物給身體帶來的副作用異常強烈,噁心嘔吐,吃不下飯。她一個人扛了過來。那時老伴還沒退休,兒子兒媳工作也忙,家人請假來陪她,來了兩次就被她轟回去了,大家工作壓力大,請假又扣工資又扣獎金,老太太覺得犯不著為自己耽擱。1944出生的她經歷了1949年後的一場場政治運動,風風雨雨,上山下鄉,再艱苦的日子都過來了,她覺得自己扛得住。腫瘤醫院裡,人們會看到老太太一個人舉著輸液瓶去食堂打飯,化療之後縱使沒胃口,她也會強忍著嚥下飯菜。韓靖哲告訴我,和腫瘤鬥爭不僅需要醫藥,更需要營養和意志。

化療了兩個多月,腫瘤縮小,具備了手術條件。趁著手術還沒開始,韓靖哲還把搬家的事給辦了,她親自去建材市場選購裝修材料,一個人去監工,家中行李也是她一包包裝好,一拖到新家客廳,包裹還未拆開,她就被推進了手術室。

手術很順利,腫瘤被切除,為了掃除殘餘的癌細胞,術後又進行了放療,韓靖哲的病情穩定下來。這時她才知道,老伴在她確診後不久也被查出惡性基底細胞癌,為了讓她專心治療,向她隱瞞了病情。兩位老人都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考上大學沒多久碰上“文革”,在學校待了九年才畢業分配,做翻譯出身的他們平時聚少離多,退休以後原本想能在一起安度晚年,不料壞消息一個接一個傳來。一臺手術完畢,另一臺手術開始,惡性基底細胞癌偏良性,發生轉移的可能性較低,老伴的手術很順利,一家人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韓靖哲沒太多奢求,只盼望能多抱幾年孫子,多陪陪家人。

然而,癌細胞沒有就此罷休。一年半後,2005年第三次複查時,韓靖哲的腫瘤被發現轉移至肺部,給韓家又一次重擊。對癌症患者而言,最可怕的情況莫過於發生轉移,這意味著癌細胞再次掙脫人類醫學手段的控制,以更加凶狠的態勢向人體發動攻擊。化療、手術、放療,人類目前針對癌症的三大治療手段都宣告無效。面對再度襲來的癌細胞,留給她的似乎只有死路一條。

入組試藥

“我真的無藥可用了嗎?”韓靖哲陷入絕境。這時,醫生給她指向了另一條路——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為了確定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新藥往往需要在人體進行藥物系統性研究,上市前一般須經過I、II、III期臨床試驗,其中I期臨床主要是初步的臨床藥理學、人體安全性評價試驗及藥代動力學試驗;II期臨床是治療作用初步評價階段;III期臨床是治療作用確證階段。

抗癌是一條在黑暗中摸索的道路,試藥同樣要面臨許多未知的風險。但對於無路可退的癌症患者而言,試,就意味著機會。醫生給韓靖哲推薦了當時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一款新藥“埃博黴素(Epothilone)”。剛開始用後對腫瘤起到了很好的抑制效果,伴隨而來的副作用卻令她十分痛苦。手腳麻木,渾身關節疼痛,容易發燒,夏天還要穿棉褲棉襖,晚上睡覺蓋兩床被子,即使這樣還會覺得冷。因無法忍受藥物帶來的副作用,第十個週期後,她只能退出試驗組。直到現在,還留下了手腳麻木的後遺症,“摸東西像摸沙子一樣”。

面對腫瘤的步步緊逼,她選擇繼續試藥。2007年,她被推薦到另一個臨床試驗組,但幾個月後招募受試者,入組條件發生變化,乳腺癌晚期患者被拒之門外。無奈之下,醫生讓她去另一個代號為“HKI-272”的試驗組,從頭到腳檢查一遍後,簽下知情同意書後,韓靖哲被允許入組試藥。藥物、檢查都是免費的,她也有權隨時退出試驗。

入組以後,她每週五去醫院輸赫賽汀,每天口服試驗藥。因為刺激性強,她是在早餐吃一半的時候,再服下藥物,試圖減小對腸胃的刺激,但沒用,腹痛腹瀉依舊厲害,一天拉十幾次,被折磨得虛弱不堪。為了避免其他藥物干擾試驗數據,受試者不能私自吃藥止瀉,醫院倒是開了一種藥,但根本止不住。對不良反應,她早有心理準備,幸運的是,新藥的效果很快顯現出來。55天后去醫院做CT,腫瘤從1釐米縮小為0.3釐米,韓靖哲看到了希望,但不敢掉以輕心。

她堅持服藥,隨著時間慢慢流逝,藥物副作用也逐漸減弱,儘管還是會腹瀉,但次數減少了很多,老人家笑稱這反而有了減肥效果。一晃10年過去,試驗藥從一開始的膠囊換成了片劑,劑量也發生了變化,專利權幾經倒手,從惠氏到美國彪馬生物科技。2017年,HIK-272終於通過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其正式名稱為“來那替尼”。作為第一期臨床試驗的參與者,韓靖哲成為它的最直接受益者,既拯救了自己,又為後來的患者用到新藥做出了貢獻。

以身試藥,絕地求生:“中國只有3%的癌症患者參加了臨床試驗”

李樹婷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GCP中心辦公室原主任,從事臨床試驗規範工作已經20多年(於楚眾 攝)

“一個新藥從研發到走完臨床試驗上市,通常需要7年到10年的時間。對一名晚期癌症患者來說,如果對其他藥物已經產生耐藥性,你又沒去參加試驗,很難有機會等到新藥上市。”臨床研究促進公益基金祕書長李樹婷告訴本刊。她是醫科院腫瘤醫院GCP(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範)中心辦公室的原主任,2016年退休。韓靖哲參加的臨床試驗項目就是李樹婷一手推動的。2007年他們與惠氏公司建立了早期研發中心(ECDC),並開展了多項國際多中心I期試驗,而此前,國外腫瘤藥進入國內一般是三期臨床,如果等到三期入組試藥,往往要滯後幾年。這個時間,許多患者等不起。

李樹婷是國內第一批從事臨床試驗規範工作的醫務工作者。她介紹,上世紀90年代,中國成為ICH(人用藥品註冊技術要求國際協調會議)的觀察員國,從這時開始在臨床研究方面主動與國際接軌。後來選取了10家醫院進行臨床試驗規範性試點,醫科院腫瘤醫院是其中一家。李樹婷當時還在門診部當主任,因為英語比較好被院裡選中來做GCP。她告訴我,自己那會也對臨床試驗規範沒什麼概念,只能硬著頭皮上。

臨床試驗工作的開展需要倫理委員會的參與,這在當時中國醫學界還是個陌生的組織。1996年,醫科院腫瘤醫院組建倫理委員會時,國內沒有相應的章程或文件可供參考,李樹婷和同事通過翻譯國外的材料,寫出了自己的章程。此後的數十年裡,中國的臨床試驗發展迅速,國內充足的病源和較低的試驗成本吸引了羅氏、惠氏、輝瑞、阿斯利康等一批跨國醫藥巨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開展臨床試驗項目。但在患者群體中,臨床試驗的認知度並不高。早年間,中國患者一聽說“試驗”兩個字就臉色大變,認為說者不安好心,要自己去當小白鼠,就算自己願意,家屬也不幹。為了找受試者,李樹婷那時候只能一個個去講解。

“我們國家只有3%的癌症患者參加了臨床試驗,90%多的患者沒有。”這個數字遠低於歐美髮達國家,李樹婷說,這不僅是因為患者認知度較低,也與不同的試驗機構之間缺乏消息溝通平臺有關。很多試驗項目招募不到合適的患者,而很多想參加的患者找不到合適的項目,這一錯位失去的往往不只是試驗機會,更是生存機會。

以身試藥,絕地求生:“中國只有3%的癌症患者參加了臨床試驗”

法國薩瓦省,一名乳腺癌患者被推入醫院放療中心的掃描儀內進行檢查

患者訴求與科研利益

今年4月,韓靖哲的藥被停了。自2011年,來那替尼的專利權被轉賣給彪馬生物科技後,藥企方面已經多次給出終止試驗,停止供藥的信號。去年,來那替尼獲准上市後,仍在組試藥的中國患者們已經預感到,斷供隨時可能發生。

作為全球範圍內碩果僅存的一期受試者,藥已經成為她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果自費購買,一年至少要十幾萬元,這對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來說實在是一筆不菲的開支。受試者希望繼續供藥,於情於理都沒錯。但藥企的確有終止試驗的權力,李樹婷告訴我,如今臨床試驗已經完成,藥物也已上市,停止供藥也並不違規。

除了藥企利益,在試驗中,患者的個人訴求也常常與科研目的產生矛盾。韓靖哲使用的來那替尼最典型的副作用是腹瀉和手足綜合徵,對肝功能和心臟也會有損害。在試驗方案中,為避免數據干擾,受試者不能私自服用其他藥物,醫院開的藥止不住腹瀉,受試者只能自己適應。

而且,參加試驗的頭幾年,韓靖哲每55天要去醫院做核磁、CT、骨掃描等全套檢查、化驗,一年6次。她擔心輻射太多,引起別的病變,曾向試驗組提出少做幾次,但沒有獲得迴應。按照我國《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範》規定,臨床試驗的開展必須依循經過批准的試驗方案,要調整必須經過審批,不能隨意更改,試驗人員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後來,韓靖哲見到李樹婷時提及此事,在倫理委員會的推動下,定期檢查才改為每半年一次。

李樹婷曾遇到過一個項目,試驗藥物對腫瘤抑制效果十分顯著,但對患者肝功能損傷厲害。而對癌症患者而言,良好的肝功能對後續治療非常重要,李樹婷要求肝功能達到某種程度的損傷時立即停止用藥,但醫生不同意,因為“藥一停,腫瘤就長起來了”。到底是先護肝,還是先對付腫瘤,這樣的糾結常發生在試驗過程中。李樹婷說:“我是站在倫理委員會的角度,特別注重患者的安全,但醫生是在和腫瘤抗爭的第一線,尤其想把腫瘤給控制住。”

一面是安全,一面是療效,都事關受試者生命健康,如何平衡成為臨床研究人員與倫理委員會之間經常面臨的一個問題。“其實大家都是在和疾病鬥爭,不光是申辦方、倫理委員會,還有研究者,我們都想讓患者以最小的損傷獲得最大收益。”

試驗過程中最害怕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事件,但很多晚期病人已經面臨無藥可用的絕境,臨床試驗是他們最後的機會。李樹婷告訴我,曾有受試者在用藥不久後產生耐藥性,一檢查發現腫瘤進展,回去就自殺了,還有人堅持不願意退組,跪下來求醫生讓他繼續吃藥。“現在有的試驗是第一次檢查病人腫瘤有進展後,如果醫生認為患者臨床上還能獲益的話,會再讓他吃一段時間,第二次檢查如果還沒有進展,就只能給他停藥。”

有些患者還會為了繼續用藥而隱瞞不良反應。“他忍著不說,就想繼續用藥,但是忍到最後問題太重了。”李樹婷告訴我,有一次,她看見一個女孩走路姿勢奇怪,輕手輕腳地,像是怕踩著什麼,一問才知道是藥物產生了副作用,損傷了手腳的末梢神經,手腳脫皮很嚴重,皮膚全沒了,一伸出來看得見鮮紅的肉。

除了藥物的副作用,很多癌症患者不願參與臨床試驗的一個顧慮是害怕被分到安慰劑組,接受不到治療不說還白白耽誤了病情。李樹婷解釋稱,在臨床試驗設計中,除非患者已經沒有其他有效的治療方案,才會使用安慰劑,否則不會單純使用安慰劑。比如韓靖哲參加的試驗,赫賽汀被證明是治療HER2陽性偏晚期乳腺癌的有效藥物,試驗方案便採用的是聯合用藥的方式,對照組為赫賽汀加沒有藥物成分的輔料,而試驗組為赫賽汀加來那替尼,即使是分到對照組,依然是當時已有的最有效的治療方案。李樹婷說:“腫瘤治療本身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沒有什麼藥可以說百分之百有效,我們做試驗的基本原則是假定藥物無效,通過臨床數據來證明它有效。”

以身試藥,絕地求生:“中國只有3%的癌症患者參加了臨床試驗”

圖:2016年1月28日,印度人正在購買仿製藥。作為世界第三大仿製藥生產國,印度生產了全球20%的仿製藥,有“發展中國家的藥房”之稱

“遲來的靶向藥就是諷刺”

與韓靖哲一起入組試藥的病友大多已經去世。她算了一下,當時一共三個組,第一組還在用藥的有三個,第三組9名受試者只剩一人,而她所在的第二組一共有7位受試者,現在還剩三人。她印象很深的是,第一次檢查時,同組一位受試者是坐輪椅去的醫院,她出現了骨轉移,藥物已經對她體內的癌細胞失效,沒過多久她就退組了,很快人就走了。

其實,大多數受試者都會因為耐藥性,腫瘤復發或轉移而不得不出組。在另一層現實裡,更多人被嚴格的入組標準擋在了門外。尹強的母親2011年被查出肺腺癌晚期,由於病情嚴重,已經錯失了手術機會。化療結束後,醫生建議他給母親吃靶向藥,但對做科研工作的他而言,一年數十萬元的藥費太過昂貴。他曾想過讓母親入組試藥,2012年,有一個特羅凱的靶向藥臨床試驗組,2015年,又遇到PD-1的國產藥臨床試驗,他覺得都不錯,但母親被排除在外。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2017年發佈的最新數據,中國每年新增癌症患者達360多萬,其中能參加臨床試驗的畢竟是少數。尹強走的是另一條路——購買印版(印度版)、孟版(孟加拉版)仿製藥和原料藥,在大熱的電影《我不是藥神》中,這條抗癌道路引起了很多人的同情,同時也招來質疑。有評論指出,這本質上還是在侵害藥企的知識產權,不利於腫瘤藥的創新和研發。尹強不在乎這些,不過他知道,每次抗癌藥話題引起關注後,緊隨而來的就是收縮的用藥環境,在他管理的患者群內,患者和家屬每逢此時都會相互轉告,加緊囤藥。

“遲來的正義也許是正義,但遲來的靶向藥就是諷刺。”尹強對站在道德高地的言論不屑一顧,也不相信昂貴的靶向藥真能納入醫保。他告訴我,這些患者的哲學就是活著,入組試藥是為了活著,購買仿製藥、原料藥也是為了活著,殊途同歸。曾經死磨硬泡之下,醫生告訴他母親只有8個月的時間。現在,還有半個月,母親就跨越7個年頭,他認為,這才是意義。

疾病沒有國界,但抗癌藥有。國內藥物研發能力不足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而一款進口創新藥要進入國內市場須經過重重審批。這一制度設計初衷本在於確保藥物對本國公民的安全性,但實踐過程中,它卻成為患者延續生命的一大障礙,不僅推遲了患者獲取藥物的時間,也提高了藥物成本。

2007年發佈的《藥品註冊管理辦法》規定,新藥臨床試驗審批的時間不得超過90天,但實際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1.1類新藥(即在國內外首次上市銷售的化學合成藥品)、3.1類新藥(即已在國外上市銷售但未在國內銷售的製劑及其原料藥)及6類新藥(即已有國家藥品標準的原料藥或者製劑)申報臨床試驗的平均審評時間為14個月、28個月和28個月。放在美國,申報者向FDA提出新藥臨床試驗申請後,若30天內沒有收到FDA做出暫停臨床研究的決定,便意味著通過審批。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32期,原文標題《以身試藥:癌症患者的“絕地求生”》

以身試藥,絕地求生:“中國只有3%的癌症患者參加了臨床試驗”

2010年4月4日,美國馬里蘭州大笑瑜伽課堂的癌症患者群體。這種瑜伽被大家認為可以釋放壓力,緩解病痛

腫瘤消失了

“你來太晚了!”醫生的口吻已經說明了一切,但韓靖哲仍不願朝最壞的方面設想。醫生給了一張條子,讓她留下電話號碼,醫生說要馬上住院準備手術,但床位得等消息。她一眼就看到了上面的“CA”字樣,學外語的她明白,這是“cancer”的縮寫,就是癌症。

“怎麼可能?是不是搞錯了?”每一個被癌症找上的人在得知不幸時幾乎都會有這樣的發問,有時問醫生,有時只能問自己。韓靖哲平時很少生病,性格開朗樂觀,不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家裡的煤氣罐,她一口氣能扛上五樓。她從未想過有一天自己會得癌症。

日期、天氣、出門去醫院的時間、坐的公交線路……確診的這一天以極其精確的形式留在了韓靖哲的生命記憶裡。2003年8月8日,週五,那天立秋,下著小雨,很涼快,她一個人起了個大早,5點多鐘就出了門,坐108路從亞運村到了協和醫院。醫院6點半開始掛號,韓靖哲到的時候隊伍已經繞著圈排了很長,她沒掛到號,好在一個熟識的醫生中午替她加了一個號。醫生一看片子就知道情況十分嚴重,但他沒有立即將病情和盤托出。

後來韓靖哲知道,自己是乳腺癌晚期,腫瘤有7cm×7cm,雞蛋那麼大。那時,59歲的她正式退休才兩年,天倫之樂的生活剛剛開始,“癌症”這個恐怖的字眼不由分說地飄入她的生活,在此後的十幾年裡,成為一道揮之不去的咒語。

發現身體異樣是在2003年5月,北京城因“非典”引發的恐慌仍未散去,韓靖哲不敢隨便出門。5月到8月期間,癌細胞正在她體內不斷分裂、再生,她毫無察覺。1992年,她在單位體檢時被查出子宮肌瘤,為防止惡變摘除了子宮,她覺得身體的異樣可能是手術的後遺症,從沒想過任何與腫瘤有關的字眼。對她來說,腫瘤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

事實上,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統計,2008年,全球女性乳腺癌新發病例高達138萬,46萬女性因此死亡。在中國,乳腺癌也已成為女性發病率最高的癌症。在目前的醫學水平下,早期乳腺癌經過得當的治療可以抑制乃至治癒,但韓靖哲這樣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會大打折扣。

不過,在影像圖裡,她的腫瘤如今已消失不見,只有腫瘤曾經肆虐的地方仍殘留著陰影。在醫生看來,這是個不小的奇蹟,源於她一次親身試藥的經歷。2007年,韓靖哲加入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以下稱“醫科院腫瘤醫院”)的一個臨床試驗組,使用上代號為“HKI-272”的抗腫瘤新藥。這是惠氏公司研發的一種靶向藥,主要用於治療HER-2陽性乳腺癌。HER2陽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最凶險的類型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中國每年有16.9萬名患者被新確診為乳腺癌,其中,20%~30%的人群罹患的便是HER2陽性乳腺癌。

“HKI-272”正在進行國際多中心I期試驗,醫科院腫瘤醫院作為中方臨床研究機構之一參與了這一項目,十幾名晚期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從該院入組,其中就包括韓靖哲。她所在的第二組使用的是赫賽汀(當時已經上市的靶向藥)與“HKI-272”的聯合治療方案,以驗證後者的輔助治療效果。

以身試藥,絕地求生:“中國只有3%的癌症患者參加了臨床試驗”

圖:2011年9月21日,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某醫院,醫生正與一名即將接受雙乳房切除術的患者談話,她是一名乳腺癌護士領航員,職責為幫助患者選擇治療方案

服藥兩個週期後,大部分患者腫瘤得到控制,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約80%的患者腫瘤縮小。現在十餘年過去,當初同組的數名患者仍在組用藥,而同期入組的國外其他患者或離世,或因耐性出組,試驗組早已不復存在。這個結果甚至引起了研發藥企的關注,他們不相信中國還有患者仍在生存,特意派人來稽查數據,結果發現這些患者的確很好地活了下來。

其實,韓靖哲也曾一度徘徊在生死邊緣。確診後,她轉到了醫科院腫瘤醫院,由於腫瘤太大不宜馬上手術,她只能先住院化療。化療藥物給身體帶來的副作用異常強烈,噁心嘔吐,吃不下飯。她一個人扛了過來。那時老伴還沒退休,兒子兒媳工作也忙,家人請假來陪她,來了兩次就被她轟回去了,大家工作壓力大,請假又扣工資又扣獎金,老太太覺得犯不著為自己耽擱。1944出生的她經歷了1949年後的一場場政治運動,風風雨雨,上山下鄉,再艱苦的日子都過來了,她覺得自己扛得住。腫瘤醫院裡,人們會看到老太太一個人舉著輸液瓶去食堂打飯,化療之後縱使沒胃口,她也會強忍著嚥下飯菜。韓靖哲告訴我,和腫瘤鬥爭不僅需要醫藥,更需要營養和意志。

化療了兩個多月,腫瘤縮小,具備了手術條件。趁著手術還沒開始,韓靖哲還把搬家的事給辦了,她親自去建材市場選購裝修材料,一個人去監工,家中行李也是她一包包裝好,一拖到新家客廳,包裹還未拆開,她就被推進了手術室。

手術很順利,腫瘤被切除,為了掃除殘餘的癌細胞,術後又進行了放療,韓靖哲的病情穩定下來。這時她才知道,老伴在她確診後不久也被查出惡性基底細胞癌,為了讓她專心治療,向她隱瞞了病情。兩位老人都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考上大學沒多久碰上“文革”,在學校待了九年才畢業分配,做翻譯出身的他們平時聚少離多,退休以後原本想能在一起安度晚年,不料壞消息一個接一個傳來。一臺手術完畢,另一臺手術開始,惡性基底細胞癌偏良性,發生轉移的可能性較低,老伴的手術很順利,一家人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韓靖哲沒太多奢求,只盼望能多抱幾年孫子,多陪陪家人。

然而,癌細胞沒有就此罷休。一年半後,2005年第三次複查時,韓靖哲的腫瘤被發現轉移至肺部,給韓家又一次重擊。對癌症患者而言,最可怕的情況莫過於發生轉移,這意味著癌細胞再次掙脫人類醫學手段的控制,以更加凶狠的態勢向人體發動攻擊。化療、手術、放療,人類目前針對癌症的三大治療手段都宣告無效。面對再度襲來的癌細胞,留給她的似乎只有死路一條。

入組試藥

“我真的無藥可用了嗎?”韓靖哲陷入絕境。這時,醫生給她指向了另一條路——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為了確定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新藥往往需要在人體進行藥物系統性研究,上市前一般須經過I、II、III期臨床試驗,其中I期臨床主要是初步的臨床藥理學、人體安全性評價試驗及藥代動力學試驗;II期臨床是治療作用初步評價階段;III期臨床是治療作用確證階段。

抗癌是一條在黑暗中摸索的道路,試藥同樣要面臨許多未知的風險。但對於無路可退的癌症患者而言,試,就意味著機會。醫生給韓靖哲推薦了當時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一款新藥“埃博黴素(Epothilone)”。剛開始用後對腫瘤起到了很好的抑制效果,伴隨而來的副作用卻令她十分痛苦。手腳麻木,渾身關節疼痛,容易發燒,夏天還要穿棉褲棉襖,晚上睡覺蓋兩床被子,即使這樣還會覺得冷。因無法忍受藥物帶來的副作用,第十個週期後,她只能退出試驗組。直到現在,還留下了手腳麻木的後遺症,“摸東西像摸沙子一樣”。

面對腫瘤的步步緊逼,她選擇繼續試藥。2007年,她被推薦到另一個臨床試驗組,但幾個月後招募受試者,入組條件發生變化,乳腺癌晚期患者被拒之門外。無奈之下,醫生讓她去另一個代號為“HKI-272”的試驗組,從頭到腳檢查一遍後,簽下知情同意書後,韓靖哲被允許入組試藥。藥物、檢查都是免費的,她也有權隨時退出試驗。

入組以後,她每週五去醫院輸赫賽汀,每天口服試驗藥。因為刺激性強,她是在早餐吃一半的時候,再服下藥物,試圖減小對腸胃的刺激,但沒用,腹痛腹瀉依舊厲害,一天拉十幾次,被折磨得虛弱不堪。為了避免其他藥物干擾試驗數據,受試者不能私自吃藥止瀉,醫院倒是開了一種藥,但根本止不住。對不良反應,她早有心理準備,幸運的是,新藥的效果很快顯現出來。55天后去醫院做CT,腫瘤從1釐米縮小為0.3釐米,韓靖哲看到了希望,但不敢掉以輕心。

她堅持服藥,隨著時間慢慢流逝,藥物副作用也逐漸減弱,儘管還是會腹瀉,但次數減少了很多,老人家笑稱這反而有了減肥效果。一晃10年過去,試驗藥從一開始的膠囊換成了片劑,劑量也發生了變化,專利權幾經倒手,從惠氏到美國彪馬生物科技。2017年,HIK-272終於通過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其正式名稱為“來那替尼”。作為第一期臨床試驗的參與者,韓靖哲成為它的最直接受益者,既拯救了自己,又為後來的患者用到新藥做出了貢獻。

以身試藥,絕地求生:“中國只有3%的癌症患者參加了臨床試驗”

李樹婷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GCP中心辦公室原主任,從事臨床試驗規範工作已經20多年(於楚眾 攝)

“一個新藥從研發到走完臨床試驗上市,通常需要7年到10年的時間。對一名晚期癌症患者來說,如果對其他藥物已經產生耐藥性,你又沒去參加試驗,很難有機會等到新藥上市。”臨床研究促進公益基金祕書長李樹婷告訴本刊。她是醫科院腫瘤醫院GCP(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範)中心辦公室的原主任,2016年退休。韓靖哲參加的臨床試驗項目就是李樹婷一手推動的。2007年他們與惠氏公司建立了早期研發中心(ECDC),並開展了多項國際多中心I期試驗,而此前,國外腫瘤藥進入國內一般是三期臨床,如果等到三期入組試藥,往往要滯後幾年。這個時間,許多患者等不起。

李樹婷是國內第一批從事臨床試驗規範工作的醫務工作者。她介紹,上世紀90年代,中國成為ICH(人用藥品註冊技術要求國際協調會議)的觀察員國,從這時開始在臨床研究方面主動與國際接軌。後來選取了10家醫院進行臨床試驗規範性試點,醫科院腫瘤醫院是其中一家。李樹婷當時還在門診部當主任,因為英語比較好被院裡選中來做GCP。她告訴我,自己那會也對臨床試驗規範沒什麼概念,只能硬著頭皮上。

臨床試驗工作的開展需要倫理委員會的參與,這在當時中國醫學界還是個陌生的組織。1996年,醫科院腫瘤醫院組建倫理委員會時,國內沒有相應的章程或文件可供參考,李樹婷和同事通過翻譯國外的材料,寫出了自己的章程。此後的數十年裡,中國的臨床試驗發展迅速,國內充足的病源和較低的試驗成本吸引了羅氏、惠氏、輝瑞、阿斯利康等一批跨國醫藥巨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開展臨床試驗項目。但在患者群體中,臨床試驗的認知度並不高。早年間,中國患者一聽說“試驗”兩個字就臉色大變,認為說者不安好心,要自己去當小白鼠,就算自己願意,家屬也不幹。為了找受試者,李樹婷那時候只能一個個去講解。

“我們國家只有3%的癌症患者參加了臨床試驗,90%多的患者沒有。”這個數字遠低於歐美髮達國家,李樹婷說,這不僅是因為患者認知度較低,也與不同的試驗機構之間缺乏消息溝通平臺有關。很多試驗項目招募不到合適的患者,而很多想參加的患者找不到合適的項目,這一錯位失去的往往不只是試驗機會,更是生存機會。

以身試藥,絕地求生:“中國只有3%的癌症患者參加了臨床試驗”

法國薩瓦省,一名乳腺癌患者被推入醫院放療中心的掃描儀內進行檢查

患者訴求與科研利益

今年4月,韓靖哲的藥被停了。自2011年,來那替尼的專利權被轉賣給彪馬生物科技後,藥企方面已經多次給出終止試驗,停止供藥的信號。去年,來那替尼獲准上市後,仍在組試藥的中國患者們已經預感到,斷供隨時可能發生。

作為全球範圍內碩果僅存的一期受試者,藥已經成為她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果自費購買,一年至少要十幾萬元,這對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來說實在是一筆不菲的開支。受試者希望繼續供藥,於情於理都沒錯。但藥企的確有終止試驗的權力,李樹婷告訴我,如今臨床試驗已經完成,藥物也已上市,停止供藥也並不違規。

除了藥企利益,在試驗中,患者的個人訴求也常常與科研目的產生矛盾。韓靖哲使用的來那替尼最典型的副作用是腹瀉和手足綜合徵,對肝功能和心臟也會有損害。在試驗方案中,為避免數據干擾,受試者不能私自服用其他藥物,醫院開的藥止不住腹瀉,受試者只能自己適應。

而且,參加試驗的頭幾年,韓靖哲每55天要去醫院做核磁、CT、骨掃描等全套檢查、化驗,一年6次。她擔心輻射太多,引起別的病變,曾向試驗組提出少做幾次,但沒有獲得迴應。按照我國《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範》規定,臨床試驗的開展必須依循經過批准的試驗方案,要調整必須經過審批,不能隨意更改,試驗人員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後來,韓靖哲見到李樹婷時提及此事,在倫理委員會的推動下,定期檢查才改為每半年一次。

李樹婷曾遇到過一個項目,試驗藥物對腫瘤抑制效果十分顯著,但對患者肝功能損傷厲害。而對癌症患者而言,良好的肝功能對後續治療非常重要,李樹婷要求肝功能達到某種程度的損傷時立即停止用藥,但醫生不同意,因為“藥一停,腫瘤就長起來了”。到底是先護肝,還是先對付腫瘤,這樣的糾結常發生在試驗過程中。李樹婷說:“我是站在倫理委員會的角度,特別注重患者的安全,但醫生是在和腫瘤抗爭的第一線,尤其想把腫瘤給控制住。”

一面是安全,一面是療效,都事關受試者生命健康,如何平衡成為臨床研究人員與倫理委員會之間經常面臨的一個問題。“其實大家都是在和疾病鬥爭,不光是申辦方、倫理委員會,還有研究者,我們都想讓患者以最小的損傷獲得最大收益。”

試驗過程中最害怕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事件,但很多晚期病人已經面臨無藥可用的絕境,臨床試驗是他們最後的機會。李樹婷告訴我,曾有受試者在用藥不久後產生耐藥性,一檢查發現腫瘤進展,回去就自殺了,還有人堅持不願意退組,跪下來求醫生讓他繼續吃藥。“現在有的試驗是第一次檢查病人腫瘤有進展後,如果醫生認為患者臨床上還能獲益的話,會再讓他吃一段時間,第二次檢查如果還沒有進展,就只能給他停藥。”

有些患者還會為了繼續用藥而隱瞞不良反應。“他忍著不說,就想繼續用藥,但是忍到最後問題太重了。”李樹婷告訴我,有一次,她看見一個女孩走路姿勢奇怪,輕手輕腳地,像是怕踩著什麼,一問才知道是藥物產生了副作用,損傷了手腳的末梢神經,手腳脫皮很嚴重,皮膚全沒了,一伸出來看得見鮮紅的肉。

除了藥物的副作用,很多癌症患者不願參與臨床試驗的一個顧慮是害怕被分到安慰劑組,接受不到治療不說還白白耽誤了病情。李樹婷解釋稱,在臨床試驗設計中,除非患者已經沒有其他有效的治療方案,才會使用安慰劑,否則不會單純使用安慰劑。比如韓靖哲參加的試驗,赫賽汀被證明是治療HER2陽性偏晚期乳腺癌的有效藥物,試驗方案便採用的是聯合用藥的方式,對照組為赫賽汀加沒有藥物成分的輔料,而試驗組為赫賽汀加來那替尼,即使是分到對照組,依然是當時已有的最有效的治療方案。李樹婷說:“腫瘤治療本身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沒有什麼藥可以說百分之百有效,我們做試驗的基本原則是假定藥物無效,通過臨床數據來證明它有效。”

以身試藥,絕地求生:“中國只有3%的癌症患者參加了臨床試驗”

圖:2016年1月28日,印度人正在購買仿製藥。作為世界第三大仿製藥生產國,印度生產了全球20%的仿製藥,有“發展中國家的藥房”之稱

“遲來的靶向藥就是諷刺”

與韓靖哲一起入組試藥的病友大多已經去世。她算了一下,當時一共三個組,第一組還在用藥的有三個,第三組9名受試者只剩一人,而她所在的第二組一共有7位受試者,現在還剩三人。她印象很深的是,第一次檢查時,同組一位受試者是坐輪椅去的醫院,她出現了骨轉移,藥物已經對她體內的癌細胞失效,沒過多久她就退組了,很快人就走了。

其實,大多數受試者都會因為耐藥性,腫瘤復發或轉移而不得不出組。在另一層現實裡,更多人被嚴格的入組標準擋在了門外。尹強的母親2011年被查出肺腺癌晚期,由於病情嚴重,已經錯失了手術機會。化療結束後,醫生建議他給母親吃靶向藥,但對做科研工作的他而言,一年數十萬元的藥費太過昂貴。他曾想過讓母親入組試藥,2012年,有一個特羅凱的靶向藥臨床試驗組,2015年,又遇到PD-1的國產藥臨床試驗,他覺得都不錯,但母親被排除在外。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2017年發佈的最新數據,中國每年新增癌症患者達360多萬,其中能參加臨床試驗的畢竟是少數。尹強走的是另一條路——購買印版(印度版)、孟版(孟加拉版)仿製藥和原料藥,在大熱的電影《我不是藥神》中,這條抗癌道路引起了很多人的同情,同時也招來質疑。有評論指出,這本質上還是在侵害藥企的知識產權,不利於腫瘤藥的創新和研發。尹強不在乎這些,不過他知道,每次抗癌藥話題引起關注後,緊隨而來的就是收縮的用藥環境,在他管理的患者群內,患者和家屬每逢此時都會相互轉告,加緊囤藥。

“遲來的正義也許是正義,但遲來的靶向藥就是諷刺。”尹強對站在道德高地的言論不屑一顧,也不相信昂貴的靶向藥真能納入醫保。他告訴我,這些患者的哲學就是活著,入組試藥是為了活著,購買仿製藥、原料藥也是為了活著,殊途同歸。曾經死磨硬泡之下,醫生告訴他母親只有8個月的時間。現在,還有半個月,母親就跨越7個年頭,他認為,這才是意義。

疾病沒有國界,但抗癌藥有。國內藥物研發能力不足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而一款進口創新藥要進入國內市場須經過重重審批。這一制度設計初衷本在於確保藥物對本國公民的安全性,但實踐過程中,它卻成為患者延續生命的一大障礙,不僅推遲了患者獲取藥物的時間,也提高了藥物成本。

2007年發佈的《藥品註冊管理辦法》規定,新藥臨床試驗審批的時間不得超過90天,但實際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1.1類新藥(即在國內外首次上市銷售的化學合成藥品)、3.1類新藥(即已在國外上市銷售但未在國內銷售的製劑及其原料藥)及6類新藥(即已有國家藥品標準的原料藥或者製劑)申報臨床試驗的平均審評時間為14個月、28個月和28個月。放在美國,申報者向FDA提出新藥臨床試驗申請後,若30天內沒有收到FDA做出暫停臨床研究的決定,便意味著通過審批。

以身試藥,絕地求生:“中國只有3%的癌症患者參加了臨床試驗”

4月24日,在江蘇連雲港開發區內的原創化學藥創新中心I期臨床試驗中心,工作人員在進行相關試驗工作

背後有兩組數字被很多人拿來對比:2014年,中國食藥監局機關行政編制為345人,而根據官方數據,在2013年,FDA僅藥品與評估中心的員工就有3600餘人。零氪科技首席臨床運營官李麗平曾長期在CRO(合同研究組織,專門提供藥物研發外部服務)工作,她介紹,美國的審批制度是“寬進嚴出”,對申請者的審查較為寬鬆,但一旦出現違法違規問題,懲罰極為嚴厲;中國則是“嚴進寬出”,申請者需提交大量的材料,且必須經過國家和省級藥監管理部門的兩級審批,獲得批件後,方可進行臨床試驗。而且,儘管國家文件規定,臨床試驗項目只要獲得牽頭單位的倫理委員會通過,其他參與機構可以直接通過,但在具體執行中,試驗項目仍要一家家醫院提交審查。

冗長的審批程序大大拉長了藥物上市的戰線,很多癌症患者在新藥上市前已經抱憾而終。2017年6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將有序加快境外已上市新藥在境內上市審批。這對癌症患者而言是一個好消息。不過,國內臨床試驗中存在的問題遠非一紙文件即可改觀。目前,大部分臨床試驗在大城市的三甲醫院進行,負責醫生往往是醫院的主任醫師——他們權高位重,但是醫院最忙的一群人,能分配給患者或受試者的時間少得可憐,更難以要求他們親自把關試驗的進展。而這只是醫療體系之痼疾在臨床試驗中的一重投射。

李樹婷去美國考察時曾到一家醫院的臨床試驗中心,獨立寬敞的辦公區,100多名工作人員,可人家一年做的試驗項目才20多個,反觀自己帶領的GCP中心,她打趣說只能算三個半工作人員,小小的一間辦公室,人多了都沒處站,而她退休那年,中心手頭有524個臨床項目。“沒法比,人家做得特別專業,特別精細,我們就這麼幾個人。”

她曾向國家藥監部門的朋友直言不諱地“建議”:“你們要是去一線臨床待一待,看看患者們的眼睛,就知道新藥的研發和試驗多麼重要。”這不是玩笑之言,在臨床試驗一線工作20多年裡,她接待過無數找上門來的患者,他們希望用到新藥,但並不是每一個都能立刻入組試藥。李樹婷只能讓他們留下電話,回家等消息,但往往最後電話打過去,人已經不在了。

如今,與癌細胞抗爭了15年後,韓靖哲已經從日常的柴米油鹽中找到了另一種與腫瘤共處的方式。已74歲高齡的她,每天上午仍要一個人從小區走到菜場,買完菜後再步行回去,15分鐘裡,一個人默默地走,沒有人能看出她曾與癌細胞殊死搏鬥。

但是,醫生不敢斷言韓靖哲獲得了最終的勝利,或許癌細胞只是沉睡了15年,是否會、何時會捲土重來,人類目前的醫學水平尚無力左右。如果這一天真的到來,我們無法保證還有另一道藥物構築的防線可供抵擋。

(尹強為化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