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家叫獸”們為什麼常常“不靠譜”?

癌症 肺癌 金融 數學 果凍 人神共奮的職場心理 2018-12-06

科學決策系列第九篇:我活得好好的,為什麼要聽專家的?

1/5、為什麼專家變“磚家”

幾年前,媒體曝出過“把工業明膠當食用明膠添加”的事件。一個電視談話節目中,一位食品專家嘉賓信誓旦旦說,工業明膠絕對不可能做出果凍的品相。可當場有記者放出親身暗訪的鏡頭,地下工場用工業明膠做出外形以假亂真的果凍來。

應該是這位專家的經驗落後於科技發展了,但他的表現很有趣:雖然睜大了眼睛,但始終面帶微笑,嘴裡說“不可能的,這個不可能的”。

2008年金融危機時,美國有個麥道夫的“龐氏騙局”被揭穿,手段其實很老套,募集新投資者的錢來償還老投資者,但涉案金額巨大,而且受騙者都是各界名人,其中居然有一位專家中的專家——美聯儲前主席、大名鼎鼎的格林斯潘。

專家也會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犯錯,這一點大家都能理解。但網絡時代的專家名聲真的是江河日下,變成了“磚家”和“叫獸”,遠遠超過了“名人效應”所能解釋的範疇。

為什麼這些“磚家”常常讓人覺得很不靠譜呢?到底是專家本身的問題,還是普通人自己的問題?

“磚家叫獸”們為什麼常常“不靠譜”?

2/5、到底是誰不靠譜?

有一次在網上看到視頻,某地因液化氣洩露造成失火,但奇怪的是,消防隊的高壓水龍頭雖然開著,卻全部澆在大火周圍,根本不像是在滅火。於是下面就有網友大罵消防隊不專業,水龍頭都壓不準。

其實這才是專業方法,氣體洩露失火在沒有找到洩露點前,必須要留著火頭,把氣體消耗光了,水龍頭澆在起火點周圍是為了降溫防止爆炸。

網絡時代的一個特點是有大量現場的照片和視頻,信息透明看起來是好事,但問題是,普通人生活中大多靠直覺判斷——直覺的好處是速度快,消耗大腦資源比較少,用來對付日常工作生活瑣事綽綽有餘,可一旦遇上了非專業領域,跟我們想象的不一樣,跟影視劇裡不一樣,就很容易出現“直覺性偏差”。

而專家在自己的領域內,用的是基於邏輯的科學分析,繞過了吃瓜群眾的直覺判斷盲區,反而讓普通人誤解“專家不靠譜”。

比如有一個統計,生活條件越好的地方,癌症患者的比例反而越大。這個數據難免讓普通人覺得是在胡說八道,但在專家看來卻很好理解,與癌症最相關的因素不是生活質量,而是年齡,超過50歲,得病率直線上升,而生活質量高地方必然人均壽命長。

在專業領域內產生錯覺的另一個原因,很多專業領域內的數字是有欺騙性的,偏偏大部分普通人都不擅長數學,或者懶得算一下。

很多人去做一種叫“低劑量螺旋CT”的早期肺癌篩查,因為這種檢測特異性和靈敏度都是99%,也就是說,有病的人99%會被查出來,而沒病的人99%也會被排除。聽起來很不錯吧?

可是,醫學博士、科普作家“菠蘿”在他的《癌症真相:醫生也在讀》一書中認為,就算這個數據是真的,普通人也沒必要做,除非是幾十年的老煙槍這種高風險人群。

讓我們來跟“菠蘿”一起做個簡單的算術題:

假設10萬個人做測試,有多少人會被查出有問題?

第一部分,有病查出有病的人數:假設肺癌得病率為千分之一,那麼10萬人實際上是有100人生病的,99%的被查出,就是查出99個人。

第二部分,沒病查出有病的人數:剩下的99900個實際上沒病的人,因為1%的誤診,就是999個人誤診出癌症。

最後,求出誤診率:被檢出999+99=1098個有問題的人中,其實有999個人是誤診,被誤診的概率高達91%.。

而實際上,很多醫生都認為這個篩查的特異性和靈敏度只有90%,那麼誤診率就高達98.3%!再考慮到這種檢查的高輻射對人體的影響,非高風險人群做檢測是得不償失的。

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個,虛驚一場後,你一定會大罵“磚家”不靠譜,但真正不靠譜的是你的數學水平,還有玩數字遊戲的推銷員。

“磚家叫獸”們為什麼常常“不靠譜”?


3/5、專家忽視了人性的弱點

不過,在上面的案例中,你可能會想,沒有癌症診斷出癌症還好啦,重點是——有癌症的人,99%都能診斷出來。

這正是專家和普通人看法分歧的第二個原因,專家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分析,忽視了人性的弱點,反而給人一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感覺,而普通人如果有切身利益關係,感受就完全不同。

假如你午飯去吃20元的套餐,一個同事告訴你,他有一張滿40減20元的優惠券,20元剛好買兩份,但他有個條件——他只想付1塊錢!

從理性的角度分析,你應該接受,相當於你只付了19元,還是賺到了。但事實上,你十有八九會斷然拒絕——憑什麼啊,我就算是多付一塊元,也不願接受如此不公平的分配方式。

現實中典型的例子是“該不該判人販子死刑”的網絡大討論。

專家的想法很有邏輯,第一、如果販賣兒童有可能被判死刑,那麼人販子就會傾向於在逃避追捕中,置兒童的性命於不顧,反正都是一死;第二、大量司法實踐證明,加大刑罰力度不會降低犯罪率。

這個邏輯大部分人其實都能理解,可就是感情上無法接受。而且對於很多人而言,子女被拐賣的痛苦並不亞於喪子之痛。

如果說上面的例子中,普通人反對專家,僅僅為了尋求一種情感宣洩,那麼在下面的例子裡,普通人往往明知自己不理性,也要堅持。

還是以醫生為例,假如某重症有兩種治療方案,A方案成功率50%,另外50%沒有任何變化,B方案成功率高達90%,但有5%的風險立刻死在手術檯上。

作為醫生,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上,肯定覺得B方案更好,手術當然少不了風險。但患者就不一定了,5%的死亡風險,對於絕大部分人而言,還是太高了。

這就是行為經濟學上說的“大部分人都是風險厭惡者”,為了避免死亡、破產一類的“絕對風險”,寧可放棄“風險收益比”更好的方案。

所以作為專業人士的醫生,不僅要懂醫學,更要懂人心。美國醫學院入學考試從2012年開始,加入了大量人文內容;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甚至把“小說閱讀與討論”作為必修課,就是希望未來醫生們不但能作診斷,還能與病人溝通,讓病人理解自己的病情,作出更好的決定。

4/5、專家的盲區:極小概率事件

前面說的例子都是普通人的問題,要麼不科學,要麼不理性,好像專家永遠不會犯錯。當然並非如此,專家最熟悉的專業領域,正是他們的盲區所在。

美國有個議員,上班途中因超速被警察攔下,結果被關進了精神病院,費了老大的勁才被弄出來。媒體報道之後,輿論譁然,紛紛指責警察濫用職權。

但實際上,這件事沒那麼簡單。這個議員是女性,又是一位黑人,女黑人議員在當時是很少見的。最要命的是此人為了證明自己確有急事,說自己馬上要跟總統會面(實情如此)。

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如果你是一位攔超速的警察,結果下來一女黑人自稱自己是議員,情緒激動地滿口胡勒勒說自己馬上要見總統,你會不會懷疑她有精神病?

“磚家叫獸”們為什麼常常“不靠譜”?

專業人士也會被直覺誤導,因為他們有一套處理突發事件的程序,一些被認為基本不會發生的極小概率事件,常常會被解釋成其他出現概率更高的原因,專家的自信又讓他們比普通人更容易在這裡犯錯。

最典型的案例是“美國長期資本倒閉事件”。

這是一家對衝基金,創始成員中有兩位諾獎得主和一位前美聯儲副主席。這些人可不是來撐門面的,他們建立基金的目的就是為了驗證自己提出的“高槓杆加固定收益套利模型”的獲利能力。這個經過數學計算驗證過的模型果然非常有效,運作的前四年的回報率平均超過40%,一下子和老牌的索羅斯量子基金一起躋身為“全球四大對衝基金”。

更牛逼的是,長期資本幾乎沒有大的回撤——可這正是問題所在。任何一個贏利模式都是有缺點的,要麼回撤大、要麼回報低、要麼市場機會少,你想,如果這個模型真的能長期有效,那十幾年下來,世界上所有的財富豈不是全部歸他們所有了?

問題事後才浮出水面,這個模型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忽略極小概率事件的基礎上的,而這四年,金融市場剛好風平浪靜;而盈利又建立在超高槓杆之上,為未來埋下禍胎。

長期資本在第五年就等來了它的“極小概率事件”——1998年的俄羅斯債券違約事件。誰也不會想到,昔日的霸主竟然會債券違約,短短150天,“長期資本”鉅虧,並此發了一場波及全球金融市場的大地震。

俄羅斯債券違約被長期資本認為是“100億年才會出現一次的事件”,實際上,後來的二十年,類似的危機至少發生過兩次。所以,“極小概率事件”並不能僅僅用數學去判斷,它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忽視它們,往往會導致嚴重後果。

專家們忽視“極小概率事件”,還有一個原因:如果考慮這些因素,做事情的成本可能會高的驚人,預算可能永遠通不過。福島核反應堆就是一個慘痛的例子。

過去45年間,福島最大的地震是8.0級,所以日本人就按8.5級的防震標準來建造核反應堆。而事實上福島在過去很可能發生過9級地震,而這個信息被專業人士“當成極小概率事件”無視了,最終造成巨大的災難。

5/5、別對答案太在乎

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專家,思維上都有自己的盲區。普通人的盲區是“過於依賴自己的直覺”,專家的盲區是“過於相信自己的理性和經驗”。

這兩種思維盲區的產生,又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兩類人都過於在乎現在就得到一個答案——因為專家如果沒有這個答案,他們很可能什麼事都做不了,普通人如果不立刻得出答案,日常決策成本可能高得驚人。

這就導致我們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上,而忽略了其他的可能。

——食品添加劑的專家覺得把工業明膠做成食用明膠很難,就忽略了技術的進步;

——普通人太希望找到一個準確率很高的癌症早期篩查方法,忽略了數字本身的意義,

——福島的核專家太希望證明這裡可以建核電站,忽略了小概率事件的不確定性……

上學時,我們都有做選擇題的經驗:不能因為一個選項看起來是正確的,就不看其他選項。這個經驗在日常生活工作的決策中同樣重要。

(本文為科學決策系列第九篇)

“磚家叫獸”們為什麼常常“不靠譜”?

首發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每週二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科學決策系列”文章

100個不會選擇的人,99個不知道這個簡單的道理(之一)

一個誤導了無數人的錯誤理念——我要更自信(之四)

你幫助過的人,和幫助過你的人,應該向誰求助?(之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