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除溼氣,用好這6個穴位就夠了,別貪多'

"

大家都知道,體內溼氣過重,不僅會影響到整個人的精神,使人極易疲憊、頭髮出油、長痘長斑、容易肥胖,長期以往還會導致體內毒素排出受阻,增加健康隱患。因此,大多數人都極為重視身體除溼,而艾灸作為一種被廣泛認可的傳統中醫鍼灸養生療法,能夠有效去除體內積攢的寒溼之氣,將溼熱之毒排出體外。

"

大家都知道,體內溼氣過重,不僅會影響到整個人的精神,使人極易疲憊、頭髮出油、長痘長斑、容易肥胖,長期以往還會導致體內毒素排出受阻,增加健康隱患。因此,大多數人都極為重視身體除溼,而艾灸作為一種被廣泛認可的傳統中醫鍼灸養生療法,能夠有效去除體內積攢的寒溼之氣,將溼熱之毒排出體外。

艾灸除溼氣,用好這6個穴位就夠了,別貪多

艾灸的這種除溼作用,主要取決於艾灸具有補足陽氣、運水化溼的作用,通過在人體有關的重要穴位薰炙艾灸條,能夠打通人體淤堵經絡,有利於將溼氣和熱毒均排出體外。《神農本草經》中也記載道:“艾葉具有溫經止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

艾灸除溼,這幾個穴位最重要:

1、關元穴

關元穴位於肚臍下方約三寸處,是養生要穴之一,有固本培元的功效。在該穴位施灸能夠有效調氣理血、補腎固精,氣血通了,溼氣自然能順利排出體外。

"

大家都知道,體內溼氣過重,不僅會影響到整個人的精神,使人極易疲憊、頭髮出油、長痘長斑、容易肥胖,長期以往還會導致體內毒素排出受阻,增加健康隱患。因此,大多數人都極為重視身體除溼,而艾灸作為一種被廣泛認可的傳統中醫鍼灸養生療法,能夠有效去除體內積攢的寒溼之氣,將溼熱之毒排出體外。

艾灸除溼氣,用好這6個穴位就夠了,別貪多

艾灸的這種除溼作用,主要取決於艾灸具有補足陽氣、運水化溼的作用,通過在人體有關的重要穴位薰炙艾灸條,能夠打通人體淤堵經絡,有利於將溼氣和熱毒均排出體外。《神農本草經》中也記載道:“艾葉具有溫經止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

艾灸除溼,這幾個穴位最重要:

1、關元穴

關元穴位於肚臍下方約三寸處,是養生要穴之一,有固本培元的功效。在該穴位施灸能夠有效調氣理血、補腎固精,氣血通了,溼氣自然能順利排出體外。

艾灸除溼氣,用好這6個穴位就夠了,別貪多

2、足三裡穴

該穴位歸屬於胃經,坐直時將四指併攏於膝蓋下方的凹陷處,小食指所處位置即為足三裡穴。在該穴位施灸能夠有益於胃氣生髮,去除脾溼,舒經通絡。

"

大家都知道,體內溼氣過重,不僅會影響到整個人的精神,使人極易疲憊、頭髮出油、長痘長斑、容易肥胖,長期以往還會導致體內毒素排出受阻,增加健康隱患。因此,大多數人都極為重視身體除溼,而艾灸作為一種被廣泛認可的傳統中醫鍼灸養生療法,能夠有效去除體內積攢的寒溼之氣,將溼熱之毒排出體外。

艾灸除溼氣,用好這6個穴位就夠了,別貪多

艾灸的這種除溼作用,主要取決於艾灸具有補足陽氣、運水化溼的作用,通過在人體有關的重要穴位薰炙艾灸條,能夠打通人體淤堵經絡,有利於將溼氣和熱毒均排出體外。《神農本草經》中也記載道:“艾葉具有溫經止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

艾灸除溼,這幾個穴位最重要:

1、關元穴

關元穴位於肚臍下方約三寸處,是養生要穴之一,有固本培元的功效。在該穴位施灸能夠有效調氣理血、補腎固精,氣血通了,溼氣自然能順利排出體外。

艾灸除溼氣,用好這6個穴位就夠了,別貪多

2、足三裡穴

該穴位歸屬於胃經,坐直時將四指併攏於膝蓋下方的凹陷處,小食指所處位置即為足三裡穴。在該穴位施灸能夠有益於胃氣生髮,去除脾溼,舒經通絡。

艾灸除溼氣,用好這6個穴位就夠了,別貪多

3、中脘穴

該穴位位於腹部中線,肚臍上方約4寸處。施灸該穴位能耐有益於調養胃腸不適,祛溼脾胃溼氣,緩解腹瀉、頭暈等症狀。

4、解溪穴

腳背與小腿踝關節處的橫紋中間有一個凹陷處即為解溪穴位置。施灸該穴位能有效去除痰溼、緩解下半身水腫。

5、命門穴

該穴位在背部第二、三腰椎棘突中間,被稱為人體元氣歸聚之地。施灸該穴位有助於固本培元、加強生命力、促進水溼運化。

6、豐隆穴

豐隆穴也被稱為“化痰穴”,位於小腿外側中部肌肉鼓起的地方。施灸該穴位能有效改善痰溼阻滯、氣血不調,緩解頭暈、咳嗽等痰溼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艾灸雖好,但也要講求方法:

一、 時間不可過短或過長

艾灸時間過短則療效甚微,時間過長反而導致火氣過剩,容易傷身。一般而言,對於體內溼氣較重的人,每日灸艾條的時間在10到15分鐘為宜,若是用隨身灸灸則在20到30分鐘即可。

二、不要過度追求艾灸起泡

一些人在艾灸後會出現起水泡的現象,中醫裡視為溼毒排出的徵兆但是,並不是所有溼氣重的人都會出水泡,也不是所有的起泡現象均是溼毒排出的象徵。

"

大家都知道,體內溼氣過重,不僅會影響到整個人的精神,使人極易疲憊、頭髮出油、長痘長斑、容易肥胖,長期以往還會導致體內毒素排出受阻,增加健康隱患。因此,大多數人都極為重視身體除溼,而艾灸作為一種被廣泛認可的傳統中醫鍼灸養生療法,能夠有效去除體內積攢的寒溼之氣,將溼熱之毒排出體外。

艾灸除溼氣,用好這6個穴位就夠了,別貪多

艾灸的這種除溼作用,主要取決於艾灸具有補足陽氣、運水化溼的作用,通過在人體有關的重要穴位薰炙艾灸條,能夠打通人體淤堵經絡,有利於將溼氣和熱毒均排出體外。《神農本草經》中也記載道:“艾葉具有溫經止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

艾灸除溼,這幾個穴位最重要:

1、關元穴

關元穴位於肚臍下方約三寸處,是養生要穴之一,有固本培元的功效。在該穴位施灸能夠有效調氣理血、補腎固精,氣血通了,溼氣自然能順利排出體外。

艾灸除溼氣,用好這6個穴位就夠了,別貪多

2、足三裡穴

該穴位歸屬於胃經,坐直時將四指併攏於膝蓋下方的凹陷處,小食指所處位置即為足三裡穴。在該穴位施灸能夠有益於胃氣生髮,去除脾溼,舒經通絡。

艾灸除溼氣,用好這6個穴位就夠了,別貪多

3、中脘穴

該穴位位於腹部中線,肚臍上方約4寸處。施灸該穴位能耐有益於調養胃腸不適,祛溼脾胃溼氣,緩解腹瀉、頭暈等症狀。

4、解溪穴

腳背與小腿踝關節處的橫紋中間有一個凹陷處即為解溪穴位置。施灸該穴位能有效去除痰溼、緩解下半身水腫。

5、命門穴

該穴位在背部第二、三腰椎棘突中間,被稱為人體元氣歸聚之地。施灸該穴位有助於固本培元、加強生命力、促進水溼運化。

6、豐隆穴

豐隆穴也被稱為“化痰穴”,位於小腿外側中部肌肉鼓起的地方。施灸該穴位能有效改善痰溼阻滯、氣血不調,緩解頭暈、咳嗽等痰溼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艾灸雖好,但也要講求方法:

一、 時間不可過短或過長

艾灸時間過短則療效甚微,時間過長反而導致火氣過剩,容易傷身。一般而言,對於體內溼氣較重的人,每日灸艾條的時間在10到15分鐘為宜,若是用隨身灸灸則在20到30分鐘即可。

二、不要過度追求艾灸起泡

一些人在艾灸後會出現起水泡的現象,中醫裡視為溼毒排出的徵兆但是,並不是所有溼氣重的人都會出水泡,也不是所有的起泡現象均是溼毒排出的象徵。

艾灸除溼氣,用好這6個穴位就夠了,別貪多

1、並非溼氣重的人艾灸都會起水泡

由於各人體質不同,雖然有的人體內溼氣較重,但經絡淤堵還不嚴重,則可能起泡現象並不明顯。艾灸過程中主要以溫熱感為宜,不應追求灼燒感和灸後水皰。

2、灸後起泡也可能是燙傷

艾灸時灸條與皮膚的距離最好在3—5cm,但由於艾灸過程中的不注意,可能會導致灸條離皮膚太近導致燙傷,此時皮膚會有灼燒感,而非溫熱感。此時的水泡並不是溼毒排出的象徵,而是燙傷所致,應注意消毒擦藥。

三、不要一次性灸過多穴位

除了過度追求艾灸時長和艾灸效果以外,一次性艾灸過多的穴位也是很多人會犯的艾灸誤區。事實上,日常艾灸時一次選擇2、3個穴位灸即可,並且不要連續艾灸,最好灸幾天停幾天,以循序漸進為主。

"

大家都知道,體內溼氣過重,不僅會影響到整個人的精神,使人極易疲憊、頭髮出油、長痘長斑、容易肥胖,長期以往還會導致體內毒素排出受阻,增加健康隱患。因此,大多數人都極為重視身體除溼,而艾灸作為一種被廣泛認可的傳統中醫鍼灸養生療法,能夠有效去除體內積攢的寒溼之氣,將溼熱之毒排出體外。

艾灸除溼氣,用好這6個穴位就夠了,別貪多

艾灸的這種除溼作用,主要取決於艾灸具有補足陽氣、運水化溼的作用,通過在人體有關的重要穴位薰炙艾灸條,能夠打通人體淤堵經絡,有利於將溼氣和熱毒均排出體外。《神農本草經》中也記載道:“艾葉具有溫經止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

艾灸除溼,這幾個穴位最重要:

1、關元穴

關元穴位於肚臍下方約三寸處,是養生要穴之一,有固本培元的功效。在該穴位施灸能夠有效調氣理血、補腎固精,氣血通了,溼氣自然能順利排出體外。

艾灸除溼氣,用好這6個穴位就夠了,別貪多

2、足三裡穴

該穴位歸屬於胃經,坐直時將四指併攏於膝蓋下方的凹陷處,小食指所處位置即為足三裡穴。在該穴位施灸能夠有益於胃氣生髮,去除脾溼,舒經通絡。

艾灸除溼氣,用好這6個穴位就夠了,別貪多

3、中脘穴

該穴位位於腹部中線,肚臍上方約4寸處。施灸該穴位能耐有益於調養胃腸不適,祛溼脾胃溼氣,緩解腹瀉、頭暈等症狀。

4、解溪穴

腳背與小腿踝關節處的橫紋中間有一個凹陷處即為解溪穴位置。施灸該穴位能有效去除痰溼、緩解下半身水腫。

5、命門穴

該穴位在背部第二、三腰椎棘突中間,被稱為人體元氣歸聚之地。施灸該穴位有助於固本培元、加強生命力、促進水溼運化。

6、豐隆穴

豐隆穴也被稱為“化痰穴”,位於小腿外側中部肌肉鼓起的地方。施灸該穴位能有效改善痰溼阻滯、氣血不調,緩解頭暈、咳嗽等痰溼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艾灸雖好,但也要講求方法:

一、 時間不可過短或過長

艾灸時間過短則療效甚微,時間過長反而導致火氣過剩,容易傷身。一般而言,對於體內溼氣較重的人,每日灸艾條的時間在10到15分鐘為宜,若是用隨身灸灸則在20到30分鐘即可。

二、不要過度追求艾灸起泡

一些人在艾灸後會出現起水泡的現象,中醫裡視為溼毒排出的徵兆但是,並不是所有溼氣重的人都會出水泡,也不是所有的起泡現象均是溼毒排出的象徵。

艾灸除溼氣,用好這6個穴位就夠了,別貪多

1、並非溼氣重的人艾灸都會起水泡

由於各人體質不同,雖然有的人體內溼氣較重,但經絡淤堵還不嚴重,則可能起泡現象並不明顯。艾灸過程中主要以溫熱感為宜,不應追求灼燒感和灸後水皰。

2、灸後起泡也可能是燙傷

艾灸時灸條與皮膚的距離最好在3—5cm,但由於艾灸過程中的不注意,可能會導致灸條離皮膚太近導致燙傷,此時皮膚會有灼燒感,而非溫熱感。此時的水泡並不是溼毒排出的象徵,而是燙傷所致,應注意消毒擦藥。

三、不要一次性灸過多穴位

除了過度追求艾灸時長和艾灸效果以外,一次性艾灸過多的穴位也是很多人會犯的艾灸誤區。事實上,日常艾灸時一次選擇2、3個穴位灸即可,並且不要連續艾灸,最好灸幾天停幾天,以循序漸進為主。

艾灸除溼氣,用好這6個穴位就夠了,別貪多

四、艾灸可能會有“副作用”

經常艾灸雖然有益於排溼健體,但是長期艾灸的人可能會出現出汗、白帶增多、小便增多等“副作用”,一些人認為是艾灸後身體排毒、排病的反應,另一些人擔心是不是艾灸後的不良副作用。的確,臨床上艾灸後產生的排病反應與其副作用表現基本相似,因此很難區分。但是,只要發生這些“副作用”時,身體狀況是變好的趨勢,則基本可判斷為艾灸的排毒、牌排病反應;若是覺得身體無力、精神不濟等,則可能是艾灸後的副作用,此時應及時告知醫師,謹慎艾灸。

參考文獻:

1、《艾灸輕鬆祛夏病》,2019年,《湖南中醫雜誌》。

2、郭麗、於豔麗:《艾灸結合中藥燻蒸法治療寒溼型腰腿疼痛的效果及護理要點》,2018年,《內蒙古中醫藥》。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