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從普通生到科學家,他父母在挖掘孩子潛能上做對了這些事'

"
"
愛因斯坦從普通生到科學家,他父母在挖掘孩子潛能上做對了這些事

包 容

——像對待自己的身體一樣對待孩子

☆ 看孩子不順眼,是因為自己修養不夠。

☆ 心懷鬼胎的人吃飯都不香,而內心亮堂寬闊的人,卻能裝下所有知識與財富。這就是為什麼完善人格是教育核心任務的真正理由。

☆ 父母有責任把這朵玫瑰傳遞給孩子。

☆ 人的自私形成的深層原因是優越感,就是站到一個山頭上,仍然只看腳下,不看路。

☆ 教師和家長唯一要做的,就是保護孩子的主動性,而不是去控制甚至摧殘它。

我的朋友中裡巴人(《求醫不如求己》作者,中醫研究者)說,對待身體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身體是自己的,猶如孩子是自己的,疾病就是孩子的惡作劇,是孩子野性的一種宣洩。它是一種巨大的能量,可以轉化為成長的動力。我們卻往往敵視和恐懼這種能量,不惜耗費更多的能量來清除它,這無異於自相殘殺。

中裡巴人進一步指出,對待自己的身體就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應該關心它、幫助它、引導它、鍛鍊它,不要漠視它、壓抑它、強制它、仇視它。如果孩子犯了錯誤,我們要去傾聽他的訴說,而不要一棒打死,或者交給警察、送進監獄,當然也不可放任自流。

回到教育上,孩子的成長就像身體的成長,不聽話、叛逆、頂撞,其實就像偶爾小恙。身體就像孩子,孩子就像身體,很多人想得到卻難以做到。

不能善待孩子,是否可以等同於“自虐狂”?控制孩子的自然、自由生長,壓抑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是否可以等同於古代裹腳導致身體重要部位——腳的異變與畸形?

教育的祕訣是真愛。真愛,就像對待自己身體的愛。

身體本體的存在與孩子天性的存在是一致的。善待、遵循孩子的天性,是教育走出迷途的必然選擇。

培根說過:“天性常常是隱而不露的。一個人的天性不長成藥草,就長成莠草。所以應當及時灌溉前者而芟除後者。”

什麼是天性?天性就是孩子身上突現出的稟賦。天性既有從父母身上繼承的遺傳品質,也有蘊藏在孩子身上的特殊天分,潛伏在孩子靈魂深處的固有品格。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孩子的天性也如此,既有相同之處,也存在個體的千差萬別。教育者的一個重大任務,就是尋找孩子的天性,幫助他們把自身的潛能發揮到極致。

讓我們看看愛因斯坦的成長曆程:

愛因斯坦生下來除了頭顱比正常的嬰兒大之外,其他方面和正常的嬰兒一樣,不過語言發音比正常的嬰兒要晚一些,到了三歲還不會說話。母親用美妙的音樂把孩子帶入充滿夢幻般想象力的藝術殿堂,在悠揚的小提琴旋律中,小小的愛因斯坦忘掉了一切,陶醉在音樂的世界裡。

愛因斯坦的父親最能理解兒子,他知道兒子在想什麼,兒子想要做什麼。就在小愛因斯坦厭倦課堂老師的說教,對數學和物理髮生濃厚興趣的時候,父親把一顆指南針放在了兒子的手上,從此,這顆指南針為愛因斯坦指明瞭人生的方向。

父親和母親不但把各自的優秀品質傳承給愛因斯坦,而且還幫助愛因斯坦釋放出其靈魂深處強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像培育一棵幼小的秧苗那樣,為它提供充足的土壤、陽光、空氣和雨露,為它創造成長的環境和空間。愛因斯坦在父母的關愛與呵護下,如飢似渴地汲取數學和物理學知識,這時,愛因斯坦的興趣逐漸轉移到理論物理學的研究上。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就對感興趣的事物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這是一種人類獨有的最優秀的創造性思維的品質,可是這個擁有純真天性,充滿創造性思維的科學奇才,最初因為懷疑牛頓的經典力學,而被人們認為是大逆不道的瘋子。他常常在課堂上提出稀奇古怪的問題,讓教授尷尬地無法回答而當眾出醜。大學裡的學術權威對他異想天開的荒誕想法感到匪夷所思,進而橫加指責,但是愛因斯坦的思想早已深入浩瀚無際的宇宙空間,去探索研究更深層次的物理問題,絲毫不為批評指責所動。20世紀初,年輕的愛因斯坦提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相對論,開創了理論物理的新紀元。

愛因斯坦曾是一個笨孩子、學習成績糟糕的差等生,從他成長為傑出科學家的經歷,我們可以到很多啟發。同樣,下面這個故事也會啟發我們的思考。

多年

以前的一個晚上,有個年輕的母親正在廚房裡洗碗,小兒子獨自在灑滿月光的後院玩耍。年輕的母親不斷聽到兒子蹦蹦跳跳的聲音,感到很奇怪,便大聲問他在幹什麼。天真無邪的兒子也大聲回答:“媽媽,我想要跳到月球上去!”這位母親並沒有像其他父母一樣責怪兒子不好好學習,只知道瞎想,而是說:“好啊,不過一定要記得回來啊!”

這個小孩長大以後真的“跳”到月球上去了,他就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

還有一個同樣有意思的故事:

一天,一個小男孩在家裡照顧他的妹妹莎莉,無意中發現了幾瓶彩色墨水。母親不在家,那些瓶子對他是一種極大的誘惑,小男孩忍不住打開瓶子,開始在地板上畫起了妹妹的肖像。不可避免的,家裡變得髒亂不堪。

他母親回來時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但她同時也看到了地板上的那張畫像——準確地說是一片亂七八糟的墨跡。她對色彩凌亂的墨水汙漬視而不見,卻驚喜地說道:“啊,那是莎莉!”然後她彎下腰來親吻了她的兒子。這個男孩就是本傑明·威斯特,後來成了一個著名的畫家,他常常驕傲地對人說:“是母親的親吻使我成了畫家。”

對於一個充滿想象力的孩子,我們永遠都不可能預測他將通過何種方式、何種途徑去實現未來的人生價值,獲取屬於他的成功。我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鼓勵,再鼓勵!只要是積極的、向上的就去鼓勵,剩下的一切則交給他自己——讓孩子做自己的事,他往往能在“不可能”或“不太可能”中找到可能,並達到一個光輝的頂點。

關注孩子的長遠發展,善待孩子的天性吧。我的建議是:

◎ 接納並正確引導孩子的天性

教育並不是違揹人的天性,而是要利用孩子的需要,對孩子加以正確的指導,最重要的是讓他明白走向自己的目標從來都沒有捷徑,唯有努力和付出。如果孩子想要得到什麼,比如說他想要得到最紅最大的蘋果,父母就應該告訴他:“那你的表現一定是要最出色的,才能夠獲得。”同時還要告訴孩子,競爭是公平的競爭,不能總想歪點子。

◎ 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用心發現孩子最感興趣的是什麼,然後著力培養,這是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的最好方法。家長可以先用心觀察孩子對哪一方面比較敏銳,然後慢慢有意識地培養。比如家長髮現孩子對色彩比較敏感,就可以為孩子買一些填圖遊戲給他玩,以後再給他買更高級的繪畫用具。需要注意的是,興趣的培養不要走入功利的誤區,否則的話孩子將很難感受到生活中的快樂和美。家長更不能單純為了培養孩子而強迫他學這學那,甚至以分數來衡量價值,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 不要怕孩子“搞破壞”

手指活動靈巧的孩子,大腦的思維活動往往非常活躍。這樣反覆循環刺激,能使腦細胞的功能得到強化,思維水平得以提高。因此,孩子在他們感興趣的手工活動中,能夠得到智能的發展。所以,父母千萬不要因為怕麻煩而抑制孩子的這一美好天性,不僅要“縱容”孩子“搞破壞”,還要鼓勵孩子把破壞掉的東西復原,這樣才能使孩子動手的信心得到加強,有利於孩子創造能力的發展。

◎ 讓孩子高興是教育的原則

“媽媽,我今天連用四個玻璃球彈進了門洞!”面對孩子彙報他引以為豪的“戰績”時,家長不要表現得漠然,那樣就如同給孩子潑了一盆冷水。可以友好地蹲下來,用認真而好奇的眼神問孩子:“真的是這樣嗎?那好棒啊!能不能告訴我,你是怎麼做到的?有訣竅嗎?”孩子聽到這樣的話,一定會打開話匣子,滔滔不絕地講述。大人可以藉此瞭解孩子的想法,以及和其他孩子的互動模式是否正確、遊戲的安全等,更進一步導引和啟發孩子更多思考點,讓孩子除了“愛”玩,還要“會想”、“會玩”。然後,大人便會發現,遊戲不再只是遊戲,而是探索、思考和學習的一種途徑。

◎ 幫助孩子化解嫉妒心

孩子的嫉妒心往往是直觀、客觀而真實的。當孩子在跟你訴說時,他正體驗著強烈的不快甚至憤怒,此刻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向親人將自己的憤怒、不安、煩躁等和盤托出,希望有人能聽他訴說,並理解他,體諒他。等你聽完了他也許是語無倫次的訴說後,你不必加以評論,相反的,你可以輕鬆地對孩子說:“哦,我還以為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呢。”要知道,你的輕鬆和微笑可以有效地緩解孩子的嫉妒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