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陷入司機罷工風波的共享出行巨頭Uber(優步),終於如期在美國東部時間5月10日於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代碼“UBER”)掛牌上市,開盤價報42美元/股,受美股市場行情拖累較發行價45美元下跌6.67%,市值超725億美元。

“網約車鼻祖”Uber上市破發:司機罷工+虧損“雙重承壓”

Uber上市被市場視為美股年度最大IPO。有分析師認為,Uber正在利用它的平臺提供更多的服務,可能在未來創造更多的規模經濟,是其IPO定價的重要影響因素,但收入與增長仍然承壓。

據報道,得益於Uber的員工持股計劃,數百位Uber中國前員工在上市前夕就已經進入慶祝階段,有前員工在社交網絡上晒出Uber發來的信息,稱持有未兌現的股票期權或增值分紅。

軟銀持股16.3%成最大贏家

今年4月,Uber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IPO(首次公開招股)上市申請文件,發行1.8億股股票,定價45美元/股,IPO主承銷商為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公司。Uber公司表示,將從此次發行中獲得的淨收益用於營運資金,運營支出和資本支出等方面,“我們也可能將部分淨收益用於收購或投資於業務,產品,產品和技術,但目前尚未就任何重大收購或投資達成協議或承諾。”

招股書顯示,軟銀願景基金旗下的SB Cayman 2 Ltd.、Benchmark Capital Partners標杆資本、基金管理公司Expa-1(Uber聯合創始人旗下)、沙特公共投資基金、谷歌母公司Alphabet為Uber前五大股東,發售前合計持有43.8%的股份(如下圖)。

“網約車鼻祖”Uber上市破發:司機罷工+虧損“雙重承壓”

其中,軟銀在2018年1月以77億美元入股Uber,成為最大股東,持股16.3%,按照725億美元的估值測算,軟銀所持有的股份市值近118億美元,高出入股時40億美元。軟銀集團本週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31日的三個月通過持有Uber股份獲得了38億美元的估值收益。

對於軟銀而言,投資Uber是其在交通出行領域的重要“落子”,此外其還投資了滴滴出行和東南亞打車平臺Grab等出行企業。據報道,就在4月,Uber曾宣佈其自動駕駛部門獲得來自軟銀、豐田等公司的10億美元投資,令該部門估值上升到72.5億美元。

有投行分析人士對南都記者提到,Uber在2018年上半年出售了一系列業務,如出售東南亞業務、與競爭對手合併俄羅斯業務,業務重心已從打車逐漸轉移,通過自動駕駛、共享單車、電動滑板車和外賣完成公司業務擴張。Uber通過這一系列動作獲得比競爭對手Lyft更高的估值。

Uber與Lyft均面臨扭虧考驗

Uber的上市之路並不平坦。就在上市前夕,據外媒報道,Uber和競爭對手Lyft均遭遇了全球多地司機抗議不公平就業條款、收入低而罷工的局面。Lyft日前公佈的上市後首份財報顯示,一季度虧損超過11億美元,導致股價大跌,加上近期全球股市跌宕等一系列不利因素,此前不少分析人士認為,上述因素會給Uber的IPO帶來較大壓力、拉低其發行價。

事實上,Uber的業績本身也不盡如人意。Uber招股書顯示,2018年Uber總收入112.70億美元,增幅放緩,總成本及開支達143.03億美元; Uber的淨收入為9.97億美元,2017年則虧損40.33億美元;2018年調整後的EBITDA(息稅前利潤)為負18.47億美元,2017年為負26.42億美元;2016~2018年運營虧損合計超過100億美元(如下圖)。

“網約車鼻祖”Uber上市破發:司機罷工+虧損“雙重承壓”

與Lyft不同的是,Uber選擇了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避免在納斯達克同臺競爭。不過,從近期披露的財務數據可以看出,出行兩大巨頭在扭虧的巨大壓力下可謂“難兄難弟”。

Lyft公司首席財務官Brian Roberts在財報電話會上回答投資人關於“何時收窄虧損、實現盈利”問題時表示,核心業務強化帶動了營收增長,Lyft一季度貢獻利潤率有所提升,且調整後EBITDA虧損率為27.8%,相比去年同期的60.1%有較大改善,還通過自動駕駛和小型摩托車等投入優化業務、創造長期股東價值,“2019年是公司的虧損高峰年,之後將減少並逐步實現盈利。”

有資深股票分析師認為,Uber正在利用它的平臺提供更多的服務,可能在未來創造更多的規模經濟,是其IPO定價的重要影響因素,據其估計,Uber和Lyft最早可能在2022年實現盈利,而Uber具有更大優勢,因為它還擁有營收快速增長的餐飲外賣業務(Uber Eats)。美國戰略資詢機構D.A. Davidson對 Uber 的態度較為謹慎,給出了中性評級和53美元的目標價,認為Uber的收入增長與“不確定”的盈利路徑以及利潤率萎縮的風險相互抵消。

除了虧損問題,Uber在招股書中坦承,市場競爭激烈、營業費用大增、平臺對司機的吸引度下降、各地的監管趨勢加強和合規運營成本的加大、安全把控難度大、新技術和產品研發投入前景難料、高素質人員的流失等等,都將影響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前景。

為上市減少補貼,司機罷工要求降低抽成

南都記者注意到,對於一家打車業務佔總營收超過8成的企業而言,司機的角色直接影響著平臺公司的經營狀況。Uber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第四季度,Uber平臺共有9100萬月活躍用戶,完成了15億次出行服務;平臺上有390萬名司機,自2015年以來,司機總收入超過了782億美元;2017年推出小費支付功能,到2018年12月31日,司機們累計獲得小費12億美元。

Uber方面在招股書中強調,“司機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關鍵的、差異化的優勢”。招股書同時提到,“從歷史上看,對公司轉化率(淨收入佔預訂量的百分比)影響最大的是司機的收入。我們通常通過調整司機激勵額度來管理我們的轉化率。”在可能面臨的風險方面,Uber公司坦言,“如果我們無法吸引或維持關鍵的司機、消費者、餐廳、託運人和運輸公司等群體,平臺對用戶的吸引力將會降低,從而對財務狀況或前景產生不利影響。”

外媒報道稱,就在Uber公司IPO前夜,英美等國家地區成千上萬出租車司機罷工走上街頭,要求獲得工作保障和合理的收入,希望平臺對車費抽成設定上限(抽成減至15%),有司機透露,Uber對外聲稱司機平均時薪可達18.65美元,但有獨立調查機構報告顯示實際平均時薪甚至不到8美元(約為人民幣54元)。

對此,有分析師認為,Uber的招股書並沒有披露招募司機或用戶的成本、司機留存率多少、激勵機制如何影響司機收入等問題的整體分析,投資者瞭解程度有限,令市場聚焦盈利能力這個風險因素。有觀點認為,Uber的運營支出多源於對司機的激勵性補貼,為了減少虧損、順利上市,Uber不得不減少補貼調整司機抽成,這也成為了司機罷工的一大原因。

南都記者梳理Lyft和Uber招股書發現,雙方對司機的抽成比例均超過了20%,Lyft在2018年第四季度平均抽成為28.7%,Uber2018年費率抽成達到22%。相比而言,國內滴滴出行網約車業務平均抽成在19%左右,都仍在虧損,滴滴網約車公司執行總裁陳熙稱,滴滴需要從之前的融資中拿出一部分來彌補虧損,“作為一家企業,這種狀態無法長期持續”,“實際上,虧損仍是整個網約車行業的普遍現象。”截至2018年9月30日,Uber對滴滴的持股比例為15.4%。

Uber方面日前表示,截至2019年5月8日,已經達成和解協議解決絕大多數司機的索賠問題,“我們預計,和解協議向司機支付的總金額,連同律師費,將在1.46億~1.7億美元之間。”

採寫:南都記者 傅曉羚 陳正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