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微軟、Facebook 這樣的科技巨頭,為什麼很難監管?

谷歌、微軟、Facebook 這樣的科技巨頭,為什麼很難監管?

如今,谷歌、Facebook這樣的科技巨頭的規模和影響越來越大,對這些巨頭實施監管的聲音也越來越多。我們應該對這些公司採用公用事業監管和利潤監管嗎?在混沌大學主辦的獨家新經濟思維大課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讓·梯諾(Jean Tirole)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認為,我們很難對大公司實行公用事業監管和利潤監管。

首先,公用事業監管是所謂的服務成本監管。舉個例子,你要衡量電信公司或者電力公司的成本,第二年調整價格,以確保這些公司收支平衡,獲得一些資本回報。這就是收益率監管或者服務成本監管。但是,科技公司很難衡量成本,一方面,你必須衡量整個生命週期的成本,意思是說,谷歌在沒有成為巨頭之前,可能有很多潛在的“谷歌”,如果你打算用公共事業監管的方式來監管這些公司的費用,就必須在生命週期中追蹤這些公司。但你沒辦法這麼做,因為你要追蹤所有公司,並且試著計算它們成為巨頭的可能性。比如說,研發一種新藥,大多數藥物都會失敗,成功概率也不知道,這時怎麼合理的計算成本呢?

其次,這些巨頭都是全球性的公司。谷歌有很多錢都是在美國之外賺的,Facebook也一樣,它們都是全球平臺。但是,過去的監管情況是,所有受監管的公司都是國內公司,只有一個國內監管機構。目前還沒出現超越國家的監管機構,以後也許也不會有。這就引發了各國監管機構的協調問題。而且,這些公司的大部分收入都來自無形資產,比如數據、專利,很難定位這些無形資產是在這個國家,還是在那個國家。因此,從國家的角度去規範這些公司實際上是很難的。

谷歌、微軟、Facebook 這樣的科技巨頭,為什麼很難監管?

科技有溫度,點擊下方,關注「 酷玩兒 」帶您發現新奇、好玩的科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