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餓就胃痛,一吃就好也許是你胃裡漏了“洞”

一餓就胃痛,一吃就好也許是你胃裡漏了“洞”

網絡圖片

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每次一餓胃就疼,吃點東西就好了,時好時壞,尤其是加班忙碌時,胃痛常常來搗亂。如果有這樣的情況,你一定要提高警惕了,很有可能是患了消化性潰瘍。

A 胃被消化出一個小坑

小王今年30歲,由於工作繁忙,吃飯不太規律,經常一餓就胃疼,但吃點東西又好了。雖然病情反反覆覆,但小王一直沒有重視,直到最近胃疼加劇,他才不得不去醫院,經檢查,原來得了十二指腸潰瘍。

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楊曉梅解釋,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都是消化性潰瘍的一種。正常胃分泌的胃酸只消化食物,胃黏膜受到黏液層的保護,不會自我消化,但在發病的情況下,胃分泌的胃酸把胃壁或十二指腸“消化”出了一個小坑,故稱之為消化性潰瘍。“吃點東西后胃裡的酸度濃度降低,部分患者自然覺得疼痛有所緩解。”當然,不是所有的胃疼都是潰瘍,但以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最多見。

B 壓力大,青壯年最易中招

據統計,全球胃腸道潰瘍的發病率為10%~12%。楊曉梅介紹,其中,十二指腸潰瘍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病,平均發病年齡為30歲,而胃潰瘍患者以中老年居多。

生活中,不少年輕人睡眠不規律,並長期處於高度緊繃狀態。這種生活模式會使身體代謝物紊亂,壓力過大會促使胃酸分泌過多,侵蝕胃黏膜,引發潰瘍。

此外,吸菸也易誘發消化性潰瘍,且使潰瘍難以癒合,易於復發。暴飲暴食,餐時無律,進食太快,粗糙、辛辣、過燙、太涼食物,酗酒都能損傷黏膜,破壞胃分泌的節律性,引起消化性潰瘍。

C 幽門螺桿菌是潰瘍的“元凶”

說到引起消化性潰瘍的原因,不能不提臭名昭著的幽門螺桿菌,消化性潰瘍的患者幾乎都能檢測出幽門螺桿菌。一般的細菌都難以忍受胃內的強酸環境,但是幽門螺桿菌不僅可以在這種環境生存,甚至還以胃為家。為了營造令它們感到適宜的居住環境,它們大肆破壞胃黏膜的屏障,使得胃酸可以長驅直入,直接與胃黏膜接觸,腐蝕黏膜引起潰瘍。

幽門螺桿菌是否會引發癌症呢?目前的研究認為,胃癌與幽門螺桿菌是有關聯的。

但是臨床上胃癌的病程進展時間很長,因此,幽門螺桿菌陽性並不意味著一定會得胃癌,這僅僅是胃癌發病的一個環節,人的因素、環境因素也至關重要。

D 阿司匹林也會造成潰瘍

我們知道,分泌黏液的是胃黏膜,如果供應胃黏膜的血管狹窄,給養供應不上的話,胃黏膜不能分泌足夠的黏液,那麼就無法抵擋胃液的腐蝕,造成潰瘍了。

同時某些藥物,包括阿司匹林、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可能誘發消化性潰瘍。服用這類藥品時,如出現了胃腸道併發症,應當及時調整藥物劑量,或加上護胃藥一起服用。

E 中上腹部疼痛需警惕

中上腹部疼痛通常是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症狀。專家提示,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多出現於中上腹或臍上方。胃潰瘍疼痛也發生在中上腹但較十二指腸潰瘍疼痛位置偏高,常出現於劍突下或劍突下偏左的地方,疼痛多呈鈍痛、灼痛,常因情緒劇烈變動、過度勞累、氣候變化等原因誘發、加重。

由於潰瘍可自行癒合,癒合後又極易復發,所以疼痛長期反覆發作,病程平均6~7年,甚至長達一二十年。每次發作持續數天、數週,然後又較長時間的緩解。疼痛與進食有明顯的相關性。胃潰瘍疼痛常在餐後一個小時發作,1~2小時後逐漸緩解;十二指腸疼痛多在兩餐間發生,持續到下餐進食後減輕。

除中上腹部疼痛外,消化性潰瘍的患者還常伴燒心、噯氣、泛酸、噁心、嘔吐等症狀。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消化道潰瘍、特別是老齡患者沒有明顯的症狀,當其發生大出血時才來就診。這類病人容易誤診,切不可掉以輕心。確診消化道潰瘍不難,胃鏡是主要檢查手段。

TIPS

消化性潰瘍如果經久不愈,常見併發症有胃出血、穿孔、幽門梗阻,還有可能會癌變,因此患者在飲食方面要格外注意。

1.避免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加的食物,如咖啡、濃茶、大蒜、甜味飲料等。

2.少吃抑制胃排空的食物:這類食物會在胃中停留時間過長,使胃酸分泌增加,也會加劇膽汁反流,誘發或加重潰瘍,包括肥肉、油炸食品、堅果等。

3.避免引起胃黏膜損傷食物,如粗糧、粗纖維的蔬菜等。

4.減少菸酒:酒精對胃黏膜有直接損傷作用,而吸菸可使胃黏膜血管收縮,導致胃黏膜循環障礙。

5.推薦食物:豐富的維生素A、B、C具有修復受損胃黏膜和促進潰瘍癒合的作用,所以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對於潰瘍患者更有利。

注意:這病秋冬季高發

秋冬季正是潰瘍病高發的季節。當人體受到寒冷刺激後,血液中的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自身的抵抗力和對氣候的適應性下降,病菌易乘虛而入,常常導致消化性潰瘍的發生或復發。

此外,秋冬時節,很多人都急著“貼膘”進補,讓胃腸的負擔驟然加重,胃酸分泌過多,誘發消化性潰瘍。(記者 閆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