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醫告訴你,冬季養生的正確方式!

冬季養生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有助於體內陽氣升發,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在冬季,中醫都有哪些養生方式吧。

冬季養生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有助於體內陽氣升發,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在冬季,中醫都有哪些養生方式吧。

名中醫告訴你,冬季養生的正確方式!

冬季主藏 運動要“必待日光”

雖然說生命在於運動,但運動要講究方法,也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根據中醫“天人合一”的理論,冬季主藏,要“藏精氣而不外洩”,人雖然不需要冬眠,但也要根據不同的節氣進行活動。

冬季的三個月,是萬物生機閉藏的季節。此時,水面結冰,大地凍裂,所以人不要擾動陽氣,要早睡晚起,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等到陽光升起再起床。因為冬天每天的最低氣溫一般出現在早上5時左右,而人體的陽氣尚未充盛,此時外出鍛鍊,易受“風邪”侵害,也易引發關節疼痛、胃痛等病症。“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冬天,人體需要採納陽光補充自己陽氣的不足。一般太陽出來半個小時後,寒氣才開始退卻,這就是《黃帝內經》中要求“必待日光”的原因。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而腎與四時之冬相應。在中醫範疇,腎主蟄守位,喻指腎有潛藏、封藏、閉藏之生理特性,是對其藏精機能的高度概括。此外,腎主納氣、主生殖、主二便等機能,都是其主蟄藏生理特性的具體表現。所以,冬季養腎,舉足輕重。

慢病人群 過冬要“因病施養”

冬季寒冷的氣候會使許多疾病更容易侵襲人體,當人體受到過度寒冷刺激時,內分泌系統就容易失調,這對於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和其他系統疾病都不利。所以,這些患者特別要注意冬季養生,防止舊病復發。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老年人和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在冬季應該格外注意。冬季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季節,寒冷容易使血管收縮,並對神經造成刺激,使交感神經興奮,從而增加血液流動的阻力,使血壓升高。此類人群在冬季要注意保暖,行動放緩,以防止腦血管破裂。平日可在一天中天氣較為暖和的時間做適當的鍛鍊,時間不宜過長,並且要注意方式方法,儘量不做彎腰和倒立這樣的動作。可用西紅花0.3克、生山楂5克、通草1克煎水代茶飲,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意外的發生。

糖尿病患者 對於糖尿病患者、兒童、末梢血液循環不良的患者,冬季易發凍瘡。這些患者皮膚容易出現紅腫、破潰、瘙癢等症狀,且常伴有肢體末端皮膚髮涼、肢端發紺、多汗等表現。治療凍瘡可用艾灸的方法,唐代王冰曰:“火艾燒的,謂之灸焫”,用這種燒灼療法治療“藏寒生滿病”是頗有療效的,以後逐漸發展為治療全身不同性質的多種疾病。在治療凍瘡時,可在凍瘡局部先揉按5分鐘。選準穴位後,點燃藥用艾條,對準已發或將發凍瘡處,各懸灸3-5分鐘,以局部皮膚潮紅色為度。若凍瘡在上肢或耳朵,必須加灸合谷穴3-5分鐘;若凍瘡在下肢,必須加灸足三裡穴3-5分鐘。用本法連續艾灸3天,症狀可明顯好轉。

冬季養生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有助於體內陽氣升發,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在冬季,中醫都有哪些養生方式吧。

名中醫告訴你,冬季養生的正確方式!

冬季主藏 運動要“必待日光”

雖然說生命在於運動,但運動要講究方法,也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根據中醫“天人合一”的理論,冬季主藏,要“藏精氣而不外洩”,人雖然不需要冬眠,但也要根據不同的節氣進行活動。

冬季的三個月,是萬物生機閉藏的季節。此時,水面結冰,大地凍裂,所以人不要擾動陽氣,要早睡晚起,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等到陽光升起再起床。因為冬天每天的最低氣溫一般出現在早上5時左右,而人體的陽氣尚未充盛,此時外出鍛鍊,易受“風邪”侵害,也易引發關節疼痛、胃痛等病症。“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冬天,人體需要採納陽光補充自己陽氣的不足。一般太陽出來半個小時後,寒氣才開始退卻,這就是《黃帝內經》中要求“必待日光”的原因。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而腎與四時之冬相應。在中醫範疇,腎主蟄守位,喻指腎有潛藏、封藏、閉藏之生理特性,是對其藏精機能的高度概括。此外,腎主納氣、主生殖、主二便等機能,都是其主蟄藏生理特性的具體表現。所以,冬季養腎,舉足輕重。

慢病人群 過冬要“因病施養”

冬季寒冷的氣候會使許多疾病更容易侵襲人體,當人體受到過度寒冷刺激時,內分泌系統就容易失調,這對於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和其他系統疾病都不利。所以,這些患者特別要注意冬季養生,防止舊病復發。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老年人和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在冬季應該格外注意。冬季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季節,寒冷容易使血管收縮,並對神經造成刺激,使交感神經興奮,從而增加血液流動的阻力,使血壓升高。此類人群在冬季要注意保暖,行動放緩,以防止腦血管破裂。平日可在一天中天氣較為暖和的時間做適當的鍛鍊,時間不宜過長,並且要注意方式方法,儘量不做彎腰和倒立這樣的動作。可用西紅花0.3克、生山楂5克、通草1克煎水代茶飲,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意外的發生。

糖尿病患者 對於糖尿病患者、兒童、末梢血液循環不良的患者,冬季易發凍瘡。這些患者皮膚容易出現紅腫、破潰、瘙癢等症狀,且常伴有肢體末端皮膚髮涼、肢端發紺、多汗等表現。治療凍瘡可用艾灸的方法,唐代王冰曰:“火艾燒的,謂之灸焫”,用這種燒灼療法治療“藏寒生滿病”是頗有療效的,以後逐漸發展為治療全身不同性質的多種疾病。在治療凍瘡時,可在凍瘡局部先揉按5分鐘。選準穴位後,點燃藥用艾條,對準已發或將發凍瘡處,各懸灸3-5分鐘,以局部皮膚潮紅色為度。若凍瘡在上肢或耳朵,必須加灸合谷穴3-5分鐘;若凍瘡在下肢,必須加灸足三裡穴3-5分鐘。用本法連續艾灸3天,症狀可明顯好轉。

名中醫告訴你,冬季養生的正確方式!

消化系統疾病患者 三九貼,顧名思義就是在“三九”天裡每“九”的第一天,將配製好的中藥碾磨成粉末,製成膏藥,分別貼在人體的不同穴位上,幾個小時後取下,達到增強抵抗力、防病治病的效果。適用於消化系統疾病:中焦虛寒、胃腸功能紊亂、虛寒腹瀉等。冬季天氣寒冷,因此選在“三九”時節進行穴位貼敷,扶正祛邪,調補陰陽,不僅能鞏固夏日“冬病夏治”敷貼的效果,還能控制疾病的發作,達到冬夏皆治,使患者獲得更理想的療效。

進補“膏”招 服用分寒熱虛實

冬季是一年四季中進補的最好季節,而冬令進補,更以膏方為最佳。膏方的組成按照藥物的性質可分為三部分,即飲片、膠類及糖類。飲片是起主要治療作用的中藥,一般需辨證施治,因人而異。膠類一方面供製作過程中收膏用,另一方面具有滋補作用,如阿膠、鹿角膠等。其中阿膠可補血滋陰,潤燥止血,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心煩不眠、肺燥咳嗽。糖類主要為了改善口感,還可補中緩急。膏方的製作是根據人的不同體質、不同臨床表現而確定不同處方,經濃煎後摻入某些輔料而製成的一種稠厚狀半流質或凍狀劑型。膏方是時下大熱的一種中藥劑型,在各大醫院和藥店均可製作。

長期以來,人們就講究冬令進補。在冬季,內服滋補膏方,再加飲食調整,強壯身體,到了來年春天,精神抖擻,步伐矯捷,思維靈敏。民間也有“冬令一進補,春天可打虎”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的。

中醫認為,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整體,所以在疾病的調治過程中,將平衡人體陰陽與四季氣候的特點有機結合,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冬季養生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有助於體內陽氣升發,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在冬季,中醫都有哪些養生方式吧。

名中醫告訴你,冬季養生的正確方式!

冬季主藏 運動要“必待日光”

雖然說生命在於運動,但運動要講究方法,也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根據中醫“天人合一”的理論,冬季主藏,要“藏精氣而不外洩”,人雖然不需要冬眠,但也要根據不同的節氣進行活動。

冬季的三個月,是萬物生機閉藏的季節。此時,水面結冰,大地凍裂,所以人不要擾動陽氣,要早睡晚起,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等到陽光升起再起床。因為冬天每天的最低氣溫一般出現在早上5時左右,而人體的陽氣尚未充盛,此時外出鍛鍊,易受“風邪”侵害,也易引發關節疼痛、胃痛等病症。“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冬天,人體需要採納陽光補充自己陽氣的不足。一般太陽出來半個小時後,寒氣才開始退卻,這就是《黃帝內經》中要求“必待日光”的原因。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而腎與四時之冬相應。在中醫範疇,腎主蟄守位,喻指腎有潛藏、封藏、閉藏之生理特性,是對其藏精機能的高度概括。此外,腎主納氣、主生殖、主二便等機能,都是其主蟄藏生理特性的具體表現。所以,冬季養腎,舉足輕重。

慢病人群 過冬要“因病施養”

冬季寒冷的氣候會使許多疾病更容易侵襲人體,當人體受到過度寒冷刺激時,內分泌系統就容易失調,這對於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和其他系統疾病都不利。所以,這些患者特別要注意冬季養生,防止舊病復發。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老年人和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在冬季應該格外注意。冬季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季節,寒冷容易使血管收縮,並對神經造成刺激,使交感神經興奮,從而增加血液流動的阻力,使血壓升高。此類人群在冬季要注意保暖,行動放緩,以防止腦血管破裂。平日可在一天中天氣較為暖和的時間做適當的鍛鍊,時間不宜過長,並且要注意方式方法,儘量不做彎腰和倒立這樣的動作。可用西紅花0.3克、生山楂5克、通草1克煎水代茶飲,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意外的發生。

糖尿病患者 對於糖尿病患者、兒童、末梢血液循環不良的患者,冬季易發凍瘡。這些患者皮膚容易出現紅腫、破潰、瘙癢等症狀,且常伴有肢體末端皮膚髮涼、肢端發紺、多汗等表現。治療凍瘡可用艾灸的方法,唐代王冰曰:“火艾燒的,謂之灸焫”,用這種燒灼療法治療“藏寒生滿病”是頗有療效的,以後逐漸發展為治療全身不同性質的多種疾病。在治療凍瘡時,可在凍瘡局部先揉按5分鐘。選準穴位後,點燃藥用艾條,對準已發或將發凍瘡處,各懸灸3-5分鐘,以局部皮膚潮紅色為度。若凍瘡在上肢或耳朵,必須加灸合谷穴3-5分鐘;若凍瘡在下肢,必須加灸足三裡穴3-5分鐘。用本法連續艾灸3天,症狀可明顯好轉。

名中醫告訴你,冬季養生的正確方式!

消化系統疾病患者 三九貼,顧名思義就是在“三九”天裡每“九”的第一天,將配製好的中藥碾磨成粉末,製成膏藥,分別貼在人體的不同穴位上,幾個小時後取下,達到增強抵抗力、防病治病的效果。適用於消化系統疾病:中焦虛寒、胃腸功能紊亂、虛寒腹瀉等。冬季天氣寒冷,因此選在“三九”時節進行穴位貼敷,扶正祛邪,調補陰陽,不僅能鞏固夏日“冬病夏治”敷貼的效果,還能控制疾病的發作,達到冬夏皆治,使患者獲得更理想的療效。

進補“膏”招 服用分寒熱虛實

冬季是一年四季中進補的最好季節,而冬令進補,更以膏方為最佳。膏方的組成按照藥物的性質可分為三部分,即飲片、膠類及糖類。飲片是起主要治療作用的中藥,一般需辨證施治,因人而異。膠類一方面供製作過程中收膏用,另一方面具有滋補作用,如阿膠、鹿角膠等。其中阿膠可補血滋陰,潤燥止血,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心煩不眠、肺燥咳嗽。糖類主要為了改善口感,還可補中緩急。膏方的製作是根據人的不同體質、不同臨床表現而確定不同處方,經濃煎後摻入某些輔料而製成的一種稠厚狀半流質或凍狀劑型。膏方是時下大熱的一種中藥劑型,在各大醫院和藥店均可製作。

長期以來,人們就講究冬令進補。在冬季,內服滋補膏方,再加飲食調整,強壯身體,到了來年春天,精神抖擻,步伐矯捷,思維靈敏。民間也有“冬令一進補,春天可打虎”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的。

中醫認為,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整體,所以在疾病的調治過程中,將平衡人體陰陽與四季氣候的特點有機結合,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名中醫告訴你,冬季養生的正確方式!

自制養生膏方——

秋梨膏

原料:秋梨1000克,紅棗20克,冰糖15克,姜、蜂蜜適量。

製法:將梨削皮切成塊,用榨汁機榨成汁,加入除蜂蜜以外的食材,以文火煎熬濃縮至黏稠如膏,再加入蜂蜜即可。

服用方法:每次10毫升,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功效主治:滋陰潤肺,止咳化痰。適用於陰虛肺燥、咳嗽痰稠。

參芪膏

原料:黨蔘、黃芪各500克,蜂蜜適量。

製法:將參、芪切片,加10倍量水煎1小時,取汁;再加6倍量水煎半小時,取汁;兩汁合併,文火濃縮至稀流膏狀,兌入蜂蜜,繼續熬至黏稠狀即可。

服用方法:每次10-15毫升,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功效主治:補中益氣,適用於氣虛體弱、食少便溏、自汗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