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左雲縣----古稱武州,清朝兩衛合併得名'

"
"
山西大同左雲縣----古稱武州,清朝兩衛合併得名

左雲縣隸屬於山西省大同市,位於山西最北部,總面積1314平方公里,總人口15萬。左雲縣文化資源豐富,歷史積澱深厚,是歷史軍事文化名縣。

一、歷史沿革

"
山西大同左雲縣----古稱武州,清朝兩衛合併得名

左雲縣隸屬於山西省大同市,位於山西最北部,總面積1314平方公里,總人口15萬。左雲縣文化資源豐富,歷史積澱深厚,是歷史軍事文化名縣。

一、歷史沿革

山西大同左雲縣----古稱武州,清朝兩衛合併得名

西漢時期的武州縣

1、西漢置武州縣,屬雁門郡。晉廢。北魏置武周縣,屬代郡。隋廢。

2、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鎮朔衛,後廢;永樂七年(1409年)改設大同左衛;正統十四年(1449年)移雲川衛於此。清順治七年(1650年)兩衛合併改左雲衛。雍正三年(1725年)撤衛設縣,稱左雲縣,治今址。

3、1914年屬雁門道,1927年直屬山西省。

4、1949年屬察哈爾省雁北專區。1952年屬山西省雁北專區。1958年左雲、右玉二縣併為左雲縣,屬晉北專區。1961年二縣分治,屬雁北專區。1967年屬雁北地區。1993年屬大同市。

二、地名來歷

明並大同左衛,雲川右衛,置左雲川衛。清置左雲縣。縣因衛得名。“左雲”為左雲川衛的省稱,由大同左衛與雲川衛合併取名。

三、風景名勝

"
山西大同左雲縣----古稱武州,清朝兩衛合併得名

左雲縣隸屬於山西省大同市,位於山西最北部,總面積1314平方公里,總人口15萬。左雲縣文化資源豐富,歷史積澱深厚,是歷史軍事文化名縣。

一、歷史沿革

山西大同左雲縣----古稱武州,清朝兩衛合併得名

西漢時期的武州縣

1、西漢置武州縣,屬雁門郡。晉廢。北魏置武周縣,屬代郡。隋廢。

2、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鎮朔衛,後廢;永樂七年(1409年)改設大同左衛;正統十四年(1449年)移雲川衛於此。清順治七年(1650年)兩衛合併改左雲衛。雍正三年(1725年)撤衛設縣,稱左雲縣,治今址。

3、1914年屬雁門道,1927年直屬山西省。

4、1949年屬察哈爾省雁北專區。1952年屬山西省雁北專區。1958年左雲、右玉二縣併為左雲縣,屬晉北專區。1961年二縣分治,屬雁北專區。1967年屬雁北地區。1993年屬大同市。

二、地名來歷

明並大同左衛,雲川右衛,置左雲川衛。清置左雲縣。縣因衛得名。“左雲”為左雲川衛的省稱,由大同左衛與雲川衛合併取名。

三、風景名勝

山西大同左雲縣----古稱武州,清朝兩衛合併得名

1、長城。左雲縣城內有兩類古長城,即東漢長城、明長城。

(1)東漢長城

東漢長城位於十里河北,從張家場鄉豬兒窪村起分南北二支向西北綿延。北支經長城嶺、小廠子、后辛莊、至寧魯堡,長約12公里。南支經張家場、田村、施家村向北延伸,至寧魯堡與北支本會合,全長約20公里。

(2)明長城

明長城位於縣境北邊與內蒙古自治區涼城縣交界處。從保安堡西北2.5公里入境,向西蜿蜒至二十邊西2.5公里外出境,沿邊有關隘3處(保安口、威魯口、寧魯口),邊墩34座,境內全長26公里,這段長城史稱“大邊”。

"
山西大同左雲縣----古稱武州,清朝兩衛合併得名

左雲縣隸屬於山西省大同市,位於山西最北部,總面積1314平方公里,總人口15萬。左雲縣文化資源豐富,歷史積澱深厚,是歷史軍事文化名縣。

一、歷史沿革

山西大同左雲縣----古稱武州,清朝兩衛合併得名

西漢時期的武州縣

1、西漢置武州縣,屬雁門郡。晉廢。北魏置武周縣,屬代郡。隋廢。

2、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鎮朔衛,後廢;永樂七年(1409年)改設大同左衛;正統十四年(1449年)移雲川衛於此。清順治七年(1650年)兩衛合併改左雲衛。雍正三年(1725年)撤衛設縣,稱左雲縣,治今址。

3、1914年屬雁門道,1927年直屬山西省。

4、1949年屬察哈爾省雁北專區。1952年屬山西省雁北專區。1958年左雲、右玉二縣併為左雲縣,屬晉北專區。1961年二縣分治,屬雁北專區。1967年屬雁北地區。1993年屬大同市。

二、地名來歷

明並大同左衛,雲川右衛,置左雲川衛。清置左雲縣。縣因衛得名。“左雲”為左雲川衛的省稱,由大同左衛與雲川衛合併取名。

三、風景名勝

山西大同左雲縣----古稱武州,清朝兩衛合併得名

1、長城。左雲縣城內有兩類古長城,即東漢長城、明長城。

(1)東漢長城

東漢長城位於十里河北,從張家場鄉豬兒窪村起分南北二支向西北綿延。北支經長城嶺、小廠子、后辛莊、至寧魯堡,長約12公里。南支經張家場、田村、施家村向北延伸,至寧魯堡與北支本會合,全長約20公里。

(2)明長城

明長城位於縣境北邊與內蒙古自治區涼城縣交界處。從保安堡西北2.5公里入境,向西蜿蜒至二十邊西2.5公里外出境,沿邊有關隘3處(保安口、威魯口、寧魯口),邊墩34座,境內全長26公里,這段長城史稱“大邊”。

山西大同左雲縣----古稱武州,清朝兩衛合併得名

2、睡佛寺。位於縣城東南25公里馬道頭鄉楊家窯村北睡佛寺山南麓,始建於北魏。該寺大殿3間,依山鑿石而成,高4米,寬7米,進深4米,正中石臺上鑿有側身平臥兩目微閉的石佛像。

"
山西大同左雲縣----古稱武州,清朝兩衛合併得名

左雲縣隸屬於山西省大同市,位於山西最北部,總面積1314平方公里,總人口15萬。左雲縣文化資源豐富,歷史積澱深厚,是歷史軍事文化名縣。

一、歷史沿革

山西大同左雲縣----古稱武州,清朝兩衛合併得名

西漢時期的武州縣

1、西漢置武州縣,屬雁門郡。晉廢。北魏置武周縣,屬代郡。隋廢。

2、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鎮朔衛,後廢;永樂七年(1409年)改設大同左衛;正統十四年(1449年)移雲川衛於此。清順治七年(1650年)兩衛合併改左雲衛。雍正三年(1725年)撤衛設縣,稱左雲縣,治今址。

3、1914年屬雁門道,1927年直屬山西省。

4、1949年屬察哈爾省雁北專區。1952年屬山西省雁北專區。1958年左雲、右玉二縣併為左雲縣,屬晉北專區。1961年二縣分治,屬雁北專區。1967年屬雁北地區。1993年屬大同市。

二、地名來歷

明並大同左衛,雲川右衛,置左雲川衛。清置左雲縣。縣因衛得名。“左雲”為左雲川衛的省稱,由大同左衛與雲川衛合併取名。

三、風景名勝

山西大同左雲縣----古稱武州,清朝兩衛合併得名

1、長城。左雲縣城內有兩類古長城,即東漢長城、明長城。

(1)東漢長城

東漢長城位於十里河北,從張家場鄉豬兒窪村起分南北二支向西北綿延。北支經長城嶺、小廠子、后辛莊、至寧魯堡,長約12公里。南支經張家場、田村、施家村向北延伸,至寧魯堡與北支本會合,全長約20公里。

(2)明長城

明長城位於縣境北邊與內蒙古自治區涼城縣交界處。從保安堡西北2.5公里入境,向西蜿蜒至二十邊西2.5公里外出境,沿邊有關隘3處(保安口、威魯口、寧魯口),邊墩34座,境內全長26公里,這段長城史稱“大邊”。

山西大同左雲縣----古稱武州,清朝兩衛合併得名

2、睡佛寺。位於縣城東南25公里馬道頭鄉楊家窯村北睡佛寺山南麓,始建於北魏。該寺大殿3間,依山鑿石而成,高4米,寬7米,進深4米,正中石臺上鑿有側身平臥兩目微閉的石佛像。

山西大同左雲縣----古稱武州,清朝兩衛合併得名

3、月華池。位於左雲威魯村北的明長城內側,與長城緊緊相連,是一座建在長城上的獨具特色的袖珍小城。月華池以長城為北牆,另築東南西三面圍牆,圍成一座周長約260米的城堡,約同北京小團城大小。

"
山西大同左雲縣----古稱武州,清朝兩衛合併得名

左雲縣隸屬於山西省大同市,位於山西最北部,總面積1314平方公里,總人口15萬。左雲縣文化資源豐富,歷史積澱深厚,是歷史軍事文化名縣。

一、歷史沿革

山西大同左雲縣----古稱武州,清朝兩衛合併得名

西漢時期的武州縣

1、西漢置武州縣,屬雁門郡。晉廢。北魏置武周縣,屬代郡。隋廢。

2、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鎮朔衛,後廢;永樂七年(1409年)改設大同左衛;正統十四年(1449年)移雲川衛於此。清順治七年(1650年)兩衛合併改左雲衛。雍正三年(1725年)撤衛設縣,稱左雲縣,治今址。

3、1914年屬雁門道,1927年直屬山西省。

4、1949年屬察哈爾省雁北專區。1952年屬山西省雁北專區。1958年左雲、右玉二縣併為左雲縣,屬晉北專區。1961年二縣分治,屬雁北專區。1967年屬雁北地區。1993年屬大同市。

二、地名來歷

明並大同左衛,雲川右衛,置左雲川衛。清置左雲縣。縣因衛得名。“左雲”為左雲川衛的省稱,由大同左衛與雲川衛合併取名。

三、風景名勝

山西大同左雲縣----古稱武州,清朝兩衛合併得名

1、長城。左雲縣城內有兩類古長城,即東漢長城、明長城。

(1)東漢長城

東漢長城位於十里河北,從張家場鄉豬兒窪村起分南北二支向西北綿延。北支經長城嶺、小廠子、后辛莊、至寧魯堡,長約12公里。南支經張家場、田村、施家村向北延伸,至寧魯堡與北支本會合,全長約20公里。

(2)明長城

明長城位於縣境北邊與內蒙古自治區涼城縣交界處。從保安堡西北2.5公里入境,向西蜿蜒至二十邊西2.5公里外出境,沿邊有關隘3處(保安口、威魯口、寧魯口),邊墩34座,境內全長26公里,這段長城史稱“大邊”。

山西大同左雲縣----古稱武州,清朝兩衛合併得名

2、睡佛寺。位於縣城東南25公里馬道頭鄉楊家窯村北睡佛寺山南麓,始建於北魏。該寺大殿3間,依山鑿石而成,高4米,寬7米,進深4米,正中石臺上鑿有側身平臥兩目微閉的石佛像。

山西大同左雲縣----古稱武州,清朝兩衛合併得名

3、月華池。位於左雲威魯村北的明長城內側,與長城緊緊相連,是一座建在長城上的獨具特色的袖珍小城。月華池以長城為北牆,另築東南西三面圍牆,圍成一座周長約260米的城堡,約同北京小團城大小。

山西大同左雲縣----古稱武州,清朝兩衛合併得名

4、保安堡。地處管家堡鄉北端,西臨長城,距長城約1公里。境內有漢墓群明晰可見,烽火臺星羅棋佈,古堡遺址尚存。堡內有創建於明代的地藏王菩薩廟,亦稱南禪寺,廟內正殿有臨摹《水陸鎮》壁畫,東西配殿繪有十殿閻羅畫像;有殘留明代龍王廟樂樓一座。堡外西南50米處建有一座清代早期的和尚塔。整體景點多,建築完整。

"
山西大同左雲縣----古稱武州,清朝兩衛合併得名

左雲縣隸屬於山西省大同市,位於山西最北部,總面積1314平方公里,總人口15萬。左雲縣文化資源豐富,歷史積澱深厚,是歷史軍事文化名縣。

一、歷史沿革

山西大同左雲縣----古稱武州,清朝兩衛合併得名

西漢時期的武州縣

1、西漢置武州縣,屬雁門郡。晉廢。北魏置武周縣,屬代郡。隋廢。

2、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鎮朔衛,後廢;永樂七年(1409年)改設大同左衛;正統十四年(1449年)移雲川衛於此。清順治七年(1650年)兩衛合併改左雲衛。雍正三年(1725年)撤衛設縣,稱左雲縣,治今址。

3、1914年屬雁門道,1927年直屬山西省。

4、1949年屬察哈爾省雁北專區。1952年屬山西省雁北專區。1958年左雲、右玉二縣併為左雲縣,屬晉北專區。1961年二縣分治,屬雁北專區。1967年屬雁北地區。1993年屬大同市。

二、地名來歷

明並大同左衛,雲川右衛,置左雲川衛。清置左雲縣。縣因衛得名。“左雲”為左雲川衛的省稱,由大同左衛與雲川衛合併取名。

三、風景名勝

山西大同左雲縣----古稱武州,清朝兩衛合併得名

1、長城。左雲縣城內有兩類古長城,即東漢長城、明長城。

(1)東漢長城

東漢長城位於十里河北,從張家場鄉豬兒窪村起分南北二支向西北綿延。北支經長城嶺、小廠子、后辛莊、至寧魯堡,長約12公里。南支經張家場、田村、施家村向北延伸,至寧魯堡與北支本會合,全長約20公里。

(2)明長城

明長城位於縣境北邊與內蒙古自治區涼城縣交界處。從保安堡西北2.5公里入境,向西蜿蜒至二十邊西2.5公里外出境,沿邊有關隘3處(保安口、威魯口、寧魯口),邊墩34座,境內全長26公里,這段長城史稱“大邊”。

山西大同左雲縣----古稱武州,清朝兩衛合併得名

2、睡佛寺。位於縣城東南25公里馬道頭鄉楊家窯村北睡佛寺山南麓,始建於北魏。該寺大殿3間,依山鑿石而成,高4米,寬7米,進深4米,正中石臺上鑿有側身平臥兩目微閉的石佛像。

山西大同左雲縣----古稱武州,清朝兩衛合併得名

3、月華池。位於左雲威魯村北的明長城內側,與長城緊緊相連,是一座建在長城上的獨具特色的袖珍小城。月華池以長城為北牆,另築東南西三面圍牆,圍成一座周長約260米的城堡,約同北京小團城大小。

山西大同左雲縣----古稱武州,清朝兩衛合併得名

4、保安堡。地處管家堡鄉北端,西臨長城,距長城約1公里。境內有漢墓群明晰可見,烽火臺星羅棋佈,古堡遺址尚存。堡內有創建於明代的地藏王菩薩廟,亦稱南禪寺,廟內正殿有臨摹《水陸鎮》壁畫,東西配殿繪有十殿閻羅畫像;有殘留明代龍王廟樂樓一座。堡外西南50米處建有一座清代早期的和尚塔。整體景點多,建築完整。

山西大同左雲縣----古稱武州,清朝兩衛合併得名

5、威魯堡。位於縣城東北20公里處,北距明長城一公里,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43年),堡牆包磚完成於萬曆年間(1573年),威魯堡為明代和清初邊關重地,屬明代西路邊堡之一,明清兩代曾在堡內修廟十餘座,威魯堡既是明清口岸,亦是蒙漢商貿交易中心和茶馬互市之地。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