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市場現狀:躺在血泊中,苟延殘喘

二十一世紀的新中國,我們經歷了改革開放,我們的國家也在不斷地走向復興,走向我們的強國之路;每一個行業,都在不斷地朝前走,邁出腳步的那一刻,成功也就近了一步。

共享單車市場現狀:躺在血泊中,苟延殘喘

但是,我也發現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真實存在的,也許大家也都早有發現了。那就是,我們國家不管做什麼生意,都喜歡“一窩蜂”的扎堆。互聯網行業興起之時,很多人都邁入了這一行,前面有前輩的鋪墊,中間有“馬雲們”的鼓勵,大家都在幻想著成功,但是,有幾個人成功了呢?

還有一個行業,在最近幾年尤為出彩,尤其是前兩年,這個行業簡直可以說是引領了時尚和潮流。這個行業就是共享單車行業,一個在當時看似非常前衛的概念行業。記得在那年,共享單車剛一問世,市面上就轟然出現了70多家公司。這幾十家企業,有大有小,也正是這樣,才引發了一場屬於共享單車界的資本大戰。

共享單車市場現狀:躺在血泊中,苟延殘喘

有相關的數據顯示,從2016年的初行期,到2018年的衰落期,市場上共聚集了70多家共享單車公司,合計向市場投入了2300多萬輛共享單車,累計融資額更是超過了260億元人民幣。

但是,最後還是沒能逃過“廢銅爛鐵”堆積成山的厄運。

如果說2016年是一個市場開闢期,那2017年必然就是市場分流期;共享單車行業,在2017年就出現了非常明顯的格局分化。隨著同行業的參與者的不斷增加,在2017年,已經有接近90%的單車行業被淘汰掉了,到了2018年的時候,行業內也僅僅剩下了三家主流企業在硬撐著。這三家企業分別為ofo、哈羅單車、摩拜單車。

共享單車市場現狀:躺在血泊中,苟延殘喘

後來,共享單車界的三足鼎立局面並未得到長遠發展;資金問題來襲,公司鉅額虧損,這也就導致ofo押金擠兌,摩拜單車出嫁美團,哈羅單車拼湊到了滴滴出行的生態環節當中。

記得很清楚,在當年共享單車問世後,人們甚至將其納入了“中國新四大發明”當中,而風頭過後,一切都是過眼雲煙。

毫不客氣的說,這就是典型的“創意+風投”的“失敗”案例,這樣的加法公式,所得到的結果,必然就是不成功。

共享單車市場現狀:躺在血泊中,苟延殘喘

數據統計,摩拜單車曾經每天虧損額達到了1565萬元人民幣,到了今年上半年,美團收購摩拜單車,導致虧損增加了一倍還要多。而美團上半年營收額為263.5億元,同比增長91.2%,但是上半年的虧損就達到了287.81億元,同比增長更是達到了131.42%,其主要的支出就是來自於摩拜單車的收購交易,這一收購,就猶如掉進了“無底深淵”。

原諒我,因為我把這次的共享單車當做了一陣風,一陣不溫不火的風。這陣風吹過,讓有錢的公司變得“腰不挺了”,讓沒錢的公司變得流落街頭了。迄今為止,好像還真沒有能夠從中獲取更高的利益的公司。

共享單車市場現狀:躺在血泊中,苟延殘喘

科技源自於生活,不知道大家是否還喜歡今天的分享呢?看完之後不要忘記關注我哦(點了訂閱和關注,下次找我不迷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