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的子貢'

"

子貢是孔門十哲中言語科二人之一,另一位宰予,是被孔子怒罵“朽木不可雕也”的那位。子貢其人,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

只說他的辯才。有一年,齊國欲興師魯國,孔子派子貢去齊國遊說,子貢不辱使命,挑起了吳齊兩大國之間的戰爭。所以《史記》記載: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可見其辯才,不在後世張儀、蘇秦之下,只是一心從道,志不在此罷了。

在《論語》中,關於子貢的語錄很多,而其中有一些,很貼切地體現出了子貢的赤子之心——當然,這份赤子之心,只是對孔子而言。

在《為政》篇中有這麼一章,子曰:君子不器。是孔子對君子的一點認識,即君子不能像具體的器物一樣,困於一技之長,而是應該多才多藝,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而子貢和孔子也有一段關於“器”的對話: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子貢像一個要糖吃的乖寶寶一樣,問孔子:老師,您覺得我端木賜怎麼樣?孔子也很和藹地回答:你呀,是一個器。對於一心追求君子之道的孔子門人來說,這一句已經很明確地告訴他,你還不是君子,你的能力還不夠。也是因此,所以後來子貢才算是真的多才多藝了。

對話還在繼續,可愛天真的子貢還接著問:那您看我是個什麼器呢?接下來的回答就能看出孔子對弟子的瞭解之深了:你是瑚璉。

瑚璉是什麼呢?這是古代祭祀時盛黍稷的尊貴器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璉”。別以為這就是個擺設,奴隸社會時期,祭祀是天下任何地方都最重要的事情,能在祭祀時放上祭壇的,也都是最寶貴的東西。孔子在這裡其實是在誇讚子貢,身份尊貴,可以擔當大任。

孔子瞭解弟子,子貢也很瞭解孔子,甚至有時候瞭解得非常可愛。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問子貢,夫子每到一個地方,都能瞭解到這個地方的治理情況,這是求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

子貢的回答中,不但恭維了孔子一番,還將孔子的基本品德概括了出來:夫子是通過他的五種品德——溫良恭儉讓——得到的,夫子去請求,難道和別人請求是一樣的嗎?

本章是通過子禽與子貢的問答,從側面反映出了孔子光輝的人格。子貢對孔子的評價中,帶有學生對老師的敬仰之意,卻也客觀地道出了孔子修養境界的高低。看似簡單的五個字,卻是儒家做人做事的精要所在,孔子也是基於此才取信於各諸侯國的。

子貢不但瞭解孔子,也瞭解自己,對其他的師兄弟也是很尊重的。如這章:

子謂子貢曰:“汝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

孔子問子貢,你和顏回誰更優秀呢?其實不管是為人做事,還是言辭善辯,亦或是經商弄賈,傳道受業,子貢都遠超顏回的。但是顏回之所以在當時和現世都被推崇,正是因為他的專一與好學,還有他絕高的悟性。

所以子貢的回答也很客觀,他說:我怎麼敢說能追得上顏回?顏回能夠聽聞一個道理,就知道十個道理(虛指);而我端木賜,聽聞一個道理,只能再思考出兩個道理。

而在此處,孔子的回答中,其實這麼多年來是有一些爭議的。爭議之處在“吾與汝弗如也”,有人說,這裡是孔子說自己也不如顏回;也有人說,此處斷句應為“吾與汝,弗如也”,我同意你的看法,的確是比不上。

我跟從後一種說法。孔子先是肯定了子貢的說法,子貢的確比不上顏回。接著再次贊同子貢的話,強調了這一事實。

為什麼要這樣做?孔子不是說有教無類嗎?為什麼要打擊自己的弟子呢?

其實這裡正是因為孔子對弟子的瞭解。他明白,子貢的韌性很強,否則也不能成為一個大賈。而子貢的缺點在哪裡呢?因為在經商上的巨大成功,所以子貢是有一種高端人士的自信的,但是孔子深知,求學之道需要虛心,需要沉心靜氣,所以對於子貢,孔子始終採用了敲打鞭策的方法,此處也能看出孔子的“因材施教”之道。

索性,子貢沒有讓孔子失望,愈挫愈勇,又有了這樣的對話: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子貢說“我不願別人把不合理的事加在我身上,我也不想把不合理的事加在別人身上。”孔子說:“賜呀,這不是你可以做得到的。”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是一種仁善生命的自由,在孔子看來,能做到這一點,就是達到仁的境界,相當於把握並能施行仁道。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仁具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是極難達到的境界,連孔子本人都不敢說自己達到此境。所以,當子貢說出這個思想後,孔子直言相告,“這不是你能做到的”。

而深究這句話,就能發現,孔子只是說子貢做不到,而沒有讓他不要去做。子貢明白了孔子的意思,終身追求實行孔子的仁道。孔子逝世後,子貢也按照孔子的意願,以殷人的禮儀厚葬了孔子,孔子的弟子們為孔子守墓了3年離去後,子貢又單獨守墓3年,一共6年,最後子貢回到衛國效力了。

"

子貢是孔門十哲中言語科二人之一,另一位宰予,是被孔子怒罵“朽木不可雕也”的那位。子貢其人,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

只說他的辯才。有一年,齊國欲興師魯國,孔子派子貢去齊國遊說,子貢不辱使命,挑起了吳齊兩大國之間的戰爭。所以《史記》記載: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可見其辯才,不在後世張儀、蘇秦之下,只是一心從道,志不在此罷了。

在《論語》中,關於子貢的語錄很多,而其中有一些,很貼切地體現出了子貢的赤子之心——當然,這份赤子之心,只是對孔子而言。

在《為政》篇中有這麼一章,子曰:君子不器。是孔子對君子的一點認識,即君子不能像具體的器物一樣,困於一技之長,而是應該多才多藝,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而子貢和孔子也有一段關於“器”的對話: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子貢像一個要糖吃的乖寶寶一樣,問孔子:老師,您覺得我端木賜怎麼樣?孔子也很和藹地回答:你呀,是一個器。對於一心追求君子之道的孔子門人來說,這一句已經很明確地告訴他,你還不是君子,你的能力還不夠。也是因此,所以後來子貢才算是真的多才多藝了。

對話還在繼續,可愛天真的子貢還接著問:那您看我是個什麼器呢?接下來的回答就能看出孔子對弟子的瞭解之深了:你是瑚璉。

瑚璉是什麼呢?這是古代祭祀時盛黍稷的尊貴器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璉”。別以為這就是個擺設,奴隸社會時期,祭祀是天下任何地方都最重要的事情,能在祭祀時放上祭壇的,也都是最寶貴的東西。孔子在這裡其實是在誇讚子貢,身份尊貴,可以擔當大任。

孔子瞭解弟子,子貢也很瞭解孔子,甚至有時候瞭解得非常可愛。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問子貢,夫子每到一個地方,都能瞭解到這個地方的治理情況,這是求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

子貢的回答中,不但恭維了孔子一番,還將孔子的基本品德概括了出來:夫子是通過他的五種品德——溫良恭儉讓——得到的,夫子去請求,難道和別人請求是一樣的嗎?

本章是通過子禽與子貢的問答,從側面反映出了孔子光輝的人格。子貢對孔子的評價中,帶有學生對老師的敬仰之意,卻也客觀地道出了孔子修養境界的高低。看似簡單的五個字,卻是儒家做人做事的精要所在,孔子也是基於此才取信於各諸侯國的。

子貢不但瞭解孔子,也瞭解自己,對其他的師兄弟也是很尊重的。如這章:

子謂子貢曰:“汝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

孔子問子貢,你和顏回誰更優秀呢?其實不管是為人做事,還是言辭善辯,亦或是經商弄賈,傳道受業,子貢都遠超顏回的。但是顏回之所以在當時和現世都被推崇,正是因為他的專一與好學,還有他絕高的悟性。

所以子貢的回答也很客觀,他說:我怎麼敢說能追得上顏回?顏回能夠聽聞一個道理,就知道十個道理(虛指);而我端木賜,聽聞一個道理,只能再思考出兩個道理。

而在此處,孔子的回答中,其實這麼多年來是有一些爭議的。爭議之處在“吾與汝弗如也”,有人說,這裡是孔子說自己也不如顏回;也有人說,此處斷句應為“吾與汝,弗如也”,我同意你的看法,的確是比不上。

我跟從後一種說法。孔子先是肯定了子貢的說法,子貢的確比不上顏回。接著再次贊同子貢的話,強調了這一事實。

為什麼要這樣做?孔子不是說有教無類嗎?為什麼要打擊自己的弟子呢?

其實這裡正是因為孔子對弟子的瞭解。他明白,子貢的韌性很強,否則也不能成為一個大賈。而子貢的缺點在哪裡呢?因為在經商上的巨大成功,所以子貢是有一種高端人士的自信的,但是孔子深知,求學之道需要虛心,需要沉心靜氣,所以對於子貢,孔子始終採用了敲打鞭策的方法,此處也能看出孔子的“因材施教”之道。

索性,子貢沒有讓孔子失望,愈挫愈勇,又有了這樣的對話: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子貢說“我不願別人把不合理的事加在我身上,我也不想把不合理的事加在別人身上。”孔子說:“賜呀,這不是你可以做得到的。”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是一種仁善生命的自由,在孔子看來,能做到這一點,就是達到仁的境界,相當於把握並能施行仁道。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仁具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是極難達到的境界,連孔子本人都不敢說自己達到此境。所以,當子貢說出這個思想後,孔子直言相告,“這不是你能做到的”。

而深究這句話,就能發現,孔子只是說子貢做不到,而沒有讓他不要去做。子貢明白了孔子的意思,終身追求實行孔子的仁道。孔子逝世後,子貢也按照孔子的意願,以殷人的禮儀厚葬了孔子,孔子的弟子們為孔子守墓了3年離去後,子貢又單獨守墓3年,一共6年,最後子貢回到衛國效力了。

可愛的子貢

"

子貢是孔門十哲中言語科二人之一,另一位宰予,是被孔子怒罵“朽木不可雕也”的那位。子貢其人,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

只說他的辯才。有一年,齊國欲興師魯國,孔子派子貢去齊國遊說,子貢不辱使命,挑起了吳齊兩大國之間的戰爭。所以《史記》記載: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可見其辯才,不在後世張儀、蘇秦之下,只是一心從道,志不在此罷了。

在《論語》中,關於子貢的語錄很多,而其中有一些,很貼切地體現出了子貢的赤子之心——當然,這份赤子之心,只是對孔子而言。

在《為政》篇中有這麼一章,子曰:君子不器。是孔子對君子的一點認識,即君子不能像具體的器物一樣,困於一技之長,而是應該多才多藝,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而子貢和孔子也有一段關於“器”的對話: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子貢像一個要糖吃的乖寶寶一樣,問孔子:老師,您覺得我端木賜怎麼樣?孔子也很和藹地回答:你呀,是一個器。對於一心追求君子之道的孔子門人來說,這一句已經很明確地告訴他,你還不是君子,你的能力還不夠。也是因此,所以後來子貢才算是真的多才多藝了。

對話還在繼續,可愛天真的子貢還接著問:那您看我是個什麼器呢?接下來的回答就能看出孔子對弟子的瞭解之深了:你是瑚璉。

瑚璉是什麼呢?這是古代祭祀時盛黍稷的尊貴器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璉”。別以為這就是個擺設,奴隸社會時期,祭祀是天下任何地方都最重要的事情,能在祭祀時放上祭壇的,也都是最寶貴的東西。孔子在這裡其實是在誇讚子貢,身份尊貴,可以擔當大任。

孔子瞭解弟子,子貢也很瞭解孔子,甚至有時候瞭解得非常可愛。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問子貢,夫子每到一個地方,都能瞭解到這個地方的治理情況,這是求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

子貢的回答中,不但恭維了孔子一番,還將孔子的基本品德概括了出來:夫子是通過他的五種品德——溫良恭儉讓——得到的,夫子去請求,難道和別人請求是一樣的嗎?

本章是通過子禽與子貢的問答,從側面反映出了孔子光輝的人格。子貢對孔子的評價中,帶有學生對老師的敬仰之意,卻也客觀地道出了孔子修養境界的高低。看似簡單的五個字,卻是儒家做人做事的精要所在,孔子也是基於此才取信於各諸侯國的。

子貢不但瞭解孔子,也瞭解自己,對其他的師兄弟也是很尊重的。如這章:

子謂子貢曰:“汝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

孔子問子貢,你和顏回誰更優秀呢?其實不管是為人做事,還是言辭善辯,亦或是經商弄賈,傳道受業,子貢都遠超顏回的。但是顏回之所以在當時和現世都被推崇,正是因為他的專一與好學,還有他絕高的悟性。

所以子貢的回答也很客觀,他說:我怎麼敢說能追得上顏回?顏回能夠聽聞一個道理,就知道十個道理(虛指);而我端木賜,聽聞一個道理,只能再思考出兩個道理。

而在此處,孔子的回答中,其實這麼多年來是有一些爭議的。爭議之處在“吾與汝弗如也”,有人說,這裡是孔子說自己也不如顏回;也有人說,此處斷句應為“吾與汝,弗如也”,我同意你的看法,的確是比不上。

我跟從後一種說法。孔子先是肯定了子貢的說法,子貢的確比不上顏回。接著再次贊同子貢的話,強調了這一事實。

為什麼要這樣做?孔子不是說有教無類嗎?為什麼要打擊自己的弟子呢?

其實這裡正是因為孔子對弟子的瞭解。他明白,子貢的韌性很強,否則也不能成為一個大賈。而子貢的缺點在哪裡呢?因為在經商上的巨大成功,所以子貢是有一種高端人士的自信的,但是孔子深知,求學之道需要虛心,需要沉心靜氣,所以對於子貢,孔子始終採用了敲打鞭策的方法,此處也能看出孔子的“因材施教”之道。

索性,子貢沒有讓孔子失望,愈挫愈勇,又有了這樣的對話: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子貢說“我不願別人把不合理的事加在我身上,我也不想把不合理的事加在別人身上。”孔子說:“賜呀,這不是你可以做得到的。”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是一種仁善生命的自由,在孔子看來,能做到這一點,就是達到仁的境界,相當於把握並能施行仁道。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仁具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是極難達到的境界,連孔子本人都不敢說自己達到此境。所以,當子貢說出這個思想後,孔子直言相告,“這不是你能做到的”。

而深究這句話,就能發現,孔子只是說子貢做不到,而沒有讓他不要去做。子貢明白了孔子的意思,終身追求實行孔子的仁道。孔子逝世後,子貢也按照孔子的意願,以殷人的禮儀厚葬了孔子,孔子的弟子們為孔子守墓了3年離去後,子貢又單獨守墓3年,一共6年,最後子貢回到衛國效力了。

可愛的子貢

可愛的子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